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的柑普茶包纸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940399发布日期:2021-05-04 11:32阅读:97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效的柑普茶包纸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柑普茶包装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效的柑普茶包纸装置。



背景技术:

柑普茶采用纯天然的新会柑和云南普洱茶为原料,在没任何添加剂的情况下,经特殊工艺加工而成。通常柑普茶在出厂之前都要经过以下几个工艺步骤的处理:1)采摘柑桔,并在柑桔上开口,挖出果肉,保留果蒂作为开口的封盖;2)从柑桔的开口处往柑桔内灌装普洱茶,经过特殊工艺用果蒂给灌装了普洱茶的柑桔封盖,堵上开口,并风干到一定程度成为普洱茶;3)用包装纸给灌装了普洱茶的柑桔包纸,并用封盖纸在开口处贴封(贴logo或产地、年份等标签)。

出厂的柑普茶的外部均包有包装纸和封盖纸,目前多采用手工的方式来将包装纸和封盖纸包裹在柑普茶外,效率低下,同时由于采用手工包装,包装标准不统一,样式不美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点与不足,提供了一种高效的柑普茶包纸装置,其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操作方便,维护量少,可半自动的给柑普茶包纸贴标,生产效率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高效的柑普茶包纸装置,包括机台、竖立在机台顶面中央的功能柱、设置在功能柱一侧的褶皱机构以及设置在功能柱另一侧与褶皱机构相对的封盖机构,进一步地:

所述功能柱,其顶部水平设置有一顶板;

所述褶皱机构,其包括设置在机台上且上下相对的上齿环和下齿环、同轴设置在下齿环底部的底盘、以及同轴设置在上齿环正上方的第一气缸;所述下齿环的顶部设置有斜锯齿,且该下齿环通过第一杆体固定在所述功能柱上;所述上齿环的底部设置有斜锯齿与下齿环顶部的斜锯齿啮合,该上齿环通过第二杆体以及铰接销来铰接在所述功能柱上;所述第二杆体一端固定在上齿环的侧壁上,另一端固定连接一配重块;所述铰接销固定从功能柱的侧壁水平伸出并穿过设置在所述第二杆体中部的销孔,使得分别位于第二杆体两端的上齿环和配重块以所述铰接销为旋转轴作跷跷板式的运动;所述底盘通过第三杆体连接一滑环,该滑环转动套设在所述功能柱上,使得该底盘可以所述功能柱为轴旋转;所述第一气缸其固定在所述顶板上,第一气缸的伸缩杆末端固定连接一第一压头;

所述封盖机构,其包括固定在所述顶板上的第二气缸,该第二气缸的伸缩杆末端固定连接一第二压头,该第二压头上设置有吸附孔,该吸附孔通过内置管道与设置在机台上的微气囊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底盘侧面上还设置有一手柄,该手柄与所述第三杆体一左一右相对位于底盘两侧,且手柄和第三杆体均固定在底盘的侧壁上。

进一步地,所述功能柱上设置有第一限位杆,所述功能柱上设置有第一限位杆,该第一限位杆对所述第二杆体限位。

进一步地,所述功能柱上还设置有第二限位杆,该第二限位杆对所述第三杆体限位,使得底盘刚好可以旋转到所述封盖机构正下方。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压头下端面具有内凹弧面,所述吸附孔设置在所述第二压头的内凹弧面上。

优选地,所述第一压头下端面具有外凸的弧面。

优选地,所述底盘的顶部内凹一圆槽,该圆槽的内径与所述上齿环以及所述下齿环的内径相同。

优选地,所述第一压头与上齿环、下齿环同轴。

优选地,所述上齿环、下齿环均为圆环。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装置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操作方便,维护量少,可半自动的给柑普茶包纸贴标,生产效率高,适合在成本预算有限的小企业中推广应用;

2)通过在上齿环和下齿环上设置啮合的斜锯齿,使得柑普茶的包纸收口处具有褶皱,使得包装严密,包装纸不容易脱落;

3)本装置既可以自动给柑普茶包纸又可以自动给柑普茶贴标,功能比较全面。

为了能更清晰的理解本发明,以下将结合附图说明阐述本发明的较佳的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前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后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上齿环抬起时的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底盘旋转至第二气缸正下方时的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仰视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请同时参阅图1至图5,本发明的一种高效的柑普茶包纸装置,包括机台1、竖立在机台1顶面中央的功能柱2、设置在功能柱2一侧的褶皱机构以及设置在功能柱2另一侧与褶皱机构相对的封盖机构。

所述功能柱2,其顶部水平设置有一顶板21。

所述褶皱机构,其包括设置在机台1上且上下相对的上齿环31和下齿环32、同轴设置在下齿环32底部的底盘33、以及同轴设置在上齿环31正上方的第一气缸34。

所述下齿环32为圆环,该下齿环32的顶部设置有斜锯齿,且该下齿环32通过第一杆体321固定在所述功能柱2上。

所述上齿环31也为圆环,该上齿环31的底部设置有斜锯齿与下齿环32顶部的斜锯齿啮合,该上齿环31通过第二杆体311以及铰接销312来铰接在所述功能柱2上,所述第二杆体311一端固定在上齿环31的侧壁上,另一端固定连接一配重块313;所述铰接销312固定从功能柱2的侧壁水平伸出并穿过设置在所述第二杆体311中部的销孔,使得分别位于第二杆体311两端的上齿环31和配重块313以所述铰接销312为旋转轴作跷跷板式的运动,且所述配重块313下降到一定距离时,固定设置在所述功能柱2上的第一限位杆314对所述第二杆体311限位,以防止配重块313直接接触到所述机台1的台面。

所述底盘33其通过第三杆体331连接一滑环332,该滑环332转动套设在所述功能柱2上,使得该底盘33可以所述功能柱2为轴旋转,且该底盘33旋转到所述封盖机构正下方时被固定在所述功能柱2上的第二限位杆333限位,使得所述底盘33与所述封盖机构中的第二气缸同轴。进一步地,所述底盘33侧面上还设置有一手柄334,该手柄334与所述第三杆体331一左一右相对位于底盘33两侧,且手柄334和第三杆体331均固定在底盘33的侧壁上。进一步地,所述底盘33的顶部内凹一圆槽,该圆槽的内径与所述上齿环31以及所述下齿环32的内径相同,均合适放入一个柑桔。作为优选,本实施例中,该圆槽内还活动设置有一个都把手的杯子,便于包纸完成后方便的将柑普茶从底盘中拿出。

所述第一气缸34其固定在所述顶板21上,第一气缸34的伸缩杆朝下且伸缩杆末端固定连接一第一压头341,该第一压头341下端面具有外凸的弧面。所述第一压头341与上齿环31、下齿环32、底盘33同轴,且该第一压头341可跟随第一气缸34的伸出动作下行并穿入到所述上齿环31和下齿环32内。

所述封盖机构,其包括固定在所述顶板21上的第二气缸41,该第二气缸41的伸缩杆朝下且伸缩杆末端固定连接一第二压头42,该第二压头42下端面具有内凹的弧面。所述第二压头42的内凹弧面上设置有一吸附孔43,该吸附孔43通过内置管道与设置在机台1上的微气囊(图未示)连通。挤压该微气囊时,微气囊中的空气排出,微气囊内形成真空,此时将给柑普茶封盖的封盖纸(或厂家的品牌logo、商标标识等)水平放置到第二压头42的内凹弧面上,封盖纸会被吸附在所述第二压头42上,并跟随第二气缸41的伸缩杆伸缩。由于封盖之前,所述底盘33内的柑普茶已经经过所述褶皱机构的处理并具有褶皱的收口,并通过转动所述手柄334将底盘33旋转到所述第二气缸41的正下方,此时启动第二气缸41,第二气缸41的伸缩杆带着封盖纸下行并将封盖纸贴到柑普茶的上部开口处,上部的封盖纸会将中下部的褶皱了的包装纸边沿一起贴住,完成柑普茶的整个包纸过程。

本发明的一种高效的柑普茶包纸装置的实际作业步骤为:

1)先手工按压配重块313使得上齿环31抬起,使得上齿环31与下齿环32分离开,在下齿环32上放置一张用于包裹柑普茶中下部的包装纸(该包装纸为圆形,纸张大小视柑桔的个头而定,一般是由经验值得出的大小统一的纸张);

2)手工抬起配重块313使得上齿环31与下齿环32压合,包装纸被夹持在上齿环31与下齿环32之间;

3)在上齿环31内放入一颗柑普茶(柑桔内部已经填充好茶叶并封好柑桔的果皮盖),由于上齿环31自身具有一定的重量,在加上上齿环31和下齿环32之间具有啮合的斜齿,使得柑普茶可以放在步骤1)中放入的包装纸上也不会自然掉落到底盘33内;

4)启动第一气缸34,所述第一压头341下压,将柑普茶连同包装纸一起下压到所述底盘33内,在上齿环31与下齿环32上的斜齿的作用下,包装纸会包裹到柑普茶的中下部,并具有褶皱的收口;

5)通过手柄334旋转底盘33至第二气缸41正下方(由于第二限位杆333限位,底盘33可以刚好处于第二气缸41的正下方),此时可根据包装纸的褶皱情况手工整理一下柑普茶上包装纸的褶皱收口,使收口更贴合在柑桔的表面;

6)挤压所述微气囊,排出微气囊内的空气,并件封盖纸装到第二压头42的内凹弧面上,使得封盖纸被吸附在第二压头42上;

7)启动第二气缸41,使得第二压头42下行并逐渐压紧到柑普茶的开口处,最终封盖纸被贴封到柑普茶的上部开口处,封盖纸连同包装纸的褶皱边沿一起贴封好。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装置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操作方便,维护量少,可半自动的给柑普茶包纸贴标,生产效率高,适合在成本预算有限的小企业中推广应用。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