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倒酯原药转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270988发布日期:2020-09-18 19:31阅读:74来源:国知局
抗倒酯原药转运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抗倒酯运输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抗倒酯原药转运装置。



背景技术:

抗倒酯是一种环己烷羧酸类植物生长调节剂,可对禾谷类作物、蓖麻、水稻、向日葵显示生长抑制作用,芽后施用可防止倒伏。抗倒酯的熔点为36℃,在常温下抗倒酯原药通常为蜡状固体。

目前,为了方便运输,在运输抗倒酯原药之前一般会通过低温结晶和低温烘干处理工艺将抗倒酯原药从蜡状处理为粉末状。但是,低温结晶和低温烘干处理工艺较为复杂,无形之中增加了抗倒酯原药的运输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结构简单、操作便捷的抗倒酯原药转运装置,以降低抗倒酯原药的运输成本、提高转运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抗倒酯原药转运装置,包括转运筒,所述转运筒内部形成有用于盛装抗倒酯原药的容纳腔;所述转运筒设有可开闭的进料口和出料口,所述进料口和所述出料口均与所述容纳腔连通,且所述出料口设于所述进料口的下方;所述转运筒具有位于所述转运筒内壁与外壁之间且用于加热所述抗倒酯原药的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抗倒酯原药转运装置,不仅简化了工艺、降低了抗倒酯原药的运输成本,而且相比粉末状的抗倒酯原药,油状的抗倒酯原药密度大,在相同体积下油状抗倒酯原药运输质量大,进而提高了转运效率。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抗倒酯原药转运装置,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转运筒包括内筒和外筒,所述内筒的内部为所述容纳腔,所述外筒套设于所述内筒的外侧;所述结构为形成于所述外筒与所述内筒之间的加热腔,所述外筒的相对两侧分别设有可开闭的进液口和出液口,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分别与所述加热腔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出液口位于所述进液口的上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转运筒包括内筒和外筒,所述内筒的内部为所述容纳腔,所述外筒套设于所述内筒的外侧;所述结构为缠绕于所述内筒外壁的加热丝。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转运筒包括筒体和筒盖,所述筒体的顶部为敞口,所述筒盖可拆卸地盖设于所述敞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敞口的内壁形成有内螺纹,所述筒盖的侧壁形成有与所述内螺纹配合的外螺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转运筒的顶部设有可开闭的通气口,所述通气口与所述容纳腔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转运筒的底面形成有斜面,所述斜面用于引导所述抗倒酯原药流入所述出料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斜面为平面,所述出料口设于所述转运筒的下部的侧壁,所述斜面自远离所述出料口的一端至所述出料口向下倾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斜面为倒圆锥面,所述出料口设于所述倒圆锥面的锥顶。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之一: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转运筒内壁与外壁之间设置用于加热抗倒酯原药的结构,就可实现抗倒酯烘干反应釜与抗倒酯制剂制备釜之间油状抗倒酯原药的直接运送,无需再预先将抗倒酯原药处理为粉末状,不仅简化了工艺、降低了抗倒酯原药的运输成本,而且相比粉末状的抗倒酯原药,油状的抗倒酯原药密度大,在相同体积下油状抗倒酯原药运输质量大,进而提高了转运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进行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抗倒酯原药转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另一种抗倒酯原药转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转运筒;101、内筒;102、外筒;103、容纳腔;

104、加热腔;110、进料口;120、出料口;130、进液口;

140、出液口;150、通气口;160、斜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实用新型中的附图,对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结合图1至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抗倒酯原药转运装置,该装置包括转运筒100,转运筒100内部形成有用于盛装抗倒酯原药的容纳腔103;转运筒100设有可开闭的进料口110和出料口120,进料口110和出料口120均与容纳腔103连通,且出料口120设于进料口110的下方;转运筒100具有位于转运筒100的内壁与外壁之间且用于加热抗倒酯原药的结构。

运输抗倒酯原药时:首先关闭出料口120,将进料口110连接至抗倒酯烘干反应釜;接着打开进料口110,使抗倒酯烘干反应釜内的油状抗倒酯原药流入转运筒100的容纳腔103内;然后关闭进料口110,解除进料口110与抗倒酯烘干反应釜之间的连接;接下来,将该抗倒酯原药转运装置运输至目标地;紧接着,将出料口120连接至抗倒酯制剂制备釜;最后,采用转运筒100内壁与外壁之间的结构对容纳腔103内的抗倒酯原药进行加热,以使在常温下凝固的抗倒酯原药从蜡状转变为油状,与此同时,打开出料口120,以使油状的抗倒酯原药流入抗倒酯制剂制备釜。

由上可知,该抗倒酯原药转运装置通过在转运筒100内壁与外壁之间设置用于加热抗倒酯原药的结构,就可实现抗倒酯烘干反应釜与抗倒酯制剂制备釜之间油状抗倒酯原药的直接运送,无需再预先将抗倒酯原药处理为粉末状,不仅简化了工艺、降低了抗倒酯原药的运输成本,而且相比粉末状的抗倒酯原药,油状的抗倒酯原药密度大,在相同体积下油状抗倒酯原药运输质量大,进而提高了转运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位于转运筒100内壁与外壁之间用于加热抗倒酯原药的结构可以为多种形式,例如:

形式一、转运筒100包括内筒101和外筒102,内筒101的内部为容纳腔103,外筒102套设于内筒101的外侧;上述结构为形成于外筒102与内筒101之间的加热腔104,外筒102的相对两侧分别设有可开闭的进液口130和出液口140,进液口130和出液口140分别与加热腔104连通。由此,当需要对容纳腔103内的抗倒酯原药进行加热时,则先将进液口130和出液口140分别与外部的高温储液罐的出口和进口连通;其中,高温储液罐可以但不限于是安装有加热棒的水箱。接着,打开进液口130和出液口140,使高温储液罐内的高温液态介质例如70℃~80℃的热水通过进液口130流入加热腔104,高温液态介质通过内筒101不断将热量传递给容纳腔103内的抗倒酯原药,放热降温后的高温液态介质则通过出液口140重新流入高温储液罐进行加热。由此,通过使高温液态介质在高温储液罐与加热腔104之间持续循环流动预设时长例如半小时,便可将内筒101内部凝固的抗倒酯原药融化为油状。

当然,为了提高换热效率、延长高温液态介质在加热腔104内的停留时间,可将出液口140设置在进液口130的上方,以使高温液态介质在加热腔104内自下而上流动。如图1所示,出液口140位于转运筒100侧壁的上部,进液口130位于转筒侧壁的下部。需要说明的是,除了采用上述方式提高换热效率以外,还可以通过控制出液口140的启闭来提高换热效率。例如,打开进液口130以后,可以让高温液态介质在加热腔104内停留一定时长以后再打开出液口140;再经过指定时长后重新关闭出液口140,以此循环启闭出液口140也可以提高换热效率。

形式二、转运筒100包括内筒101和外筒102,内筒101的内部为容纳腔103,外筒102套设于内筒101的外侧;上述结构为缠绕于内筒101外壁的加热丝。当需要对容纳腔103内的抗倒酯原药进行加热时,启动加热丝对内胆进行加热即可。其中,加热丝的启闭可以通过在外筒102的外壁设置启停按钮来控制。此外,为了减少热量散失,外筒102的外壁可包覆隔热层,隔热层可以但不限于是隔热棉层或隔热纤维层。

上述两种形式各有利弊,形式一相比形式二安全性更高,而形式二相比形式一操作更加便捷,实际应用中用户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进一步地,转运筒100的顶部设有可开闭的通气口150,通气口150与容纳腔103连通。将进料口110连接至抗倒酯烘干反应釜后,打开进料口110的同时打开通气口150。随着油状抗倒酯原药不断流入容纳腔103,容纳腔103内的气体则不断通过通气口150排出容纳腔103。容纳腔103内装满油状抗倒酯原药以后,关闭通气口150,以避免外界气体进入容纳腔103。将该抗倒酯原药转运装置运输至目标地以后,将出料口120连接至抗倒酯制剂制备釜,与此同时,将通气口150连接至外部惰性气体源,外部惰性气体源可以但不限于是氮气储罐。采用转运筒100内壁与外壁之间的结构将容纳腔103内凝固的蜡状抗倒酯原药加热为油状以后,打开出料口120和通气口150。随着惰性气体不断充入容纳腔103,容纳腔103内油状的抗倒酯原药就会在自身重力以及惰性气体的压力作用下通过出料口120流入抗倒酯制剂制备釜。

由上可知,在转运筒100的顶部设置通气口150的好处在于:一方面、在打开进料口110时通气口150能够起到泄压作用,也就是说,在打开进料口110时通过通气口150排出容纳腔103内的气体,不仅能够维持容纳腔103内的压力稳定,而且还能提高容纳腔103的有效利用率、保证容纳腔103内能够装满抗倒酯原药,避免抗倒酯原药进料后期因容纳腔103内压力过大而无法流入容纳腔103。另一方面、在打开出料口120时通气口150能够起到加压作用,也就是说,在打开出料口120时通过通气口150向容纳腔103内通入惰性气体可增大容纳腔103内的压力,进而促进容纳腔103内的抗倒酯原药出料口120排入抗倒酯制剂制备釜。

当然,在打开出料口120后,为了减少抗倒酯原药在容纳腔103内的残留量,转运筒100的底面形成有斜面160,斜面160用于引导抗倒酯原药流入出料口120。例如,容纳腔103的底部为倾斜的平面,也就是说,上述斜面160为平面,此时如图1所示,出料口120设于转运筒100的下部的侧壁,斜面160自远离出料口120的一端至出料口120向下倾斜,也就是说,出料口120临近斜面160的最低点设置。由此,打开出料口120时,在斜面160的引导下油状的抗倒酯原药就会快速流入出料口120。当然,斜面160也可以为曲面,又如,容纳腔103的底部为倒圆锥面,也即,上述斜面160为自上而下倾斜的倒圆锥面,出料口120设于倒圆锥面的锥顶,也就是说,出料口120设于容纳腔103的最低处。当然,将出料口120设于转运筒100的下部的侧壁可保持转运筒100底面平整,更加便于运输。

进一步地,为了便于后期清洗和维修转运筒100,转运筒100包括筒体和筒盖,筒体的顶部为敞口,筒盖可拆卸地盖设于敞口。其中筒体既可以采用卧式筒体,也可以采用立式筒体。此外,为了保证密封性,筒盖与筒体之间为螺纹连接,也即,敞口的内壁形成有内螺纹,筒盖的侧壁形成有与内螺纹配合的外螺纹。其中,进料口110和通气口150可设置在筒盖上。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上文中进料口110、出料口120、进液口130、出液口140和通气口150的开闭可采用多种方式实现。以进料口110为例,可在进料口110处设置阀门,通过阀门的通断便可实现进料口110的开闭。当然,也可以在进料口110内设置密封塞,进料口110内壁设置内螺纹,密封塞的外壁设置外螺纹,通过从进料口110上拧下密封塞或将密封塞拧入进料口110就可实现进料口110的开闭。出料口120、进液口130、出液口140和通气口150的开闭方式与进料口110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