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电气施工升降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29250发布日期:2019-08-13 21:31阅读:296来源:国知局
一种建筑电气施工升降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电气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建筑电气施工升降装置。



背景技术:

由于建筑较高,工作人员在进行建筑电气设备安装时需要借助梯子进行登高作业。

现有技术下的登高作业大多采用升降平台来进行高空作业,无需施工人员攀爬,防止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脚踏空而跌落,危害人身安全,但是现有的升降平台虽有护栏,但是当人处于高空作业时,当施工完一个地方需要挪位置时,人的走动会增加危险度,提高了人从高空跌落的可能性,所以实现升降平台各方向的移位便十分重要。

针对以上问题,有待提出一种新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建筑电气施工升降装置,解决因施工人员走动或施工时的动作造成高处跌落的问题,提高了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建筑电气施工升降装置,包括站立平台、支撑机构和升降机构,所述站立平台的下方转动连接有旋转机构,所述旋转机构的下方固定设置有支撑机构,所述支撑机构固定连接于有滚轮,所述滚轮为带刹车的滚轮,所述站立平台的四周设置有可调节高度的防护机构,所述防护机构转动连接有用于限制施工人员位置的弧形护栏。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旋转机构可以实现站立平台的旋转,对其施工位置进行调整和移位,支撑机构可以实现整个升降装置高度上的调节,提高其使用范围,防护机构的高度可调和弧形护栏的设置保证了施工人员不走动,站立平台依靠旋转机构和支撑机构来实现位置的变化,提高了施工人员的安全性。

作为优选,所述防护机构包括若干根内杆、若干个外壳体和若干铁杆网,每根所述内杆竖直固定于站立平台,且均沿其杆身等距开设有若干孔洞,每个所述外壳体均套设于内杆,每个所述外壳体的底端沿其径向开设有对称的滑槽,每个所述滑槽内均滑动连接有T形杆,每个所述T形杆的一端均转动连接有插杆,每个所述插杆插接于孔洞内;其中一片铁杆网的一端转动连接于其中一个外壳体,所述铁杆网的另一端设有插销组件,所述插销组件插接于与之相邻的外壳体,其余所述铁杆网固定连接于相邻的外壳体之间。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实现整个防护机构的高度调整,针对不同高度的人可以调整不同的防护高度,方便施工人员进行施工,不会因为身高过高,防护高度太低有安全性风险,也不会因为身高过低,防护高度过高而造成施工不便。

作为优选,所述旋转机构包括旋转电机、放置台体、固定板一和固定板二,所述旋转电机固定安装于放置台体内部侧边,且放置台体开设有供旋转电机散热的散热通道,所述散热通道处设有铁栏,所述旋转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于固定板一,所述固定板一固定可拆卸连接于站立平台,所述固定板二固定连接于放置台体下底面。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旋转机构可以对站立平台进行旋转,对施工人员所在施工位置进行调整,可以把这附近的施工位置都进行施工,提高了施工人员的工作效率,又减少施工人员的走动,提高安全性。

作为优选,其中两个相邻的所述外壳体之间的铁杆网上部设有操作台,所述弧形护栏的一端转动连接于其中一个外壳体,所述弧形护栏的另一端设有连接有卡块,所述卡块的一侧设有按压条,所述按压条与卡块通过弹簧连接,且所述按压条的中部设有凸块,相邻所述外壳体向内开设有空槽,所述空槽的内壁上侧向内开设有卡接孔,所述凸块可卡设于卡接孔内。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操作平台可以放置施工工具,保证施工过程的流畅,此外,弧形护栏一端的转动连接和另一端的卡接使弧形护栏的灵活性增加,施工人员不用蹲下身体从底下钻进去,十分人性化,且固定连接速度快。

作为优选,所述支撑机构包括固定板三、液压缸和两组呈交叉转动连接的连接杆组,所述连接杆组在竖直平面内相互平行,一组所述连接杆组的两端转动连接于固定板二和固定板三,另一组所述连接杆组的两端分别滑动连接于固定板二和固定板三,位于同一水平位置的两组所述连接杆组的交叉处之间转动连接有横杆,所述液压缸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于上下位置的横杆。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液压缸来实现连接杆组的升降,其升降效果平稳缓慢,提高了安全性。

作为优选,相邻所述内杆之间的下部固定连接有挡板。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止外壳体向上抬升时,站立平台与铁杆网底端之间的间隔变大,导致施工人员从间隔中掉落,增加了安全性。

作为优选,所述操作台旁设有控制旋转电机旋转、液压缸进出油的操作屏。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便于施工人员在高处可自由控制自己的位置,不需要自己移动,降低了失足掉落的可能性,提高了施工人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侧视图;

图3为本实施例俯视图及插销组件放大图;

图4为本实施例用于展示弧形护栏的放大图;

图5为本实施例用于展示内杆和外壳体的连接结构剖面图。

附图标记:1、站立平台;2、支撑机构;21、固定板三;22、液压缸;23、连接杆组;24、横杆;3、插销组件;31、插销;32、插销底座;33、短限位条;34、长限位条;4、防护机构;41、内杆;411、孔洞;42、外壳体;421、滑槽;422、T形杆;423、插杆;43、铁杆网;44、挡板;5、旋转机构;51、旋转电机;52、放置台体;521、铁栏;53、固定板一;54、固定板二;6、滚轮;7、卡块;71、按压条;8、弹簧;9、凸块;10、弧形护栏;11、操作台;12、操作屏。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该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同时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5所示,一种建筑电气施工升降装置,包括站立平台1、支撑机构2和升降机构,站立平台1的四周设有防护机构4,防护机构4包括若干根内杆41、若干个外壳体42和若干铁杆网43,每根内杆41竖直固定于站立平台1,且均沿其杆身等距开设有若干孔洞411,相邻内杆41之间的下部固定连接有挡板44,每个外壳体42均套设于内杆41,每个外壳体42的底端沿其径向开设有对称的滑槽421,每个滑槽421内均滑动连接有T形杆422,每个T形杆422的一端均转动连接有插杆423,每个插杆423插接于孔洞411内;其中一片铁杆网43的一端转动连接于一个外壳体42,铁杆网43的另一端设有插销组件3,插销组件3插接于与之相邻的外壳体42,本实施例中的插销组件3组件包括插销31、插销31底座、短限位条33和长限位条34,插销31拆入外壳体42后,并转向短限位条33确保插销31不滑出,长限位条34是为了插销31不掉出插销31底座,其余铁杆网43固定连接于相邻的外壳体42之间。

如图3、4所示,其中两个相邻的外壳体42之间的铁杆网43上部设有操作台11,弧形护栏10的一端转动连接于其中一个外壳体42上,弧形护栏10的另一端连接有卡块7,卡块7的一侧设有按压条71,按压条71与卡块7通过弹簧8连接,且按压条71的中部设有凸块9,与之相邻的外壳体42向内开设有空槽,空槽的内壁上侧向内开设有卡接孔,凸块9可卡设于卡接孔内。

如图3所示,此外,操作台11旁设有控制旋转电机51旋转、液压缸22进出油的操作屏12,便于站立平台1上的施工人员根据自己的施工情况来调整自己的高度和位置。

如图1、2所示,站立平台1的下方转动连接有旋转机构5,旋转机构5包括旋转电机51、放置台体52、固定板一53和固定板二54,旋转电机51一固定安装于放置台体52内部侧边,且放置台体52开设有供旋转电机51散热的散热通道,散热通道处设有铁栏521,旋转电机51一的输出轴固定连接于固定板一53,固定板一53固定可拆卸连接于站立平台1,固定板二54固定连接于放置台体52下底面。

如图1、2所示,放置台体52的下方固定连接于支撑机构2,支撑机构2包括固定板三21、液压缸22和两组呈交叉转动连接的连接杆组23,连接杆组23在竖直平面内相互平行,一组连接杆组23的两端转动连接于固定板二54和固定板三21,另一组连接杆组23的两端分别滑动连接于固定板二54和固定板三21,位于同一水平位置的两组连接杆组23的交叉处之间转动连接有横杆24,液压缸22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于上下位置的横杆24。

如图1所示,固定板三21下端连接有滚轮6,滚轮6为带刹车的滚轮,从而可以固定整个升降装置的位置,防止在施工时发生移动,影响施工质量和进度。

具体工作原理:液压缸22出油,支撑机构2压缩,整个升降装置位于低处,施工人员打开转动连接于外壳体42的铁杆网43,进入站立平台1内,并用插销组件3关紧铁杆网43,保障铁杆网43的关紧度。

进入后开始根据自己的高度调整外壳体42高度,使防护机构4的整体高度可以适应施工人员的身高,这样既可以确保施工的便利度,也保障了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高度调整完后,转动弧形护栏10,把自身包围起来,并通过下压按压条71使卡块7以及按压条71上的凸块9能够进入空槽,松开按压条71,在弹簧8的作用下,按压条71抬起,使凸块9正好抵进空槽内的卡接孔,这样设置后,弧形护栏10边的两端便与操作台11侧部固定,很好的限制了施工人员的自由度,减少施工人员的走动。

一切就绪的施工人员便可以通过操作台11上的控制屏控制液压缸22的进出油以及旋转电机51的转动,为其施工定位,此外操作平台还可以供施工人员放置施工工具,保证施工的流畅性。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