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系统、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398833发布日期:2021-03-27 00:42阅读:80来源:国知局
记录系统、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记录系统,该记录系统具备:记录部,对介质进行记录;装载部,装载通过所述记录部进行记录后的介质;以及处理部,对装载于所述装载部的介质的摞进行处理。
2.另外,本发明涉及处理装置,该处理装置具备:装载部,装载通过对介质进行记录的记录部进行记录后的介质;以及处理部,对装载于所述装载部的介质的摞进行处理。


背景技术:

3.在对介质进行规定的处理的介质处理装置中,有如下的介质处理装置,即,对在装载介质的装载部中重叠的多张介质进行装订处理、打孔处理的介质处理装置,或者在进行中间装订处理后,进行在装订位置折叠介质的折叠处理而形成册子体的介质处理装置,其中,中间装订处理装订在装载部中重叠的多张介质的宽度方向的中央。此外,这样的介质处理装置采用构成为独立的单元而设置于记录装置外部并作为整体而构成一个系统、或与对介质进行记录的记录部一起内置于一个壳体而构成一个系统等各种方式。
4.作为一例,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在作为记录装置的一例的图像形成装置旁边设置有作为介质处理装置的一例的片材处理装置的构成。该片材处理装置具备:堆叠部,使被输送的片材以大致垂直状态聚集;第一装订处理部,设置于该堆叠部内,通过金属钉对片材摞的片材输送方向的中部的装订位置进行中间装订;第二装订处理部,对片材摞的输送方向的中部的装订位置不使用金属钉而进行中间装订;以及折叠处理部,对片材摞进行中间折叠。
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023085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6.通过对介质喷出液体而进行记录时,介质通过吸收液体而溶胀并卷曲。因此,若将该卷曲考虑为恒定的程度而一律地决定在介质处理装置所具备的装载部中的介质的最大张数,则在实际的卷曲小于当初的设想时,不必要地抑制了能够处理的介质的张数,相反地,在实际的卷曲大于当初的设想时,有可能在装置内部发生卡纸。
7.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记录系统的特征在于,具备:记录部,对介质进行记录;装载部,装载通过所述记录部进行记录后的介质;以及处理部,对装载于所述装载部的介质的摞进行处理,控制向所述装载部送入介质的控制部基于与通过所述记录部进行记录的介质的溶胀相关的信息,决定装载于所述装载部的介质的最大张数。
附图说明
8.图1是示出记录系统的整体构成的图。
9.图2是中间装订折叠机构的侧视图。
10.图3是示出中间装订折叠机构中的介质的动向的图。
11.图4是示出中间装订折叠机构中的介质的动向的图。
12.图5是示出关于中间装订处理的判断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
13.图6是示出堆叠部的最大张数的决定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
14.图7是示出求出纸张中的墨喷出量的不均匀的方法的一例的图。
15.图8是示出纸张中穿过装订设备与堆叠部之间的区域的一例的图。
16.附图标记说明
[0017]1…
记录系统;2

记录单元;3

中间单元;5

第一单元;6

第二单元;10

打印机部;11

扫描仪部;12

介质收纳盒;13

记录后排出托盘;14

盒收纳部;18

环境信息获取部;19

操作部;20

行式头;21

供送路径;22

第一排出路径;23

第二排出路径;24

翻转用路径;25

控制部;30

接收路径;31

第一转向路径;32

第二转向路径;33

合流路径;35

分支部;36

合流部;40

第一托盘;40a

基座部;40b

延长部;41

接收部;42

端部装订部;43

第一输送路径;44

第二输送路径;45

第三输送路径;46

打孔处理部;47

重叠处理部;48

处理托盘;49

上部托盘;50

干燥部;51

加热辊对;52

环状输送路径;59

第四输送路径;60

第五输送路径;61

第一排出部;62

第二排出部;63

第三排出部;64

重叠路径;65

第二托盘;66

限止部;67

引导部;68

输送辊对;69

输送路径;70

中间装订折叠机构;70a

处理部;71

堆叠部;72

装订机构;72a

装订部;73

折叠辊对;74

叶片;75

传送辊对;76

对齐部;77

抵接部;78

进入路径;79

孔部;81

桨叶;82

旋转轴;85

支承面;86

相对面;p

介质;m

介质摞;c

中央部;d1

第一分支部;d2

第二分支部;d3

第三分支部;g1

第一合流部;g2

第二合流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18]
下面,简要说明本发明。
[0019]
第一方式所涉及的记录系统的特征在于,具备:记录部,对介质进行记录;装载部,装载通过所述记录部进行记录后的介质;以及处理部,对装载于所述装载部的介质的摞进行处理,控制向所述装载部送入介质的控制部基于与通过所述记录部进行记录的介质的溶胀相关的信息,决定装载于所述装载部的介质的最大张数。
[0020]
根据本方式,由于控制向所述装载部送入介质的控制部基于与通过所述记录部进行记录的介质的溶胀相关的信息,决定装载于所述装载部的介质的最大张数,因此根据与实际产生的介质的溶胀相关的信息,能够在每次处理中将所述最大张数最优化。由此,能够抑制发生如下情况:所述最大张数不适合于实际的介质的溶胀,其结果是不必要地抑制了所述最大张数或者在所述装载部发生介质的卡塞。
[0021]
第二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的基础上,与所述溶胀相关的信息包括介质为纸张时关于纸纹的方向的信息,所述控制部基于获取的关于所述纸纹的方向的信息,决定所述最大张数。
[0022]
在介质为纸张时,根据纸纹方向,溶胀所引起的卷曲的倾向改变,但根据本方式,与所述溶胀相关的信息包括介质为纸张时关于纸纹方向的信息,所述控制部基于获取的关于所述纸纹方向的信息,决定所述最大张数,因此能够良好地进行每次处理的所述最大张数的最优化。
[0023]
需要指出,纸纹是指根据纸张的制造过程的条件,沿着纸张的长边方向或短边方
向所形成的纤维的流向,纸张具有在与纸纹正交的方向上难以弯折而在与纸纹平行的方向上容易弯折的性质。
[0024]
第三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或第二方式的基础上,与所述溶胀相关的信息包括关于介质的厚度的信息,所述控制部基于获取的关于所述厚度的信息,决定所述最大张数。
[0025]
介质的溶胀所引起的卷曲的倾向根据介质的厚度而改变,但根据本方式,与所述溶胀相关的信息包括关于介质的厚度的信息,所述控制部基于获取的关于所述厚度的信息,决定所述最大张数,因此能够良好地进行每次处理的所述最大张数的最优化。
[0026]
第四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一至第三方式的任一方式的基础上,所述记录部通过对介质喷出液体来进行记录,与所述溶胀相关的信息包括关于喷出至介质的液体的量的信息,所述控制部基于获取的关于所述液体的量的信息,决定所述最大张数。
[0027]
介质的溶胀所引起的卷曲的倾向根据喷出至介质的液体的量而改变,但根据本方式,与所述溶胀相关的信息包括关于喷出至介质的液体的量的信息,所述控制部基于获取的关于所述液体的量的信息,决定所述最大张数,因此能够良好地进行每次处理的所述最大张数的最优化。
[0028]
第五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一至第四方式的任一方式的基础上,在由用户指定的在所述处理部进行处理的介质的摞的张数超过基于与所述溶胀相关的信息而决定的所述最大张数时,所述控制部对用户发出警告,基于用户对于所述警告的指示,进行指定的处理。
[0029]
在由用户指定的在所述处理部进行处理的介质的摞的张数超过基于与所述溶胀相关的信息而决定的所述最大张数时,也就是在有可能发生不良情况时一律中止处理,有可能使用户的便利性降低。
[0030]
根据本方式,在由用户指定的在所述处理部进行处理的介质的摞的张数超过基于与所述溶胀相关的信息而决定的所述最大张数时,所述控制部对用户发出警告,基于用户对于所述警告的指示而进行指定的处理,因此可用性提高。
[0031]
第六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五方式的基础上,基于用户的指示的所述指定的处理包括:第一处理,维持由用户指定的在所述处理部进行处理的介质的摞的张数以及在所述记录部中的记录品质而直接进行处理;以及第二处理,维持由用户指定的在所述处理部进行处理的介质的摞的张数,且变更在所述记录部中的记录品质以及从所述记录部至所述装载部的介质的输送条件中的至少任意一方以使在所述处理部进行处理的介质的摞的张数成为所述最大张数以下而进行处理。
[0032]
根据本方式,用户通过选择所述第一处理,从而能够一边识别发生阻塞的可能性,一边实现如当初预定的处理。另外,用户通过选择所述第二处理,能够维持如当初预定的处理张数且抑制阻塞,并在所述处理部进行处理。
[0033]
第七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一至第六方式的任一方式的基础上,所述处理部在与所述装载部相对的位置具备:装订设备,装订介质;以及折叠设备,在基于所述装订设备的装订位置折叠介质。
[0034]
根据本方式,所述处理部在与所述装载部相对的位置具备:装订设备,装订介质;折叠设备,在基于所述装订设备的装订位置折叠介质,在上述构成中,可得到上述第一至第五方式的任一方式的作用效果。
[0035]
第八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一至第三方式的任一方式的基础上,所述记录部通过对介质喷出液体来进行记录,所述处理部在与所述装载部相对的位置具备:装订设备,装订介质;以及折叠设备,在基于所述装订设备的装订位置折叠介质,与所述溶胀相关的信息包括关于对介质中的穿过所述装订设备与所述装载部之间的区域喷出的液体的量的信息,所述控制部基于获取的关于所述液体的量的信息,决定所述最大张数。
[0036]
所述装订设备在其性质上可以说,供介质穿过的面凹凸多并容易钩挂介质,但相反地对于介质中不穿过所述装订设备与所述装载部之间的区域,即使产生卷曲也不产生向所述凹凸的钩挂。另外,可以说所述装订设备与所述装载部之间的区域容易变窄,受介质与其他部件的摩擦、介质彼此的摩擦的影响较大,容易发生阻塞。因此,在本方式中,与所述溶胀相关的信息包括关于对介质中穿过所述装订设备与所述装载部之间的区域喷出的液体的量的信息,所述控制部基于获取的关于所述液体的量的信息,决定所述最大张数,因此不会不必要地抑制所述最大张数,能够更良好地进行所述最大张数的最优化。
[0037]
第九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一至第八方式的任一方式的基础上,所述记录部构成独立的记录单元,所述装载部和所述处理部构成独立的处理单元,所述控制部设置于所述记录单元,从所述记录单元进行所述处理单元的控制。
[0038]
根据本方式,所述记录部构成独立的记录单元,所述装载部和所述处理部构成独立的处理单元,所述控制部设置于所述记录单元并从所述记录单元进行所述处理单元的控制,在上述构成中,可得到上述第一至第七方式的任一方式的作用效果。
[0039]
第十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一至第八方式的任一方式的基础上,所述记录部构成独立的记录单元,所述装载部和所述处理部构成独立的处理单元,所述控制部设置于所述处理单元,从所述记录单元向所述处理单元传送与所述溶胀相关的信息。
[0040]
根据本方式,所述记录部构成独立的记录单元,所述装载部和所述处理部构成独立的处理单元,所述控制部设置于所述处理单元,从所述记录单元向所述处理单元传送与所述溶胀相关的信息,在上述构成中,可得到上述第一至第七方式的任一方式的作用效果。
[0041]
第十一方式所涉及的处理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装载部,装载通过对介质进行记录的记录部进行记录后的介质;以及处理部,对装载于所述装载部的介质的摞进行处理,基于与通过所述记录部进行记录的介质的溶胀相关的信息,决定装载于所述装载部的介质的最大张数。
[0042]
根据本方式,基于与通过所述记录部进行记录的介质的溶胀相关的信息,决定装载于所述装载部的介质的最大张数,因此根据与实际产生的介质的溶胀相关的信息,能够在每次处理中将所述最大张数最优化。由此,能够抑制不必要地抑制所述最大张数、或者在装置内部发生介质的卡塞的可能性。
[0043]
下面,具体说明本发明。
[0044]
在各图中示出的x-y-z坐标系是正交坐标系,x轴方向表示装置进深方向,y轴方向表示装置宽度方向,z轴方向表示装置高度方向。
[0045]
记录系统的概况
[0046]
图1所示的记录系统1作为一例,从图1的右方朝向左方依次具备:记录单元2、中间单元3、第一单元5以及作为相对于第一单元5可拆装的处理装置或处理单元的第二单元6。
[0047]
记录单元2对输送的介质进行记录。中间单元3从记录单元2接收记录后的介质并
将其传递至第一单元5,主要发挥使介质翻转的功能和促进介质的干燥的功能。在第一单元5设置有:干燥部50,对接收的介质实施干燥处理;端部装订部42,使在记录单元2中记录后的介质成摞并进行装订端部的端部装订处理。在第二单元6设置有中间装订折叠机构70,该中间装订折叠机构70装订并折叠在记录单元2中记录后的介质的摞的中央而制成册子体。需要指出,下面将装订记录后的介质的摞的中央的处理以及在其之后折叠介质的摞的处理简称为“中间装订处理”。
[0048]
下面,依次详细说明记录单元2、中间单元3、第一单元5以及第二单元6。
[0049]
关于记录单元
[0050]
记录单元2构成为具备打印机部10和扫描仪部11的复合机,打印机部10具备作为对介质进行记录的记录部的行式头20。在本实施方式中,行式头20构成为将液体的一例即墨喷出至介质而进行记录的所谓喷墨式的记录头。
[0051]
在打印机部10的下部设置有盒收纳部14,该盒收纳部14具备多个介质收纳盒12。收纳于介质收纳盒12的介质p经过由实线表示的供送路径21被传送至基于行式头20的记录区域,从而进行记录动作。基于行式头20的记录后的介质被传送至第一排出路径22或第二排出路径23中的任意一方,第一排出路径22是用于将介质排出至设置于行式头20上方的记录后排出托盘13的路径,第二排出路径23是用于将介质传送至中间单元3的路径。
[0052]
在图1中,以虚线表示第一排出路径22,以点划线表示第二排出路径23。第二排出路径23向记录单元2的+y方向上延伸设置,将介质传递至相邻的中间单元3的接收路径30。
[0053]
另外,记录单元2具备在图1中以双点划线表示的翻转用路径24,构成为能够在对介质的第一面记录后,将介质翻转来进行对第二面的记录的双面记录。此外,在供送路径21、第一排出路径22、第二排出路径23以及翻转用路径24中分别配置有一对以上省略图示的辊对来作为输送介质的设备的一例。
[0054]
在记录单元2设置有控制部25,该控制部25控制记录单元2中的与介质的输送、记录相关的动作。此外,记录系统1构成为记录单元2、中间单元3、第一单元5以及第二单元6相互机械和电连接,能够将介质从记录单元2输送到第二单元6。此外,本实施方式中的控制部25能够进行连接于记录单元2的中间单元3、第一单元5以及第二单元6中的各种动作的控制。
[0055]
记录单元2具备操作部19,并构成为能够从操作部19输入关于在记录单元2、中间单元3、第一单元5以及第二单元6中的各种处理的各种设定和执行指令。另外,操作部19具备显示面板(未图示),并构成为能够将各种信息显示于该显示面板。
[0056]
需要指出,在记录系统1连接有外部计算机(未图示)时,在该外部计算机中能够进行与在操作部19中进行的各种设定、执行指令相同的各种设定、执行指令。
[0057]
关于中间单元
[0058]
接着,对中间单元3进行说明。图1所示的中间单元3将从记录单元2接收的介质传递至第一单元5。中间单元3配置在记录单元2与第一单元5之间。在记录单元2的第二排出路径23输送的介质从接收路径30由中间单元3接收,并朝向第一单元5输送。需要指出,接收路径30在图1中以实线表示。
[0059]
在中间单元3中有两个输送介质的输送路径。第一个输送路径是从接收路径30经过在图1中以虚线表示出的第一转向路径31而输送至合流路径33的路径。第二个路径是从
接收路径30经过在图1中以双点划线表示的第二转向路径32输送至合流路径33的路径。
[0060]
第一转向路径31是在箭头a1方向上接收介质后,在箭头a2方向上使介质转向的路径。第二转向路径32是在箭头b1方向上接收介质后,在箭头b2方向上使介质转向的路径。
[0061]
接收路径30在分支部35中分支成第一转向路径31和第二转向路径32。在分支部35中设置有未图示的铰接件,该铰接件将介质的传送目的地切换为第一转向路径31和第二转向路径32中的任意一方。
[0062]
另外,第一转向路径31和第二转向路径32在合流部36中合流。因此,无论介质从接收路径30传送至第一转向路径31或第二转向路径32中哪一个,都能够经过共通的合流路径33将介质传递至第一单元5。
[0063]
中间单元3在使基于行式头20的最新的记录面朝上的状态下从记录单元2将介质接收到接收路径30,但在合流路径33中,介质被弯曲翻转而成为最新的记录面朝下的状态。
[0064]
因此,最新的记录面朝下的状态的介质从中间单元3的+y方向被传递至第一单元5的第一输送路径43。
[0065]
需要指出,在接收路径30、第一转向路径31、第二转向路径32以及合流路径33中分别配置有一对以上省略图示的辊对来作为输送介质的设备的一例。
[0066]
在记录单元2中,对多个介质连续进行记录时,进入中间单元3的介质交替地被传送至穿过第一转向路径31的输送路径和穿过第二转向路径32的输送路径。由此,能够提高中间单元3中的介质输送的吞吐量。
[0067]
另外,如本实施方式的行式头20那样构成为对介质喷出液体具体而言为墨而进行记录时,若在后段的第一单元5、第二单元6进行处理时介质潮湿,有时会使记录面磨破或者介质的对齐性不良。
[0068]
通过将记录后的介质从记录单元2经由中间单元3传递至第一单元5,从而使记录后的介质被传送到第一单元5的输送时间变长,在到达第一单元5或第二单元6之前,能够使介质进一步干燥。
[0069]
关于第一单元
[0070]
接着,对第一单元5进行说明。图1所示的第一单元5具备接收部41,接收部41在-y方向的下方从中间单元3接收介质。在中间单元3的合流路径33输送的介质从接收部41进入第一单元5内,被传递到第一输送路径43。
[0071]
第一单元5具备:干燥部50,对从接收部41接收的介质进行处理;以及端部装订部42,对从接收部41接收的介质或对在干燥部50处理后的介质进行处理。
[0072]
第一单元5具备:第一输送路径43,将从接收部41接收的介质传送至端部装订部42;以及第二输送路径44,在第二分支部d2从第一输送路径43分支并将介质传送至干燥部50。在第二分支部d2设置有未图示的铰接件,该铰接件在第一输送路径43与第二输送路径44之间切换介质的传送目的地。
[0073]
端部装订部42是进行装订例如介质的单侧的角部或介质的单侧的一边等介质的端部的端部装订处理的构成部。端部装订部42构成为作为一例而具备订书机。
[0074]
干燥部50是对介质实施干燥处理的构成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干燥部50通过对介质加热而使介质干燥。干燥部50的详细构成在后面进行说明,基于干燥部50的干燥处理后的介质被传送至端部装订部42或设置于第二单元6的中间装订折叠机构70中的任意一方。
[0075]
另外,第一单元5具备打孔处理部46,该打孔处理部46对从接收部41接收的介质进行打孔处理。打孔处理部46设置在供被第一单元5接收的介质穿过的第一输送路径43的靠近接收部41的位置,且构成为能够在第一输送路径43的上游执行打孔处理。需要指出,对从接收部41接收的介质既可以实施也可以不实施基于打孔处理部46的打孔处理。
[0076]
从接收部41接收的介质穿过图1所示的第一输送路径43,能够被传送至处理托盘48或后面描述的第二单元6。在处理托盘48中,介质的输送方向的后端齐平而堆叠于处理托盘48。若规定张数的介质p堆叠于处理托盘48,则能够对介质p的后端进行基于端部装订部42的端部装订处理。第一单元5具备向+y方向排出介质的第二排出部62。需要指出,第一单元5除了具备第二排出部62之外,还具备后面描述的第一排出部61和第三排出部63,并构成为也能够从它们排出介质。
[0077]
由端部装订部42处理的介质通过未图示的排出设备而从第二排出部62排出至第一单元5的装置外,并且载置于接收从第二排出部62排出的介质的第一托盘40。第一托盘40从第一单元5向+y方向突出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托盘40具备基座部40a和延长部40b,延长部40b构成为能够收纳于基座部40a。
[0078]
另外,在第一输送路径43连接有第三输送路径45,该第三输送路径45在第二分支部d2的下游的第三分支部d3从第一输送路径43分支。在第三分支部d3设置有未图示的铰接件,该铰接件在第一输送路径43与第三输送路径45之间切换介质的传送目的地。
[0079]
在第一单元5的上部设置有上部托盘49。第三输送路径45从第三分支部d3连至前述第三排出部63,在第三输送路径45输送的介质通过未图示的排出设备从第三排出部63排出至上部托盘49。也就是从接收部41接收的介质能够不经由端部装订部42而排出至上部托盘49。
[0080]
在第一输送路径43设置有重叠路径64,该重叠路径64在第一分支部d1从第一输送路径43分支并在第一合流部g1再次合流到第一输送路径43。重叠路径64构成重叠两张介质而向干燥部50或端部装订部42传送的重叠处理部47。将先行输送的先行介质传送至重叠路径64,通过使在第一输送路径43输送的后续介质和先行介质在第一合流部g1合流,从而能够将先行介质和后续介质重叠而输送至第一合流部g1的下游。此外,重叠处理部47也可以构成为设置多个重叠路径64,重叠三张以上的介质而向下游传送。
[0081]
在第一单元5中,重叠处理部47相对于干燥部50位于铅垂下方,并且从铅垂方向观察即从上面观察时,干燥部50、端部装订部42以及重叠处理部47具有重叠的部位。此外,也可以构成为仅干燥部50与重叠处理部47、或仅端部装订部42与重叠处理部47重叠。
[0082]
通过干燥部50、端部装订部42以及重叠处理部47以这样的位置关系配置,从而能够抑制装置的水平方向的尺寸增大,实现装置的小型化。
[0083]
此外,在第一单元5中,在第一输送路径43、第二输送路径44以及第三输送路径45中分别配置有一对以上省略图示的辊对来作为输送介质的设备的一例。
[0084]
接着,对设置于第一单元5的干燥部50进行说明。
[0085]
干燥部50具备:加热辊对51,作为进行介质的干燥处理的干燥处理部;环状输送路径52,包括加热辊对51并能够绕圈输送介质。从第一输送路径43分支的第二输送路径44在加热辊对51的上游与环状输送路径52合流,通过设置于第二输送路径44的输送辊对68传送介质,从而能够导入环状输送路径52。
[0086]
在本实施方式中,加热辊对51的下方的辊是通过未图示的驱动源而被驱动的干燥驱动辊,上方的辊是从动于干燥驱动辊的旋转而旋转的干燥从动辊。干燥驱动辊由未图示的加热器加热,由此干燥驱动辊发热而进行介质的干燥。不过,是加热构成加热辊对51的辊中的至少一方的构成即可,也可以是加热双方的构成。
[0087]
不过,从中间单元3传送的介质以最新的记录面朝下的状态从第一单元5的接收部41经由第一输送路径43进入第二输送路径44。然后,介质以最新的记录面朝下的状态被加热辊对51夹持。因此,优选加热辊对51中被加热的辊是与介质的最新的记录面接触的辊。
[0088]
干燥部具备环状输送路径52,在环状输送路径52中构成为能够绕圈输送介质,因此通过多次绕圈输送介质,从而能够多次实施基于加热辊对51的干燥处理。因此,能够使介质更可靠地干燥。
[0089]
另外,通过具备环状输送路径52,相比于例如在输送路径设置多个加热辊对51的情况,能够抑制装置的成本升高,并且能够抑制功耗。
[0090]
在记录系统1中,基于加热辊对51的加热由设置于记录单元2的控制部25控制。控制部25能够根据条件来控制加热辊对51的加热。作为条件,除了例如介质的类别、刚性、厚度、基重等之外,还可列举在记录单元2中记录时喷出至介质的墨的喷出量、对介质的记录是双面记录还是单面记录、干燥时的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等。
[0091]
通过根据这些条件来控制基于加热辊对51的加热,能够更良好地干燥介质。基于加热辊对51的加热的控制可列举例如有无加热、加热时的温度、在加热时是否进行预热,开始加热辊对51的加热的定时等。
[0092]
另外,在加热辊对51中,一方的干燥从动辊通过弹簧等未图示的按压设备而被按压于另一方的干燥驱动辊,能够构成为能够变更基于按压设备的按压力。通过由控制部25控制按压力变更设备(未图示),该按压力变更设备变更基于按压设备的按压,从而能够调整加热辊对51中的夹持压力。优选的是,加热辊对51中的夹持压力根据条件而变更。作为条件,能够使用与控制基于加热辊对51的加热时相同的条件。
[0093]
在环状输送路径52连接有第四输送路径59。第四输送路径59是在第二合流部g2合流于第一输送路径43而使基于加热辊对51的干燥处理后的介质回到第一输送路径43的路径。
[0094]
另外,在环状输送路径52连接有第五输送路径60。第五输送路径60是与第一排出部61相连的路径,是朝向第二单元6送出基于加热辊对51的干燥处理后的介质的路径。
[0095]
并且,第一单元5具备切换铰接件(未图示),该切换铰接件作为能够切换将由干燥部50处理的介质传送至第一排出部61的第一状态和将由干燥部50处理的介质传送至端部装订部42的第二状态的切换部件。
[0096]
此外,干燥部50也可以构成为不具有环状输送路径52。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通过从外部加热介质而使介质干燥的干燥部50,但是干燥部50也可以构成为例如通过对介质吹风而使介质干燥。
[0097]
关于第二单元
[0098]
接着,对第二单元6进行说明。
[0099]
第二单元6在第一单元5的第一托盘40的下侧可拆装地设置于第一单元5。
[0100]
从第一单元5的第一排出部61传递到第二单元6的介质在输送路径69输送,而被传
送至中间装订折叠机构70。中间装订折叠机构70具备作为装载介质的装载部的堆叠部71,并能够将装载于该堆叠部71的介质摞在中间装订位置装订后,在中间装订位置折叠而制成册子体。
[0101]
基于中间装订折叠机构70的中间装订处理后的介质摞m被排出至图1所示的第二托盘65。第二托盘65在介质排出方向即+y方向的前端具备限止部66,抑制排出至第二托盘65的介质摞m从第二托盘65向介质排出方向越出或从第二托盘65落下。附图标记67是将从第二单元6排出的介质摞m向第二托盘65引导的引导部67。
[0102]
接着,参照图1和图2,进一步说明中间装订折叠机构70的构成。在第二单元6设置有:传送辊对75,设置于输送路径69,作为输送介质p的传送设备;堆叠部71,作为装载介质p的装载部;以及处理部70a,对堆叠于堆叠部71的介质进行中间装订处理。处理部70a具备:装订机构72,在装订位置装订由堆叠于堆叠部71的多张介质p构成的介质摞m;折叠辊对73,作为在装订位置折叠介质摞m的折叠设备。
[0103]
如图2所示,在堆叠部71设置有对齐部76和桨叶81,该对齐部76使堆叠的介质p的下游端e1对齐。传送辊对75具备:驱动辊75a,通过未图示的驱动源而被驱动;以及从动辊75b,从动于驱动辊75a的旋转而旋转,驱动辊75a由控制部25控制而旋转。
[0104]
在图2中,堆叠部71具备支承面85,该支承面85以输送方向+r下游朝向下方的倾斜姿态支承通过传送辊对75输送的介质p,且在与支承面85相对的相对面86之间接收并堆叠介质p。桨叶81在输送方向+r上设置于传送辊对75与对齐部76之间,通过一边与介质p接触一边以旋转轴82为轴旋转,使介质p朝向对齐部76移动。
[0105]
在图2中,附图标记g表示输送路径69和堆叠部71合流的合流位置g。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装订位置是堆叠于堆叠部71的介质p的输送方向+r上的中央部c。介质p通过传送辊对75而从输送路径69传送至堆叠部71。
[0106]
在堆叠部71设置有:对齐部76,能够与堆叠于堆叠部71的介质p的输送方向+r的下游端e1抵接;以及抵接部77,能够与堆叠于堆叠部71的介质p的输送方向+r的上游端e2抵接。
[0107]
对齐部76和抵接部77构成为能够向堆叠部71中的介质p的输送方向+r及其反方向-r这两个方向移动。对齐部76和抵接部77使用例如通过未图示的驱动源的动力而动作的齿条齿轮机构、带移动机构等,从而能够向输送方向+r和反方向-r移动。在对堆叠部71中的堆叠动作进行说明时详细描述对齐部76和抵接部77的移动。
[0108]
在合流位置g的下游设置有装订机构72,该装订机构72在输送方向+r上的规定位置装订堆叠于堆叠部71的介质摞m。作为一例,装订机构72为订书机,在作为装订设备的一例的装订部72a中装订介质摞m。在介质的宽度方向即x轴方向上隔开间隔而设置有多个装订部72a。如前所述,装订机构72构成为在输送方向上以介质摞m的中央部c为装订位置装订介质摞m。
[0109]
在装订机构72的下游设置有折叠辊对73。在相对面86中,对应于折叠辊对73的夹持位置n的位置开口,且形成有从堆叠部71向折叠辊对73的介质摞m的进入路径78。在相对面86的进入路径78的入口形成有将作为装订位置的中央部c从堆叠部71引诱至夹持位置n的斜面。
[0110]
隔着堆叠部71在折叠辊对73的相反侧具备叶片74,该叶片74能够切换如图2和图3
所示从堆叠部71退避的退避状态以及如图4的左图所示相对于堆叠于堆叠部71的介质摞m的装订位置而进入的进入状态。附图标记79是设置于支承面85的孔部79,叶片74能够穿过孔部79。
[0111]
关于中间装订处理时的介质的输送
[0112]
接着,参照图2~图4说明在第二单元6中输送介质p而进行中间装订处理直到排出的基本流程。
[0113]
在图2中,传送到堆叠部71的介质p通过自重而朝向对齐部76移动,并且每输送来一张介质p,桨叶81旋转,使得介质p朝向对齐部76抵靠。
[0114]
图2示出了在堆叠部71中重叠的多张介质p作为介质摞m而堆叠的状态。
[0115]
此外,在堆叠部71接收介质时,如图2所示,对齐部76被配置成从输送路径69与堆叠部71的合流位置g到对齐部76的距离比介质p的长度长。由此,介质p以从输送路径69输送的介质p的上游端e2不会残留于输送路径69的方式而被堆叠部71接收。堆叠部71的输送方向+r上的对齐部76的位置能够根据介质p的尺寸而改变。
[0116]
若规定张数的介质p堆叠于堆叠部71,则进行由装订部72a装订介质摞m的输送方向+r上的中央部c的装订处理。在从输送路径69向堆叠部71输送介质p结束的时间点,如图2所示,中央部c从装订部72a的位置偏离,因此如图3的左图所示,使对齐部76向-r方向移动,将介质摞m的中央部c配置在与装订部72a相对的位置。而且,使抵接部77向+r方向移动而与介质摞m的上游端e2抵接。通过对齐部76及抵接部77,使介质摞m的下游端e1及上游端e2对齐,由装订部72a装订介质摞m的中央部c。
[0117]
若由装订部72a装订了介质摞m,则如图3的右图所示,使对齐部76向+r方向移动,以使装订的中央部c配置在与折叠辊对73的夹持位置n相对的位置的方式使介质摞m移动。在保持通过自重而使得介质摞m与对齐部76抵接的状态下,通过仅使对齐部76向+r方向移动而能够使介质摞m向+r方向移动。此外,也可以以维持抵接部77与介质摞m的上游端e2抵接的状态的方式而使抵接部77向+r方向移动。
[0118]
接着,若介质摞m的中央部c配置在与折叠辊对73的夹持位置n相对的位置,则如图4的左图所示,使叶片74向+s方向进入而使中央部c朝向折叠辊对73弯曲。弯曲的介质摞m的中央部c穿过进入路径78,介质摞m朝向折叠辊对73的夹持位置n移动。
[0119]
若介质摞m的中央部c被折叠辊对73夹持,则折叠辊对73旋转,如图4的右图所示,介质摞m通过折叠辊对73的夹持压力而在中央部c被折叠,并朝向第二托盘65(参照图1)排出。
[0120]
另外,中央部c被折叠辊对73夹持后,对齐部76向+r方向移动而返回图2的状态,来预备堆叠部71中的下一介质p的接收。
[0121]
需要指出,可以在输送路径69设置折叠线形成设备,该折叠线形成设备对介质p的中央部c赋予折叠线。通过对基于折叠辊对73而成为折叠位置的中央部c赋予折叠线,从而能够使介质摞m在中央部c易于折叠。
[0122]
关于在第二单元中的介质处理张数的限制
[0123]
接着,说明在中间装订折叠机构70中的介质处理张数的限制。
[0124]
通过对介质喷出作为液体的一例的墨而进行记录时,介质通过吸收墨而溶胀并卷曲。而且,通过向介质喷出墨所引起的介质的水分量增加,使得介质彼此的摩擦力、介质与
其他部件的摩擦力变大。因此,若将上述的卷曲、喷出墨所引起的介质的水分量增加考虑为恒定的程度,一律地决定装载于中间装订折叠机构70所具备的堆叠部71的介质的最大张数,则在实际的上述卷曲、上述水分量增加的程度小于当初的设想时等,不必要地抑制了能够处理的介质的张数,相反地,在实际的上述卷曲、上述水分量增加的程度大于当初的设想时等,有可能在中间装订折叠机构70中发生卡纸。
[0125]
因此,控制部25(参照图1)基于与通过行式头20进行记录的介质的溶胀相关的信息,决定装载于堆叠部71的介质的最大张数,换言之决定送入堆叠部71的介质张数的上限。需要指出,在下面将其称为“堆叠部71中的最大张数”或简称为“最大张数”。
[0126]
由此,能够抑制不必要地抑制堆叠部71中的最大张数,或者在中间装订折叠机构70中发生介质的卡塞的可能性。
[0127]
下面,更详细地进行说明。图5示出由控制部25执行的关于中间装订处理的判断处理的流程。图5所示的处理通过控制部25执行存储于控制部25所具备的未图示的存储设备中的程序来实现。
[0128]
控制部25从操作部19(参照图1)接收到一系列的记录作业的执行开始指令时,在该记录作业包括第二单元6中的中间装订处理的情况下(在步骤s101中为“是”),决定堆叠部71中的最大张数(步骤s102)。该步骤s102的详情在后面说明。
[0129]
此外,在记录作业不包括中间装订处理的情况下(在步骤s101中为“否”),基于指定的设定而开始执行记录作业(步骤s106)。
[0130]
接着,判断由用户指定的中间装订处理张数是否超过在步骤s102中决定的最大张数(步骤s103),在超过的情况下(在步骤s103中为“是”),在操作部19(参照图1)所具备的显示面板(未图示)示出警告显示(步骤s104)。
[0131]
该警告显示能够设为例如“中间装订处理张数超过上限。请选择处理。”这样的警告消息显示。
[0132]
控制部25基于对于该警告的用户的指示,进行指定的处理。由此,相比于用户指定张数超过堆叠部71中的最大张数时也就是有可能发生不良情况时一律地中止处理的情况,可用性得以提高。
[0133]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指定的处理”包括第一处理、第二处理以及取消记录作业。用户经由操作部19输入第一处理、第二处理以及取消记录作业中的任一项指示。
[0134]
第一处理是维持在中间装订处理中的用户指定张数以及基于行式头20的记录品质而直接进行之后的处理的处理(在步骤s105中为“是”),用户通过选择该处理,从而能够一边识别发生阻塞的可能性,一边实现如当初预定的处理。
[0135]
第二处理是维持在中间装订处理中的用户指定张数,且变更基于行式头20的记录品质以及从行式头20至堆叠部71的介质的输送条件中的至少任意一方以使用户指定张数成为堆叠部71中的最大张数以下而进行处理的处理,下面将该处理称为避免阻塞模式(步骤s106)。用户通过选择该第二处理即避免阻塞模式,能够维持如当初预定的用户指定张数且抑制阻塞,并进行在中间装订折叠机构70中的处理。
[0136]
如上所述,避免阻塞模式变更基于行式头20记录时的记录品质、从行式头20至堆叠部71的纸张输送条件、在干燥部50中的环状输送路径52中的输送速度、在环状输送路径52中的介质的绕圈次数以及干燥部50中的基于加热器的加热温度中的至少任一项。基于行
式头20记录时的记录品质的变更例如可举出降低记录浓度。纸张输送条件的变更主要为了促进纸张的干燥,例如可列举降低纸张的输送速度、使纸张在纸张输送路径的中途停止等。
[0137]
在环状输送路径52中的输送速度的变更例如可举出降低输送速度等。在环状输送路径52中的介质的绕圈次数的变更例如可举出增加绕圈次数等。干燥部50中的基于加热器的加热温度的变更例如可举出提高加热温度等。
[0138]
此外,上述第一处理和第二处理是一例,也可以是其他处理,或进一步追加第三处理或其以上的处理,也可以从其中进行选择。作为这样的其他处理的一例,可考虑对用户提醒纸张种类的变更,或者提醒减少在中间装订处理中的用户指定张数。
[0139]
在选择了第一处理的情况下(在步骤s105中为“是”)以及选择了第二处理的情况下(在步骤s106中为“是”),控制部25根据其内容开始执行记录作业(步骤s107)。在未选择第一处理和第二处理中的任一项的情况下、即选择了取消记录作业的情况下(在步骤s105中为“否”、在步骤s106中为“否”),控制部25中止执行记录作业。
[0140]
接着,参照图6,说明堆叠部71中的最大张数的决定处理的详情。图6示出由控制部25执行的堆叠部71中的最大张数的决定处理的流程。图6所示的处理通过由控制部25执行存储于控制部25所具备的未图示的存储设备中的程序来实现。
[0141]
控制部25基于与进行记录的介质的溶胀相关的信息,决定堆叠部71中的最大张数。介质的溶胀是指例如在介质是纸张且液体是墨时随着纸张吸收墨而产生的溶胀,溶胀进一步引起卷曲。下面,作为介质的一例举出纸张来进行说明。
[0142]
并且,与纸张的溶胀相关的信息是指关于对纸张的溶胀造成影响的所有主要因素中的至少一项的信息。
[0143]
关于对纸张的溶胀造成影响的主要因素的信息,能够列举例如纸张信息、记录内容。
[0144]
纸张信息包括:纸张尺寸、纸张的纵横、纸厚、纸纹方向、有无涂层等主要因素。能够从打印机驱动器获取纸张信息。此外,对于纸纹方向,例如可以由用户通过操作部19输入,或者也可以根据装置的收件地而预先与其他纸张信息例如纸张尺寸以及纸张的纵横关联起来而存储。这是因为纸张的纸纹方向根据装置的收件地具体而言根据使用装置的国家而存在一定的倾向。另外,也可以构成为在记录系统1设置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基于其信息来判断纸张的纸纹方向。
[0145]
记录内容包括:纸张中的记录区域的位置、记录区域的大小、记录区域的形状、记录区域中的墨喷出量、有无双面记录、双面记录时正面和背面的记录内容的差异等主要因素。
[0146]
此外,关于纸张信息,可以说例如纸厚越厚越难溶胀且难卷曲。另外,具有涂层的纸张有时在打印机驱动器上称为“光泽纸”、“喷墨纸张”等,可以说这样的纸张相比在打印机驱动器上称为“普通纸”的不具备涂层的纸张,难溶胀且难卷曲。
[0147]
另外,关于记录内容,可以说例如记录区域占纸张的面积的比例越大,越易于溶胀且易于卷曲。另外,可以说记录区域中的墨喷出量越多,越易于溶胀且易于卷曲。另外,可以说纸张的区域中的墨喷出量的不均匀越多,溶胀越不均匀且易于卷曲。在此,将纸张分成几个区域,例如像图7所示的纸张p那样设定区域a1、a2、a3、a4、a5、a6,能够通过墨喷出量最多的区域和最少的区域之间的墨喷出量的差来求出纸张的区域中的墨喷出量的不均匀。
[0148]
另外,可以说相比进行双面记录时,由于对纸张进行单面记录时正面和背面的水分量的差较大,因此易于卷曲。另外,可以说在进行双面记录时,正面和背面的记录内容的差异越显著,溶胀越不均匀且易于卷曲。正面和背面的记录内容的差异能够通过例如正面的墨喷出量和背面的墨喷出量的差而求出。
[0149]
另外,控制部25在决定堆叠部71中的纸张的最大张数时,也可以考虑关于对进行记录的纸张的干燥状态造成影响的主要因素的信息。
[0150]
关于对纸张的干燥状态造成影响的主要因素的信息,例如能够举出环境信息。在环境信息中包括例如温度、湿度等主要因素。此外,在记录系统1中,在记录单元2设置有环境信息获取部18(参照图1),控制部25(参照图1)能够从环境信息获取部18获取记录单元2内部的温度、湿度。
[0151]
此外,关于环境信息,例如温度越低或湿度越高越难以干燥,因此纸张间的摩擦力容易变大,纸张的硬度容易变弱。即,可以说容易发生阻塞。
[0152]
在控制部25的存储设备中保持有基于以上性质而确定的最大张数设定信息,控制部25参照该最大张数设定信息来决定堆叠部71中的最大张数。
[0153]
需要指出,对于纸张信息、记录内容、环境信息这些与纸张的溶胀相关的信息,可以全部进行考虑,也可以考虑任意一项或两项。该设定能够通过用户操作而进行,用户通过操作部19(参照图1)能够选择所考虑的信息,能够将该选择保存为设定值。
[0154]
如图6所示,控制部25在基于设定的信息获取纸张信息时(在步骤s201中为“是”),获取纸张信息(步骤s202),在获取记录内容时(在步骤s203中为“是”),获取记录内容(步骤s204),在获取环境信息时(在步骤s205中为“是”),获取环境信息(步骤s206)。
[0155]
然后,读入设定信息(步骤s207),决定最大张数(步骤s208)。
[0156]
表1示出设定信息的一例。在该例子中,作为与纸张的溶胀相关的信息,采用记录内容中的记录浓度pd(%),并采用环境信息中的湿度hm(%)。在此,记录浓度pd(%)是指对应于墨喷出量而增减的值,是总墨喷出量(g)与向一张纸张的可记录区域的最大墨可打入量(g)的比例。也就是记录浓度pd(%)=[总墨喷出量(g)/最大墨可打入量(g)]
×
100。向一张纸张的可记录区域的最大墨可打入量(g)能够根据基于设置于记录单元2的行式头20的每单位面积中的最大墨可打入量(g)而求出。
[0157]
另外,不限于此,记录浓度(%)也可以为相对于一张纸张的面积喷出墨的面积的比例。
[0158]
表1:
[0159][0160]
表1中的数值是堆叠部71中的最大张数的一例。例如,在湿度hm=0%、且记录浓度pd=20%时,最大张数为20张。另外,在湿度hm=100%、记录浓度pd=20%时,最大张数为18张。
[0161]
湿度hm(%)越高,最大张数越少,另外,记录浓度pd(%)越高,最大张数越少。
[0162]
对每个纸张类别设定并保存这样的设定信息。
[0163]
此外,例如也可以通过公式求出最大张数来代替这样的设定信息。例如,对于最大张数的规定值m,也可以针对每个与纸张的溶胀相关的主要因素设定系数k,对规定值m依次乗以系数k,将最终得到的值作为堆叠部71中的最大张数。此外,规定值m能够通过将堆叠部71中的最大装载高度除以纸张厚度而求出。
[0164]
表2示出根据湿度hm(%)而设定的系数ka的一例。这样,针对与纸张的溶胀相关主要因素,通过对每个条件设定系数而与最大张数的规定值m相乘,从而能够求出堆叠部71中的最大张数。
[0165]
表2:
[0166][0167]
另外,对于纸张尺寸、纸厚、纸纹方向、有无涂层,能够用于求出基于溶胀进而卷曲的纸张变形的方向、变形量。例如,伴随纸张的溶胀的卷曲在与纸纹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容易发生,此时,与纸纹方向交叉的方向的纸张尺寸越大,基于卷曲的变形量越大。并且,堆叠部71中的最大装载高度减少与基于卷曲的纸张的变形量相应的程度,因此,堆叠部71中的最大张数减少该程度。
[0168]
另外,纸张在堆叠部71中以朝向输送方向+r向下倾斜的方式以倾斜姿态被支承,
因此通过自重的作用,纸张在堆叠部71上在输送方向+r上容易形成挠曲。因此,相比于纸纹方向沿向输送方向+r时,纸张的纸纹方向沿向x轴方向即介质宽度方向时输送方向+r的刚性变低,相对容易形成挠曲。这样,关于纸纹方向的信息也能够用于求出纸张变形的方向、变形量。
[0169]
如以上说明,在上述实施例中,控制部25基于获取的关于纸纹方向的信息,决定堆叠部71中的最大张数,因此能够良好地进行每次处理的所述最大张数的最优化。
[0170]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控制部25基于获取的关于纸张厚度的信息,决定堆叠部71中的最大张数,因此能够良好地进行每次处理的所述最大张数的最优化。
[0171]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控制部25基于获取的关于对纸张喷出的墨量的信息,决定所述最大张数,因此能够良好地进行每次处理的所述最大张数的最优化。
[0172]
此外,关于与纸张的溶胀相关的信息的一例即记录内容,还能够包括关于对纸张中的穿过装订机构72与堆叠部71之间的区域喷出的墨的量的信息,控制部25基于获取的关于所述墨的量的信息,也能够决定最大张数。
[0173]
即,装订机构72在其性质上可以说,在供纸张穿过的面凹凸多并容易钩挂纸张,相反地在纸张中不穿过装订机构72与堆叠部71之间的区域,即使产生溶胀所引起的卷曲也不产生向装订机构72的凹凸的钩挂。
[0174]
具体而言,在图2中从位置k向+r方向进入的区域是通过溶胀所引起的卷曲而容易产生纸张向装订机构72钩挂的区域。图8示出纸张p的一例,区域a0是从图2的位置k向+r方向进入的区域,区域b0是除此之外的区域。因此,控制部25能够不考虑在区域b0的记录内容,考虑在区域a0的记录内容而决定堆叠部71中的最大张数。由此,不会不必要地抑制堆叠部71中的最大张数,能够更良好地进行堆叠部71中的最大张数的最优化。
[0175]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具备行式头20的记录单元2是独立的单元,具备堆叠部71和装订机构72的第二单元6是独立的单元,控制部25设置于记录单元2,构成为从记录单元2进行第二单元6的控制。
[0176]
也可以构成为对第二单元6设置控制中间装订折叠机构70的控制部(未图示)来代替这样的构成,对于该控制部,从记录单元2的控制部25传送与溶胀相关的信息,基于该信息,第二单元6所具备的控制部控制中间装订折叠机构70。
[0177]
另外,控制中间装订折叠机构70的控制部也可以设置于除记录单元2、第二单元6以外的装置。
[0178]
另外,不只是第二单元6,对中间单元3、第一单元5也可以分别设置控制部(未图示),这些控制部基于来自记录单元2的控制部25的信息,分别控制中间单元3、第一单元5的动作。
[0179]
此外,在记录系统1中,也可以省略中间单元3和第一单元5。另外,此时,可以将记录单元2和第二单元6作为分别独立的单元,也可以使记录单元2和第二单元6一体化。即,更具体而言,也可以使记录系统构成为包括行式头20和中间装订折叠机构70。
[0180]
如上所述,在本说明书中,记录系统1可以为独立单元的集合体的情况以及由一个单元构成的情况中的任意一方。
[0181]
此外,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权利要求的范围记载的发明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形,这些毋庸置疑也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