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施工升降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352496发布日期:2020-04-10 23:06阅读:135来源:国知局
一种施工升降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施工升降机,特别涉及一种施工升降系统。



背景技术:

施工升降机又叫建筑用施工电梯,也可以成为室外电梯,工地提升吊笼。施工升降机主要用于城市高层和超高层的各类建筑中,因为这样的建筑高度对于使用井字架、龙门架来完成作业是十分困难的,是建筑中经常使用的载人载货施工机械,主要用于高层建筑的内外装修、桥梁、烟囱等建筑的施工。由于其独特的箱体结构让施工人员乘坐起来既舒适又安全。施工升降机在工地上通常是配合塔吊使用。

单纯的施工电梯是由轿厢、驱动机构、标准节、附墙、底盘、围栏、电气系统等几部分组成,是建筑中经常使用的载人载货施工机械,由于其独特的箱体结构使其乘坐起来既舒适又安全,施工电梯在工地上通常是配合塔吊使用,一般载重量在0.3-3.6吨,运行速度为1-96m/min不等。我国生产的施工升降机越来越成熟,逐步走向国际。

目前,在施工升降机安装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1、在施工升降机顶端会安装与轿厢的升降相配合的返绳轮架以及安装在返绳轮架上的返绳轮等部件,而上述返绳轮架、返绳轮等在进行安装的过程中,由于这些部件均是位于施工升降机的顶端的,施工人员无法直接在附墙外直接安装这些部件,需要在附墙内部的顶端再架设平台来辅助加施工,以方便施工人员站立在平台进行返绳轮架、返绳轮等部件的安装。而传统的平台架设方式是:由于考虑到在返绳轮架、返绳轮等部件安装结束后还需要将平台拆除,即平台不能直接与附墙做为一体式的,需要后续架设,而现有的架设方案通常是,在相互对立的两面附墙上均凿出一容平台安装的孔来,且其中一面附墙上的孔需能够容施工人员通过,然后将平台从两个孔中穿过,使得平台横跨在两面附墙上,再利用螺栓等辅助件来实现平台与附墙之间的固定,完成了平台的架设,在拆除时,直接将螺栓等辅助件去除后,再将平台取出,不影响轿厢的升降。上述的这种架设方式,需要在两面附墙上进行凿孔,非常的麻烦,而且在进行施工中,有一面凿孔的附墙是正对着室内的,必然的,另一面附墙则是暴露于室外的,这样就需要在对该面附墙上的孔进行修补,否则外界的雨水、杂物会从该面附墙的通孔中进入整个施工升降机内,而且两面附墙上均开孔还会伴随有窜风的现象,造成钢丝绳的晃动等不良现象,影响到轿厢的顺利使用。

2、在施工升降机顶端会安装与轿厢的升降相配合的返绳轮架以及安装在返绳轮架上的返绳轮等部件,而上述返绳轮架、返绳轮等在进行安装的过程中,由于这些部件均是位于施工升降机的顶端的,施工人员无法直接在附墙外直接安装这些部件,需要在附墙内部的顶端再架设平台来辅助加施工,以方便施工人员站立在平台进行返绳轮架、返绳轮等部件的安装。而传统的的返绳轮架的安装方式是:在相互对立的两面附墙上均凿出一容返绳轮架安装的孔来,然后将返绳轮架从两个孔中穿过,使得返绳轮架横跨在两面附墙上,再利用螺栓等辅助件来实现返绳轮架与附墙之间的固定,完成了返绳轮架的安装。而这样的一种安装方式,需要在两面附墙上进行凿孔,非常的麻烦,而且在进行施工中,有一面凿孔的附墙是正对着室内的,是必备的,但是,另一面附墙则是暴露于室外的,这样就需要在对该面附墙上的孔进行修补,否则外界的雨水、杂物会从该面附墙的通孔中进入整个施工升降机内,而且两面附墙上均开孔还会伴随有窜风的现象,造成钢丝绳的晃动等不良现象,影响到轿厢的顺利使用。

3、对于其机房总成通常都是安装在轿厢的附墙内部并位于轿厢的下方的,即是在附墙的底端的,这样的位置分布,使得在进行机房安装时非常的不方便,首先,附墙底端通常是位于地面以下的,这部分位置四面均是封闭的附墙,外界光无法照射,因此比较的阴暗,施工人员需要进入附墙底端进行安装,非常的不方便,而且,在附墙上并无通风口,类似于半封闭式空间,施工人员不适于长期施工。

4、在轿厢进行上下升降的过程中,通常采用的是钢丝绳与曳引机的配合来实现的,而为了补偿钢丝绳的重量,使得升降机平稳运行,还会再另外设置补偿链,从而满足钢丝绳的重量需求。而传统的补偿链存储的方式是在附墙内的底端设置一储存筒来对补偿链进行存储,但是,这样的位置分布,使得在进行储存筒安装时非常的不方便,首先,附墙底端通常是位于地面以下的,这部分位置四面均是封闭的附墙,外界光无法照射,因此比较的阴暗,施工人员需要进入附墙底端进行安装,非常的不方便,而且,在附墙上并无通风口,类似于半封闭式空间,施工人员不适于长期施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方便施工的施工升降系统。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施工升降系统,其创新点在于:包括

四面附墙以及置于附墙内并上下升降的轿厢,四面附墙共同配合形成一容轿厢上下升降的空间,在附墙内壁还安装有与轿厢相配合的升降导轨,同时在轿厢上安装有与升降导轨相配合的升降滑块,轿厢由钢丝绳带动进行升降,在钢丝绳的末端还连接有一配重,四面附墙中的其中一面附墙正对着室内,在该面附墙上开有数个与各个楼层相一一对应的层门洞,在各个层门洞的外侧均安装有防护门,所述防护门通过电气联锁,在该面附墙的顶端还开有第一门洞,在该面附墙上位于门洞的下侧还具有一水平向室内延伸的厅门前侧板,在开有层门洞的附墙所相对一侧的附墙的底部位置具有一水平向外延伸的厅门后侧板,同时在该面附墙上位于厅门后侧板的上方还具有一第二门洞;

一施工平台总成,包括一置于门洞内并与门洞的内壁相贴合连接的门洞框架;一与门洞框架相连接的平台组件,所述平台组件包括一对支撑在门洞框架上的支撑钢板,该对支撑钢板的一侧与门洞框架、顶门前侧板通过膨胀螺栓相连,另一侧与开有门洞的附墙相对一侧的附墙内壁通过膨胀螺栓相连,在两个支撑钢板上支撑有一平台板;一连接支撑钢板与门洞框架的辅助连接组件,所述辅助连接组件包括一对与两个支撑钢板相一一对应连接的辅助钢丝绳,辅助钢丝绳的一侧与支撑钢板远离门洞框架的一侧相连,另一侧与门洞框架的顶端相连,从而使得辅助钢丝绳、门洞框架、支撑钢板呈三角状分布;

一返绳轮架总成,包括一水平设置的返绳轮架,所述返绳轮架的一侧从附墙的门洞的顶端伸入,并与开有门洞的附墙相对一侧的附墙的内壁通过侧面主支撑板与膨胀螺栓的配合相连接固定,返绳轮架的另一侧从门洞内伸出,并通过一竖直设置的支撑柱固定在厅门前侧板上;安装在返绳轮架上的第一返绳轮组件,所述返绳轮组件包括数个安装在返绳轮架一侧的返绳轮,同时在返绳轮架上位于各个返绳轮处还安装有挡绳板;安装在返绳轮架上的绳头组件,所述绳头组件包括安装在返绳轮架上的轿厢绳头板以及安装在返绳轮旁侧的对重绳头板,在轿厢绳头板与对重绳头板上均安装有数个绳轮;

一机房总成,包括一机房支架,所述机房支架包括一水平设置的第一支架,该第一支架由四个呈长方形状分布的c型槽钢共同拼装而成,所述第一支架的四个棱角的底端均通过一竖直设置的支撑脚支撑在厅门后侧板上;一安装在第一支架上的第二返绳轮组件,所述第二返绳轮组件包括第一返绳轮、第二返绳轮及第三返绳轮,第一返绳轮与第二返绳轮位于同一水平面上,第二返绳轮及第三返绳轮位于同一竖直面上,第三返绳轮与第二返绳轮自上而下依次分布,且第三返绳轮与第二返绳轮的端部均位于附墙上的门洞内侧;一安装在第一支架上的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包括一曳引机;

一储链总成,包括一安装在轿厢下方的储链支架,所述储链支架包括一对设置在轿厢底端的两侧的转盘框,转盘框的两侧通过转盘轿底连接板与轿厢的底端相连接,在两个转盘框的中部位置通过一加固连接板连接固定,所述加固连接板的顶端通过缓冲板与轿厢的底端相连接;一对安装在转盘框上并位于加固连接板两侧的转筒组件,所述转筒组件包括一对分别安装在两个转盘框内侧的转盘,两个转盘之间通过转盘轴连接,在转盘轴的圆周外侧还设置有数个呈圆柱状分布的储链轴,且各个储链轴共同配合形成容补偿链缠绕的转筒,在转盘上还设置有挡绳板。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钢板与门洞框架、顶门前侧板之间的连接为:在支撑钢板与门洞框架、顶门强侧板相接触处均连接有一l形地脚板,该地脚板的侧端通过螺栓与支撑钢板相固定,地脚板的底端通过膨胀螺栓与门洞框架或顶门前侧板固定;

所述支撑钢板与附墙之间的连接为:在支撑钢板与该附墙相邻的一侧的内侧还连接有一竖直设置的加固板,同时在平台板上还具有一对容加固板穿过的凹槽,所述加固板与支撑钢板之间固定连接,在加固板的上侧端还通过螺栓连接有一l形加固架,该l形加固架通过膨胀螺栓与附墙相固定;

所述平台板与支撑钢板之间还设置有踏板,所述踏板有数个,沿着支撑钢板的长轴方向并列分布,踏板的两侧分别支撑在两个支撑钢板上,并通过螺栓与支撑钢板相连,平台板覆盖所有的踏板,并支撑在踏板上。

进一步的,所述返绳轮架总成种的返绳轮架与附墙之间的连接为:在返绳轮架靠近附墙的一侧的底端安装有侧面主支撑板,该侧面主支撑板由一水平设置的侧面主支撑面板及一竖直设置的侧面主支撑底板共同构成的7字形板,在侧面主支撑面板与侧面主支撑底板之间还安装有若干侧面主支撑加强筋板,在侧面主支撑底板上安装有数个膨胀螺栓;

所述侧面主支撑面板、侧面主支撑底板、侧面主支撑加强筋板上均开有减重孔;

所述返绳轮架包括主梁、前接头,在主梁的前后两侧分别连接有前封板、后封板,前接头通过前封板与主梁连接固定,所述主梁由一对平行设置的主梁主体共同组成,在两个主梁主体之间留有容返绳轮、绳轮安装的间隙,在两个主梁主体的中部位置还安装有一轿厢吊钩,轿厢绳头板与返绳轮分别位于轿厢吊钩的两侧,所述前接头支撑在支撑柱上,并通过螺栓与支撑柱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返绳轮组件与第一支架之间的连接为:三个返绳轮安装在第二支架上,所述第二支架包括一对水平设置的第一轮座,该对第一轮座的一侧与第一支架的底端相固定,另一侧伸入至门洞内,第一返绳轮、第二返绳轮并列安装在第一轮座上,在两个第一轮座上位于伸出第一支架外的一段上还分别安装有一竖直设置的第二轮座,第三返绳轮安装在第二轮座上,在第一轮座与第二轮座上分别安装有与第一返绳轮、第二返绳轮、第三返绳轮相对应的挡绳板;

在两个第二轮座的顶端还连接有一机房加固组件,所述机房加固组件包括一与两个第二轮座的顶端相固定的机房导向板,在机房导向板的上端连接有一竖直设置的工字型机房撑架,在机房撑架的顶端以及两个上侧端均连接有一机房撑架接头,所述机房撑架接头通过膨胀螺栓与附墙上的门洞的内壁相固定;

所述曳引机与第一支架之间的连接为:在第一支架的上端面上安装有第三支架,所述第三支架包括一对与第一支架顶端相连接的曳引机固定板,两个曳引机固定板的两侧通过一对封板连接固定,曳引机的底端的两侧分别通过一曳引机座板固定在两个曳引机固定板上。

进一步的,所述转盘框的外侧还设置有加强筋板;

所述储链轴的安装为:在转盘上开有与各个储链轴相一一对应的储链轴安装通孔,储链轴的两侧分别穿过两个转盘上的储链轴安装通孔,且在储链轴伸出转盘外的一段还具有外螺纹结构,在两个转盘的外侧分别通过螺母与储链轴螺纹配合,从而实现储链轴与转盘的固定;

所述转盘上开的储链轴安装通孔有数组,每组储链轴安装通孔组均由呈圆形状分布并与储链轴一一对应的储链轴安装通孔共同组成,各组储链轴安装通孔组由内向外同心分布在转盘上。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本发明中的施工升降系统,通过施工平台总成、返绳轮架总成、机房总成、储链总成的固定方式、安装位置进行改变,从而方便了施工平台总成、返绳轮架总成、机房总成、储链总成的安装,方便整体的施工。

施工平台在进行安装时,利用门洞框架、平台组件及辅助连接组件三者之间的相互配合,从而只需在一面附墙上开设通孔即可实现施工平台的安装,也就避免出现了漏雨、窜风的不良现象,也不需要后续进行补墙,非常的方便。

对于支撑钢板与附墙之间的连接,采用加固板、加固架之间的配合,无需另外打孔,实现了支撑钢板端部的固定,增强了支撑钢板端部的固定,避免只采用辅助钢丝绳固定而导致支撑钢板出现晃动的现象。

对于平台板与支撑钢板之间设置的踏板,则是为了对平台板的底部进行支撑,避免平台板直接支撑在支撑钢板上,而导致平台板的中间大部分位置都为悬空状态,这样一旦平台板中间支撑不住就会直接断裂,而引发安全事故。

返绳轮架总成在进行安装时,利用返绳轮架两侧的侧面主支撑板、支撑柱之间的配合,从而只需在一面附墙上开设通孔即可实现返绳轮架总成的安装,也就避免出现了漏雨、窜风的不良现象,也不需要后续进行补墙,非常的方便。

对于返绳轮架与附墙之间的连接,采用侧面主支撑面板、侧面主支撑底板及膨胀螺栓的配合,从而实现了返绳轮架与附墙内壁之间的连接,无需再在附墙上凿孔,而侧面主支撑加强筋板的设置,则是对侧面主支撑面板及侧面主支撑底板之间的连接进行加固,确保整个侧面主支撑板的稳定。

在侧面主支撑面板、侧面主支撑底板、侧面主支撑加强筋板上均开有减重孔,则是在确保侧面主支撑板的结构强度的基础上,减轻整个侧面主支撑板的重量。

对于返绳轮架的设计,主梁采用两个主梁主体配合的方式,从而方便了返绳轮、绳轮等部件的安装。

机房总成,通过附墙上的厅门后侧板及门洞的配合,从而将整个机房总成安装在附墙的外侧,这样的设计,将整个机房总成暴露在外安装,使得在进行安装以及后续的维护等施工时,施工环境比较好,非常的方便。

对于返绳轮组件的设置,采用第一轮座与第二轮座之间的配合,使得部分返绳轮能伸入门洞内,以配合位于附墙内的钢丝绳,从而为整个机房总成安装在外侧提供了基础。

对于机房加固组件的设置,利用机房导向板、机房撑架、机房撑架接头等部件的配合,实现了机房总成与附墙之间的加固连接,确保整个机房总成的安装的稳固。

在对储链总成进行安装时,直接将储链总成安装在轿厢的底端,并随着轿厢一起安装进入附墙内,整个安装以及后续的维护等施工时不需要进入附墙底端,施工环境比较好,非常的方便。

对于转盘框外侧的加强筋板的设置,则是为了加固整个转盘框的结构,确保转盘框结构的稳定。

对于储链轴的安装,采用转盘上的储链轴安装通孔、储链轴的外螺纹结构及螺母的配合来实现,从而实现了储链轴的快拆式安装,方便安装及后续的更换。

在转盘上设置数组同心分布的储链轴安装通孔组,从而可根据实际工况需要选择对应的储链轴安装通孔进行安装,从而实现了各个储链轴所形成的转筒的尺寸的变化,以满足多种不同尺寸的需求。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施工升降系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施工平台总成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中施工平台总成的正视图。

图4为本发明中施工平台总成的侧视图。

图5为本发明中施工平台总成的仰视图。

图6、图7为本发明中返绳轮架总成的不同方向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中返绳轮架总成的正视图。

图9、图10为本发明中返绳轮架总成的不同方向的仰视图。

图11、图12为本发明中行机房总成的不同方向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中机房总成的正视图。

图14为本发明中机房总成的安装位置示意图。

图15、图16为本发明中储链总成的不同方向的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中储链总成的俯视图。

图18为本发明中储链总成的侧视图。

图19为本发明中的储链总成的安装位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的实施例可以使本专业的技术人员更全面地理解本发明,但并不因此将本发明限制在所述的实施例范围之中。

如图1-图19所示的一种施工升降系统,包括

四面附墙5以及置于附墙5内并上下升降的轿厢10,四面附墙5共同配合形成一容轿厢10上下升降的空间,在附墙5内壁还安装有与轿厢10相配合的升降导轨11,同时在轿厢10上安装有与升降导轨11相配合的升降滑块,轿厢10由钢丝绳带动进行升降,在钢丝绳的末端还连接有一配重12,轿厢10的具体结构以及轿厢10、钢丝绳、配重12之间的具体连接以及缠绕方式均为现有市场上的电梯的常用结构,在此就不再详述,四面附墙5中的其中一面附墙正对着室内,在该面附墙5上开有数个与各个楼层相一一对应的层门洞8,在该面附墙5上位于各个层门洞8的外侧均安装有覆盖门洞8的防护门,防护门通过电气进行联锁,在该面附墙5的顶端还开有第一门洞,在该面附墙5上位于门洞的下侧还具有一水平向室内延伸的厅门前侧板6,在开有层门洞8的附墙5所相对一侧的附墙的底部位置具有一水平向外延伸的厅门后侧板7,同时在该面附墙5上位于厅门后侧板7的上方还具有一第二门洞9。

一施工平台总成1,如图2-图5所示的示意图可知,包括

一置于门洞内并与门洞的内壁相贴合连接的门洞框架101,该门洞框架101为一长方体框架式结构。

一与门洞框架101相连接的平台组件,平台组件包括一对支撑在门洞框架101上的支撑钢板102,支撑钢板102为一由上下分布的两个水平板及一连接两个水平板的竖直板共同构成的u字形槽钢结构,且两个支撑钢板102相背设置,即两个支撑钢板102的开口侧均向外,该对支撑钢板102的一侧与门洞框架101、顶门前侧板通过膨胀螺栓相连,该对支撑钢板102的另一侧与开有门洞的附墙相对一侧的附墙内壁通过膨胀螺栓相连,在两个支撑钢板102上支撑有一平台板106。

支撑钢板102与门洞框架101、顶门前侧板之间的连接为:在支撑钢板102与门洞框架101、顶门前侧板相接触处均连接有一地脚板103,该地脚板103为由一竖直板及一水平板共同构成的l形板,该地脚板103的竖直板的侧端通过一对水平分布的螺栓与支撑钢板102相固定,在地脚板103的竖直板上还开有数对自上而下的容螺栓穿过的腰形通孔组,每对腰形通孔组由一对与两个螺栓相一一对应且水平并列分布的腰形通孔共同组成,而在支撑钢板102上具有一对于螺栓相配合的螺纹盲孔,采用腰形通孔组的设计,则是为了能够调节地脚板103与支撑钢板102在竖直方向的相对位置,从而可根据地脚板103的水平板所需要连接的高度位置来调节地脚板103的竖直高度,通用性更强,地脚板103的水平板的底端通过膨胀螺栓与门洞框架101的底侧的内壁或顶门前侧板的顶面相固定连接,同时在门洞框架101与顶门前侧板上具有容膨胀螺栓安装的盲孔。

支撑钢板102与附墙之间的连接为:在支撑钢板102与该附墙相邻的一侧的内侧还连接有一竖直设置的加固板104,同时在平台板106上还具有一对容加固板104穿过的凹槽,采用这样的设计,由于平台板106并不直接与支撑钢板102通过硬性连接件固定,凹槽的设计可对平台板106与支撑钢板102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行限位,避免平台106在支撑钢板102上滑动幅度过大,加固板104与支撑钢板102之间焊接固定,在加固板104的上侧端还通过上下分布的一对螺栓连接有一l形加固架105,该l形加固架105通过膨胀螺栓与附墙相固定。对于支撑钢板102与附墙之间的连接,采用加固板104、加固架105之间的配合,无需另外打孔,实现了支撑钢板102端部的固定,增强了支撑钢板102端部的固定,避免只采用辅助钢丝绳固定而导致支撑钢板102出现晃动的现象。

平台板106与支撑钢板102之间还设置有踏板108,踏板108有数个,沿着支撑钢板102的长轴方向并列分布,踏板108的两侧分别支撑在两个支撑钢板102上,并通过螺栓实现踏板108与支撑钢板102之间的固定连接,踏板108为一倒u字形槽钢板,在踏板108的两侧还均具有一对水平的翻边结构,从而使得整个踏板108呈类ω结构,平台板106覆盖所有的踏板108,并直接支撑在所有的踏板108上。对于平台板106与支撑钢板102之间设置的踏板108,则是为了对平台板106的底部进行支撑,避免平台板106直接支撑在支撑钢板102上,而导致平台板106的中间大部分位置都为悬空状态,这样一旦平台板106中间支撑不住就会直接断裂,而引发安全事故,而且通过踏板108的配合,使得平台板106不需要直接与支撑钢板102直接固定,这样的设计,使得整个平台板106还可以进行加宽以方便施工人员站立,如果平台板106直接与支撑钢板102固定,这样就需要先将平台板106与支撑钢板102固定后,再穿过门洞框架101,否则后续平台板106的固定就比较的麻烦,而这样就会导致平台板106的宽度受到门洞框架101的限制。

一连接支撑钢板102与门洞框架101的辅助连接组件,辅助连接组件包括一对与两个支撑钢板102相一一对应连接的辅助钢丝绳107,辅助钢丝绳107的一侧与加固板104相连,辅助钢丝绳107的另一侧与门洞框架102的顶端相连,从而使得辅助钢丝绳107、门洞框架101、支撑钢板102呈三角状分布,从而利用到三角形稳定的特性来确保平台板106的稳定安装,在辅助钢丝绳107的两侧均连接有一钢丝绳安装环,同时在加固板104上具有容钢丝绳安装环穿过安装的通孔,而在门洞框架101上则具有容钢丝绳安装环安装的z形安装板109,在安装板109上也具有容钢丝绳安装环穿过安装的通孔。

在进行施工平台的安装时,首先,将门洞框架101与附墙上的门洞采用水泥浇筑或其他方式进行固定,然后将各个踏板108分别与两个支撑钢板102通过螺栓连接,再在支撑钢板102的端部安装上加固板105、加固架105、地脚板103以及膨胀螺栓,进行施工平台的预成型,再将辅助钢丝绳107的两端分别安装在加固板105于门洞框架101上,然后将两个支撑钢板102从门洞框架101中穿过,直至支撑钢板102的端面顶在附墙上,然后利用膨胀螺栓实现支撑钢板102与门洞框架101、顶门前侧板之间的固定,实现支撑钢板102的初步固定,然后将平台板106支撑在踏板108上,再由施工人员站在平台板106将支撑钢板102另一端的加固架105上的膨胀螺栓与附墙的内壁上预先留有的安装孔配合固定,完成了支撑钢板102的最终加固,同时也形成了一个完成的施工平台的架设。

一返绳轮架总成2,如图6-图10所示的示意图可知,包括

一水平设置的返绳轮架,返绳轮架包括主梁、前接头,主梁由一对平行设置的主梁主体201共同组成,主梁主体201由一对上下分布的水平板以及链接两个水平板的竖直板共同构成的c字形槽钢板结构,且两个主梁主体201的开口侧均位于外侧,在两个主梁主体201之间留有容返绳轮、绳轮安装的间隙,这样的设计,方便了返绳轮、绳轮等部件的安装,在主梁的前后两侧分别连接有前封板202、后封板203,前封板202、后封板203均与两个主梁主体201之间焊接固定,从而将两个主梁主体201连接形成一个整体,在两个主梁主体201的中部位置还安装有一轿厢吊钩,轿厢吊钩包括一位于主梁主体201上端的u形槽钢板206,该u形槽钢板206的底端的两侧还分别具有一对压导板207,压导板207的一侧与主梁主体201的侧端相贴合,且在压导板207与主梁主体201相贴合的一侧具有与主梁主体201的型面相贴合的台阶状凹面,在压导板207与u形槽钢板206上均具有一容螺栓穿过的通孔,利用螺栓依次穿过压导板207与u形槽钢板206上的通孔后利用螺母锁紧,从而实现u形槽钢板206与主梁主体201之间的固定,在u形槽钢板206的底端位于两个主梁主体201之间还具有一吊钩板,该吊钩板由一对纵板209以及连接两个纵板209的横板208共同构成的工字形板,两个纵板209分别贴合两个主梁主体201的内壁,这样的设计从而能够在安装轿厢吊钩时,对轿厢吊钩与主梁主体201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行定位,方便轿厢吊钩的快速安装,在横板208上具有一吊钩孔。

前接头由一对前接头主体204共同组成,前接头主体204由对上下分布的水平板以及链接两个水平板的竖直板共同构成的c字形槽钢板结构,且两个前接头主体204的开口侧均位于外侧,两个前接头主体204靠近主梁的一侧通过另一个前封板202焊接固定,两个前接头主体204的另一侧通过一c字形槽钢板焊接固定,前接头与主梁之间的连接为:在两个前封板202上均开有若干一一对应的螺栓连接孔,通过数个螺栓依次穿过两个前封板202上的螺栓连接孔后用螺母锁紧,实现了前接头与主梁之间的固定。

返绳轮架的一侧从附墙5的门洞的顶端伸入,并与开有门洞的附墙5相对一侧的附墙5的内壁通过侧面主支撑板与膨胀螺栓的配合相连接固定,其连接结构具体为:在返绳轮架靠近附墙的一侧的底端安装有侧面主支撑板,该侧面主支撑板由一水平设置的侧面主支撑面板213及一竖直设置的侧面主支撑底板211共同构成的7字形板,侧面主支撑面板213的两侧分别伸出两个主梁主体201的外侧,从而实现了对两个主梁主体201的共同支撑,侧面主支撑面板213通过螺栓与螺母的配合来与主梁主体201进行固定,侧面主支撑底板211与侧面主支撑面板213之间焊接固定,在侧面主支撑面板211与侧面主支撑底板213之间还安装有若干侧面主支撑加强筋板,侧面主支撑加强筋板包括数个沿着两个主梁主体201的分布方向并列分布的第一加强筋板212以及连接各个第一加强筋板212的第二加强筋板214,在侧面主支撑底板211上安装有数个膨胀螺栓。对于返绳轮架与附墙5之间的连接,采用侧面主支撑面板213、侧面主支撑底板211及膨胀螺栓的配合,从而实现了返绳轮架与附墙5内壁之间的连接,无需再在附墙5上凿孔,而侧面主支撑加强筋板的设置,则是对侧面主支撑面板213及侧面主支撑底板211之间的连接进行加固,确保整个侧面主支撑板的稳定。

在侧面主支撑面板213、侧面主支撑底板211、侧面主支撑加强筋板上均开有减重孔。通过在侧面主支撑面板213、侧面主支撑底板211、侧面主支撑加强筋板上均开有减重孔,则是在确保侧面主支撑板的结构强度的基础上,减轻整个侧面主支撑板的重量。

返绳轮架的另一侧从门洞内伸出,并通过一竖直设置的支撑柱固定在厅门前侧板6上,支撑柱包括一对竖直设置的支撑柱主体210,支撑柱主体201为u形槽钢结构,且两个支撑柱主体201的开口侧相对分布,在两个支撑柱主体201的中部位置通过一连接槽钢216焊接固定,连接槽钢206呈n形状,在两个支撑柱主体201的底侧均连接有一连接底板217,该连接底板217通过螺栓与厅门前侧板6相固定,在两个支撑柱主体201的顶端还焊接有一n形过渡连接槽钢218,前接头支撑在过渡连接槽钢218上,且两个前接头主体204均通过螺栓穿过过渡连接槽钢218后利用螺母锁紧,实现前接头与支撑柱之间固定,进而实现了返绳轮架与支撑柱之间固定。

安装在返绳轮架上的第一返绳轮组件,第一返绳轮组件包括数个安装在返绳轮架一侧的返绳轮218,同时在两个主梁主体201的上下两侧还均设置有一返绳轮安装支架220,返绳轮218的两侧通过轴承与轴承座的配合安装在返绳轮安装支架220或主梁主体201上,在返绳轮架上位于各个返绳轮218处还安装有挡绳板219,每个返绳轮218所对应的挡绳板219均有两个,挡绳板219为一l形板。

安装在返绳轮架上的绳头组件,绳头组件包括安装在返绳轮架上的轿厢绳头板221以及安装在返绳轮218旁侧的对重绳头板222,轿厢绳头板221与返绳轮218分别位于轿厢吊钩的两侧,轿厢绳头板221、对重绳头板222也通过压导板固定在主梁主体201上,在轿厢绳头板221与对重绳头板222上均安装有数个绳轮223,各个绳轮223均通过独立的拉杆座224安装,绳轮223的两侧通过轴承与轴承座的配合安装在拉杆座224上,在拉杆座224的底侧开有容绳轮223安装的凹槽,从而使得拉杆座224整体呈n形状和,拉杆座224位于轿厢绳头板221或对重绳头板222的下方,在拉杆座224的顶端连接有一拉杆225,拉杆225的上侧从轿厢绳头板221或对重绳头板222上穿过后,在拉杆225的顶端连接有一销轴,在拉杆225位于轿厢绳头板221或对重绳头板222上方的一段的外侧还套装有绳头弹簧226,在绳头弹簧226的顶侧还设置有一绳头弹卡,绳头弹卡的顶端位于销轴的下方,在绳头弹簧226的底侧还设置有一橡胶垫套,橡胶垫套的底面与轿厢绳头板221或对重绳头板222的上端面相贴合,

在进行返绳轮架总成的安装时,先在附墙内设置施工平台,做好准备工作,然后将主梁、返绳轮218、前接头、侧面主支撑板、膨胀螺栓、支撑柱等部件均拼装固定好,形成整个返绳轮架总成,然后将整个返绳轮架总成从附墙5的门洞内进入,直至侧面主支撑板与附墙5相贴合,然后,利用膨胀螺栓将侧面主支撑板与附墙5进行固定,再利用螺栓将支撑柱与厅门前侧板6的顶端相固定,从而完成了返绳轮架总成的安装。

一机房总成3,如图11-图14所示的示意图可知,包括

一机房支架,机房支架包括一水平设置的第一支架301,该第一支架301由四个呈长方形状分布的c型槽钢共同拼装焊接而成,且四个c型槽钢的开口侧均向外,在c型槽钢的开口侧的内壁上还焊接有若干沿着开口侧的长轴方向并列分布的加强筋板,从而使得整个c型槽钢结构更加的稳固,第一支架301的四个棱角的底端均通过一竖直设置的支撑脚302支撑在厅门后侧板7上,支撑脚302为一c型槽钢结构,且支撑脚302的开口侧均向内,支撑脚302的顶端与构成第一支架301的c型槽钢相固定,在支撑脚302与c型槽钢之间还连接有加强板303,加强板303呈直角三角形状,且加强板303与支撑脚302、c型槽钢之间均焊接固定,通过加强板303的设置,从而对支撑脚302与第一支架301之间的连接进行加固,确保整个结构的稳固,在支撑脚302的底端还连接有一地脚304,地脚304为一由一竖板、一横板呈l状焊接而成,在竖板与横板的连接处的两侧还连接有一三角形加强筋,从而加强整个地脚304的结构强度,地脚304的竖板与支撑脚302的底侧端通过一对上下分布的螺栓连接固定,在地脚304上开有容螺栓穿过的腰形通孔,地脚304的水平板伸出支撑脚302的底端,同时在支撑脚302的底端还连接有与水平板相齐平的加强筋板,地脚304的水平板通过膨胀螺栓与厅门后侧板7相固定。

一安装在第一支架301上的第二返绳轮组件,第二返绳轮组件包括第一返绳轮305、第二返绳轮306及第三返绳轮307,第一返绳轮305与第二返绳轮306位于同一水平面上,第二返绳轮306及第三返绳轮307位于同一竖直面上,第三返绳轮307位于上侧,第二返绳轮306位于下侧,第三返绳轮307与第二返绳轮306的端部均位于附墙上的门洞内侧,以配合位于附墙内的钢丝绳,从而为整个机房总成安装在外侧提供了基础。

返绳轮组件与第一支架301之间的连接为:三个返绳轮安装在第二支架上,第二支架包括一对水平设置的第一轮座308,第一轮座308为一c型槽钢结构,且第一轮座308的开口侧均相外,在第一轮座308的开口侧的内壁上还焊接有若干沿着开口侧的长轴方向并列分布的加强筋板,从而使得整个第一轮座308的结构更加的稳固,两个第一轮座308的一侧与第一支架301的底端通过螺栓与螺母的配合相固定,在两个第一轮座308之间还留有容返绳轮安装的间隙,两个第一轮座308的另一侧伸入至门洞8内,第一返绳轮305、第二返绳轮306并列安装在第一轮座308上,在两个第一轮座308上位于伸出第一支架301外的一段上还分别安装有一竖直设置的第二轮座309,第二轮座309也为c型槽钢结构,且第二轮座309的开口侧均相外,在第二轮座309的开口侧的内壁上还焊接有若干沿着开口侧的长轴方向并列分布的加强筋板,从而使得整个第二轮座309的结构更加的稳固,第二轮座309的底端与第一轮座308的顶端焊接固定,第三返绳轮307安装在第二轮座309上,在第一轮座308与第二轮座309上分别安装有与第一返绳轮305、第二返绳轮306、第三返绳轮307相对应的挡绳板310,每个返绳轮所对应的挡绳板310均由两个,挡绳板310呈l形状。

在两个第二轮座309的顶端还连接有一机房加固组件,机房加固组件包括一与两个第二轮座309的顶端相焊接固定的机房导向板311,在机房导向板311的上端连接有一竖直设置的工字型机房撑架313,在机房撑架313与机房导向板311之间还设置有机房撑架板312,机房撑架313与机房撑架板312之间焊接固定,机房撑架板312的两侧均伸出机房撑架313外,且机房撑架板312伸出机房撑架313外的一段均通过螺栓与螺母的配合与机房导向板311相固定,在机房撑架313的顶端以及两个上侧端均连接有一机房撑架接头314,机房撑架接头314为一由横板及竖板共同构成的l形板,且位于机房撑架313的顶端的机房撑架接头314的横板在下、竖板在上,且横板与机房撑架313的顶端相焊接固定,而位于机房撑架313的两个上侧端的机房撑架接头314的横板在上、竖板在下,且竖板与机房撑架313的上侧端焊接固定,横板与机房撑架313的顶端相齐平,机房撑架接头314通过膨胀螺栓与附墙5上的门洞9的内壁相固定。对于机房加固组件的设置,利用机房导向板311、机房撑架313、机房撑架接头314等部件的配合,实现了机房总成与附墙5之间的加固连接,确保整个机房总成的安装的稳固。

一安装在第一支架301上的驱动组件,驱动组件包括一安装在第一支架上的曳引机315。

曳引机315与第一支架301之间的连接为:在第一支架301的上端面上安装有第三支架,第三支架包括一对与第一支架301顶端相连接的曳引机固定板316,曳引机固定板316为一c型槽钢结构,且曳引机固定板316的开口侧均相外,在曳引机固定板316的开口侧的内壁上还焊接有若干沿着开口侧的长轴方向并列分布的加强筋板,从而使得整个曳引机固定板316的结构更加的稳固,两个曳引机固定板316的两侧通过一对封板317连接固定,曳引机固定板316的底端与第一支架301的顶端焊接固定,曳引机315的底端的两侧分别通过一曳引机座板318固定在两个曳引机固定板316上。

在进行机房总成安装时,首先,先将构成机房总成的第一支架301、返绳轮、曳引机315、第二支架、第三支架等部件利用焊接、螺栓与螺母的配合等方式连接形成机房总成整体,然后将机房总成整体搬运至厅门后侧板7上,并利用三个机房撑架接头314与门洞9的内壁相贴合的方式来对机房总成的位置进行定位,最后,拧紧各个膨胀螺栓,从而实现机房总成的安装。

一储链总成4,如图15-图19所示的示意图可知,包括

一安装在轿厢10下方的储链支架,储链支架包括一对设置在轿厢10底端的两侧的转盘框401,转盘框401为一c形槽钢结构,且两个转盘框401的开口侧均向外设置,在转盘框401的两侧均焊接有第一加强筋板401,在两个转盘框401相背的一侧的外壁上还焊接有第二加强筋板403。通过在转盘框401外侧加设第一加强筋板401、第二加强筋板403,从而加固整个转盘框401的结构,确保转盘框401结构的稳定。

转盘框401的两侧通过转盘轿底连接板404与轿厢10的底端相连接,转盘轿底连接板404的底端通过螺栓与螺母的配合与第一加强筋板401相固定,转盘轿底连接板404的通过螺栓与螺母的配合连接有轿底加强角钢405,轿底加强角钢405的顶端与轿厢10的底端之间焊接固定,两个转盘框401的中部位置通过一加固连接板406连接固定,加固连接板406为一c型槽钢结构,在加固连接板406的开口处的两侧以及中部位置均焊接有封板407,加固连接板406的顶端通过缓冲板与轿厢10的底端相连接,加固连接板406、缓冲板、轿厢10之间通过螺栓与螺母的配合实现三者之间的固定。

一对安装在转盘框401上并位于加固连接板406两侧的转筒组件,转筒组件包括一对分别安装在两个转盘框401内侧的转盘408,两个转盘408之间通过转盘轴409连接,转轴盘409的两侧分别穿过两个转盘框401后通过加强板410固定,在转盘轴409上具有容加强板嵌入的凹槽,加强板410通过螺栓与螺母的配合实现与转盘框401的固定,在转盘轴409位于转盘408内的两侧分别套装有一t形轴套409,轴套409与转盘轴409之间还设置有一轴承,转盘408固定在轴套409的外侧,从而实现了转盘408与转盘轴409的相对转动。

在转盘轴409的圆周外侧还设置有数个呈圆柱状分布的储链轴411,且各个储链轴411共同配合形成容补偿链缠绕的转筒,在转盘408上还设置有挡绳板412,挡绳板412呈l形状,挡绳板412的一侧与转盘框401通过螺栓与螺母的配合相固定,挡绳板412的另一侧伸入至转筒的外侧。

储链轴411的安装为:在转盘408上开有与各个储链轴411相一一对应的储链轴安装通孔413,储链轴411的两侧分别穿过两个转盘408上的储链轴安装通孔413,且在储链轴411伸出转盘408外的一段还具有外螺纹结构,在两个转盘408的外侧分别通过螺母与储链轴螺纹配合,从而实现储链轴411与转盘408的固定。对于储链轴411的安装,采用转盘408上的储链轴安装通孔413、储链轴411的外螺纹结构及螺母的配合来实现,从而实现了储链轴411的快拆式安装,方便安装及后续的更换。

转盘408上开的储链轴安装通孔413有数组,每组储链轴安装通孔组均由呈圆形状分布并与储链轴411一一对应的储链轴安装通孔413共同组成,各组储链轴安装通孔组由内向外同心分布在转盘408上。通过在转盘408上设置数组同心分布的储链轴安装通孔组,从而可根据实际工况需要选择对应的储链轴安装通孔进行安装,从而实现了各个储链轴411所形成的转筒的尺寸的变化,以满足多种不同尺寸的需求。

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