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料容器和与其一起使用的防漏塞盖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065865发布日期:2020-11-25 17:51阅读:80来源:国知局
饮料容器和与其一起使用的防漏塞盖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饮料容器和与其一起使用的可移除盖,并且更确切地涉及塞盖。



背景技术:

具有带密封机构的盖的饮料容器或饮用器皿在本领域中是已知的。许多需要盖可螺纹式地附接到饮料容器主体上。可螺纹式附接的盖的一个缺点是将盖附接到饮料容器主体或从所述饮料容器主体移除盖所需的时间、努力和运动,以及还有在一些情形下这样做的难度。已知的塞盖克服了这些问题中的一些问题,但是通常不允许从饮用容器饮用,除非塞盖从饮用容器完全移除。当与主体内径变化的饮料容器主体一起使用时,一些塞盖设计存在密封问题,因此需要具有宽大小公差的盖以确保与容器主体内壁的良好的不透流体密封。

附图说明

图1是具有处于第一操作位置的塞盖的饮料容器的顶部透视图。

图1a是图1的饮料容器的顶部平面图。

图1b是图1的饮料容器的以大体沿图1a的线1b-1b截取的横截面视图。

图1c是图1b的局部放大。

图2是具有处于第二操作位置的塞盖的图1的饮料容器的顶部透视图。

图2a是图2的饮料容器的顶部平面图。

图2b是图2的饮料容器的以大体沿图2a的线2b-2b截取的横截面视图。

图2c是图2b的局部放大。

图3是具有处于第三操作位置的塞盖的图1的饮料容器盖的顶部透视图。

图3a是图3的饮料容器盖的顶部平面图。

图3b是图3的饮料容器盖的以大体沿图3a的线3b-3b截取的横截面视图。

图3c是图3b的局部放大。

图4是具有塞盖的图1的饮料容器的顶部透视图,所述塞盖处于图3中所示的第三操作位置并从饮料容器的主体移除。

图5是图4的饮料容器的左侧正视图。

图6是图1的饮料容器的顶部分解透视图。

图7是图1的饮料容器的后部分解正视图。

图8是图1的饮用容器的左侧分解正视图。

图9是具有处于闭合操作位置的塞盖的第二实施例的饮料容器的顶部透视图。

图10是具有处于闭合操作位置的塞盖的图9的饮料容器的顶部平面图。

图11是具有处于闭合操作位置的塞盖的图9的饮料容器的以大体沿图10的线a-a截取的横截面视图。

图12是具有处于闭合操作位置的塞盖的图9的饮料容器的以大体沿图10的线b-b截取的横截面视图。

图13是具有处于中间操作位置的塞盖的图9的饮料容器的顶部透视图。

图14是具有处于中间操作位置的塞盖的图9的饮料容器的顶部平面图。

图15是具有处于中间操作位置的塞盖的图9的饮料容器的以大体沿图10的线c-c截取的横截面视图。

图16是具有处于中间操作位置的塞盖的图9的饮料容器的以大体沿图10的线d-d截取的横截面视图。

图17是具有处于闭合操作位置的塞盖的图9的饮料容器的顶部透视图。

图18是具有处于闭合操作位置的塞盖的图9的饮料容器的顶部平面图。

图19是具有处于闭合操作位置的塞盖的图9的饮料容器的以大体沿图10的线e-e截取的横截面视图。

图20是具有处于闭合操作位置的塞盖的图9的饮料容器的以大体沿图10的线f-f截取的横截面视图。

图21是图9的饮用容器的以大体沿图10的线a-a截取的局部横截面分解正视图。

图22是图9的饮用容器的以大体沿图10的线b-b截取的局部横截面分解正视图。

图23是图9的饮料容器的顶部分解透视图。

图24是图9的饮料容器的密封件组合件的上部构件的底部分解透视图。

图25是图9的饮料容器的密封件组合件的下部构件的底部分解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8中示出了根据本实施例的饮用器皿或饮料容器10。饮料容器10包含大体圆柱形主体12和盖14。所示出的主体12具有双壁构造,以使用定位在并固定在外部主体18内的内部主体16来改善隔热。在其它未示出的实施例中,可以使用单壁构造。

内部主体16具有形成中空内部腔室19的下部内部主体部分20和上部内部主体部分22。外部主体18具有下部外部主体部分24和上部外部主体部分26。当饮料容器10处于直立位置时,可饮用液体(未示出)可以储存在下部内部主体部分20中。上部内部主体部分22限定了内部流体通道28,所述内部流体通道具有纵向轴线29和位于主体12的上部端部处的上部端部开口30,当饮料容器10充分倾斜时,储存在下部内部主体部分20中的液体可以流过所述上部端部开口以供饮用或倾倒。上部内部主体部分22的上部端部部分32和上部外部主体部分26的上部端部部分34在其上部端部处结合,以在主体12的上部端部处限定饮用唇36,当饮料容器10充分倾斜时,使用者的唇可以放置在所述饮用唇上以饮用储存在下部内部主体部分20中的液体。把手37通过环形部分37a附接到主体12上,所述环形部分围绕上部外部主体部分26延伸以促进使用者握持饮料容器10。

上部内部主体部分22具有在流体通道28内向内突出的内部周向延伸的主体向内突起或主体脊38。主体脊38围绕上部内部主体部分22的圆周连续地延伸。主体脊38具有周向延伸的上壁部分38a和周向延伸的下壁部分38b,所述上壁部分沿向内方向向下倾斜,所述下壁部分沿向内方向向上倾斜。如将描述的,当在流体通道28内时,主体脊38充当止动件来支撑盖14,并限制其在流体通道内的向下移动。在未展示的替代性实施例中,主体脊38可以不是连续的。

盖14是塞型闭合件,使用者可通过上部端部开口30将所述塞型闭合件插入到流体通道28中以使用饮料容器10储存、运输和饮用液体,并且当使用者期望清洗饮料容器的盖和/或主体12时,可从所述流体通道中移除所述塞型闭合件。盖14可以被操作以在三种状态之间移动,即如图1、1a、1b和1c中所示出的闭合且牢固保持状态、如图2、2a、2b和2c中所示出的打开但保持状态以及如图3、3a、3b、3c、4和5中所示出的打开且可移除状态。在图1、1a、1b和1c中所示出的闭合且牢固保持状态下,流体通道28被闭合,因此没有液体可以从饮料容器10中被饮用,并且盖14不能从主体12移除(或插入到流体通道中)。在图2、2a、2b和2c中所示出的打开但保持状态下,盖14被打开以便饮用,但保持在流体通道28内以防止意外移除。在图3、3a、3b、3c、4和5中所示出的打开且可移除状态下,盖14被打开但不保持在流体通道28内,以便可被使用者移除,以用液体填充下部内部主体部分20或清洗盖和/或主体12。在图6、7和8的分解视图中分别展示了饮料容器10的单独组件部分。

盖14包含上部密封件载体40、下部密封件载体42和柔性管状密封件44。上部密封件载体40具有上部部分40a和较小直径的下部部分40b。当盖14被使用者通过上部端部开口30插入到流体通道28中时,上部密封件载体40的上部部分40a被设定大小以接合主体脊38并由所述主体脊支撑,而下部密封件载体42更小并且被设定大小以经过主体脊38并驻留在主体脊下方的流体通道内。当盖14定位在流体通道28内时,上部密封件载体40、下部密封件载体42和管状密封件44同轴地布置在流体通道28内。上部密封件载体40和下部密封件载体42轴向间隔开,并且各自横向于纵向轴线29延伸。如以下将更详细描述的,下部密封件载体42可相对于上部密封件载体40在流体通道28内轴向移动。

管状密封件44具有带有单一卷绕的波纹管形状,并且可以由软硅材料制成。管状密封件44具有密封地附接到上部密封件载体40的圆周上部端部部分46和密封地附接到下部密封件载体42的圆周下部端部部分48。管状密封件44具有薄的周界侧壁44a和中空内部空间44b,所述中空内部空间位于周界侧壁内并延伸管状密封件上部端部部分46和管状密封件下部端部部分48的全长。内部空间44b跨越流体通道28的内部横截面面积的大部分,在所展示的实施例中,当处于图3、3a、3b、4和5中所示出的打开且可移除状态时,内部空间跨越流体通道的内部横截面面积的大约93%,并且优选地跨越流体通道的内部横截面面积的至少50%。尽管管状密封件44被展示为具有总体上管状形状的柔性周界侧壁44a和中空内部空间44b,所述中空内部空间在其上部端部部分46与下部端部部分48之间完全延伸,但是侧壁和内部空间可以具有其它形状和配置。

当盖14定位在流体通道28内时,上部密封件载体40的上部部分40a定位在主体12的上部内部主体部分22的主体脊38的上部部分上方并与所述上部部分接合,所述主体脊的上部部分支撑上部密封件载体并防止盖在流体通道内进一步向下移动。当盖14如此定位时,除了由位于上部密封件载体的上部部分的周界处的向内凹陷区域形成的饮料分配孔口54之外,上部密封件载体40的上部部分40a的周界侧壁50被定位成邻近于上部内部主体部分22的上部内壁表面部分52,当饮料容器10充分倾斜并且盖处于如图2、2a、2b和2c中所示出的打开但保持状态或处于如图3、3a、3b和3c中所示出的打开且可移除状态时,液体可以通过所述饮料分配孔口以供饮用(尽管当处于打开且可移除状态时,盖不能牢固地保持在流体通道内)。

当盖14定位在流体通道28内,其中上部密封件载体40的上部部分40a定位在主体脊38上方并与所述主体脊接合时,下部密封件载体42的周界侧壁56远离上部内部主体部分22的下部内壁表面部分58向内定位。这在周界侧壁56与下部内壁表面58之间形成了周向延伸的周界流体流动通道60,当饮料容器10充分倾斜时,液体可以穿过所述周界流体流动通道以供饮用。

上部密封件载体40的下部部分40b具有周界侧壁62并且定位在管状密封件44的上部端部部分46的上部边缘部分64内。上部密封件载体40的下部部分40b的周界侧壁62具有周向延伸的面向外的突起66,管状密封件44的上部边缘部分64在所述突起上方延伸,以将突起66定位在上部边缘部分的周向延伸的面向内的凹槽68中,从而将上部边缘部分密封地固定到上部密封件载体40。

上部密封件载体40的上部部分40a的周界侧壁50具有周向延伸的面向外的凹槽70,其中周向延伸的密封件72被定位成当盖14被定位在流体通道28内(除了在饮料分配孔口54处之外)时,在上部密封件载体40与上部内部主体部分22的上部内壁表面部分52之间提供不透流体密封件。

下部密封件载体42至少部分地定位在管状密封件44的下部端部部分48的下部边缘部分74内。下部密封件载体42的周界侧壁56包含周向延伸的面向外的槽76,其中下部边缘部分74的端部部分75定位并固定在所述槽中,以将下部边缘部分74密封地固定到下部密封件载体42上。

管状密封件44的中部77具有周向向外突出的延伸凸起,所述延伸凸起大部分定位在上部密封件载体40和主体脊38的下方。中部77具有周向延伸的上壁部分77a和周向延伸的下壁部分77b。当通过向上移动下部密封件载体42以更靠近上部密封件载体40来压缩中部77时,如以下更详细描述的,上壁部分77a和下壁部分77b移动得更靠近在一起,并且上壁部分77a移动得更靠近主体脊38。在图1、1a、1b和1c中所示出的闭合且牢固保持状态下,上壁部分77a抵靠主体脊38按压,以在其间提供不透流体密封件并闭合流体通道28,因此即使当饮用容器倾斜时也防止储存在下部内部主体部分20中的流体通过流体通道60向上流动到饮料分配孔口54。在所展示的实施例中,上壁部分77a抵靠主体脊38的下壁部分38b按压。

连接器构件78具有外螺纹基部部分79,所述外螺纹基部部分可螺纹式地收纳在下部密封件载体42的内螺纹中心开口80中,以在下部密封件载体轴向移动时使连接器构件轴向移动。连接器构件78具有升降器构件82,所述升降器构件定位在管状密封件的周界侧壁44a内侧并且位于内部空间44b内,并且所述升降器构件从下部密封件载体42轴向向上突出并且穿过上部密封件载体40中的中心孔口84。升降器构件82的上部端部部分86在上部密封件载体40的上方延伸,并具有横向升降器构件孔88。

凸轮构件90围绕上部密封件载体40定位,并具有位于其下部端部处的一对间隔开的凸轮部分92和94。升降器构件82的上部端部部分86定位在凸轮部分92与凸轮部分94之间。凸轮部分92和凸轮部分94各自具有横向凸轮部分孔96,所述横向凸轮部分孔与升降器构件孔88轴向对准。枢转销98延伸穿过凸轮部分孔96和升降器构件孔88,以将凸轮构件90可旋转地附接到升降器构件82的上部端部部分86,从而允许凸轮构件90围绕横向旋转轴线100旋转。

凸轮构件90具有把手部分102,凸轮构件的凸轮部分92和凸轮部分94刚性附接到所述把手部分,以便与把手部分一起旋转。凸轮部分92和凸轮部分94中的每个凸轮部分具有第一凸轮104和第二凸轮106,所述第一凸轮和所述第二凸轮横向于枢转销98在远离把手部分102的相反方向上延伸,其中第一凸轮104中的两个延伸到把手部分的一侧,并且第二凸轮106中的两个延伸到把手部分的相对侧。第一凸轮104比第二凸轮106长,以提供比第二凸轮更大量的升降。把手部分102可围绕枢转销98在图1、1a、1b和1c中所示出的第一旋转/操作位置、图2、2a、2b和2c中所示出的第二旋转/操作位置与图3、3a、3b和3c中所示出的第三旋转/操作位置之间旋转。把手部分102的第三旋转/操作位置位于把手部分的第一旋转/操作位置与第二旋转/操作位置之间。把手部分102的旋转直接产生第一凸轮104和第二凸轮106的旋转。把手部分102远离凸轮部分92和94突出,并提供供使用者抓握的握把,以使凸轮构件90绕枢转销98旋转并使把手部分102在其第一旋转/操作位置、第二旋转/操作位置与第三旋转/操作位置之间旋转。把手部分102的中心孔口108被设定大小以允许使用者的至少一个手指穿过其配合以促进把手部分的抓握,从而使凸轮构件90旋转或从流体通道28移除盖14并将所述盖插入到流体通道中。

当把手部分102处于第三操作位置时,如图3b和3c中最佳展示的,其中把手部分102笔直向上延伸,第一凸轮104和第二凸轮106在相反方向上侧向向外延伸并横向于纵向轴线29,并且被定向成总体上平行于上部密封件载体40的上表面110。在此位置,下部密封件载体42以最大距离定位在上部密封件载体40下方,使得当从流体通道28移除盖14时和当将盖14插入到流体通道中时,柔性管状密封件44轴向伸出,其中中部77的宽度允许其容易地移动越过主体12的上部内部主体部分22的主体脊38。在此位置,盖14被打开但不保持在流体通道28内,以便可被使用者移除,以用液体填充下部内部主体部分20或清洗盖和/或主体12。

当把手部分102从第三操作位置旋转到第一操作位置时,其中把手部分102被旋转以便延伸到左边(如图1b所观察的),如图1b中最佳展示的,较长的第一凸轮104已经逆时针旋转以接合上部密封件载体40的上表面110(所述上表面搁置在主体脊38的顶部)并且在升降器构件82上施加向上的轴向力,所述升降器构件将所述向上的升降力传输到下部密封件载体42,并且将下部密封件载体移动得更靠近上部密封件载体40。在此移动期间,较短的第二凸轮106不与上表面110接触。这导致管状密封件44径向向外(横向于纵向主体轴线29)挠曲,从而充分增加管状密封件的中部77的向外凸起的侧向宽度,并将所述中部移动成与主体12的上部内部主体部分22的主体脊38的下部部分不透流体密封地接合,从而与其产生不透流体压缩密封。在此位置,下部密封件载体42以最小距离定位在上部密封件载体40下方,使得柔性管状密封件44被压缩。结果,盖14被闭合并且牢固地保持在流体通道28内,因此没有液体可以完全穿过流体通道28并从饮料容器10中被饮用,并且盖14不能从主体12移除。如果将把手部分102移动到第一操作位置,其中盖14从流体通道28移除,则管状密封件44的扩展的中部77将防止其重新插入到流体通道中。

当把手部分102从第三操作位置旋转到第二操作位置时,其中把手部分102被旋转以便延伸到右边(如图2b所观察的),如图2b中最佳展示的,较短的第二凸轮106已经顺时针旋转以接合上部密封件载体40的上表面110(所述上表面搁置在主体脊38的顶部)并且在升降器构件82上施加向上的轴向力,所述升降器构件将所述向上的升降力传输到下部密封件载体42,并且将下部密封件载体移动得更靠近上部密封件载体40。在此移动期间,较长的第一凸轮104不与上表面110接触。这导致管状密封件44径向向外(横向于纵向主体轴线29)挠曲,从而增加管状密封件的中部77的向外凸起的侧向宽度,但不足以使其密封地接合主体12的上部内部主体部分22的主体脊38的下部部分,并且因此不封闭液体穿过流体通道28流动。在此位置,下部密封件载体42以中间距离定位在上部密封件载体40下方,所述中间距离大于当把手部分102处于第一操作位置时所得的最小距离,但小于当把手部分处于第三操作位置时所得的最大距离。结果,与当把手部分102处于第一操作位置时相比,柔性管状密封件44仅被部分压缩。管状密封件44的部分压缩使中部77充分向外移动,以使其将接合主体脊38的下部部分,以抑制盖14从流体通道28内移除并防止在盖经受轴向力移动的情况下意外移除,所述轴向力移动倾向于使其朝上部内部主体部分22的上部端部开口30移动,同时仍然允许从饮料容器10中饮用液体。例如,当把手部分102处于第二操作位置时,如果在饮用期间或携带饮料容器10期间,所述饮料容器充分倾斜或向上震动,使得轴向力施加在盖14上,所述轴向力将以其它方式使盖移出流体通道28,在这样做之前,管状密封件44的扩展的中部77将移动成与主体脊38的下部部分接合,并且由此防止意外的盖移除。根据针对设计所选择的管状密封件44的压缩程度,使用者可能仍然能够在把手部分102上施加足够的有意向上的力,以使中部77充分向内挠曲,从而导致盖14从流体通道28移除。

三位置盖14允许使用者从饮用容器10中饮用,同时使盖牢固且安全地保持在流体通道28内以防止意外的盖移除,并且既打开用于饮用的流体通道又闭合用于运输的流体通道,而不必从流体通道移除盖或将盖重新插入到流体通道中。这些操作和特征简单地通过使把手部分在其三个操作位置之间旋转来完成,而无需移除和重新插入盖14。

图9-25中示出了根据本实施例的饮用器皿或饮料容器200的替代性实施例。图9-12中示出处于闭合状态的饮料容器。饮料容器200包含大体圆柱形主体212和盖214。如以上针对主体12所讨论的,主体212可以具有双壁构造,以使用定位并固定在外部主体内的内部主体来改善隔热。在此所展示的替代性实施例中,主体212具有单壁构造,在双壁构造中,饮料容器将充当内部主体。

主体212具有限定中空内部腔室218的下部主体部分220和上部主体部分222。当饮料容器200处于直立位置时,可饮用液体(未示出)可以储存在下部主体部分220中。如图11和12所展示的,上部主体部分222具有内部流体通道228,所述内部流体通道具有纵向轴线229和位于上部主体部分222的上部端部处的上部端部开口230,当饮料容器200充分倾斜时,储存在下部主体部分220中的液体可以流过所述上部端部开口以供饮用或倾倒。上部主体部分222的上部端部部分232在主体212的上部端部处限定了饮用唇,当饮料容器200充分倾斜时,使用者的唇可以定位在所述饮用唇上以饮用储存在下部主体部分220中的液体。主体212可以包含把手216以促进使用者握持饮料容器200。

上部主体部分222具有在流体通道228内向内突出的内部周向延伸的向内突起或主体脊238。主体脊238围绕上部主体部分222的圆周连续地延伸。主体脊238具有周向延伸的上壁部分238a和周向延伸的下壁部分238b以及定位在上壁部分与下壁部分之间的周向延伸的竖直中间壁部分238c,所述上壁部分沿向内方向向下倾斜,所述下壁部分沿向内方向向上倾斜。如将描述的,主体脊238充当止动件以当盖214处于流体通道228内时支撑所述盖,并限制盖在流体通道内向下移动,并且还作为当盖处于流体通道内时抓握的接合表面,以抑制其在流体通道内无意的向上移动。在未展示的替代性实施例中,主体脊238可以不是连续的。

上部主体部分222进一步具有处于流体通道228内、在主体脊238上方和上部端部开口230下方的位置处的内部向内开放的周向延伸的上部主体凹部240,所述上部主体凹部围绕上部主体部分的内圆周连续地延伸,并充当密封件座,如以下将更详细描述的。凹部240的上部边缘壁242向内突出到流体通道228中。

盖214是塞型闭合件,使用者可通过上部端部开口230将所述塞型闭合件插入到流体通道228中以使用饮料容器200储存、运输和饮用液体,并且当使用者期望清洗饮料容器的盖和/或主体212时,所述塞型闭合件可从所述流体通道中移除。盖214可以被操作以在两种状态之间移动,即如图9-12中所示出的闭合且牢固保持的第一状态以及如图17-20中所示出的打开且保持但可容易移除的第二状态。图13-16示出了处于中间位置的盖214,当在第一(闭合)状态与第二(打开)状态之间转变时,盖移动通过所述中间位置,如以下将更详细描述的。

在第一(闭合)状态下,盖214被闭合且牢固地保持在流体通道228内,因此没有液体可以从饮料容器200中被饮用或从所述饮料容器中溢出,并且盖不能从主体212移除(或插入到流体通道中)。在第二(打开)状态下,盖214被打开用于饮用并保持在流体通道228内以防止意外移除,但是在使用者施加足够的向上力的情况下,盖是可移除的,以用液体填充下部主体部分220或清洗盖和/或主体212。在图21-23的分解视图以及图24和25的组件视图中分别展示了饮料容器200的单独组件。

盖214包含密封件组合件244,所述密封件组合件具有上部构件246、下部构件248和可拉伸的且弹性的环形密封件250。在所展示的实施例中,环形密封件250是o形环,但是也可以使用其它形状的环形密封件。上部构件246具有周向延伸的周界上部构件部分246a、较小直径的周向延伸的周界下部构件部分246b以及定位在所述上部构件部分与所述下部构件部分之间的周向延伸的周界中部构件部分246c。当饮料容器200充分倾斜并且盖处于其第二(打开)状态时,由周界上部构件部分246a的向内凹陷区域形成的饮料分配孔口247被提供以使液体通过以供饮用。周界下部构件部分246b具有周向延伸的竖直的、面向外的周界壁252,并且周界中部构件部分246c具有周向延伸的、面向外的周界平滑斜坡壁254,所述斜坡壁以圆锥形壁区段的形状在向外方向上向上倾斜。

上部构件246的周界下部构件部分246b具有比周界上部构件部分246a更小的直径,并且被设定大小以经过凹部240的上部边缘壁242,以将周界中部构件部分246c的壁254定位在凹部内侧。在图19和20中示出了环形密封件250,其中处于第二(打开)位置的盖214安装在上部构件246的周界下部构件部分246b的壁252上并围绕所述壁延伸,所述壁处于与凹部240直接相对且在凹部内侧的竖直位置处。在此位置,环形密封件250处于初始周界位置,并且具有与壁252的外径/周界大小相同的初始内径/周界和初始外径/周界。如以下将描述的,上部构件246可由使用者相对于下部构件248向上和向下移动,并且在所述移动期间,环形密封件250可相对于上部构件246在周界下部构件部分246b的壁252与周界中部构件部分246c的斜坡壁254上的位置之间向上和向下移动。

盖214的下部构件248具有周向延伸的周界上部构件部分248a和较小直径的周向延伸的周界下部构件部分248b。当盖214被使用者通过上部端部开口230插入到流体通道228中时,下部构件248的周界上部构件部分248a被设定大小以接合主体脊238的上壁部分238a并由其支撑,以在处于流体通道内时支撑下部构件248并限制其向下移动。在所展示的实施例中,周界上部构件部分248a具有四个周向延伸的、间隔开的周界壁区段248a-1、248a-2、248a-3和248a-4,当盖214被使用者插入到流体通道228中时,每个周界壁区段被设定大小以并且被定位成接合主体脊238的上壁部分238a并由其支撑,如图12、16和20中最佳示出的。

周界下部构件部分248b具有比周界上部构件部分248a更小的直径,并且被设定大小以经过主体脊238的上壁部分238a,并且驻留在与主体脊的中间壁部分238c相对的流体通道228内。在所展示的实施例中,周界下部构件部分248b具有四个周向延伸的、间隔开的周界壁区段248b-1、248b-2、248b-3和248b-4,每个周界壁区段都具有周向延伸的凹槽256,在所述凹槽内定位有摩擦构件258,所述摩擦构件被设定大小以以足够的摩擦力摩擦接合中间壁部分238c以便当盖214被操作以在其第一(闭合)状态与第二(打开)状态之间移动以及当饮料容器200倾斜以供饮用时抵抗下部构件248向上移动。然而,摩擦力不会大到阻止使用者手动向上移动下部构件248和整个盖214,以从主体212移除盖,以便用液体填充下部主体部分220或清洗盖和/或主体。周界下部构件248b的间隔开的周界壁区段248b-1、248b-2、248b-3和248b-4定位在周界上部构件部分248a的间隔开的周界壁区段248a-1、248a-2、248a-3和248a-4的正下方并与其共同延伸。

在周界上部构件部分248a的内侧,下部构件248具有四个周向分布的孔口260,当上部构件246和下部构件248被组装时,每个孔口被设定大小以可滑动地收纳上部构件246的四个对应定位的竖直朝向的细长引导件构件262中的一个。随着上部构件被使用者相对于下部构件向上和向下移动,引导件构件262在孔口260中的可滑动定位防止了上部构件246相对于下部构件248旋转,以使盖214在其第一(闭合)与第二(打开)状态之间移动。

为了提供上部构件246相对于下部构件248的向上和向下移动,上部构件具有带轴向朝向的开口266的中央套环部分264,所述开口具有平滑的内部侧壁268。盖214的下部构件248还具有带轴向朝向的开口272的中央套环部分270,所述开口与上部构件246的开口266轴向对准。开口272具有带螺纹274的内壁。

盖214进一步包含轴向朝向的、手动可操作的致动器构件276,所述致动器构件具有在其上部端部处的手动可抓握把手278,并且具有下部端部部分280,所述下部端部部分与外螺纹282从外部螺纹连接,从而与下部构件248的开口272的内螺纹274的螺纹连接相匹配。当盖214被组装时,致动器构件276延伸穿过上部构件246的平滑侧壁开口266和下部构件248的螺纹开口272,所述螺纹开口可螺纹地收纳致动器构件的螺纹下部端部部分280。把手278下方和螺纹下部端部部分280上方的致动器构件276的上部部分具有第一周向延伸的凹槽284,所述凹槽被设定大小以收纳环形密封件286。当盖214被组装时,密封件286位于上部构件246的开口266内,并且与平滑的内部侧壁268进行不透流体密封接合。

第二周向延伸的凹槽288设置在致动器构件276的下部端部部分280中、处于第一凹槽284下方和下部端部部分的螺纹282上方,并且被设定大小以收纳第一c形夹290。当盖214被组装时,第一c形夹290位于上部构件246的套环部分264下方,以允许致动器构件相对于上部构件246旋转移动,并且当致动器构件相对于下部构件248向上移动时,将上部构件与致动器构件一起向上运送。致动器构件276的把手278具有周向延伸的下端壁292,所述下端壁定位在第一凹槽284上方,并且当盖214被组装时与上部构件246的套环部分264的上部端部266a滑动接合,以允许致动器构件相对于上部构件246旋转移动,并且将套环部分264限制在端壁与第一c形夹290之间。以这种方式,致动器构件276和上部构件246一起向上和向下行进,但是致动器构件可相对于上部构件旋转,以控制上部构件沿纵向轴线229相对于下部构件248的位置。

第三周向延伸的凹槽294设置在致动器构件276的下部端部部分280中、处于下部端部部分的螺纹282下方,并且被设定大小以收纳第二c形夹296。当盖214被组装时,第二c形夹296位于下部构件246的套环部分270下方,以允许致动器构件276相对于下部构件248旋转移动,同时限制由致动器构件的旋转而引起的致动器构件在套环部分270内的向上移动。

第一c形夹290和第二c形夹296轴向间隔开,以允许致动器构件276以及因此与上部构件一起移动的上部构件246相对于下部构件248充分轴向移动,以使盖214在由致动器构件276相对于下部构件248的旋转引起的其第一(闭合)与第二(打开)状态之间完全移动。当致动器构件276在第一旋转方向上旋转时(在所展示的实施例中,当从上方观看时逆时针),致动器构件螺纹282与下部构件的内螺纹274的螺纹接合使上部构件246相对于下部构件248向上移动,并且因此使盖214朝图17-20中所示出的其第二(打开)状态移动,并且当致动器构件在相反的第二旋转方向(顺时针)旋转时,致动器构件螺纹与下部构件的内螺纹的螺纹接合使上部构件相对于下部构件向下移动,并且因此使盖214朝图9-12中所示出的其第一(闭合)状态移动。上部构件246相对于下部构件248的总轴向移动不大于第一c形夹290与第二c形夹296之间的轴向间距。

当盖214定位在流体通道228内时,上部构件246、下部构件248、环形密封件250和致动器构件272同轴布置在流体通道内,并且与纵向轴线229轴向对齐。由于所展示的实施例中的主体212是圆柱形的,因此上部构件246和下部构件248是大体上盘状的,以对应于盖214定位于的内部流体通道228的内部形状。

图17-20中示出了处于其第二(打开)状态的盖214,其中环形密封件250处于上部构件246的周界下部构件部分246b的壁252上的位置,所述壁处于与主体212的上部主体部分222的凹部240直接相对且向内侧间隔开的位置。当盖214处于此状态时,周向延伸的间隙298存在于主体212的上部主体部分222与环形密封件250之间,并且还存在于上部主体部分与密封组合件244的上部构件246之间。当饮料容器200充分倾斜时,下部主体部分220中的液体可以穿过间隙298,并通过饮料分配孔口247分配,以供使用者饮用。应注意的是,尽管当盖214处于其第二(打开)状态时,周界下部构件248b的周界壁区段248b-1、248b-2、248b-3和248b-4与主体脊238的中间壁部分238c接触,但是这些周界壁区段之间的空间不受阻碍,并且下部主体部分220中的液体可以穿过那些空间。为了实现第二(打开)状态,致动器构件276在第一旋转方向上旋转,以使上部构件246轴向向上远离下部构件248移动。

图9-12中示出了处于其第一(闭合)状态的盖214,其中环形密封件250处于主体212的上部主体部分222的凹部240中的就座位置。在此位置,间隙298完全闭合,并且环形密封件与主体212的上部主体部分222进行不透流体密封接合,从而防止下部主体部分220中的液体通到饮料分配孔口247,并且通常通到上部主体部分的内部流体通道228的上部端部开口230。为了实现第一(闭合)状态,致动器构件276在第二旋转方向上旋转,以使上部构件246轴向向下更靠近下部构件248移动。

在环形密封件250处于上部构件246的周界下部构件部分246b的壁252上的位置的情况下,当盖214处于图17-20中所示出的第二(打开)状态时,环形密封件紧贴地位于下部构件248的周界上部构件部分248a的周向延伸的、面向上的上端壁300上方,并且具有与上部构件246的壁252的外径相同的其初始内径和初始横截面大小。端壁298充当止动件构件,以限制环形密封件250向下移动,如以下所描述的。为了使盖214朝第一(闭合)状态移动,致动器构件276在第二旋转方向上旋转,由于致动器构件螺纹282与下部构件的内螺纹274的螺纹接合,这使上部构件246朝下部构件248轴向向下移动。

当上部构件246向下移动时,向下的力被施加到定位在上部构件246的周界下部构件部分246b的壁252上的环形密封件250上,以将环形密封件向下运送成与下部构件248的周界上部构件部分248a的上端壁300接合,如果尚未进行此类接合的话。环形密封件250与上端壁300的接合防止了环形密封件的任何另外的向下移动。结果,随着环形密封件250保持静止,上部构件246朝向下部构件248的连续向下移动使壁252向下移动,最终足以使所述壁移出环形密封件的内部,并使斜坡壁254的下部端部部分254a移动到环形密封件的内部中。

随着上部构件246继续向下移动,由斜坡壁254继续施加向下的力。随着斜坡壁254相对于环形密封件250向下移动得更远,斜坡壁的逐渐变大的直径部分定位在环形密封件的内部内,从而向环形密封件施加向外引导的径向拉伸力,所述径向拉伸力将所述环形密封件从其初始周界位置径向向外逐渐拉伸,并周向拉伸环形密封件,并且增加环形密封件的圆周/周界和直径/宽度,直到环形密封件最终从其初始周界位置径向向外移动到凹部240中的密封周界位置,并与主体212的上部主体部分222进行不透流体密封接合,在此处,环形密封件具有密封内径/周界和密封外径/周界以及小于其初始横截面大小的横截面大小。当环形密封件250如此定位时,盖214处于图9-12中所示出的其第一(闭合)状态。

下部构件248具有周向延伸的向上开放的凹陷区域302,所述凹陷区域从周界上部构件部分248a向内定位,以随着上部构件246朝向下部构件248轴向向下移动而在其中收纳上部构件246的周界下部构件部分246b。凹陷区域302足够大且足够深,以在环形密封件250被充分向外拉伸以充分移动到凹部240中以与主体212的上部主体部分222进行不透流体密封接合之前,避免周界下部构件部分246b与周界上部构件部分248a的上端壁300接合的向下移动。

应注意的是,当使用者使致动器构件276在第二旋转方向上旋转以朝下部构件248向下移动上部构件246并且由此朝第一(闭合)状态移动盖214时,下部构件相对于饮料容器200的主体212保持在静止位置以防止由周界壁区段248b-1、248b-2、248b-3和248b-4的摩擦构件258摩擦接合主体脊238的中间壁部分238c的任何向上移动,并且防止使用者在旋转致动器构件时倾向于在所述致动器构件上施加向下的力。另外,应注意的是,由于上部构件的引导件构件262可滑动地收纳在下部构件的孔口260中,因此致动器构件276的旋转使上部构件246相对于静止的下部构件248轴向移动,而无需上部构件相对于下部构件的任何旋转移动。

在环形密封件250处于凹部240内并与主体212的上部主体部分222进行不透流体密封接合以使盖朝第二(打开)状态移动的情况下,当盖214处于图9-12中所示出的第一(闭合)状态时,由于致动器构件螺纹282与下部构件的内螺纹274的螺纹接合,致动器构件276在第一旋转方向上旋转,这使上部构件246轴向向上远离下部构件248移动。当上部构件246向上移动时,定位在凹部240内的环形密封件250至少最初通过凹部的位于环形密封件上方并突出到环形密封件上方并且向内进入到流体通道228中的上部边缘壁242防止与上部构件一起向上移动。随着上部构件246相对于环形密封件250向上移动,延伸穿过环形密封件内部的斜坡壁254也向上移动,并且斜坡壁向上移动得越远,定位在环形密封件内部内的斜坡壁的部分的直径就越小,这允许向外拉伸的弹性环形密封件径向向内逐渐松弛,并减小其圆周和直径,直到环形密封件最终跳过凹部240的上部边缘壁242,并可以与斜坡壁一起向上运送,在此处,环形密封件已经基本上返回到初始内径和初始外径并且返回到初始横截面大小。在优选实施例中,凹部240的上部边缘壁242固持环形密封件250以防止向上移动,直到上部构件246已经充分向上移动,以将环形密封件返回到上部构件246的周界下部构件部分246b的壁252上的位置。然而,即使没有发生这种情况,并且当使用者接着使致动器构件276在第二旋转方向上旋转以使上部构件246向下移动时,环形密封件250跳过上部边缘壁242,同时仍然定位在斜坡壁254上,并且稍微向上远离下部构件248的周界上部构件部分248a的上部端壁298移动,斜坡壁254将使环形密封件250与其一起向下运送,直到其与下部构件248的周界上部构件部分248a的上部端壁300接合,从而将环形密封件定位成与主体212的上部主体部分222的凹部240直接相对并向内侧间隔开,以再次向外逐渐向外拉伸环形密封件,并最终进入凹部240中的不透流体密封位置中。

图13-16中示出了处于中间位置的盖214,盖随着所述盖在图9-12中所示出的第一(闭合)状态与图17-20中所示出的第二(打开)状态之间移动而穿过所述中间位置。在所展示的中间位置中,环形密封件250没有完全坐于凹部240内。从此中间位置,致动器构件276在第一旋转方向上的旋转将使上部构件246轴向向上远离下部构件248移动,并且允许环形密封件250随着盖朝其第二(打开)状态移动而松弛并更远地远离凹部240拉动,并且致动器构件在第二旋转方向上的旋转将使上部构件朝下部构件轴向向下移动,并使环形密封件向外伸展并移动到凹部中的不透流体密封位置,与主体212的上部主体部分222进行不透流体密封接合。

虽然周界中间构件部分246c被描述和展示为具有周向延伸的、面向外的周界平滑斜坡壁254,所述斜坡壁以圆锥形壁区段的形状提供环形密封件250从其松弛状态到其拉伸状态的与上部主体部分222进行不透流体密封接合的平滑且逐渐扩展,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壁254可以具有其它轮廓,所述其它轮廓随着致动器构件276使上部构件246远离下部构件248移动而拉伸环形密封件,这没有利用平滑的斜坡壁或甚至圆锥形壁区段。只要环形密封件250处于充分拉伸状态使得当盖处于第一(闭合)状态时所述环形密封件提供与上部主体部分222的不透流体密封接合并且充分松弛以在主体212的上部主体部分222与环形密封件250之间提供间隙298,从而允许流体从下部主体部分220通过盖214流到旨在分配流体的饮料孔口247或盖的其它部分,就可以使用这种替代性形状。

虽然已经示出并描述了本发明的特定实施例,但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基于本文的教导,在不背离在本发明和其更广泛方面的情况下,可以作出改变和修改,并且因此所附权利要求在其范围内涵盖如处于本发明的真实精神和范围内的所有此类改变和修改。此外,应理解的是,本发明仅由所附权利要求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一般来说,本文中并且尤其在所附权利要求(例如,所附权利要求的主体)中使用的术语总体上旨在作为“开放式”术语(例如,术语“包含(including)”应当被理解为“包含但是不限于”、术语“具有”应当被理解为“至少具有”、术语“包含(includes)”应当被理解为“包含但不限于”等)。

本领域内的人员将进一步理解,如果所介绍的权利要求叙述的特定数字是有意图的,那么将在所述权利要求中明确地叙述此意图,并且在不存在此叙述的情况下,不存在此意图。例如,为了帮助理解,以下所附权利要求可以含有使用介绍性短语“至少一个(种)”和“一个(种)或多个(种)”来介绍多个权利要求叙述。然而,这些短语的使用不应当解释为暗示通过不定冠词“一个”或“一种”介绍的权利要求陈述将包含这样介绍的权利要求陈述的任意特定权利要求限制为只包含一个此类陈述的发明,甚至当相同的权利要求包含介绍性短语“一个或多个”或“至少一个”以及不定冠词如“一个”或“一种”(例如,“一个”和/或“一种”应该通常解释为意指“至少一个”或“一个或多个”)时;这对于用来介绍权利要求陈述的定冠词的使用同样有效。另外,即使明确陈述了所引入的权利要求陈述的特定数目,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此陈述通常应当解释为意指至少所陈述的数目(例如,在无其它修饰语的情况下仅陈述“两个陈述”意味着至少两个陈述,或两个或更多个陈述)。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