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三级物料传输装置及具有其的多级物料传输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18820发布日期:2019-03-27 11:40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一种三级物料传输装置及具有其的多级物料传输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物料传输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三级物料传输装置及具有其的多级物料传输装置。



背景技术:

在生产实践中,经常需要将固体颗粒状物体从一个位置传输至另一个位置,如将砂砾、稻谷、颗粒状饲料等物体从仓库运输至车船或生产场地,通常使用传送带来实现,但是目前的传送带都是直线型的,且其长度固定,因此传送带的放置受地理环境影响较大,只能在空旷的地方使用,如果传输点之间无法直线到达,无法使用传送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拆卸组装方便并且可以转向的三级物料传输装置及具有其的多级物料传输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三级物料传输装置,包括自前往后依次可拆卸连接的起始件、第一中间件和末尾件,所述起始件、第一中间件和末尾件均包括支撑架和支撑柱,所述支撑架上设置有两个滚轴,所述滚轴上套接有传送皮带,所述支撑柱设于所述支撑架的下方且其高度可调节,所述支撑柱至少为4根,所述起始件上设有用于驱动任一所述滚轴转动的驱动电机,所述滚轴的一端设有传动轮,所述起始件后端和所述第一中间件的后端分别设有第一动力传输机构和第二动力传输机构用于将动力传输至后端相邻安装的组件上,所述第一中间件前端和所述末尾件前端分别设有第一动力接收机构和第二动力接收结构用于分别与前端相邻安装的组件的第一动力传输机构和第二动力传输机构相配合接收其动力以驱动后端相邻安装组件的传送皮带运转。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能够适用于复杂的地理环境中的固体物料的传输,拆卸组装方便,并且可以根据实际场地环境调整第一中间件和末尾件之间的角度。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所述第一中间件和所述末尾件的所述支撑架均向后上方倾斜固定的角度设置且其下方设有与所述支撑架配合的固定支架,所述固定支架包括2个横杆和2个竖杆,2个所述横杆沿所述支撑架长度方向水平平行设置,且其前端与所述支撑架前端两侧固连,其后端通过所述竖杆与所述支撑架的两侧固联,所述支撑柱上端与所述横杆固连,位于所述第一中间件上的所述固定支架设于所述第二动力传输机构前方。

进一步,所述第一动力传输机构包括2个第一横梁、第一转轴、第一从动轴、第一传输轮、第一从动轮、第一传动带、第一从动带、第一主动齿轮和第一从动齿轮,2个所述第一横梁沿所述起始件的长度方向平行对称设置且2个所述第一横梁的其中一端可转动的安装在所述支撑架的两个侧边上,所述第一横梁远离所述支撑架的一侧下方设有可伸缩的支脚对所述第一横梁进行支撑,所述第一转轴和第一从动轴沿所述起始件的宽度方向设置且其两端分别通过轴承固定在2个所述第一横梁之间,所述第一传输轮位于所述第一转轴前所述支撑架的侧壁上且可相对于所述支撑架转动,所述第一从动轮位于所述第一转轴的一端,所述起始件上的所述传动轮、第一传输轮和第一从动轮设于所述支撑架的同一侧,所述第一传动带套接在所述起始件的所述传动轮和所述第一传输轮上,所述第一从动带套接在所述第一传输轮和所述第一从动轮上,所述第一主动齿轮和所述第一从动齿轮分别穿设在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一从动轴中间且相互啮合,2个所述第一横梁的自由端设有供所述第一中间件插入的卡槽,所述第一动力接收机构包括2个第三横梁、第三转轴、第三从动齿轮、第三传输轮、第三传动带,2个所述第三横梁沿所述第一中间件长度方向水平平行设置且其后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中间件的所述支撑架前端两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三转轴沿所述第一中间件的宽度方向设置且其两端分别通过轴承固定在2个所述第三横梁之间,所述第三从动齿轮穿设在所述第三转轴的中部且与所述第一从动齿轮啮合,所述第三传输轮设于所述第三转轴的一侧,所述第三传动带套设在所述第三传输轮与所述第一中间件的所述传动轮上,所述第三横梁前端设有与所述卡槽相配合的卡条。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由于起始件倾斜的角度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且其倾斜角度比中间件和末尾件大,因此起始件和第一中间件之间为直线连接,不进行转向,可以通过齿轮以及皮带传动将起始件的动力传输至第一中间件。

进一步,所述所第二述动力传输机构包括第二转轴、第二从动带、第一锥齿轮和动力传输锥齿轮组,所述第二转轴设于所述支撑架的下方且其两端通过轴承固定在支撑架向下伸出的第一固定块上,所述第二转轴的其中一端固接有第二传输轮,所述第二从动带套接在所述第二动力传输机构所在的安装组件的所述传动轮和所述第二传输轮之间,所述第一锥齿轮固定穿设在所述第二转轴的中部,所述动力传输锥齿轮组设于所述第一锥齿轮的下方用于将所述第一锥齿轮竖直方向的旋转转化为水平方向的旋转,所述第二动力接收机构包括第四转轴、第四从动带、第四传输轮、2个固定杆、2个第四横梁、第二锥齿轮和动力接收锥齿轮组,2个所述第四横梁沿安装组件的长度方向水平平行设置且其后端分别与安装组件的所述支撑架前端两侧固定连接,所述第四转轴平行设于前端所述滚轴前端,所述第四转轴两端通过轴承固定在所述第四横梁之间,所述第四传输轮设于所述第四转轴的一端,所述第四从动带套接在所述第二动力接收机构所在的安装组件的所述传动轮和所述第四传输轮上,所述第二锥齿轮穿设在所述第四转轴中部,所述动力接收锥齿轮组设于所述第二锥齿轮前方且用于将动力传输锥齿轮组的水平方向的旋转转化为所述第二锥齿轮纵向竖直方向的旋转,2个所述固定杆的一端分别固设在所述第四横梁上,另一端分别与动力接收锥齿轮组固连用于固定所述动力接收锥齿轮组。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第二动力传输机构和第二动力接收机构的配合使前方安装组件的动力传输至后端相邻安装的的组件上,并且通过锥齿轮组的设置,使得动力传输可以改变方向,从而使相邻安装组件之间可以实现转向。

进一步,所述动力传输锥齿轮组包括第五转轴、第三锥齿轮和第四锥齿轮,所述第五转轴竖直设于所述第一锥齿轮的下方,所述第三锥齿轮水平设置且其中心轴与所述第五转轴的上端固连,所述第三锥齿轮与所述第一锥齿轮垂直设置且啮合,所述第四锥齿轮穿设在所述第五转轴上且与所述第三锥齿轮平行,所述第三锥齿轮与所述第四锥齿轮之间以及所述第四锥齿轮下方的第五转轴上分别穿设有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所述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分别通过2个连接杆与2个所述竖杆固定,所述动力接收锥齿轮组包括第六转轴、第五锥齿轮和第六锥齿轮,所述第六转轴水平设置,所述第五锥齿轮和所述第六锥齿轮竖直平行设于所述第六转轴的两端,所述第五锥齿轮与所述第四锥齿轮啮合,所述第六锥齿轮与所述第二锥齿轮啮合,所述第六转轴上穿设有第三轴承,所述第三轴承与所述固定杆固定连接。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锥齿轮组结构简单,实现动力在不同方向上的传输。

进一步,所述第五转轴上还穿设有第四轴承,所述第四轴承的周向上对称固设有2个固定手臂,2个所述固定手臂的另一端设有固定卡环用于固定在所述第四转轴的两个轴承上,所述固定卡环由可拆卸的两个半圆环组成,所述半圆环的一端与所述固定手臂铰接,另一端可通过紧锁螺丝进行紧锁固定。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固定手臂固定动力传输锥齿轮组和下一个相邻的安装组件。

进一步,所述末尾件的前端设有挡料装置,所述挡料装置通过第一固定支架固定在所述支撑架上,所述挡料装置包括一体成型的上环部和下弧部,所述上环部包括顶面、外环壁、内环壁和侧壁,所述外环壁和所述内环壁的横截面均为圆弧形,且所述外环壁和所述内环壁横截面的圆弧形的圆心均在所述挡料装置所在的安装组件相对前一个安装组件旋转的旋转圆心所在的竖直线上,所述内环壁上设有进料口,所述下弧部上宽下窄且其底端设有出料口,所述出料口位于其所在的安装组件的传送皮带上方,所述进料口保证当两个安装组件转向设置时,物料均落入所述进料口。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当相邻两个安装组件的安装有一定角度时,可以保证前一个安装组件传送皮带上的物料落到后一个安装组件的挡料装置的进料口中,然后通过出料口落在后一个安装组件的传送皮带上。

进一步,还包括防护装置,所述防护装置包括防护罩和防护伸缩管,所述防护罩为与安装组件相适应的中间开口的弹性管,所述防护罩可拆卸的固定在所述横杆上,所述起始件的支撑架下方设有与所述支撑架固接的防护支架,所述起始件上的所述防护罩可拆卸固定在所述防护支架上,所述防护伸缩管设于两个安装组件的交接处。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防护装置可以防风雨,使三级物料传输装置不受风雨影响。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多级物料传输装置,包括上述三级物料传输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中间件,所述第二中间件设于所述第一中间件和所述末尾件之间,所述第二中间件包括支撑架和所述支撑柱,所述支撑架上设有两个滚轴,所述滚轴上套接有传送皮带,所述支撑柱设于所述支撑架的下方且其高度可调节,所述支撑柱至少为4根,所述滚轴的一端设有传动轮,所述第二中间件的前端和后端分别设有所述第二动力接收机构和所述第二动力传输机构。

进一步,所述第二中间件下方设有与所述支撑架配合的所述固定支架,所述支撑柱上端与所述固定支架固联,所述第二中间件的前端设有挡料装置,所述第二中间件上还设有所述防护装置。

多级物料传输装置可以实现更长距离的物料传送,并且第二中间件与第一中间件以及末尾件之间可以转向。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三级物料传输装置不包含防护装置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A的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第一动力传输机构与第一动力接收机构动的传动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B的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第二动力传输机构的主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固定手臂和固定卡环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挡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防护装置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多级物料传输装置不包含防护装置的主视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00、起始件,101、支撑架,102、支撑柱,103、滚轴,104、传送皮带,105、驱动电机,106、传动轮,107、防护装置,1071、防护支架,1072、防护罩,1073、防护伸缩管,108、固定支架,1081、横杆,1082、竖杆,110、第一动力传输机构,111、第一横梁,112、第一转轴,113、第一从动轴,114、第一传输轮,115、第一从动轮,116、第一传动带,117、第一从动带,118、第一主动齿轮,119、第一从动齿轮,1111、支脚,200、第一中间件,210、第一动力接收机构,211、第三横梁,212、第三转轴,213、第三从动齿轮,214、第三传输轮,215、第三传动带,220、第二动力传输机构,221、第二转轴,222、第二从动带,223、第一锥齿轮,224、动力传输锥齿轮组,2241、第五转轴,2242、第三锥齿轮,2243、第四锥齿轮,2244、第一轴承,2245、第二轴承,2246、连接杆,225、第一固定块,226、第二传输轮,227、第四轴承,228、固定手臂,229、固定卡环,300、第二中间件,400、末尾件,410、第二动力接收机构,411、第四转轴,412、第四从动带,413、第四传输轮,414、固定杆,415、第二锥齿轮,416、动力接收锥齿轮组,4161、第六转轴,4162、第五锥齿轮,4163、第六锥齿轮,4164、第三轴承,417、第四横梁,420、档料装置,421、上环部,4211、顶面,4212、外环壁,4213、内环壁,4214、侧壁,422、下弧部,423、进料口,424、出料口,430、第一固定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8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三级物料传输装置,包括自前往后依次可拆卸连接的起始件100、第一中间件200和末尾件400,起始件100、第一中间件200和末尾件400均包括支撑架101和支撑柱102,支撑架101的前后两端设置有两个滚轴103,滚轴103上套接有传送皮带104,支撑柱102设于支撑架101的下方且其高度可调节,支撑柱102竖直平行设置且至少为4根,前端两根和后端两根分别平行设置,每根支撑柱102为伸缩杆,支撑柱102上端与支撑架101上的挂耳铰接,保证通过调节支撑柱102的高度实现支撑架101的水平设置或者倾斜一定的角度进行设置,其中起始件100的倾斜角度通过起始件100下方的支撑柱102进行调节,第一中间件200和末尾件400的倾斜角度固定,只是通过支撑柱102调节第一中间件200和末尾件400的高度与起始件100进行匹配,起始件100上设有用于驱动任一滚轴103转动的驱动电机105,驱动电机105的输出轴与其中一个滚轴103的一端固定连接,支撑架101的侧边安装有电机支架,驱动电机105安装在电机支架上进行固定,滚轴103的一端设有传动轮106,起始件100后端和第一中间件的后端分别设有第一动力传输机构110和第二动力传输机构220用于将动力传输至后端相邻安装的组件上,第一中间件200前端和末尾件前端分别设有第一动力接收机构210和第二动力接收机构410用于分别与前端相邻安装的组件的第一动力传输机构110和第二动力传输机构220相配合接收其动力以驱动后端相邻安装组件的传送皮带104运转。

第一中间件200和末尾件400的支撑架101均向后上方倾斜固定的角度设置且其下方设有与支撑架101配合的固定支架108,固定支架108包括2个横杆1081和2个竖杆1082,2个横杆1081沿支撑架101长度方向水平平行设置,且其前端与支撑架101前端两侧固连,其后端通过竖杆1082与支撑架101的两侧固联,支撑柱102上端与横杆1081固连,位于第一中间件200上的固定支架108设于第二动力传输机构220前方。

第一动力传输机构110包括2个第一横梁111、第一转轴112、第一从动轴113、第一传输轮114、第一从动轮115、第一传动带116、第一从动带117、第一主动齿轮118和第一从动齿轮119,2个第一横梁111沿起始件100的长度方向平行对称设置且2个第一横梁111的其中一端可转动的安装在支撑架101的两个侧边上,第一横梁111远离支撑架101的一侧下方设有可伸缩的支脚1111对第一横梁111进行支撑,第一转轴112和第一从动轴113沿起始件100的宽度方向设置且其两端分别通过轴承固定在2个第一横梁111之间,第一传输轮114位于第一转轴112前支撑架101的侧壁上且可相对于支撑架101转动,第一从动轮115位于第一转轴112的一端,起始件100上的传动轮106、第一传输轮114和第一从动轮115设于支撑架101的同一侧,第一传动带116套接在起始件100的传动轮106和第一传输轮114上,第一从动带117套接在第一传输轮114和第一从动轮115上,第一主动齿轮118和第一从动齿轮119分别穿设在第一转轴112和第一从动轴113中间且相互啮合,2个第一横梁111的自由端设有供第一中间件200插入的卡槽,第一动力接收机构210包括2个第三横梁211、第三转轴212、第三从动齿轮213、第三传输轮214、第三传动带215,2个第三横梁211沿第一中间件200长度方向水平平行设置且其后端分别与第一中间件200的支撑架101前端两侧固定连接,第三转轴212沿第一中间件200的宽度方向设置且其两端分别通过轴承固定在2个第三横梁211之间,第三从动齿轮213穿设在第三转轴212的中部且与第一从动齿轮119啮合,第三传输轮214设于第三转轴212的一侧,第三传动带215套设在第三传输轮214与第一中间件200的传动轮106上,第三横梁211前端设有与卡槽相配合的卡条。

由于起始件100的倾斜角度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且其倾斜角度比第一中间件200和末尾件400大,因此起始件100和第一中间件200之间为直线连接,两个安装组件之间不进行转向,可以通过齿轮和皮带传动将起始件100的动力传输至第一中间件200。

第二动力传输机构220包括第二转轴221、第二从动带222、第一锥齿轮223和动力传输锥齿轮组224,第二转轴221设于支撑架101的下方且其两端通过轴承固定在支撑架101向下伸出的第一固定块225上,第二转轴221的其中一端固接有第二传输轮226,第二从动带222套接在第二动力传输机构220所在的安装组件的传动轮106和第二传输轮226之间,第一锥齿轮223固定穿设在第二转轴221的中部,动力传输锥齿轮组224设于第一锥齿轮223的下方用于将第一锥齿轮223竖直方向的旋转转化为水平方向的旋转,第二动力接收机构410包括第四转轴411、第四从动带412、第四传输轮413、2个固定杆414、2个第四横梁417、第二锥齿轮415和动力接收锥齿轮组416,2个第四横梁417沿安装组件的长度方向水平平行设置且其后端分别与安装组件的支撑架101前端两侧固定连接,第四转轴411平行设于前端滚轴103前方,第四转轴411两端通过轴承固定在第四横梁417之间,第四传输轮413设于第四转轴411的一端,第四从动带412套接在第二动力接收机构410所在的安装组件的传动轮106和第四传输轮413上,第二锥齿轮415穿设在第四转轴411中部,动力接收锥齿轮组416设于第二锥齿轮415前方且用于将动力传输锥齿轮组224的水平方向的旋转转化为第二锥齿轮415纵向竖直方向的旋转,2个固定杆414的一端分别固设在2个第四横梁上,另一端分别与动力接收锥齿轮组416固连用于固定动力接收锥齿轮组416。

驱动电机105带动滚轴103转动为起始件100提供动力带动起始件100上的传送皮带104由前向后传送物料,滚轴103转动的动力通过第一传动带116和第一从动带117传动至第一转轴112,从而带动第一转轴112上的第一主动齿轮118转动,将动力传输至啮合的第一从动齿轮119上,第一从动齿轮119带动第一中间件200上的第三从动齿轮213转动从而带动第三转轴212转动,通过第三传动带215将动力传输至第一中间件200的滚轴103,带动第一中间件200上的传送皮带104由前向后传送物料,第一中间件200上的滚轴103转动带动位于第二转轴221上的第一锥齿轮223转动,第一锥齿轮223转动将动力传输至动力传输锥齿轮组224从而将第一锥齿轮223的竖直方向上的旋转转化为水平旋转,通过动力传输锥齿轮组224和动力接收锥齿轮组416的啮合将水平旋转转化为纵向竖直方向的旋转,再通过第二锥齿轮415转换成横向竖直方向旋转,动力接收锥齿轮组416与第四转轴411上的第二锥齿轮415啮合带动第四转轴411转动,第四转轴411通过第四从动带412带动末尾件上的滚轴103转动,从而带动末尾件的传送皮带104由前向后传送物料。

动力传输锥齿轮组224包括第五转轴2241、第三锥齿轮2242和第四锥齿轮2243,第五转轴2241竖直设于第一锥齿轮223的下方,第三锥齿轮2242水平设置且其中心轴与第五转轴2241的上端固连,第三锥齿轮2242与第一锥齿轮223垂直设置且啮合,第四锥齿轮2243穿设在第五转轴2241上且与第三锥齿轮2242平行,第三锥齿轮2242与第四锥齿轮2243之间以及第四锥齿轮2243下方的第五转轴2241上分别穿设有第一轴承2244和第二轴承2245,第一轴承2244和第二轴承2245分别通过2个连接杆2246与两个竖杆1082固定,动力接收锥齿轮组416包括第六转轴4161、第五锥齿轮4162和第六锥齿轮4163,第六转轴4161水平设置,第五锥齿轮4162和第六锥齿轮4163竖直平行设于第六转轴4161的两端,第五锥齿轮4162与第四锥齿轮2243啮合,第六锥齿轮4163与第二锥齿轮415啮合,第六转轴4161上穿设有第三轴承4164,第三轴承4164与固定杆414固定连接。

第五转轴2241上还穿设有第四轴承227,第四轴承227的周向上对称固设有2个固定手臂228,2个所述固定手臂228的另一端设有固定卡环229用于固定在第四转轴411的两个轴承上,固定卡环229由可拆卸的两个半圆环组成,半圆环的一端与固定手臂铰接,另一端可通过紧锁螺丝进行紧锁固定。

末尾件400的前端设有挡料装置420,挡料装置420通过第一固定支架430固定在支撑架101上,挡料装置420包括一体成型的上环部421和下弧部422,所述上环部421包括顶面4211、外环壁4212、内环壁4213和侧壁4214,所述外环壁4212和所述内环壁4213的横截面均为圆弧形,且所述外环壁4212和所述内环壁4213横截面的圆弧形的圆心均在所述挡料装置420所在的安装组件相对前一个安装组件旋转的旋转圆心所在的竖直线上,内环壁4213上设有进料口423,下弧部422上宽下窄且其底端设有出料口424,出料口424位于其所在的安装组件的传送皮带104上方,进料口423保证当两个安装组件转向设置时,物料均落入所述进料口423。

外环壁4212和内环壁4213横截面的圆弧形的半径分别为外径和内径,外径和内径与传送皮带的宽度和两个安装组件之间的重叠的长度有关,两个安装组件之间旋转的角度小于等于90度,最优小于等于60度,传送皮带的宽度为x,后一个安装组件相对于前一个安装组件的旋转圆心为O,圆心O所在的竖直线与前一个安装组件末尾所在的同一水平面的交点为O’,O’到前一个安装组件的传送皮带的一个角形成的直线与传送皮带长度方向形成的角度为α,外径的长度=0.5x/(sinα),内径的长度=0.5x/(tanα)。

本实施例的三级物料传输装置还包括防护装置107,防护装置107包括防护罩1072和防护伸缩管1073,防护罩1072为与安装组件相适应的中间开口的弹性管,防护罩1072可拆卸的固定在横杆1081上,起始件100的支撑架101下方设有与支撑架101固接的防护支架1071,起始件100上的防护罩1072可拆卸固定在防护支架1071上,防护伸缩管1073设于两个安装组件的交接处。

实施例2

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多级物料传输装置,包括实施例1所述的三级物料传输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中间件300,第二中间件300设于第一中间件200和末尾件400之间,第二中间件300包括支撑架101和支撑柱102,支撑架101上设有两个滚轴103,滚轴103上套接有传送皮带104,支撑柱102设于支撑架101的下方且其高度可调节,支撑柱102至少为4根,滚轴103的一端设有传动轮106,第二中间件300的前端和后端分别设有第二动力接收机构410和第二动力传输机构220。第二中间件300下方设有与支撑架101配合的固定支架108,支撑柱102上端与固定支架108固联,第二中间件300的前端设有挡料装置420,第二中间件上还设有防护装置107。

本实施例的多级物料传输装置可以实现更长距离的物料传送,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第二中间件的数量,并且第二中间件与第一中间件以及末尾件之间可以转向。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