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芯线生产自动排线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040158发布日期:2019-11-05 22:58阅读:259来源:国知局
包芯线生产自动排线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包芯线生产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包芯线生产自动排线系统。



背景技术:

包芯线喂丝法起初应用于炼钢工业,随后该技术推广应用于铸造行业。目前,工业发达国家在球墨铸铁件生产中普遍应用喂丝技术,将包有镁及其他合金元素的包芯线直接插入到铁液中对其进行球化处理从而进行球墨铸铁生产,整个球化处理过程可以完全自动化。包芯线喂丝法球化处理的优点是:脱硫脱氧效果好,降温少,放宽了对原铁液的要求;镁的吸收率高并且比较稳定,残留镁含量波动范围较小;球化处理过程中的烟尘和镁光较少。

在喂丝球化的过程中包芯线需要放线展开,国外有采用外抽头的方法,由于包芯线每捆重量在1-2吨,需要复杂并且庞大的设备才能实现静止到动态的启动和由动态到静止的制动,所以国内一般采用内抽头的方法,这样可以省去放线设备,也能达到同样的放线效果,但是这种放线方法对包芯线的排列有较高要求,即要求包芯线排列整齐,并且每排包芯线存在13.6mm-13.8mm范围内的间距,且间距要保持一致,否则,可能出现包芯线在放线过程中会出现缠绕现象,造成喂丝球化过程中断线打滑。

所以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的方案来解决此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本实用新型之目的在于提供包芯线生产自动排线系统。

其解决的技术方案是:包芯线生产自动排线系统,包括收卷机架、收卷盘、收卷电机和控制器,所述收卷电机的控制端连接控制器的第一输出端,所述收卷机架底部设置移位装置,移位装置包括移位电机和移位组件,移位电机的控制端连接控制器的第二输出端,移位电机驱动移位组件带动收卷机架纵向移动;所述收卷盘的转轴上设置角度传感器,角度传感器的输出端连接控制器的第一输入端,与收卷盘连接且未进行收卷的包芯线两侧竖向设置两个旋转滚筒,且旋转滚筒与包芯线之间存在间距,旋转滚筒上均开设有一个凹槽,旋转滚筒一侧且与凹槽处于同一水平面上设置接近开关,接近开关的输出端连接控制器的第二输入端。

优选的,所述移位组件包括导轨、丝杠和固定板,导轨纵向设置在收卷机架的底部两端,导轨两端顶部内嵌滚轮,固定板设置在滚轮顶部,固定板底部中心设置有与丝杠连接的驱动环,丝杠的一端与移位电机的轴固定连接,固定板顶部与收卷机架的底板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收卷电机和移位电机均采用伺服电机。

优选的,所述接近开关选用型号为LJ18A3-8Z/BY。

优选的,所述接近开关的探头与旋转滚筒表面的垂直距离小于8mm,且与凹槽底部的垂直距离大于8mm。

优选的,所述旋转滚筒的底面直径为40mm-60mm。

优选的,所述旋转滚筒与包芯线的间距为0.5mm-1mm。

通过以上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角度传感器在收卷过程中对收卷盘的转动角度进行实时检测,控制器根据角度传感器的输出信号控制移位装置完成跳线操作,从而使包芯线排列整齐并且每排包芯线存在13.6mm-13.8mm范围内的间距;

2.采用旋转滚筒配合接近开关对包芯线进行偏离检测,使控制器控制移位电机完成纠偏操作,保证包芯线收卷排列的整齐度,自动化程度高,控制精确稳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移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丝杠、固定板和移位电机的连接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旋转滚筒与接近开关的连接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控制原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包芯线收卷完成后的排列俯视图。

图中:1-收卷机架,2-收卷盘,3-收卷电机,4-角度传感器,5-转轴,6-旋转滚筒,7-接近开关,8-凹槽,9-包芯线,10-移位电机,11-导轨,12-滚轮,13-丝杠,14-固定板,15-驱动环。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实用新型的前述及其他技术内容、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附图1至附图4对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结构内容,均是以说明书附图为参考。

下面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各示例性的实施例。

如图1所示,包芯线生产自动排线系统,包括收卷机架1、收卷盘2、收卷电机3和控制器,收卷电机3的控制端连接控制器的第一输出端,收卷机架1底部设置移位装置,移位装置包括移位电机10和移位组件,移位电机10的控制端连接控制器的第二输出端,移位电机10驱动移位组件带动收卷机架1纵向移动,收卷盘2的转轴5上设置角度传感器4,角度传感器4的输出端连接控制器的第一输入端。

如图2-3所示,具体设置时,移位组件包括导轨11、丝杠13和固定板14,导轨11纵向设置在收卷机架1的底部两端,导轨11两端顶部内嵌滚轮12,固定板14设置在滚轮12顶部,固定板14底部中心设置有与丝杠13固定连接的驱动环15,丝杠13的一端与移位电机10的轴固定连接,固定板14顶部与收卷机架1的底板固定连接。移位电机10驱动丝杠13前后纵向移动时,使固定板14带动收卷机架1的底板沿导轨11纵向移动。收卷电机3和移位电机10均采用伺服电机,受控制器控制工作。

如图4所示,与收卷盘2连接且未进行收卷的包芯线9两侧竖向设置两个旋转滚筒6,旋转滚筒的底面直径为40mm-60mm,且旋转滚筒6与包芯线9之间存在0.5mm-1mm的间距。旋转滚筒6上均开设有一个凹槽8,旋转滚筒6一侧且与凹槽8处于同一水平面上设置接近开关7,接近开关7的输出端连接控制器的第二输入端。具体设置时,接近开关选用型号为LJ18A3-8Z/BY,其检测距离为8mm,接近开关7的探头与旋转滚筒6表面的垂直距离小于8mm,且与凹槽8底部的垂直距离大于8mm。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为:收卷电机3驱动收卷盘2的转轴进行包芯线收卷,角度传感器4在收卷过程中对收卷盘2的转动角度进行实时检测,当收卷盘2每转一周,即每转动360°时,控制器控制移位电机10转动,使移位装置驱动收卷机架1带动收卷盘2纵向水平移动一固定距离,使包芯线进行下一周收卷时与上一周存在间距,从而完成跳线操作,此固定距离满足包芯线排列要求的13.6mm-13.8mm范围。控制器根据收卷盘2的宽度和跳线操作的次数,判断收卷盘2每层收卷是否完成,当收卷盘2完成一层收卷时,控制器控制移位电机反向转动,然后重复上述收卷过程,收卷完成后的包芯线排列如图6所示。其中,控制器的判断与控制过程均为成熟的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详述。

在移位装置驱动收卷机架1移动时,由于控制器存在控制反应时间,在系统长期运行后,包芯线9会偏离与收卷盘2的垂直中心线,从而影响包芯线收卷排列的整齐度,因此采用旋转滚筒6配合接近开关7来检测包芯线9是否出现偏离。当包芯线9出现偏离时会碰触到包芯线9一侧的旋转滚筒6,包芯线9产生的摩擦力带动该旋转滚筒6转动,当该旋转滚筒6的凹槽8正对于接近开关7的探头时,接近开关7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触发,控制器每当接收到该低电平信号时,会发出控制信号对移位电机10进行纠偏,即每当该旋转滚筒6转动一周时,接近开关7就向控制器发出一次低电平信号,控制器控制移位电机10每次驱动收卷机架1向包芯线9的另一侧移动0.01mm,直至包芯线9脱离旋转滚筒6,从而完成纠偏操作。在系统工作过程中,控制器会在系统跳线操作时禁止纠偏操作,在跳线操作完成后恢复纠偏操作,保证系统正常运行。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角度传感器4在收卷过程中对收卷盘2的转动角度进行实时检测,控制器根据角度传感器4的输出信号控制移位装置完成跳线操作,从而使包芯线排列整齐并且每排包芯线存在13.6mm-13.8mm范围内的间距。另外采用旋转滚筒6配合接近开关7对包芯线9进行偏离检测,使控制器控制移位电机10完成纠偏操作,保证包芯线收卷排列的整齐度,自动化程度高,控制精确稳定。

以上所述是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仅局限于此;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及相关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基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思路前提下,所作的拓展以及操作方法、数据的替换,都应当落在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