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化软包装连续整形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017171发布日期:2020-08-28 16:02阅读:163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动化软包装连续整形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包装装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动化软包装连续整形装置。



背景技术:

与玻璃、金属以及其他硬质包装相比,软包装质轻、回收方便,在生产包装和运输过程中还可以有效的吸收震动和压力以保护被包装产品,因此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在软包装的生产过程中,常常要对软包装进行码放,而且对码放的整齐度有着较高的要求。对于软包装来说,其内装物一般为粉末、颗粒或者液体,在输送过程中极易产生形变,因此码放整齐的难度较大。所以,研究与开发软包装整形装置,对实现软包装的包装自动化,提高包装的工作效率以及增强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实用新型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技术问题

有鉴于此,针对软包装流动变形的特点,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自动化软包装连续整形装置,软包装以单袋、连续、有一定间距的形式由输送装置先输送至抚平装置,部分呈翻滚状态的软包装产品由抚平装置抚平,之后软包装产品被输送至压平装置,压平装置可以使部分隆起的软包装产品变为完全水平的状态,之后软包装产品被输送至调向装置,调向装置调整软包装产品的方向。

解决方案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自动化软包装连续整形装置,其包括:

输送装置,所述输送装置用于连续输送软包装;

抚平装置,所述抚平装置包括:第一施力装置,所述第一施力装置设置于所述输送装置上方,其用于向呈翻滚状态的软包装上部施力,带动呈翻滚状态的软包装发生翻转从而使软包装呈平放状态;

压平装置,所述压平装置沿输送装置的输送方向设置于抚平装置的下游,并且所述压平装置包括:第二施力装置,所述第二施力装置设置于所述输送装置上方,其用于向软包装的隆起部分施力使其与其余部分趋于高度相同;

和,调向装置,所述调向装置沿输送装置的输送方向设置于压平装置的下游,并且所述调向装置包括:调左装置,所述调左装置用于将软包装向左调向;和调右装置,所述调右装置用于将软包装向右调向。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施力装置选自:转动装置或拨动装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抚平装置包括:

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第三连接件、第四连接件,其中:第一至第四连接件两两相对设置在输送装置左右两侧;

第一横梁,所述第一横梁的左右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第一、第二连接件上;所述第一横梁靠近左端和右端的部分分别开设有贯通第一横梁前后表面的第一轴承孔和第二轴承孔,第一、第二轴承孔中分别安装有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

第二横梁,所述第二横梁的左右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第三、第四连接件上;所述第二横梁靠近左端和右端的部分分别开设有贯通第二横梁前后表面的第三轴承孔和第四轴承孔,第三、第四轴承孔中分别安装有第三轴承和第四轴承;

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设置在第二横梁上;

弹性联轴器,所述弹性联轴器安装在第一同步带轮光轴上;

和,第一施力装置,所述第一施力装置包括第一转动装置,所述第一转动装置包括:第一同步带轮光轴、第二同步带轮光轴,其中:第一、第二同步带轮光轴的前后两端分别安装在第一至第四轴承中;第一同步带轮、第二同步带轮、第三同步带轮、第四同步带轮,其中:第一至第四同步带轮两两为一组分别穿过第一、第二同步带轮光轴;和,同步带,所述同步带设置在第一至第四同步带轮外侧,同步带下表面距输送装置的垂直距离和软包装平放状态的高度一致;

所述第一电机用于通过弹性联轴器带动第一同步带轮光轴转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同步带下表面的转动方向与输送装置的输送方向呈45-90°角,优选地,相垂直。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抚平装置还包括:

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第一、第二支撑件分别设置在输送装置左右两侧,且第一、第二支撑件上分别开设有左右贯通的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第一、第二支撑件上表面还分别开设有第一固定孔和第二固定孔;

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的左端和第二连接杆的右端分别插设于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中,且第一、第二连接杆设置于同步带下方与输送装置的间隔处;

第一挡板、第二挡板,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挡板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杆的右端,所述第二挡板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杆的左端,第一、第二挡板的最高点与同步带保持适当距离,第一、第二挡板的最低点与输送装置保持适当距离;

和,第一固定件、第二固定件,第一、第二固定件与第一、第二固定孔相适应,分别用于穿过第一、第二固定孔以固定所述第一、第二连接杆的位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均为折线形挡板,所述折线形挡板沿输送装置的输送方向从后向前收口至一定距离后,向前平行延伸。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至第四连接件下部各开设有两个长条状的通孔,两通孔呈上下分布,第一至第四连接件通过通孔固定在输送装置左右两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第二固定孔相互独立地为螺纹孔,所述第一、第二固定件相互独立地为螺纹旋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施力装置包括:第二转动装置,所述第二转动装置最下部距输送装置的垂直距离略小于软包装正常平放状态时的高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压平装置包括:

第一轴承座、第二轴承座,所述第一、第二轴承座分别设置在输送装置的左右两侧,并且所述第一、第二轴承座中分别安装有第五轴承和第六轴承;

第二转动装置,所述第二转动装置包括:弹性辊轮,所述弹性辊轮的两端穿过第五、第六轴承中;

小链轮,所述小链轮安装在所述弹性辊轮的左端、第一轴承座的外侧;

大链轮;

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安装在所述输送装置上,且所述大链轮安装在所述第二电机的第二电机轴上;

和,链条,所述链条安装在大链轮、小链轮外侧,可以与大链轮、小链轮相互配合发生转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调右装置包括:

第五支撑件,所述第五支撑件设置在输送装置左侧,且第五支撑件上开设有左右贯通的第五连接孔,第五支撑件上还开设有第五固定孔;

第五连接杆,所述第五连接杆的左端插设于第五连接孔中;

第三挡板,所述第三挡板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五连接杆的右端;

和,第五固定件,所述第五固定件与第五固定孔相适应,分别用于穿过第五固定孔以固定所述第五连接杆的位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调左装置包括:

第六支撑件,所述第六支撑件设置在输送装置右侧,且第六支撑件上开设有左右贯通的第六连接孔,第六支撑件上还开设有第六固定孔;

第六连接杆,所述第六连接杆的右端插设于第六连接孔中;

第四挡板,所述第四挡板固定连接于所述第六连接杆的左端;

和,第六固定件,所述第六固定件与第六固定孔相适应,分别用于穿过第六固定孔以固定所述第六连接杆的位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沿输送方向,所述调左装置设置于调右装置的上游或下游。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输送装置包括输送带,侧板和支腿。

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自动化软包装连续整形装置中,软包装以单袋、连续、有一定间距的形式由输送装置先输送至抚平装置,抚平装置通过第一施力装置向呈翻滚状态的软包装施力带动呈翻滚状态的软包装发生翻转从而使软包装呈平放状态(平放状态是指软包装放置最稳定的状态,而非立起状态等相对不稳定状态),但经过抚平装置后的软包装仍会有部分隆起的现象,之后软包装产品被输送至压平装置,压平装置通过向软包装的隆起部分施力使其与其余部分趋于高度相同,从而使部分隆起的软包装产品变为完全水平的状态,从压平装置出来的软包装方向各异,之后软包装产品被输送至调向装置,调向装置调整软包装产品的方向,调向装置中的调左装置和调右装置分别对不同倾斜方向的软包装产品进行调向,之后软包装会呈现规则排列的状态。

(2)本实用新型自动化软包装连续整形装置中,第一施力装置可以选自转动装置或拨动装置,无论是第一转动装置通过自身转动带动呈翻滚状态的软包装翻转,还是通过拨动的方式向呈翻滚状态的软包装施力,都能使呈翻滚状态的软包装发生翻转从而使软包装呈平放状态。

(3)本实用新型自动化软包装连续整形装置中,在第一施力装置中设置同步带,同步带可以连续、方便地在整个输送装置运输截面上实现抚平功能,任何时刻通过同步带下方的呈翻滚状态的软包装均会在同步带的转动作用下受到向左或向右的力,从而使其失去平衡发生翻转。

(4)本实用新型自动化软包装连续整形装置中,同步带下表面的转动方向与输送装置的输送方向呈45-90°角,优选地,相垂直。这样的角度下,第一施力装置所施加的力最容易使呈翻滚状态的软包装发生翻转。

(5)本实用新型自动化软包装连续整形装置中,同步带和输送装置之间设置挡板,由连接杆固定,软包装经挡板进入同步带下方,设置挡板有利于软包装在运输过程中不散开,尤其是当第一施力装置向呈翻滚状态的软包装施力时,容易使软包装在运输装置上发生平移,设置挡板可以使软包装不容易从输送装置上掉落。

(6)本实用新型自动化软包装连续整形装置中,挡板选择从后向前收口的折线形挡板有利于使更宽范围内的软包装进入挡板范围内,并经过抚平装置、压平装置和调向装置。

(7)本实用新型自动化软包装连续整形装置中,第一至第四连接件下部开设的长条状的、上下两个通孔可以间接地调节整个抚平装置距输送装置的高度,以满足不同规格的软包装。

(8)本实用新型自动化软包装连续整形装置中,固定孔设置为螺纹孔和固定件设置为螺纹旋钮,通过螺纹旋钮的松开、旋紧状态可以方便地调节连接杆的位置,进而可以间接地调节两挡板之间的距离,以适应不同的软包装产品。

(9)本实用新型自动化软包装连续整形装置中,第二施力装置可以选择第二转动装置,第二转动装置最下部距输送装置的垂直距离略小于软包装正常平放状态时的高度,所以侧面隆起状态的软包装产品会被第二转动装置彻底压平。

(10)本实用新型自动化软包装连续整形装置中,选择弹性辊轮作为第二转动装置,弹性辊轮最低点的运动方向与输送装置运动方向一致,其外层包覆有弹性材料,对隆起程度不同的软包装都有较好的压平效果。

(11)本实用新型自动化软包装连续整形装置中,调左装置和调右装置选择挡板,对于不同倾斜程度的软包装产品都会有较好的调节效果。

(12)本实用新型自动化软包装连续整形装置中,在输送过程中,会有少数软包装以横向形式进入调向装置,通过这种调左装置和调右装置前后交替的形式进行调向,避免产生拥堵。

上述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据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同时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技术特征以及优点更加易懂,以下列举一个或多个优选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中的图片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

图1是本实用新型自动化软包装连续整形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自动化软包装连续整形装置的输送装置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自动化软包装连续整形装置的抚平装置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自动化软包装连续整形装置的抚平装置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5、图6是本实用新型自动化软包装连续整形装置的压平装置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自动化软包装连续整形装置的调向装置示意图。

其中:1-输送装置,11-输送带,12-侧板,13-支腿,2-抚平装置,211-第一连接件,212-第二连接件,213-第三连接件,214-第四连接件,22-第一横梁,221-第一轴承孔,222-第二轴承孔,23-第二横梁,24-第一电机,25-弹性联轴器,261-第一同步带轮光轴,262-第二同步带轮光轴,263-第一同步带轮,264-第二同步带轮,265-第三同步带轮,266-第四同步带轮,267-同步带,271-第一支撑件、272-第二支撑件,273-第一固定件,274-第二固定件,281-第一连接杆,282-第二连接杆,291-第一挡板、292-第二挡板,3-压平装置,31-第二轴承座,32-弹性辊轮,33-小链轮,34-大链轮,35-第二电机,36-链条,4-调向装置,411-第五支撑件,412-第五连接杆,413-第三挡板,414-第五固定件,421-第六支撑件,422-第六连接杆,423-第四挡板,424-第六固定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除非另有其他明确表示,否则在整个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术语“包括”或其变换如“包含”或“包括有”等等将被理解为包括所陈述的元件或组成部分,而并未排除其他元件或其他组成部分。

在本文中,为了描述的方便,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诸如“下面”、“下方”、“下”、“上面”、“上方”、“上”等,来描述一个元件或特征与另一元件或特征在附图中的关系。应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在图中所绘的方向之外物件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向。例如,如果在图中的物件被翻转,则被描述为在其他元件或特征“下方”或“下”的元件将取向在所述元件或特征的“上方”。因此,示范性术语“下方”可以包含下方和上方两个方向。物件也可以有其他取向(旋转90度或其他取向)且应对本文使用的空间相对术语作出相应的解释。

在本文中,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以区别两个不同的元件或部位,并不是用以限定特定的位置或相对关系。换言之,在一些实施例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也可以彼此互换。

如图1-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的一种自动化软包装连续整形装置,包括:

输送装置1,所述输送装置1用于连续输送软包装;

抚平装置2,所述抚平装置2包括:第一施力装置,所述第一施力装置设置于所述输送装置1上方,其用于向呈翻滚状态的软包装上部施力,带动呈翻滚状态的软包装发生翻转从而使软包装呈平放状态;

压平装置3,所述压平装置3沿输送装置的输送方向设置于抚平装置2的下游,并且所述压平装置3包括:第二施力装置,所述第二施力装置设置于所述输送装置1上方,其用于向软包装的隆起部分施力使其与其余部分趋于高度相同;

和,调向装置4,所述调向装置4沿输送方向设置于压平装置3的下游,并且所述调向装置4包括:调左装置,所述调左装置用于将软包装向左调整方向;和调右装置,所述调右装置用于将软包装向右调整方向。

上述自动化软包装连续整形装置具体的工作步骤为:软包装以单袋、连续、有一定间距的形式由输送装置1先输送至抚平装置2,抚平装置2通过第一施力装置向呈翻滚状态的软包装施力带动呈翻滚状态的软包装发生翻转从而使软包装呈平放状态,但经过抚平装置2后的软包装仍会有部分隆起的现象,之后软包装产品被输送至压平装置3,压平装置3通过向软包装的隆起部分施力使其与其余部分趋于高度相同,从而使部分隆起的软包装产品变为完全水平的状态,从压平装置3出来的软包装方向各异,之后软包装产品被输送至调向装置4,调向装置4调整软包装产品的方向,调向装置4中的调左装置和调右装置分别对不同倾斜方向的软包装产品进行调向,之后软包装会呈现规则排列的状态。

如图2中所示,上述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可选地,所述输送装置1包括输送带11,侧板12和支腿13。

如图3-图4中所示,上述实施例中,可选地,所述第一施力装置选自:转动装置或拨动装置。

无论是转动装置通过自身转动带动呈翻滚状态的软包装翻转,还是通过拨动的方式向呈翻滚状态的软包装施力,都能使呈翻滚状态的软包装发生翻转从而使软包装呈平放状态。

如图3-图4中所示,上述实施例中,可选地,所述抚平装置包括:

第一连接件211、第二连接件212、第三连接件213、第四连接件214,其中:第一至第四连接件两两相对设置在输送装置1左右两侧;

第一横梁22,所述第一横梁22的左右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第一、第二连接件211、212上;所述第一横梁22靠近左端和右端的部分分别开设有贯通第一横梁22前后表面的第一轴承孔221和第二轴承孔222,第一、第二轴承孔221、222中分别安装有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

第二横梁23,所述第二横梁23的左右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第三、第四连接件213、214上;所述第二横梁23靠近左端和右端的部分分别开设有贯通第二横梁23前后表面的第三轴承孔和第四轴承孔,第三、第四轴承孔中分别安装有第三轴承和第四轴承;

第一电机24,所述第一电机24设置在第二横梁23上;

弹性联轴器25,所述弹性联轴器安装在第一同步带轮光轴上;

和,第一施力装置,所述第一施力装置包括第一转动装置,所述第一转动装置包括:

第一同步带轮光轴261、第二同步带轮光轴262,其中:第一、第二同步带轮光轴261、262前后两端分别安装在第一至第四轴承中;

第一同步带轮263、第二同步带轮264、第三同步带轮265、第四同步带轮266,其中:第一至第四同步带轮263、264、265、266两两为一组分别固定安装在第一、第二同步带轮光轴261、262上;

和,同步带267,所述同步带267设置在第一至第四同步带轮263、264、265、266外侧,同步带267下表面距输送装置1的垂直距离和软包装平放状态的高度一致;

所述第一电机24用于通过弹性联轴器25带动第一同步带轮光轴261和第一、第二同步带轮263、264转动,从而带动同步带267、第二同步带轮光轴262、第三、第四同步带轮265、266转动。

如图3-图4所示,第一、第二连接件211、212上部分布有四个通孔,通过螺栓与工字型的第一横梁22连接,第三、第四连接件213、214上部也分布有四个通孔,通过螺栓与工字型的第二横梁23连接。第一横梁22的两端分布有两个轴承孔221、222,两个轴承分别与两个轴承孔221、222过盈配合。两根同步带轮光轴261、262分别安装在两个轴承中,同步带轮263、264、265、266通过同步带轮上的顶丝固定安装在同步带轮光轴上。整个抚平装置2由第一电机24提供动力,第一电机24通过螺栓与工字型的第二横梁23连接,第一电机轴与第一同步带轮光轴261通过弹性联轴器25相连,带动第一同步带轮光轴261和第一、第二同步带轮263、264转动,从而带动同步带267、第二同步带轮光轴262、第三、第四同步带轮265、266转动。同步带267下表面距输送装置1的垂直距离和软包装平放状态的高度一致,所以部分发生翻滚的软包装产品会被同步带267抚平。

上述实施例中,同步带267的设置仅是实现抚平装置2功能的一个示例,同步带267可以连续、方便地在整个输送装置1运输截面上实现抚平功能,任何时刻通过同步带下方的呈翻滚状态的软包装均会在同步带的转动作用下受到向左或向右的力,从而使其失去平衡发生翻转。如果是旋转面积更小的转轮,则无法实现在整个输送装置1的输送截面上实现抚平功能,当然如果设置多个并排转轮,则可实现该功能。同样的,如果在运输装置上方设置长排拨动刷头,也可实现该功能。

如图3-图4中所示,上述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可选地,第一施力装置的施力方向与输送装置的输送方向呈45-90°角,优选地,相垂直。

同样可选地,同步带267下表面的转动方向与输送装置的输送方向呈45-90°角,优选地,相垂直。

这样的角度下,第一施力装置所施加的力最容易使呈翻滚状态的软包装发生翻转。

如图3-图4中所示,上述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可选地,所述抚平装置还包括:

第一支撑件271、第二支撑件272,第一、第二支撑件271、272分别设置在输送装置1左右两侧,且第一、第二支撑件271、272上分别开设有左右贯通的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第一、第二支撑件271、272上表面还分别开设有第一固定孔和第二固定孔;

第一连接杆281、第二连接杆282,所述第一连接杆281的左端和第二连接杆282的右端分别插设于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中,且第一、第二连接杆281、282设置于同步带267下方与输送装置1之间的间隔处;

第一挡板291、第二挡板292,所述第一挡板291和第二挡板292相对设置,第一挡板291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杆281的右端,所述第二挡板292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杆282的左端,第一、第二挡板291、292的最高点与同步带267下端保持适当距离,第一、第二挡板291、292的最低点与输送装置1保持适当距离;

和,第一固定件273、第二固定件274,第一、第二固定件273、274与第一、第二固定孔相适应,分别用于穿过第一、第二固定孔以固定第一、第二连接杆281、282的位置。

第一、第二挡板291、292设置于同步带267和输送装置1之间,由第一、第二连接杆281、282固定,即第一、第二固定件273、274可以确定第一、第二挡板291、292之间的距离,例如:如果需要第一、第二挡板291、292距离远些,则将第一、第二连接杆281、282向外侧拨出些。第一、第二连接孔的位置实际上能决定第一、第二挡板291、292在同步带267和输送装置1之间的具体位置。软包装经挡板进入同步带267下方,设置挡板有利于软包装在运输过程中不散开,尤其是当第一施力装置向呈翻滚状态的软包装施力时,容易使软包装在运输装置上发生平移,设置挡板可以使软包装不容易从输送装置上掉落。

如图3中所示,上述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可选地,所述第一挡板291和第二挡板292均为折线形挡板,所述折线形挡板沿输送装置1的输送方向从后向前收口至一定距离后,向前平行延伸。

从后向前收口的折线形挡板有利于使得在更宽范围内的软包装进入挡板范围内,并经过抚平装置2、压平装置3和调向装置4。

如图3-图4中所示,上述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可选地,第一至第四连接件211、212、213、214下部各开设有两个长条状的通孔,两通孔呈上下分布,第一至第四连接件211、212、213、214通过通孔固定在输送装置左右两侧。

第一至第四连接件下部开设的长条状的、上下两个通孔可以间接地调节整个同步带267距输送装置的高度,以满足不同规格的软包装。

如图3-图4中所示,上述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可选地,所述抚平装置2还包括:

第三支撑件、第四支撑件,第三、第四支撑件分别设置在输送装置1左右两侧、且设置于第一、第二支撑件271、272沿输送装置的输送方向的下游,第三、第四支撑件上分别开设有左右贯通的第三连接孔和第四连接孔,第三、第四支撑件上表面还分别开设有第三固定孔和第四固定孔;

第三连接杆、第四连接杆,所述第三连接杆的左端和第四连接杆的右端分别插设于第三连接孔和第四连接孔中,所述第三连接杆的右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挡板291上,所述第四连接杆的左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挡板292上;

和,第三固定件、第四固定件,第三、第四固定件与第三、第四固定孔相适应,分别用于穿过第三、第四固定孔以固定以固定第三、第四连接杆。

第三、第四连接杆的设置有利于与第一、第二连接杆一起更好地控制第一、第二挡板291、292的位置。

如图3-图4中所示,上述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可选地,所述第一至第四支撑件通过第一至第四l型连接件设置在输送装置1左右两侧,其中:组成l型连接件的两个平面片中,一个平面片固定连接在输送装置上,另一个平面片与支撑件固定连接,与支撑件固定连接的平面片上开设有前后延伸和/或左右延伸的孔。

与支撑件固定连接的平面片上开设有前后延伸和/或左右延伸的孔,使得第一至第四支撑件可以相对于输送装置有一定前后左右调整位置的空间,从而使得根据不同的软包装可以调整第一、第二挡板之间的距离,以及调整第一、第二挡板在同步带和输送装置之间的位置。

如图3-图4中所示,上述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可选地,所述第一至第四固定孔相互独立地为螺纹孔,所述第一至第四固定件相互独立地为螺纹旋钮。

设置为螺纹孔和螺纹旋钮可以方便地调节连接杆的位置,进而可以间接地调节两挡板之间的距离,以适应不同的软包装产品。

如图5中所示,上述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可选地,所述第二施力装置包括:第二转动装置,所述第二转动装置最下部距输送装置的垂直距离略小于软包装正常平放状态时的高度。

第二转动装置最下部距输送装置的垂直距离略小于软包装正常平放状态时的高度,所以侧面隆起状态的软包装产品会被第二转动装置彻底压平。当然第二施力装置也可以是其他设备,比如是下压装置,通过直接施加下压力使软包装压平。

如图5-图6中所示,上述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可选地,所述压平装置3包括:

第一轴承座、第二轴承座31,所述第一、第二轴承座分别设置在输送装置1的左右两侧,并且所述第一、第二轴承座中分别安装有第五轴承和第六轴承;

第二转动装置,所述第二转动装置包括:弹性辊轮32,所述弹性辊轮32的左右两端穿过第五、第六轴承中;

小链轮33,所述小链轮33安装在所述弹性辊轮32的左端、第一轴承座的外侧;

大链轮34;

第二电机35,所述第二电机35安装在所述输送装置1上,且所述大链轮34安装在所述第二电机35的第二电机轴上;

和,链条36,所述链条36安装在大链轮34、小链轮33外侧,可以与大链轮34、小链轮33相互配合发生转动。

安装在轴承座中的轴承过盈配合安装在弹性辊轮32的两端,弹性辊轮32最低点的运动方向与输送装置1运动方向一致,其外层包覆有弹性材料,对隆起程度不同的软包装都有较好的压平效果。

如图5中所示,上述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可选地,所述轴承座通过通孔螺栓与l型连接板连接,l型连接板通过螺栓与不锈钢侧板连接,l型不锈钢侧板上的长条状通孔可以调节弹性辊轮与输送装置的垂直高度。

如图7中所示,上述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可选地,所述调右装置包括:

第五支撑件411,所述第五支撑件411设置在输送装置1左侧,且第五支撑件411上开设有左右贯通的第五连接孔,第五支撑件上还开设有第五固定孔;

第五连接杆412,所述第五连接杆412的左端插设于第五连接孔中;

第三挡板413,所述第三挡板413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五连接杆412的右端;

和,第五固定件414,所述第五固定件414与第五固定孔相适应,分别用于穿过第五固定孔以固定所述第五连接杆412。

如图7中所示,上述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可选地,所述调左装置包括:

第六支撑件421,所述第六支撑件421设置在输送装置1右侧,且第六支撑件421上开设有左右贯通的第六连接孔,第六支撑件上还开设有第六固定孔;

第六连接杆422,所述第六连接杆422的右端插设于第六连接孔中;

第四挡板423,所述第四挡板423固定连接于所述第六连接杆422的左端;

和,第六固定件424,所述第六固定件424与第六固定孔相适应,分别用于穿过第六固定孔以固定所述第六连接杆422。

柱形连接杆之间的连接方式与抚平装置的相同。

如图7中所示,上述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可选地,所述第三挡板413和第四挡板423均为折线形挡板,所述折线形挡板沿输送装置的输送方向平行延伸一定距离后,沿输送方向向内收口。

如图3和7中所示,上述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可选地,第一至第四挡板末端为弹性材料,具有一定的弹性,对于不同倾斜程度的软包装产品都会有较好的调节效果。

如图7中所示,上述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可选地,沿输送方向,所述调左装置设置于调右装置的上游或下游。

在输送过程中,会有少数软包装以横向形式进入调向装置4,通过这种调左装置和调右装置前后交替的形式进行调向,避免产生拥堵。

前述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描述是为了说明和例证的目的。这些描述并非想将本实用新型限定为所公开的精确形式,并且很显然,根据上述教导,可以进行很多改变和变化。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选择和描述的目的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特定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得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现并利用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的示例性实施方案以及各种不同的选择和改变。针对上述示例性实施方案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都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