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无机房电梯的曳引悬挂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37703发布日期:2019-06-05 23:45阅读:423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无机房电梯的曳引悬挂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无机房电梯的曳引悬挂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无机房电梯的曳引悬挂系统中,对重大多位于轿厢的一侧,即对重侧置,主机布置在井道顶部时,按驱动主机不同的布置方式区分,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

1、条形主机,主机曳引轮和轿厢滑轮布置方向一致,轿厢滑轮为双轿顶轮(上悬挂)或双轿底轮(下悬挂),轿顶轮(上悬挂)方式:轿顶轮与轿厢曳引中心(水平方向)一致或偏移一定距离;双轿底轮(下悬挂)轿底轮与轿厢曳引中心一致或偏移一定距离。

条形主机固定在井道顶部承重梁上方或轿厢、对重导轨顶部的主机底座上方。钢丝绳从主机曳引轮到轿顶(底)轮不扭转角度,但从主机曳引轮到对重轮,扭转一定角度。编码器位于主机一端,维修简单。采用钢带作为曳引悬挂装置的电梯系统,属于此类布置。

2、碟式马达,主机位于轿厢单侧导轨的外侧,通过双轿底轮实现曳引布置,双轿底轮与轿厢宽度方向平行时,双轿底轮中心与轿厢导轨中心方向一致,双轿底轮中心相对轿厢导轨中心偏移一定距离。双轿底轮与轿厢宽度方向不平行时,双轿底轮中心与轿厢导轨中心有一定夹角。这类布置,对重空间非常小。曳引轮与轿底轮和对重轮均扭转一定角度。编码器位于主导轨中心位置,主导轨背面与主机曳引轮之间或靠近井道壁的主机背面,编码器检修均不方便。此类布置,对重成本相对较高。

3、按常规有机房主机,布置在承重梁顶部(承重梁方向为井道深度方向),一般采用双轿顶轮(上悬挂)或双轿底轮(下悬挂)形式,双轿底轮(下悬挂)时,轿底轮与曳引中心偏移一定距离。主机外形尺寸大,井道顶层高度要求高,竞争力低。钢丝绳从曳引轮到轿顶(底)轮,扭转一定角度。

4、按常规有机房主机,布置在承重梁顶部(对重侧置时,承重梁方向为井道宽度方向),主机曳引轮到轿顶轮(单或双)不扭转,主机通过固定在承重梁或主机底座上的导向轮,钢丝绳扭转一定角度到对重轮。主机外形尺寸大,井道顶层高度要求高,竞争力低。

以上常规的无机房曳引系统布置,都是对重侧置形式,且主机位于顶部,当需要对主机进行检修作业时,由于主机位置比较高,作业困难。除碟式马达外,按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标准要求,无机房电梯采用轿顶作为检修作业平台时,需设置轿厢固定机构,该机构位置一般设置在电梯顶层正常平层的位置以下,轿顶必须低于顶层厅门上部且保证300~500mm空间以方便主机或其他系统故障导致电梯无法移动时,检修人员可方便地从此空间逃生。当电梯在顶层作业,如维修主机、调整制动器、限速器等作业时,电梯系统受检修限位电气限制,仅能检修上行至此位置,锁定轿厢固定机构,并在轿顶作业平台进行操作,此时,从轿顶有效站人高度平面到主机底部距离一般接近2m,主机维修高度较高,作业困难且有跌落危险。对于碟式马达,主机固定在轿厢单根导轨背面,编码器位于导轨背面与主机曳引轮之间或井道壁侧,维修不便,另此布置不适应于对重后置。

部分电梯制造单位采用第三种、第四种布置形式,由于主机高度相对第一种布置方式更高,将主机布置在井道顶部的承重梁上方,通过导向轮,实现曳引布置,这种形式主机相对第一种、第二种方案更高,主机维修非常不方便和危险。此外,对于狭长的条形井道,即井道深度比较大,宽度非常狭窄的情况,如对既有建筑加装电梯。对重侧置由于空间限制,轿厢宽度一般比较小,而采取对重后置布置方式,无对重侧置的空间限制,可以实现更大轿厢宽度,另外,采取对重后置,轿顶轮位于轿厢中心,实现上中心悬挂相对双轿(底)轮的两侧悬挂,轿顶空间更大,方便维修,曳引中心与导向中心可重叠,电梯运行更平稳可靠,运行性能更好。以上布置形式只有第4种方式可实现对重后置,但由于主机高度高,检修主机等部件及系统,存在安全风险,因此,研究开发更灵活的无机房曳引系统布置,非常必要。

对于加装电梯,井道一般是后期在既有建筑外或内建造,如采用有机房布置时,机房高度会高于原建造,破坏了原建造风格,而且因原建筑物无安全、方便快捷的通道到机房内,一般采取直梯形式爬到顶楼机房,对于检修作业,非常不便且有跌落风险,因此一般不采用有机房形式进行既有建筑加装电梯。

上述无机房电梯系统布置方式,增大了顶层高度要求,同时主机维修高有一定安全风险,维修不便,因此研究开发新型无机房电梯系统布置非常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无机房电梯的曳引悬挂系统,通过改变导向轮位置以及曳引悬挂索的绕置方式,降低了对井道顶层空间的要求,降低了主机的维修难度和维修风险。

一种用于无机房电梯的曳引悬挂系统,包括:带有曳引轮的驱动主机以及绕置在所述曳引轮上的曳引悬挂索,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井道顶部的至少一个对重导向轮和至少两个轿厢导向轮,所述驱动主机位于对重导向轮和轿厢导向轮的下方,曳引悬挂索绕经曳引轮后,一端经由轿厢导向轮连接轿厢,另一端经由对重导向轮连接对重;所述轿厢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为轿厢运行区,所述对重和驱动主机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均处在所述轿厢运行区外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曳引悬挂系统适用于曳引悬挂比为2:1、1:1、4:1的无机房电梯,布置方式灵活多变,土建适应性好。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曳引悬挂系统适用于对重侧置、对重后置、以及轿厢和对重对角布置的情况。对重侧置时,驱动主机位于轿厢导轨外侧,对重后置时,驱动主机位于轿厢后侧,轿厢后侧即与轿门相对的一侧,可以实现轿厢宽度的最大化,降低井道顶层高度,节约机房的建造成本。

驱动主机安装在对重导向轮和轿厢导向轮的下方,使驱动主机的安装位置至少降低了安装导向轮的支撑部件的高度,相对于常规无机房电梯,驱动主机的安装高度至少降低了1m,在进行检修时,以轿厢顶部作为检修平台,检修人员站在轿厢顶部更容易接触到驱动主机,解决了驱动主机安装位置带来的维修不便的问题。

所述对重和驱动主机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均处在所述轿厢运行区外部,轿厢上导靴的制导行程不受驱动主机以及安装驱动主机的支撑部件的限制,制导行程可延伸到井道顶部承重梁的下方,轿厢顶部的防护栏、轿顶轮以及容纳检修人员的高度均可扩展至承重梁下方,即与现有的有机房电梯相比,井道顶层高度仅需增加高度满足容纳承重梁的需求,承重梁的高度通常为150~500mm,可以大大降低井道顶层空间的需求。如果采用钢丝绳作为曳引悬挂索,承重梁的高度为钢丝绳直径的15~50倍,如果采用钢带(带状,内部为钢丝绳,外部为高分子包覆层)作为曳引悬挂索,承重梁的高度最小为导向轮的直径。

作为优选,所述曳引悬挂索在曳引轮上的包角为150~200度。进一步优选,所述曳引悬挂索在曳引轮上的包角为150~180度。以适应于对重侧空间不足的小尺寸井道系统布置。

作为优选,所述曳引轮、对重导向轮和轿厢导向轮的轮轴相互平行。所述曳引悬挂索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为一直线。

所述曳引悬挂索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为一直线,意在排除曳引悬挂索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具有弯折的情形,曳引悬挂索在绕置过程中,自身不发生扭转。

作为优选,所述对重导向轮和轿厢导向轮分别位于曳引轮的两侧。

本实用新型中涉及“同侧”“两侧”的概念时,是指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位置关系,例如,所述对重导向轮和轿厢导向轮分别位于曳引轮的两侧,是指对重导向轮在水平面上的投影、轿厢导向轮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分别位于曳引轮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的两侧。

作为优选,所述对重导向轮和轿厢导向轮沿水平方向依次排布。对重导向轮和轿厢导向轮的间距根据需要进行设定。

作为优选,所述曳引悬挂索的两端分别与对重或轿厢固定连接,或曳引悬挂索的两端分别绕过对重轮和轿顶轮后与井道内部相对固定连接。

曳引悬挂索连接在对重或轿厢的中心位置。轿顶轮安装在轿厢顶部的中心位置,轿顶轮可以采用单轮或双轮形式。

曳引悬挂索的两端与井道内部相对固定连接,是指曳引悬挂索的两端可以直接固定于井道内部,或固定在与井道内部相对位置不变的其他部件上。

所述井道顶部设置有支撑导向轮的第一支撑部件,所述井道内部设置有支撑驱动主机的第二支撑部件,所述曳引悬挂索与对重相连的一端端部为第一端部,与轿厢相连的一端端部为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撑部件或第二支撑部件上,所述第二端部固定于第一支撑部件上。

曳引悬挂索的第二端部绕过轿顶轮后与第一支撑部件如承重梁等固定连接,曳引悬挂索的第一端部绕过对重轮后与第一支撑部件如承重梁等固定连接,或者曳引悬挂索的第一端部绕过对重轮后与支撑驱动主机的第二支撑部件固定连接,第二支撑部件可以为单独的安装梁或驱动主机底座,安装梁或驱动主机底座与承重梁之间并无连接关系,安装梁或驱动主机底座可以固定在井道壁上或导轨上,安装梁与承重梁之间相互垂直或具有夹角。

作为优选,所述对重轮位于曳引轮的下方,或所述对重轮位于曳引轮的一侧。

本实用新型中涉及“下方”概念时,即二者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具有重叠区域,也即,二者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可以完全重叠,也可以部分重叠。

本实用新型中涉及“一侧”的概念时,即二者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不具有重叠区,其中一者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与另一者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相邻或具有间隔。

作为优选,距离曳引轮最远的轿厢导向轮为承重轮,轿顶轮位于承重轮的下方,或轿顶轮位于承重轮的一侧。

曳引悬挂索绕过承重轮之后与轿厢固定连接,或曳引悬挂索依次绕过承重轮、轿顶轮后与承重梁固定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轿厢导向轮为至少三个,其中至少一个轿厢导向轮为防止曳引悬挂索偏移的纠偏轮。

采用一侧带有凸起的齿形钢带作为曳引悬挂索,所述纠偏轮的外周设有与凸起相配合的齿结构,用于防止曳引悬挂索跑偏。

作为优选,所述曳引悬挂索包括若干条平行布置的牵引受力元件以及位于牵引受力元件外部的包覆层,间距最远的两个轿厢导向轮的最大轮缘间距不小于牵引受力元件直径的150倍。

曳引悬挂索在间距最远的两个轿厢导向轮上绕置并相应具有弯折,间距最远的两个轿厢导向轮的间距不能过小,以保证曳引悬挂索的使用寿命,保证使用年限。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无机房电梯的曳引悬挂系统,通过改变导向轮位置以及曳引悬挂索的绕置方式,降低了对井道顶层空间的要求,降低了主机的维修难度和维修风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用于无机房电梯的曳引悬挂系统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用于无机房电梯的曳引悬挂系统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用于无机房电梯的曳引悬挂系统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中用于无机房电梯的曳引悬挂系统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中用于无机房电梯的曳引悬挂系统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6中用于无机房电梯的曳引悬挂系统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7中用于无机房电梯的曳引悬挂系统的示意图;

图8为曳引悬挂索端部与承重梁固定连接结构的示意图。

图中编号如下:

对重导向轮:101、201、401、501;

轿厢导向轮:102a、202a;

轿厢导向轮:102b、202b、302b;

曳引轮:103、203;

对重:104、204;

轿厢:105、205;

曳引悬挂索:106、206、306、406、506、606、706;

承重梁:107、207、607、707;

对重轮:208、408、508、608、708;

轿顶轮:209、30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用于无机房电梯的曳引悬挂系统做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一种用于无机房电梯的曳引悬挂系统,包括:安装在承重梁107下方且带有曳引轮103的驱动主机、安装在承重梁107上的一个对重导向轮101和两个轿厢导向轮(分别为轿厢导向轮102a和轿厢导向轮102b)、以及绕置在曳引轮103、对重导向轮101和轿厢导向轮上的曳引悬挂索106。

其中,承重梁107固定于井道顶部,安装在左右井道壁或前后井道壁上,用以支撑对重导向轮101和两个轿厢导向轮。对重导向轮101和两个轿厢导向轮可以直接安装在承重梁107的内部、上部或下部,也可以将导向轮设置于导向轮座上,将导向轮座安装在承重梁107的内部、上部或下部。

驱动主机通过与承重梁107相对固定的安装梁安装在承重梁107的下方,安装梁可以通过连接件固定安装在承重梁107上,也可以通过连接件固定安装在井道壁上或导轨上。驱动主机采用倒装形式,即相对于普通安装方式上下颠倒。

两个轿厢导向轮分别为轿厢导向轮102a和轿厢导向轮102b,轿厢导向轮102a和轿厢导向轮102b位于曳引轮103的同侧,轿厢导向轮(包括轿厢导向轮102a和轿厢导向轮102b)和对重导向轮101位于曳引轮103的两侧。轿厢导向轮102a、轿厢导向轮102b和对重导向轮101沿承重梁107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布。

曳引轮103、轿厢导向轮102a、轿厢导向轮102b以及对重导向轮101的轮轴相互平行。曳引悬挂索106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为一直线。

曳引悬挂索106绕经曳引轮103后,一端经由轿厢导向轮102a和轿厢导向轮102b与轿厢105固定连接,另一端经由对重导向轮101后与对重104固定连接。曳引悬挂索106与轿厢105的连接点和曳引悬挂索106与对重104的连接点位于曳引轮103的两侧。

轿厢105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为轿厢运行区,对重104和驱动主机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均处在轿厢运行区外部。

曳引悬挂索106在曳引轮103和对重导向轮101上的包角均为180度,曳引悬挂索106在轿厢导向轮102a和轿厢导向轮102b上的包角均为90度。

曳引悬挂索106包括若干条平行布置的牵引受力元件以及位于牵引受力元件外部的包覆层,轿厢导向轮102a和轿厢导向轮102b的最大轮缘间距(即图中L1尺寸)不小于牵引受力元件直径的150倍。

本实施例适用于曳引悬挂比1:1的无机房电梯,适用于对重侧置、对重后置、以及轿厢105和对重104对角布置的情况。

轿厢导向轮102a和轿厢导向轮102b之间可以增加纠偏轮,例如,采用一侧带有凸起的齿形钢带作为曳引悬挂索106,纠偏轮的外周设有与凸起相配合的齿结构,通过齿结构与凸起的配合,防止曳引悬挂索106跑偏。

实施例2

如图2所示,一种用于无机房电梯的曳引悬挂系统,包括:安装在承重梁207下方且带有曳引轮203的驱动主机、安装在承重梁207上的一个对重导向轮201和两个轿厢导向轮(分别为轿厢导向轮202a和轿厢导向轮202b)、以及绕置在曳引轮203、对重导向轮201和轿厢导向轮上的曳引悬挂索206。

驱动主机通过与承重梁207相对固定的安装梁安装在承重梁207的下方,安装梁可以通过连接件固定安装在承重梁207上,也可以通过连接件固定安装在井道壁上或导轨上。驱动主机采用倒装形式,即相对于普通安装方式上下颠倒。

两个轿厢导向轮分别为轿厢导向轮202a和轿厢导向轮202b,轿厢导向轮202a和轿厢导向轮202b位于曳引轮203的同侧,轿厢导向轮(包括轿厢导向轮202a和轿厢导向轮202b)和对重导向轮201位于曳引轮203的两侧。轿厢导向轮202a、轿厢导向轮202b和对重导向轮201沿承重梁207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布。

轿厢205顶部中心位置安装有一个轿顶轮209,对重204顶部安装有对重轮208,曳引轮203、轿厢导向轮202a、轿厢导向轮202b、对重导向轮201、轿顶轮209、对重轮208的轮轴相互平行。曳引悬挂索206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为一直线。其中轿厢导向轮202b为承重轮,轿顶轮209位于承重轮背离曳引轮203的一侧。

曳引悬挂索206绕经曳引轮203后,一端经由轿厢导向轮202a、轿厢导向轮202b、轿顶轮209后与承重梁207固定连接,另一端经由对重导向轮201和对重轮208后与承重梁207固定连接。

轿厢205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为轿厢运行区,对重204和驱动主机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均处在轿厢运行区外部。

曳引悬挂索206在曳引轮203、对重导向轮201、对重轮208和轿顶轮209上的包角均为180度,曳引悬挂索206在轿厢导向轮202a和轿厢导向轮202b上的包角均为90度。

曳引悬挂索206包括若干条平行布置的牵引受力元件以及位于牵引受力元件外部的包覆层,轿厢导向轮202a和轿厢导向轮202b的最大轮缘间距(即图中L2尺寸)不小于牵引受力元件直径的150倍。

曳引悬挂索206与承重梁207直接固定,或者曳引悬挂索206采用如图8所示的固定结构,在承重梁207上设置转向轮a,通过转向轮a将曳引悬挂索206的延伸方向由竖直变为水平,在承重梁207高度较小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曳引悬挂索206的固定。其他实施例中,将曳引悬挂索206的绳头固定在安装梁或其他部件上时,同样可以采用转向轮降低对所在部件高度的要求。

本实施例适用于曳引悬挂比2:1的无机房电梯,适用于对重侧置、对重后置、以及轿厢205和对重204对角布置的情况。

轿厢导向轮202a和轿厢导向轮202b之间可以增加纠偏轮,例如,采用一侧带有凸起的齿形钢带作为曳引悬挂索206,纠偏轮的外周设有与凸起相配合的齿结构,通过齿结构与凸起的配合,防止曳引悬挂索206跑偏。

实施例3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的区别仅在于,轿顶轮309位于轿厢导向轮302b的正下方,曳引悬挂索306的绕置方式相应改变。

实施例4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的区别仅在于,对重轮408位于对重导向轮401的正下方,曳引悬挂索406的绕置方式相应改变,曳引悬挂索406绕过对重轮408的一端固定连接在安装梁上。

实施例5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3的区别仅在于,对重轮508位于对重导向轮501的正下方,曳引悬挂索506的绕置方式相应改变,曳引悬挂索506绕过对重轮508的一端固定连接在安装梁上。

实施例6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的区别仅在于,曳引悬挂索606绕过对重轮608一端的端部固定在安装梁上,而非承重梁607上。

实施例7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3的区别仅在于,曳引悬挂索706绕过对重轮708一端的端部固定在安装梁上,而非承重梁707上。

根据上述说明书的揭示和教导,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适当的变更和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面揭示和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修改和变更也应当落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此外,尽管本说明书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术语,但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不对本实用新型构成任何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