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送装置和图像检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079260发布日期:2020-03-10 10:19阅读:116来源:国知局
输送装置和图像检查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利用两个输送部向一个方向输送片状的被检查物并且能够以高精度检查在被检查物的正面和背面形成的图像的图像检查装置、以及能够较佳地应用于该图像检查装置的输送装置。



背景技术:

在具备在片材的正面和背面形成图像的功能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存在需要一边输送片材一边检查片材的正面和背面的图像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够采用以下结构:设置一个对在片材形成的图像进行拍摄的照相机、传感器,在输送片材的路径上设置反转部,在利用传感器检查了正面的图像之后,使片材反转,并使片材再次经过传感器的位置从而检查背面。但是,这样利用反转部输送并翻转片材的方法存在机构复杂且大型的问题。

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图像形成装置的发明。该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卡塞恢复装置,在前头的卡塞片材位于比片材检查装置150靠下游侧的位置的情况下,以来自用户的印刷恢复的指示为条件,从形成于前头的卡塞片材的图像恢复印刷。

该图像形成装置具有照相机单元230,但在该照相机单元230设有自上游向下游沿一个方向输送片材的片材输送路径223,在片材输送路径223的上下同一位置以相对的方式配置有两个照相机231、232。即,与利用一个照相机和输送路径的反转部检查片材的正面和背面的结构不同,在照相机单元230中,片材不进行反转地被向一个方向输送,在输送的过程中,两个照相机231、232分别读取被输送的片材的上表面的图像和下表面的图像。片材检查装置150使用自照相机单元230送来的片材的拍摄图像来检查印刷于片材的图像。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31963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照相机单元中,隔着片材输送路径在上下同一位置相对地配置有两个照相机,利用两个照相机对片材的同一部位的正面和背面进行拍摄。因此,在片材输送路径的设有照相机的位置,需要使片材的正面和背面相对于照相机以充分的面积暴露。然而,在为了设为使被输送的片材的正面和背面较大程度地暴露的状态而在片材输送路径的配置有照相机的部位的上下两面设置较大的开口时,对被输送的片材的引导和保持变得不充分,片材的位置在输送过程中会发生变动,因此存在照相机的拍摄的精度可能下降的问题。

本申请发明人们在发现了这样的以往的技术及其课题之后,为了解决该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其结果,想到了前所未有的新的图像检查装置的思路,该图像检查装置不需要使用使片状的被检查物反转的复杂的机构,能够将被检查物向一个方向稳定地输送,并且在该过程中能够以所需要的精度对被检查物的正面和背面进行检查。

该图像检查装置具有:上游侧的第1输送部,其使输送片状的被检查物的输送面成为上表面侧地配置;第2输送部,其以使输送被检查物的输送面成为下表面侧的方式与第1输送部的输送面相邻地配置;第1检查部,其检查被第1输送部输送的被检查物的正面;以及第2检查部,其检查被第2输送部输送的被检查物的背面。

然而,本申请发明人们进一步深入该图像检查装置的研究,结果,对于该图像检查装置发现了进一步应解决的课题。该课题为,在该图像检查装置中,在自上游侧的第1输送部向下游侧的第2输送部交接被检查物时,存在被检查物的前端部向下方下垂而使向下游侧的第2输送部交接被检查物失败的情况。

本发明是在解决了以往技术课题的本发明人们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发明中为了解决本发明人们发现的进一步的课题而进一步改良而成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图像检查装置中使两个输送部处的被检查物的交接可靠,该图像检查装置能够利用两个输送部向一个方向输送片状的被检查物,并且能够利用两个检查部以高精度对形成于被检查物的正面和背面的图像进行检查。而且,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利用两个输送部向一个方向输送片状的被检查物的输送装置中,使两个输送部处的被检查物的交接可靠。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技术方案1提供一种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输送装置具备:

第1输送部,其以输送片状的被输送物的输送面成为上表面侧的方式配置;

第2输送部,其以输送片状的被输送物的输送面成为下表面侧的方式,沿着被输送物的输送方向与所述第1输送部的所述输送面相邻地配置;以及防下垂构件,其设于所述第1输送部与所述第2输送部之间,以防止被输送物的前端部下垂的方式自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向下游侧交接被输送物。

技术方案2提供一种图像检查装置,其具有:第1输送部,其以输送片状的被检查物的输送面成为上表面侧的方式配置;第2输送部,其以输送片状的被检查物的输送面成为下表面侧的方式,沿着被检查物的输送方向与所述第1输送部的所述输送面相邻地配置;第1检查部,其检查被所述第1输送部输送的被检查物的正面;以及第2检查部,其检查被所述第2输送部输送的被检查物的背面,该图像检查装置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1输送部与所述第2输送部之间设有防下垂构件,该防下垂构件以防止被检查物的前端部下垂的方式自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向下游侧交接被检查物。

发明的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输送装置,

被输送物例如以吸附、粘接的方式保持于第1输送部的上表面侧而被稳定地输送。在第1输送部的下游侧的端部与第2输送部的上游侧的端部之间,利用防下垂构件自上游侧向下游侧交接被输送物,被输送物的前端部不会下垂。因此,被输送物的前端部可靠地保持于第2输送部的输送面而朝向下游以该状态被稳定地输送。如此,自第1输送部到第2输送部连续且稳定地输送被输送物。

根据技术方案2所述的图像检查装置,

被检查物例如以吸附、粘接的方式保持于第1输送部的上表面侧而被稳定地输送。在第1输送部的下游侧的端部与第2输送部的上游侧的端部之间,利用防下垂构件自上游侧向下游侧交接被检查物,被检查物的前端部不会下垂。因此,被检查物的前端部可靠地保持于第2输送部的输送面而朝向下游以该状态被稳定地输送。如此,自第1输送部到第2输送部连续且稳定地输送被检查物,因而在第1检查部的检查和第2检查部的检查中,能够保证预期的精度。

附图说明

图1是包含实施方式的图像检查装置的图像形成系统的整体结构图。

图2是实施方式的图像检查装置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3是在图2的示意结构图上进一步加上检查部的支承部并示出的图像检查装置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4是实施方式的图像检查装置的主视图。

图5是从斜上方观察实施方式的图像检查装置得到的立体图。

图6是从斜下方观察实施方式的图像检查装置得到的立体图。

图7是从斜上方观察实施方式的图像检查装置的上游侧的吸附输送部和检查部等得到的立体图。

图8是从斜下方观察实施方式的图像检查装置的吸附输送部和检查部得到的立体图。

图9是从斜下方观察实施方式的图像检查装置的上游侧的保持部和检查部得到的立体图。

图10是从斜上方观察实施方式的图像检查装置的上游侧的保持部和吸附输送部得到的分解扩散立体图。

图11是在实施方式的图像检查装置中,调整由吸附输送部输送的被检查物的相对于检查部的输送方向的输送方向调整单元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12是在实施方式的图像检查装置中,调整由吸附输送部输送的被检查物的相对于检查部的输送方向的输送方向调整单元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图像检查装置的第1变形例的示意性主视图。

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图像检查装置的第2变形例的示意性主视图。

图15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图像检查装置的第3变形例的示意性主视图。

图16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图像检查装置的第4变形例的示意性主视图。

图17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图像检查装置的第5变形例的示意性主视图。

图18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图像检查装置的第6变形例的示意性主视图。

图19是在实施方式的图像检查装置的第7变形例中从斜上方观察上游侧的吸附输送部和检查部等得到的立体图。

图20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图像检查装置的第8变形例的示意性结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作为第1输送部的第1吸附输送部;2、作为第2输送部的第2吸附输送部;11、第1检查部;12、第2检查部;11a、12a、吸附输送部的检查部中的要求相对较低的配置精度的一个检查部(照相机);11b、12b、吸附输送部的检查部中的要求相对较高的配置精度的一个检查部(cis);16、作为防下垂构件的防下垂辊;21、第1支承部;22、第2支承部;35、构成吸附输送部的输送方向调整单元的固定销;36、构成吸附输送部的输送方向调整单元的定位孔;37、构成吸附输送部的输送方向调整单元的可动销;38、构成吸附输送部的输送方向调整单元的操作构件;39、构成吸附输送部的输送方向调整单元的长孔;40、构成吸附输送部的输送方向调整单元的操作把手;42、防下垂构件;43、歪斜矫正辊;50、构成照相机的移动机构的导轨;51、构成照相机的移动机构的移动体;52、构成照相机的移动机构的固定板;54、构成照相机的移动机构的旋转机构部;55、构成照相机的移动机构的线缆托架;200、200a~200g、图像检查装置;a、b,c、将支承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图像检查装置的框架的支点;x、被检查物的宽度方向;y、被检查物的输送方向;z、基于旋转机构部的镜头部的旋转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关于图像形成系统的基本结构》

参照图1~图12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如图1中使结构简化而示意性地表示那样,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包含印刷装置100、图像检查装置200以及后处理装置300的图像形成系统,特别是,如后文详细说明那样,在图像检查装置200的结构方面具有特征。

印刷装置100具有墨颜色不同的多个喷墨头101、对图像检查装置200的被检查物即片状的介质(印刷用纸)进行输送的输送路径102以及与输送路径102相连地设于喷墨头101的正下方的吸附输送部103。省略对印刷用纸的供给单元等其他结构的图示。后处理装置300为对利用印刷装置100印刷了图像并利用图像检查装置200检查了该图像的印刷用纸施加各种后处理并将其排出的装置。作为后处理的内容,具有排序·堆叠等分拣作业、装订、插页的插入、各种形态的折纸、向信封的插入等,能够根据目的来设置具备所需要的功能的后处理装置300。

《关于图像检查装置的基本结构》

首先,参照图2和图3说明图像检查装置200的基本结构。

该图像检查装置具有两个吸附输送部(第1吸附输送部1和第2吸附输送部2)作为片状的被检查物(片状的介质、即印刷用纸)的输送单元。首先,在图2所示的范围内,简单说明第1吸附输送部1。第1吸附输送部1具有在下游侧的驱动辊3、上游侧的从动辊4以及另外两个小从动辊5上卷挂输送带6而成的带式输送机。如后文其他附图所示(例如参照图5),在第1吸附输送部1的上侧的输送带6的下表面接触有树脂制的中间板7,在该中间板7的下表面接触有作为板材的压纸板8。在输送带6、中间板7以及压纸板8分别形成有许多个贯通孔。此外,在压纸板8的下表面安装有未图示的腔室,腔室的内部利用安装于腔室下部的未图示的风扇进行抽吸而维持负压。因而,若风扇被驱动,则空气自输送带6的上方经由输送带6的贯通孔、中间板7的贯通孔以及压纸板8的贯通孔被向腔室吸入,因此,被检查物被吸附于输送带6的输送面,若驱动输送带6,则能够输送被检查物。

另外,上述的上游侧和上述的下游侧以由吸附输送部输送被检查物的输送方向上的上游侧和下游侧的意思来使用,以下的说明中也相同。

这样,在该图像检查装置200的吸附输送部中,将印刷用纸等作为片状的介质的单张纸设为输送对象。与具有由两张单张纸重叠而成的结构的纸袋等不同,单张纸以整个面吸附于输送带6且上下方向上的位置相对于输送带6固定于输送面内,能够以稳定的状态利用输送带6的移动进行输送。因此,被输送的单张纸的高度方向上的位置不会变动,其位置精度较高。因而,作为检查利用吸附输送部输送的单张纸的单元,在采用了与照相机等相比景深较浅、且为了获得预期的读取精度而谋求较高的配置精度的cis等的情况下,能够充分地发挥cis本来的较高的读取精度。在后文对照相机和cis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在图中的自左向右的被检查物的输送方向上,第1吸附输送部1位于上游侧,第2吸附输送部2位于下游侧。第1吸附输送部1和第2吸附输送部2为功能上相同的结构,但第1吸附输送部1以吸附并输送被检查物的输送面处于上表面侧的方式水平配置。因而,利用第1吸附输送部1输送的被检查物使正面朝向上方地被输送。相对于此,第2吸附输送部2以与第1吸附输送部1上下颠倒的方式配置。即,第2吸附输送部2以吸附并输送被检查物的输送面处于下表面侧的方式水平配置。因而,利用第2吸附输送部2输送的被检查物使背面朝向下方地被输送。第1吸附输送部1和第2吸附输送部2以各自的输送面大致对齐的方式互相相邻地配置,能够沿着水平的一个输送路径连续地输送被检查物。

如图2所示,该图像检查装置具有两个检查部(第1检查部11和第2检查部12)作为被检查物的检查单元。第1检查部11与输送带6相对且朝下地设于第1吸附输送部1的靠上游侧的端部的上方。第2检查部12与输送带6相对且朝上地设于第2吸附输送部2的靠上游侧的端部的下方。该第1检查部11和该第2检查部12为相同规格的cis(接触式图像传感器,contactimagesensor),但作为为了检查而读取形成于被检查物的图像的检查部,并不限定于cis,也可以是其他原理或结构的传感器,还能够如下所述地使用照相机。

如图2所示,该图像检查装置200在第1吸附输送部1的上游侧的附近设有导入导板13,该导入导板13将自上游的印刷装置100送来的被检查物向输送面引导。而且,在第1吸附输送部1的从动辊4的上方设有按压辊14,该按压辊14将经由导入导板13被导入的被检查物的前端的抬起压下。按压辊14从动于输送带6地进行旋转。

如图2所示,该图像检查装置200在第1吸附输送部1与第2吸附输送部2之间设有中间导板15,该中间导板15将自第1吸附输送部1送来的被检查物向第2吸附输送部2的输送面引导。而且,如之后参照其他附图所说明的那样(例如参照图6和图8等),在第2吸附输送部2的从动辊4的下方设有防下垂辊16,该防下垂辊16作为防止经由中间导板15被导入的被检查物的前端下垂的防下垂构件。

如图2所示,该图像检查装置200在第2吸附输送部2的下游侧的附近设有排出导板17,该排出导板17排出由第2吸附输送部2输送来的被检查物。

接着,参照图3,说明图2中未示出的图像检查装置200的基本结构。上述的第1检查部11安装于相对于第1吸附输送部1定位的第1支承部21,上述的第2检查部12安装于相对于第2吸附输送部2定位的第2支承部22。第1支承部21和第2支承部22为在功能方面实质上相同的结构,但以与互相上下颠倒地配置的第1吸附输送部1和第2吸附输送部2各自的输送面相对的方式,互相上下颠倒地配置成与第1吸附输送部1的输送面和第2吸附输送部2的输送面相面对。而且,如之后参照其他附图说明的那样(例如参照图5等),第1支承部21和第2支承部22分别在长支承轴23的两端以能够在支承点a、b处转动的方式支承于装置的未图示的框架。在图3中,长支承轴23的中心轴线与纸面垂直,第1支承部21和第2支承部22在能够以该中心轴线为中心向左右两个方向转动的状态下支承于框架(之后参照图5所示的箭头进行说明)。而且,第1支承部21和第2支承部22分别利用短支承轴24以能够在支承点c处转动的方式支承于装置的未图示的框架。在图3中,短支承轴24的中心轴线与纸面平行且大致水平,第1支承部21和第2支承部22在能够以该中心轴线为中心向纸面近前方向和进深方向这两个方向转动的状态下支承于框架(之后参照图5所示的箭头进行说明)。第1支承部21的支承点a、b、c处的支承状态和第2支承部22的支承点a、b、c处的支承状态不是固定的,在对框架施加外力而产生了变形的情况下,由于第1支承部21和第2支承部22能够沿上述的两个方向转动,因而,不会发生第1支承部21和第2支承部22变形或者使两者之间的配置关系产生有害的变化,详细情况在后文进行说明。

根据包括以上已说明的基本结构的实施方式的图像检查装置200,被检查物吸附保持于第1吸附输送部1的作为上表面侧的输送面而被稳定地输送,接着被向第2吸附输送部2交接,并吸附保持于作为其下表面侧的输送面而被稳定地输送。这样,由于被检查物被吸附输送,因此,在输送过程中不会发生位置、姿势不稳定化,即使不使用使被检查物反转的复杂的机构,也能够一边向一个方向稳定地输送被检查物,一边利用两个检查部11、12以所需要的精度对其正面和背面进行检查。

而且,根据该图像检查装置200,由于各检查部11、12配置于各吸附输送部1、2的上游侧端部的附近,因此,各吸附输送部1、2的输送面的大部分处于开放的状态,没有障碍物。因此,管理该装置的管理人员或对该装置进行维护等的作业人员能够容易地接触到各吸附输送部1、2的输送面。因而,如“以往技术”这项中已说明的那样,不像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照相机单元那样被检查物的输送路径102由检查部夹在中间,因此,即使输送过程中的被检查物发生卡塞,也能够容易地将手伸入问题部位而去除卡住的被检查物。

而且,根据该图像检查装置200,由于各检查部11、12配置于各吸附输送部1、2的上游侧端部的附近,因此,在下游侧利用基于检查部11、12得到的图像的检测结果的情况下,能够获得时间上的宽裕,比较合适。例如,在位于图像检查装置200的后一阶段的后处理装置300中,在将检查结果并不优选的被检查物作为ng品进行筛选的情况下,为了判断是否为ng品,想要尽早地获得来自检查部11、12的信息。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检查部11、12位于吸附输送部1、2的上游侧,因此,相比于检查部11、12位于下游侧的情况,控制部能够更早地获得检查结果而无延迟地进行所需的后处理。

《关于图像检查装置的详细的结构》

接着,参照图4~图12说明具有以上已说明的基本结构的图像检查装置200的更具体的结构。首先,参照图4~图9对安装有第1检查部11的第1支承部21、安装有第2检查部12的第2支承部22、以及将这些支承部21、22定位于吸附输送部1、2的结构等进行说明。

特别是如图5和图9所示,第1支承部21为具有与第1吸附输送部1的平面形状大致匹配的大致正方形状的外形的框体。在第1支承部21的四个壁部中的与输送方向正交的上游侧的壁部的内侧安装有第1检查部11,该第1检查部11将与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被检查物的宽度方向)设为长度方向。第1检查部11的检查元件朝向输送带6的方向。

特别是如图9所示,在第1支承部21的四个角部的与第1吸附输送部1相对的一侧分别突出地设有被设定为规定尺寸的支承腿部25。在支承腿部25沿着纵向形成有槽26。特别是如图4和图5所示,第1支承部21的四个支承腿部25分别抵接于自第1吸附输送部1的中间板7伸出的压纸板8的上表面且是隔着输送带6的各两处的位置(合计四处)。而且,如以下说明那样,特别是如图4中由距离d所示,第1支承部21通过将第1吸附输送部1保持为按压于支承腿部25,从而将所述第1检查部11与第1吸附输送部1的输送面之间的距离保持为恒定。

特别是如图4、图5以及图7所示,首先,在第1支承部21的与第1吸附输送部1所在侧相反的一侧且是与输送方向平行的一个壁部,与输送方向平行地设有卷绕轴27。特别是如图5和图7所示,在卷绕轴27的两端各设有两个滑轮28a、28b。而且,在第1支承部21的与第1吸附输送部1所在侧相反的一侧且是与输送方向平行的另一壁部的两个角部分别设有滑轮29、29。在卷绕轴27的滑轮28a、28b卷绕有吊线30,该吊线30的基端部连结于滑轮28a、28b。卷绕轴27的两端的各两个滑轮中的外侧的两个滑轮28a、28a的两个吊线30、30被向与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引出,并分别缠绕于位于与卷绕轴27所在侧相反的位置的两个滑轮29、29,且沿着形成于两个支承腿部25、25的两个槽26、26被向下方的第1吸附输送部1引导,利用它们各自的前端部与压纸板8的抵接有两个支承腿部25、25的两个部位连结。而且,卷绕轴27的两端的各两个滑轮中的内侧的两个滑轮28b、28b的两个吊线30、30沿着在位于正下方的两个支承腿部25、25上形成的两个槽26、26被向下方引导,利用它们各自的前端部与压纸板8的抵接有两个支承腿部25、25的两个部位连结。

在第1支承部21的隔着输送带6位于与设有卷绕轴27的壁相反侧的壁部,设有360度转动自如的把手31。详细未图示,该把手31的转动轴经由带、带轮、蜗杆以及轮等传递机构连动地连结于卷绕轴27。因而,若利用把手31的操作使卷绕轴27向规定方向转动,则能够将吊线30卷绕于滑轮28a、28b而将压纸板8抬起,并以所需的力将压纸板8按压于第1支承部21的四个支承腿部25的前端而进行定位。在此,由于吊线30配置于支承腿部25的槽26内并连结于压纸板8,因此,吊线30提起压纸板8的力直接作用于支承腿部25所抵接的位置。因此,将压纸板8(即第1吸附输送部1)固定于支承腿部25的作用变得可靠。另外,利用吊线30抬起第1吸附输送部1的力还取决于各部位的重量等,例如,对一个吊线30而言,能够设为7n,四个合计设为28n。

这样,搭载了第1检查部11的第1支承部21对压纸板8进行定位,以使压纸板8与由四个支承腿部25的前端规定的假想平面对齐,并以所需的力将压纸板8固定于该位置。因此,安装于第1支承部21的规定位置的第1检查部11和与其相对的被检查物的输送面平行,第1检查部11与输送面之间的距离成为预先确定的恒定的值。而且,即使假设压纸板8本来不是平坦面,而是在平面度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也能够在利用吊线30拉拽压纸板8而使其与支承腿部25抵接的力的作用下,矫正压纸板8的平面度。

本实施方式的检查部设为cis,通常,cis的景深较浅,为了获得预期的读取精度而要求较高的配置精度。例如,设定为12mm的距离时的容许误差为±0.2mm左右。因而,cis和被检查物的输送面之间的定位需要较高的精度。然而,根据本实施方式,相对于由设于第1支承部21的四个支承腿部25各自的前端面构成的假想平面,以与该假想平面平行的方式将第1检查部11安装于第1支承部21,若将该第1支承部21的各支承腿部25与压纸板8抵接而固定于假想平面内,则压纸板8与第1检查部11成为平行,能够以预期的精度适当地进行由第1检查部11对利用第1吸附输送部1输送的被检查物进行的图像检查。

作为利用吊线30拉拽吸附输送部1、2而将其与支承部21、22的支承腿部25抵接并定位的机构,说明了第1支承部21和第1吸附输送部1,由于第2支承部22和第2吸附输送部2也为功能上大致相同的机构,因此,引用第1支承部21等的说明而省略其说明。但是,如图5的右方所示,在第2支承部22中,利用四个吊线30将位于上方的第2吸附输送部2向下方拉拽,使第2吸附输送部2与向上方突出的四个支承腿部25的上端面抵接,在这一方面与第1支承部21等在力的方向等方面不同。另外,实施方式的支承部21、22对压纸板8进行了定位,以使压纸板8与由四个支承腿部25的前端规定的假想平面对齐,但由于利用通过支承腿部25的前端的面唯一地确定假想平面即可,因此,支承腿部25为三个以上即可。而且,还可以设为五个以上,而进一步提高压纸板8的定位精度。

特别是如图4~图7所示,在第1支承部21的与输送方向平行的一对壁部的上游侧架设有与输送方向正交的长支承轴23。长支承轴23的两端向壁部的外侧突出,如图5中在长支承轴23的周围由双方向的箭头所示,长支承轴23的两端以长支承轴23能够转动的方式连结于图像检查装置200的未图示的框架。即,第1支承部21安装为输送带6的下游侧或上游侧能够将该长支承轴23作为中心以上下摆动那样的朝向转动。而且,在第1支承部21中,在与输送方向正交的一对壁部中的靠下游侧的壁部的中央部固定有向上方延伸的连结板32的下端。该连结板32的上端利用与输送方向平行的短支承轴24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连结于图像检查装置200的未图示的框架。短支承轴24的中心轴线与长支承轴23的中心轴线正交且大致水平,如图5中在短支承轴24的周围由双向箭头所示,第1支承部21在能够以短支承轴24为中心向纸面斜近前方向和斜进深方向这两个方向转动的状态下支承于框架。因而,长支承轴23的两端为将第1支承部21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框架的所述支承点a、b(参照图3),短支承轴24为将第1支承部21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框架的所述支承点c(参照图3)。第2支承部22也以在功能上与第1支承部21大致相同的结构安装于框架,因此,引用第1支承部21等的说明而省略其说明。这样,第1支承部21的支承点a、b、c处的支承状态并不固定。因而,在对框架施加某种力的外力而产生了变形的情况下,第1支承部21成为图5中所示的在正交的两个面内能够分别转动的支承状态,从而释放自框架传递来的力而尽可能地维持姿势,不会发生第1支承部21变形或者使第1支承部21与第2支承部22之间的配置关系产生有害的变化。

如以上已说明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搭载了检查部11、12的支承部21、22以能够相对于主体的框架转动的非固定的状态在三个点进行支承,根据该结构,能够获得以下这样的效果。即,在将图像检查装置200设于平面度较低的地面的情况、与设置于平面度较低的地面的情况相对应地利用图像检查装置200的四个支承腿的调节器进行了高度调整但该调整并不完全而使支承腿的高度产生了差值这样的情况下,任一情况下的图像检查装置200均成为相对于所需要的水平状态偏移的倾斜姿势。因此,对装置的框架施加外力,产生变形。若框架变形,则在将支承部21、22直接固定于框架的情况下,第一,支承部21、22也产生变形,导致安装于支承部21、22的检查部11、12与被检查物的输送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变化。而且,第二,还导致第1检查部11与第2检查部12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变化。其结果,产生检查部11、12对被检查部进行误检测的问题。

然而,根据本实施方式,搭载了检查部11、12的支承部21、22以相对于主体的框架非固定的状态进行三点支承,因此,即使假设对装置的框架施加无用的外力而产生了变形,该变形也不易向支承部21、22传递,能够保持安装于支承部21、22的检查部11、12与吸附输送部1、2之间的标准位置关系,而且,适当设定的第1检查部11与第2检查部12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也不易产生变化。其结果,不会产生检查部11、12对被检查物进行误检测这样的问题。

特别是如图6和图8所示,在第2吸附输送部2的相当于从动辊4的下方的位置、即第2吸附输送部2的上游侧的端部的下方的位置设有防下垂辊16。如之前参照图2已说明的那样,防下垂辊16为防止经由中间导板15被导入的被检查物的前端下垂的防下垂构件。防下垂辊16具有在与被检查物的输送方向正交的轴向上被分割成梳齿状的辊部。在自上游的第1吸附输送部1向第2吸附输送部2送入了被检查物时,在被检查物的前端因自重或向下方的卷取而下垂之前,该前端与防下垂辊16抵接并爬上该防下垂辊16,且被夹在该防下垂辊16与输送带6之间并开始利用第2吸附输送部2进行的吸附输送。或者,在被检查物的前端下垂之前,该前端被夹在防下垂辊16与输送带6之间并开始利用第2吸附输送部2进行的吸附输送。

如以上已说明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1吸附输送部1与第2吸附输送部2之间的被检查物的交接位置设有防下垂辊16,根据该结构,能够获得以下的效果。即,在本实施方式的图像检查装置200中,在第1吸附输送部1的入口,第1检查部11读取被检查物的上表面的图像,根据其读取时机和在此之后的输送长度来设定第2检查部12开始读取下表面的图像的时机。由作为检查部11、12的cis检测出的图像与原来的图像数据进行对照来判断是否适当,但由cis检测的图像的清晰度为300dpi~600dpi的高清晰度。因此,在第1吸附输送部1与第2吸附输送部2之间交接被检查物时,若被检查物的前端产生下垂,则被检查物进入第2吸附输送部2的时机产生偏差,会在第2检查部12发生读取的误检测。然而,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在第2吸附输送部2的入口设有防下垂辊16,因此,不会产生被检查物的前端因自重而下垂的问题,以第1检查部11处的读取时机等为基准的第2检查部12处的读取时机的设定不会产生偏差,不会产生误检测的问题。

而且,在以与输送方向平行的视线观察被检查物的前端部的情况下,有时可看到波纹状的变形(起皱)。这样的变形使cis等检查部的检查的精度下降,会引起误检测,因此,优选尽可能地进行矫正。在该实施方式中,由于防下垂辊16利用梳齿状的辊部将被检查物夹在防下垂辊16与输送带6之间,因此,被检查物的起皱的形状能够在其波峰被压扁而波谷的深度减小的方向上被矫正,作为结果,将该变形变成周期更小的波状,因此,成为与起皱得到矫正的情况相同的结果,能够获得防止检查部11、12的误检测的效果。

特别是如图9~图12所示,在第1支承部21设有第1输送方向调整单元,该第1输送方向调整单元调整第1吸附输送部1输送被检查物的输送方向。在第1支承部21中,在与输送方向平行的一对壁部的一方侧向下方突出地设有固定销35。固定销35插入于在压纸板8设置的定位孔36。而且,在与输送方向平行的一对壁部的另一方侧向下方突出地设有可动销37。可动销37偏心地安装于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于第1支承部21的圆筒形的操作构件38的下表面,并插入于在压纸板8设置的长孔39。在操作构件38的周面设有使操作构件38转动的操作把手40。在操作构件38的周围安装有表示操作构件38转动的角度的刻度板41。

在从图10所示的状态利用吊线30(图10中未图示)将第1吸附输送部1吊起而使其与第1支承部21的四个支承腿部25抵接时,固定销35插入于定位孔36,可动销37插入于长孔39,而成为图7所示的状态。该状态是作为还包含第2吸附输送部2和第2检查部12在内的整体呈图5所示的状态,表示通常使用时的情况。在这样的通常使用时,在由于第1检查部11与第1吸附输送部1之间的平行度不充分等原因而使第1检查部11的检查精度产生了问题等的情况下,需要修正第1吸附输送部1输送被检查物的输送方向。

在使用第1输送方向调整单元修正第1吸附输送部1输送被检查物的输送方向的情况下,首先,适当地减小吊线30对第1吸附输送部1进行吊起的力,成为压纸板8能够相对于支承腿部25滑动的状态。然后,如图11和图12所示,利用操作把手40使操作构件38旋转所需要的角度,使可动销37回转所需要的量。能够从刻度板41读取与操作把手40的操作量相对应的角度的变动。利用这样的操作,第1吸附输送部1的压纸板8能够以固定销35为中心以最大角度θ调整朝向。在调整后,适当地增加吊线30的吊起力而将压纸板8相对于支承腿部25固定。

如以上已说明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设有调整吸附输送部1、2的相对于搭载了检查部11、12的支承部21、22的朝向而改变被检查物的输送方向的机构。因此,在由于某种原因而导致检查部11、12与输送方向之间的位置关系产生了问题的情况下,利用对操作把手40的操作来修正检查部11、12与输送方向之间的位置关系,能够防止误检测的发生。而且,若在第1吸附输送部1发生了被检查物的歪斜,则在向第2吸附输送部2交接被检查物时,被检查物的前端到达防下垂辊16的时机延迟,可能削减上述的基于防下垂辊16实现的防止下垂的效果。但是,若利用对操作把手40的操作调整位于上游侧的第1吸附输送部1的输送方向来修正被检查物的歪斜,使第1吸附输送部1与第2吸附输送部2各自的输送方向一致,则能够可靠地确保上述的基于防下垂辊16实现的防止下垂的效果。

另外,与第1支承部21相同,在第2支承部22也设有调整第2吸附输送部2输送被检查物的输送方向的第2输送方向调整单元,但由于第2输送方向调整单元为在功能上与第1输送方向调整单元相同的结构,因此,引用第1输送方向调整单元的说明而避免重复的说明。

《关于实施方式的图像检查装置的变形例》

参照图13~图18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图13是表示第1变形例的示意性主视图。该图像检查装置200a在第1吸附输送部1和第2吸附输送部2沿着被检查物的输送方向分别配置于上游侧和下游侧的方面与实施方式相同,但第2吸附输送部2的输送面相对于第1吸附输送部1的输送面具有随着朝向下游侧去而向下倾斜的倾斜角度。

在实施方式中,设为第1吸附输送部1的输送方向和第2吸附输送部2的输送方向一致,但在这样的结构中,可能存在被交接的被检查物的前端下垂且未适当地吸附于第2吸附输送部2,而无法顺利交接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如第1变形例所示,使第2吸附输送部2的下游侧的端部稍微向下方降低而设置所述倾斜角度。为了设定倾斜角度,与上游侧相比减弱下游侧的对第2吸附输送部2进行吊起的吊线30的张力,从而能够对倾斜角度进行调整。

说明具体的倾斜角度的例子。例如基重为200g/cm2以上的稍厚的纸张等硬度较强,因而在交接时不易下垂。因此,优选的是,就对两个吸附输送部的下方进行测量所得到的角度而言,将第1吸附输送部1的输送面与第2吸附输送部2的输送面之间的角度设为180度以下的大约177度。即,该情况下,使第2吸附输送部2的下游侧的端部降低的角度为3度左右。例如基重为40g/cm2左右的薄纸的情况下,由于硬度较弱,因而在交接时容易下垂。因此,优选的是,就对两个吸附输送部的下方进行测量所得到的角度而言,将第1吸附输送部1的输送面与第2吸附输送部2的输送面之间的角度设为大约170度。即,使第2吸附输送部2的下游侧的端部降低的角度为10度左右。

根据该图像检查装置200a,即使假设自第1吸附输送部1向第2吸附输送部2输送来的被检查物的前端部因纸质等理由而自第1吸附输送部1的输送面向下方下垂,由于被朝向下游下方倾斜的第2吸附输送部2的输送面按压,因此,能够可靠地被吸附保持,能够稳定地被向下游输送。

而且,在该图像检查装置200a中,可以根据在被检查物上形成图像时的图像形成条件来设定第2吸附输送部2的输送面的随着朝向下游侧去而向下方倾斜的倾斜角度。在此,作为图像形成条件,除上述的由基重表示的被检查物的种类以外,还可列示被检查物的朝向、印刷量、被检查物的图像形成面内的印刷范围的配置平衡等。可以根据这些图像形成条件,手动或自动地将所述倾斜角度设定为适当的值。

图14是表示第2变形例的示意性主视图。

该图像检查装置200b的第1吸附输送部1的下游侧的端部的输送面与第2吸附输送部2的上游侧的端部的输送面互相重合。其他的结构与实施方式相同。在两个输送面重合的部分,两个输送带6、6在上下方向上空开0.5mm以下的间隔地相面对。对一个例子进行说明,由于大多情况下是在图像形成装置中形成图像的纸张的厚度较厚的纸,厚度为0.2mm左右,因此,假设在这样的情况下,若两个输送带6、6之间的间隔为0.5mm以下,则不会妨碍被检查物的交接。根据第2变形例,具有以下效果:在上游侧的第1吸附输送部1与下游侧的第2吸附输送部2之间不需要用于交接的机构(例如图2所示的中间导板15),并且交接顺畅。

图15是表示第3变形例的示意性主视图。

在该图像检查装置200c中,在第1吸附输送部1设有照相机11a和cis11b作为检查部,在第2吸附输送部2设有照相机12a和cis12b作为检查部,但在任一吸附输送部1、2中,均将所要求的配置精度相对较高的(景深较浅的)cis11b、12b配置于针对被检查物的输送方向而言相对地靠下游侧的位置,将所要求的配置精度相对较低的(景深较深的)照相机11a、12a配置于针对被检查物的输送方向而言相对地靠上游侧的位置。其他的结构与实施方式相同。在吸附输送部1、2中,对输送过程中的针对被检查物的吸附力而言,相比于被检查物仅被吸附于输送带6的上游侧而大部分的孔未被堵塞地输送的状态,被检查物被吸附到输送带6的下游侧而大部分的孔被堵塞地输送的状态下的吸附力较高。也就是说,在纸张存在起皱、卷曲的情况下,前者的情况下纸张难以与输送带密合,而后者的情况下纸张容易与输送带密合。因此,在各吸附输送部1、2中,通过如上所述那样配置相对精度较低的(景深较深的)照相机11a、12a和相对精度较高的(景深较浅的)cis11b、12b,能够以使种类不同的检查部以各自的检查精度发挥功能所需要的配置精度来进行配置,能够确保各检查部的检查精度的水平。

图16是表示第4变形例的示意性主视图。

该图像检查装置200d在第1吸附输送部1与第2吸附输送部2之间具有防下垂构件42,该防下垂构件42使中间导板15的下侧的板体延长到第2吸附输送部2的上游侧端部的下方。其他的结构与实施方式相同。根据该防下垂构件42,与上述的防下垂辊16(参照图2和图6等)相同,能够获得防止自第1吸附输送部1向第2吸附输送部2交接的被检查物的前端部因重力、卷曲等而下垂的效果。

图17是表示第5变形例的示意性主视图。

该图像检查装置200e在第1吸附输送部1的上游侧的相邻部设有歪斜矫正辊43,该歪斜矫正辊43矫正自该第1吸附输送部1的上游被送来的被检查物的歪斜。歪斜矫正辊43以停止的状态待机,在被检查物(印刷用纸)抵接时开始向输送方向旋转。对被检查物的前端进行检测的顶边缘传感器44(参照图4和图5)设于在歪斜矫正辊43的上游侧非常靠近歪斜矫正辊43的位置,在顶边缘传感器44检测被检查物的前端时,接收到来自顶边缘传感器44的检测信号的控制部驱动歪斜矫正辊43。其他的结构与实施方式相同。根据该歪斜矫正辊43,即使自上游的印刷装置100送入的印刷用纸(被检查物)产生歪斜,也能够通过对其修正而以适当姿势将其向第1检查部11送入。

图18是表示第6变形例的示意性主视图。

根据该图像检查装置200f,在第1吸附输送部1和第2吸附输送部2分别设有cis11b、12b作为检查部,在任一吸附输送部1、2中,作为检查部的cis11b、12b均配置于下游侧的端部附近。其他的结构与实施方式相同。在吸附输送部1、2中,对被输送的被检查物的吸附力而言,相比于被检查物仅被吸附于输送带6的上游侧而大部分的孔未被堵塞的状态,被检查物被吸附到输送带6的下游侧而大部分的孔被堵塞的状态下的吸附力较高。也就是说,在吸附输送部1、2中,越朝向下游侧进行输送,将被输送的被检查物保持于输送带的力越高,保持越稳定。因此,鉴于作为检查部的cis11b、12b的使其以期望的检查精度发挥功能所需要的配置精度较高,如上所述那样该cis11b、12b配置于各吸附输送部1、2的下游侧。由此,利用吸附输送部1、2输送到下游侧的被检查物以充分的吸引力被稳定地保持于输送带6,能够利用cis11b、12b以期望的较高的精度检测图像。

当在被检查物的前端位于输送带6的上游侧且负压等的吸附较低的情况下,由于被检查物的后端也未进入吸附输送部1,因此未被吸附粘接,作为被检查物的输送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但是,在被检查物的前端到达吸附输送部1的后端时,被检查物整体被吸附粘接,输送稳定,被检查物在高度方向上抖动的可能性降低。然后,在被检查物的后端到达位于第1吸附输送部的下游的第1检查部11b处时,例如,作用于被检查物的后端的负压变低,但被检查物的前端被下游侧的第2吸附输送部2吸附,并且借助直到刚刚到达此处时的期间内以负压较高的状态进行稳定输送的状态的惯性,即使仅在被检查物的后端负压变低,作为输送也能够维持稳定的状态。不过,仅利用上述的惯性的帮助也能够维持稳定的状态。

图19是表示第7变形例的示意性立体图。

该图像检查装置200g包括第1吸附输送部1和第2吸附输送部2,但在图19中,在从正面的下游侧的斜上方观察斜下方的视线中,仅示出上游侧的第1吸附输送部1,省略对下游侧的第2吸附输送部2的图示。而且,对于第1吸附输送部1的结构,在图19中变更或省略一部分的构造的图示,而且适当省略应该对结构部分标注的附图标记,但由于除检查部以外(例如,构成第1支承部21、输送方向调整单元的各部位等)的部分与之前已说明的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实质上相同,因此,对这些部分原则上引用现有的记载而避免重复的说明。另外,在图19中,被检查物的输送面为吸附粘接被检查物的输送带6的正面,被检查物的输送方向由与输送面平行的箭头y表示。而且,与被检查物的输送方向y正交的被检查物的宽度方向由箭头x表示。

如图19所示,在图像检查装置200g的第1吸附输送部1中,在针对被检查物的输送方向y而言相对地靠上游侧(图中左侧)的位置设有作为第1检查部的cis11b。该cis11b为在与宽度方向x平行的被检查物上的线状检查区域中检查被检查物的正面的装置,其检查范围充分地覆盖作为检查对象的被检查物的图像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能够根据针对沿着输送方向y排列的许多个线状检查区域分别读取到的像素数据,获得形成于被检查物的图像整体的数据。其景深、配置高度等如上所述。

如图19所示,在图像检查装置200g的第1吸附输送部1中,在针对被检查物的输送方向y而言比cis11b靠下游侧(图中右侧)的位置设有作为第3检查部的照相机11a。该照相机11a为在与输送面平行的面状检查区域中检查被检查物的正面的装置,例如qr码那样,具有可读取在输送方向y和宽度方向x这两个方向上存在目测有效尺寸的规定面积的图像(例如50mm×100mm左右的矩形的范围)的矩形检查范围。其景深、配置高度等如上所述。

如图19所示,照相机11a搭载于滑动式的移动机构,设为能够在被检查物的宽度方向x、即与被检查物的正面的线状检查区域平行的方向上移动。以下,对该移动机构进行说明。在图像检查装置200g的框架上,在第1吸附输送部1的上方与宽度方向x平行地固定有导轨50。在导轨50处沿着宽度方向x移动自如地设有移动体51。移动体51能够利用手动设定于任意的位置。但是,也可以利用未图示的驱动源使移动体51移动,在该情况下,利用来自上游的cis11b的检测信息或来自控制部的各种控制信息等,能够根据应检测的面状检查区域的图像的宽度方向x上的位置,利用驱动源自动地设定于任意的位置。此外,还可以是仅在操作人员使通电开关关闭时驱动源工作而使移动体51移动的半自动式。在移动体51的侧面安装有固定板52的上端,固定板52比导轨50向下方垂下。在固定板52的前表面的大致中央安装有上述的照相机11a。照相机包括使聚焦环转动而调节焦点的镜头部53和使镜头部53向由箭头z所示的旋转方向旋转的旋转机构部54。旋转机构部54可使镜头部53旋转的角度为90度。镜头部53的聚焦环和旋转机构部54均为手动式,在要操作它们时,操作人员将位于图像检查装置200g的框架的前表面的开闭门打开而将手插入于该部位进行作业。在安装有照相机11a的固定板52连结有弯曲自如的线缆托架55的一端。线缆托架55弯曲而将朝向改变180度,线缆托架55的另一端侧沿着导轨50朝向导轨50的一端部配设。照相机11a的控制线56沿着线缆托架55引绕,并连接于未图示的控制部。

与第1吸附输送部1相邻地以与第1吸附输送部1上下颠倒的方式配置有第2吸附输送部2,在该第2吸附输送部2中,也以与第1吸附输送部1的cis11b和照相机11a相同的配置,将作为第2检查部的cis12b配置于相对上游侧,将作为第4检查部的照相机12a配置于相对下游侧,对此未进行图示。另外,在第2吸附输送部2,cis12b和搭载于移动机构的照相机12a与第1吸附输送部1相反而朝向上方地配置于第2吸附输送部2的下侧,检查被检查物的背面。

根据第7变形例的图像检查装置200g,能够利用上游侧的cis11b对相对于被检查物的印刷图像而言的每个线状检查区域进行检查,能够利用下游侧的照相机11a对在被检查物的指定位置形成的二维的面状检查区域的图像(例如,条形码图像等)进行检查。该情况下,需要根据形成于被检查物上的面状检查区域的与宽度方向x相关的位置,利用上述那样的手动、自动或半自动的操作预先适当地设定照相机11a的与宽度方向x相关的位置。而且,需要操作照相机11a的旋转机构部54,根据被检查物上的面状检查区域的图像的形状,将照相机11a的矩形的检查范围预先设定为纵长和横长中的适当配置。另外,照相机11a的距离输送面的高度恒定,而且,片状的被检查物(单张纸)以整个面吸附固定于输送带6的输送面,处于稳定的状态,因而一旦对准的照相机11a的焦点发生偏移的可能性较低,但可以根据需要确认照相机11a的焦点。

根据图像检查装置200g,即使在第1吸附输送部1与第2吸附输送部2之间的被检查物的交接部(防下垂辊16或图16所示那样的防下垂构件42)发生了卡塞,至少第1吸附输送部1的下游侧的检查部为能够在宽度方向x上移动的照相机11a,因而,在该卡塞发生在照相机11a的附近的情况下,通过使该照相机11a在宽度方向x上移动,从而确保作业空间,能够更容易地利用人工操作进行卡塞的解除作业。

而且,根据图像检查装置200g,作为吸附输送部的输送对象的被检查物为片状的单张纸。因而,与对为了在内部设置空间而具有由两张单张纸重叠而成的结构的纸袋等进行输送的情况不同,在图像检查装置200g中,片状的被检查物以整个面吸附于输送带6的输送面,以上下方向上的位置固定的状态被输送。因而,能够充分地发挥与照相机11a相比景深较浅、且为了获得预期的读取精度而要求较高的配置精度的cis11b的较高的读取精度。

而且,对图像检查装置200g的第1吸附输送部1中的被检查物的检查成为如下顺序,首先,在上游侧利用cis11b对每个线状检查区域进行检查,然后,利用下游侧的照相机11a对面状检查区域进行检查,因此,在上游侧的以线为单位的图像检查中检测到被检查物的形迹异常、图像异常的情况下,将该异常检测作为触发信号而停止下游的面状检查区域的检查工序,能够省略对该被检查物进行的无用检查。对于存在异常检测的被检查物,在图像检查装置200g的下游设有区分装置或分类装置,将存在异常检测的被检查物与没有问题的被检查物区分或分类到不同路径而进行回收即可。另外,在利用cis11b进行的检查中检测到异常的情况下,也可以是,直接继续利用照相机11a进行检查,对于存在异常检测的被检查物,将其主旨作为检查记录保留,然后将存在异常检测的被检查物再次投入于检查线并重新进行图像检查。

此外,通常认为存在如下问题:在图像检查装置200g中,若被检查物在输送过程中在宽度方向x上发生位移,则面状检查区域未进入照相机11a的与面状检查区域(例如qr码)的位置相配合地设定的检查范围,无法进行检查。然而,根据该图像检查装置200g,第1吸附输送部1的cis11b能够在线状检查区域的两端检测被检查物的宽度方向x上的端缘的位置。因而,若cis11b多次对线状检查区域进行检查而获得多个位于宽度方向x上的同一侧的所述端缘的位置的数据,则输入有这些数据的控制部通过对这些多个数据进行比较,能够立即判断被检查物的宽度方向x上的位置是否偏移,而且,在发生偏移的情况下,能够立即算出其偏移量。然后,根据该偏移量,控制部对位于下游的照相机11a的移动机构进行控制,从而修正照相机11a在宽度方向x上的位置,能够使新的面状检查区域的位置与照相机11a的检查范围相匹配而适当地对面状检查区域进行检查。

图20是表示第8变形例的示意性主视图。

根据该图像检查装置200h,以第1吸附输送部1和第2吸附输送部2为中心的输送机构的结构与图2所示的实施方式的图像检查装置200相同,对相对应的结构部分标注与图2相同的附图标记并引用实施方式的记载,而省略说明。而且,检查部的种类和数量与图15所示的实施方式的第3变形例相同,但沿着被检查物的输送方向的、检查部的按种类区分进行的排列方式与图15不同。

即,如图20所示,在该图像检查装置200h中,如之前参照图19已说明的那样,在位于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第1吸附输送部1中,从上游侧起按cis11b、照相机11a的顺序进行排列,但在下游侧的第2吸附输送部2中,从上游侧起按照相机12a、cis12b的顺序进行排列。即,在与防下垂辊16(或图16所示那样的防下垂构件42)的上游侧和下游侧非常接近的位置配置的两个检查部均为照相机。这些cis11b、12b和照相机11a、12a的结构如在本变形例之前已说明的那样。但是,作为检查部的更具体的配置例,将cis11b、12b的距离输送带6的输送面的高度设为24mm,鉴于照相机11a、12a为具有广角的检查范围的面阵照相机(日文:エリアカメラ),将照相机11a、12a的距离输送带6的输送面的高度设为120mm。而且,照相机11a、12a与图19所示的第7变形例相同而搭载于滑动式的移动结构。移动机构的说明引用第7变形例的说明。

根据该图像检查装置200h,在与作为被检查物的交接部的防下垂辊16(或图16所示那样的防下垂构件42)的上游侧和下游侧非常接近的位置配置的两个检查部均为照相机11a、12a,因此,在防下垂辊16(或图16中的防下垂构件42)的附近发生了卡塞的情况下,使照相机从防下垂辊16(或防下垂构件42)的上游侧和下游侧这两侧的输送路径向装置里侧移动,能够增大供作业人员将手插入的空间,因此,卡塞的解除作业比第7变形例的图像检查装置200g(图19)的情况变得更加容易。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第1输送部以输送面成为上表面侧的方式配置,第2输送部设为以输送面成为下表面侧的方式并且沿着被检查物的输送方向与第1输送部的输送面相邻地配置,但纸张相对于这些输送部的输送方向并没有特殊限定。即,例如,在图2中设为被检查物被从左向右输送,但也可以从右向左输送。而且,在图2中,可以将第1输送部1的配置和第2输送部2的配置左右交换,在该情况下,纸张的输送方向可以是向左和向右的任一方向。

另外,作为本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的被检查物的输送单元,对利用风扇进行的带吸引输送进行了说明,还能够使用利用静电进行的吸附输送、应用了辊输送的利用粘接进行的粘接输送,此外,还能够使用应用了任意的粘接手段的粘接输送。作为粘接输送的一个例子即应用了辊输送的粘接输送,例如,能够利用在辊表面涂布具有不会因自重落下的程度的粘接力的粘接材料而成的辊输送单元,使纸张粘接于辊而进行输送,还能够用该方法代替本实施方式的吸附输送部。此外,作为应用了其他的粘接手段的粘接输送,还能够使用应用了在输送带涂布所述粘接剂而进行输送的带输送的粘接输送。另外,在这些粘接输送的情况下,还可以设置用于将纸张自输送带、辊的粘接材料剥离的剥离部。如此,被检查物的输送手段并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那样的利用风扇进行的带吸引输送。而且,即使在利用静电进行吸附输送、粘接输送的情况下,在输送部1、2中,也可以在下游侧配置检查部。这是因为,例如在利用静电进行吸附输送的情况下,下游的静电吸附面积较宽,吸附稳定。而且,即使在利用多个辊进行粘接输送的情况下,在输送部1、2中,相比于在上游侧利用一个辊1进行粘接输送的状态,在下游侧利用两个以上的辊进行粘接输送的状态的吸附较为稳定且输送可靠。

另外,由于考虑到图示和理解的容易度,因而在本说明书添附的附图中,为了方便,存在与实物相比适当变更了比例尺、纵横的尺寸比、形状等而示意性地进行表示的情况,但这仅是一个例子,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解释。因而,本发明不被使用所添附的附图进行说明的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限定,基于该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由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想到的可实施的其他方式、实施例以及应用技术等一切全部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关于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的各技术方案的供纸装置及其效果》

第1技术方案的吸附输送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

第1吸附输送部,其以输送片状的被输送物的输送面成为上表面侧的方式配置;

第2吸附输送部,其以输送片状的被输送物的输送面成为下表面侧的方式,沿着被输送物的输送方向与所述第1吸附输送部的所述输送面相邻地配置;以及

防下垂构件,其设于所述第1吸附输送部与所述第2吸附输送部之间,以防止被输送物的前端部下垂的方式自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向下游侧交接被输送物。

根据第1技术方案的吸附输送装置,

被输送物吸附保持于第1吸附输送部1的上表面侧而被稳定地输送。在第1吸附输送部1的下游侧的端部与第2吸附输送部2的上游侧的端部之间,利用防下垂构件16、42自上游侧向下游侧交接被输送物,被输送物的前端部不会下垂。因此,被输送物的前端部可靠地吸附保持于第2吸附输送部2的输送面而朝向下游以该状态被稳定地输送。如此,能够自第1吸附输送部1到第2吸附输送部2连续且稳定地输送被输送物。

第2技术方案的图像检查装置200、200a~200f具有:第1吸附输送部1,其以吸附并输送片状的被检查物的输送面成为上表面侧的方式配置;第2吸附输送部2,其以吸附并输送片状的被检查物的输送面成为下表面侧的方式,沿着被检查物的输送方向与所述第1吸附输送部1的所述输送面相邻地配置;第1检查部11,其检查被所述第1吸附输送部1输送的被检查物的正面;以及第2检查部12,其检查被所述第2吸附输送部2输送的被检查物的背面,该图像检查装置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1吸附输送部1与所述第2吸附输送部2之间设有防下垂构件16、42,防下垂构件16、42以防止被检查物的前端部下垂的方式自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向下游侧交接被检查物。

另外,可以是,第1吸附输送部1为不进行由辊构成的吸附、粘接的输送路径。而且,也可以是,第2吸附输送部2与第1吸附输送部1相同地以被检查物的输送面成为上表面侧的方式配置。

根据第2技术方案的图像检查装置200、200a~200f,

被检查物吸附保持于第1吸附输送部1的上表面侧而被稳定地输送。在第1吸附输送部1的下游侧的端部与第2吸附输送部2的上游侧的端部之间,利用防下垂构件16、42自上游侧向下游侧交接被检查物,被检查物的前端部不会下垂。因此,被检查物的前端部可靠地吸附保持于第2吸附输送部2的输送面而朝向下游以该状态被稳定地输送。如此,由于自第1吸附输送部1到第2吸附输送部2连续且稳定地输送被检查物,因此,在第1检查部11的检查和第2检查部12的检查中能够保证预期的精度。

第3技术方案的图像检查装置200、200a~200c、200e、200f在第2技术方案的图像检查装置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下垂构件为防下垂辊16,该防下垂辊16具有在与被检查物的输送方向正交的轴向上被分割成梳齿状的辊部。

根据第3技术方案的图像检查装置200、200a~200c、200e、200f,

在自第1吸附输送部1向第2吸附输送部2送入了被检查物时,在被检查物的前端因自重或向下方的卷曲等而下垂之前,该前端与防下垂辊16抵接并爬上该防下垂辊16,且被夹在该防下垂辊16与第2吸附输送部2之间,并无延迟地开始稳定的吸附输送。而且,由于防下垂辊16利用梳齿状的辊部将被检查物夹在其与第2吸附输送部2之间,因此,在被检查物存在波纹状的变形(起皱)的情况下,被检查物的起皱的形状在其波峰被压扁而波谷的深度减小的方向上被矫正,作为结果,其变形变成周期更小的波状,通过矫正起皱而能够获得防止检查部的误检测的效果。

第4技术方案的图像检查装置200、200a~200f在第2技术方案的图像检查装置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

该图像检查装置200、200a~200f具有:

第1支承部21,其安装有所述第1检查部11并相对于所述第1吸附输送部1被定位;

第1输送方向调整单元(35~40),其设于所述第1支承部21,用于调整相对于所述第1检查部11而言的、所述第1吸附输送部1输送被检查物的输送方向;

第2支承部22,其安装有所述第2检查部12并相对于所述第2吸附输送部2被定位;以及

第2输送方向调整单元(35~40),其设于所述第2支承部22,用于调整相对于所述第2检查部12而言的、所述第2吸附输送部2输送被检查物的输送方向。

根据第4技术方案的图像检查装置200、200a~200f,

若利用第1输送方向调整单元(35~40)使第1吸附输送部1相对于第1支承部21移动,则能够调整被检查物的相对于第1检查部11的输送方向。而且,若利用第2输送方向调整单元(35~40)使第2吸附输送部2相对于第2支承部22移动,则能够调整被检查物的相对于第2检查部12的输送方向。因而,在由于某种原因导致第1检查部11与被检查物的输送方向之间的位置关系和第2检查部12与被检查物的输送方向之间的位置关系产生了问题的情况下,利用第1输送方向调整单元(35~40)的操作和第2输送方向调整单元(35~40)的操作来修正该位置关系,能够防止第1检查部11的误检测和第2检查部12的误检测的发生。

第5技术方案的图像检查装置200e在第2技术方案的图像检查装置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

该图像检查装置200e设有歪斜矫正辊43,该歪斜矫正辊43与所述第1吸附输送部1和所述第2吸附输送部2中的在被检查物的输送方向上位于上游侧的吸附输送部的上游侧的端部相邻,用于矫正从前一阶段输送来的被检查物的歪斜。

根据第5技术方案的图像检查装置200e,

即使从上游送入的被检查物产生歪斜,也能够利用歪斜矫正辊43修正方向而以适当的姿势向第1检查部11送入。

第6技术方案的图像检查装置200g在第2技术方案的图像检查装置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1吸附输送部中配置于相对下游侧的所述第1检查部和在所述第2吸附输送部中配置于相对上游侧的所述第2检查部中的至少一者能够在与所述输送面平行的被检查物的宽度方向上移动。

根据第6技术方案的图像检查装置200g,

即使在第1吸附输送部与第2吸附输送部之间发生了被检查物的卡塞,由于第1吸附输送部的下游侧的所述第1检查部和第2吸附输送部的上游侧的所述第2检查部中的至少一者能够在被检查物的宽度方向上移动,因此,在该检查部的附近发生了卡塞的情况下,通过使该检查部在被检查物的宽度方向上移动,从而更容易地进行利用人工操作进行的卡塞解除作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