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施工现场组装用物料垂直运输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639154发布日期:2021-01-15 11:43阅读:96来源:国知局
一种施工现场组装用物料垂直运输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物料运输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物料垂直运输装置。



背景技术:

建筑施工中大量的施工材料需进行运输,有垂直运输和水平运输。现有的垂直运输主要采用一般使用井架式升降机,使用受高度限制,不能随意调节;效率较低,运输费用高,人工需求量大,安全性低;建筑施工的后期,塔吊等大型的运输设备被拆除,井架式升降机的脚手架也相应拆除;此外,现有的室内垂直运输装置多为一体成型,重量较大,但搬运该装置又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易发生安全事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施工现场组装用物料垂直运输装置,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在施工现场快速组装垂直运输装置,避免工人因搬运一体式运输装置发生安全事故,方便建筑材料等的运输;如何避免垂直运输料时工人临边操作,保护工人安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施工现场组装用物料垂直运输装置,所述物料垂直运输装置包括上钢管、伸缩支撑结构、上部顶撑、下钢管、底座、三角吊壁、球体、防脱吊钩、卡箍套件;所述上钢管顶部设有上部顶撑,下部通过卡箍套件与伸缩支撑结构活动连接,上钢管侧面设有线缆转向器和三角吊臂;所述下钢管底部与底座螺纹连接,上部通过卡箍套件与伸缩支撑结构活动连接;所述伸缩支撑结构包括斜向支撑、支撑杆、活动螺杆、伸缩部,每两个斜向支撑为一对活动连接,其交点设有竖向的支撑杆,伸缩支撑结构至少包括2对斜向支撑,伸缩部设置在两对斜向支撑之间,伸缩部随活动螺杆的转动升降;所述支撑杆的直径小于上钢管和下钢管的直径;所述三角吊臂的上金属臂和下金属臂一端与上钢管侧面活动连接,另一端交叉形成交点,线缆转向器固定在交点上;所述底座包括竖向螺纹通孔、斜向通孔、动力电机、绕线结构,所述绕线结构包括吊运线缆,吊运线缆贯穿上钢管和三角吊臂交点处的两个线缆转向器,吊运线缆终端设有防脱吊钩;所述球体设置在吊运线缆上,位于防脱吊钩上方;开口滑道呈v字形,其与下金属臂活动连接。

进一步,所述上部顶撑从上到下依次设有顶部软垫、顶托和插杆,顶部软垫固定在顶托上部,顶托与插杆固定连接,插杆与上钢管活动连接,插杆的直径小于上钢管的直径。

进一步,所述动力电机包括电源开关和正转、反转控制开关,动力电机的正转、反转控制绕线结构上的吊运线缆运动。

进一步,所述物料垂直运输装置还包括斜支撑臂,其设置在下钢管与底座之间,斜支撑臂一端与底座活动连接,另外一端设有支撑托与下钢管活动连接。

进一步,所述球体设置在吊运线缆上方至少1cm处。

进一步,所述伸缩支撑结构的斜向支撑个数为4的倍数。

进一步,所述开口滑道包括滑道中空部、滑道实心部、倒角、滑道通孔,开口滑道宽度不小于球体的直径,滑道中空部的宽度大于线缆的直径并且不大于球体直径,倒角设置在滑道实心部与滑道中空部之间,滑道通孔至少为2个分布在开口滑道两侧,钢缆一端贯穿滑道通孔,另一端铰接在三角吊臂的下金属臂上。

进一步,所述开口滑道的倒角为30-150度。

进一步,所述卡箍套件包括小卡环、大卡环、连接耳、螺纹孔、螺栓,折叠连接板、加长连接耳,所述小卡环和大卡环均为凹形槽状半圆形,端部均设有固定连接耳,小卡环和大卡环通过加长连接耳和折叠连接板固定连接,所述连接耳和加长连接耳上设有大小相同且同心的螺纹孔,螺栓紧固螺纹孔固定支撑杆与上钢管、支撑杆与下钢管。

进一步,所述线缆转向器可是吊钩滑轮或耐磨套环。

本实用新型一种施工现场组装用物料垂直运输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伸缩支撑结构可根据需求快速调节垂直运输装置的高度。

2)卡箍套件通过错层结构同时固定尺寸不同的钢管,防止运输过程中动力电机振动造成上钢管、下钢管与伸缩支撑结构的晃动,加强垂直运输装置的稳定性。

3)开口滑道与球体配合使用,可使物料到达预定高度后沿着滑道进入室内,避免工人临边操作。

4)本实用新型实现垂直运输装置的现场快速组装,大部分材料可就地取材制作,以免设备使用过程中配件等损坏的及时更换,有助于提高施工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卡箍套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伸缩支撑结构的示意图。

图4是开口滑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卡箍套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上钢管、2.1-斜向支撑、2.2-支撑杆、2.3-活动螺杆、2.4-伸缩部、3.1-顶托、3.2-插杆、4-下钢管、5-底座、5.1-动力电机、5.1.1-电源开关、5.1.2-正转、反转控制开关、5.2-绕线结构、5.2.1-吊运线缆、5.3-竖向螺纹通孔、6.1-线缆转向器、6.1.1-钢缆、6.2-开口滑道、6.2.1-滑道中空部、6.2.2-滑道实心部、6.2.3-倒角、6.2.4-滑道通孔、6.3-上金属臂、6.4-下金属臂、7-球体、8-防脱吊钩、9-斜支撑臂、9.1-支撑托、10-卡箍套件、10.1-小卡环、10.2-大卡环、10.3-连接耳、10.4-螺纹孔、10.5-螺栓、10.6-加长连接耳、10.7-折叠连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施工现场组装用物料垂直运输装置,所述物料垂直运输装置包括上钢管1、伸缩支撑结构、上部顶撑、下钢管4、底座5、三角吊壁、球体7、防脱吊钩8、卡箍套件10;所述上钢管1顶部设有上部顶撑,下部通过卡箍套件10与伸缩支撑结构活动连接,上钢管1侧面设有线缆转向器6.1和三角吊臂;上部顶撑从上到下依次设有顶部软垫、顶托3.1和插杆3.2,顶部软垫固定在顶托3.1上部,用以固定垂直运输装置,又不对室内顶部造成损害,顶托3.1与插杆3.2固定连接,插杆3.2与上钢管1活动连接,插杆3.2的直径小于上钢管1的直径;下钢管4底部与底座5螺纹连接,上部通过卡箍套件10与伸缩支撑结构活动连接;所述伸缩支撑结构包括斜向支撑2.1、支撑杆2.2、活动螺杆2.3、伸缩部2.4,每两个斜向支撑2.1为一对活动连接,其交点设有竖向的支撑杆2.2,伸缩支撑结构包括2对斜向支撑2.1;还可设置多个伸缩支撑结构,其中斜向支撑2.1的总个数应为4的倍数,伸缩部2.4设置在两对斜向支撑2.1之间,伸缩部2.4随活动螺杆2.3的转动升降;所述支撑杆2.2的直径小于上钢管1和下钢管4的直径;三角吊臂的上金属臂6.3和下金属臂6.4一端与上钢管1侧面活动连接,另一端交叉形成交点,线缆转向器6.1固定在交点上;所述底座5包括竖向螺纹通孔5.3、斜向通孔、动力电机5.1、绕线结构5.2,绕线结构5.2包括吊运线缆5.2.1,吊运线缆5.2.1贯穿上钢管1和三角吊臂交点处的两个线缆转向器6.1,吊运线缆5.2.1终端设有防脱吊钩8;斜支撑臂9设置在下钢管4与底座5之间,斜支撑臂9一端与底座5活动连接,另外一端设有支撑托9.1与下钢管4活动连接;动力电机5.1包括电源开关5.1.1和正转、反转控制开关5.1.2,动力电机5.1的正转、反转控制绕线结构5.2上的吊运线缆5.2.1运动,正转放开吊运线缆5.2.1,反转收起吊运线缆5.2.1,当需要吊运货物时,正转吊运线缆5.2.1至室外预定位置,当固定好待运输物料,反转吊运线缆5.2.1以使物料到达预定高度;防脱吊钩8设置在下钢管4与底座5之间,防脱吊钩8一端插入底座5的斜向通孔,另外一端通过支撑托9.1卡紧下钢管4;三角吊臂的上金属臂6.3和下金属臂6.4一端与上钢管1侧面铰接,另一端交叉形成交点,线缆转向器6.1固定在交点上,球体7设置在吊运线缆5.2.1上方,球体7可为弹性球、刚性球或者组合球体7。

开口滑道6.2呈v字形,开口滑道6.2包括滑道中空部6.2.1、滑道实心部6.2.2、倒角6.2.3、滑道通孔6.2.4,开口滑道6.2宽度不小于球体7的直径,滑道中空部6.2.1的宽度大于线缆的直径并且不大于球体7直径,135度倒角6.2.3设置在滑道实心部6.2.2与滑道中空部6.2.1之间,以阻挡球体7运动脱离滑道;滑道通孔6.2.4为4个分布在开口滑道6.2两侧,钢缆6.1.1一端贯穿滑道通孔6.2.4,另一端铰接在三角吊臂的下金属臂6.4上;所述球体7位于防脱吊钩8上方10cm处,以方便物料到达预定高度,工人推动开口滑道6.2,使滑道中空部6.2.1快速定位球体7下部的吊运线缆5.2.1,再通过动力电机5.1的由反转改为正转控制吊运线缆5.2.1的运动,当物料进入室内并稳定后将其取下,滑道方便了物料滑入室内,从而避免工人临边操作,造成安全隐患。

卡箍套件10包括小卡环10.1、大卡环10.2、连接耳10.3、螺纹孔10.4、螺栓10.5,折叠连接板10.7、加长连接耳10.6,所述小卡环10.1和大卡环10.2均为凹形槽状半圆形,端部均设有固定连接耳10.3,小卡环10.1和大卡环10.2通过加长连接耳10.6和折叠连接板10.7固定连接,所述连接耳10.3和加长连接耳10.6上设有大小相同且同心的螺纹孔10.4,螺栓10.5紧固螺纹孔10.4固定支撑杆2.2与上钢管1、支撑杆2.2与下钢管4。卡箍套件10通过错层结构同时固定尺寸不同的钢管,防止运输过程中动力电机5.1振动造成上钢管1、下钢管4与伸缩支撑结构的晃动,加强垂直运输装置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实现垂直运输装置的现场快速组装,大部分材料可就地取材制作,以免设备使用过程中配件等损坏的及时制作更换,有助于提高施工效率,减少因搬运造成的人力投入,更进一步避免了工人临边操作,使吊运的物料通过滑道进入室内。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