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自动开袋的小袋投料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85303发布日期:2019-01-04 23:00阅读:654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自动开袋的小袋投料站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投料站,特别是涉及一种可自动开袋的小袋投料站。



背景技术:

投料站主要用于制药、食品、化工行业中袋装物料的拆包、投放和卸料,当袋装物料需解袋并倒入下一工序时,只需人工直接拆包后投入投料站,大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然而在小袋投料时,需要人工进行开袋并投料,其中人工开袋并投料的效率较为低下,并且有较大的工作量,最终影响产品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自动开袋的小袋投料站,其开袋便捷、可自动投料、操作简单。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可自动开袋的小袋投料站,包括支架、设置在支架上的下料仓及连接在下料仓顶端的卸料仓,所述支架一侧设置有投料装置,所述投料装置包括支撑件、设置在支撑件上的传输结构件、安装在传输结构件下方的接料斗,所述传输结构件包括传输带和驱动电机,所述传输带上表面设置有若干挡板,所述传输带和若干挡板上开设有下料缝,所述接料斗侧壁上竖直设置有与下料缝相配合的开袋刀具,所述开袋刀具一端与接料斗连接,另一端穿过下料缝延伸至传输带上方,所述接料斗与卸料仓之间通过输送料管连通,所述输送料管上设置有动力装置。

本实用新型一种可自动开袋的小袋投料站,通过在支架一侧设置有投料装置,所述投料装置包括支撑件、设置在支撑件上的传输结构件、安装在传输装置下方的接料斗,这样可利用传输结构件进行小袋物料回环循环传输,其中在传输带上表面设置有若干挡板,在传输带和若干挡板上开设有下料缝,在接料斗侧壁上竖直设置有与下料缝相配合的开袋刀具,这样可将小袋物料放置在相邻挡板之间,利用开袋刀具进行自动开袋,再通过下料缝将物料漏至接料斗内,从而实现自动开袋并进料;通过在接料斗与卸料仓之间通过输送料管连通,所述输送料管上设置有动力装置,这样便于将物料从接料斗传输至卸料仓内。

作为优选,所述输送料管一端与卸料仓顶部连接,另一端连接在接料斗下部,这样便于了物料的传输。

作为优选,所述动力装置为电机,这样便于了满足使用。

作为优选,所述接料斗底部设置有支撑腿,这样便于接料斗的安装和使用。

作为优选,所述下料仓的形状为喇叭形,这样便于了物料下料。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一种可自动开袋的小袋投料站的有益效果:通过在传输带上开设连续漏料缝隙并利用开袋刀具在小袋物料传输的过程中实现自动开袋,从而达到开袋便捷、可自动投料、操作简单的效果。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可自动开袋的小袋投料站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可自动开袋的小袋投料站的传输带俯视图。

其中,附图标记:1为支架,2为下料仓,3为卸料仓,4为支撑件,5为接料斗,6为传输带,7为驱动电机,8为挡板,9为下料缝,10为开袋刀具,11输送料管,12为动力装置,13为支撑腿。

具体实施方式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所有特征,或公开的所有方法或过程中的步骤,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和/或步骤以外,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组合。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任一特征,除非特别叙述,均可被其他等效或具有类似目的的替代特征加以替换。即,除非特别叙述,每个特征只是一系列等效或类似特征中的一个例子而已。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可自动开袋的小袋投料站,包括支架1、设置在支架1上的下料仓2及连接在下料仓2顶端的卸料仓3,所述支架1一侧设置有投料装置,所述投料装置包括支撑件4、设置在支撑件4上的传输结构件、安装在传输结构件下方的接料斗5,所述传输结构件包括传输带6和驱动电机7,所述传输带6上表面设置有若干挡板8,所述传输带6和若干挡板8上开设有下料缝9,所述接料斗5侧壁上竖直设置有与下料缝9相配合的开袋刀具10,所述开袋刀具10一端与接料斗5连接,另一端穿过下料缝9延伸至传输带6上方,所述接料斗5与卸料仓3之间通过输送料管11连通,所述输送料管11上设置有动力装置12,所述输送料管11一端与卸料仓3顶部连接,另一端连接在接料斗5下部,所述动力装置12为电机,所述接料斗5底部设置有支撑腿13,所述下料仓2的形状为喇叭形。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可自动开袋的小袋投料站,其在工作时操作人员只需将小袋物料放置在相邻挡板之间,小袋物料会随着传输带运动,运动至开袋刀具位置处时,实现自动开袋,物料再通过下料缝隙下落到接料斗,最后通过输送料管将物料传输至卸料仓内,从而实现自动开袋和自动投料,小袋物料在卸料完毕后,其包装袋随着传输带回到操作人员位置,其只需取出包装袋再次放入小袋物料即可实现循环连续投料。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