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升降台用防落物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59611发布日期:2019-07-13 09:16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一种升降台用防落物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落物装置,具体是一种升降台用防落物装置,属于升降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升降台是一种垂直运送人或物的起重机械。也指在工厂、自动仓库等物流系统中进行垂直输送的设备,升降台上往往还装有各种平面输送设备,作为不同高度输送线的连接装置。

现阶段常见的一些升降台不具备防落物功能,操作人员在升降台进行一些操作时,可能会导致物品等一些物品的损坏,同时有一定几率误伤到他人,而那些具有防落物功能的升降台由于体积过大,在许多场合下不便于使用,适用性不高,同时不具备对操作人员的头顶的保护,当升降台上方因一些意外导致物品掉落,而升降台空间有限不利于操作人员的躲避,可能会造成受伤等一系列危害。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升降台用防落物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升降台用防落物装置。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一种升降台用防落物装置,包括安装于升降台上的推动装置、转动装置和滑动装置;

所述推动装置包括电动推杆、伸缩杆、固定框和第三拦网,所述升降台顶部表面一侧的两个拐角处安装两个电动推杆,且电动推杆的底部伸入升降台内部空腔内,所述升降台顶部表面另一侧的两个拐角处固接两个伸缩杆,所述电动推杆与电动推杆之间和电动推杆与伸缩杆之间的侧壁固接护栏,两个所述伸缩杆之间安装有门栏,所述门栏固接在其中一个门栏的表面,且门栏底部固接升降台的顶部表面,所述电动推杆和伸缩杆顶部固接固定框底部的四角处,所述固定框的顶部安装两个第三拦网,所述第三拦网通过第一铰链与固定框进行转动连接;

所述转动装置包括第一拦网、第四拦网、第五拦网、铰接块和第三铰链,所述升降台的正面和两侧侧壁分别安装第一拦网、第五拦网、和第四拦网,所述第一拦网和第五拦网朝向升降台的顶部一侧固接两个第三铰链,所述第四拦网朝向升降台的顶部一侧固接一个第三铰链,所述第一拦网、第五拦网和第四拦网通过第三铰链转动连接于升降台的顶部表面边缘处,所述第一拦网和第五拦网的顶部另一侧固接两个铰接块,所述第四拦网的顶部另一侧固接一个铰接块,所述第一拦网、第五拦网和第四拦网上固接的铰接块铰接第一转动杆的一端,所述第一转动杆的另一端铰接第二转动杆的一端,所述第二转动杆的另一端铰接与之相对应的护栏底部固接的铰接块,所述第四拦网上的第二转动杆铰接门栏底部固接铰接块,所述第四拦网背部侧壁依次等距安装两个第四拦网;

所述滑动装置包括第二拦网、滑槽和电动推杆,所述升降台内部空腔的顶部内壁两侧固接两个滑槽,两个所述滑槽滑动连接第二拦网的两侧,所述第二拦网的底部安装电动推杆,所述电动推杆的内杆顶部固接第二拦网的底部。

优选的,所述第三铰链为一种阻尼式铰链。

优选的,所述第四拦网的宽度小于门栏的宽度。

优选的,两个所述第三拦网的宽度为固定框的宽度的一半。

优选的,所述固定框为C字型结构。

优选的,所述电动推杆与伸缩杆的顶部为同一水平线。

优选的,所述升降台一侧开槽的高度与第四拦网的高度相同。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在升降台的侧壁通过安装第三铰链使第一拦网、第五拦网和第四拦网,使其在使用时可将其展开进行落物的拦截,防止其掉落造成危险,在不使用时可将其收纳,通过三个第四拦网之间相互转动连接,使其在收纳时不会挡住进出口,在升降台内部空腔安装第二拦网,通过电动推杆推出与收缩,使其可自由调控伸出距离,从而不会因过长而妨碍到操作人员的操作。

2.在升降台的四角处安装电动推杆和伸缩杆,在电动推杆和伸缩杆的顶部安装固定框,通过电动推杆控制固定框的高度,通过在固定框的顶部转动连接第三拦网,使其可对操作人员的上方进行防护,防止意外掉落物砸伤操作人员,不使用时通过收缩电动推杆将其折叠收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整体收纳后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四拦网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升降台,2、第一拦网,3、第一转动杆,4、第二转动杆,5、第二拦网,6、护栏,7、固定框,8、第三拦网,9、第一铰链,10、伸缩杆, 11、门栏,12、第二铰链,13、第四拦网,14、第三铰链,15、第四防护网, 16、铰接块,17、电动推杆,18、滑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5所示,一种升降台用防落物装置,包括安装于升降台1上的推动装置、转动装置和滑动装置;

所述推动装置包括电动推杆17、伸缩杆10、固定框7和第三拦网8,所述升降台1顶部表面一侧的两个拐角处安装两个电动推杆17,且电动推杆17 的底部伸入升降台1内部空腔内,所述升降台1顶部表面另一侧的两个拐角处固接两个伸缩杆10,用于伸缩固定;所述电动推杆17与电动推杆17之间和电动推杆17与伸缩杆10之间的侧壁固接护栏6,起到保护作用;两个所述伸缩杆10之间安装有门栏11,所述门栏11固接在其中一个门栏11的表面,且门栏11底部固接升降台1的顶部表面,留下足够空间的出入口;所述电动推杆17和伸缩杆10顶部固接固定框7底部的四角处,对固定框7进行支撑;所述固定框7的顶部安装两个第三拦网8,所述第三拦网8通过第一铰链9与固定框7进行转动连接,使第三拦网8通过第一铰链9转动连接固定框7;

所述转动装置包括第一拦网2、第四拦网13、第五拦网15、铰接块16和第三铰链14,所述升降台1的正面和两侧侧壁分别安装第一拦网2、第五拦网15、和第四拦网13,用于拦截掉落物;所述第一拦网2和第五拦网15朝向升降台1的顶部一侧固接两个第三铰链14,所述第四拦网13朝向升降台1 的顶部一侧固接一个第三铰链14,所述第一拦网2、第五拦网15和第四拦网 13通过第三铰链14转动连接于升降台1的顶部表面边缘处,使第一拦网2、第五拦网15和第四拦网13可以通过第三铰链14转动进行收纳;所述第一拦网2和第五拦网15的顶部另一侧固接两个铰接块16,所述第四拦网13的顶部另一侧固接一个铰接块16,所述第一拦网2、第五拦网15和第四拦网13 上固接的铰接块16铰接第一转动杆3的一端,所述第一转动杆3的另一端铰接第二转动杆4的一端,所述第二转动杆4的另一端铰接与之相对应的护栏6 底部固接的铰接块16,对第一拦网2和第五拦网15提供拉力,防止其受力过重损坏,通过之间的铰链连接使第一拦网2和第五拦网15在收纳时第一转动杆3和第二转动杆4同时收纳;所述第四拦网13上的第二转动杆4铰接门栏 11底部固接铰接块16,使第四拦网13可进行收纳;所述第四拦网13背部侧壁依次等距安装两个第四拦网13,使三个第四拦网13通过进行折叠收纳,使其不阻挡升降台1上的进出口;

所述滑动装置包括第二拦网5、滑槽18和电动推杆17,所述升降台1内部空腔的顶部内壁两侧固接两个滑槽,两个所述滑槽滑动连接第二拦网5的两侧,使第二拦网5可以固定于其内滑动;所述第二拦网5的底部安装电动推杆17,所述电动推杆17的内杆顶部固接第二拦网5的底部,通过电动推杆 17推动第二拦网5的伸出与收纳。

所述第三铰链14为一种阻尼式铰链,使第三铰链14可在任意位置自行固定;所述第四拦网13的宽度小于门栏11的宽度,使第四拦网13在收纳时不会因超过门栏11而阻碍到出入口的宽度;两个所述第三拦网8的宽度为固定框7的宽度的一半,使两个第三拦网8可以将固定框7顶部完全覆盖;所述固定框7为C字型结构,使固定框7在收纳时不会挡住出入口;所述电动推杆17与伸缩杆10的顶部为同一水平线,便于对固定框7进行升降支撑;所述升降台1一侧开槽的高度与第四拦网13的高度相同,使第四拦网13固定于开槽上时呈水平放置。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通过外接控制器控制升降台1顶部的电动推杆17 伸长推动固定框7,将固定框7两侧的第三拦网8转至固定框7的顶部,与固定框7相互平行,使其可对升降台1的顶部进行防护,防止因意外收到高空物品坠落对操作人员造成伤害,转动第一拦网2和第五拦网15,使其呈水平放置,进行拦截意外而产生的掉落物,将三个折叠的第四拦网13转动至一字排开,转动第四拦网13使其放置与升降台1一侧的开槽上,在使用时将第二拦网朝向所需操作的一侧,通过外接控制器控制升降台1内部空腔安装的电动推杆17将第二拦网5从升降台1内推出,通过升降台1与操作处的距离对第二拦网5伸出的距离进行调整,从而防止第二拦网5伸出过长导致影响操作,当不使用时,通过外接控制器控制电动推杆17对固定框7和第二拦网5 的收纳,将第一拦网2、第五拦网15和第四拦网13转动至于水平齐平处,用于第三铰链14采用的是阻尼式铰链,使其不需要额外的固定组件即可自行固定。

第三铰链14采用的是东莞市驭舟五金制品有限公司销售的YZH004-1金属阻尼转轴。

电动推杆17采用的是中山市大象电器有限公司销售的TGA-1200电动推杆,其配套电路可由商家提供。

外接控制器采用的是中山市大象电器有限公司销售的电动伸缩杆控制器,其配套电路可由商家提供。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得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