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保温棉及同类产品的折叠使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727180发布日期:2021-01-26 17:35阅读:116来源:国知局
一种保温棉及同类产品的折叠使用结构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发明涉及绝热保温结构及其制作方法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保温棉及同类产品的折叠使用结构。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在中、高温管线(300℃~800℃)的保温工程施工工艺方法中,目前较为成熟的施工工艺方法为:采用高温岩棉、硅酸铝或硅酸镁等阻燃保温材料根据设计进行现场裁剪、裹覆,再用铁皮或彩钢板材包覆而成。这样的施工工艺方法具有如下缺点:
[0003]
1、为满足中、高温管线作业的要求,往往需要多层缠绕保温材料,保温层的厚度较大较为笨重;
[0004]
2、现场进行裁剪、裹覆的施工工艺难度大、风险高、劳动强度大、加工精度不高且工作效率低下;
[0005]
3、采用传统保温材料制作的绝热结构节能效果一般(参照gb50264-2013)。


技术实现要素:

[0006]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保温棉及同类产品的折叠使用结构,以解决中、高温管线散热量大、绝热工程现场施工劳动强度大、安全风险大、维护成本高、防水及保温效果不理想等工程问题。
[0007]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8]
一种保温棉及同类产品的折叠使用结构,保温棉及其同类产品按一定的尺寸折叠堆积成台阶状结构、待折叠至需要的层数后裁切,形成保温棉主体;辅助件通过保温钉焊接在保温棉主体的外周,形成整体的折叠式保温结构,预制方便、安装方便。
[0009]
所述辅助件分为硬质辅助件和软质辅助件两种:硬质辅助件设置在保温棉主体台阶状结构的外周处,以起到加固台阶,方便安装的作用;软质辅助件可设置在保温棉主体与管道长度方向平行的外周处,以起到增加强度,防止塌陷作用;可设置在保温棉主体台阶状结构的外周处,以起到挤紧及固定两块整体的折叠式保温结构的作用。
[0010]
所述整体的折叠式保温结构的内部设置有能增加保温效果的其他材料,以形成一定的抗拉强度。
[0011]
所述整体的折叠式保温结构的外部设置有防水层,以增加保温棉及其同类产品的保温效果和防水防塌陷效果,延长使用寿命,增加承重能力。
[0012]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3]
1、保温棉及其同类产品采用折叠方法进行包装、运输和使用,相比较传统的裁切下料方法,下料更快捷,节省了裁切时间,提高了下料效率;
[0014]
2、保温棉及其同类产品折叠后,其四周采用辅助件进行定形,作用在于:
[0015]
a:定形后的保温棉及其同类产品的状态具有一定的硬度,方便后期固定安装为一个整体的保温装置;
[0016]
b:定形后的保温棉及其同类产品的台阶具有一定的硬度,方便各个整体的折叠式保温结构之间的挤紧,增强抗拉强度;
[0017]
3、保温棉及其同类产品可作为模块化结构的原料,可提前预制在现场施工时,装卸快捷、安全,能够改善现场施工工艺、降低现场施工的劳动强度、使现场施工的风险和维护成本都大大降低;
[0018]
4、整体的折叠式保温结构的最外层设置有防水层,充分保证防水性能;
[0019]
5、在折叠后的保温棉及其同类产品的内侧或者外侧增加其他材料,可以大大提高保温棉的抗拉强度,提高防塌陷性能,延长保温棉的寿命,保证保温效果的可持续性。
[0020]
以上五点优势使得本发明的折叠使用结构在保温棉及其同类产品的工程领域优势显著。
附图说明
[0021]
图1为保温棉及同类产品的折叠使用状态示意图;
[0022]
图2为保温棉及同类产品折叠后在管道长度方向增加辅助件进行定形的结构图;
[0023]
图3为保温棉及同类产品折叠后在管道长度方向和管道直径方向增加辅助件进行定形的结构图;
[0024]
图4为用焊接保温钉固定辅助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5]
其中,1-保温棉主体;2-辅助件;3-保温钉。
具体实施方式
[0026]
下面将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发明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实施例。
[0027]
一种保温棉及同类产品的折叠使用结构,保温棉及其同类产品按一定的尺寸折叠堆积成台阶状结构、待折叠至需要的层数后裁切,形成保温棉主体1;辅助件2通过保温钉3焊接在保温棉主体1的外周,形成整体的折叠式保温结构。
[0028]
所述辅助件2分为硬质辅助件和软质辅助件两种:硬质辅助件设置在保温棉主体1台阶状结构的外周处;软质辅助件设置在保温棉主体1与管道长度方向平行的外周处、保温棉主体1台阶状结构的外周处。
[0029]
所述整体的折叠式保温结构的内部设置有能增加保温效果的其他材料。
[0030]
所述整体的折叠式保温结构的外部设置有防水层。
[0031]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这些具体实施方式都是基于本发明整体构思下的不同实现方式,而且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