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环保型骨料的垂直提升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973025发布日期:2020-06-05 19:15阅读:106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环保型骨料的垂直提升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骨料加工设备,特别涉及一种用于环保型骨料的垂直提升装置。



背景技术:

骨料是在混凝土中起骨架或填充作用的粒状松散材料。骨料作为混凝土中的主要原料,在建筑物中起骨架和支撑作用。在将骨料由低处运输到高处时,若采用升降机将骨料分批从低处运输到高处,骨料的输送效率较慢,若采用螺旋倾斜输送,螺旋倾斜输送占用空间体积较大,若采用螺旋垂直输送,骨料在输送过程中容易因转动而产生扬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环保型骨料的垂直提升装置,降低了骨料在输送过程中产生扬尘的情况,而且还具有输送稳定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用于环保型骨料的垂直提升装置,包括呈l型的内壳体、设置在内壳体内的输送机构、设置在内壳体上的进料机构、设置在内壳体上的出料机构;

所述内壳体的横截面呈方环形设置,所述内壳体包括沿高度方向设置的第一壳体、固设在第一壳体顶端且与其内部相连通的第二壳体;

所述输送机构包括转动连接在第一壳体底部的从动轴、转动连接在第二壳体内且远离第一壳体一端的驱动轴、用于使驱动轴转动的驱动电机、位于从动轴正上方且转动连接在第二壳体上的第一转向轴、设置在从动轴靠近驱动轴一侧且与从动轴位于同一水平面的第二转向轴、位于第二转向轴正上方且转动连接在第二壳体上的第三转向轴、套设在驱动轴和从动轴之间的输送带、多个均匀垂直固设在输送带外表面上的承接板,所述从动轴沿水平方向设置且和第二壳体垂直,所述第二转向轴转动连接在第一壳体上,所述第三转向轴位于第一转向轴和驱动轴之间,所述驱动轴、从动轴、第一转向轴、第二转向轴、第三转向轴平行,所述第一转向轴、第二转向轴、第三转向轴位于输送带内侧分别且与其内表面相抵触,所述输送带沿垂直输送方向的两端分别伸入内壳体内侧壁里面,所述内壳体内侧壁开设有与输送带相适配的限位凹槽,所述输送带的外表面和限位凹槽内侧壁相抵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骨料通过进料机构进入内壳体内,且位于相邻两个承接板、内壳体内表面、输送带外表面形成的空腔内,在骨料处于输送状态时,输送带对骨料的搅动比螺旋输送对骨料的搅动要小很多,并降低了骨料在输送过程中产生扬尘的情况,而且通过驱动轴、从动轴、第一转向轴、第二转向轴、第三转向轴之间的相互配合,使输送带的移动更稳定,并使垂直提升装置的使用更稳定。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承接板远离输送带的一端向输送方向固设有限位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位板对骨料起到限位的作用,提高了承接板对骨料输送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转向轴和从动轴之间均匀设置有多个第一稳固轴,所述第一稳固轴转动连接在第一壳体上,所述第一稳固轴位于输送带内侧且与其内表面相抵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输送带的外表面和限位凹槽相抵触,输送带的内表面和第一稳固轴相抵触,提高了输送带移动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三转向轴和第二转向轴之间均匀设置有多个第三稳固轴,所述第三稳固轴转动连接在第二壳体上,所述第三稳固轴位于输送带内侧且与其内表面相抵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输送带的外表面和限位凹槽相抵触,输送带的内表面和第三稳固轴相抵触,提高了输送带移动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壳体底端的两个端角、第二壳体靠近第一壳体一端的端角均设置为弧形端角。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降低了骨料在第一壳体底端形成积料的情况,也降低了骨料在经过第二壳体骨料端角时出现掉落的情况,提高了输送机构使用的稳定性,也提高了骨料输送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进料机构和驱动轴位于第一壳体同侧,所述进料机构包括固设在内壳体底部且与其内部相连通的进料管、固设在进料管上且与其内部相连通的进料斗、固设在进料管远离内壳体一端的盖板,所述进料管沿输送方向向下倾斜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骨料经过进料斗、进料管进入内壳体内,然后骨料在输送机构的作用下移动,并完成输送,由于进料管和驱动轴位于第一壳体同侧,骨料经过进料管之后进入相邻两个承接板、输送带、内壳体形成的空腔内,并在承接板的作用下随着输送带移动,使骨料的输送更方便、更稳定。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进料管内设置有疏导组件,所述疏导组件包括与进料管相适配的疏导刮板、固设在疏导刮板上的挡杆、用于使疏导刮板沿进料管长度方向移动的驱动气缸,所述驱动气缸的活塞杆贯穿盖板,并和疏导刮板固定连接,所述盖板内侧壁固设有套设在驱动气缸活塞杆外周面的橡胶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驱动气缸带动疏导刮板沿进料管长度方向往复运动,疏导刮板将骨料推入内壳体内,降低了骨料在进料管内出现堵料的情况,提高进料机构使用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出料机构包括固设在第二壳体底壁且与其内部相连通的出料斗,所述出料斗呈上下两端开口且中空的倒方台形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骨料经过输送带从出料斗排出,出料斗对骨料起到导向的效果,降低了骨料散在外面的情况。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内壳体的外周面固设有与其相适配的外壳体,所述外壳体和内壳体之间形成保温空腔,所述外壳体上开设有安装孔和让位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外壳体、保温空腔均对内壳体中的骨料起到保温的作用,提高垂直提升装置的保温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内壳体的外表面设置有第一保温层,所述外壳体的内表面设置有第二保温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保温层、第二保温层也对内壳体中的骨料起到保温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垂直提升装置的保温效果。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用于环保型骨料的垂直提升装置,降低了骨料在输送过程中产生扬尘的情况,而且还具有输送稳定的优点。

2、在承接板上设置限位板,限位板对骨料起到限位的作用,提高了承接板对骨料输送的稳定性。

3、第一壳体底端的两个端角设置为弧形端角,降低了骨料在第一壳体底端形成积料的情况,第二壳体靠近第一壳体一端的端角设置为弧形端角,降低了骨料在经过第二壳体骨料端角时出现掉落的情况,提高了骨料输送的稳定性。

4、进料机构和驱动轴位于第一壳体同侧,骨料经过进料管之后进入相邻两个承接板、输送带、内壳体形成的空腔内,并在承接板的作用下随着输送带移动,使骨料的输送更方便、更稳定。

5、在内壳体外周面设置外壳体,在外壳体上设置第二保温层,在内壳体上设置第一保温层,提高垂直提升装置的保温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为了表示输送机构的部分剖视图;

图3是为了表示疏导组件的部分剖视图;

图4是为了表示限位凹槽的部分剖视图。

图中,1、内壳体;11、第一壳体;12、第二壳体;13、限位凹槽;2、输送机构;21、从动轴;22、驱动轴;23、第一转向轴;24、第一稳固轴;25、第二稳固轴;26、第二转向轴;27、第三转向轴;28、第三稳固轴;29、输送带;291、承接板;292、限位板;3、进料机构;31、进料管;32、进料斗;33、盖板;34、疏导组件;341、疏导刮板;342、驱动气缸;343、固定板;344、橡胶块;345、挡杆;4、出料机构;41、出料斗;5、外壳体;6、驱动电机;71、第一保温层;72、保温空腔;73、第二保温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种用于环保型骨料的垂直提升装置,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内壳体1,内壳体1内设置有用于输送骨料的输送机构2,输送机构2的一端设置为进料端、另一端设置为出料端,内壳体1上设置有与其内部相连通的进料机构3,内壳体1上还设置有与其内部相连通的出料机构4。内壳体1的外周面固设有与其相适配的外壳体5,外壳体5上开设有与进料机构3相适配的安装孔,外壳体5上还开设有与出料机构4相适配的让位孔。

如图2和图4所示,内壳体1呈l型设置,内壳体1的外表面固设有与其相适配的第一保温层71。内壳体1包括沿高度方向设置的第一壳体11,第一壳体11呈顶端开口且中空的长方体型设置,第一壳体11顶端设置有第二壳体12,第二壳体12沿水平方向设置,且第二壳体12和第一壳体11垂直,第二壳体12呈中空的长方体型设置,且第二壳体12底壁开设有与第一壳体11内部相连通的过口。

如图2和图4所示,输送机构2包括设置在第一壳体11内的从动轴21、设置在第二壳体12内的驱动轴22,从动轴21位于第一壳体11的底部,且从动轴21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在第一壳体11侧壁上,从动轴21沿水平方向设置且和第二壳体12垂直。驱动轴22和从动轴21平行,驱动轴22位于第二壳体12远离第一壳体11一端的内部,且驱动轴22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在第二壳体12侧壁上。结合图1所示,外壳体5上固设有用于使驱动轴22转动的驱动电机6,驱动电机6的输出轴贯穿外壳体5侧壁,且驱动电机6的输出轴和驱动轴22的一端固定连接,驱动轴22在驱动电机6的带动下转动。

如图2和图4所示,驱动轴22靠近第一壳体11的一侧设置有第一转向轴23,第一转向轴23位于从动轴21的正上方且与其平行,第一转向轴23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在第二壳体12侧壁上。第一转向轴23和从动轴21之间设置有多个第一稳固轴24,多个第一稳固轴24沿高度方向均匀分布,且第一稳固轴24和从动轴21平行,第一稳固轴24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在第一壳体11侧壁上。第一转向轴23和驱动轴22之间设置有多个第二稳固轴25,多个第二稳固轴25沿水平方向均匀分布,且第二稳固轴25和驱动轴22平行,第二稳固轴25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在第二壳体12侧壁上。从动轴21靠近驱动轴22的一侧设置有第二转向轴26,第二转向轴26和从动轴21位于同一水平面且相互平行,第二转向轴26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在第一壳体11侧壁上。驱动轴22和第一转向轴23之间设置有第三转向轴27,第三转向轴27位于第二转向轴26的正上方且与其平行,且第三转向轴27位于第一转向轴23的斜下方,第三转向轴27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在第二壳体12侧壁上。第三转向轴27和第二转向轴26之间设置有多个第三稳固轴28,多个第三稳固轴28沿高度方向均匀分布,且第三稳固轴28和第三转向轴27平行,第三稳固轴28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在第一壳体11侧壁上。

如图2和图4所示,驱动轴22和从动轴21之间套设有输送带29,第一转向轴23、第一稳固轴24、第二稳固轴25、第二转向轴26、第三转向轴27、第三稳固轴28均位于输送带29内侧且与其内表面相抵触。输送带29沿垂直输送方向的两端分别伸入第一壳体11内侧壁、第二壳体12内侧壁里面,第一壳体11内侧壁、第二壳体12内侧壁分别开设有与输送带29相适配的限位凹槽13,输送带29的外表面和限位凹槽13内侧壁相抵触。输送带29的外表面固设有多个承接板291,多个承接板291沿输送带29的输送方向均匀分布,承接板291和输送带29外表面垂直,承接板291沿垂直输送方向设置且两端和第一壳体11内侧壁、第二壳体12内侧壁相抵触。承接板291远离输送带29的一端向输送方向垂直固设有限位板292,限位板292和第一壳体11内侧壁、第二壳体12内侧壁相抵触。第一壳体11底端的两个端角设置为与限位板292相适配的弧形端角,第二壳体12靠近第一壳体11一端的端角也设置为与限位板292相适配的弧形端角。

如图2和图3所示,进料机构3位于第二壳体12的下方,且进料机构3和驱动轴22位于第一壳体11的同侧。进料机构3包括进料管31,进料管31设置为方形管,进料管31沿输送方向向下倾斜设置。进料管31靠近第一壳体11的一端穿过外壳体5的安装孔,并固设在第一壳体11上,第一壳体11侧壁的底部开设有与进料管31相适配的进料口。进料管31的顶壁固设有与其内部相连通的进料斗32,进料斗32呈上下两端开口且中空的倒方台型设置。进料管31远离第一壳体11的一端固设有与其相适配的盖板33。进料管31内还设置有疏导组件34。

如图2和图3所示,疏导组件34包括疏导刮板341,疏导刮板341呈与进料管31相适配的方环形设置,盖板33的外侧壁设置有用于使疏导刮板341沿进料管31长度方向往复移动的驱动气缸342,驱动气缸342和进料管31之间设置有固定板343,驱动气缸342通过固定板343固设在进料管31上,驱动气缸342的活塞杆贯穿盖板33且与其滑移连接,且驱动气缸342的活塞杆和疏导刮板341固定连接。盖板33的内侧壁固设有橡胶块344,橡胶块344套设在驱动气缸342的活塞杆的外周面且与其滑移连接。疏导刮板341上固设有呈“十”字形设置的挡杆345。

如图1和图2所示,出料机构4包括出料斗41,出料斗41呈上下两端开口且中空的倒方台形设置,出料斗41位于驱动轴22的正下方,出料斗41的顶端固设在内壳体1的底壁上,且内壳体1底壁开设有与出料斗41顶端相适配的出料口。出料斗41的底端穿过外壳体5的让位孔且位于外壳体5外侧,出料斗41的外侧壁和让位孔内侧壁固定连接。

如图2和图3所示,外壳体5呈与内壳体1相适配的l型设置,外壳体5和内壳体1之间形成保温空腔72,且外壳体5内表面固设有与其相适配的第二保温层73。

骨料经过进料斗32进入进料管31内,然后进入第一壳体11内,并位于相邻两个承接板291、内壳体1内表面、输送带29外表面形成的空腔内,骨料在承接板291的作用下移动,并从低处运动到高处,在进入第二壳体12内时,骨料在输送带29的作用下移动,待骨料运动到驱动轴22处,骨料在输送带29的带动下继续移动,并经过出料斗41完成出料。在骨料处于输送状态时,输送带29对骨料的搅动比螺旋输送对骨料的搅动要小很多,并降低了骨料在输送过程中产生扬尘的情况,而且通过驱动轴22、从动轴21、第一转向轴23、第二转向轴26、第三转向轴27、第一稳固轴24、第二稳固轴25、第三稳固轴28、限位凹槽13之间的相互配合,使输送机构2的使用更稳定。

同时,第一壳体11底端的两个端角设置为弧形端角,降低了骨料在第一壳体11底端形成积料的情况,第二壳体12靠近第一壳体11一端的端角设置为弧形端角,降低了骨料在经过第二壳体12骨料端角时出现掉落的情况,提高了骨料输送的稳定性;在进料管31内设置疏导组件34,驱动气缸342带动疏导刮板341沿进料管31长度方向往复运动,疏导刮板341将骨料推入内壳体1内,降低了骨料在进料管31内出现堵料的情况;在内壳体1外周面设置外壳体5,在外壳体5上设置第二保温层73,在内壳体1上设置第一保温层71,提高垂直提升装置的保温效果。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