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悬挂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061959发布日期:2019-07-03 03:08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建筑悬挂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它涉及一种建筑悬挂件。



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建筑行业的发展非常迅速,现有技术中建筑构造主要为现浇钢筋混凝土件,现浇钢筋混凝土件是指在现场依照设计位置,进行支模、绑扎钢筋然后进行浇筑混凝土,生产钢筋混凝土件,但现有技术中采用现场浇筑的方式只能在现场进行施工,时间限制严格,且浇筑完成后需要等待混凝土完全凝固才能继续生产,耽误生产效率。随着不断发展需求,出现了悬挂件结构,可以将悬挂件预先预埋在钢筋混凝土件内,待钢筋混凝土件凝固后生成与钢筋混凝土的一体结构,加强了钢筋混凝土件的强度,在进行吊装时可以直接通过吊装悬挂件实现对整个钢筋混凝土件的吊装。

现有技术参考本公司申请的两篇专利,授权公告号为CN205171685U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建筑用悬挂件,包括悬挂本体板,所述悬挂本体板的顶端设置有便于吊具吊装的提拉孔,所述悬挂本体板的底端设置有用于加大阻力的阻挡部,所述悬挂本体板上一次设置有多个与混凝土钢筋配合固定的安装孔,所述悬挂本体板的两侧对称设置有孔。该建筑用悬挂件可以提前制作钢筋混凝土结构,但是存在以下不足:制作时需要使用工具在悬挂本体板上钻取加工提拉孔以及安装孔,然后再将加强板固定在悬挂本体板上,操作工序繁琐。

授权公告号为CN205171683U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建筑用悬挂件,包括头板和2根伸出腿,所述两根伸出腿对称设置在所述头板的两侧且与对应侧的头板下部固定连接,所述头板上设置有吊拉孔,所述伸出腿上方设置有环绕所述头板设置的定位部。该建筑用悬挂件可实现对大吨位钢筋混凝土件的承载,整体强度得到提高,但是存在以下不足:由于定位部在制作时需要将钢材质的伸出腿端部加热,然后再转移到镦压设备处镦压使得钢筋直径增加从而形成定位部,待定位部冷却后再转移到折弯工序利用设备折弯,建筑用悬挂件需要在加热工序、镦压工序和折弯工序流转,生产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悬挂件,保持提拉强度基本不变的情况下简化现有结构,减少生产工序,提高加工制作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建筑悬挂件,包括对称设置的两个插接部和两个连接部,以及与两个连接部的一端一体连接的弧形部,插接部一体连接在连接部的另一端;插接部、连接部和弧形部在同一平面上,两个连接部之间的轴线呈夹角α设置,两个插接部之间的夹角为γ,插接部与连接部之间的夹角为β,插接部表面加工有滚丝。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插接部预埋到混凝土中,滚丝一方面增加了插接部与钢筋混凝土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得插接部与混凝土粘接性提高,另一方面,滚丝对混凝土起到阻挡作用,这个阻力大于插接部与混凝土之间的摩擦力,从而插接部难以从钢筋混凝土件中脱出,吊运过程更加安全可靠。加工时,建筑悬挂件使用弯折设备弯折,然后在滚丝机上加工出滚丝,相比传统工艺在插接部末端加热镦粗形成定位部,这种结构省去了加热工序,节省能源。并且工序间转移次数少,提高工作效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夹角α为60°。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钢筋混凝土件确定时,当夹角α越大时,则连接部承受的拉力越大,更容易超过圆钢的抗拉强度产生危险,因此夹角α不易过大。但是同时存在着当夹角α越小,弯折时弧形部处的应力集中越大。当α取60°时,保持连接部的承受拉力较小的情况下,弧形部处的应力集中相对较小,用于吊拉时弧形部不易损坏,安全性更高。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夹角γ为30°,β为165°。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两个插接部远离连接部的一端相对远离,这样当插接部预埋插入到钢筋混凝土件中时,插接部对钢筋混凝土件起到一定支撑作用。与插接部竖直设置相比,插接部不易从钢筋混凝土件中脱离。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弧形部弯折呈半圆形,弧形部的内径为自身直径的1.5-2倍;在插接部与连接部连接处设有预应力部,预应力部的预加载应力方向与形变方向相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悬挂件预埋进钢筋混凝土件后,提拉弧形部,插接部在钢筋混凝土件的重力作用下有相对靠近移动的趋势,使得连接部与插接部之间向中线方向弯折变形,预应力部可以抵消部分变形,降低吊拉时连接部与插接部发生折断的可能性,提高悬挂件的使用寿命和安全系数。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插接部远离连接部的一端相向或相背离弯折形成有定位部,定位部上的滚丝与插接部上的滚丝反向。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定位部与插接部上的滚丝反向设置,这样定位部与插接部之间互相产生锁死作用,防止悬挂件与钢筋混凝土之间出现松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两个所述连接部的夹角为5°-10°,插接部与中线之间的夹角和定位部与中线之间的夹角相同均为η,η可以为10°-15°。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部和定位部可以增加对钢筋混凝土件的支撑,进一步防止插接部从钢筋混凝土件松脱,提高悬挂件的使用安全系数。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插接部上设有预应力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预应力部能够减小插接部损坏的可能,延长使用寿命。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相比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使用时插接部预埋到混凝土中,滚丝一方面增加了插接部与钢筋混凝土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得插接部与混凝土粘接性提高,另一方面,滚丝对混凝土起到阻挡作用,这个阻力大于插接部与混凝土之间的摩擦力,从而插接部难以从钢筋混凝土件中脱出,吊运过程更加安全可靠。加工时,建筑悬挂件使用弯折设备弯折,然后在滚丝机上加工出滚丝,相比传统工艺在插接部末端加热镦粗形成定位部,这种结构省去了加热工序,节省能源。并且工序间转移次数少,提高工作效率;

2.预应力部在悬挂件吊拉时可以抵消部分变形,降低吊拉时连接部与插接部发生折断的可能性,提高悬挂件的使用寿命和安全系数;

3.定位部与插接部上的滚丝反向设置,这样定位部与插接部之间互相产生锁死作用,防止悬挂件与钢筋混凝土之间出现松动,钢筋混凝土件吊运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的轴测图;

图2为实施例一显示钢筋弯折结构的正视图;

图3为实施例二的轴测图;

图4为实施例二显示钢筋弯折结构的正视图;

图5为实施例三显示钢筋弯折结构的正视图。

附图标记:1、插接部;11、预应力部;2、连接部;3、弧形部;4、滚丝;5、定位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底面”和“顶面”、“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实施例一:一种建筑悬挂件,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对称设置的两个插接部1和两个连接部2,以及与两个连接部2的一端一体连接的弧形部3,插接部1一体连接在连接部2的另一端。

参考图2,插接部1、连接部2和弧形部3可以采用一根直径为φ30mm圆钢在同一平面上弯折成型,为了提高建筑悬挂件的吊拉强度,圆钢的材质可以5CrMnMo,根据需要,也可以采用其他高强度合金钢材质。

弧形部3弯折使得两端的两个连接部2之间的轴线呈夹角α设置,α可以为45°-90°之间,此处最好选取为60°。根据受力分析可知,若钢筋混凝土件的重力为G,吊拉时弧形部3处承受的竖直向上的拉力为F,作用在连接部2轴线上的拉力为f,则有如下关系:

①F=G;②F=2×f×,f=,

当钢筋混凝土件确定时,则重力G为定值,当夹角α越大时,则f值越大,连接部2承受的拉力越大,更容易超过圆钢的抗拉强度产生危险,因此夹角α不易过大。但是同时存在着当夹角α越小,弯折时弧形部3处的应力集中越大。利用计算机软件ANSYS模拟进行应力分析,当α取60°时,保持连接部2的承受拉力较小的情况下,弧形部3处的应力集中相对较小,用于吊拉时弧形部3不易损坏,安全性更高。

参考图2,两个插接部1之间的夹角为γ,插接部1与连接部2之间的夹角为β,此处γ可以为0-30°,最好选择30°;β可以为150°-165°,最好选择165°。由于两个插接部1远离连接部2的一端相对远离,这样当插接部1预埋插入到钢筋混凝土件中时,插接部1对钢筋混凝土件起到一定支撑作用。与插接部1竖直设置相比,插接部1不易从钢筋混凝土件中脱离。

为了增加插接部1与钢筋混凝土件之间的连接强度,在插接部1上通过滚丝机加工有滚丝4,使得插接部1表面形成有螺旋线形的凹槽,一方面增加了插接部1与钢筋混凝土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得插接部1与混凝土粘接性提高,另一方面,滚丝4对混凝土起到阻挡作用,这个阻力大于插接部1与混凝土之间的摩擦力,从而插接部1难以从钢筋混凝土件中脱出,吊运过程更加安全可靠。

该建筑用悬挂件的加工过程如下:

选取预先切断成定长的圆钢,在弯折位置进行标记。然后将圆钢在钢筋折弯机上弯折形成弧形部3,弯角为60°;再在弧形部3的两侧间隔折弯形成连接部2和插接部1,连接部2与插接部1之间的角度为165°。最后将圆钢的插接部1在滚丝机上加工出滚丝4。

相比传统工艺在插接部1末端加热镦粗形成定位部,这种结构省去了加热工序,节省能源。并且工序间转移次数少,提高工作效率。

此外,该结构在使用过程中将插接部1插入到混凝土中凝固后,插接部1不易从钢筋混凝土件中脱离,弧形部3抗拉能力高,不易出现疲劳损坏,提高悬吊安全系数。

实施例二:一种建筑用悬挂件,参考图3和图4,与实施例一不同之处在于,弧形部3弯折呈半圆形,弧形部3的内径为r,r可以为圆钢直径的1.5-2倍。在插接部1与连接部2连接处设有预应力部11,在插接部1远离连接部2的一端相向弯折形成有定位部5。

两个连接部2之间的夹角为λ,λ可以为5°-10°。两个预应力部11之间的距离为d,d可以为圆钢直径的4-5倍。预应力部11与定位部5末端之间沿中线方向的距离为H,H可以是400mm,插接部1与中线之间的夹角为η,η可以为10°-15°。插接部1与定位部5之间呈夹角δ设置,δ=180°-2η,使得定位部5与中线之间的夹角也为η。插接部1与定位部5折弯处与定位部5末端之间沿中线方向的距离为h,h可以是100mm。两个定位部5末端之间的距离为D,D为d的1.5-2倍。定位部5与插接部1上的滚丝4反向设置,这样定位部5与插接部1之间互相产生锁死作用,防止悬挂件与钢筋混凝土之间出现松动。

预应力部11可以使用工具对圆钢背离中线进行施压,使得预应力部11远离中线发生局部弹性变形。

与实施例一相比优点在于:当悬挂件预埋进钢筋混凝土件后,提拉弧形部3,插接部1在钢筋混凝土件的重力作用下有相对靠近移动的趋势,使得连接部2与插接部1之间向中线方向弯折变形,预应力部11可以抵消部分变形,降低吊拉时连接部2与插接部1发生折断的可能性,提高悬挂件的使用寿命和安全系数。

根据需要,在插接部1中部也设置预应力部11。

实施例三:一种建筑用悬挂件,参考图5,与实施例二的不同之处在于,两个定位部5相对背离中线弯折,定位部5与插接部1之间的夹角为θ,θ可以为120°-150°。

与实施例二相比优点在于:定位部5向外张开,可以增加对钢筋混凝土件的支撑,进一步防止插接部1从钢筋混凝土件松脱,提高悬挂件的使用安全系数。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