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产品标签打印防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89565发布日期:2019-10-29 20:33阅读:449来源:国知局
一种产品标签打印防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标签打印装置,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产品标签打印防呆装置。



背景技术:

现在的标签打印设备在打印时,打印出的产品通过手工粘贴到产品上,操作效率较低,并且针对一些类似于空气检测仪等立体矩形产品,其贴标签的位置及一致性要求较高,而目前的标签打印设备无法保证每个产品的标签贴的位置一致,也无法标签打印及贴标签的准确性。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以提高标签一致性和准确性的产品标签打印防呆装置。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产品标签打印防呆装置,其包括机座,机座上设置有产品定位板,产品定位板上设置有压板部,压板部可升降地套装于多个导柱上,导柱固定安装于机座上,多个导柱的顶部固定安装有限位板,限位板的上方架设有安装架,安装架的底部固定连接机座,安装架上安装有升降驱动部件,升降驱动部件连接驱动杆,驱动杆的底部固定连接压板部。

进一步地,上述压板部包括第一压板,第一压板套装于多个导柱上,第一压板的端部具有缺口,缺口位于产品定位板的上方,第一压板上连接有覆盖缺口的第二压板。

进一步地,上述缺口处具有安装基板,安装基板为U形板体,安装基板固定连接于第一压板的底部,第二压板安装于安装基板上。

进一步地,上述安装基板上安装有多个安装柱,第二压板固定安装于多个安装柱的顶部。

进一步地,上述产品定位板上安装有多个导杆,安装基板可升降地套装于多个导杆上。

进一步地,上述限位板为U形限位板。

进一步地,上述安装架为U形安装架。

进一步地,上述升降驱动部件为扳手或者气缸。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产品标签打印防呆装置,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利用压板部和产品定位板的结构设置,可以实现产品位置的定位作用,其相较于现有技术可以有效地保证贴标签作业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产品标签打印防呆装置在侧视角度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产品标签打印防呆装置在俯视角度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实施例一:

参见图1至图2,图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产品标签打印防呆装置,其包括机座1,机座1上设置有产品定位板11,产品定位板11上设置有压板部12,压板部12可升降地套装于多个导柱13上,导柱13固定安装于机座1上,多个导柱13的顶部固定安装有限位板14,限位板14的上方架设有安装架15,安装架15的底部固定连接机座1,安装架15上安装有升降驱动部件16,升降驱动部件16具体可以为扳手或者气缸,升降驱动部件16连接驱动杆17,驱动杆17的底部固定连接压板部12。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产品标签打印防呆装置,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利用压板部和产品定位板的结构设置,可以实现产品位置的定位作用,其相较于现有技术可以有效地保证贴标签作业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实施例二:

参见图1至图2,图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产品标签打印防呆装置,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还进一步地做出了以下作为改进的技术方案:压板部12包括第一压板121,第一压板121套装于多个导柱13上,第一压板121的端部具有缺口1211,缺口1211位于产品定位板11的上方,第一压板121上连接有覆盖缺口1211的第二压板122;缺口1211处具有安装基板123,安装基板123为U形板体,安装基板123固定连接于第一压板121的底部,第二压板122安装于安装基板123上;安装基板123上安装有多个安装柱124,第二压板122固定安装于多个安装柱124的顶部;产品定位板11上安装有多个导杆111,安装基板123可升降地套装于多个导杆111上。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可以实现有限空间内压板部的稳固安装结构,并且利用缺口和安装基板的作用,可以使得前后的平衡度更精准,使得运动精度更高。

实施例三:

参见图1至图2,图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产品标签打印防呆装置,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还进一步地做出了以下作为改进的技术方案:限位板14为U形限位板;安装架15为U形安装架。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可以实现避位作用,并且使得整体结构更为紧凑。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