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瓶盖及包装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031223发布日期:2020-06-09 20:11阅读:175来源:国知局
一种瓶盖及包装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流动液体的包装领域。

本发明特别涉及一种瓶盖、以及包含有该瓶盖的包装瓶。



背景技术:

目前,通常使用包装瓶来包装流动液体(比如饮料、药液、洗漱液等),便于流动液体的运输和存放。包装瓶主要包括瓶体和安装在瓶体上端的瓶盖,而瓶盖只是起到封堵瓶体上端开口的作用,故包装瓶在使用过程中,需要频繁地打开瓶盖和盖上瓶盖,由此造成一定的使用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瓶盖,其能够实现与外界的连通和隔离。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瓶盖,包括:

外盖体:用于和包装瓶中的瓶体相连,且具有与瓶体的瓶内腔相通的第一腔室、以及与外界相通的第一取液口;

内盖体:可运动地安装在所述外盖体中,且具有与外盖体的第一腔室相通的第二腔室、以及与第二腔室相连通的第二取液口;

所述内盖体相对于外盖体至少具有封液位置和取液位置;当所述内盖体位于封液位置时,所述第二取液口与第一取液口之间隔断;当所述内盖体位于取液位置时,所述第二取液口与第一取液口之间相通。

进一步地,当所述内盖体位于封液位置时,所述第二取液口与第一取液口在瓶盖的周向上错位、且两者之间由内盖体隔断。

进一步地,所述内盖体可转动地安装在外盖体中。

进一步地,所述内盖体为一体成型件。

进一步地,所述内盖体包括上盖部和下盖部,所述上盖部至少有一部分位于外盖体的外部、且开设有非圆形的连接孔,所述下盖部至少有一部分位于外盖体的内部、且设有与连接孔相配合的连接凸部,所述第二腔室和第二取液口都开设在下盖部中。

进一步地,所述内盖体可转动且可上下移动地安装在外盖体中;当所述内盖体位于封液位置时,所述第二取液口与第一取液口在上下方向上错位;当所述内盖体位于取液位置时,所述第二取液口与第一取液口在上下方向上齐平。

进一步地,所述外盖体和内盖体之间还设有上拉限位组件;当所述内盖体位于封液位置时,所述上拉限位组件限制内盖体的上移。

进一步地,所述上拉限位组件包括设置在外盖体内周面上的限位突部、开设在内盖体外周面上的限位凹槽、以及设置在内盖体外周面上的限位台阶部,所述限位突部包括位于限位凹槽中的主体部、以及设在主体部上端的钩部;当所述内盖体位于封液位置时,所述钩部的下端与限位台阶部的上端抵接;当所述内盖体位于取液位置时,所述钩部位于限位凹槽的上方侧。

进一步地,所述外盖体的内壁上设有位于限位台阶部上方侧的止动部;当所述限位台阶部与止动部抵接时,所述第二取液口与第一取液口在上下方向上齐平。

进一步地,所述外盖体上设有第一标识,所述内盖体上设有第二标识,所述内盖体位于封液位置时第二标识相对于第一标识的位置状态、与内盖体位于取液位置时第二标识相对于第一标识的位置状态不相同。

进一步地,所述外盖体的下端设有防盗齿。

进一步地,所述内盖体可上下移动地安装在外盖体中;当所述内盖体位于封液位置时,所述第二取液口与第一取液口在上下方向上错位、且两者之间由内盖体隔断。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包装瓶,包括具有瓶内腔的瓶体、以及如上所述的瓶盖,所述外盖体连接在瓶体的上端,所述外盖体的第一腔室与瓶体的瓶内腔相通。

如上所述,本发明涉及的瓶盖和包装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中,通过内盖体在外盖体中的运动可使内盖体位于封液位置或取液位置,由此实现瓶内腔与外界的隔离和连通。因此,本申请中的瓶盖自身可以实现内部与外界的隔离和连通,使得安装有该瓶盖的包装瓶在使用时,只需使内盖体位于封液位置或取液位置即可,而不需要频繁地将盖体整体取下和盖上,提高使用便利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中瓶盖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该图中瓶盖处于关闭状态。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3为本申请中瓶盖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该图中瓶盖处于打开状态。

图4为图3的俯视图。

图5和图6为瓶盖实施例一中外盖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7和图8为瓶盖实施例一中内盖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中瓶盖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该图中瓶盖处于关闭状态。

图10为图9的俯视图。

图11为本申请中瓶盖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该图中瓶盖处于打开状态。

图12为图11的俯视图。

图13和图14为瓶盖实施例二中外盖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瓶盖实施例二中内盖体的上盖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图15的仰视图。

图17为瓶盖实施例二中内盖体的下盖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图17的俯视图。

图19为本申请中瓶盖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该图中瓶盖处于关闭状态。

图20为图19的俯视图。

图21为本申请中瓶盖实施例三的侧视图,该图中瓶盖处于关闭状态。

图22为本申请中瓶盖实施例三处于打开状态时的俯视图。

图23和图24为瓶盖实施例三中外盖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5至图27为瓶盖实施例三中内盖体的结构示意图。

元件标号说明

1外盖体

11外盖主体部

111第一腔室

112第一凹槽

113第一突部

114第三突部

115止动台阶部

12外盖取液部

121取液通道

122第一取液口

13螺纹连接部

14防盗齿

15限位突部

151主体部

152钩部

16止动部

2内盖体

21内盖主体部

211第二腔室

212第二取液口

213第一凸缘

214上移限位台阶

22内盖端盖部

23上盖部

231连接孔

232第二突部

24下盖部

241连接凸部

242下盖主体部

243下盖端盖部

244第二凸缘

25内盖主体上段

26内盖主体下段

261限位凹槽

27限位台阶部

3第一标识

4第二标识

5垫片

6o型密封圈

7罩盖

8旋转标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须知,本说明书附图所绘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发明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发明所揭示的技术内容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发明可实施的范畴。

本申请提供一种包装瓶,该包装瓶主要用于包装流动液体。包装瓶包括具有瓶内腔的瓶体、瓶盖,瓶盖安装在瓶体的上端开口处。特别地,本申请涉及的包装瓶中的瓶盖能够自身实现内部与外界的隔离和连通,由此相应地实现瓶内腔与外界的隔离和连通。具体说,如图1或图9或图19所示,本申请涉及的瓶盖包括外盖体1和内盖体2;其中,外盖体1安装在瓶体的上端,进而将瓶盖整体安装在瓶体的上端,外盖体1具有与瓶体的瓶内腔相通的第一腔室111、以及与外界相通的第一取液口122;内盖体2可运动地安装在外盖体1中,内盖体2具有与外盖体1的第一腔室111相通的第二腔室211、以及与第二腔室211相连通的第二取液口212,因此,瓶体的瓶内腔、外盖体1的第一腔室111、内盖体2的第二腔室211、以及内盖体2的第二取液口212依次相通。

进一步地,基于内盖体2在外盖体1中可运动的特性,使得内盖体2相对于外盖体1至少具有封液位置和取液位置。当内盖体2位于封液位置时,第二取液口212与第一取液口122之间隔断、不连通,由此隔断瓶体的瓶内腔和外界,外盖体1上的第一取液口122成关闭状态,使得瓶盖处于关闭的状态,包装瓶内的流动液体不能经外盖体1上的第一取液口122流出。当内盖体2位于取液位置时,第二取液口212与第一取液口122之间相通,由此连通瓶体的瓶内腔和外界,外盖体1上的第一取液口122成打开状态,使得瓶盖处于打开的状态,包装瓶内的流动液体依次经外盖体1的第一腔室111、内盖体2的第二腔室211、内盖体2的第二取液口212、以及外盖体1的第一取液口122后流出,实现取液。因此,本申请涉及的瓶盖中,通过内盖体2在外盖体1中的运动可使内盖体2位于封液位置或取液位置,可实现瓶内腔与外界的隔离和连通,故通过瓶盖自身的结构就可以实现与外界的隔离和连通,使得安装有该瓶盖的包装瓶在使用时,只需使内盖体2位于封液位置或取液位置即可,而不需要频繁地将盖体整体取下和盖上,提高使用便利度。

进一步地,内盖体2在外盖体1中的运动方式可以为仅转动、仅移动、转动且可移动;内盖体2可以为一体成型件、也可以为分体件。基于内盖体2在外盖体1中运动方式的不同、以及内盖体2的不同结构,使得瓶盖具有多种实施例。下述提供瓶盖的四个优选实施例。

瓶盖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内盖体2可转动地安装在外盖体1中。进一步地,外盖体1的结构为:如图5和图6所示,外盖体1包括呈筒状的外盖主体部11、以及从外盖主体部11的上段部分沿垂直于外盖主体部11的方向延伸出的外盖取液部12,第一腔室111开设在外盖主体部11中、并在上下方向上贯穿外盖主体部11,外盖取液部12中开设有垂直于第一腔室111的取液通道121,取液通道121远离内盖体2的外端为外盖体1上的第一取液口122;外盖主体部11的下段部分为设有内螺纹的螺纹连接部13、以及内周设有防盗齿14的防盗部,螺纹连接部13与瓶体的上端螺纹连接,进而将外盖体1整体安装在瓶体的上端,并通过防盗齿14将外盖体1锁定在瓶体的上端,即瓶盖装在瓶体上后通过防盗齿14锁定、不能取下。内盖体2的结构为:如图7和图8所示,内盖体2为一体成型件,内盖体2包括呈筒状的内盖主体部21、以及连接在内盖主体部21上端的内盖端盖部22,第二腔室211开设在内盖主体部21中,第二腔室211的上端由内盖端盖部22封堵、下端向下贯穿内盖主体部21后与第一腔室111连通,第二取液口212开设在内盖主体部21上。图1和图3所示的视图中,第二取液口21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二取液口212呈180度间隔分布;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取液口212的数量也可以为一个。

内盖体2装配在外盖体1中后,如图1所示,内盖主体部21的下段部分位于外盖主体部11中,内盖主体部21的上段部分和内盖端盖部22都位于外盖主体部11的外部、也即位于外盖体1的外部。当内盖体2位于封液位置时,如图1和图2所示,第二取液口212与第一取液口122在瓶盖的周向上错位、两者之间由内盖体2的内盖主体部21隔断,内盖主体部21封堵取液通道121靠近内盖体2的内端,故第二取液口212和第一取液口122之间不连通,外盖体1的取液通道121和第一取液口122都处于关闭的状态,瓶盖整体处于关闭的状态。将图1中的内盖体2转动90度后,内盖体2位于取液位置,此时,如图3和图4所示,第二取液口212与取液通道121的内端对准、两者连通,故第二取液口212和第一取液口122之间连通,外盖体1的取液通道121和第一取液口122都处于打开的状态、都与第二腔室211连通,瓶盖整体处于打开的状态。因此,瓶盖的实施例一中,转动内盖体2即可打开或关闭瓶盖,操作非常方便。

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4所示,外盖体1的外盖主体部11的上端设有第一标识3,该第一标识3的设置位置对应取液通道121的内端;内盖体2的内盖端盖部22的上端设有第二标识4;内盖体2位于封液位置时第二标识4相对于第一标识3的位置状态、与内盖体2位于取液位置时第二标识4相对于第一标识3的位置状态不相同,便于用户能够清楚地区分内盖体2是位于封液位置还是位于取液位置。较优地,图2和图4所示的视图中,外盖体1上的第一标识3为朝向内盖体2的单向直箭头,内盖体2上的第二标识4为双向直箭头;当内盖体2位于封液位置时,如图2所示,构成第二标识4的双向直箭头与构成第一标识3的单向直箭头之间垂直、两者成90度,瓶盖为关闭状态;当内盖体2位于取液位置时,如图4所示,构成第二标识4的双向直箭头与构成第一标识3的单向直箭头之间平行、两者成180度,瓶盖为打开状态。较优地,如图2和图4所示,内盖体2的内盖端盖部22的上端面上还设有旋转标识8,旋转标识8为单向弧形箭头,用于表示内盖体2的转动方向。

进一步地,如图1、图6、以及图7所示,外盖主体部11的内周面上在内盖主体部21的下端处开设有第一凹槽112,内盖主体部21的下端设有平直向外延伸的第一凸缘213,第一凸缘213位于第一凹槽112中、两者配合对内盖体2的上移形成限位。同时,内盖主体部21的外周面上具有上移限位台阶214,外盖主体部11具有卡在上移限位台阶214上端的第一突部113,第一突部113与上移限位台阶214相配合、对内盖体2的上移形成限位。当瓶盖安装在瓶体的上端后,瓶体的上端与内盖主体部21的下端抵接配合、对内盖体2的下移形成限位。如此,使得内盖体2在外盖体1中只能转动、而不能上下移动,再结合内盖体2一体成型件的特征,可防止意外打开瓶盖。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上移限位台阶214和第一突部113之间、第一凸缘213与第一凹槽112的上槽壁之间、以及内盖体2与瓶体之间都设有垫片5,垫片5由硅胶制成、并固定于外盖主体部11,由此提高瓶盖的密封性能。另外,内盖主体部21和外盖主体部11之间还设置有多道o型密封圈6,o型密封圈6固定在内盖主体部21外周面上的环形槽中;多道o型密封圈6中,至少有一道o型密封圈6在上下方向上位于取液通道121的上方侧,至少有一道o型密封圈6在上下方向上位于取液通道121的下方侧。

瓶盖实施例二

如图9所示,内盖体2可转动地安装在外盖体1中。进一步地,外盖体1的结构与瓶盖实施例一中外盖体1的结构大致相同;具体说,如图13和图14所示,外盖体1包括呈筒状的外盖主体部11、以及从外盖主体部11的上段部分沿垂直于外盖主体部11的方向延伸出的外盖取液部12,第一腔室111开设在外盖主体部11中、并在上下方向上贯穿外盖主体部11,外盖取液部12中开设有垂直于第一腔室111的取液通道121,取液通道121远离内盖体2的外端为外盖体1上的第一取液口122;外盖主体部11的下段部分为设有内螺纹的螺纹连接部13、以及内周设有防盗齿14的防盗部,螺纹连接部13与瓶体的上端螺纹连接,进而将外盖体1整体安装在瓶体的上端,并通过防盗齿14将外盖体1锁定在瓶体的上端,即瓶盖装在瓶体上后通过防盗齿14锁定、不能取下。如图9所示,内盖体2为分体件,包括采用凹凸环相扣的方式上下相连的上盖部23和下盖部24,上盖部23和下盖部24各自为一体成型件;上盖部23的结构为:如图15和图16所示,上盖部23的下端面上开设有非圆形的连接孔231,图16所示的视图中,连接孔231为长方形,当然,连接孔231还可以为方形、三角形等;下盖部24的结构为:如图17和图18所示,下盖部24包括呈筒状的下盖主体部242、连接在下盖主体部242上端的下盖端盖部243、以及从下盖端盖部243的上端面上向上突出的连接凸部241,连接凸部241的形状与连接孔231的形状相适配、两者相扣合;第二腔室211开设在下盖主体部242中,第二腔室211的上端由下盖端盖部243封堵、下端向下贯穿下盖主体部242后与第一腔室111连通,第二取液口212开设在下盖主体部242上。图12和图14所示的视图中,第二取液口21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二取液口212呈180度间隔分布;当然,第二取液口212的数量也可以为一个。

内盖体2装配在外盖体1中后,如图9所示,上盖部23至少有一部分位于外盖体1的外部、这部分供用户转动内盖体2时的转动操作,下盖部24全部位于外盖体1的内部。当内盖体2位于封液位置时,如图9和图10所示,第二取液口212与第一取液口122在瓶盖的周向上错位、两者之间由内盖体2中下盖部24的下盖主体部242隔断,下盖主体部242封堵取液通道121靠近内盖体2的内端,故第二取液口212和第一取液口122之间不连通,外盖体1的取液通道121和第一取液口122都处于关闭的状态,瓶盖整体处于关闭的状态。将图9中的内盖体2的上盖部23转动90度后,上盖部23通过连接凸部241和连接孔231之间的扣合带动下盖部24同步转动,由此使内盖体2位于取液位置,此时,如图11和图12所示,第二取液口212与取液通道121的内端对准、两者连通,故第二取液口212和第一取液口122之间连通,外盖体1的取液通道121和第一取液口122都处于打开的状态、都与第二腔室211连通,瓶盖整体处于打开的状态。因此,瓶盖的实施例二中,转动内盖体2的上盖部23即可打开或关闭瓶盖,操作非常方便。

进一步地,如图10和图12所示,外盖体1的外盖主体部11的上端设有第一标识3,该第一标识3的设置位置对应取液通道121的内端;内盖体2的上盖部23的上端面上设有第二标识4;内盖体2位于封液位置时第二标识4相对于第一标识3的位置状态、与内盖体2位于取液位置时第二标识4相对于第一标识3的位置状态不相同,便于用户能够清楚地区分内盖体2是位于封液位置还是位于取液位置。较优地,图10和图12所示的视图中,外盖体1上的第一标识3为朝向上盖部23的单向直箭头,上盖部23上的第二标识4为双向直箭头;当内盖体2位于封液位置时,如图10所示,构成第二标识4的双向直箭头与构成第一标识3的单向直箭头之间垂直、两者成90度,瓶盖为关闭状态;当内盖体2位于取液位置时,如图12所示,构成第二标识4的双向直箭头与构成第一标识3的单向直箭头之间平行、两者成180度,瓶盖为打开状态。

进一步地,如图9和图11所示,外盖主体部11的内周面上在下盖部24的下端处开设有第一凹槽112,下盖部24的下端设有平直向外延伸的第二凸缘244,第二凸缘244位于第一凹槽112中、两者配合对下盖部24的上移形成限位。当瓶盖安装在瓶体的上端后,瓶体的上端与下盖主体部242的下端抵接配合、对下盖部24的下移形成限位。如此,限制下盖部24在外盖体1中的上下移动。另外,上盖部23的下端具有位于第一腔室111中的第二突部232,外盖主体部11的上端具有位于第二突部232上方的第三突部114,第二突部232和第三突部114两者之间在上下方向上具有容许上盖部23略微上移的上移空间,当上盖部23上移时,第二突部232和第三突部114能够抵接配合,由此限制上盖部23的继续上移;当上盖部23下移时,上盖部23的下端面与下盖部24的上端面能够抵接配合,由此限制上盖部23的继续下移。如此,使得内盖体2的上盖部23在外盖体1中能转动、且能略微上下移动,内盖体2的下盖部24在外盖体1中只能转动、不能上下移动,进而可防止意外打开瓶盖。

进一步地,如图9和图11所示,第二凸缘244与第一凹槽112的上槽壁之间、以及下盖部24与瓶体之间都设有垫片5,垫片5由硅胶制成、并固定于外盖主体部11,由此提高瓶盖的密封性能。外盖主体部11和内盖体2的下盖部24之间还设置有多道o型密封圈6,o型密封圈6固定在下盖主体部242外周面上的环形槽中;多道o型密封圈6中,至少有一道o型密封圈6在上下方向上位于取液通道121的上方侧,至少有一道o型密封圈6在上下方向上位于取液通道121的下方侧。

瓶盖实施例三

如图19所示,内盖体2可转动且可上下移动地安装在外盖体1中。进一步地,外盖体1的结构与瓶盖实施例一中外盖体1的结构大致相同;具体说,如图23和图24所示,外盖体1包括呈筒状的外盖主体部11、以及从外盖主体部11的上段部分沿垂直于外盖主体部11的方向延伸出的外盖取液部12,第一腔室111开设在外盖主体部11中、并在上下方向上贯穿外盖主体部11,外盖取液部12中开设有垂直于第一腔室111的取液通道121,取液通道121远离内盖体2的外端为外盖体1上的第一取液口122;外盖主体部11的下段部分为设有内螺纹的螺纹连接部13、以及内周设有防盗齿14的防盗部,螺纹连接部13与瓶体的上端螺纹连接,进而将外盖体1整体安装在瓶体的上端,并通过防盗齿14将外盖体1锁定在瓶体的上端,即瓶盖装在瓶体上后通过防盗齿14锁定、不能取下。内盖体2的结构为:如图25至图27所示,内盖体2为一体成型件,内盖体2包括呈筒状的内盖主体部21、以及连接在内盖主体部21上端的内盖端盖部22,第二腔室211开设在内盖主体部21中,第二腔室211的上端由内盖端盖部22封堵、下端向下贯穿内盖主体部21后与第一腔室111连通,第二取液口212开设在内盖主体部21上。图25和图26所示的视图中,第二取液口212的数量为一个;当然,第二取液口212的数量也可以为两个、呈180度间隔分布。

内盖体2装配在外盖体1中后,如图19所示,内盖主体部21上开有第二取液口212的下段部分位于外盖主体部11中,内盖主体部21的上段部分和内盖端盖部22都位于外盖主体部11的外部、也即位于外盖体1的外部。当内盖体2位于封液位置时,内盖体2位于其上下移动行程范围内的下限位置,此时,第二取液口212与第一取液口122在上下方向上错位、且在瓶盖的周向上也错位,第二取液口212与第一取液口122之间由内盖体2的内盖主体部21隔断,内盖主体部21封堵取液通道121靠近内盖体2的内端,故第二取液口212和第一取液口122之间不连通,外盖体1的取液通道121和第一取液口122都处于关闭的状态,瓶盖整体处于关闭的状态。将图19和图20中的内盖体2转动90度后,如图21所示,第二取液口212与第一取液口122在瓶盖的周向上不错位、但在上下方向上仍错位;再将图21中的内盖体2上拉,使内盖体2位于其上下移动行程范围内的上限位置,此时,内盖体2位于取液位置,第二取液口212与第一取液口122在上下方向上齐平,第二取液口212与取液通道121的内端对准、两者连通,故第二取液口212和第一取液口122之间连通,外盖体1的取液通道121和第一取液口122都处于打开的状态、都与第二腔室211连通,瓶盖整体处于打开的状态。因此,瓶盖的实施例三中,转动和上下移动内盖体2即可打开或关闭瓶盖,操作非常方便。

外盖体1和内盖体2之间还设有上拉限位组件;当内盖体2位于封液位置时,上拉限位组件限制内盖体2的上移,使得内盖体2不能上移,提供瓶盖在封液位置时与外界隔离的可靠性。上拉限位组件的优选结构为:如图19、图24和图25所示,上拉限位组件包括设置在外盖主体部11内周面上的限位突部15、开设在内盖主体部21外周面上的限位凹槽261、以及设置在内盖体2外周面上的限位台阶部27,即:内盖主体部21包括内盖主体上段25和内盖主体下段26,内盖主体上段25的外径小于内盖主体下段26的外径,故内盖主体上段25和内盖主体下段26的相接处形成一个台阶,该台阶构成上述限位台阶部27,而限位凹槽261开设在内盖主体下段26的外周面上、并向上延伸至内盖主体下段26的上端;而外盖体1上的限位突部15包括位于限位凹槽261中的主体部151、以及设在主体部151上端的钩部152;当内盖体2位于封液位置时,钩部152的下端与限位台阶部27的上端抵接,进而限制内盖体2的上移;当内盖体2位于取液位置时,钩部152位于限位凹槽261的上方侧,且限位凹槽261能够容纳钩部152,以允许内盖体2相对于外盖体1上移。另外,内盖体2在内盖主体上段25的外周设有数个上下延伸的凸筋部,便于转动内盖体2。

进一步地,如图20所示,外盖体1的外盖主体部11的上端设有第一标识3,该第一标识3的设置位置对应取液通道121的内端;内盖体2的内盖主体部21的上端设有第二标识4,内盖体2位于封液位置时第二标识4相对于第一标识3的位置状态、与内盖体2位于取液位置时第二标识4相对于第一标识3的位置状态不相同,便于用户能够清楚地区分内盖体2是位于封液位置还是位于取液位置。较优地,图20、图22、以及图25和图26所示的视图中,外盖体1上的第一标识3为朝向上盖部23的单向直箭头。而内盖体2上的第二标识4与外盖体1上限位突部15的结构相关:一、当限位突部15呈倒l形时,即限位突部15中沿外盖主体部11的周向仅在主体部151的一侧设置钩部152时,内盖体2上的第二标识4为单向直箭头,此时,当内盖体2位于封液位置时,构成第二标识4的单向直箭头与构成第一标识3的单向直箭头之间成90度,瓶盖为关闭状态;当内盖体2位于取液位置时,构成第二标识4的单向直箭头与构成第一标识3的单向直箭头之间为相对的状态,瓶盖为打开状态。二、当限位突部15呈倒t形时,即限位突部15中沿外盖主体部11的周向在主体部151的两侧都设置钩部152时,内盖体2上的第二标识4为双向直箭头,此时,当内盖体2位于封液位置时,构成第二标识4的双向直箭头与构成第一标识3的单向直箭头之间成90度,瓶盖为关闭状态;当内盖体2位于取液位置时,构成第二标识4的双向直箭头与构成第一标识3的单向直箭头之间成180度,瓶盖为打开状态。

进一步地,如图19和图24所示,外盖主体部11的内壁上在螺纹连接部13的上端处设有止动台阶部115,当外盖体1旋合在瓶体的上端时,瓶体的上端能够与止动台阶部115的下端面抵接,由此对瓶盖安装时进行限位。并且,瓶盖安装在瓶体的上端后,瓶体的上端与止动台阶部115的下端面抵接、两者齐平。外盖体1的内壁上设有位于限位台阶部27上方侧的止动部16,当内盖体2在其上下移动行程内位于下限位置时,内盖体2的下端恰好与瓶体的上端抵接,故瓶体对内盖体2的下移起到限位作用,或者说,内盖体2的下端与瓶体的上端抵接时,上下方向上、第二取液口212位于第一取液口122的下方侧;当内盖体2在其上下移动行程内位于上限位置时,内盖体2中限位台阶部27的上端恰好与外盖体1中止动部16的下端抵接,故外盖体1上的止动部16对内盖体2的上移起到限位作用,或者说,内盖体2的限位台阶部27与外盖体1的止动部16抵接时,上下方向上、第二取液口212位于第一取液口122齐平。

进一步地,外盖主体部11和内盖主体部21之间还设置有多道o型密封圈,o型密封圈在图19中未示出,o型密封圈固定在内盖主体部21外周面上的环形槽中;多道o型密封圈中,至少有一道o型密封圈在上下方向上位于取液通道121的上方侧,至少有一道o型密封圈在上下方向上位于取液通道121的下方侧,通过多道o型密封圈实现内盖体2和外盖体1侧壁之间的密封。而内盖体2和外盖体1平面之间的密封由垫片来实现,垫片在图19中也未示出。

进一步地,如图19所示,瓶盖实施例三还包括罩盖7,罩盖7可拆卸地扣合在外盖主体部11的上端、并将内盖体2露出在外盖体1外部的一部分全部罩住,起到防尘的作用。

以限位突部15呈倒l形为例,具有上述结构的瓶盖实施例三在使用具体操作为:需要取液时,将罩盖7从外盖体1上取下,旋转内盖体2、直至内盖体2上的单向直箭头与外盖体1上的单向直箭头相对,上拉内盖体2,内盖体2外周的限位凹槽261相对于外盖体1上的限位突部15上移,限位突部15上的钩部152位于限位凹槽261中,当内盖体2的限位台阶部27与外盖体1的止动部16抵接时,内盖体2停止上移,此时,内盖体2位于取液位置,第二取液口212与取液通道121的内端对准、两者连通,使得第二取液口212和第一取液口122之间连通,瓶体的瓶内腔、外盖体1的第一腔室111、内盖体2的第二腔室211、内盖体2的第二取液口212、外盖体1的第一取液口122依次连通,瓶盖整体处于打开的状态。取液结束后,向下推动内盖体2,当内盖体2的下端与瓶体抵接时,内盖体2停止下移,之后再旋转内盖体2、直至内盖体2上的单向直箭头与外盖体1上的单向直箭头成90度,此时,内盖体2位于封液位置,第二取液口212与取液通道121的内端由内盖主体部21封堵、不连通,而外盖体1上限位突部15的钩部152抵接在内盖体2上限位台阶部27的上端,进而限制内盖体2的上移。在上述瓶盖打开和关闭的操作过程中,内盖体2在外盖体1中转动时,通过限位突部15上主体部151与限位凹槽261周向上左右两侧槽壁之间的抵接,对内盖体2的左右转动起到限位作用。

上述瓶盖实施例三中,在取液时,是先上拉内盖体2后再转动内盖体2,由此使瓶盖整体处于打开的状态;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在取液时,也可以先转动内盖体2后再上拉内盖体2,由此使瓶盖整体处于打开的状态。

瓶盖实施例四

内盖体2仅可上下移动地安装在外盖体1中。基于此,内盖体2上开设的第二取液口212有一个,在瓶盖的轴向上与外盖体1上的第一取液口122不错位。当内盖体2位于封液位置时,第二取液口212与第一取液口122仅在上下方向上错位;当内盖体2位于取液位置时,第二取液口212与第一取液口122在上下方向上齐平、两者对齐并相通。

上述瓶盖的四个实施例中,外盖体1都为一体成型件。

综上所述,本发明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种种缺点而具高度产业利用价值。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发明。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发明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发明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