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上料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59047发布日期:2018-12-05 19:15阅读:172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动上料器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装料器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动上料器具。



背景技术:

以前上料器具采用原始包装箱,箱体高度较高,存取物品很不方便。在上料时底部物料很难拿出来,且需要每次都弯腰到箱子底部取料,这很不符合人机工程学,原材上线很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上料器具。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自动上料器具,包括矩形框架和底板框;所述矩形框架上设有上框,所述上框的侧部通过变形部件与底板框连接;所述底板框上设有底板。

进一步的,所述变形部件包括若干个弹性带;所述上框为矩形结构,所述上框的四个侧边通过若干个弹性带与底板框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变形部件还包括软质面;所述上框的四个侧边还通过软质面与底板框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若干个弹性带为若干个松紧带。

进一步的,所述软质面采用帆布制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的器具内部装满物料时器具启动下沉,物料刚好至手能够到的高度,再慢慢取下物料时,因为物料的重量减轻,物料慢慢上升,取物料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还是可以轻松取料,从而避免了操作者弯腰取料的弊端。本发明通过上框的侧部通过变形部件与底板框连接;从而当底板框的底板上放有物品时,物品在重力的作用下,使变形部件拉伸,从而底板框向下开始运动至靠近矩形框架的底部的部分;随着物品的增多,底板越靠近矩形框架的底部;当需要送料时,随着物品的减少底板在变形部件的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向上运动,从而使底板不断的靠近上框,而此时取物品的工人则不必像以前那样进到上料器具底部将物品取出,从而本实用新型具有存取物品方便省力的特点,符合人机工程学的要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装有物品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未装物品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矩形框架;2-底板框;3-弹性带;4-上框;5-软质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阐述。

实施例1

如图1-2所示的,一种自动上料器具,包括矩形框架和底板框;所述矩形框架上设有上框,所述上框的侧部通过变形部件与底板框连接;所述底板框上设有底板。

如图1所示的,一种自动上料器具,包括矩形框架1和底板框2,矩形框架的上部为上框4;上框4的侧部通过变形部件与底板框连接;从而当底板框的底板上放有物品时,物品在重力的作用下,使变形部件拉伸,从而底板框向下开始运动至靠近矩形框架的底部的部分;随着物品的增多,底板越靠近矩形框架的底部;当需要送料时,随着物品的减少底板在变形部件的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向上运动,从而使底板不断的靠近上框4,而此时取物品的工人则不必像以前那样进到上料器具底部将物品取出,从而本实用新型具有存取物品方便省力的特点,符合人机工程学的要求。

实施例2

如图1-2所示的,一种自动上料器具,包括矩形框架和底板框;所述矩形框架上设有上框,所述上框的侧部通过变形部件与底板框连接;所述底板框上设有底板。进一步的,所述变形部件包括若干个弹性带;所述上框为矩形结构,所述上框的四个侧边通过若干个弹性带与底板框连接。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所述变形部件为若干个弹性带,上框为矩形结构,矩形结构的四个侧边分别通过若干个弹性带3与底板框连接;优选地,相邻的弹性带之间的间距小于物品的大小,保证物品不会从弹性带之间的空隙中掉出就好,通过上述设置可以最大限度的节省材料,更为轻便。

实施例3

如图1-2所示的,一种自动上料器具,包括矩形框架和底板框;所述矩形框架上设有上框,所述上框的侧部通过变形部件与底板框连接;所述底板框上设有底板。

进一步的,所述变形部件包括若干个弹性带;所述上框为矩形结构,所述上框的四个侧边通过若干个弹性带与底板框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变形部件还包括软质面;所述上框的四个侧边还通过软质面与底板框连接。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所述变形部件还包括软质面5,所述上框为矩形结构,如图1和2所示,上框的四侧先通过软质面与底板框连接,所述连接为固定连接或可拆卸连接;然后在软质面的外表面的上框的四侧上通过若干个弹性带与底板框连接。从而使本实施例的上料器具能够满足不同大小的物品的上料需求,避免了实施例3可能物品会从缝隙中掉出去的可能,扩展了本实施例的上料器具的用途。

实施例4

如图1-2所示的,一种自动上料器具,包括矩形框架和底板框;所述矩形框架上设有上框,所述上框的侧部通过变形部件与底板框连接;所述底板框上设有底板。

进一步的,所述变形部件包括若干个弹性带;所述上框为矩形结构,所述上框的四个侧边通过若干个弹性带与底板框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变形部件还包括软质面;所述上框的四个侧边还通过软质面与底板框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若干个弹性带为若干个松紧带。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4的区别在于,所述若干个弹性带为若干个松紧带,从而使弹性带更为实用。

实施例5

如图1-2所示的,一种自动上料器具,包括矩形框架和底板框;所述矩形框架上设有上框,所述上框的侧部通过变形部件与底板框连接;所述底板框上设有底板。

进一步的,所述变形部件包括若干个弹性带;所述上框为矩形结构,所述上框的四个侧边通过若干个弹性带与底板框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变形部件还包括软质面;所述上框的四个侧边还通过软质面与底板框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若干个弹性带为若干个松紧带。

进一步的,所述软质面采用帆布制成。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4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的软质面采用帆布制成,从而使发明的软质面更为耐磨耐用,从而使本实施例的上料器具使用寿命更长,更利于长期使用。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可选实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产品,但不论在其形状或结构上作任何变化,凡是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界定范围内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