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岩棉毡布的折叠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09771发布日期:2020-05-20 01:56阅读:252来源:国知局
一种岩棉毡布的折叠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保温材料生产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岩棉毡布的折叠装置。



背景技术:

岩棉是以天然岩石如玄武岩、辉长岩、白云石、铁矿石、铝矾土等为主要原料,经高温熔化、纤维化而制成的无机质纤维。原料经由高温、高压制成的纤维状再生矿物组织,因形态酷似“棉”,故称“岩棉”,为工业常用保温材料。岩棉通常制成岩棉板进行包装出售。

岩棉和矿棉是建筑外墙保温和工业领域管道罐体保温理想的保温材料,其原料为天然矿石和炼钢高炉渣;其生产工艺一般包括以下步骤,原料熔化(冲天炉、电炉)→离心成纤(加粘结剂)→集棉成毡→铺毡打褶→加压固化→切割→包装。其中集棉成毡部分是整个生产线上的主要设备之一,一般称之为集棉机,集棉机又分为三角网带集棉机和鼓式集棉机。

如申请号为cn201410363433.3的专利提供了一种岩棉保温材料的制备方法,其步骤为:

(1)原料加工,将原料按照玄武岩740-760kg/批,白岩石45-55kg/批,矿渣180-210kg/批,焦炭240-260kg/批进行混合,混合后粉碎,预热到450-550℃,预热后将原料加入冲天炉中,保持冲天炉中的温度为750-885℃,使原料熔化燃烧;

(2)物料纤维化,将步骤(1)中熔化的溶液经过离心成纤,变成纤维状,在离心的过程中喷洒酚醛树脂,树脂的喷洒量为35-55kg/吨纤维;

(3)集棉,将步骤(2)中的离心成纤的纤维收集;

(4)叠加,将步骤(3)中收集的纤维变为薄板形纤维条,然后通过摆锤式将纤维成s型叠加,增加薄板型纤维条的厚度,变为叠加型纤维条;

(5)固化,将步骤(4)中叠加后的叠加型纤维条固化;

(6)压缩,在固化的同时对叠加型纤维条进行压缩,得到岩棉保温板;

(7)切割,包装。

在叠加工序会用到折叠装置,如申请号位cn201721197004.9的专利提供了一种水平工作岩棉摆锤式布棉机,包括安装在机架上的上输送机、垂直摆锤皮带输送机和堆叠输送机,上输送机横向布置,垂直摆锤皮带输送机竖向布置,堆叠输送机纵向布置;所述上输送机的框架通过第一铰支座与机架连接,在机架上通过第二铰支座连接气缸,气缸的活塞杆与上输送机的框架相铰接;在所述堆叠输送机的上方设置一对同步带,一对同步带均横向布置,同步带连接驱动装置;在每根同步带上分别设置直线导轨,每组直线导轨的导轨均与机架连接,每组直线导轨的滑块分别与相应的同步带连接,所述垂直摆锤皮带输送机的下端设置在两个滑块之间,两个滑块均与垂直摆锤皮带输送机的框架相铰接。申请人在采用岩棉输出皮带将岩棉输出时,发现滚筒表面还会残留部分岩棉,不但影响岩棉的产量,还会影响集棉鼓的集棉效果。

申请人在采用现有的折叠装置对毡布进行叠层(s形)时,发现由于原料品质的原因、加工工艺的调整(如室温发生变化等)和要生产不同规格或不同参数要求的岩棉等时,需要对叠层参数进行调整,而现有的叠层装置并不能实现调整。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岩棉毡布的折叠装置,可对叠层参数进行调整,使本装置具有更好的适应性。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岩棉毡布的折叠装置,该装置包括沿前后向设置的堆叠输送带和堆叠输送带前端并能左右来回摆动以进行布棉的摆锤布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堆叠输送带由由前至后依次设置的升降输送带1、称重输送带2和输出输送带3构成,所述称重输送带2用于对其上的叠层毡布18进行称重;所述升降输送带1包括沿前后向设置的升降机架4及其上由前至后依次设置的布棉段输送带9和整形段输送带8,所述布棉段输送带9位于摆锤布棉结构的正下方,所述整形段输送带8上设有整形结构10且其后端与称重输送带2的前端相接;所述升降机架4的后端通过左右向的转轴转动设于旋转支架5上,其能通过其前部的升降结构驱动绕其转轴上下旋转。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称重输送带2、输出输送带3、布棉段输送带9和整形段输送带8均沿前后向设置,所述整形段输送带8的后端、称重输送带2和输出输送带3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布棉段输送带9由前至后斜向下设置。

其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整形结构10包括设于整形段输送带8处的门式支架17和叠层毡布18左右两侧的两根整形辊19;所述门式支架17的下部固定在升降机架4上;所述整形辊19垂直于整形段输送带8设置,其位于叠层毡布18对应侧的相邻外侧,其上端的转轴可左右调整地设于门式支架17上,其下端位于整形段输送带8的相邻上方。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门式支架17的顶部沿左右向设有横梁24,所述横梁24上沿左右向设有滑轨20,所述滑轨20上滑动设有两个滑座21,所述整形辊19上端的转轴设于对应侧的滑座21上,所述滑座21与滑轨20之间或与横梁24之间设有锁紧机构22。

其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升降机架4为向上开口的v形结构,所述布棉段输送带9设于升降机架4的前臂上侧,所述整形段输送带8设于升降机架4的后臂上侧,所述升降结构位于前臂下侧。

其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升降结构包括设于地面上且能上下运动的升降台12、升降台12上沿前后向设置的导轨13、前臂下侧后部且与导轨13配合的滚轮11和前臂下侧前部与地面之间且能伸缩的伸缩支撑杆23,所述滚轮11滑动设于导轨13上,所述伸缩支撑杆23的上下两端分别与前臂和地面铰接。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伸缩支撑杆23包括下端转动设于地面上的伸缩套管6和插设在伸缩套管6上部内并能上下伸缩的伸缩杆7,所述伸缩杆7的上端与前臂铰接且其上由上至下间隔设有多个高度调节孔15,所述伸缩套管6的上部设有一个与高度调节孔15配合的插孔,所述插孔与一个高度调节孔15重合并插设有插销16进行固定。

其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后臂与水平面的夹角为-15°至15°,所述后臂与前臂的夹角为145°至175°。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岩棉毡布的折叠装置,该装置将堆叠输送带由前至后依次分为升降输送带、称重输送带和输出输送带,输出输送带将其送至下一工序,称重输送带用于对叠层后的毡布进行称重以人工或自动化地对升降输送带进行调整,升降输送带通过升降对叠层毡布进行调整;通过升降升降输送带(可配合堆叠输送带和摆锤布棉结构的控制)对叠层参数进行调整,使本装置具有更好的适应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岩棉毡布的折叠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岩棉毡布的升降输送带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整形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升降输送带、2称重输送带、3输出输送带、4升降机架、5旋转支架、6伸缩套管、7伸缩杆、8整形段输送带、9布棉段输送带、10整形结构、11滚轮、12升降台、13导轨、14升降气缸、15高度调节孔、16插销、17门式支架、18叠层毡布、19整形辊、20滑轨、21滑座、22锁紧机构、23伸缩支撑杆、24横梁。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参见图1-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岩棉毡布的折叠装置,该装置包括沿前后向设置的堆叠输送带和堆叠输送带前端并能左右来回摆动以进行布棉的摆锤布棉结构(具体可以为cn201320498923.5,但不作为本专利的限定),堆叠输送带将叠层后的叠层毡布18送褶皱装置或固化炉进行处理;堆叠输送带由由前至后依次设置的升降输送带1、称重输送带2和输出输送带3构成;称重输送带2用于对其上的叠层毡布18进行称重,为常见的称重输送带;输出输送带3将称重后的叠层毡布18送褶皱装置或固化炉进行处理;升降输送带1包括沿前后向设置的升降机架4及其上由前至后依次设置的布棉段输送带9和整形段输送带8等,布棉段输送带9位于摆锤布棉结构的正下方,整形段输送带8上设有整形结构10(用于对叠层后的叠层毡布18进行左右侧整形并导向对中)且其后端与称重输送带2的前端相接。升降机架4的后端通过左右向的转轴转动设于旋转支架5(沿竖直方向固定在地面上)上,其能通过其前部的升降结构驱动绕其转轴上下旋转。

具体地,参见图1和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称重输送带2、输出输送带3、布棉段输送带9和整形段输送带8均沿前后向设置,其具有相应的电机驱动向后输送且输送速度匹配。整形段输送带8的后端、称重输送带2和输出输送带3位于同一水平面上,布棉段输送带9由前至后斜向下设置。

其中,参见图1-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整形结构10包括设于整形段输送带8处的门式支架17(由整形段输送带8左右两侧的两根竖梁和两根竖梁顶端之间的横梁24构成)和叠层毡布18左右两侧的两根整形辊19等。门式支架17的下部固定在升降机架4上,其能供叠层毡布18通过。整形辊19垂直于整形段输送带8设置,其位于叠层毡布18对应侧的相邻外侧(根据需要进行调整,最好以整形段输送带8的中线左右对称设置),其上端的转轴(整形辊19可绕转轴旋转)可左右调整地设于门式支架17上,其下端位于整形段输送带8的相邻上方。

进一步地,参见图1-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门式支架17的顶部沿左右向设有横梁24,横梁24上沿左右向设有滑轨20,滑轨20上滑动设有两个滑座21(分别用于悬挂两根整形辊19),整形辊19上端的转轴设于对应侧的滑座21上,滑座21与滑轨20之间或与横梁24之间设有锁紧机构22(具体可以为锁紧螺栓)。优选地,横梁24的左右两侧沿左右向转动设有丝杆;丝杆的内端与对应侧的滑座21转动连接,其外端设有手轮,通过转动手轮以调整整形辊19的位置。

其中,参见图1和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升降机架4为向上开口的v形结构(包括前部的前臂和后部的后臂),布棉段输送带9设于升降机架4的前臂上侧,整形段输送带8设于升降机架4的后臂上侧,升降结构位于前臂下侧。

其中,参见图1和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升降结构包括设于地面上且能上下运动的升降台12、升降台12上沿前后向设置的导轨13、前臂下侧后部且与导轨13配合的滚轮11(沿左右向转动设置)和前臂下侧前部与地面之间且能伸缩的伸缩支撑杆23等。其中,升降台12最好水平或由前至后稍微斜向上设置,其可以由升降气缸14驱动上下运动,其结构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知,故省略详细描述。滚轮11滑动设于导轨13上,滚轮11具体为带槽轮;导轨13为条状滑轨,其嵌入滚轮11的环槽中。伸缩支撑杆23的上下两端分别与前臂和地面铰接。

具体地,参见图1和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伸缩支撑杆23包括下端转动(通过左右向的转轴)设于地面上的伸缩套管6(具体为圆形套管或方形套管,优选为方形套管)和插设在伸缩套管6上部内并能上下伸缩的伸缩杆7等(与伸缩套管6之间具有微小间隙),伸缩杆7的上端与前臂铰接(通过左右向的转轴)且其上由上至下间隔设有多个高度调节孔15(沿伸缩杆7所在的方向设置,位于同一直线上,沿水平方向设置),伸缩套管6的上部设有一个与高度调节孔15配合的插孔(将伸缩套管6沿水平方向贯穿),插孔与一个高度调节孔15重合并插设有插销16(也可以为锁紧螺栓,其贯穿插孔与一个高度调节孔15)进行固定。

其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后臂与水平面的夹角为-15°至15°,后臂与前臂的夹角为145°至175°。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