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移动式飞机机舱设备转运平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19622发布日期:2018-11-20 22:19阅读:194来源:国知局
一种移动式飞机机舱设备转运平台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移动式飞机机舱设备转运平台。



背景技术:

目前,在国内进行飞机定检时,机舱设备均通过固定高度的工作梯进行人力搬运,没有专用的机舱设备搬运平台。该搬运模式效率低,且依赖于人员素质及工作状态,在人员状态不佳时,极易产生设备滑落造成设备损伤和人员伤亡事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提供一种高效、安全的移动式飞机机舱设备转运平台。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移动式飞机机舱设备转运平台,其特征是包括:

一设有行走轮的底座1;

一升降主平台2,设置在所述底座的顶面前部,其包括横截面皆呈“回”字型、且依次嵌套的主固定外框架、主中间升降框架和最内的主内升降框架2.1、2,2和2.3(也即是双层的),主内升降框架的顶面为主平台;升降主平台上设有主升降机构升降中间升降框架和主内升降框架;

一辅助转运平台3,设置在所述底座的顶面后部,其包括横截面皆呈“口”字型、且依次嵌套的辅固定外框架、辅中间升降框架和最内的辅内升降框架3.1、3,2和3.3(也即是单层的),辅内升降框架的顶面为辅平台;辅助转运平台上设有辅升降机构升降、辅中间升降框架和辅内升降框架;

所述的主平台与辅平台的相对边平行且贴近,方便两者转移其上设备。

所述的主平台上设有可伸缩与飞机舱门对接的延伸平台2.4。

优选地:所述的主、辅升降机构包括卷扬机、一级提升钢丝绳和一级滑轮组、二级提升钢丝绳和二级滑轮组,卷扬机设在固定外框架上,一级提升钢丝绳的一端缠绕在卷扬机上、另一端经一级滑轮组后固定在中间升降框架上;二级提升钢丝绳的一端固定在固定外框架上、另一端经固定在中间升降框架上的二级滑轮组后固定在内升降框架上。

优选地:所述的主中间升降框架加上主内升降框架的升降范围最低高度能适应目前所有双通道客机的首层可舱门高度、提升最高高度满足A380/B747等双层双通道客机的第二层舱门高度,并预留一定高度余量;所述的辅内升降框架升降范围应当满足最低高度不高于0.3米,最高高度与主平台一致。

所述的内升降框架顶面平台应当具备面积大于4米×4米的工作面积,承载能力不小于2.5吨;所述的辅内升降框架顶面平台应具备面积大于2米×4米的工作面积,承载能力不小于1吨。

所述的主平台设有导向及防坠落机构,其包括:竖立在所述主平台与辅平台的相对边两侧、开口相对的两根槽钢,槽钢内腹板固定有竖立的棘齿条,主平台对应位置设有可控棘轮与棘齿条啮合,通过控制棘轮实现防坠落且可以为主平台导向。

以下这些都是现有技术,故不赘述。

所述升降主平台及辅助转运平台的固定外框架、中间升降框架和最内的内升降框架相互之间,均设有升降导轨机构引导升降。

所述的底座行走轮带有驱动机构,构成自行走系统。

所述的主平台设有限位装置,确保辅助转运平台提升时不能超越主平台,从而实现两个平台的平层功能;

本实用新型的移动式飞机机舱设备转运平台还包括有动力系统、安全保护系统和控制监控系统。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建立以双平台为核心的机械组成部分,实现平台升降的高效与安全,从结构原理上避免与飞机发生碰撞,并通过安全保护系统与监控系统,实现每个平台的自体安全与相互安全保障,并实现自行走功能,从而有效的满足平台在狭窄的机库空间内进行调整与飞机接近。本实用新型能有效保障宽、窄体飞机在维修状态下,对转运机舱设备的高效与安全需求。

经申请人实际使用评估,按A380飞机整机拆除客舱设备,每日配备30人进行飞机舱内设备拆解,每架飞机每次拆装至少节约4天,即可节省30×8×4共960个工时,按照国内目前平均每个工时40美元计算,1架A380定检即可节省工时费用3.8万美元,其他窄体机也可减少约1.2万美元工时费用。按照GAMECO目前平均每年约20架宽体飞机进行深度检(含1架A380),共可节约工时费26.6万美元。节省飞机停场时长42天,其节约时间足以满足增加1架飞机深度检,提升5%的深度检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工作状态的立体示意图之一(主平台和辅助转运平台都提升至最高);

图2为本实用新型工作状态之一的主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工作状态之一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工作状态之一的左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工作状态的立体示意图之二(主平台和辅助转运平台都下降至最低);

图6为本实用新型工作状态之二的主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工作状态之二的俯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工作状态之二的左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底座以及主升降平台和辅助运转平台第一级固定框架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升降机构的提升钢绳机滑轮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底座侧视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底座俯视示意图;

图13为主平台导向及防坠落机构剖视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含义:1‐底座;2-升降主平台;2.1-主固定外框架;2.2-主中间升降框架;2.3-主内升降框架;2.4-主内升降框架顶面平台及可伸缩与飞机舱门对接的延伸平台(内藏于下面);3-辅助转运平台;3.1-辅固定外框架;3.2-辅中间升降框架;3.3-辅内升降框架;4-升降机构;5-导向及防坠落机构,5.1-槽钢,5.2棘齿条,5.3-可控棘轮。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至图13,本实用新型的移动式飞机机舱设备转运平台实施例,包括有:

一设有行走轮的底座1(见图11和图12);

一升降主平台2,设置在底座1的顶面前部,其包括横截面皆呈“回”字型、且依次嵌套的主固定外框架2.1、主中间升降框架2.2和最内的主内升降框架2.3,也即是双层的;内升降框架的顶面为主平台;升降主平台上设有主升降机构4升降主中间升降框架和主内升降框架2.3;

一辅助转运平台3,设置在底座1的顶面后部,其包括横截面皆呈“口”字型、且依次嵌套的辅固定外框架、辅中间升降框架和最内的辅内升降框架3.1、3,2和3.3,也即是单层的。辅内升降框架的顶面为辅平台;辅助转运平台上设有辅升降机构升降、辅中间升降框架和辅内升降框架。主平台与辅平台的相对边平行且贴近,方便两者转移其上设备。主平台上设有可伸缩与飞机舱门对接的延伸平台2.4。

参见图10,主、辅升降机构4包括卷扬机、一级提升钢丝绳和一级滑轮组、二级提升钢丝绳和二级滑轮组,卷扬机设在主固定外框架上,一级提升钢丝绳的一端缠绕在卷扬机上、另一端经一级滑轮组后固定在主中间升降框架上;二级提升钢丝绳的一端固定在主固定外框架上、另一端经固定在主中间升降框架上的二级滑轮组后固定在主内升降框架上。起到升降速度放大一倍的作用。

主中间升降框架加上主内升降框架的升降范围最低高度能适应目前所有双通道客机的首层可舱门高度、提升最高高度满足A380/B747等双层双通道客机的第二层舱门高度,并预留一定高度余量;所述的辅内升降框架升降范围应当满足最低高度不高于0.3米,最高高度与主平台一致。

内升降框架顶面平台面积大于4米×4米的工作面积,承载能力不小于2.5吨;辅内升降框架顶面平台应具备面积大于2米×4米的工作面积,承载能力不小于1吨。

参见图13,主平台设有导向及防坠落机构5,其包括:竖立在所述主平台与辅平台的相对边两侧、开口相对的两根槽钢5.1,槽钢内腹板固定有竖立的棘齿条5.2,主平台对应位置设有可控棘轮5.3与棘齿条啮合,通过控制棘轮实现防坠落且可以为主平台导向。

以下这些都是现有技术,故不赘述。

升降主平台的主固定外框架、主中间升降框架和最内的主内升降框架相互之间,以及辅助转运平台的辅固定外框架和辅内升降框架之间,均设有升降导轨机构引导升降;底座行走轮带有驱动机构,构成自行走系统;主平台设有限位装置,确保辅助转运平台提升时不能超越主平台,从而实现两个平台的平层功能。

本实用新型的移动式飞机机舱设备转运平台还包括有动力系统、安全保护系统和控制监控系统。

双平台系统,是本实用新型的核心功能,其他系统均围绕这一系统进行设计并提供服务。

本双平台系统,具备主平台固定高度并与飞机舱门进行对接,辅助平台具备高效升降转运功能;且能保证辅助平台的升降不因自身的晃动造成与飞行器的碰撞,省略人员每次平台升降对接飞机舱门的必要。同时,主平台具有可伸缩与飞机舱门对接的延伸平台,以满足弥补与飞机舱门的间隙的安全要求;

本基于双平台系统的移动式机舱设备转运平台,还包括由安全保护系统,其具体包括经过加强的升降系统、高度自锁系统、备份安全体统、以及依附于主平台的辅助平台平层及防坠系统、以及载荷监控系统。

安全保护系统具备智能反馈报警功能及自动动作功能,能保证在建立正常检修制度下出现应急情况的安全保证。

控制及监控系统,对平台的各个安全功能、动力输出进行采集、控制,能在安全报警、载荷偏移等多种条件下有效的锁定平台操作,保障人员、飞行器和机舱设备的安全。同时,为了方便人员操作,控制系统具备具有优先顺序功能的2套线控、一套遥控系统,能方便人员在各个位置进行观察及操作。

自行走系统,是整个平台设备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结合国内MRO的生产状况,机库内容许设备行走及调整姿态的空间非常狭窄。依赖拖车调整姿态需要非常大的场地,同时民航法规对内燃机车辆进出机库有着严格的控制要求。具备自行走功能的平台,是解决机库内行走及姿态调整的重要手段。

本平台的各个系统,都围绕其设计的核心功能,实现综合利用,确保在日益狭窄的机库空间内,安全、高效的实现飞机机舱设备的转运功能。

升降主平台2其功能是满足大型客舱件从飞机舱门送出、摆放并转向的工作,同时可作为客舱件送出舱门后的中转存放区域;辅内升降框架升降范围应当满足最低高度不高于0.3米,便于客舱设备传送到地面存放平台车;最高高度与主平台一致;从而辅助转运平台可用于将客舱设备在主平台与地面之间进行快速的转运。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