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车用氧气枕放置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05568发布日期:2018-12-25 20:23阅读:907来源:国知局
平车用氧气枕放置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用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平车用氧气枕放置装置。



背景技术:

转运持续吸氧病人时,需单独由一名医务人员携带氧气瓶,因瓶体本身没有提手,携带或者移动时只能握住氧气瓶顶端的阀门,当有轻微转动时极易发生氧气泄露,随之造成危险。有鉴于此,目前部分医院在转运持续吸氧病人时多使用氧气枕进行持续供氧。然而,使用氧气枕时,需病人或医护人员双手将氧气枕抱于怀中并持续施压,行动极不方便,平车上又没有专门的地方放置上述氧气枕,从而给实际转运工作带来极大困扰。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合理而实用的平车用氧气枕放置装置,其能实现氧气枕与平车的二合一功能,从而确保了氧气枕使用时的工作可靠性及操作便捷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平车用氧气枕放置装置,其特征在于:本装置包括板面铅垂布置的定位板,定位板的板背面水平延伸出卡口从而固定于平车尾部护栏处,定位板的板正面处设置压板,压板的底边水平向定位板板正面处延伸有弹性带;弹性带的弹性回复力方向与压板相对定位板的远离方向彼此反向;压板、弹性带与定位板所围合形成的“U”字状空间构成用于由上而下放入氧气枕的容纳腔;本装置还包括弹性拉力绳,所述弹性拉力绳的一端通过挂钩而钩合于压板顶边处的第一钩环处,弹性拉力绳的另一端缠绕于绳盘上;所述绳盘的一端布置动力源,绳盘的另一端处同轴设置棘轮,本装置还包括用于定位棘轮乃至绳盘所处位置的棘爪,棘轮与棘爪所形成的棘轮棘爪组件作单向驱动动作时,绳盘随之作收紧弹性拉力绳的动作。

优选的,弹性带外形呈长方带状,弹性带的两条长边分别固定于定位板板正面及压板的底边处,弹性带的带宽小于氧气枕的预定最小厚度。

优选的,所述压板外形呈板长方向水平布置的长方板,压板的用于抵压氧气枕的一面布置有凹弧状的抵压面,该抵压面的弧面状槽腔的槽长方向平行压板长度方向。

优选的,定位板上贯穿板体而开设安装孔,安装孔高度高于压板处第一钩环的最大高度,转向轮布置于该安装孔内;弹性拉力绳的用于缠绕绳盘的一端经由转向轮变向后固定于绳盘上。

优选的,定位板的板正面处还设置第二钩环,所述第二钩环的布置高度低于压板底边,以使得弹性拉力绳可跨越压板而钩合于第二钩环处。

优选的,以动力源、棘轮棘爪组件、弹性拉力绳、转向轮、第一钩环及第二钩环为一组弹性拉力单元,所述弹性拉力单元为两组以上且沿水平方向在定位板及压板上依序分布。

优选的,所述卡口为C型卡夹,卡口为沿铅垂方向依序布置的两组;两组卡口的开口方向分别水平指向平车尾部护栏的上横梁及下横梁处;贯穿卡口槽壁而布置螺纹孔,紧定螺钉由上而下的穿过该螺纹孔从而抵紧于所述上横梁及下横梁处;以上述两组卡口为一组卡夹单元,所述卡夹单元为两组且沿水平方向在定位板板背面处依序布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抛弃了传统的采用人工携带及施压氧气枕所带来的诸多使用不便。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外挂式可拆卸结构,以定位板作为载体,以压板作为施压部件,以弹性带作为兜底,最终通过弹性拉力绳及绳盘的协同动作来实现对容纳腔内的氧气枕的持续施压目的。整个施压过程可全自动或半自动化完成,只需人工将氧气枕放入容纳腔并转动绳盘至指定圈数以便拉紧弹性拉力绳即可,其操作极为简便。而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一方面,通过弹性带的使用,使得压板不仅仅是简单的铰接在定位板上,而是与定位板及弹性带共同呈现了“U”字状布局,进而使得当压板顶端受弹性拉力绳拉力而压板底端随之作相对定位板的相离动作时,弹性带能因自身弹性回复力而驱使压板产生复位趋势,进而实现压板顶部及底部能共同对氧气枕均衡施压而不是单边施压,以确保其工作可靠性。另一方面,绳盘采用棘轮棘爪组件来限定其位置,也即绳盘在使用时是间歇性动作的,整个压板的受拉动作完全因弹性拉力绳的弹性回复力而驱动,以确保氧气枕能收到均衡缓慢的施压。

2)、对于弹性带的具体结构,实际使用时可以为绳状也可以为条带状,本实用新型优选采用长方带状。通过将弹性带整体作为容纳腔的腔底,且由于氧气枕通常仅使用一部分氧气而不会全部用完,因此可再通过预设氧气枕正常消耗后的最小厚度进而限定弹性带的带宽,最终使得氧气枕始终能处于最为合适的均衡受压状态。

3)、压板的结构也有所限定,尽可能不采用抵压面光滑的平面结构,而应当采用弧面状的抵压面,从而利用抵压面的槽壁来定位氧气枕,避免压板向氧气枕施压时出现氧气枕位置移动状况,以进一步提升本装置的使用可靠性。安装孔及转向轮的布置同理,是为了提升弹性拉力绳的施力可靠性及稳定性,一方面通过安装孔来避免弹性拉力绳胡乱动作;另一方面以转向轮来实现弹性拉力绳的施力方向的变向目的,从而始终能从适合的角度对压板施力。

4)、第二钩环的作用,在于本实用新型处于闲置状态时,可将弹性拉力绳的挂钩从第一钩环处取下,再跨过压板后钩合在第二钩环上,从而使得弹性拉力绳配合定位板而包覆和限位压板,最终确保本实用新型存储及搬运体积的最小化。至于弹性拉力单元及卡夹单元,其均应当布置两组甚至是两组以上,以确保压板乃至本实用新型的定位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处于工作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处于闲置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右视图。

本实用新型各标号与部件名称的实际对应关系如下:

a-氧气枕

10-定位板 11-安装孔

20-压板 30-弹性带 40-弹性拉力绳 41-挂钩

50-绳盘 61-棘轮 62-棘爪 70-转向轮

81-第一钩环 82-第二钩环 90-紧定螺钉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理解,此处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及工作方式作以下进一步描述:

本实用新型具体结构参照图1-3所示,首先包括由定位板10、弹性带30及压板20,定位板10、弹性带30及压板20围合所形成的“U”字状腔道自然形成用于容纳氧气枕a的容纳腔。由于带有弹性带30,因此上述容纳腔可在一定程度上作展开动作以便放入氧气枕a,并在容纳腔展开至一定长度后会因弹性的弹性回复力而产生回拉驱使,进而配合弹性拉力绳40来实现压板20相对氧气枕a的持续均衡施压操作。

如图1-2所示的,定位板10作为本装置的核心体,其板背面布置卡口,以便通过卡口与平车尾部护栏的上横梁及下横梁间构成紧定螺钉90式的卡紧配合。定位板10的板背面还可预留一定空间以便安装绳盘50、动力源及棘轮棘爪组件。定位板10的板正面处布置上述压板20。压板20的抵压面为如图1-2所示的弧面状布局,以便进一步确保氧气枕a受力时的位置恒定性。甚至可考虑在上述抵压面处布置颗粒状或者条纹状的防滑棱,此处就不再赘述。

压板20顶边处布置第一钩环81,弹性拉力绳40一端通过挂钩41而钩合于第一钩环81处,而另一端经由转向轮70而缠绕于绳盘50上。使用时,利用绳盘50的回转动作而拉动弹性拉力绳40至紧绷状态,通过控制弹性拉力绳40的绷紧力而实现对压板20拉力的持续调整,进而实现对氧气枕a的持续施压功能。而在需放入氧气枕a时,只需拨动棘爪而脱离棘轮,通过相对上述单向驱动方向而反向的转动棘轮即可放松弹性拉力绳40,进而露出容纳腔以便放入氧气枕a。

本实用新型处于如图3所示的闲置状态时,为确保本实用新型各结构在储存及搬运时的位置恒定性,可直接将挂钩41从第一钩环81处取下而钩合于第二钩环82处,从而利用弹性拉力绳40而将压板20压紧于定位板10板正面处,其操作极其便捷。而当本实用新型使用完毕后,可自行从平车上取下,以便更换及清洁。甚至由于本实用新型为外挂装拆件,因此也不会对现有平车结构产生根本性改变,用户只需购置本实用新型回去直接对平车进行装配即可,更新换代成本显然极低,市场前景广阔。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