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侧煤仓框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84434发布日期:2019-02-01 19:20阅读:341来源:国知局
一种侧煤仓框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厂房设计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侧煤仓框架。



背景技术:

主厂房是发电厂的核心建筑,为了降低主厂房的造价,在建或新建的一些发电厂中,通常采用侧煤仓方案。侧煤仓中一般设置有输煤皮带、煤斗、给煤机、磨煤机等设备,其中,煤斗的体积很大,且质量高达几千吨。因为,提供一种能够稳定支撑煤斗的侧煤仓框架是十分重要的。

相关技术提供的侧煤仓框架包括:多个并列设置的框架本体,该框架本体包括:两个平行的垂直杆体、自上而下间隔设置在两个垂直杆体之间的屋面层水平横梁、皮带层水平横梁、煤斗层水平横梁、给煤机层水平横梁。其中,给煤机层水平横梁与地面之间具有预设间距,煤斗固定在该煤斗层水平横梁上。

设计人发现相关技术中至少存在以下问题:

相关技术提供的侧煤仓框架仅依靠设置在两个垂直杆体上的煤斗层水平横梁实现对煤斗的支撑,煤斗层水平横梁截面须设计的较大,且该侧煤仓框架为单跨框架结构,抗震冗余度不足,抗震能力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侧煤仓框架,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侧煤仓框架,包括:多个并列设置的框架本体,所述框架本体包括:两个平行的第一垂直杆体、自上而下间隔设置在两个所述第一垂直杆体之间的屋面层水平横梁、皮带层水平横梁、煤斗层水平横梁、给煤机层水平横梁;

多个所述框架本体通过钢架连接;

所述煤斗层水平横梁和所述给煤机层水平横梁之间设置有第一柱体和第二柱体;

所述给煤机层水平横梁与地面之间间隔设置有两个与所述第一垂直杆体平行的第二垂直杆体;

两个所述第二垂直杆体的上端穿过所述给煤机层水平横梁后与所述第一柱体和所述第二柱体的端部连接,所述第一柱体和所述第二柱体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煤斗层水平横梁下端的中部。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皮带层水平横梁与所述煤斗层水平横梁之间设置有第三柱体;

所述第三柱体的一端与所述皮带层水平横梁的中部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煤斗层水平横梁后与所述第一柱体和所述第二柱体的端部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两个所述第二垂直杆体与两个所述第一垂直杆体之间均设置有支撑杆。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侧煤仓框架还包括:第一钢板、第一斜板、第一连接件;

所述第一钢板设置在所述煤斗层水平横梁的底端;

所述第一斜板设置在所述第一钢板的下端;

所述第一柱体和所述第二柱体的上端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件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第一斜板上。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侧煤仓框架还包括:第二钢板、第二斜板、第二连接件;

所述第二钢板设置在所述第二垂直杆体的顶端;

所述第二斜板设置在所述第二钢板的上端;

所述第一柱体和所述第二柱体的下端通过所述第二连接件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第二斜板上。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柱体和所述第二柱体所形成的夹角为30°-120°。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柱体和所述第二柱体均为钢柱。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屋面层水平横梁为钢梁。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侧煤仓框架,通过将多个框架本体通过钢架连接,保证了侧煤仓框架的整体结构更加稳固。通过在煤斗层水平横梁和给煤机层水平横梁之间设置第一柱体和第二柱体,在给煤机层水平横梁与地面之间间隔设置两个与第一垂直杆体平行的第二垂直杆体,并使两个第二垂直杆体的上端穿过给煤机层水平横梁后与第一柱体和第二柱体的端部连接,使第一柱体和第二柱体的另一端设置在煤斗层水平横梁下端的中部,保证了第一柱体和第二柱体可以直接承受固定在煤斗层水平横梁上的煤斗的载荷,并将该载荷传递至给第二垂直杆体,减小了煤斗层水平横梁所承受的载荷。可见,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侧煤仓框架减小了煤斗层水平横梁截面,解决了单跨框架结构问题,增加了抗震冗余度,提高了框架本体的抗震能力。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框架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框架本体的第一局部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框架本体的第二局部示意图。

附图标记分别表示:

1 框架本体,

101 第一垂直杆体,

102 屋面层水平横梁,

103 皮带层水平横梁,

104 煤斗层水平横梁,

105 给煤机层水平横梁,

106 第一柱体,

107 第二柱体,

108 第三柱体,

109 第二垂直杆体,

110 支撑杆,

111 第一钢板,

112 第一斜板,

113 第一连接件,

114 第二钢板,

115 第二斜板,

116 第二连接件,

X 煤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侧煤仓框架,如附图1所示,该侧煤仓框架包括:多个并列设置的框架本体1,该框架本体1包括:两个平行的第一垂直杆体101、自上而下间隔设置在两个第一垂直杆体101之间的屋面层水平横梁102、皮带层水平横梁103、煤斗层水平横梁104、给煤机层水平横梁105。其中,多个框架本体1通过钢架连接。煤斗层水平横梁104和给煤机层水平横梁105之间设置有第一柱体106和第二柱体107。给煤机层水平横梁105与地面之间间隔设置有两个与第一垂直杆体101平行的第二垂直杆体109。两个第二垂直杆体109的上端穿过给煤机层水平横梁105后与第一柱体106和第二柱体107的端部连接,第一柱体106和第二柱体107的另一端设置在煤斗层水平横梁104下端的中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侧煤仓框架,通过将多个框架本体1通过钢架连接,保证了侧煤仓框架的整体结构更加稳固。通过在煤斗层水平横梁104和给煤机层水平横梁105之间设置第一柱体106和第二柱体107,在给煤机层水平横梁105与地面之间间隔设置两个与第一垂直杆体101平行的第二垂直杆体109,并使两个第二垂直杆体109的上端穿过给煤机层水平横梁105后与第一柱体106和第二柱体107的端部连接,使第一柱体106和第二柱体107的另一端设置在煤斗层水平横梁104下端的中部,保证了第一柱体106和第二柱体107可以直接承受固定在煤斗层水平横梁104上的煤斗X的载荷,并将该载荷传递至给第二垂直杆体109,减小了煤斗层水平横梁104所承受的载荷。可见,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侧煤仓框架减小了煤斗层水平横梁截面,解决了单跨框架结构问题,增加了抗震冗余度,提高了框架本体的抗震能力。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附图1所示,皮带层水平横梁103与煤斗层水平横梁104之间设置有第三柱体108。该第三柱体108的一端与皮带层水平横梁103的中部连接,另一端穿过煤斗层水平横梁104后与第一柱体106和第二柱体107的端部连接。

通过如此设置,使第一柱体106、第二柱体107、第三柱体108构成了“人”字形支撑结构,皮带层水平横梁103和煤斗层水平横梁104共同承受煤斗的载荷,并将其传递至给煤机层水平横梁105及其下方的支柱,受力更加清晰合理,有效降低了皮带层水平横梁103和煤斗层水平横梁104的横截面积。其中,“皮带层水平横梁103和煤斗层水平横梁104的横截面积”也可以理解为:皮带层水平横梁103和煤斗层水平横梁104的厚度。

其中,第一柱体106、第二柱体107可以为刚性材质,第三柱体108可以设置为混凝土结构,第一垂直杆体101和第二垂直杆体109均可以为混凝土制备形成的杆体。

为了保证第二垂直杆体109的稳固性,进一步提高第二垂直杆体109对给煤机层水平横梁105的支撑效果,可以在两个第二垂直杆体109与两个第一垂直杆体101之间分别设置支撑杆110,参见附图1。可以理解的是,两个第二垂直杆体109是分别设置在一个第二垂直杆体109与一个第一垂直杆体101之间的。

其中,支撑杆110的结构可以为多种,举例来说,其可以为条形体结构、圆柱体结构等。

为了便于实现第一柱体106和第二柱体107在煤斗层水平横梁104上的可拆卸连接,同时保证第一柱体106和第二柱体107与煤斗层水平横梁104的连接强度。如附图2所示,该侧煤仓框架还包括:第一钢板111、第一斜板112、第一连接件113。其中,第一钢板111设置在煤斗层水平横梁104的底端。第一斜板112设置在第一钢板111的下端。第一柱体106和第二柱体107的上端通过第一连接件113可拆卸地设置在第一斜板112上。

具体地,该第一连接件113可以为螺栓组件,第一柱体106和第二柱体107的一端通过螺栓与第一斜板112连接。

为了便于实现第一柱体106和第二柱体107在给煤机层水平横梁105上的可拆卸连接,同时保证第一柱体106和第二柱体107与给煤机层水平横梁105的连接强度。如附图3所示,该侧煤仓框架还包括:第二钢板114、第二斜板115、第二连接件116。其中,第二钢板114设置在给煤机层水平横梁105的顶端。第二斜板115设置在第二钢板114的上端。第一柱体106和第二柱体107的下端通过第二连接件116可拆卸地设置在第二斜板115上。

具体地,该第二连接件116可以为螺栓组件,第一柱体106和第二柱体107的一端通过螺栓与第一斜板112连接。

为了保证第一柱体106和第二柱体107对煤斗的支撑效果,可以将第一柱体106和第二柱体107所形成的夹角设置为30°-120°(如45°、60°、90°等)。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柱体106和第二柱体107均可以为钢柱。

由于钢柱相比于混凝土柱,刚度较小,因此,通过将第一柱体106和第二柱体107设置为钢柱,能够有效调整框架本体竖向刚度的不规则问题,提高抗震效果。

为了降低框架本体的结构自重,同时保证框架本体的防震效果,可以将屋面层水平横梁102设置为钢梁。

综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框架本体加工制作简单,现场施工安装方便,解决了混凝土人字柱自重和施工荷载对施工支撑体系要求较高,工序交叉多,钢筋用量多,且支撑倾斜角度较大,混凝土施工难度打,混凝土振捣困难,振动棒不能伸到底部,难以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有效缩短了施工周期。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说明性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