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送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51937发布日期:2019-08-17 01:19阅读:138来源:国知局
输送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沿输送路径对物品进行输送的输送设备,特别是涉及对物品进行悬吊输送的输送设备。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对物品进行悬吊输送的输送设备,存在如欧洲专利第2121489号说明书所示的输送设备。欧洲专利第2121489号说明书所示的输送设备具备:行驶轨道,在该行驶轨道沿输送路径而引导对物品进行悬吊输送的运载部件(输送单元);驱动带(摩擦传动带),其沿行驶轨道而设置,且通过与运载部件摩擦接触而使得运载部件移动;以及带驱动单元,其对驱动带进行驱动。

在上述驱动带、且在与运载部件摩擦接触的那侧的面隔开规定间隔地设置有与运载部件卡合的多个销(区分分割器)。上述驱动带与运载部件摩擦接触,并且与上述销卡合,由此使得运载部件行驶。因此,沿行驶轨道行驶的运载部件隔开与相邻的销彼此间的距离相应的间隔地行驶。



技术实现要素:

对于欧洲专利第2121489号说明书所示的输送设备,通过驱动带的销与运载部件(输送单元)卡合而使得运载部件(输送单元)行驶。但是,该销只不过在运载部件(输送单元)的行驶方向上仅与后侧的侧面抵接而已,并未将运载部件(输送单元)充分保持于驱动带。因此,存在如下问题:在运载部件(输送单元)的加速时或减速时,因行驶轨道的状况导致无法使运载部件(输送单元)以保持彼此间的间隔的状态而行驶。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输送设备,该输送设备能够使输送单元以保持彼此间的间隔的状态而行驶,不会受到由输送单元的行驶状态、行驶轨道的状况所带来的影响。

本发明要解决的课题如上,下面对用于解决该课题的手段进行说明。

即,本发明的输送设备沿输送路径对物品进行输送,所述输送设备具备:输送单元,其具备行驶体以及支承体,并沿所述输送路径对所述物品进行输送,该行驶体在所述输送路径行驶,该支承体与所述行驶体形成为一体、且以悬吊状态对所述物品进行支承;以及行驶轨道,其沿所述输送路径而设置,且将所述行驶体支承为能够行驶,所述行驶轨道具备:摩擦传动带,其通过与所述支承体的摩擦接触而使得所述行驶体行驶;以及啮合传动带,其通过与所述支承体啮合而使得所述行驶体行驶。

在上述结构中,输送单元的行驶通过摩擦传动带的摩擦接触或与啮合传动带啮合的状态下的接触而实现。

本发明的输送设备在上述输送设备的基础上,所述啮合传动带配置为比所述摩擦传动带的配置位置靠下游侧。

在上述结构中,输送单元的行驶从基于摩擦传动带的摩擦接触的行驶切换至基于与啮合传动带啮合的状态下的接触的行驶。

本发明的输送设备在上述输送设备的基础上,所述输送设备具备送出装置,该送出装置设置在所述输送路径上,且将在所述输送路径行驶的多个输送单元彼此隔开规定间隔地送出,所述摩擦传动带配置为比所述送出装置的配置位置靠上游侧,所述啮合传动带配置为比所述送出装置的配置位置靠下游侧。

在上述结构中,输送单元的行驶以送出装置作为边界而从基于摩擦传动带的摩擦接触的行驶切换至基于与啮合传动带啮合的状态下的接触的行驶。

本发明的输送设备在上述输送设备的基础上,所述啮合传动带在水平配置的所述行驶轨道配置为比所述摩擦传动带的配置位置靠下方。

在上述结构中,比与摩擦传动带相对于支承体的摩擦接触相比,啮合传动带相对于支承体的啮合状态下的接触在更靠下方的位置处实现。

本发明的输送设备在上述输送设备的基础上,所述支承体具备:接触部,其与所述摩擦传动带接触;以及啮合部,其与所述啮合传动带啮合。

在上述结构中,在支承体实现与摩擦传动带的摩擦接触、以及与啮合接触带啮合的状态下的接触。

本发明的输送设备在上述输送设备的基础上,所述啮合传动带具备与所述啮合部啮合的多个凹状部分,所述凹状部分的多个山状突起部和多个谷状凹陷部交替地沿所述啮合传动带的移动方向而连续地形成。

在上述结构中,支承体的啮合部与由连接地形成的山状突起部和谷状凹陷部构成的啮合接触带的凹状部分啮合。

本发明的输送设备在上述输送设备的基础上,所述啮合部由能够与所述凹状部分的谷状凹陷部啮合的凸状部件构成,所述凸状部件的前端部形成为比其基端部细、且比所述凹状部分的谷状凹陷部的宽度细。

在上述结构中,啮合部的凸状部件与啮合传动带的凹状部分的谷状凹陷部啮合。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输送设备,通过将输送单元的行驶从基于摩擦传动带的摩擦接触的行驶切换至基于与啮合传动带啮合的状态下的接触的行驶,能够可靠地限制输送单元相对于带的偏移。因此,能够使利用送出装置隔开规定间隔地送出的多个输送单元以保持彼此间的间隔的状态而行驶,不会受到由输送单元的行驶状况所带来的影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涉及的输送设备的概要立体图。

图2a是表示该输送设备的送出装置的动作的概况的俯视图,且是使第1停止部前进的情况下的图。

图2b是表示该输送设备的送出装置的动作的概况的俯视图,且是使第1停止部后退并使第2停止部前进的情况下的图。

图2c是表示该输送设备的送出装置的动作的概况的俯视图,且是使第2停止部后退并使第1停止部前进的情况下的图。

图3是该输送设备的行驶轨道的立体图。

图4是该输送设备的运载部件的立体图。

图5是该输送设备的行驶轨道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该输送设备的运载部件与追踪输送用带啮合时的运载部件以及追踪输送用带的概要俯视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输送设备

30行驶轨道

40运载部件(输送单元)

41行驶车轮(行驶体)

42支承体

50储能用带(摩擦传动带)

52追踪输送用带(啮合传动带)

90袋(物品)

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涉及的输送设备10进行说明。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下面所示的输送设备10。

如图1所示,输送设备10是对收纳有商品的袋90(“物品”的一例)进行悬吊输送的悬吊输送设备。输送设备10具备:第1路径11(“输送路径”的一例)和第2路径12(“输送路径”的一例),在该第1路径11和第2路径12对袋90进行循环输送;以及迂回路径13(“输送路径”的一例),其从第1路径11的中途分支且与第2路径12汇合。

第1路径11以及第2路径12由环状的输送路径构成。第1路径11和第2路径12在其两端部具有回旋路径。第1路径11和第2路径12以其单侧的端部的回旋路径彼此对置的方式串联配置。在第1路径11与第2路径12的汇合部分(回旋路径彼此对置的部分)设置有分支部14。

对于利用第1路径11而循环输送的袋90,分支部14利用第1路径11保持原样地进行循环输送,或者,对于利用第1路径11循环输送的袋90,在分支部14以交叉的方式利用第2路径12进行输送。对于利用第2路径12循环输送的袋90,分支部14利用第2路径12保持原样地进行循环输送,或者,对于利用第2路径12循环输送的袋90,在分支部14以交叉的方式利用第1路径11进行输送。

迂回路径13是使利用第1路径11输送的袋90绕过分支部14而不经由该分支部14地与第2路径12汇合的输送路径。迂回路径13的始端部从第1路径11的中途分支。迂回路径13的末端部与第2路径12汇合。

在迂回路径13的始端部(迂回路径13与第1路径11的连接部分)设置有分支部15。分支部15是迂回路径13从第1路径11的中途分支出的部分。在分支部15,对于利用第1路径11输送的袋90,利用第1路径11保持原样地进行输送,或者,对于利用第1路径11输送的袋90的一部分,使其从第1路径11分流至迂回路径13而进行输送。

在迂回路径13的末端部(迂回路径13与第2路径12的连接部分)设置有汇合部16。汇合部16是迂回路径13与第2路径12汇合的部分。在汇合部16,对于利用第2路径12输送的袋90,利用第2路径12保持原样地进行输送,或者,使利用迂回路径13输送的袋90汇入第2路径12。

在第1路径11且在分支部15的上游侧设置有送出装置20。送出装置20是将在悬吊有袋90的状态下行驶的多个运载部件40(“输送单元”的一例)彼此隔开规定间隔地送出的装置。送出装置20使朝向分支部15连续地行驶的多个运载部件40暂时停止,并使相邻的运载部件40彼此隔开规定间隔地按顺序依次行驶。如图2a至图2c所示,送出装置20具备:第1停止部21和第2停止部22,它们用于使运载部件40停止;以及凸轮机构23,其用于使第1停止部21和第2停止部22移动。

第1停止部21以及第2停止部22是在水平方向上相对于沿水平方向行驶的运载部件40的行驶方向正交地延伸设置的长条状的部件。通过凸轮机构23的驱动而使得第1停止部21以及第2停止部22沿水平方向进行进退移动。使第1停止部21以及第2停止部22的前端部沿水平方向进行前进移动,从而该前端部与运载部件40的行驶方向上的前表面抵接而使得运载部件40停止。使第1停止部21以及第2停止部22的前端部沿水平方向进行后退移动,从而将基于该前端部而实现的运载部件40的停止解除。第1停止部21配置为比第2停止部22更靠送出装置20的上游侧。

凸轮机构23具备:凸轮主体23a,其用于使第1停止部21和第2停止部22交替地进行进退移动;臂23b,其用于使凸轮主体23a摆动;以及驱动马达23c,其对臂23b进行驱动。凸轮机构23对驱动马达23c进行驱动而使臂23b进行动作,由此使得凸轮主体23a摆动,并使得第1停止部21和第2停止部22在水平方向上交替地进行进退移动。

送出装置20使第1停止部21和第2停止部22交替地进行进退移动而使得运载部件40从送出装置20通过的时刻错开,由此将相邻的运载部件40之间设为规定的间隔。具体而言,如图2a所示,使第1停止部21的前端部与从送出装置20的上游侧行驶来的运载部件40的行驶方向上的前表面抵接,由此利用第1停止部21使从送出装置20的上游侧行驶来的运载部件40停止。如图2b所示,使凸轮机构23进行驱动而使得第1停止部21后退并使得第2停止部22前进。由此,借助第1停止部21而停止的运载部件40向下游侧行驶,并利用第2停止部22而使该运载部件40再次停止。如图2c所示,在后续的运载部件40到达第1停止部21的时刻,使凸轮机构23进行驱动而使得第1停止部21前进并使得第2停止部22后退。由此,借助第2停止部22而停止的运载部件40向下游侧行驶,并且利用第1停止部21而使得后续的运载部件40停止。这样使第1停止部21和第2停止部22交替地移动而仅使1体的运载部件40从第1停止部21与第2停止部22之间通过,并使得相邻的运载部件40(袋90)彼此隔开规定间隔地行驶。

如图1所示,在第1路径11的分支部15设置有分支单元60。分支单元60是用于将利用第1路径11输送的袋90的输送路径切换至迂回路径13的装置。分支单元60具备对运载部件40的行驶路径进行变更的分支器61。分支单元60通过使分支器61进行动作而将在第1路径11行驶的运载部件40引导至迂回路径13。由此,将从第1路径11输送的袋90的输送路径切换至迂回路径13。

如图1、图3以及图4所示,输送设备10具备:行驶轨道30,其沿着各输送路径(第1路径11、第2路径12、迂回路径13)而形成;以及运载部件40,其被支承为能够在行驶轨道30行驶,并且对袋90进行悬吊支承。

行驶轨道30是其上部形成为与其下部相比在水平方向上进一步突出的、侧视时大致呈倒“l”字状的框架部件。行驶轨道30沿各输送路径(第1路径11、第2路径12、迂回路径13)延伸设置。行驶轨道30将后述的运载部件40的行驶车轮41支承为能够行驶。对于行驶轨道30而言,对运载部件40的上部进行引导的引导槽31、将运载部件40的行驶车轮41支承为能够行驶的车轮支承槽32、对储能用带50(“摩擦传动带”的一例)进行支承的上方带槽33、以及对追踪输送用带52(“啮合传动带”的一例)进行支承的下方带槽34沿长度方向延伸设置。行驶轨道30从其框架部件的上部起按顺序依次形成有引导槽31、车轮支承槽32、上方带槽33、下方带槽34。根据上述行驶轨道30的结构,追踪输送用带52在沿水平方向配置的行驶轨道30配置为比储能用带50靠下方,并且在支承于行驶轨道30的运载部件40的行驶车轮41侧配置有储能用带50。

引导槽31是在行驶轨道30的上部(在水平方向上突出的部分)形成的、在铅垂方向上开口的槽状部分(凹状部分)。引导槽31以将行驶的运载部件40的上部覆盖的方式形成于行驶轨道30的上部。引导槽31在该槽状部分对运载部件40的上部侧面进行保持并沿各输送路径(第1路径11、第2路径12、迂回路径13)对运载部件40的上部进行引导。

车轮支承槽32是在行驶轨道30的上部侧面形成的、在水平方向上开口的槽状部分(凹状部分)。能够使运载部件40的行驶车轮41在车轮支承槽32行驶。车轮支承槽32的槽状部分的下方的缘部32a形成为与行驶车轮41的形状匹配。车轮支承槽32在缘部32a将行驶车轮41支承为能够行驶。

上方带槽33是在行驶轨道30的中央部侧面形成的、在水平方向上开口的槽状部分(凹状部分)。上方带槽33能够在使储能用带50沿铅垂方向立起设置的状态下与之嵌合。能够使环状的储能用带50在上方带槽33沿行驶轨道30的侧面而环行。上方带槽33将储能用带50支承为能够沿行驶轨道30的侧面滑动。

下方带槽34是在行驶轨道30的下部侧面形成的、在水平方向上开口的槽状部分(凹状部分)。下方带槽34能够在使追踪输送用带52沿铅垂方向立起设置的状态下与之嵌合。能够使环状的追踪输送用带52在下方带槽34沿行驶轨道30的侧面而环行。下方带槽34将追踪输送用带52支承为能够沿行驶轨道30的侧面滑动。

如图3至图5所示,运载部件40构成为包括:行驶车轮41(“行驶体”的一例),其以能够行驶的方式支承于行驶轨道30;以及支承体42,其与行驶车轮41形成为一体,且以悬吊状态对袋90进行支承。

行驶车轮41由一对近似圆锥形状的车轮构成。行驶车轮41在支承体42的上部被支承为能够转动。行驶车轮41的一对车轮中的一个车轮载置于行驶轨道30的车轮支承槽32并被支承为能够行驶。

支承体42由长条状的板状部件构成。支承体42构成为主要包括:主体部43,其成为支承体42的主体部;悬吊部44,其设置于主体部43的下部、且对袋90进行悬吊支承;以及头部45,其设置于主体部43的上部、且被行驶轨道30引导。

如图4以及图5所示,主体部43形成有:车轮支承部43a,其将行驶车轮41支承为能够转动;接触部43b,其与储能用带50接触;啮合部43c,其与追踪输送用带52啮合;以及卡合部43d,其与送出装置20的第1停止部21以及第2停止部22卡合。

车轮支承部43a形成于主体部43的上部。在车轮支承部43a,行驶车轮41的转动轴设置为与沿水平方向行驶的运载部件40的行驶方向水平地正交。

接触部43b是从主体部43的中央部上侧的两侧面沿水平方向突出地形成的块状部分。接触部43b的前端侧面与储能用带50接触。接触部43b由能够基于储能用带50而实现摩擦传动的材质(例如,橡胶等)形成。

啮合部43c是从主体部43的中央部的两侧面沿水平方向突出地形成的平板状的凸状部件。啮合部43c的前端部与追踪输送用带52啮合。如图6所示,啮合部43c的凸状部件的前端部形成为比其基端部细,并且形成为比后述的追踪输送用带52的凹状部分54的相邻的两个山状突起部54a之间的间隔(谷状凹陷部54b的宽度)细。通过这样形成啮合部43c,当与追踪输送用带52啮合时,与凹状部分54的山状突起部54a接触的啮合部43c的前端部容易落入谷状凹陷部54b侧。因此,啮合部43c的凸状部件变得容易与凹状部分54的谷状凹陷部54b啮合接触。

如图4所示,卡合部43d是处于主体部43的上部侧且在车轮支承部43a与接触部43b之间形成的部分。对于卡合部43d而言,在运载部件40的行驶方向侧的侧部形成有切口部分43d,由此使得该卡合部43d在运载部件40的行驶方向上的长度形成为比其它部分(例如,车轮支承部43a)短。卡合部43d在切口部分43d与送出装置20的第1停止部21以及第2停止部22卡合。

如图3以及图4所示,悬吊部44是从主体部43的下部延伸设置的钩状的部分。悬吊部44能够对在袋90的上部形成的卡挂部91进行卡挂支承。

头部45是从主体部43的上部延伸设置的平板状的部分。头部45被行驶轨道30的引导槽31引导。头部45的在水平方向上相对于沿水平方向行驶的运载部件40的行驶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厚度形成为比主体部43薄。头部45的前端部插入至引导槽31,并且其两侧面保持于引导槽31而被引导。

如图3以及图5所示,运载部件40通过与储能用带50的摩擦接触(基于储能用带50的摩擦传动)、或者与追踪输送用带52啮合的状态下的接触(基于追踪输送用带52的啮合传动)的任意方式而在行驶轨道30行驶。

储能用带50是通过摩擦传动而使运载部件40行驶的环状的摩擦传动带。储能用带50以能够沿行驶轨道30的周围滑动的方式设置于行驶轨道30的上方带槽33。对于储能用带50,带51以能够与运载部件40的主体部43的接触部43b的侧面接触的方式形成为平坦状。储能用带50使带51与运载部件40的接触部43b接触,并使与接触部43b接触的带51沿行驶轨道30的上方带槽33滑动,从而使得运载部件40(行驶车轮41)行驶。

追踪输送用带52是通过啮合传动而使运载部件40行驶的环状的啮合传动带。追踪输送用带52以能够沿行驶轨道30的周围滑动的方式设置于行驶轨道30的下方带槽34。追踪输送用带52使运载部件40的主体部43的啮合部43c与带53啮合,并使与啮合部43c啮合的带53沿行驶轨道30的下方带槽34滑动,从而使得运载部件40(行驶车轮41)行驶。追踪输送用带52在带53形成有与运载部件40的啮合部43c啮合的多个凹状部分54。如图3以及图6所示,凹状部分54由两个山状突起部54a、和将相邻的山状突起部54a连结的谷状凹陷部54b构成。凹状部分54的山状突起部54a和谷状凹陷部54b沿追踪输送用带52的移动方向(滑动方向)而交替连续地形成。追踪输送用带52因运载部件40的主体部43的啮合部43c与凹状部分54的两个山状突起部54a之间(谷状凹陷部54b)啮合而以啮合状态与运载部件40接触。即,1体的运载部件40的啮合部43c与1处部位的凹状部分啮合。由此,形成为运载部件40保持于追踪输送用带52的状态,根据凹状部分54的两个山状突起部54a的间隔(谷状凹陷部54b的宽度)而对带53滑动时的运载部件40的移动进行控制。

储能用带50以及追踪输送用带52配置于行驶轨道30的不同的位置。具体而言,追踪输送用带52在行驶轨道30配置为比储能用带50的配置位置(上方带槽33)靠下方(下方带槽34)。即,储能用带50配置为能够在运载部件40的主体部43的靠近行驶车轮41的那侧(接触部43b)与运载部件40摩擦接触。追踪输送用带52配置为能够在运载部件40的主体部43的远离行驶车轮41的那侧(啮合部43c)与运载部件40啮合。通过这样配置,在使得运载部件40与储能用带50摩擦接触的情况下,运载部件40的靠近行驶车轮41的那侧(接触部43b)与储能用带50接触。在运载部件40和追踪输送用带52啮合的情况下,运载部件40的远离行驶车轮41的那侧(啮合部43c)与追踪输送用带52接触。因此,在基于各带的接触输送时,运载部件40不会晃动,能够使运载部件40以稳定的姿势而行驶。

如图3所示,储能用带50以及追踪输送用带52以在第1路径11的分支部15的上游侧配置的送出装置20作为边界而配置于不同的位置。具体而言,储能用带50配置为比送出装置20的配置位置靠上游侧。追踪输送用带52配置为比送出装置20的配置位置靠下游侧。

对第1路径11上的运载部件40的行驶进行说明。通过基于储能用带50的摩擦传动而使得运载部件40在第1路径11行驶。利用送出装置20将运载部件40送出,由此使得该运载部件40与相邻的运载部件40保持规定间隔地在第1路径11行驶。对于在第1路径11行驶的多个运载部件40中的一部分运载部件40,利用分支单元60将其行驶路径切换至迂回路径13。此时,分支单元60针对每个运载部件40而进行行驶路径的切换。因此,需要在使相邻的运载部件40彼此保持规定间隔的状态下使运载部件40行驶至分支部15(分支单元60)。

因此,在输送设备10中,通过基于追踪输送用带52的啮合传动而使得利用送出装置20隔开规定间隔送出的运载部件40行驶至分支部15,由此,在使相邻的运载部件40彼此保持规定间隔的状态下,使运载部件40行驶至分支部15。即,通过基于储能用带50的摩擦传动使运载部件40行驶至送出装置20,并通过基于追踪输送用带52的啮合传动使运载部件40在送出装置20的下游侧行驶。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将运载部件40的行驶从基于储能用带50的摩擦接触的行驶切换至基于与追踪输送用带52啮合的状态下的接触的行驶,能够可靠地限制运载部件40相对于带的偏移。因此,能够使多个运载部件40以保持彼此间的间隔的状态而行驶,不会受到由运载部件40的行驶状况所带来的影响。

特别是通过啮合状态下的接触而使得在送出装置20的下游行驶的运载部件40行驶,从而送出装置20能够使运载部件40在可靠地保持所隔开的间隔的状态下行驶,能够在分支单元60可靠地将运载部件40引导至迂回路径13。

本实施方式中,由输送设备10输送的物品为袋90,但并不限定于此,只要是能够利用运载部件40进行悬吊的物品即可。

本实施方式中,运载部件40的啮合部43c由平板状的凸状部件构成,但并不限定于此,只要是能够与追踪输送用带52啮合的结构,例如啮合部43c也可以由凹状部件构成。这种情况下,使得啮合部43c的凹状部件与追踪输送用带52的凹状部分54的山状突起部54a啮合。

本实施方式中,啮合部43c设置于运载部件40的主体部43的一处部位,但并不限定于此,只要是能够与追踪输送用带52啮合的结构,啮合部43c也可以设置于主体部43的多处部位。

本实施方式中,追踪输送用带52配置为比储能用带50的配置位置靠下游侧,但并不限定于该配置。例如,在作为迂回路径13与第2路径12的汇合部分的汇合部16,可以将追踪输送用带52配置于汇合部16的上游侧、且将储能用带50配置于汇合部16的下游侧,由此将追踪输送用带52配置为比储能用带50的配置位置靠上游侧。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