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自动封尾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61906发布日期:2019-01-02 22:36阅读:357来源:国知局
全自动封尾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全自动封尾机。



背景技术:

目前洗浴用品比如洗面奶、洗发水等流质,常常封装在一类软管(套管) 中,方便存放及挤压取用,这类软管采用圆管切割并加工而成,一端保持圆形形态,另一端封闭为平直的封口,软管内装设的物质一般是液体的,目前这种套管主要采用分步加工的方法,即取料、注液、封口、切尾、出成品、这几个工位一般是采用人工加工的方式,由于人的差异,人工加工的产品最终存在产品上的差异,容易导致产品报废,且人工加工的方式太慢,没法批量化生产,浪费人力,不易为市场接受,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提供了一种全自动封尾机,其具有全自动的特性。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全自动封尾机,其包括:

一主体,其具有一转动盘,所述转动盘上开设多个位孔;

一转动体,设置于所述位孔,所述转动体的上部开设一收容槽,所述收容槽用以装设一套管,所述转动体的底部设置有铁块;

所述主体上围绕所述转动体依序设置下料翻转装置、导正工位、挤压工位、升降气缸、注液工位、超声技术封口装置、切尾装置、出料工位、顶料工位;

下料翻转装置包括一料槽,所述料槽通过一支架设置于所述主体,一翻转件,设置于所述支架,所述翻转件包括一翻转槽,所述翻转槽呈水平设置,所述翻转槽正对所述料槽的出口,所述翻转件上设置一位置感应器;

导正工位包括一导正支架、一导正气缸、一导正杆,所述导正支架设置于所述主体,所述导正杆设置于所述导正支架,所述导正杆位于所述位孔的上方,所述导正杆连接所述导正气缸的输出轴;

挤压工位包括一挤压架、一挤压气缸、一挤压头,所述挤压气缸设置于所述挤压架,所述挤压头设置于所述挤压气缸的输出轴上,所述挤压头位于所述位孔上方,且所述挤压头在所述挤压气缸的输出轴的带动下可上下运动,所述挤压头的横截面自上而下渐渐变小,所述挤压架还设置一红外检测件,所述套管上设置一图案,所述红外检测件发出红外光,所述红外光用以对准所述图案,一升降气缸,设置于所述主体下方;

升降气缸的输出轴上设置一转动电机,所述转动电机位于所述挤压工位下方,所述转动电机的转动轴设置一磁铁,当所述转动体在转动盘中转动到所述转动电机上方时,升降气缸的输出轴将所述转动电机向上运动,使所述磁铁吸住转动体底部的铁块,便于转动电机的转动轴带动转动体在收容槽中转动;

所述注液工位包括一注液支架,所述注液支架上设置一注液板,所述注液板上设置有一级气缸,一级气缸的输出轴上设置有固定板,固定板上设置有输液管。

进一步地,超声技术封口装置包括一封口支架,所述封口支架上设置一第一板体,所述第一板体上设置一第二板体、第三板体,第二板体、第三板体相对设置,第三板体上设置相互平行的第一滑动轴和第二滑动轴,第一滑动轴、第二滑动轴上设置一第四板体、一第五板体,所述第四板体位于所述第三板体和第五板体之间,所述第五板体固定于所述第一滑动轴和第二滑动轴的端部,所述第四板体左右可滑动地装设于所述第一滑动轴和第二滑动轴,所述第一板体还固设一推动气缸,所述推动气缸具有一推动轴,所述推动轴与所述第一滑动轴、第二滑动轴平行,所述推动轴的端部固定于所述第四板体,所述第四板体的下部具有一推动部,所述推动部中设置一连接板、一第一压头,所述推动部开设第一孔位、第二孔位、第三孔位,所述第一孔位沿上下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二孔位沿水平方向延伸设置,所述推动部和所述连接板之间通过一第一螺钉固定,第一螺钉位于第一孔位中,所述第一压头装设于所述连接板的连接槽中,所述第一压头和所述推动部之间通过第二螺钉固定,所述连接板中开设有圆孔,所述第二螺钉穿过圆孔、第二孔位,多个第三螺钉,螺设于所述第三孔位,所述第三螺钉用以抵顶所述连接板,第一压头具有一第一压面,所述第二板体中设置一传动轴,所述传动轴的一端设置一换能器、发生器,传动轴的另一端设置一第二压头,第二压头具有一第二压面,第二压面朝向第一压面。

进一步地,所述切尾装置包括一切尾支架,所述切尾支架上设置一固定块,所述固定块的底部设置一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下表面设置一第二固定板,所述固定块中设置一第一螺钉,所述第一螺钉通过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一螺钉的下部固定于所述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中还设置有两个第二螺钉、两个第三螺钉,所述第一固定板的下表面还设置第三固定板,所述第二螺钉的下部固定于所述第三固定板,所述第三螺钉的下表面抵接于所述第三固定板的上表面,两个第三螺钉分别位于两个第二螺钉的两边,所述第三固定板还开始有两个椭圆槽,所述椭圆槽沿上下方向设置,所述椭圆槽中设置第四螺钉,所述第四螺钉固定于所述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三固定板的底部设置一第一切刀,所述第二固定板上还设置一传动气缸,传动气缸具有一传动轴,所述传动轴穿过所述第三固定板,所述传动轴的端部设置一传动架,传动架上设置一第二切刀,第二切刀朝向第一切刀的方向,所述第一切刀和第二切刀相对设置,其中传动轴前后运动,带动第二切刀在第一切刀上前后运动。

进一步地,所述出料工位包括一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一连接杆上设置一第二连接杆、第三连接杆,第二连接杆中设置第四连接杆,第四连接杆的底部设置一挡板,所述挡板倾斜向外设置,第三连接杆中设置一第五连接杆,第五连接杆的底部位于所述转动体的上方。

进一步地,所述顶料工位位于所述主体的下方,所述顶料工位包括一顶出气缸,所述顶出气缸具有一顶出轴,当转动体转动到顶料工位时,所述顶出轴向上运动,顶出轴进入到位孔中,所述顶出轴用以抵顶所述转动体,使所述转动体向上运动,将所述套管带出,所述第五连接杆的底部用以抵挡所述转动体过度向上运动,所述主体上还设置一成品槽,所述套管触碰挡板后,被挡板挡回,套管斜向外运动进入到成品槽中。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孔位有两个,第二孔位有两个,第三孔位有四个,第一螺钉第二螺钉、第三螺钉分别对应装设于第一孔位、第二孔位、第三孔位。

本实用新型所述主体上围绕所述转动体依序设置下料翻转装置、导正工位、挤压工位、升降气缸、注液工位、超声技术封口装置、切尾装置、出料工位、顶料工位,以此实现自动化的作业流程,市场产品的批量化生产,产品的规格得到了统一,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提高了产品的合格率,全自动的设备,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封尾机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封尾机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下料翻转装置的立体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导正工位、挤压工位、注液工位的立体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升降气缸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超声技术封口装置的立体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的另一视角的超声技术封口装置的立体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另一视角的超声技术封口装置的立体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切尾装置、出料工位的立体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切尾装置、出料工位的立体分解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顶料工位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图1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全自动封尾机,其包括:一主体 1,其具有一转动盘11,所述转动盘11上开设多个位孔12。

一转动体13,设置于所述位孔12,所述转动体13的上部开设一收容槽131,所述收容槽131用以装设一套管13,所述转动体13的底部设置有铁块132。

所述主体上围绕所述转动体依序设置下料翻转装置2、导正工位3、挤压工位4、升降气缸45、注液工位5、超声技术封口装置6、切尾装置7、出料工位 8、顶料工位9。

一下料翻转装置2,设置于所述主体1的上方,下料翻转装置2包括一料槽 21,所述料槽21通过一支架设置于所述主体1,一翻转件23,设置于所述支架 22,所述翻转件23包括一翻转槽231,所述翻转槽231呈水平设置,所述翻转槽231正对所述料槽21的出口,所述翻转件23上设置一位置感应器。

一导正工位3,其包括一导正支架31、一导正气缸32、一导正杆33,所述导正支架31设置于所述主体1,所述导正杆33设置于所述导正支架31,所述导正杆33位于所述位孔12的上方,所述导正杆33连接所述导正气缸32的输出轴。

一挤压工位4,挤压工位4包括一挤压架41、一挤压气缸42、一挤压头43,所述挤压气缸设置于所述挤压架41,所述挤压头43设置于所述挤压气缸42的输出轴上,所述挤压头43位于所述位孔12上方,且所述挤压头43在所述挤压气缸42的输出轴的带动下可上下运动,所述挤压头43的横截面自上而下渐渐变小,所述挤压架41还设置一红外检测件44,所述套管13上设置一图案,所述红外检测件44发出红外光,所述红外光用以对准所述图案。

一升降气缸45,设置于所述主体1下方,升降气缸45的输出轴上设置一转动电机46,所述转动电机46位于所述挤压工位4下方,所述转动电机46的转动轴设置一磁铁47,当所述转动体13在转动盘11中转动到所述转动电机上方时,升降气缸45的输出轴将所述转动电机46向上运动,使所述磁铁47吸住转动体底部的铁块132,便于转动电机46的转动轴带动转动体在收容槽131中转动。

一注液工位5,设置于所述主体1上,所述注液工位5包括一注液支架51,所述注液支架51上设置一注液板52,所述注液板52上设置有一级气缸53,一级气缸53的输出轴上设置有固定板54,固定板54上设置有输液管56。

一超声技术封口装置6,其包括一封口支架66,所述封口支架66上设置一第一板体61,所述第一板体61上设置一第二板体62、第三板体63,第二板体 62、第三板体63相对设置,第三板体63上设置相互平行的第一滑动轴631和第二滑动轴632,第一滑动轴631、第二滑动轴632上设置一第四板体64、一第五板体65,所述第四板体64位于所述第三板体63和第五板体65之间,所述第五板体65固定于所述第一滑动轴631和第二滑动轴632的端部,所述第四板体 64左右可滑动地装设于所述第一滑动轴631和第二滑动轴632,所述第一板体 61还固设一推动气缸67,所述推动气缸67具有一推动轴671,所述推动轴671 与所述第一滑动轴631、第二滑动轴632平行,所述推动轴671的端部固定于所述第四板体64,所述第四板体64的下部具有一推动部641,所述推动部641中设置一连接板642、一第一压头643,所述推动部641开设第一孔位6411、第二孔位6412、第三孔位6413,所述第一孔位6411沿上下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二孔位6412沿水平方向延伸设置,所述推动部641和所述连接板642之间通过一第一螺钉644固定,第一螺钉644位于第一孔位6411中,所述第一压头643 装设于所述连接板642的连接槽6421中,所述第一压头643和所述推动部641 之间通过第二螺钉645固定,所述连接板642中开设有圆孔6422,所述第二螺钉645穿过圆孔6422、第二孔位6412,多个第三螺钉646,螺设于所述第三孔位6413,所述第三螺钉646用以抵顶所述连接板642,第一压头643具有一第一压面6431,所述第二板体62中设置一传动轴621,所述传动轴621的一端设置一换能器、发生器622,传动轴621的另一端设置一第二压头623,第二压头623具有一第二压面6231,第二压面6231朝向第一压面6431,所述连接槽6421 自所述连接板642的表面凹设,且所述连接槽6421呈水平设置,所述圆孔6422 位于连接槽6421的内壁。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压面6431、第二压面6231的表面粗糙,且所述第一压面6431设置多个第一凸条,所述第二压面6231设置多个第二凸条,所述第一凸条、第二凸条用以压制套管。所述封口支架66上设置一位置感应器,所述主体还设置有下料翻转装置、导正工位、挤压工位、升降气缸、注液工位。所述第一孔位6411有两个,第二孔位6412有两个,第三孔位6413有四个,第一螺钉644第二螺钉645、第三螺钉646分别对应装设于第一孔位6411、第二孔位 6412、第三孔位6413。

超声技术封口装置(也称超声技术封口工位)6的工作原理如下,所述封口支架66上的位置感应器检测到套管进入到此工位,推动气缸67的推动轴671 带动第四板体64前后移动,当带动第四板体64向后移动时,第四板体64连同推动部641、连接板642、第一压头643、第一压面6431一同向后运动,第一压面6431慢慢向第二压面6231靠近,将套管挤压,套管位于第一压面6431和第二压面6231之间,且被挤压,发生器主要作用是将工频50HZ的电源利用电子线路转化成高频(例如20KHZ)的高压电波,换能器是将发生器产生的高压电波转换成机械振动,经过传递、放大、达到被加工的工件表面,以超音波超高频率振动的第二压头、第二压面焊头在适度压力下,使套管的接合面产生磨擦热而瞬间熔融接合,焊接强度可与本体媲美,采用合适的工件和合理的接口设计,可达到水密及气密,并免除采用辅助品所带来的不便,实现高效清洁的熔接。

压合完毕后,推动气缸67的推动轴671带动第四板体64向前移动,将第一压面6431从第二压面6231上分离,便于下一工位的进行。需要将第一压头 643水平移动时,松开第二螺钉645,将第二螺钉645在第二孔位6412中的水平移动,然后将其拧紧,需要将第一压头643上下移动时,松开第一螺钉644,将第一螺钉644在第一孔位6411中沿上下方向移动,然后将其拧紧,需要将第一压头643前后方向移动时,松开第一螺钉644、第二螺钉645,将第三螺钉646 拧动,使第三螺钉646向前推动所述连接板642或者向后运动,进而实现上下、左右、前后方向的调整,其调整准确,操作方便,适合各种型号的套管的操作,机械化的作业,便于批量化的操作。

一切尾装置7,设置于所述主体,所述切尾装置包括一切尾支架71,所述切尾支架上设置一固定块72,所述固定块72的底部设置一第一固定板73,所述第一固定板73下表面设置一第二固定板74,所述固定块72中设置一第一螺钉721,所述第一螺钉721通过第一固定板73,所述第一螺钉721的下部固定于所述第二固定板74,所述第一固定板73中还设置有两个第二螺钉731、两个第三螺钉732,所述第一固定板73的下表面还设置第三固定板75,所述第二螺钉731的下部固定于所述第三固定板75,所述第三螺钉732的下表面抵接于所述第三固定板75的上表面,两个第三螺钉732分别位于两个第二螺钉731的两边,所述第三固定板75还开设有两个椭圆槽751,所述椭圆槽751沿上下方向设置,所述椭圆槽751中设置第四螺钉752,所述第四螺钉752固定于所述第二固定板74,所述第三固定板75的底部设置一第一切刀753,所述第二固定板74 上还设置一传动气缸76,传动气缸76具有一传动轴761,所述传动轴761穿过所述第三固定板75,所述传动轴761的端部设置一传动架762,传动架762上设置一第二切刀763,第二切刀763朝向第一切刀753的方向,所述第一切刀 753和第二切刀763相对设置,其中传动轴761前后运动,带动第二切刀763在第一切刀753上前后运动。

所述主体还设置一出料工位8,所述出料工位8包括一第一连接杆81,所述第一连接杆81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固定板73,所述第一连接杆81上设置一第二连接杆82、第三连接杆83,第二连接杆82中设置第四连接杆821,第四连接杆821的底部设置一挡板822,所述挡板822倾斜向外设置,第三连接杆 83中设置一第五连接杆831,第五连接杆831的底部位于所述转动体的上方。

所述主体还设置一顶料工位9,所述顶料工位9位于所述主体的下方,所述顶料工位9包括一顶出气缸91,所述顶出气缸91具有一顶出轴92,当转动体转动到顶料工位9时,所述顶出轴92向上运动,顶出轴92进入到位孔中,所述顶出轴92用以抵顶所述转动体,使所述转动体向上运动,将所述套管带出,所述第五连接杆831的底部用以抵挡所述转动体过度向上运动,所述主体上还设置一成品槽93,所述套管触碰挡板822后,被挡板822挡回,套管斜向外运动进入到成品槽93中。

转动盘做周期性转动,在每一个工位停留的时间都是相同的,在每一个工位上实现其对应的工作,套管在下料翻转装置中滚下,然后翻转到转动体的收容槽中,处理完后,转动盘继续转动,转动体带着套管进入到导正工位,套管在导正工位中呈竖直状态,处理完后,转动盘继续转动,转动体带着套管进入到挤压工位,将套管上部的开口挤压成规则的圆形,处理完后,转动盘继续转动,转动体带着套管进入到注液工位,将液体注入到套管中,处理完后,转动盘继续转动,转动体带着套管进入到超声技术封口装置的工位,完成尾部封口的动作,处理完后,转动盘继续转动,转动体带着套管进入出料工位、顶料工位,已完成套管产品的顶出和送出,进而完成一个完整的动作,实现一个完整的自动化的生产工序。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