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垃圾分类的有机垃圾的固液分离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381785发布日期:2020-07-07 14:12阅读:379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于垃圾分类的有机垃圾的固液分离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垃圾回收装置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便于垃圾分类的有机垃圾的固液分离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有机垃圾又称湿垃圾,是指生活垃圾中含有有机物成分的废弃物。主要是纸、纤维、竹木、厨房菜渣等。城市生活垃圾中50%以上为有机垃圾,且逐年增长,其中废纸和废塑料类增长最快。

现有的垃圾处理方式主要分为以下步骤:清洁人员将垃圾收集至垃圾桶内,且垃圾桶内还含有居民倾倒的各式垃圾,因此清洁人员需要对有机垃圾进行分拣分类,其中包括固体垃圾与液体垃圾;之后垃圾车将垃圾桶抬升至垃圾车厢顶部进行倾倒,将固体垃圾与液体垃圾统一收集至垃圾车厢内;之后垃圾车将垃圾拖运至垃圾场进行破碎、焚烧、填埋等,同时焚烧产生的热能用于发电。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由于有机垃圾类别不同,其处理方式不同,因此清洁人员需要对固体垃圾进行分拣,由于液体垃圾与固体垃圾混杂,因此固体垃圾在分拣时滴落的液体垃圾会污损路面,从而造成环境污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便于垃圾分类的有机垃圾的固液分离装置,能对固体垃圾与液体垃圾进行分类,避免固体垃圾在分拣时滴落的液体垃圾污损路面,从而保护环境。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便于垃圾分类的有机垃圾的固液分离装置,包括用于设置于垃圾桶内的滤片、用于连接滤片与垃圾桶的连接件、与垃圾桶连接的排液管以及设置于排液管上的开关阀,所述滤片表面开设有滤孔,所述连接件包括与垃圾桶内底壁抵接的支撑环以及连接支撑环与滤片的支撑杆,滤片与垃圾桶内底壁间隔分布且两者之间形成有容纳液体垃圾的空腔,所述排液管连通空腔且延伸至垃圾桶外。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固体与液体垃圾放入垃圾桶内时,滤片过滤固体垃圾,并使液体垃圾进入滤片下方的空腔内进行储存,以此达到固液分离的效果,方便固体垃圾沥干后的分拣分类,从而避免固体垃圾在分拣时滴落的液体垃圾污损路面,从而保护环境;支撑环与支撑杆配合对滤片进行支撑,以此提高滤片的承压能力;排液管用于方便对空腔内的液体垃圾进行转移和处理,开关阀用于避免排液管发生泄漏的现象。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滤片与支撑杆沿高度方向滑移连接,所述滤片与支撑环之间设置有调节两者间距的调节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区域所投放垃圾的主要种类不同,而部分区域以固体垃圾为主,通过调节组件调节滤片的高度,以此调节空腔的容量,以方便放置更多的固体垃圾或液体垃圾。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调节组件包括穿过滤片且一端与支撑环抵接的螺杆,所述螺杆与滤片螺纹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螺杆转动时调节滤片的高度,以此方便清洁人员根据当前区域所投放垃圾的主要种类调节空腔的容量,当当前区域所投放垃圾以液体垃圾为主时调高滤片以增大空腔以装载更多液体垃圾,从而提高分离装置的适用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滤片边沿上开设有导流槽,所述滤片上位于导流槽的边沿设置有与空腔连通的导流管,所述导流管延伸至垃圾桶开口处远离垃圾桶翻盖的一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居民或清洁人员通过导流管与导流槽直接向垃圾桶的空腔内倾倒液体垃圾,以此避免固体垃圾沾染液体垃圾,以此方便固体垃圾后期的分拣。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导流管的开口处盖设有盖板,所述盖板一侧边沿与垃圾桶铰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盖板用于遮盖导流管的开口,以此避免居民在倾倒垃圾时将固体垃圾投入导流管内而造成固液混杂甚至堵塞导流管的现象;同时盖板的设置避免了液体垃圾产生的臭气外溢,从而提升空气清新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盖板上位于其铰接处同轴固定有凸棱,所述导流管顶端开口面水平分布,当所述盖板上翻至翻转角度大于直角时凸棱与导流管开口边沿抵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盖板上翻至翻转角度大于直角时凸棱与导流管开口边沿抵接,此时盖板的重心偏向远离导流管开口的一侧,凸棱对盖板进行支撑,以此避免盖板翻转过度,从而方便盖板的复位。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件还包括穿过垃圾桶侧壁与支撑杆螺纹连接的螺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螺栓转动时锁紧支撑杆与垃圾桶侧壁,以此锁定支撑环,避免垃圾桶在运输晃动或翻转排料时支撑环、滤片等发生松动,从而提高分离装置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排液管与垃圾桶的底壁连通,所述排液管上套设有抱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排液管的设置用于方便将垃圾桶内的液体垃圾排出,抱箍的设置用于方便连接其他收集液体垃圾的管道,避免液体垃圾泄漏而导致污损地面。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当固体与液体垃圾放入垃圾桶内时,滤片过滤固体垃圾,并使液体垃圾进入滤片下方的空腔内进行储存,以此达到固液分离的效果,方便固体垃圾沥干后的分拣分类,从而避免固体垃圾在分拣时滴落的液体垃圾污损路面,从而保护环境;

区域所投放垃圾的主要种类不同,而部分区域以固体垃圾为主,通过调节组件调节滤片的高度,以此调节空腔的容量,以方便放置更多的固体垃圾或液体垃圾;

居民或清洁人员通过导流管与导流槽直接向垃圾桶的空腔内倾倒液体垃圾,以此避免固体垃圾沾染液体垃圾,以此方便固体垃圾后期的分拣。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施例的部分爆炸结构示意图,主要展示滤片;

图3是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是图1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1、垃圾桶;11、滤片;111、滤孔;112、导流槽;12、导流管;13、盖板;131、凸棱;2、连接件;21、支撑环;22、支撑杆;23、螺栓;3、排液管;31、抱箍;32、开关阀;4、调节组件;41、螺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图2,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便于垃圾分类的有机垃圾的固液分离装置,包括用于设置于垃圾桶1内的滤片11、用于连接滤片11与垃圾桶1的连接件2以及与垃圾桶1连接的排液管3。滤片11表面开设有滤孔111,且其边沿与垃圾桶1内壁抵接,以此减少滤片11与垃圾桶1内壁的间隙。

参照图2,滤片11的上方用于放置固体垃圾,滤片11与垃圾桶1内底壁之间形成有空腔,固体垃圾内混杂的液体垃圾经滤片11进入空腔进行存储,以此实现固体与液体垃圾的分离,起到沥干固体垃圾的作用,方便固体垃圾的分拣和分类,减少垃圾分拣时垃圾上滴落的废水对城市路面的污染。

结合图3所示,排液管3连通空腔且延伸至垃圾桶1外,排液管3与垃圾桶1的底壁连通且排液管3上套设有抱箍31,抱箍31的设置用于方便连接其他收集液体垃圾的软管,通过软管对垃圾桶1内的液体垃圾进行收集和处理,避免液体垃圾泄漏而导致污损地面。排液管3上设置有开关阀32,开关阀32用于控制排液管3的开闭以避免液体垃圾泄漏。

连接件2包括与垃圾桶1内底壁抵接的支撑环21、连接支撑环21与滤片11的支撑杆22以及穿过垃圾桶1侧壁与支撑杆22螺纹连接的螺栓23,支撑杆22有两个且对称分布于支撑环21的两侧。支撑环21呈方环状,且其外圈壁与垃圾桶1的底壁边沿抵接,支撑杆22呈长条状,其一端与支撑环21焊接固定,另一端延伸至垃圾桶1开口处并通过螺栓23与垃圾桶1固定,以此方便滤片11的安装,避免垃圾桶1在运输晃动或翻转排料时支撑环21、滤片11等发生松动,从而提高分离装置的稳定性。支撑环21与支撑杆22用于对滤片11进行支撑,避免固体垃圾使滤片11因承重而发生形变或塌陷。

滤片11与支撑杆22沿高度方向滑移连接,滤片11与支撑环21之间设置有调节两者间距的调节组件4。调节组件4包括穿过滤片11且一端与支撑环21抵接的螺杆41,螺杆41与滤片11螺纹连接。螺杆41转动时调节滤片11的高度,以此方便清洁人员根据当前区域所投放垃圾的主要种类调节空腔的容量。当当前区域所投放垃圾以液体垃圾为主时调高滤片11以增大空腔以装载更多液体垃圾,当当前区域所投放垃圾以固体垃圾为主时调低滤片11以缩小空腔以装载更多固体垃圾,从而提高分离装置的适用性。

滤片11边沿上开设有导流槽112,导流槽112呈u形,其开口朝向垃圾桶1内壁,滤片11上位于导流槽112的边沿焊接固定有与空腔连通的导流管12,导流管12沿其宽度方向的截面呈半圆环状,导流管12延伸至垃圾桶1开口处远离垃圾桶1翻盖的一侧。居民或清洁人员可通过导流管12与导流槽112直接向垃圾桶1的空腔内倾倒液体垃圾,以此避免固体垃圾沾染液体垃圾,以此方便固体垃圾后期的分拣。

导流管12的顶端开口处盖设有盖板13,盖板13一侧边沿与垃圾桶1铰接,当垃圾桶1放置于地面上时盖板13保持水平以封闭导流管12顶端开口,避免臭气外溢,从而提升空气清新度。同时盖板13的设置避免了居民在倾倒垃圾时将固体垃圾投入导流管12内而造成固液混杂甚至堵塞导流管12的现象。

参照图2、图4,且盖板13上位于其铰接处同轴固定有凸棱131,凸棱131呈三棱柱状,导流管12顶端开口面水平分布,当盖板13上翻至翻转角度大于直角时凸棱131与导流管12开口边沿抵接。此时盖板13的重心偏向远离导流管12开口的一侧,且凸棱131对盖板13进行支撑,以此避免人员在倾倒液体垃圾时盖板13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复位,同时避免盖板13翻转过度,从而方便盖板13的复位。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清洁人员或居民将固体与液体垃圾放入垃圾桶1内时,滤片11过滤固体垃圾,并使液体垃圾进入滤片11下方的空腔内进行储存,以此达到固液分离的效果,之后清洁人员再对沥干后的固体垃圾进行分拣分类,从而避免固体垃圾在分拣时滴落的液体垃圾污损路面,从而保护环境。之后清洁人员通过抱箍31连接排液管3与软管,再打开开关阀32,通过排液管3将空腔内的液体垃圾转移至垃圾车或容器内进行处理。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