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4比1对重侧中置无机房电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173299发布日期:2021-03-05 19:47阅读:503来源:国知局
一种4比1对重侧中置无机房电梯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梯技术领域,特别地是一种4比1对重侧中置无机房电梯。


背景技术:

2.如图3所示,一种曳引比为4比1的无机房电梯公开的技术方案,具体包括曳引轮1、对重反绳轮2、轿底反绳轮3、轿厢4、曳引绳5、对重侧顶部反绳轮601、轿厢侧顶部反绳轮602、井道7、对重8、对重侧绳头板901、轿厢侧绳头板902,轿底轮3位于轿厢4底部靠近轿厢中心位置,对重反绳轮2轴心与井道7侧壁垂直,对重侧绳头板901位于曳引轮1侧方,轿厢侧绳头板902位于曳引轮1前方。此种技术方案为实现4比1吊挂比,将对重反绳轮2、对重侧顶部反绳轮601并排布置,这就要求对重宽度必须大于2个对重反绳轮2的直径与1个对重侧顶部反绳轮601直径之和,因此对井道横截面深度要求较高。
3.此外,曳引轮1以垂直于对重反绳轮2的方式布置,这就要求井道横截面宽度方向必须有能够容纳曳引机的宽度的空间,因此对井道宽度要求也较高,这显然会增加井道土地使用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电梯井道利用率、减小电梯对井道平面尺寸的要求的4比1对重侧中置无机房电梯。
5.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6.一种4比1对重侧中置无机房电梯,包括设置在井道内的轿厢、对重和与所述轿厢、对重连接的曳引系统,其中:所述对重设置于所述轿厢的正侧方;所述曳引系统包括曳引轮、对重反绳轮、轿底反绳轮、轿厢侧顶部反绳轮和对重侧顶部反绳轮;所述对重反绳轮设置在所述对重的顶部,所述对重反绳轮的轴心与井道侧壁线成锐角夹角;所述轿底反绳轮设置有多个并分别位于所述轿厢底部的前后两端;所述轿底反绳轮的轴心与井道侧壁平行;所述对重侧顶部反绳轮和所述轿厢侧顶部反绳轮分别设置于所述轿厢的左右两侧;所述对重侧顶部反绳轮的轴心和所述轿厢侧顶部反绳轮的轴心均与井道侧壁垂直。
7.进一步地,所述曳引系统还包括主机安装梁、绳头板和曳引绳;所述主机安装梁设置于井道的顶部;所述绳头板包括对重绳头板和轿厢绳头板;所述曳引轮、对重侧顶部反绳轮、对重绳头板和轿厢绳头板均安装于所述主机安装梁上;所述曳引轮的轴心与井道侧壁垂直。
8.进一步地,所述对重反绳轮包括第一对重反绳轮和第二对重反绳轮;所述第一对重反绳轮和第二对重反绳轮间隔设置于所述对重的顶部。
9.进一步地,所述轿底反绳轮包括第一轿底反绳轮、第二轿底反绳轮、第三轿底反绳轮和第四轿底反绳轮;所述第一轿底反绳轮和第二轿底反绳轮设置于所述轿厢底部的前端左右两侧;所述第三轿底反绳轮和第四轿底反绳轮设置于所述轿厢底部的后端左右两侧。
10.进一步地,所述曳引绳从所述轿厢绳头板引出,依次经过所述第三轿底反绳轮、所
述第四轿底反绳轮、所述轿厢侧顶部反绳轮、所述第二轿底反绳轮、所述第一轿底反绳轮、所述曳引轮、所述第一对重反绳轮、所述对重侧顶部反绳轮和所述第二对重反绳轮后,固定于所述对重绳头板上。
11.进一步地,所述曳引轮连接有曳引机;所述曳引机为永磁同步电机。
12.进一步地,所述轿厢侧顶部反绳轮设置有两个。
1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一种新的曳引系统布置方式,通过将对重布置在轿厢正侧方,对重反绳轮斜置于对重顶部,曳引轮垂直于井道壁安装于主机安装梁上,有效地减少了电梯曳引系统所需井道空间,提高电梯井道利用率、减小电梯对井道平面尺寸的要求,降低了土地使用成本。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比1对重侧中置无机房电梯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电梯井道剖视图;
17.图3为现有的一种吊挂比为4比1的电梯结构示意图。
18.附图中:1-曳引轮;2-对重反绳轮;3-轿底反绳轮;4-轿厢;5-曳引绳;7-井道;8-对重;9-绳头板;10-主机安装梁;201-第一对重反绳轮;202-第二对重反绳轮;301-第一轿底反绳轮;302-第二轿底反绳轮;303-第三轿底反绳轮;304-第四轿底反绳轮;601-对重侧顶部反绳轮;602-轿厢侧顶部反绳轮;901-对重绳头板;902-轿厢绳头板。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在此以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说明用来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20.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上端、下端、顶部、底部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21.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2.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23.如图1至图2所示,一种4比1对重侧中置无机房电梯,包括设置在井道7内的轿厢4、对重8和与所述轿厢4、对重8连接的曳引系统,其中:所述对重8设置于所述轿厢4的正侧方;
所述曳引系统包括曳引轮1、对重反绳轮2、轿底反绳轮3、轿厢侧顶部反绳轮602和对重侧顶部反绳轮601;所述对重反绳轮2设置在所述对重8的顶部,所述对重反绳轮2的轴心与井道7侧壁线成锐角夹角;所述轿底反绳轮3设置有多个并分别位于所述轿厢4底部的前后两端;所述轿底反绳轮3的轴心与井道7侧壁平行;所述对重侧顶部反绳轮601和所述轿厢侧顶部反绳轮602分别设置于所述轿厢4的左右两侧;所述对重侧顶部反绳轮601的轴心和所述轿厢侧顶部反绳轮602的轴心均与井道7侧壁垂直。
24.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对重反绳轮2的轴心与井道7侧壁线成锐角夹角设置,即对重反绳轮2斜置于对重8顶部,避免了第一对重反绳轮201和第二对重反绳轮202以及对重侧顶部反绳轮601并排设置,第一对重反绳轮201和第二对重反绳轮202倾斜间隔设置于对重8顶部,第一对重反绳轮201和第二对重反绳轮202之间的横截面会重叠一部分,相对应对重8所需的宽度减小,进一步有效地减少了电梯曳引系统所需井道7空间,提高电梯井道7利用率、减小电梯对井道7平面尺寸的要求。
25.具体的,本实施例方案中,所述曳引系统还包括主机安装梁10、绳头板9和曳引绳5;所述主机安装梁10设置于井道7的顶部;所述绳头板9包括对重绳头板901和轿厢绳头板902;所述曳引轮1、对重侧顶部反绳轮601、对重绳头板901和轿厢绳头板902均安装于所述主机安装梁10上;所述曳引轮1的轴心与井道7侧壁垂直。需要说明的是,将曳引轮1垂直于井道7壁安装于主机安装梁10上,有效减小了井道7横截面宽度方向容纳曳引机的宽度的空间,降低了土地使用成本,经济效益好。
26.参照图2,具体的,本实施例方案中,所述对重反绳轮2包括第一对重反绳轮201和第二对重反绳轮202;所述第一对重反绳轮201和第二对重反绳轮202间隔设置于所述对重8的顶部。需要说明的是,将第一对重反绳轮201和第二对重反绳轮202斜设于对重8的顶部,避免了第一对重反绳轮201和第二对重反绳轮202并排设置于对重8的顶部,有效减小了第一对重反绳轮201和第二对重反绳轮202平行于井道7侧壁方向的面积,由于对重8宽度必须大于第一对重反绳轮201和第二对重反绳轮202以及对重侧顶部反绳轮601三者平行于井道7侧壁的直径之和,当第一对重反绳轮201和第二对重反绳轮202斜置于对重8顶部后,第一对重反绳轮201和第二对重反绳轮202平行于井道7侧壁的直径之和减小,从而对重8宽度也随之减小,电梯曳引系统所需井道7空间减少,提高电梯井道7利用率。
27.具体的,本实施例方案中,所述轿底反绳轮3包括第一轿底反绳轮301、第二轿底反绳轮302、第三轿底反绳轮303和第四轿底反绳轮304;所述第一轿底反绳轮301和第二轿底反绳轮302设置于所述轿厢4底部的前端左右两侧;所述第三轿底反绳轮303和第四轿底反绳轮304设置于所述轿厢4底部的后端左右两侧。需要说明的是,当从井道7底部向上看时,第一轿底反绳轮301、第二轿底反绳轮302、第三轿底反绳轮303和第四轿底反绳轮304位于轿厢4底部的四角处。
28.具体的,本实施例方案中,所述曳引绳5从所述轿厢绳头板902引出,依次经过所述第三轿底反绳轮303、所述第四轿底反绳轮304、所述轿厢侧顶部反绳轮602、所述第二轿底反绳轮302、所述第一轿底反绳轮301、所述曳引轮1、所述第一对重反绳轮201、所述对重侧顶部反绳轮601和所述第二对重反绳轮202后,固定于所述对重绳头板901上。
29.具体的,本实施例方案中,所述曳引轮1连接有曳引机;所述曳引机为永磁同步电机。
30.具体的,本实施例方案中,所述轿厢侧顶部反绳轮602设置有两个。
3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4比1对重侧中置无机房电梯,其优点在于对重8位于轿厢4正侧方,对重反绳轮2斜置于对重8顶部,曳引轮1垂直于井道7壁安装于主机安装梁10上,压缩了电梯曳引系统平面尺寸,使得曳引系统结构紧凑,能够高效地利用井道7空间,减小电梯对井道7平面尺寸的要求,降低了土地使用成本。
32.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原理以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适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原理;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具体实施方式以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