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转运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599999发布日期:2021-01-12 07:32阅读:131来源:国知局
一种转运箱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转运箱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转运箱。



背景技术:

在器官移植手术中,通常将器官在一个器官修剪台上修正完毕后再转运至供体正在手术的手术台,转运过程一般较短、距离较近,转运过程要求安全且器官处于一个无菌和相对低温的状态(1℃-4℃左右)。

目前没有专门用于短距离器官转运的箱子,尝尝用一个保温盒(或箱)进行转运,将器官放置在无菌包装袋内,袋内充注3-4升营养液,然后将盛有器官和营养液的包装袋放置在保温箱内,四周撒上冰屑,手术操作人员拖着保温盒(或箱)进行转运,操作繁琐且过程较长。且冰屑温度不均匀且保温时间短,给器官质量带来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转运箱,用于解决现有转运箱中温度不均匀且保温时间短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转运箱,其特征在于,包括:箱盖;第一箱壳,其具有第一上开口,所述箱盖用于覆盖所述第一上开口;内胆,其设置在所述第一箱壳内;储能套,其内置有蓄冷液体,且套设于所述内胆的外侧并与内胆壁接触;保温层,其设置在所述第一箱壳内,用于对所述储能套进行保温。

如上所述的转运箱,所述第一箱壳还具有第一下开口,所述转运箱还包括制冷机组,所述制冷机组包括:第二箱壳,其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第一箱壳的下方,且具有与所述第一下开口对应的第二上开口;制冷系统,其包括通过冷媒连接管路相连接的压缩机、冷凝器、节流元件及蒸发器,在所述转运箱采用所述制冷系统进行制冷时,所述蒸发器与所述储能套的外侧壁接触。

如上所述的转运箱,所述保温层具有由四个侧面形成的套筒保温层及底面保温层;所述底面保温层可通过所述第一下开口取出;所述制冷系统设置在所述第二箱壳内,且所述蒸发器设置在所述第二上开口处。

如上所述的转运箱,所述蒸发器为冷板,所述转运箱还包括冷板支架,所述冷板支架用于将所述冷板固定至所述第二箱壳的第二上开口处。

如上所述的转运箱,所述冷板支架包括:内翻边,其围合成中空区域,所述冷板置于所述中空区域内且固定至所述内翻边上;外翻边,其位于内翻边外周,且与所述内翻边的翻边方向相同,所述外翻边固定至靠近所述第二上开口处的第二箱壳的内侧壁上。

如上所述的转运箱,所述底面保温层具有周向翻边,用于承托并包覆所述储能套的底部;所述底面保温层的周向翻边围合成的面积小于所述套筒保温层的底部开口大小且大于所述储能套的底表面积。

如上所述的转运箱,所述保温层具有三个依次对接的侧面形成的侧部保温层以及底面保温层;所述转运箱还包括:弹簧片,其设置在所述第一箱壳的一内侧壁上,在所述弹簧片被压缩时,所述弹簧片与所述储能套的一侧壁之间具有间隙;所述蒸发器为冷板,且可插拔地插入所述间隙内。

如上所述的转运箱,所述第一箱壳和所述第二箱壳通过箱扣连接。

如上所述的转运箱,所述蓄冷液体为pcm蓄冷液体。

如上所述的转运箱,所述转运箱还包括:温度监控模块,用于监控所述内胆内温度;物联模块,其与所述温度监控模块通讯连接,用于将所述所述内胆内温度上传。

如上所述的转运箱,所述转运箱还包括:定位模块,其用于获取所述转运箱的实时位置,且与所述物联模块通讯连接。

如上所述的转运箱,还包括滚轮,其设置在所述第二箱壳的底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将物品盛放在内胆内,内置有蓄冷液体的储能套,能够长时间保持内胆中物品的温度,且保温层用于对储能套进行保温,进一步避免了冷量散失,保持内胆中物品温度,且储能套套设在内胆外周,使得整个内胆内温度分布均匀。

结合附图阅读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后,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转运箱一个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转运箱实施例的局部爆炸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转运箱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转运箱实施例中冷板支架的结构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转运箱另一个实施例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

100-转运箱;10-箱盖;20-第一箱壳;30-内胆;40-储能套;50-保温层;51-套筒保温层;52-底面保温层;51'-侧部保温层;60-制冷机组;61-第二箱壳;62-制冷系统;621-冷板;63-冷板支架;631-内翻边;632-外翻边;70-弹簧片;80-箱扣;90-物联模块;a-顶部保温层;b-滚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内”、“外”、“上”、“下”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为了实现转运箱保温时间长且保温均匀的效果,参见图1至图5,本申请涉及一种转运箱100。

实施例一

转运箱100包括箱盖10、第一箱壳20、内胆30、储能套40和保温层50。

第一箱壳20上开设有第一上开口(未示出),且第一箱壳20围合成容纳内胆30、储能套40和保温层50的第一容纳空间。箱盖20通过转轴铰接至第一上开口处且利用箱扣80与第一箱壳20的前侧面连接。

内胆30置于第一箱壳20内,用于在其内放置物品(例如器官等)。

储能套40内充满蓄冷液体,用于长时间蓄冷,例如蓄冷液体为pcm(phasechangematerial,相变材料),pcm蓄冷液体是一种油状液体,特点是在4℃时候会结冰,且在pcm蓄冷材料相变时,会释放热量至内胆30,通过内胆30的内胆壁进行冷量传递,使转运箱100在一定时间保持温度偏低,起到保温效果。

由于储能套40包括四周侧壁和底壁,包裹内胆30的各侧壁,且储能套40内均匀充注有蓄冷液体,因此,能够均匀包裹内胆30,使内胆30各侧壁均匀接收来自储能套40传递的冷量,并均匀地传递至内胆30内的物品。

针对储能套40设置有保温层50,避免储能套40冷量散失,使得足够的冷量传递至内胆30内,进一步起到保温效果。

实施例二

为了在转运箱100不使用时,能够通过主动制冷给储能套40及内胆30蓄冷,省去原有加冰及制冰操作;而在转运箱100在运输使用时,能够通过储能套40内的蓄冷对内胆30内物品保温,适应运输过程中无法通电制冷的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施例转运箱100还包括制冷机组60。

参见图1至图4,除了第一箱壳20外,还具有可拆卸设置在第一箱壳20下方的第二箱壳61,第一箱壳20在上且第二箱壳61在下。例如第一箱壳20和第二箱壳61可以通过箱扣80进行可拆卸连接。

在运输时,可以将第一箱壳20和第二箱壳61拆卸分开运输,实现运输灵活性及携带便捷性。

第一箱壳20还具有第一下开口(未示出),其与第一上开口相对。

第二箱壳61具有与第一下开口相对的第二上开口(未示出),第二箱壳61围合成第二容纳空间,制冷系统62设置在该第二容纳空间内,制冷系统62包括通过冷媒连接管路相连接的压缩机(未标注)、冷凝器(未标注)、节流元件(未标注)(例如膨胀阀)以及蒸发器(未标注),通过电控模组(未标注)控制该制冷系统62工作,在该制冷系统62工作时产生冷量。在预处理阶段,可以利用制冷系统62对储能套40进行主动蓄冷,省去原来的制冰和加冰操作,制冷效果好、迅速且方便。

本申请中,蒸发器设置在第二箱壳61的第二上开口处,用于将冷量传递至第一箱壳20内。本申请中蒸发器设计为冷板621,以便与储能套40的底部有更大面积接触,增大冷量传递效率。

为了便于将制冷系统62产生的冷量传递至第一箱壳20,本实施例中保温层50包括由四周侧面围合成的套筒保温层51及底面保温层52,底面保温层52具有周向翻边,用于承托并包覆储能套40的底部。底面保温层52的周向翻边围合成的面积小于套筒保温层51的底部开口的大小且大于储能套40的底表面积。

底面保温层52在第一箱壳20和第二箱壳61拆卸分开后,可以通过第一箱壳20的第一下开口取出。

在预处理阶段,将第一箱壳20和第二箱壳61拆卸开,并从第一箱壳20的第一下开口处将底面保温层52取出,此时储能套40的底面与冷板621接触,这样,在制冷系统62工作时,冷量通过冷板621传递至储能套40,实现主动制冷。

在预处理阶段结束后,通过第一箱壳20的第一下开口将底面保温层52置于储能套40的底部,用于对储能套40进行周向侧及底侧的保温。

在运输阶段,由于无法通电,此时制冷系统62无法正常工作,通过储能套40对内胆30内物品进行被动制冷,且通过保温层50进行保温。

为了便于将冷板621稳固在第二箱壳61的第二上开口处,如图3和图4所示,冷板支架63具有周向内翻边631和位于内翻边631周向的周向外翻边632,且内翻边631和外翻边632的翻边方向相同。冷板621的周向侧壁例如通过拉铆方式固定至内翻边631的朝向内的侧面上。外翻边632的朝向外得侧面分别例如通过拉铆方式固定至第二箱壳61的第二上开口的内侧壁上。

冷板621的面积与储能套40的底表面积基本相等、也与底面保温层的底表面积大小基本相等,便于在主动制冷时,冷板621能够充分与储能套40的底表面接触,实现冷量集中且快速传递。

实施例三

为了在转运箱100不使用时,能够通过主动制冷给储能套40及内胆30蓄冷,省去原有加冰及制冰操作;而在转运箱100在运输使用时,能够通过储能套40内的蓄冷对内胆30内物品保温,适应运输过程中无法通电制冷的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施例转运箱100还包括制冷机组60。

类似于实施例二,本实施例中的第一箱壳20在上、第二箱壳61在下,且第一箱壳20和第二箱壳61可以通过箱扣80进行可拆卸连接。

第二箱壳61具有与第一下开口相对的第二上开口。第二箱壳61具有与第一下开口相对的第二上开口,第二箱壳61围合成第二容纳空间。制冷系统62包括通过冷媒连接管路相连接的压缩机(未标注)、冷凝器(未标注)、节流元件(未标注)(例如膨胀阀)以及蒸发器(未标注),通过电控模组(未标注)控制该制冷系统62工作,在预处理阶段时,该制冷系统62工作产生冷量,对储能套40进行主动蓄冷,省去原来的制冰和加冰操作,制冷效果好、迅速且方便。

本实施例中蒸发器为冷板621,以便与储能套40有更大面积接触,增大冷量传递效率。除了冷板621之外的制冷系统62的其他部分均设置在该第二容纳空间内。

为了便于将制冷系统62产生的冷量传递至第一箱壳20,如图5所示,保温层50具有三个依次对接的侧面形成的侧部保温层51'以及底面保温层52,使得在储能套40的一外侧壁与第一箱壳20的一内侧壁之间不具有保温层,且在该第一箱壳20的内侧壁上设置有弹簧片70,在弹簧片70处于初始状态时,弹簧片70抵靠储能套40的一外侧壁,而在弹簧片70处于压缩状态时,弹簧片70与储能套40的一外侧壁之间具有间隙,在利用制冷系统62进行主动制冷时候,可以在该间隙内插入冷板621,或者在不利用制冷系统62进行主动制冷时,可以将该间隙处插入保温层(未示出)。

如图5所示,冷板621插入在弹簧片70与储能套40的一外侧壁之间的间隙内,使得冷板621冷量传递面通过弹簧片70紧贴至储能套40的一外侧壁上,这样,在预处理阶段,制冷系统62工作,冷量通过冷板621传递至储能套40,实现主动制冷。

在预处理阶段结束后,可以将冷板621取出,并在该间隙中插入保温层,用于对储能套40进行周向侧及底侧的保温。

在运输阶段,由于无法通电,此时制冷系统62无法正常工作,通过储能套40对内胆30内物品进行被动制冷,且通过保温层50进行保温。

为了对制冷系统62保温,在第二箱壳61的第二上开口处还设置有顶部保温层a。如图5所示,利用实施例二中示出的冷板支架63将顶部保温层a固定至第二上开口处。顶部保温层a的面积与底面保温层的底表面积大小基本相等。

如图1所示,为了实现对转运箱100的温度监控,保证内置于内胆30内的物品的质量,在本申请中,转运箱内还设置有温度监控模块(未示出),其用于采集并监控转运箱100内温度,并利用物联模块90将温度信息上传,例如可以远程传递至监管平台。

且为了对转运箱100转运过程中的位置监控,便于高效转运,转运箱100还设置有定位模块(未示出),例如gps模块,其用于实时获取转运箱100的当前位置,并可以将位置实时上传,例如可以远程传递至监管平台。

此外,还可以检测转运箱100的开启情况,并将该开启情况通过物联模块90上传至例如监管平台。

检测箱盖10打开的现有方式有多种,例如,推拉式箱盖可以选择使用磁敏开关,开合式箱盖可以选择使用磁敏开关、重力开关和霍尔检测组件等。

本申请中箱盖10与第一箱壳20转轴连接且通过箱扣80进行开合。

利用霍尔检测组件(未示出)用于检测转运箱100的开启情况,具体地,霍尔检测组件可以包括霍尔传感器和磁铁,霍尔传感器可以设置在箱盖10的内侧壁上,磁铁可以对应设置在第一箱壳20内;在箱盖10封闭第一箱壳20或打开第一箱壳20时,霍尔传感器感应到对应磁铁的磁场强度变化,并反馈开启或关闭转运箱100的信号。

如图1所示,为了便于转运箱100的移动,在转运箱100的底部设置有滚轮b。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进行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