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自动贴标签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051999发布日期:2019-06-29 01:33阅读:247来源:国知局
一种全自动贴标签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产品外包装贴标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全自动贴标签设备。



背景技术:

现在包装盒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将包装盒装入包装盒后,需要对包装盒贴上标签以区别其他的包装盒,现有的贴标方式采用人工贴标,容易出现贴错、粘贴不牢固的问题,极大的耗费了贴标时间,导致贴标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全自动贴标签设备,解决了什么问题或有益效果。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全自动贴标签设备,包括底座,还包括设于底座且用于承载运输包装盒的传输机构,所述底座沿传输机构的传输方向依次设有用于将包装盒放置到输送带的上料机构、用于在包装盒上粘贴标签的贴标机构、用于按压完成标签粘贴的包装盒以加固标签的压顶机构;所述传输机构包括呈直线排布的第一传送带组件和第二传送带组件,所述贴标机构包括位于第一传送带组件上方且用于对包装盒上端面贴标的第一贴标组件、设于第一传送带组件与第二传送带组件之间且用于对包装盒下端面贴标的第二贴标组件。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传送带组件包括转动承载于底座的第一主动轮、转动承载于底座的多个第一从动轮、套设在第一主动轮和多个第一从动轮之间的第一皮带、用于驱动第一主动轮转动的第一驱动件;所述第二传送带组件包括转动承载于底座的第二主动轮、转动承载于底座的多个第二从动轮、套设在第二主动轮和多个第二从动轮之间的第二皮带、用于驱动第二主动轮转动的第二驱动件。

进一步地,所述上料机构包括转动承载于第一传送带组件远离第二传送带组件一端的第三传送带组件,所述第三传送带组件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别滑动设置有一个夹持板,两个所述夹持板通过第一锁合件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锁合件包括两端分别设有正螺纹和反螺纹的锁合杆,所述锁合杆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夹持板螺纹连接。

进一步地,两个所述夹持板靠近第一传送带组件的一侧分别滑动设置有用于阻挡第三传送带组件包装盒移动至第一传送带组件的限位板,每个所述限位板上均设有用于固定限位板的第二锁合件。

进一步地,每个所述夹持板的上开设有燕尾槽,所述限位板的一端设有与燕尾槽滑动配合的楔形块,所述燕尾槽的槽底开设有贯穿限位板的螺纹孔,所述第二锁合件包括与所述螺纹孔螺纹连接的螺纹杆,转动所述螺纹杆可使螺纹杆的端部抵接楔形块。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贴标组件包括用于调节高度的第一升降架和固定于第一升降架的第一贴标机,所述第二贴标组件包括用于调节高度的第二升降架和固定于第二升降架的第二贴标机。

进一步地,所述压顶机构包括设于底座的第三升降架和第四升降架,所述第三升降架和第四升降架上分别转动连接有用于按压包装盒上标签的第一压顶辊和第二压顶辊,所述第一压顶辊位于第一传送带组件的上方且靠近第二传送带组件的一侧,所述第二压顶辊位于第二传送带组件的上方。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压顶辊和第二压顶辊上分别套接有缓冲套。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上料机构完成自动上料,包装盒可以在传输机构上经由贴标机构贴上标签,再由压顶机构对包装盒上贴好的标签进行二次加固,该设备不易贴错包装盒标签,且标签贴附非常牢固,不易脱落,同时该生产线的贴标签速度快,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人力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上料机构的机构示意图(其中夹持板被剖)。

附图标记说明:10、底座;20、第一传送带组件;21、第一主动轮;22、第一从动轮;23、第一皮带;24、第一驱动件;30、第二传送带组件;31、第二主动轮;32、第二从动轮;33、第二皮带;34、第二驱动件;40、第三传送带组件;41、第三主动轮;42、第三皮带;43、第三驱动件;50、夹持板;51、燕尾槽;52、锁合杆;53、螺纹杆;60、限位板;61、楔形块;71、第一升降架;72、第一贴标机;73、第二升降架;74、第二贴标机;81、第三升降架;82、第一压顶辊;83、第四升降架;84、第二压顶辊;85、缓冲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与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全自动贴标签设备,其包括底座10,包括设于底座10且用于承载运输包装盒的传输机构,所述底座10沿传输机构的传输方向依次设有用于将包装盒放置到输送带的上料机构、用于在包装盒上粘贴标签的贴标机构、用于按压完成标签粘贴的包装盒以加固标签的压顶机构;所述传输机构包括呈直线排布的第一传送带组件20和第二传送带组件30,所述贴标机构包括位于第一传送带组件20上方且用于对包装盒上端面贴标的第一贴标组件、设于第一传送带组件20与第二传送带组件30之间且用于对包装盒下端面贴标的第二贴标组件。该设备主要运用于还处于纸板状态的包装盒,主要针对纸板状态的包装盒的上面和下面粘贴标签,首先将多个纸板状态的包装盒放置到上料机构上面,然后经过第一传送带组件20和第二传送带组件30传送至第一贴标组件和第二贴标组件进行贴标,最后经过压顶机构压合贴好的标签进行二次加固。该设备的第一贴标组件和第二贴标组件独立运转,互不干扰。该设备不易贴错包装盒标签,且标签贴附非常牢固,不易脱落,同时该生产线的贴标签速度快,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人力成本。

优选地,所述第一传送带组件20包括转动承载于底座10的第一主动轮21、转动承载于底座10的多个第一从动轮22、套设在第一主动轮21和多个第一从动轮22之间的第一皮带23、用于驱动第一主动轮21转动的第一驱动件24;所述第二传送带组件30包括转动承载于底座10的第二主动轮31、转动承载于底座10的多个第二从动轮32、套设在第二主动轮31和多个第二从动轮32之间的第二皮带33、用于驱动第二主动轮31转动的第二驱动件34。这里的第一驱动件24和第二驱动件34均为电机。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上料机构包括转动承载于第一传送带组件20远离第二传送带组件30一端的第三传送带组件40,这里的第三传送带组件40包括转动承载于底座10的第三主动轮41、转动承载于底座10的多个第三从动轮(图中内有显示)、套设在第三主动轮41和多个第三从动轮之间的第三皮带42、用于驱动第三主动轮41转动的第三驱动件43,第三驱动件43为伺服电机,可以控制第三皮带42的传送速度。所述第三传送带组件40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别滑动设置有两个夹持板50,两个所述夹持板50上设有用于固定夹持板50的第一锁合件。两个夹持板50滑动设置在第三传送带组件40的两侧,通过调节两个夹持板50的间距,可以避免承载于第三皮带42的包装盒从第三皮带42上脱落。

优选地,所述第一锁合件包括两端分别设有正螺纹和反螺纹的锁合杆52,所述锁合杆52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夹持板50螺纹连接。这里在夹持板50的下侧螺纹连接有锁合杆52,锁合杆52的两端分别设有正螺纹和反螺纹,转动锁合杆52,可以使两个夹持板50靠近或者远离,螺纹连接具有自锁功能,可以对两个夹持板50的位置进行固定。

优选地,两个所述夹持板50靠近第一传送带组件20的一侧分别滑动设置有用于阻挡第三传送带组件40包装盒移动至第一传送带组件20的限位板60,每个所述限位板60上均设有用于固定限位板60的第二锁合件。这样,可以将多个纸板状态的包装盒堆叠放置到第三皮带42上,通过调节限位板60与第三皮带42的间距,使限位板60与第三皮带42的间距等于一个包装盒的厚度,从而避免多个堆叠的包装盒进入第一传送带组件20。该上料机构不需要人工频繁上料,设备的自动化较高。

每个所述夹持板50的上开设有燕尾槽51,所述限位板60的一端设有与燕尾槽51滑动配合的楔形块61,所述燕尾槽51的槽底开设有贯穿限位板60的螺纹孔,所述第二锁合件包括与所述螺纹孔螺纹连接的螺纹杆53,转动所述螺纹杆53可使螺纹杆53的端部抵接楔形块61,螺纹杆53对限位块的调节和固定简单方便。

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贴标组件包括用于调节高度的第一升降架71和固定于第一升降架71的第一贴标机72,所述第二贴标组件包括用于调节高度的第二升降架73和固定于第二升降架73的第二贴标机74。这里的第一升降架71和第二升降架73可以采用具有调节高度功能的支撑架,从而方便调节第一贴标机72和第二贴标机74的贴标位置。

优选地,所述压顶机构包括设于底座10的第三升降架81和第四升降架83,所述第三升降架81和第四升降架83上分别转动连接有用于按压包装盒上标签的第一压顶辊82和第二压顶辊84,所述第一压顶辊82位于第一传送带组件20的上方且靠近第二传送带组件30的一侧,所述第二压顶辊84位于第二传送带组件30的上方。所述第一压顶辊82和第二压顶辊84上分别套接有缓冲套85,这里的的缓冲套85可以采用海绵套,海绵套具有一定的弹性形变能力,在按压包装盒时不宜损坏包装盒。通过调节第三升降架81和第四升降架83可以使两个海绵套分别抵接第一皮带23和第二皮带33,对贴好的标签进行二次加固。

工作原理:上料机构完成自动上料,包装盒可以在传输机构上经由贴标机构贴上标签,再由压顶机构对包装盒上贴好的标签进行二次加固,该设备不易贴错包装盒标签,且标签贴附非常牢固,不易脱落,同时该生产线的贴标签速度快,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人力成本。

上述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现方案,除此之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其它方式实现,在不脱离本技术方案构思的前提下任何显而易见的替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