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回旋式水泥包装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000061发布日期:2021-05-11 14:49阅读:109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动回旋式水泥包装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泥包装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动回旋式水泥包装机。



背景技术:

现有的水泥包装机,多采用人工套袋、机器注入水泥的方式,但这种方式,至少具有以下几个缺点:1、人工套袋,一次只能套一个水泥袋,极大的限制了生产效率的提高;2、机器注入水泥的过程中,水泥袋的袋口完全敞开,导致注入水泥的过程中,因注入水泥而产生的大量灰尘会扩散到工作环境中,极大的污染环境和影响工作人员的健康。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自动回旋式水泥包装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自动回旋式水泥包装机,包括输送机构、拉袋圆盘、拉袋圆环和出料机构,其中,所述输送机构包括水平相对设置的两条输送夹条和输送轮组,所述输送轮组沿所述输送夹条均匀分布,所述输送轮组包括与输送电机连接的主输送轮和由所述主输送轮带动转动的副输送轮;所述拉袋圆环套设在所述拉袋圆盘外,所述拉袋圆环和拉袋圆盘之间形成送袋缝隙,所述拉袋圆环还设置有分别于所述输送机构和所述送袋缝隙连接的入袋缝隙和出袋缝隙,所述输送轮组还设置在所述送袋缝隙、入袋缝隙和出袋缝隙上;

所述拉袋圆环和拉袋圆盘配合形成多个圆周均匀设置的上料口,所述上料口设置有拉袋机构,所述出料机构设置在所述拉袋圆盘上方,并可向下移动以密封所述上料口并使得所述出料机构的出料口伸入上料口内。

其中,在所述自动回旋式水泥包装机中,采用的水泥袋通过连接片两两相连形成水泥袋带,且所述水泥袋的开口朝上,所述水泥袋带从所述输送机构的两条输送夹条之间或所述送袋缝隙、入袋缝隙和出袋缝隙中穿过,并通过设置在所述输送机构或所述送袋缝隙、入袋缝隙和出袋缝隙上的输送轮组带动所述水泥袋沿所述输送机构或所述送袋缝隙、入袋缝隙和出袋缝隙移动。

其中,所述两条输送夹条之间的间隙、所述送袋缝隙、入袋缝隙和出袋缝隙的距离以允许所述水泥袋带平整稳定通过且不起皱褶为宜,例如所述水泥袋带的平均厚度为3mm,则所述两条输送夹条之间的间隙、所述送袋缝隙、入袋缝隙和出袋缝隙的距离为3mm-4mm。

在使用过程中,所述水泥袋带沿所述输送机构或所述送袋缝隙、入袋缝隙和出袋缝隙移动,且当所述水泥袋带的水泥袋分别位于多个所述上料口后,所述拉袋机构将位于所述上料口内的所述水泥袋拉开,随即所述出料机构向下移动使得所述出料机构的出料口伸入上料口的所述水泥袋中,然后进行水泥的装料,当装料完毕后,所述拉袋机构将所述水泥袋恢复为平整的原始状态,所述输送轮组重新带动所述水泥袋带移动。

与现有技术相比,该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将单个的水泥袋利用连接带连接形成水泥袋带,通过所述输送机构、所述送袋缝隙、入袋缝隙和出袋缝隙形成所述水泥袋带的移动路径,并采用输送轮组实现所述水泥袋带的移动,极大地提高自动化程度。

2、设置有拉袋机构,拉开位于所述上料口内的所述水泥袋的袋口,方便进行水泥的上料,进一步的提高自动化自动化程度,省去了人工装袋的操作,节省劳动力。

3、所述出料机构设置在所述拉袋圆盘上方,并可向下移动以密封所述上料口并使得所述出料机构的出料口伸入上料口内,使得当所述出料机构进行上料的过程中,水泥注入产生的灰尘被限制在所述水泥袋中,不会对生产环境产生污染,保证了工作人员的健康。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拉袋机构包括相互对称的拉袋组,所述拉袋组包括拉袋气缸、横杆以及设置在所述横杆两侧的左斜杆和右斜杆,其中,所述左斜杆的一端与所述横杆转动连接,另一端与左拉杆转动连接,所述送袋缝隙中设置有与所述左拉杆配合并限制所述左拉杆移动方向的左拉杆槽,所述左拉杆设置在所述左拉杆槽内并可沿所述左拉杆槽来回移动;所述右斜杆的一端与所述横杆转动连接,另一端与右拉杆转动连接,所述送袋缝隙中设置有与所述右拉杆配合并限制所述右拉杆移动方向的右拉杆槽,所述右拉杆设置在所述右拉杆槽内并可沿所述右拉杆槽来回移动;所述拉袋气缸的伸缩杆与所述横杆连接,并可拉动所述横杆垂直于所述送袋缝隙做靠近或远离所述送袋缝隙的来回移动,所述横杆、左斜杆和右斜杆朝向所述送袋缝隙的一面设置有吸气孔,所述吸气孔与真空发生机构连接。当水泥袋位于所述上料口内,所述拉袋气缸首先推动所述横杆朝向所述水泥袋移动使得所述横杆、左斜杆和右斜杆形成直线,位于所述水泥袋两侧的拉袋组将所述水泥袋夹持,随即真空发生机构产生负压,使得所述吸气孔将所述水泥袋吸住,然后所述拉袋气缸带动所述横杆移动,但由于所述左斜杆的一端与所述横杆的一端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左拉杆转动连接,受所述左拉杆和左拉杆槽的配合,所述左斜杆与所述左拉杆连接的一端仅能沿所述做拉杆槽的延伸方向移动,而所述左拉杆与所述横杆连接的一端则随所述横杆向远离所述水泥袋的方向移动,所述右拉杆的运动同上,因此,当所述拉袋气缸拉动所述横杆后,位于所述水泥袋的两侧的拉袋组配合形成六边形,且由于吸气孔将所述水泥袋吸住,因此位于所述上料口内的所述水泥袋进而被拉动打开形成六边形的开口;当水泥注入完毕后,所述拉袋气缸推动横杆,使得拉袋组的所述横杆、左斜杆和右斜杆重新形成直线,进而带动被吸气孔吸附在其上的所述水泥袋的袋口复位成平整的初始状态,所述输送轮组继续带动所述水泥袋带移动。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出料机构包括出料盘,所述出料口设置在所述出料盘的下方且分别对应每一个上料口。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为了实现在水泥注入的过程中密封所述水泥袋的袋口,所述出料口设置有橡胶嘴,所述橡胶嘴的开口与所述出料口连通,当所述出料机构向下移动至设定位置后,所述橡胶嘴与所述拉袋机构相互配合以将水泥袋固定。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为了方便所述橡胶嘴能够更好的密封所述水泥袋的袋口,所述橡胶嘴的横截面积从上而下逐渐增大。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还包括托料机构,所述托料机构沿水泥袋的前进方向设置在水泥袋的下方。由于水泥注入完毕后的所述水泥袋的重量大,使得对所述输送机构、所述送袋缝隙、入袋缝隙和出袋缝隙的负荷较大,可能会导致水泥袋破裂,或从所述输送机构、所述送袋缝隙、入袋缝隙和出袋缝隙挣脱出来,又或者导致所述输送机构、所述送袋缝隙、入袋缝隙和出袋缝隙损坏,因此所述托料机构的作用在于,挣脱水泥注入完毕后的所述水泥袋的重量,并辅助所述输送机构、所述送袋缝隙、入袋缝隙和出袋缝隙带动所述水泥袋带移动。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还包括限位机构,所述限位机构包括相对设置在水泥袋的两侧并沿所述水泥袋的移动方向延伸的限位板。所述限位板用于从所述水泥袋的两侧限制所述水泥带的位置,防止水泥注入完毕后的所述水泥袋从所述输送机构、所述送袋缝隙、入袋缝隙和出袋缝隙或从所述托料机构跌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自动回旋式水泥包装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位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自动回旋式水泥包装机的另一结构示意。

图3为图1a处的放大图。

图4为拉袋机构进行拉袋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拉袋机构的横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水泥袋带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以便于更清楚的理解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技术思想。

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自动回旋式水泥包装机,包括输送机构1、拉袋圆盘2、拉袋圆环3和出料机构,其中,所述输送机构1包括水平相对设置的两条输送夹条11和输送轮组12,所述输送轮组12沿所述输送夹条11均匀分布,所述输送轮组12包括与输送电机连接的主输送轮和由所述主输送轮带动转动的副输送轮;所述拉袋圆环3套设在所述拉袋圆盘2外,所述拉袋圆环3和拉袋圆盘2之间形成送袋缝隙101,所述拉袋圆环3还设置有分别于所述输送机构1和所述送袋缝隙101连接的入袋缝隙102和出袋缝隙103,所述输送轮组12还设置在所述送袋缝隙101、入袋缝隙102和出袋缝隙103上;所述拉袋圆环3和拉袋圆盘2配合形成多个圆周均匀设置在上料口21,所述上料口21设置有拉袋机构5,所述出料机构设置在所述拉袋圆盘2上方,并可向下移动以密封所述上料口21并使得所述出料机构的出料口41伸入上料口21内。

其中,在所述自动回旋式水泥包装机中,采用的水泥袋31通过连接片32两两相连形成水泥袋带33,且所述水泥袋31的开口朝上,所述水泥袋带33从所述输送机构1的两条输送夹条11之间或所述送袋缝隙101、入袋缝隙102和出袋缝隙103中穿过,并通过设置在所述输送机构1或所述送袋缝隙101、入袋缝隙102和出袋缝隙103上的输送轮组12带动所述水泥袋31沿所述输送机构1或所述送袋缝隙101、入袋缝隙102和出袋缝隙103移动。

其中,所述两条输送夹条11之间的间隙、所述送袋缝隙101、入袋缝隙102和出袋缝隙103的距离以允许所述水泥袋带33平整稳定通过且不起皱褶为宜,在该实施例中,所述水泥袋带33的平均厚度为3mm,则所述两条输送夹条11之间的间隙、所述送袋缝隙101、入袋缝隙102和出袋缝隙103的距离为3.5mm。

在使用过程中,所述水泥袋带33沿所述输送机构1或所述送袋缝隙101、入袋缝隙102和出袋缝隙103移动,且当所述水泥袋带33的水泥袋31分别位于多个所述上料口21后,所述拉袋机构5将位于所述上料口21内的所述水泥袋31拉开,随即所述出料机构向下移动使得所述出料机构的出料口41伸入上料口21的所述水泥袋31中,然后进行水泥的装料,当装料完毕后,所述拉袋机构5将所述水泥袋31恢复为平整的原始状态,所述输送轮组12重新带动所述水泥袋带33移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例公开的一种自动回旋式水泥包装机的优点在于:

1、将单个的水泥袋31利用连接带连接形成水泥袋带33,通过所述输送机构1、所述送袋缝隙101、入袋缝隙102和出袋缝隙103形成所述水泥袋带33的移动路径,并采用输送轮组12实现所述水泥袋带33的移动,极大地提高自动化程度。

2、设置有拉袋机构5,拉开位于所述上料口21内的所述水泥袋31的袋口,方便进行水泥的上料,进一步的提高自动化自动化程度,省去了人工装袋的操作,节省劳动力。

3、所述出料机构设置在所述拉袋圆盘2上方,并可向下移动以密封所述上料口21并使得所述出料机构的出料口41伸入上料口21内,使得当所述出料机构进行上料的过程中,水泥注入产生的灰尘被限制在所述水泥袋31中,不会对生产环境产生污染,保证了工作人员的健康。

具体地,所述拉袋机构5包括相互对称的拉袋组(51、52),所述拉袋组(51、52)包括拉袋气缸511、横杆512以及设置在所述横杆512两侧的左斜杆513和右斜杆514,其中,所述左斜杆513的一端与所述横杆512转动连接,另一端与左拉杆515转动连接,所述送袋缝隙101中设置有与所述左拉杆515配合并限制所述左拉杆515移动方向的左拉杆槽516,所述左拉杆515设置在所述左拉杆槽516内并可沿所述左拉杆槽516来回移动;所述右斜杆514的一端与所述横杆512转动连接,另一端与右拉杆517转动连接,所述送袋缝隙101中设置有与所述右拉杆517配合并限制所述右拉杆517移动方向的右拉杆槽518,所述右拉杆517设置在所述右拉杆槽518内并可沿所述右拉杆槽518来回移动;所述拉袋气缸511的伸缩杆与所述横杆512连接,并可拉动所述横杆512垂直于所述送袋缝隙101做靠近或远离所述送袋缝隙101的来回移动,所述横杆512、左斜杆513和右斜杆514朝向所述送袋缝隙101的一面设置有吸气孔519,所述吸气孔519与真空发生机构连接。当水泥袋31位于所述上料口21内,所述拉袋气缸511首先推动所述横杆512朝向所述水泥袋31移动使得所述横杆512、左斜杆513和右斜杆514形成直线,位于所述水泥袋31两侧的拉袋组(51、52)将所述水泥袋31夹持,随即真空发生机构产生负压,使得所述吸气孔519将所述水泥袋31吸住,然后所述拉袋气缸511带动所述横杆512移动,但由于所述左斜杆513的一端与所述横杆512的一端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左拉杆515转动连接,受所述左拉杆515和左拉杆槽516的配合,所述左斜杆513与所述左拉杆515连接的一端仅能沿所述做拉杆槽的延伸方向移动,而所述左拉杆515与所述横杆512连接的一端则随所述横杆512向远离所述水泥袋31的方向移动,所述右拉杆517的运动同上,因此,当所述拉袋气缸511拉动所述横杆512后,位于所述水泥袋31的两侧的拉袋组(51、52)配合形成六边形,且由于吸气孔519将所述水泥袋31吸住,因此位于所述上料口21内的所述水泥袋31进而被拉动打开形成六边形的开口;当水泥注入完毕后,所述拉袋气缸511推动横杆512,使得拉袋组(51、52)的所述横杆512、左斜杆513和右斜杆514重新形成直线,进而带动被吸气孔519吸附在其上的所述水泥袋31的袋口复位成平整的初始状态,所述输送轮组12继续带动所述水泥袋带33移动。

具体地,所述出料机构包括出料盘4,所述出料口41设置在所述出料盘4的下方且分别对应每一个上料口21。

具体地,为了实现在水泥注入的过程中密封所述水泥袋31的袋口,所述出料口41设置有橡胶嘴42,所述橡胶嘴42的开口43与所述出料口41连通,当所述出料机构向下移动至设定位置后,所述橡胶嘴42与所述拉袋机构5相互配合以将水泥袋31固定。

具体地,为了方便所述橡胶嘴42能够更好的密封所述水泥袋31的袋口,所述橡胶嘴42的横截面积从上而下逐渐增大。

具体地,还包括托料机构6,所述托料机构6沿水泥袋31的前进方向设置在水泥袋31的下方。由于水泥注入完毕后的所述水泥袋31的重量大,使得对所述输送机构1、所述送袋缝隙101、入袋缝隙102和出袋缝隙103的负荷较大,可能会导致水泥袋31破裂,或从所述输送机构1、所述送袋缝隙101、入袋缝隙102和出袋缝隙103挣脱出来,又或者导致所述输送机构1、所述送袋缝隙101、入袋缝隙102和出袋缝隙103损坏,因此所述托料机构6的作用在于,挣脱水泥注入完毕后的所述水泥袋31的重量,并辅助所述输送机构1、所述送袋缝隙101、入袋缝隙102和出袋缝隙103带动所述水泥袋带33移动。在该实施例中,所述托料机构6为传送带。

具体地,还包括限位机构,所述限位机构包括相对设置在水泥袋31的两侧并沿所述水泥袋31的移动方向延伸的限位板7。所述限位板7用于从所述水泥袋31的两侧限制所述水泥带的位置,防止水泥注入完毕后的所述水泥袋31从所述输送机构1、所述送袋缝隙101、入袋缝隙102和出袋缝隙103或从所述托料机构6跌落。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