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曳引塔升降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41992发布日期:2019-07-10 11:10阅读:184来源:国知局
一种曳引塔升降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立体停车设备,尤其是涉及立体停车设备的曳引塔升降机构。



背景技术:

汽车数量急增致使城市停车难问题不断恶化,作为解决城市静态交通的有效措施,立体停车设备以其占地面积少、停车率高、布置灵活、高效低耗、性价比高、安全可靠等优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现有技术的梳齿型垂直升降类机械停车设备的升降机构普遍存在设计复杂、安装不便、维修困难等等缺陷,迫切需要进行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设计合理、安装方便、便于维修的曳引塔升降机构。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曳引塔升降机构,设置在立体停车设备升降井支架顶部,包括曳引轮组、导向轮组、转向轮组、配置轮组和吊点轮组以及曳引钢丝绳,曳引轮组设置在升降井前端,导向轮组设置在曳引轮组后侧下方,转向轮组设置在升降井中部,配置轮组设置在升降井后端,吊点轮组设置在升降井四角,曳引钢丝绳一端与升降梳连接,另一端依次绕经吊点轮组、转向轮组、导向轮组、曳引轮组以及配置轮组与配重连接,曳引轮组、导向轮组、转向轮组、配置轮组和吊点轮组与升降井支架之间可拆卸连接。本发明的曳引塔升降机构,设计合理,各组成部分与立体停车设备升降井支架顶部均采用可拆卸连接,极大地简化了现场安装工作量,且便于设备拆卸维护。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曳引轮组包括曳引轮、曳引轮轴、驱动电机及支撑底框,支撑底框包括一对平行布置的第一支撑梁和一对垂直连接在第一支撑梁之间的第二支撑梁,第一支撑梁和第二支撑梁均采用工字钢,第一支撑梁两端通过紧固件与升降井支架连接,曳引轮轴与驱动电机输出轴连接,曳引轮套设在曳引轮轴上,曳引轮轴两端与带座轴承连接,带座轴承通过紧固件固定在轴承座上,轴承座通过紧固件固定在第二支撑梁上,驱动电机通过紧固件固定在电机固定座上,电机固定座通过紧固件侧向固定在一根第一支撑梁上。即曳引轮组各主要组成部分之间也均是可拆卸连接,进一步提高安装效率,降低工人劳动强度。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导向轮组包括导向轮、导向轮轴及导向轮座,导向轮座包括一根平行于第一支撑梁的第三支撑梁,第三支撑梁采用工字钢,第三支撑梁与邻近的第一支撑梁之间垂直连接有一对第一连接板,第一连接板两端分别与第一支撑梁、第三支撑梁的上翼板通过紧固件连接,第一连接板下表面中部固定有导向轮固定板,导向轮轴两端伸入导向轮固定板,导向轮固定板外侧设有第一挡板,拉紧螺栓穿过第一挡板伸入导向轮轴端部,导向轮轴上套设第一轴承,第一轴承上套设导向轮,导向轮采用mc尼龙轮。即导向轮组各主要组成部分之间也均是可拆卸连接,进一步提高了安装效率,降低工人劳动强度。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转向轮组包括转向轮、转向轮轴和转向轮座,转向轮座包括水平支撑架和用于支撑水平支撑架的竖向支撑架,竖向支撑架底部通过紧固件固定在升降井支架上,水平支撑架包括一对平行布置的第四支撑梁,第四支撑梁平行于第三支撑梁,每根第四支撑梁均由一对上下布置且开口相背的第一u型梁组成,竖向支撑架上表面呈阶梯型,分别与位于上侧的第一u型梁和位于下侧的第一u型梁的下表面焊接固定,转向轮轴两端分别伸入第一u型梁内,第一u型梁内设置有第二挡板,拉紧螺栓穿过第二挡板伸入转向轮轴端部,转向轮轴上套设第二轴承,第二轴承上套设转向轮,转向轮采用mc尼龙轮。即转向轮组各主要组成部分之间也均是可拆卸连接,进一步提高了安装效率,降低工人劳动强度。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转向轮外侧设有压线轴,压线轴两端设有螺纹并伸入第一u型梁内通过螺母固定,从而防止曳引钢丝绳工作过程中从转向轮上脱落,提高设备可靠性及安全性。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第四支撑梁中部垂直连接有第五支撑梁,第五支撑梁由一对上下布置且开口相背的第二u型梁组成,第二u型梁与第一u型梁截面形状、大小均相同,第五支撑梁和第四支撑梁通过紧固件连接,一对第二u型梁的两侧设有第二连接板,第二连接板与第二u型梁通过紧固件连接。从而进一步提高转向轮座的强度,提高设备可靠性及安全性。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配置轮组包括配置轮、配置轮轴、配置轮座和支撑底框,支撑底框包括一对平行布置的第六支撑梁和一对垂直插入第六支撑梁之间的第七支撑梁,第六支撑梁平行于第四支撑梁,第六支撑梁和第七支撑梁均采用工字钢,第六支撑梁通过紧固件固定在升降井支架上,配置轮座包括水平底板和从水平底板上表面中部向上伸出的立板,水平底板通过紧固件固定在第七支撑梁中部,配置轮轴两端伸入立板内,立板外侧设置有第三挡板,拉紧螺栓穿过第三挡板伸入配置轮轴端部,配置轮轴上套设第三轴承,第三轴承上套设配置轮,配置轮采用mc尼龙轮,一对立板顶部和侧部对应设有第一连接孔并通过紧固件连接。即配置轮组各主要组成部分之间也均是可拆卸连接,进一步提高了安装效率,降低工人劳动强度。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吊点轮组包括吊点轮、吊点轮轴、吊点轮座,吊点轮座包括一对平行布置的第八支撑梁,第八支撑梁采用工字钢,第八支撑梁通过紧固件固定在升降井支架上,吊点轮轴两端伸入第八支撑梁的腹板内,第八支撑梁的腹板外侧设置有第四挡板,拉紧螺栓穿过第四挡板伸入吊点轮轴端部,吊点轮轴上套设第四轴承,第四轴承上套设吊点轮,吊点轮采用mc尼龙轮。即吊点轮组各主要组成部分之间也均是可拆卸连接,进一步提高了安装效率,降低工人劳动强度。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升降井后端对称设置有配置轨道支架,配置轨道支架一端通过紧固件固定在升降井的后横梁上,另一端从后横梁垂直伸出且内侧通过紧固件固定有配置轨道,配置轨道截面呈ω字型,包括连接底边和凸出部,连接底边与配置轨道支架伸出端连接位置外侧设有导轨压板,导轨压板穿过凸出部罩设在连接底边上,导轨压板内对应连接底边设置有底边压接块,导轨压板通过紧固件固定在配置轨道支架上。即配置轨道各主要组成部分之间也采用可拆卸连接,提高工作效率。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升降井前、后端四角设置有升降轨道支架,升降轨道支架一端通过紧固件固定在升降井的前、后端梁上,另一端从前、后端梁垂直伸出且末端通过紧固件垂直连接有升降轨道,升降轨道和升降轨道支架均采用hw175x175x7x11型钢,且升降轨道和升降轨道支架的连接端均焊接有封闭板,封闭板上对应设有第二连接孔。即升降轨道各主要组成部分之间也采用可拆卸连接,提高现场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曳引塔升降机构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3为本发明的曳引塔升降机构的曳引钢丝绳缠绕方式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曳引塔升降机构的曳引轮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侧视图。

图6为本发明的曳引塔升降机构的导向轮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的侧视图。

图8为本发明的曳引塔升降机构的转向轮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的俯视图。

图10为本发明的曳引塔升降机构的配重轮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的俯视图。

图12为本发明的曳引塔升降机构的吊点轮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2的俯视图。

图14为本发明的曳引塔升降机构的配重轨道安装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的曳引塔升降机构的升降轨道安装示意图。

其中,1升降井支架,2曳引轮组,201曳引轮,202曳引轮轴,203驱动电机,204第一支撑梁,205第二支撑梁,206带座轴承,207轴承座,208电机固定座,3导向轮组,301导向轮,302导向轮轴,303第三支撑梁,304第一连接板,305导向轮固定板,306第一挡板,307第一轴承,4转向轮组,401转向轮,402转向轮轴,403竖向支撑架,404第四支撑梁,404a位于上侧的第一u型梁,404b位于下侧的第一u型梁,405第二挡板,406第二轴承,407压线轴,408第二u型梁,409第二连接板,5配置轮组,501配置轮,502配置轮轴,503第六支撑梁,504第七支撑梁,505水平底板,506立板,507第三挡板,508第三轴承,509第一连接孔,6吊点轮组,601吊点轮,602吊点轮轴,603第八支撑梁,604第四挡板,605第四轴承,7曳引钢丝绳,8升降梳,9配重,10配置轨道支架,11配置轨道,11a凸出部,12导轨压板,12a底边压接块,13升降轨道支架,14升降轨道,15封闭板,16车位支撑梁连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3所示的曳引塔升降机构,设置在立体停车设备升降井支架1顶部,其特征在于:包括曳引轮组2、导向轮组3、转向轮组4、配置轮组5和吊点轮组6以及曳引钢丝绳7。曳引轮组2设置在升降井前端,导向轮组3设置在曳引轮组2后侧下方,转向轮组4设置在升降井中部,配置轮组5设置在升降井后端,吊点轮组6设置在升降井四角,曳引钢丝绳7一端与升降梳8四角连接,另一端依次绕经吊点轮组6、转向轮组4、导向轮组3、曳引轮组2以及配置轮组5与配重9连接。

如图2、图4、图5所示,曳引轮组2包括曳引轮201、曳引轮轴202、驱动电机203及支撑底框,支撑底框包括一对平行布置的第一支撑梁204和一对垂直焊接连接在第一支撑梁204之间的第二支撑梁205,第一支撑梁204和第二支撑梁205均采用工字钢,第一支撑梁204两端通过紧固件与升降井支架1连接,曳引轮轴202与驱动电机203输出轴连接,曳引轮201套设在曳引轮轴202上,曳引轮轴202两端与带座轴承206连接,带座轴承206通过紧固件固定在轴承座207上,轴承座207通过紧固件固定在第二支撑梁205上。驱动电机203通过紧固件固定在电机固定座208上,电机固定座208通过紧固件侧向固定在靠外侧的那根第一支撑梁204上,且紧固件连接面上下皆设有胶垫,已达到减震作用。从而,曳引轮组2各主要组成部分之间也均构成可拆卸连接。

如图2、图6、图7所示,导向轮组3包括导向轮301、导向轮轴302及导向轮座,导向轮座包括一根平行于第一支撑梁204的第三支撑梁303,第三支撑梁303采用工字钢,第三支撑梁303与邻近的第一支撑梁204之间垂直连接有一对第一连接板304,第一连接板304两端搭接在第一支撑梁204、第三支撑梁303的上翼板上并通过紧固件连接,第一连接板304下表面中部固定有导向轮固定板305,导向轮轴302两端伸入导向轮固定板305,导向轮固定板305外侧设有第一挡板306,拉紧螺栓穿过第一挡板306伸入导向轮轴302端部,导向轮轴302上套设第一轴承307,第一轴承307上套设导向轮301,导向轮301采用mc尼龙轮。即导向轮组3各主要组成部分之间也均是可拆卸连接。

如图2、图8、图9所示,转向轮组4包括转向轮401、转向轮轴402和转向轮座,转向轮座包括水平支撑架和用于支撑水平支撑架的竖向支撑架403,竖向支撑架403底部通过紧固件固定在升降井支架1上,水平支撑架包括一对平行布置的第四支撑梁404,第四支撑梁404平行于第三支撑梁303,每根第四支撑梁404均由一对上下布置且开口相背的第一u型梁组成,竖向支撑架403上表面呈阶梯型,分别与位于上侧的第一u型梁404a和位于下侧的第一u型梁404b的下表面焊接固定,转向轮轴402两端分别伸入第一u型梁404a和404b内,第一u型梁内设置有第二挡板405,拉紧螺栓穿过第二挡板405伸入转向轮轴402端部,转向轮轴402上套设第二轴承406,第二轴承406上套设转向轮401,转向轮401采用mc尼龙轮。即转向轮组各主要组成部分之间也均是可拆卸连接。

如图2、图3所示,转向轮401共有4个,分别为左前转向轮,右前转向轮、左后转向轮,右后转向轮,其中经左前转向轮转向的曳引钢丝绳绕经位于左前侧的吊点轮与升降梳左前角连接,经右前转向轮转向的曳引钢丝绳绕经位于右前侧的吊点轮与升降梳右前角连接,经左后转向轮转向的曳引钢丝绳绕经位于左后侧的吊点轮与升降梳左后角连接,经右后转向轮转向的曳引钢丝绳绕经位于右后侧的吊点轮与升降梳右后角连接。如图8所示,为防止曳引钢丝绳工作过程中从转向轮401上脱落,转向轮401外侧设有压线轴407,压线轴407两端设有螺纹并伸入第一u型梁404a和404b内通过螺母固定。

如图8、图9所示,为了提高转向轮座的支撑强度,第四支撑梁404中部垂直连接有第五支撑梁,第五支撑梁由一对上下布置且开口相背的第二u型梁408组成,第二u型梁408与第一u型梁404a、404b截面形状、大小均相同,第五支撑梁两端面上焊接有固定连接板,固定连接板与与第一u型梁404a、404b连接位置设有连接孔并通过紧固件连接。此外,一对第二u型梁408的两侧设有第二连接板409,第二连接板409与第二u型梁408通过紧固件连接。

如图2、图10、图11所示,配置轮组5包括配置轮501、配置轮轴502、配置轮座和支撑底框,支撑底框包括一对平行布置的第六支撑梁503和一对垂直插入第六支撑梁503之间的第七支撑梁504,第六支撑梁503平行于第四支撑梁404,第六支撑梁503和第七支撑梁504均采用工字钢,第六支撑梁503通过紧固件固定在升降井支架1上,配置轮座包括水平底板505和从水平底板505上表面中部向上伸出的立板506,水平底板505通过紧固件固定在第七支撑梁504中部,配置轮轴502两端伸入立板506内,立板506外侧设置有第三挡板507,拉紧螺栓穿过第三挡板507伸入配置轮轴502端部,配置轮轴502上套设第三轴承508,第三轴承508上套设配置轮501,配置轮501采用mc尼龙轮,一对立板506顶部和侧部对应设有第一连接孔509并通过紧固件连接。即配置轮组5各主要组成部分之间也均是可拆卸连接。

如图2、图12、图13所示,吊点轮组6包括吊点轮601、吊点轮轴602、吊点轮座,吊点轮座包括一对平行布置的第八支撑梁603,第八支撑梁603采用工字钢,第八支撑梁603通过紧固件固定在升降井支架1上,吊点轮轴602两端伸入第八支撑梁603的腹板内,第八支撑梁603的腹板外侧设置有第四挡板604,拉紧螺栓穿过第四挡板604伸入吊点轮轴602端部,吊点轮轴602上套设第四轴承605,第四轴承605上套设吊点轮601,吊点轮601采用mc尼龙轮。即吊点轮组6各主要组成部分之间也均是可拆卸连接。

如图14所示,升降井后端对称设置有配置轨道支架10,配置轨道支架10一端通过紧固件固定在升降井的后横梁上,另一端从后横梁垂直伸出且内侧通过紧固件固定有配置轨道11,配置轨道11截面呈ω字型,包括连接底边和凸出部11a,连接底边与配置轨道支架10伸出端连接位置外侧设有导轨压板12,导轨压板12穿过凸出部11a罩设在连接底边上,导轨压板12内对应连接底边设置有底边压接块12a,导轨压板12通过紧固件固定在配置轨道支架上10。即配置轨道10各主要组成部分之间也采用可拆卸连接。

如图15所示,升降井前、后端四角设置有升降轨道支架13,升降轨道支架13一端通过紧固件固定在升降井的前、后端梁上,另一端从前、后端梁垂直伸出且末端通过紧固件垂直连接有升降轨道14,升降轨道14和升降轨道支架13均采用hw175x175x7x11型钢,。宽翼缘的h型钢抗平面外稳定性强,有利于加强轨道抵抗设备其他部件水平外的荷载。升降轨道14和升降轨道支架13的连接端均焊接有封闭板15,封闭板15上对应设有第二连接孔并通过紧固件连接。升降轨道14内侧相对焊接固定有车位支撑梁连接板16,车位支撑梁连接板16上设有与车位支撑梁配合的连接孔。即升降轨道各主要组成部分之间也采用可拆卸连接。

本发明的曳引塔升降机构,设计合理,各组成部分及其与立体停车设备升降井支架的连接均大量采用可拆卸连接方式,极大地简化了现场安装工作量,且便于设备拆卸维护。并且,除曳引轮外,其他轮子均采用mc尼龙轮,具有重量轻、成本低、运行噪音小、耐用性好等优点,有助于降低设备成本,提高安装效率,提高设备使用寿命。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本发明公开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所公开的技术内容,不需要创造性的劳动就可以对其中的一些技术特征作出一些替换和变形,这些替换和变形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