一种袋体折叠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76710发布日期:2018-12-07 22:23阅读:154来源:国知局
一种袋体折叠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是一种袋体折叠机构的改进发明,包括塑料袋、手提袋、薄膜袋等的折叠,特别涉及的是一种包装袋折叠机的袋体折叠机构。



背景技术:

申请人于2017年04月15日申请了发明名称为《一种包装袋折叠、捆扎一体机》的发明专利,该专利申请公布号为CN106864886A,公开了如下内容:所述袋体折叠机构包括有托板、中心定位装置、将袋体的底部向后折叠的前折叠装置及将袋体的袋口部向前折叠的后折叠装置,所述前折叠装置和后折叠装置分别设置在托板的前方和后方,所述前折叠装置包括有前压板及带动前压板摆动的摆动部件,即通过前压板和后压板实现袋体的折叠。该专利的前压板完成折叠后复位,而后由后压板进行折叠再复位,这样在前压板在复位后,容易出现袋体散开,这样会影响后压板进行袋体折叠,最终影响袋体折叠的质量,而且该专利的前压板和后压板之间的间距不能调整,而包装袋的袋体规格多样,包装袋过大时,袋体的前端和后端堆叠后会有部分重叠,这样不仅影响袋体的折叠,还会影响袋体的包装;包装袋过小,袋体的前端和后端翻折的部位少,折叠好的袋体还是容易散开。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背景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防止折叠后的袋体散开,折叠效果更佳的袋体折叠机构。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该袋体折叠机构,包括有中心定位装置及设置在中心定位装置两侧的第一折叠装置和第二折叠装置,所述第一折叠装置包括有折叠板一及带动折叠板一翻转的翻转部件一,所述第二折叠装置包括有折叠板二及带动折叠板二翻转的翻转部件二,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板一和折叠板二均具有缺口,且折叠板一和折叠板二相互错位设置,所述第一折叠装置还包括有带动折叠板一前后移动的移动部件,所述折叠板一和折叠板二在完成袋体折叠后再依次进行复位。

在折叠工况时,中心定位装置将袋体压住,所述翻转部件一和翻转部件二分别带动折叠板一和折叠板二相对翻转,所述折叠板一先于折叠板二翻转,且所述折叠板一和折叠板二交叉错位设置,袋体折叠完成后,中心定位装置复位,所述移动部件带动折叠板一退出,所述翻转部件带动折叠板二反向翻转,而后翻折部件一和移动部件带动折叠板一复位。

所述袋体折叠机构还包括有对折装置,所述对折装置包括有上下升降的对插板及设置在袋体下方的收袋框,所述对插板设置在袋体的上方,所述对插板上也开设有缺口,且所述对插板与折叠板二相互错位设置。

所述袋体折叠完成后,中心定位装置复位,所述移动部件带动折叠板一退出,而后所述对插板下移,所述翻转部件则带动折叠板二反向翻转,所述袋体被对插板插入收袋框内,最后翻折部件一和移动部件带动折叠板一复位。

所述翻转部件一包括有翻转轴一,翻转部件二包括有翻转轴二,所述折叠板一和折叠板二分别安装在翻转轴一和翻转轴二上,所述袋体折叠机构还包括有用于调节翻转轴一和翻转轴二之间间距的调节装置。

所述调节装置包括有调节部件一和调节部件二,所述翻转轴一和翻转轴二分别安装在调节部件一和调节部件二上。

所述调节部件一包括有安装板一、齿条一及与齿条一相啮合的齿轮一,所述翻转轴一安装在安装板一上,所述齿条一横向安装在安装板一上,所述齿轮一安装在机架上。

所述调节部件二包括有安装板二、齿条二及与齿条二相啮合的齿轮二,所述翻转轴二安装在安装板二上,所述齿条二横向安装在安装板二上,所述齿轮二安装在机架上。

所述齿轮一和齿轮二啮合,且其中一齿轮的中心轴与动力源连接。

所述移动部件为推拉气缸。

本实用新型折叠板一和折叠板二错位设置,所述折叠板一和折叠板二在完成袋体折叠后再依次进行复位,如此避免已折叠部分出现松散,保证袋体始终保持折叠状态,提高袋体的折叠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左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其有关细节。参照附图,该种袋体折叠机构,包括有中心定位装置、设置在中心定位装置两侧的第一折叠装置2和第二折叠装置3以及对折装置1,所述中心定位装置包括有托板6及与托板配合的中心定位压板5,所述定位压板5通过升降气缸和推拉气缸带动其升降及左右移动,所述中心定位压板5设置在托板6的上方,且设置在托板的左右两侧,在袋体折叠时,中心定位压板5将袋体中心的两侧压住,而后进行前、后袋体的折叠;所述对折装置1包括有上下升降的对插板4及设置在袋体下方的收袋框,图中未画出收袋框,所述对插板4通过升降气缸带动其升降;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折叠装置2即后折叠装置,第二折叠装置3为前折叠装置;所述第一折叠装置2包括有折叠板一7及带动折叠板一翻转的翻转部件一,所述第二折叠装置3包括有折叠板二9及带动折叠板二翻转的翻转部件二,所述折叠板一、折叠板二及对插板均具有缺口8,所述折叠板一7和折叠板二9相互错位设置,所述对插板4与折叠板二9同样相互错位设置,即对插板4和折叠板一7的缺口刚好与折叠板二9对应设置,折叠板二9的缺口与对插板4和折叠板一7对应设置,这样在袋体折叠时,折叠板一7和折叠板二9交叉错位,避免碰撞,在对插板4将袋体插入收袋框内时,折叠板二9正好复位,这样折叠板二9从对插板4的缺口穿过,避免碰撞;所述第一折叠装置2还包括有带动折叠板一前后移动的移动部件16,所述移动部件16采用推拉气缸,所述折叠板一7和折叠板二9在完成袋体折叠后再依次进行复位,这样防止折叠好的袋体松散,本实施例提供最佳方案:即在折叠工况时,定位压板5将袋体压住,所述翻转部件一和翻转部件二分别带动折叠板一7和折叠板二9相对翻转,所述折叠板一先于折叠板二翻转,且所述折叠板一7和折叠板二9交叉错位设置,袋体折叠完成后,定位压板5复位,所述移动部件带动折叠板一7退出,而后所述对插板4下移,所述翻转部件则带动折叠板二9反向翻转,折叠板二9与对插板4交叉错位,即折叠板二9从对插板4的缺口中穿过,所述袋体被对插板4插入收袋框内,最后翻折部件一和移动部件带动折叠板一7复位,这样袋体在折叠状态下被送入收袋框内,避免折叠好的袋体松散,使袋体保持折叠状态进入下道工序,从而提高袋体的折叠质量。

所述翻转部件一包括有翻转轴一10,翻转部件二包括有翻转轴二11,参见图3,本实施例中的翻转轴一和翻转轴二转动是通过气缸14带动齿条12移动,齿条12带动与翻转轴连接的齿轮转动实现的,该结构在现有技术中已经公开,不再赘诉;所述折叠板一7和折叠板二9分别安装在翻转轴一10和翻转轴二11上,所述袋体折叠机构还包括有用于调节翻转轴一和翻转轴二之间间距的调节装置,所述调节装置包括有调节部件一和调节部件二,所述翻转轴一10和翻转轴二11分别安装在调节部件一和调节部件二上;所述调节部件一包括有安装板一15、齿条一18及与齿条一相啮合的齿轮一17,所述翻转轴一10安装在安装板一15上,所述齿条一18横向安装在安装板一15上,所述齿轮一17安装在机架上;所述调节部件二包括有安装板二13、齿条二20及与齿条二相啮合的齿轮二19,所述翻转轴二11安装在安装板二13上,所述齿条二20横向安装在安装板二13上,所述齿轮二19安装在机架上,所述齿轮一和齿轮二可以独立转动,为了提高调节的效率,所述齿轮一和齿轮二啮合,实现同步转动,所述齿轮一和齿轮二转动可以通过手动调节,也可以电机或气缸调节,手动调节即齿轮一或齿轮二其中一齿轮的中心轴安装有手轮,转动手轮带动齿轮一和齿轮二转动;所述电机或气缸调节即其中一齿轮的中心轴与气缸或电机连接,由气缸或电机带动齿轮一和齿轮二转动。

本机根据袋体的尺寸调节折叠板一7和折叠板二9之间的间距,当袋体较小时,缩小折叠板一7和折叠板二9之间的间距,带动齿轮一17和齿轮二19转动,齿轮一和齿轮二分别带动齿条一18和齿条二20相对移动,缩小安装板一15和安装板二13之间的间距,即缩小了分别安装在安装板一和安装板二上的折叠板一7和折叠板二9之间的间距;当袋体较大时,则加大折叠板一和折叠板二之间的间距,即齿轮一和齿轮二反向转动即可。本实用新型根据袋体的大小调节折叠板一和折叠板二之间的间距,从而避免折叠板一和折叠板二之间的间距过大或过小影响袋体折叠,提高袋体折叠质量。袋体进入袋体折叠工况时,袋体被送至托板6及折叠板一、二7、9上,所述定位压板5将袋体在中心两侧压住,所述翻转轴一10带动折叠板一7向前摆动,使袋体的开口部向前翻并覆在袋体中心的上方,接着翻转轴二11带动折叠板二9向后摆动,将袋体的底部向后翻,并覆在袋体开口部的上方,此时所述折叠板一7和折叠板二9交叉错位设置,互不影响,所述袋体折叠后被折叠板一和折叠板二压着,不会松散,接着定位压板6上移并复位,移动部件16带动折叠板一7后退,离开袋体,此时袋体仍被折叠板二9压着,因此不会松散,仍然保持折叠状态,而后对插板4下移接近或与袋体接触时,此时折叠板二9向前摆动、复位,所述对插板4将折叠好的袋体插入其下方的收袋框内,由于对插板4与折叠板二9衔接连贯,折叠板二9离开袋体时,对插板4已经压折折叠好的袋体,并紧接着将袋体插入收袋框内,避免折叠好的袋体松散,如此保证袋体始终保持折叠状态,而后对插板4复位,移动部件16带动折叠板一7向前移动,并且翻转轴一10带动折叠板一7向后摆动复位。

本实用新型从袋体折叠到袋体折叠部件复位,动作连贯,不仅使折叠好的袋体始终保持折叠状态,避免松散,而且各部件相互之间不会发生碰撞、影响,而是相互衔接,保证折叠好的袋体保持折叠的状态,与现有技术相比,袋体折叠质量更佳,结构设计更加合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