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后围框架吊运总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01489发布日期:2019-01-22 21:37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后围框架吊运总成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后围框架吊运总成。



背景技术:

汽车后围框架设置于汽车的后方,是车身骨架的一个重要投建,其功能主要有:创造空间功能、提高整车性能功能和安装功能等,其中,提高整车性能功能主要包括:碰撞、整车刚度等。汽车后围框架一般由铝合金材料制成且宽度较大,因此整个结构重量较重,在汽车后围框架加工过程中,若需要进行位置移动时,目前采用的还是人工抬取作业方式,劳动强度和难度都比较大,这样就导致劳动作用效率极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汽车后围框架吊运总成,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需要人工抬取汽车后围框架进行位置移动,导致工作效率低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汽车后围框架吊运总成,包括:

与汽车后围框架固定连接的吊具本体;

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的第一端与所述吊具本体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的第二端与吊葫芦连接。

所述第一连接杆上设置有第一手握把手,所述第一手握把手上设置有控制开关,所述控制开关与所述吊葫芦的气管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吊具本体包括:

与所述第一连接杆连接的第二连接杆;

两个第一固定装置,所述两个第一固定装置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两端;所述两个第一固定装置分别与所述汽车后围框架的两侧连接;

与所述第二连接杆连接的至少一个第二固定装置,所述第二固定装置与所述汽车后围框架的横梁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固定装置包括:

与所述第二连接杆连接的第三连接杆;

与所述第三连接杆连接的第一固定件,所述第一固定件与所述汽车后围框架的两侧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固定件包括:

与所述第三连接杆连接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外表面向外凸出,形成具有一通孔的凸起;

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转轴连接的第一旋转把手;

与所述第一旋转把手转轴连接的第二连接部;

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固定连接的固定部,所述固定部穿过所述第一连接部上的通孔,并与所述汽车后围框架的两侧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固定装置包括:

与所述第二连接杆连接的第四连接杆;

与所述第四连接杆连接的第二固定件,所述第二固定件与所述汽车后围框架的横梁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固定件包括:

与所述第四连接杆连接的第三连接部,在所述第三连接部朝向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侧面上设置有两个夹具垫块;

其中,所述两个夹具垫块平行设置;在垂直方向上,所述两个夹具垫块之间形成一夹具空间,所述汽车后围框架的横梁设置于两个夹具垫块之间的夹具空间内。

进一步地,所述汽车后围框架吊运装置还包括:翻转装置;

所述第一连接杆通过所述翻转装置,与所述第二连接杆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翻转装置包括:

翻转件,所述翻转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杆转轴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杆固定连接;

与所述第二连接杆连接的锁止件;

当所述翻转件与所述第一连接杆呈第一预设角度时,所述锁止件与所述第二连接杆抵接。

进一步地,所述锁止件包括:

与所述第二连接杆固定连接的第四连接部;

呈L形的锁止部,所述锁止部与所述第四连接部转轴连接;

第二旋转把手,所述第二旋转把手与所述第四连接部转轴连接,与所述锁止部固定连接;

当所述翻转件与所述第一连接杆呈所述第一预设角度,且所述第二旋转把手与所述第四连接部之间呈第二预设角度时,所述锁止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杆抵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杆抵接。

进一步地,所述汽车后围框架吊运装置还包括:

第二手握把手,所述第二手握把手通过第五连接杆与所述第一手握把手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汽车后围框架吊运装置还包括:

呈倒T形的防护件,所述防护件与所述第五连接杆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汽车后围框架吊运装置还包括:

加强件,所述加强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杆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防护件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设计了一种汽车后围框架的吊运总成,在将汽车后围框架固定于该吊运总成上后,通过控制与该吊运总成连接的吊葫芦,来实现该吊运总成的升起、降落或位置的移动,这样则不必人工抬取,节省了人力,提高了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后围框架吊运总成的示意图之一;

图2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后围框架吊运总成的示意图之二;

图3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后围框架吊运总成的示意图之三;

图4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后围框架吊运总成与汽车后围框架配合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汽车后围框架吊运总成1;2、汽车后围框架2;

101、吊具本体101;102、第一连接杆102;103、翻转装置103;104、第一手握把手104;105、控制开关105;106、第二手握把手106;107、第五连接杆107;108、防护件108;109、加强件109;

1011、第二连接杆1011;1012、第一固定装置1012;1013、第二固定装置1013;1031、翻转件1031;1032、锁止件1032;

10121、第三连接杆10121;10122、第一固定件10122;10131、第四连接杆10131;10132、第二固定件10132;10321、锁止部10321;10322、第二旋转把手10322;

101221、第一连接部101221;101222、第一旋转把手101222;101223、第二连接部101223;101224、固定部1024;101321、第三连接部101321;101322、夹具垫块101322;

201、汽车后围框架2的两侧201;202、汽车后围框架2的横梁20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实用新型,并且能够将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依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汽车后围框架吊运总成1(以下简称吊运总成1)。

如图1所示,该吊运总成1包括:用于承载汽车后围框架2的吊具本体101、用于与车间内用于吊运该吊运总成1的吊葫芦连接的第一连接杆102、设置于第一连接杆102上的第一手握把手104和设置于第一手握把手104上的控制开关105。其中,该第一连接杆102的第一端与吊具本体101连接。

在使用该吊运总成1时,第一连接杆102的第二端与吊葫芦连接,汽车后围框架2固定于吊具本体101上,通过调节控制开关105,控制吊葫芦带动该吊运总成1升起或降落,通过第一手握把手104,控制该吊运总成1的平衡,以保证吊运过程中的稳定性。通过移动吊葫芦,可将该吊运总成1吊运到目标位置。优选地,为了便于第一连接杆102与吊葫芦连接,在第一连接杆102的第二端设置有一吊环。吊葫芦上的锁钩与该吊环连接,从而实现吊葫芦与第一连接杆102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设计了一种汽车后围框架2的吊运总成1,在将汽车后围框架2固定于该吊运总成1上后,通过控制与该吊运总成1连接的吊葫芦,来实现该吊运总成1的升起、降落或位置的移动,这样则不必人工抬取,节省了人力,提高了工作效率。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该吊具本体101包括:第二连接杆1011、用于与汽车后围框架2的两侧201固定连接的两个第一固定装置1012和用于与汽车后围框架2的横梁202固定连接的至少一个第二固定装置。

其中,第一连接杆102与第二连接杆1011连接,以实现第一连接杆102与吊具本体101的连接。两个第一固定装置1012分别设置于第二连接杆1011的两端。第二固定装置1013设置于第二连接杆1011的中部位置。

如图4所示,在使用该吊运总成1时,两个第一固定装置1012分别与汽车后围框架2的两侧201固定连接,以保证该吊运总成1在吊运过程中横向的稳定性。第二固定装置1013与汽车后围框架2的横梁202固定连接,以保证该吊运总成1在吊运过程中纵向的稳定性。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固定装置1013的数量为两个,以保证对汽车后围框架2的固定牢固度。

具体地,如图3所示,该第一固定装置1012包括:第三连接杆10121和第一固定件10122。

其中,第三连接杆10121的两端分别与第二连接杆1011和第一固定件10122连接。第三连接杆10121与第二连接杆1011之间具有预设角度,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二者相互垂直设置。在使用该吊运总成1时,两个第一固定装置1012中的第一固定件10122分别与汽车后围框架2的两侧201固定连接。

具体地,如图3所示,该第一固定件10122包括:第一连接部101221、第一旋转把手101222、第二连接部101223和固定部1024。

其中,第一连接部101221设置于第三连接杆10121上,第一连接部101221的外表面向外凸出,形成具有一通孔的凸起。第一旋转把手101222分别与第一连接部101221和第二连接部101223转轴连接。该第一旋转把手101222可以围绕转轴进行旋转。固定部1024穿过第一连接部101221上的通孔,并与第二连接部101223固定连接。其中,该固定部1024与第三连接杆10121之间具有预设角度,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二者相互垂直设置。其中,两个第一固定装置1012中的固定部1024向相反方向延伸,以能够分别与汽车后围框架2的两侧201固定连接。

当该第一旋转把手101222向远离固定部1024的方向旋转时,第二连接部101223在第一旋转把手101222的带动下,推动固定部1024向远离把手的方向移动,相反,当该第一旋转把手101222向靠近固定部1024的方向旋转时,第二连接部101223在第一旋转把手101222的带动下,推动固定部1024向靠近把手的方向移动。

其中,汽车后围框架2的两侧201为内外双层结构,在内层结构上,设置有一减重孔,在将汽车后围框架2安装在该吊运总成1上时,将第一固定件10122深入该减重孔中,通过调节第一旋转把手101222,使固定部1024向靠近汽车后围框架2的方向移动,并与外层结构紧紧抵触,实现固定连接。其中,汽车后围框架2的两侧201的内层结构上的减重孔,是汽车后围框架2上原有的结构,而非为了适应该吊具装置而开设的,也就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吊运总成1是依据汽车后围框架2的结构而设计的,这样,可不必对汽车后围框架2进行改进,降低了开发成本。

具体地,如图3所示,该第二固定装置包括:第四连接杆10131和第二固定件10132。

其中,第四连接杆10131的两端分别与第二连接杆1011和第二固定件10132连接。第四连接杆10131与第二连接杆1011之间具有预设角度,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二者相互垂直设置。在使用该吊具装置时,第二固定件10132与汽车后围框架2的横梁202固定连接。

具体地,如图3所示,该第二固定件10132包括:第三连接部101321和两个夹具垫块101322。

其中,第三连接部101321与第四连接杆10131连接,两个夹具垫块101322设置于第三连接部101321朝向第二连接杆1011的侧面上。其中,第三连接部101321与第四连接杆10131之间具有预设角度,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二者相互垂直,且第三连接部101321与第二连接杆1011也相互垂直设置。

其中,两个夹具垫块101322平行设置。在垂直方向上,两个夹具垫块101322之间形成一夹具空间,在使用在吊具装置时,汽车后围框架2的横梁202设置于两个夹具垫块101322之间的夹具空间内,并与两个夹具垫块101322紧紧贴合。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该吊运总成1还包括:翻转装置103。其中,第一连接杆102通过翻转装置103,与第二连接杆1011连接。

由于汽车后围框架2在车间加工过程中,有时还需进行翻转作业,而该翻转作业也是人工操作,费时费力。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该吊运总成1中添加了翻转装置103。在该翻转装置103的作用下,能够实现吊具本体101一定角度(如90度)的翻转,这样,当需要对汽车后围框架2进行翻转时,可通过该吊运总成1来完成,而不必人工操作,节省了人力,提高了工作效率。

具体地,如图3所示,该翻转装置103包括:翻转件1031和锁止件1032。

其中,翻转件1031的一端与第一连接杆102转轴连接,另一端与第二连接杆1011固定连接。吊具本体101可通过该翻转件1031进行一定角度的翻转。

锁止件1032与第二连接杆1011连接,能够在吊具本体101翻转至预设角度(即当翻转件1031与第一连接杆102呈第一预设角度时,对吊具本体101进行锁止,进行位置的固定。具体地,在锁止件1032锁止吊具本体101时,分别与第一连接杆102和第二连接抵接。

具体地,如图3所示,该锁止件1032包括:第四连接部、呈L形的锁止部10321和第二旋转把手10322。

其中,第四连接部的一端与第二连接杆101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锁止部10321的弯折处转轴连接。第二旋转把手10322分别与第四连接部转轴连接,与锁止部10321的弯折处固定连接。第二旋转把手10322可以进行旋转活动,会带动锁止部10321向靠近或远离第二连接杆1011的方向移动。

当翻转件1031与第一连接杆102呈第一预设角度,可旋转第二旋转把手10322,将锁止部10321向第二连接杆1011的方向带动,当第二旋转把手10322与第四连接部之间呈第二预设角度时,锁止部10321的一端与第一连接杆102抵接,另一端与第二连接杆1011抵接,此时锁止部10321的一端伸入至第二连接杆1011的下方,与第二连接杆1011抵接,防止第二连接杆1011在翻转件1031的作用下向反方向翻转,而又由于锁止部10321的另一端与第一连接杆102抵接,因此第二连接杆1011也无法继续按照原方向旋转,从而实现吊具本体101的锁止。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该吊运总成1还包括:第二手握把手106。

其中,第二手握把手106通过第五连接杆107与第一手握把手104连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该吊运总成1中设置了连个手握把手,这样操作人员可以同时手握第一手握把手104和第二手握把手106来控制吊运总成1,以更好的保证吊运总成1在吊运过程中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该吊运总成1还包括:与第五连接杆107连接、呈倒T形的防护件108。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为了避免汽车后围框架2意外从吊具本体101上脱落时,碰撞到第一手握把手104前方的操作人员,在第一手握把手104下方设置了一个防护件108,当汽车后围框架2意外从吊具本体101上脱落时,会由防护件108对汽车后围框架2进行阻挡,防止汽车后围框架2直接碰撞到操作人员。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为了提高吊运总成1的强度,在该吊运总成1上还设置一加强件109。该加强件109的一端与第二连接杆1011连接,另一端与防护件108连接。优选地,该加强件109为一金属钢管。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设计了一种汽车后围框架2的吊运总成1,在将汽车后围框架2固定于该吊运总成1上后,通过控制与该吊运总成1连接的吊葫芦,来实现该吊运总成1的升起、降落或位置的移动,这样则不必人工抬取,节省了人力,提高了工作效率。此外,该吊运总成1上还设置有翻转装置103,当需要对汽车后围框架2进行翻转作业,可通过该翻转装置103对汽车后围框架2翻转,并且在翻转到一定角度时,还可对吊具本体101进行锁止,固定吊具本体101的位置,同样节省了人力,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互相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尽管已描述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