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介质输送装置及喷墨打印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712067发布日期:2020-10-30 21:25阅读:75来源:国知局
打印介质输送装置及喷墨打印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喷墨打印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打印介质输送装置及喷墨打印设备。



背景技术:

打印机中两条传送带之间传递打印介质时,打印介质容易掉入两条传送带之间的缝隙中,导致打印介质被折叠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打印介质输送装置及喷墨打印设备,用以解决打印介质容易掉入两条传送带之间的缝隙中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打印介质输送装置,所述打印介质输送装置包括:

机架;

第一输送机构,用于输送打印介质;

第二输送机构,与所述第一输送机构配合输送所述打印介质;以及

过桥机构,用于将第一输送机构输送的打印介质传输至所述第二输送机构;

其中,所述过桥机构传输打印介质的速度大于等于第一输送机构输送打印介质的速度。

作为上述打印介质输送装置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二输送机构输送打印介质的速度大于等于所述过桥机构传输打印介质的速度。

作为上述打印介质输送装置的优选方案,所述过桥机构包括:

过桥板,所述过桥板承载打印介质的表面与第一输送机构和第二输送机构输送打印介质的表面平齐。

作为上述打印介质输送装置的优选方案,所述过桥机构还包括:

第一过桥辊;

第二过桥辊;

所述第一过桥辊与所述第二过桥辊带动所述打印介质在所述过桥板上输送。

作为上述打印介质输送装置的优选方案,所述过桥机构还包括:同步传动机构,所述同步传动机构驱动第一过桥辊与第二过桥辊同步转动。

作为上述打印介质输送装置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过桥辊与第二过桥辊设于所述过桥板的下方,所述过桥板的表面设有供所述第一过桥辊及第二过桥辊工作面穿过的过桥孔,所述第一过桥辊及第二过桥辊的工作面从所述过桥孔中穿出至过桥板上方的位置,以使第一过桥辊及第二过桥辊的工作面能与打印介质接触。

作为上述打印介质输送装置的优选方案,所述打印介质输送装置还包括:防偏机构,所述防偏机构用于防止第一输送机构输送打印介质时位置偏移。

作为上述打印介质输送装置的优选方案,所述防偏机构包括:防偏轮和调节机构,所述防偏轮在转轴上转动,所述防偏轮沿所述防偏轮的周向方向设有凹槽,所述凹槽与第一输送机构抵接以限制第一输送机构的位置;所述调节机构用于调节所述转轴与机架的相对位置,从而调整所述第一输送机构与机架的相对位置。

作为上述打印介质输送装置的优选方案,所述调节机构包括:滑动件和导向件,所述转轴设于所述滑动件上,所述滑动件在所述导向件上滑动以带动所述转轴移动。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喷墨打印设备,包括上述任意一种打印介质输送装置。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打印介质输送装置及喷墨打印设备中在两输送机构之间增设过桥机构,过桥机构在两输送机构之间的缝隙处为打印介质提供支撑,从而防止打印介质掉入两输送机构之间的缝隙中。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这些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喷墨烫金一体化生产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供料装置、第一输送机构及定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供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a处的剖视图;

图5为图3中b-b处的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第一输送机构及定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第一拉规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f-f处的剖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定位装置去掉机架及皮带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6中h-h处的剖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升降喷墨装置、刮墨装置及第二输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升降喷墨装置的主视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第一墨盒及第二墨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刮墨装置未设置防溅网、挡墨板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刮墨装置设置了防溅网和挡墨板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图15中g-g处的剖视图;

图17为图第一预定轨迹及第二预定轨迹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吸风机构及第二输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中皮带防偏机构与机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20为图19中e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皮带防偏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皮带防偏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中第二输送机构、过桥机构及第三输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中过桥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烫金装置及第三输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烫金装置的主视图;

图27为图26中d-d处的剖视图。

图中零件部件及编号:

100、机架;

200、供料装置;210、送料飞达;211、吸嘴;220、升降平台;230、第一链条传动机构;231、第一链轮;232、第二链轮;233、第三链轮;234、第四链轮;235、第五链轮;236、第一链条;240、第二链条传动机构;241、第六链轮;242、第七链轮;243、第八链轮;244、第九链轮;245、第二链条;250、检测传感器;260、第一电机;270、第三链条传动机构;280、第四链条传动机构;

300、定位装置;320、第一拉规;311、拉规本体;312、钢球;313、塑料球;314、手柄;315、第一丝杆;316、第一导杆;317、保持环;310、第二拉规;330、横梁;331、压板;

400、图像采集装置;

500、升降喷墨装置;510、升降座;520、第一固定座;521、第三丝杆;522、第一导轨;530、第二固定座;531、第四丝杆;532、第二导轨;540、电路板;550、墨盒;551、第一墨盒;552、第一加热片;553、第二墨盒;555、第三加热片;560、喷头;570、第三电机;571、连接板;572、第一传动轴;573、第二传动轴;

600、刮墨装置;610、承载机构;611、刮刀;612、第三导杆;613、刮刀座;614、第五电机;615、防溅网;616、卸墨栓;617、余墨容纳腔;618、第六丝杆;619、挡墨板;620、第三导轨;630、第四导轨;

700、烫金装置;710、烫金辊;720、底辊;730、放料辊;740、废料收集辊;750、第一调节辊;760、第二调节辊;770、第一张紧辊;780、第二张紧辊;790、烫金纸;

800、吸风机构;810、吸风座;811、第一负压风腔;812、第二负压风腔;820、盖板;821、第一集气孔;822、第二集气孔;

900、输送装置;910、第一输送机构;920、第二输送机构;921、第一吸附通孔;922、第二吸附通孔;930、过桥机构;931、过桥板;932、第一过桥辊;933、第二过桥辊;940、第三输送机构;950、皮带防偏机构;951、防偏轮;952、防偏凹槽;953、转轴;954、支架;955、滑动杆;956、限位螺钉;957、端板;958、锁紧螺钉;959、防松螺母;

箭头y的方向为打印介质的输送方向,箭头z的方向为竖直方向,箭头x的方向为第一方向,第一方向与打印介质的输送方向相垂直,且第一方向与竖直方向相垂直,箭头j的方向为第一预定轨迹的方向,箭头k的方向为第二预定轨迹的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机构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如果不冲突,本实用新型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各个特征可以相互结合,均在本实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实施例1

请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公开了一种喷墨打印设备,该喷墨打印设备包括机架100、供料装置200、输送装置900、定位装置300、图像采集装置(ccd)400、升降喷墨装置500、第一固化机构和控制器。上述供料装置200将打印介质上料至输送装置900,输送装置900用于输送打印介质依次经过定位装置300、图像采集装置400、升降喷墨装置500、第一固化机构,以完成在打印介质上喷墨及固化。如图1所示,上述输送装置900包括第一输送机构910和第二输送机构920,第一输送机构910和第二输送机构920安装在机架100上,打印介质依次经过第一输送机构910和第二输送机构920进行输送(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输送机构910和第二输送机构920可以采用皮带,也可以采用沿打印介质输送方向排列的若干输送辊代替,采用输送辊输送打印介质的方式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在此不作详细说明)。供料装置200、定位装置300、图像采集装置400、升降喷墨装置500和第一固化机构沿打印介质的输送方向依次设置。在本实施例中定义了第一方向,该第一方向与打印介质的输送方向相垂直,且第一方向与竖直方向相垂直。

请参见图2和图3,上述供料装置200包括送料飞达210、升降平台220、检测传感器250和第一电机260,检测传感器250的输出端与控制器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控制器的第一输出端与第一电机260的输入端连接。在竖直方向上检测传感器250设于送料飞达210的下方,且检测传感器250靠近送料飞达210的吸嘴211设置,在竖直方向上升降平台220设于检测传感器250的下方,在升降平台220上储存有若干堆放在一起的打印介质。检测传感器250位于堆叠在一起的打印介质侧面。检测传感器250水平朝向堆叠在一起的打印介质,以检测堆叠打印介质是否达到与检测传感器250位于同一水平高度。检测传感器250的检测打印介质的工作原理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在此不作详细说明。在该升降平台220的一侧设有第一链条传动机构230和第二链条传动机构240,在该升降平台220的另一相对侧设有第三链条传动机构270和第四链条传动机构280。

请参见图3和图4,第一链条传动机构230包括第一链条236、第一链轮231、第二链轮232、第三链轮233、第四链轮234和第五链轮235。第一链条236的一端连接在升降平台220的上表面上,第一链条236的另一端依次绕过第一链轮231、第二链轮232、第五链轮235、第三链轮233和第四链轮234与升降平台220的下表面连接。在竖直方向上第一链轮231和第二链轮232设于升降平台220的上方,在竖直方向上第三链轮233、第四链轮234和第五链轮235设于升降平台220的下方,以使得第一链条236的另一端向上经过第一链轮231和第二链轮232后,向下弯折依次经过第五链轮235、第三链轮233和第四链轮234后,再向上弯折与升降平台220的下表面连接。第一链轮231与第二链轮232沿打印介质的输送方向上依次设置,且第一链轮231与第二链轮232在竖直方向上位于第一水平高度上;第四链轮234、第五链轮235和第三链轮233沿打印介质的输送方向上依次设置,且第五链轮235与第三链轮233在竖直方向上位于第二水平高度上,在竖直方向上第四链轮234位于第五链轮235的下方。第一链轮231、第二链轮232、第三链轮233、第四链轮234和第五链轮235均转动设置在机架100上。

请参见图3和图5,第二链条传动机构240包括第二链条245、第六链轮241、第七链轮242、第八链轮243和第九链轮244,第二链条245的另一端依次绕过第六链轮242、第九链轮244、第七链轮242和第八链轮243与升降平台220的下表面连接。在竖直方向上第六链轮241设于升降平台220的上方,在竖直方向上第七链轮242、第八链轮243和第九链轮244设于升降平台220的下方,以使得第二链条245的另一端向上经过第六链轮241后,向下弯折依次经过第九链轮244、第七链轮242和第八链轮243后,再向上弯折与升降平台220的下表面连接。第八链轮243、第九链轮244和第七链轮242沿打印介质的输送方向上依次设置,且第九链轮244与第七链轮242在竖直方向上位于第三水平高度上,在竖直方向上第八链轮243位于第九链轮244的下方。第二链条245的一端连接在升降平台220的上表面上,

第三链条传动机构270的结构与第二链条传动机构240的结构相同,第四链条传动机构280的结构与第一链条传动机构230的结构相同。并且如图2所示,第一链条传动机构230中的第三链轮233、第二链条传动机构240中的第七链轮242、第三链条传动机构270中的第七链轮242和第四链条传动机构280中的第三链轮233连接在同一根轴上,该轴与第一电机260的输出轴同轴连接,通过第一电机260的输出轴转动可带动第一链条传动机构230、第二链条传动机构240、第三链条传动机构270和第四链条传动机构280中的链条同步运动。上述供料装置200的工作原理为:当打印介质的高度低于检测传感器250时,检测传感器250未检测到打印介质,检测传感器250产生第一控制信号,控制器接收到第一控制信号后控制第一电机260转动,带动第一链条236和第二链条245运动,控制升降平台220上升,直到打印介质的高度达到检测传感器250能检测到的高度,此时检测传感器250检测到打印介质,检测传感器250产生第二控制信号,控制器接收到第二控制信号后控制第一电机260停转,则送料飞达210的吸嘴211对最上面一层的打印介质进行吸附,然后上料至第一输送机构910上(送料飞达210的结构及送料原理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在此不作详细说明)。

请参见图6,上述定位装置300设置在第一输送机构910上方,该定位装置300包括第一定位机构、第二定位机构和压平机构,在本实施中第一定位机构为第一拉规320,第二定位机构为第二拉规310。第一拉规320和第二拉规310分别设置在第一输送机构910的沿打印介质输送方向的相对两侧,第一拉规320的下表面、第二拉规310的下表面与第一输送机构910的上表面相平行。第一拉规320和第二拉规310呈条状,第一拉规320与打印介质输送方向相倾斜设置,第二拉规310与打印介质输送方向相倾斜设置,且第一拉规320与第二拉规310的倾斜方向相反(即在水平面上,第一拉规320与打印介质输送方向之间的夹角数值为正数,第二拉规310与打印介质输送方向之间的夹角数值为负数)。第一拉规320用于调节打印介质传输以按照第一预定轨迹移动,以使打印介质在输送的过程中朝向第一输送机构的一条侧边运动,使第一输送机构上输送的所有打印介质沿着第一输送机构的该条侧边的方向排列为直线,第一预定轨迹的方向与第一拉规的长度方向相同(第一预定轨迹的方向与打印介质输送方向相倾斜设置,且倾斜角度同第一拉规与打印介质输送方向之间的倾斜角相同),在图17中第一预定轨迹的方向如箭头j所示。第二拉规310用于调节打印介质传输以按照第二预定轨迹移动,以使打印介质在输送的过程中朝向第一输送机构的另一条侧边运动,使第一输送机构上输送的所有打印介质沿着第一输送机构的该条侧边的方向排列为直线,第二预定轨迹的方向与第二拉规的长度方向相同(第二预定轨迹的方向与打印介质输送方向相倾斜设置,且倾斜角度同第二拉规与打印介质输送方向之间的倾斜角相同),在图17中第二预定轨迹的方向如箭头k所示。

沿打印介质输送方向第一拉规320上先与打印介质接触的一端为第一拉规320的前端,第一拉规320的另一端为第一拉规320的后端,第一拉规320前端至第一输送机构910长度方向对称中心的距离小于第一拉规320后端至第一输送机构910长度方向对称中心的距离,使得第一拉规320与打印介质的输送方向相倾斜(即第一拉规320的后端向第一输送机构910的外部倾斜)。沿打印介质输送方向上第二拉规310先与打印介质接触的一端为第二拉规310的前端,第二拉规310的与前端相对的另一端为第二拉规310的后端,第二拉规310前端至第一输送机构910长度方向对称中心的距离小于第二拉规310后端至第一输送机构910长度方向对称中心的距离,使得第一拉规320与打印介质的输送方向相倾斜(即第二拉规310的后端向第一输送机构910的外部倾斜)。

请参见图7,第一拉规320包括第一本体311,在第一本体311上设有三排第一容纳单元,每一第一容纳单元内容纳有圆球,在打印介质经过拉规本体下方时圆球与打印介质之间产生摩擦力,以定位打印介质沿第一预定轨迹移动。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容纳单元可为凹槽或圆孔(圆孔为通孔),当为凹槽时,凹槽的开口面朝向打印介质,在该凹槽内容纳有圆球。当第一容纳单元为圆孔时,三排圆孔分别为第一排圆孔、第二排圆孔和第三排圆孔。第一排圆孔、第二排圆孔和第三排圆孔中圆孔数量的总和为n,n为一个固定正整数。各排圆孔中的圆孔沿第一本体311的长度方向等间隔布置,且各排圆孔中相邻圆孔之间的间隔为d1。在第一本体311上,第二排圆孔与第一排圆孔相交错设置,且交错的距离为d1/2,第三排圆孔与第一排圆孔相对齐设置。

第一排圆孔、第二排圆孔和第三排圆孔中的各个圆孔用于容纳第一圆球或者第二圆球,即一个圆孔中可以容纳一个第一圆球或一个第二圆球,其中,第一排圆孔、第二排圆孔和第三排圆孔的所有圆孔中容纳的第一圆球的数量为m个,第一排圆孔、第二排圆孔和第三排圆孔的所有圆孔中容纳的第二圆球的数量为k个,m+k=n,m、k为大于等于0的整数。第一圆球与第二圆球的重量不同,由于第一圆球与第二圆球的重量不同,第一圆球与第二圆球与打印介质接触时形成的摩擦力不同。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圆球为钢球312,第二圆球为塑料球313,塑料球313的直径与钢球312的直径相同,塑料球313可由钢球312替换,钢球312也可由塑料球313替换,钢球312与塑料球313间隔布置在各排孔中。如图8所示,在各个圆孔中位于钢球312或塑料球313上方还设有可拆卸的保持环317,保持环317防止钢球312或塑料球313从圆孔中跑出。当打印介质经过第一拉规与第一输送机构910之间时,钢球、塑料球与打印介质表面摩擦,从而带动打印介质朝向第一输送机构侧边运动,使第一输送机构上输送的所有打印介质沿着第一输送机构的侧边的方向排列为直线,控制打印介质被输送至喷头下的打印区域时,打印介质与喷头之间在第一方向上具有确定的相对位置关系,从而保证打印的图案在各打印介质上的位置相同(拉规定位打印介质的工作原理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

而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拉规320采用上述结构后,通过调整钢球312与塑料球313的数量可调整第一本体311上钢球312与塑料球313的比例,便调整了钢球312与塑料球313作用在打印介质上的总摩擦力。而第一拉规可设置不同的工作状态以适应不同厚度的打印介质的输送。当第一拉规处于第一工作状态时,第一拉规用于定位厚度为第一预设厚度的打印介质,第一拉规上钢球与塑料球的数量比值为第一预设比值;当第一拉规处于第二工作状态时,第一拉规用于定位厚度为第二预设厚度的打印介质,第一拉规上钢球与塑料球的数量比值为第二预设比值,其中,第一预设厚度不同于第二预设厚度,第一预设比值不同于第二预设比值。第一拉规的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便可以适应两种不同厚度的打印介质的输送。例如,当打印介质为纸且纸的厚度为0.07mm时,第一预设比值为1:1,当打印介质为纸且纸的厚度为0.09mm时,第一预设比值为4:5(大批量的印刷设备会加工几种常规厚度的打印介质,本领域技术人员只需要根据这几种常规厚度设置相应的几种预设比值即可。一般来说,当打印介质的厚度增大时,钢球的数量应当减少且塑料球的增多以降低总摩擦力,相反,当打印介质的厚度降低时,钢球的数量应当增多且塑料球的减少以提高总摩擦力)。第二拉规310的结构与第一拉规320的结构相同,第二拉规310包括第二本体、设于第二本体上的若干第二容纳单元、位于每个第二容纳单元内的圆球,该圆球用于与打印介质之间产生摩擦力,以定位打印介质沿第二预定轨迹移动。在若干第二容纳单元内分别设有第三圆球和第四圆球,第三圆球与第四圆球质量不相同且体积相同;则第二拉规310也可以对不同厚度的打印介质进行定位(原理与第一拉规的与原理相同)。打印介质经过第一拉规320与第一输送机构910之间,打印介质被第一拉规定位在第一输送机构910其中一条侧边处,当打印介质经过第二拉规320与第一输送机构910之间,打印介质被第二拉规910定位在第一输送机构910另一条侧边处。

请参见图6和图9,机架100上设有第一导杆316和第一丝杆315。第一导杆316及第一丝杆315的轴线与第一方向平行设置,第一丝杆315位于机架100外部的一端设有第一手柄314。第一拉规320下部连接有第一丝杆螺母。第一丝杆螺母螺纹连接在第一丝杆315上,且第一拉规320滑动安装在第一导杆316上。此外,机架100上还设有第二导杆和第二丝杆,第二导杆及第二丝杆的轴线与第一方向平行设置,第二丝杆位于机架100外部的一端设有第二手柄314。第二拉规310下部连接有第二丝杆螺母。第二丝杆螺母螺纹连接在第二丝杆上,且第二拉规310滑动安装在第二导杆上。通过转动第一手柄314带动第一丝杆315转动可以带动第一丝杆螺母沿第一方向上运动,可以带动第一拉规320在第一导杆316上滑动,通过转动第二手柄314带动第二丝杆转动可以带动第二丝杆螺母沿第一方向上运动,可以带动第二拉规310在第二导杆上滑动,从而调整第一拉规320、第二拉规310沿第一方向上与第一输送装置的相对位置。其中,第一拉规320与第二拉规310不能同时对打印介质进行定位。

打印介质的幅宽是指打印介质在第一方向的宽度,用户可以根据打印介质不同的幅宽通过转动第一丝杆从而调整第一拉规320在第一方向上与输送机构的相对位置关系,使得第一拉规320的位置与打印介质相匹配,从而适应不同幅宽打印介质的定位。

在本实施例中也可取消第一丝杆315上的手柄314,采用第二电机带动第一丝杆315运动(第二电机可选择步进电机)。具体方案是在位于机架100外部的一端设有第二电机,第二电机固定连接在机架100上,该第二电机的输出轴与第一丝杆315同轴连接带动第一丝杆315转动,则如此设置后可降低用户调整拉规时的劳动强度(同理第二丝杆上也可取消手柄并采用电机带动)。

上述压平机构包括:横梁330和压板331。横梁330横跨设置在第一输送机构910的上方。压板331安装在横梁330上,压板331呈长方形的片状,且压板331位于第一输送机构910的上方,该压板331的长度方向与打印介质的输送方向平行,压板331下表面与第一输送机构910的上表面之间留有第一间隙d2。如图10所示,从压板331的前端至压板331的后端第一间隙d2逐渐缩小,压板331上先与打印介质接触的一端为压板331的前端,压板331的另一端为压板331的后端。打印介质上料在第一输送机构910上时打印介质可能出现局部不平整的情况,随着压板331与第一输送机构910之间的第一间隙逐渐缩小,打印介质随着第一输送机构910输送,打印介质上的凸起部分逐渐与压板331接触使得打印介质逐渐平整。

如图11和图12所示,上述升降喷墨装置500包括喷墨机构、升降驱动机构和第一导向机构。该喷墨机构包括升降座510、供墨机构、喷头和电路板540。升降座510横跨设置在第二输送机构920的上方,在升降座510沿打印介质输送方向上的相对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固定座520和第二固定座530。第一固定座520和第二固定座530固定安装在机架100上。该第一导向机构包括第一导轨522和第二导轨532。该升降驱动机构包括第三丝杆521、第四丝杆531、第三电机570、第一传动轴572和第二传动轴573。第三丝杆521、第一导轨522均竖直设置在第一固定座520上。第四丝杆531、第二导轨532均竖直设置在第二固定座530上。在第三丝杆521上螺纹连接有第三丝杆螺母。在第四丝杆531上螺纹连接有第四丝杆螺母。升降座510的一侧滑动连接在第一导轨522上,升降座510的另一侧滑动连接在第二导轨532上,且升降座510分别与第三丝杆螺母及第四丝杆螺母连接。第一固定座520的上端与第二固定座530的上端之间连接有连接板571,第三电机570设置在连接板571上,第三电机570的输出轴通过锥齿轮传动分别传动连接有第一传动轴572和第二传动轴573,第一传动轴572与第三丝杆521的上端通过锥齿轮传动,第二传动轴573与第四丝杆531的上端通过锥齿轮传动。第一传动轴572朝向第三电机570的一端上设置的锥齿轮的齿数与第二传动轴573朝向第三电机570的一端上设置的锥齿轮的齿数相同。第一传动轴572背离第三电机570的一端上设置的锥齿轮的齿数与第二传动轴573背离第三电机570的一端上设置的锥齿轮的齿数相同。第三电机570转动可带动第三丝杆521和第四丝杆531同步转动,从而带动升降座510的两侧同步升降。如图12所示,上述供墨机构、喷头560和电路板540安装在升降座510上。上述升降喷墨装置500的有益效果是:在喷墨打印过程中,喷墨机构随着升降驱动机构上升,可对不同厚度的打印介质进行打印,在喷墨机构对打印介质进行打印时,喷墨机构的喷头位于第一高度范围内并在打印介质上喷墨打印,通常喷墨机构的喷头位于打印介质上方的2mm-3mm处,但由于打印介质的厚度不同,则第一高度范围内会随着打印介质的厚度改变而改变,即第一高度范围为打印介质的厚度加上2mm-3mm。当喷墨机构(喷头)喷墨完成,需要清除喷头560上的余墨时,喷墨机构的喷头随着升降驱动机构上升至喷墨机构的喷头与第二输送机构920在高度方向的距离大于等于第三预设距离,以留出余墨清洗的空间;第三预设距离即喷墨机构喷头与第二输送机构920的高度差,第三预设距离(高度差)至少满足能够对喷头560进行清洗即可,例如,喷墨机构在喷墨打印时,第一高度范围为喷头560在打印介质的上方2mm-3mm;当需要清除喷头560上的余墨时,第三预设距离为80mm,即喷头560在第二输送机构920上方80mm,此时用户可对喷头560进行刮墨或采用刮墨装置进行刮墨;清墨状态为喷墨机构在清除喷头560上的余墨时的状态。图像采集装置400设置在第二输送机构920上方,图像采集装置400在打印介质进行喷墨打印之间采集打印介质上的mark点(标记点),图像采集装置400的结构及其采集打印介质上的mark点的工作原理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在此不作详细说明。打印介质经过喷墨打印后,打印介质被第二输送机构920输送经过第一固化机构,第一固化机构对打印介质上的油墨进行固化,第一固化机构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在此不作详细说明。

上述供墨机构包括多个储墨单元,每个储墨单元中存储有不同的墨水,例如第一个储墨单元中存储有青色的墨水,第二个储墨单元中存储有黄色墨水,第三储墨单元中存储有蓝色墨水……或例如第一个储墨单元中存储的墨水与第二个储墨单元中存储的墨水浓度不同。在本实施例中储墨单元可为墨盒或墨囊等存储墨水的结构。为方便理解,本实施例中以两个墨盒进行举例,这两个墨盒分别为第一墨盒551和第二墨盒553。第一墨盒551和第二墨盒553均为金属材料制成。在第一墨盒551中存储有黄色的墨水,在第二墨盒553中存储有蓝色的墨水。如图13所示。在第一墨盒551的相对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在第一凹槽内嵌入设置有第一加热片552,第一凹槽的形状与第一加热片552的形状相适配。在第二凹槽内嵌入设置有第二加热片,第二凹槽的形状与第二加热片的形状相适配。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均设于第一墨盒551的下部,以使得第一加热片贴设于第一墨盒下部的外壁上。对于第二加热片贴设于第一墨盒下部的外壁上,由于重力的作用第一墨盒中的墨水存储在第一墨盒的下部,这样设置后,加热片对墨水的加热效果更好。在第二墨盒553的相对两侧分别设有第三凹槽和第四凹槽,在第三凹槽内嵌入设置有第三加热片555,第三凹槽的形状与第三加热片555的形状相适配。在第四凹槽内嵌入设置有第四加热片,第四凹槽的形状与第四加热片的形状相适配。第三凹槽和第四凹槽均设于第二墨盒553的下部,以使得第三加热片贴设于第二墨盒下部的外壁上。对于第四加热片贴设于第二墨盒下部的外壁上,由于重力的作用第二墨盒中的墨水存储在第二墨盒的下部,这样设置后,加热片对墨水的加热效果更好。

第一加热片552的输入端与控制器的第二输出端电连接,第二加热片的输入端与控制器的第三输出端电连接,第三加热片555的输入端与控制器的第四输出端电连接,第四加热片的输入端与控制器的第五输出端电连接。同时,第一墨盒551还配有用于检测第一墨盒551温度的第一温度检测器,第二墨盒553还配有用于检测第二墨盒553温度的第二温度检测器。这里,第一温度检测器和第二温度检测器可为接触式的温度检测器,也可为非接触式的温度检测器;温度检测单元的工作原理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在此不作详细说明。第一温度检测器与控制器的第二输入端电连接,第二温度检测器与控制器的第三输入端电连接。第一温度检测器检测第一墨盒551的温度,并生成第一温度信号传输至控制器。第二温度检测器检测第二墨盒553的温度,并生成第二温度信号传输至控制器。上述第一墨盒551及第二墨盒553的工作原理为:第一温度检测器将第一温度信号传输至控制器,控制器将第一温度信号将第一温度信号分别与第一预设温度、第二预设温度进行对比,第一预设温度低于第二预设温度。当第一温度信号低于第一预设温度时,控制单元控制第一加热片552和第二加热片工作,当第一温度信号高于第二预设温度时,控制第一加热片552和第二加热片不工作。第一加热片552和第二加热片工作时热量从第一墨盒551的外壁传导入第一墨盒551内,对第一墨盒551中的油墨进行加热。第一预设温度至第二预设温度的温度区间根据黄色墨水喷墨时特性设定,使黄色墨水达到最好喷墨效果的温度区间。第二温度检测器将第二温度信号传输至控制器,控制器将第二温度信号将第二温度信号分别与第三预设温度、第四预设温度进行对比,第三预设温度低于第四预设温度。当第二温度信号低于第三预设温度时,控制单元控制第三加热片555和第四加热片工作,当第二温度信号高于第四预设温度时,控制第三加热片555和第四加热片不工作。第三加热片555和第四加热片工作时热量从第二墨盒553的外壁传导入第二墨盒553内,对第二墨盒553中的油墨进行加热。第三预设温度至第四预设温度的温度区间根据蓝色墨水喷墨时特性设定,使蓝色墨水达到最好喷墨效果的温度区间。上述供墨机构使得不同颜色的墨水分别工作在喷墨打印效果最佳的温度区间内,从而保证了各色墨水的喷墨效果,提升了打印质量。

升降座510包括至少两个喷头560及至少两块电路板540,且电路板与喷头一一对应连接,通过电路板上的控制器控制喷头工作(电路板控制器控制喷头的工作原理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在此不作详细说明)。为方便理解,本实施例中以两个喷头560及两个电路板540进行举例,两个喷头560分别为第一喷头及第二喷头,两个电路板540分别为第一电路板及第二电路板。第一电路板的输出端与第一喷头的输入端电连接,第一墨盒551的供墨管与第一喷头的进墨端连接,其中,在竖直方向上第一喷头位于第一墨盒551的下方,且第一喷头与第一墨盒551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预设距离,以便于第一墨盒551为第一喷头供墨(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预设距离为150mm),这样设计可以有效避免墨水滴落在第一电路板上。第二电路板的输出端与第二喷头的输入端电连接,第二墨盒553的供墨管与第二喷头的进墨端连接,其中,在竖直方向上第二喷头位于第二墨盒553的下方,且第二喷头与第二墨盒551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二预设距离,以便于第二墨盒553为第二喷头供墨(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预设距离为150mm),这样设计可以有效避免墨水滴落在第二电路板上。同时,在本实施例中供墨机构还包括保温壳体(图中为示出),该保温壳体将第一墨盒、第二墨盒、第一加热片、第二加热片、第三加热片和第四加热片容纳在保温壳体内部,将保温壳体内部的热空气与保温壳体外部的冷空气隔绝,从而降低能耗。

如图11至图16所示,机架100上还设有刮墨装置600,该刮墨装置600位于第二输送机构920上方,且刮墨装置具有两个工位,分别为第一工位和第二工位。第一工位位于升降喷墨装置的沿打印介质输送方向的前方。第二工位位于升降喷墨装置中喷头560的正下方(与喷头560上设置喷嘴的表面相对)。如图14所示,该刮墨装置600包括承载机构610、第二导向机构、第一驱动机构、第三导向机构、刮片及第二驱动机构。当承载机构610位于第一工位时,承载机构610位于升降喷墨装置的沿打印介质输送方向的前方;当承载机构610位于第二工位时,承载机构610位于升降喷墨装置中喷头560的正下方。该第二导向机构包括第三导轨620和第四导轨630,第三导轨620和第四导轨630分别设置在第二输送机构920沿打印介质输送方向的相对两侧,且第三导轨620和第四导轨630的长度方向与打印介质输送方向平行,承载机构610横跨设置在第二输送机构920上方。承载机构610的两端分别滑动设置在第三导轨620和第四导轨630上,可控制承载机构610沿着打印介质的输送方向滑动至指定位置开展刮墨工作。第一驱动机构包括第四电机和第五丝杆,第五丝杆的轴线与打印介质的输送方向平行设置,第四电机的输出轴与第五丝杆同轴连接,在第五丝杆上螺纹连接有第五丝杆螺母,该第五丝杆螺母固定连接在承载机构610上,通过第四电机输出轴的正反转,可带动承载机构610在第三导轨620和第四导轨630上往复运动,使得承载机构610到达第一工位或第二工位。

在承载机构610的上表面设有余墨容纳腔617(承载机构610为开口朝上的箱体结构),在余墨容纳腔617中设有防溅网615、第三导杆612、刮刀座613和第六丝杆618,第三导杆612和第六丝杆618的轴线均与第一方向平行,在第六丝杆618上螺纹连接有第六丝杆螺母,第六丝杆螺母与刮刀座613固定连接。防溅网615水平设置在第三导杆612和第六丝杆618下方。刮刀座613上安装有刮刀611,刮刀座613的一侧滑动连接在第六导杆上,刮刀座613的另一侧与第六丝杆618连接。在承载机构610上位于余墨容纳腔617外部还设有第五电机614,第五电机614的输出轴与第六丝杆618同轴连接,通过第五电机614的正、反转可带动刮刀611沿着第一方向反复滑动。本实施例中对喷头560上的余墨进行清除的方式还可以是:喷墨机构随着升降驱动机构上升至第一高度上方的第二高度,第二高度为喷头560上设置喷嘴的表面刚好与刮刀611相接触的高度,则当承载机构610位于第二工位时,通过刮刀611在第一方向的滑动可与喷头560设置喷嘴的表面相接触,从而刮下喷头560上的余墨至余墨容纳腔617内。余墨容纳腔的底面两侧朝中间向下倾斜为倒三角状,在承载机构610的侧壁上还设有卸墨孔,卸墨孔与余墨容纳腔617中倒三角状底面的顶点处相连通,卸墨孔中螺纹连接有卸墨栓616,则当余墨容纳腔617内墨水较多时,可将卸墨栓616从卸墨孔中拧出进行卸墨。在承载机构610的上表面上沿打印介质输送方向的相对两侧分别设有挡墨板619(在图15中紧表达出了其中一个挡墨板619)。刮刀611将余墨刮下后余墨会附着在刮刀611上,而刮刀611往复移动可能会导致余墨被甩出溅在设备或用户的衣物上,而挡墨板619可挡住被甩出的余墨。而承载机构610下表面与第二输送机构920的工作面之间也留有第二间隙,保证承载机构610不会影响第二输送机构920正常输送打印介质。

实施例2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的喷墨打印设备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具体是实施例2中的喷墨打印设备中第二输送机构920为第二皮带。如图1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皮带的工作面上设有若干列吸附通孔,每列吸附通孔中的各吸附通孔沿打印介质的输送方向依次排列,且每列吸附通孔中的吸附通孔等间隔布置。在第二皮带松边与紧边之间吸风机构800,该吸风机构800包括吸风座810和盖板820,在吸风座810的上表面朝向第二皮带紧边,在吸风座810的上表面上设有若干独立的负压风腔,每个负压风腔接有负压源(每个负压风腔可以连接同一个负压源,也可以连接不同的负压源),且每个负压风腔通过一个通断装置控制该负压风腔与负压源之间的通断。盖板820盖设在吸风座810的上表面上,在盖板820上设有若干列集气孔,其中一列集气孔中的集气孔与一个负压风腔连通,每列集气孔中的各集气孔沿打印介质的输送方向依次排列,每列集气孔中的集气孔等间隔布置,且一列集气孔一一对应一列吸附通孔设置。其中,盖板820盖设在吸风座810的上表面上便将各负压风腔,同时在盖板820上设有集气孔与吸附通孔对应,集气孔可以汇集负压风腔内的负压风能,从而将低风能的浪费。

为方便理解,本实施例中选择其中两列吸附通孔、两个负压风腔及两列集气孔进行描述,分别为第一列吸附通孔、第二列吸附通孔、第一负压风腔811、第二负压风腔812、第一列集气孔及第二列集气孔。第一负压风腔811通过第一风管连接负压源,在第一风管上设有控制第一风管内气路通断的第一阀门,第二负压风腔812通过第二风管连接负压源,在第二风管上设有控制第二风管内气路通断的第二阀门。第一列吸附通孔中的吸附通孔为第一吸附通孔,第二列吸附通孔中的吸附通孔为第二吸附通孔。第一列集气孔中的集气孔为第一集气孔821,第一集气孔821与第一负压风腔811连通。第二列集气孔中的集气孔为第二集气孔822,第二集气孔822与第二负压风腔812连通。本实施例中第一列集气孔和第二列集气孔的集气孔为腰形孔。如图18所示,第一列吸附通孔是位于第二输送机构沿打印介质输送方向的对称中心处的一列吸附通孔。第一列集气孔对应设置在第一列吸附通孔的下方(第一列集气孔也是位于第二输送机构沿打印介质输送方向的对称中心处的一列集气孔)。第一负压风腔811对应设置在第一列集气孔的下方,第一负压风腔811也是位于第二输送机构沿打印介质输送方向的对称中心处的负压风腔,在图18中,第一负压风腔811也沿打印介质输送方向上被分割为一列小的风腔,即第一负压风腔811被分割为多个沿打印介质输送方向依次排列的小的风腔,该列小的风腔对应设置在第一列集气孔的下方,且该列小的风腔均由第一阀门控制气路的通断。第二列吸附通孔是靠近第二输送机构侧边处的一列吸附通孔,第二列集气孔对应设置在第二列吸附通孔的下方(第二列集气孔也是靠近第二输送机构侧边处的一列集气孔),第二负压风腔812对应设置在第二列集气孔的下方,第二负压风腔812也是靠近第二输送机构侧边处的负压风腔,在图18中,第二负压风腔812与第一负压风腔811相同,也沿打印介质输送方向上被分割为一列小的风腔,该列小的风腔均由第二阀门控制气路的通断。上述吸风机构800的工作原理为:在第二皮带输送打印介质的过程中负压风腔吸风使负压风能通过集气孔、吸附通孔传递到第二皮带的工作面上,将打印介质吸附在第二皮带上,从而防止打印介质移动。每个独立负压风腔可独立控制启闭,则用户可根据打印介质的尺寸(打印介质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选择开启某个负压风腔上的阀门,使其他的负压风腔不参与工作,从而节约风能;例如当打印介质在第二输送机构上紧覆盖在第一列吸附通孔的上方,但并未覆盖在第二列吸附通孔的上方时,用户可只开启第一阀门并关闭第二阀门,让第二负压风腔812不参与工作,从而节约风能。

实施例3

请参见图19至图2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的喷墨打印设备在实施例1和实施例2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具体是实施例3中的喷墨打印设备还包括皮带防偏机构950,且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输送机构920为第二皮带。上述皮带防偏机构950设于第二皮带的一侧,其包括防偏轮951和调节机构,防偏轮951转动设置在转轴951上,防偏轮951上沿所述防偏轮951的周向设有一圈防偏凹槽952,防偏凹槽952与皮带的侧边抵接以限制皮带的位置,该防偏凹槽952为v型槽。该调节机构设于机架100上,用于调节转轴951沿第一方向与机架100的相对位置,从而调整第二皮带920沿第一方向与机架100的相对位置。在本实施例中,调节机构包括滑动件和导向件,该转轴设于滑动件上;导向件的导向方向与第一方向平行,滑动件在导向件上滑动以带动转轴沿第一方向移动。在本实施例中导向件可以为导轨或设有滑动孔的支架,当导向件为导轨时,滑动件为在该滑轨上滑动的滑块;当导向件为支架时,滑动件为在该滑动孔中滑动的滑动杆。

为方便理解,本实施例中采用支架954及滑动杆955对调节机构进行描述;如图19至图22所示,该调节机构还限位螺钉956、端板957、锁紧螺钉958和防松螺母959,该支架954设于机架100上,支架954上设有滑动孔(该滑动孔的轴向与第一方向平行)。滑动杆955设于滑动孔内,并沿着第一方向在滑动孔内滑动,转轴953设于滑动杆955上。滑动杆955的第一端位于滑动孔内,滑动杆955的第二端延伸出滑动孔的第一端与转轴953连接;滑动孔的第二端设有端板957,端板957密封住滑动孔的第二端,端板957通过连接螺钉连接螺纹连接在支架954上。限位螺钉956位于端板957背离支架954的一侧,限位螺钉956的轴向与第一方向平行,限位螺钉956的限位端(螺纹端)穿过端板957延伸至滑动孔内,且限位螺钉956的限位端与滑动杆955的第一端相抵接,从而抵住滑动杆955防止滑动杆955向左运动(在图21中),以限制滑动杆955的位置;限位螺钉956与端板957螺纹连接,通过旋转限位螺钉可调整限位螺钉在端板957上的位置。限位螺钉956上螺纹连接有防松螺母959,防松螺母959位于端板957背离支架954的一侧,防松螺母959的右端面与端板957的左端面相接触(在图21中),且将防松螺母959拧紧至防松螺母95的右端面与端板957的左端面抵接,从而对限位螺钉956进行防松。端板957与支架954通过连接螺钉连接。锁紧螺钉958的轴线与竖直方向平行,锁紧螺钉958的锁紧端(螺纹端)穿过支架954延伸至滑动孔内,且锁紧螺钉958的锁紧端与滑动杆955相抵接,在滑动杆955上与锁紧螺钉958相抵接的表面为平面。

实施例3中皮带防偏机构950的工作原理为:防偏轮951周向设置一圈防偏凹槽952与第二皮带的侧边抵接,当转轴的轴线固定不变时,第二输送机构的侧边一直被防偏凹槽952所抵接,从而防止第二皮带向一侧偏移;当第二皮带的两侧都设有皮带防偏机构950时,就可以防止第二皮带向两侧偏移。而用户可根据实际需要,通过转动限位螺钉956可调节滑动杆955、转轴951、防偏轮951沿第一方向上在机架100上的位置,从而调节第二皮带沿第一方向上在机架100上的位置。同理,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输送机构910中也可为第一皮带,在第一皮带的侧边上也可以设置皮带防偏机构950对第一皮带进行防偏或对第一皮带的位置进行调整(同理,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中第三输送机构940中也可为第三皮带,在第三皮带的侧边上也可以设置皮带防偏机构950对第三皮带进行防偏或对第三皮带的位置进行调整)。

实施例3其余结构和工作原理同实施例1和2。

实施例4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中的喷墨打印设备在实施例1、实施例2和实施例3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具体是实施例4中的喷墨打印设备还包括过桥机构930,同上所述,第一输送机构910和第二输送机构920可采用皮带或采用沿打印介质输送方向排列的若干输送辊。为了方便理解,本实施例中第一输送机构910采用第一皮带、第二输送机构920采用第二皮带讲解过桥机构930的工作原理。

请参见图23至图24,上述过桥机构930沿所述打印介质的输送方向设置在第一皮带与第二皮带之间;该过桥机构包括过桥板931、第一过桥辊932、第二过桥辊933和第六电机,过桥板931的第一端沿所述打印介质的输送方向与第一皮带的末端相隔第三预设距离,以使打印介质由第一输送机构的末端输送至所述过桥板的第一端(第一皮带的末端为第一皮带上沿打印介质输送方向的末端,即第一皮带的出料端)。过桥板931的第二端沿打印介质的输送方向与第二皮带的首端相隔第四预设距离,以使打印介质由过桥板的第二端输送至第二输送机构的首端(第二皮带的首端为第二皮带上沿打印介质输送方向的首端,即第二皮带的进料端)。过桥板931的第一端和过桥板931的第二端为过桥板931上的相对两端。设置第三预设距离和第四预设距离是为了让过桥板931不与第一皮带、第二皮带接触,使过桥板不影响第一皮带与第二皮带的正常工作(第三预设距离和第四预设距离可设为5mm)。

第一过桥辊932与第二过桥辊933设于过桥板931的下方,过桥板931的表面设有供第一过桥辊932及第二过桥辊933表面穿过的过桥孔。第一过桥辊932及第二过桥辊933的工作面从过桥孔中穿出至过桥板931上方的位置,以使第一过桥辊932及第二过桥辊933的工作面能与打印介质接触(过桥辊的工作面为过桥辊周向方向的表面)。当第一过桥辊932及第二过桥辊933转动时,可对输送至过桥板931上的打印介质进行输送。第六电机安装在机架100上,第六电机的输出轴上同轴连接有第一同步带轮。第一过桥辊932上同轴连接有第二同步带轮,第二过桥辊933上同轴连接有第三同步带轮。第一同步带轮、第二同步带轮、第三同步带轮通过同步带连接,第二同步带轮的齿数与第三同步带轮的齿数相同,第六电机的输出轴通过同步带动第一过桥辊932与第二过桥辊933转动,使得第一过桥辊932的转速与第二过桥辊933的转速相同,第一过桥辊932、第二过桥辊933工作面上的线速度即为过桥机构930传输打印介质的速度。过桥机构930传输打印介质的速度大于等于第一皮带输送打印介质的速度,第二皮带输送打印介质的速度大于等于过桥机构930传输打印介质的速度。

上述过桥机构930的工作原理为:打印介质从第一皮带上输送到过桥板931上,第一过桥辊932和第二过桥辊933转动,带动打印介质输送至第二皮带上,从而避免打印介质从第一皮带与第二皮带之间的间隙处落下。当过桥机构930传输打印介质的速度等于第一皮带输送打印介质的速度,第二皮带输送打印介质的速度等于过桥机构930传输打印介质的速度时,能够保证打印介质平稳的输送。而当过桥机构930传输打印介质的速度大于第一皮带输送打印介质的速度,第二皮带输送打印介质的速度大于过桥机构930传输打印介质的速度时,则打印介质经过过桥机构输送至第二皮带上后相邻打印介质之间的间距会被拉开,从而方便后序的加工(同理,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中第二输送机构920与第三输送机构940之间的间隙处也可以设置过桥机构930)。

实施例4其余结构和工作原理同实施例1至3。

实施例5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公开了一种喷墨烫金一体化生产线,该喷墨烫金一体化生产线包括烫金装置700、第二固化机构和实施例1至实施例4中任意一种喷墨打印设备。本实施例中的供料装置200、定位装置300、图像采集装置400、升降喷墨装置500、第一固化机构、烫金装置700和第二固化机构沿打印介质的输送方向依次设置。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固化机构的固化功率大于第一固化机构的固化功率。第一固化机构对喷墨打印后的打印介质进行预固化,第二固化机构对烫金后的打印介质进行终固化。则在本实施例中打印介质依次经过定位装置300、图像采集装置400、升降喷墨装置500、第一固化机构后完成在打印介质上的喷墨及预固化工序,然后打印介质经过烫金装置700和第二固化机构进行烫金和终固化。在本实施例中,输送装置900还包括第三输送机构940,打印介质依次经过第一输送机构910、第二输送机构920和第三输送机构940进行输送,第三输送机构940也安装在机架100上。在本实施例中,第三输送机构940可以采用皮带,也可以采用沿打印介质输送方向排列的若干输送辊代替。采用输送辊输送打印介质的方式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在此不作详细说明。

上述烫金装置700横跨设置在第三输送机构940上方,如图25至图27所示,该烫金装置700包括放料机构、烫金机构、第一调节机构、第一张紧机构、废料收卷机构、第二调节机构、第二张紧机构、防尘机构和支撑机构。放料机构用于放出烫金纸;烫金机构与输送机构相对设置,将放料机构放出的烫金纸的烫金层烫印在输送机构输送的打印介质上;第一调节机构用于对放料机构放出的烫金纸在被烫金机构烫印之前减小烫金纸与打印介质之间的夹角。第一张紧机构用于在放料机构放出的烫金纸在第一调节机构减小烫金纸与打印介质之间的夹角之前张紧烫金纸。废料收卷机构对烫金机构将烫金纸的烫金层烫印到打印介质上后的剩余部分进行回收。第二调节机构用于对放料机构放出的烫金纸在被烫金机构烫印之后减小烫金纸与打印介质之间的夹角。第二张紧机构用于在放料机构放出的烫金纸在第二调节机构减小烫金纸与打印介质之间的夹角之后张紧烫金纸。防尘机构用于防止灰尘进入烫金装置内影响烫金层与打印介质的结合。支撑机构用于支撑输送机构输送打印介质。放料机构与废料收卷机构相对设置于烫金装置的两端,且放料机构与废料收卷机构设于支撑机构上。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烫金装置为烫金辊710,放料机构为放料辊730;第一调节机构为第一调节辊750,第一张紧机构为第一张紧辊770,废料收卷机构为废料收集辊740,第二调节机构为第二调节辊760,第二张紧机构为第二张紧辊780,防尘机构为防尘罩,支撑机构为机架。烫金辊710设于第三输送机构940工作面的上方,用于将烫金纸790上的烫金层转印到打印介质上,烫金辊710与第三输送机构940工作面之间相距第三间隙,该第三间隙用于供打印介质及烫金纸790通过。底辊720设于第三输送机构940工作面的下方,用于为第三输送机构940的工作面提供支撑。放料辊730上存储烫金纸790,废料收集辊740上收集经过烫金后的烫金纸790。烫金纸790从放料辊730放卷后经过第三间隙回收至废料收集辊740。第一调节辊750设于烫金辊710与放料辊730之间,且第一调节辊750与烫金纸790接触,用于降低烫金纸790进入第三间隙时烫金纸790与打印介质之间的第一夹角α的度数;第二调节辊760设于烫金辊710与废料收集辊740之间,且第二调节辊760与烫金纸790接触,用于降低烫金纸790穿过第三间隙后烫金纸790与打印介质之间的第二夹角β的度数。第一张紧辊770设于放料辊730与第一调节辊750之间,并与烫金纸790接触,用于张紧烫金纸790。第二张紧辊780设于废料收集辊740与第二调节辊760之间,并与烫金纸790接触,用于张紧烫金纸790。同时上述烫金装置还包括防尘机构,用于防止灰尘进入所述烫金装置内影响烫金层与打印介质的结合。在本实施例中上述防尘机构为防尘罩,该防尘罩将放料辊、烫金辊、废料收集辊、第一调节辊、第二调节辊、第一张紧辊和第二张紧辊位容纳在防尘罩内,以防止防尘罩外部的灰尘进入防尘罩内部影响烫金效果。

上述烫金装置700的工作原理为:打印介质通过第三输送机构940输送至于烫金辊710与底辊720之间,烫金纸790依次经过第一张紧辊770、第一调节辊750、烫金辊710、第二调节辊760、第二张紧辊780缠绕到废料收集辊740上。其中第一调节辊750降低了烫金纸790进入第三间隙时烫金纸790与打印介质之间的夹角;第二调节辊760也降低烫金纸790穿过第三间隙后烫金纸790与打印介质之间的夹角,从而保证烫金纸790与打印介质表面平稳的接触,从而提高烫金的效果。打印介质经过烫金后,打印介质被第三输送机构930输送经过第二固化机构,第二固化机构对打印介质上的油墨及烫金层进行终固化,第二固化机构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在此不作详细说明。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