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传送带的张紧机构

文档序号:26974090发布日期:2021-10-16 10:20阅读:121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传送带的张紧机构

1.本实用新型涉及传送带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传送带的张紧机构。


背景技术:

2.皮带传动是非常常见的动力传动系统,由于其具有传动平稳、成本低、易维护等优点而应用广发。但是在工作过程中,由于皮带需保持在一定张紧力状态下工作,长期张紧会使皮带产生永久变形而松弛,导致传动能力下降。所以张紧装置是皮带输送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作用是使输送带达到必要的张力,以免在驱动滚筒上打滑,并使输送带在托辊间的挠度保证在规定范围内。
3.因此,为了克服现有的传送带使用过久而出现张紧力不足,导致传送带打滑,申请人提供了一种用于传送带的张紧机构。


技术实现要素:

4.(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传送带的张紧机构,通过将传送辊与滑设于固定座内的轴承块连接,通过外力驱动调节螺杆带动传送辊在固定座内移动,从而调整两个传送辊之间的间距,实现对皮带的张紧,保障皮带在运行过程不会出现打滑。
6.(2)技术方案
7.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用于传送带的张紧机构,所述传送带包括皮带、两个传送辊以及安装架,所述皮带绕设于两个所述传送辊上,两个所述传送辊中的一个固定安装于所述安装架上且连接外部动力单元,另一个活动安装于所述安装架上且连接所述张紧机构连接,所述张紧机构对称设于所述传送辊的两侧,该张紧机构包括安装于所述安装架上的固定座,滑设于所述固定座内的轴承块,与所述轴承块螺纹连接的调节螺杆,所述轴承块的一端与所述传送辊固定安装,旋转所述调节螺杆能够驱动所述轴承块带动所述传送辊在所述固定座内往复移动。
8.进一步地,所述传送辊内部穿设有转轴,所述转轴上设有第一通孔,所述轴承块上靠近所述转轴的一端设有与所述第一通孔相互连通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之间穿设有定位销。
9.进一步地,所述定位销的至少一端螺纹连接有用于限制所述定位销从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中脱离的第一螺母。
10.进一步地,所述轴承块上远离所述转轴的一端设有用于延伸出所述固定座的螺纹段以及与所述调节螺杆螺纹连接的第一螺纹孔。
11.进一步地,所述螺纹段上设有锁紧螺母,所述锁紧螺母与所述定位销分别设于所述固定座的两侧,所述螺纹段上外套有垫片,所述垫片位于所述锁紧螺母与所述固定座之间。
12.进一步地,所述张紧机构还包括卡紧挡块,所述卡紧挡块通过螺钉与所述固定座
连接。
13.进一步地,所述调节螺杆的杆部依次穿过所述卡紧挡块、固定座靠近所述卡紧挡块的一侧以及轴承块,所述调节螺杆的头部设于所述卡紧挡块上远离所述固定座的一侧。
14.进一步地,所述杆部上靠近所述头部的位置设有挡环,所述挡环设于所述固定座与所述卡紧挡块之间,且所述杆部上远离所述头部的一端为自由端,且设于所述固定座内。
15.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座内设有腰型孔,所述轴承块滑设于所述腰型孔内,所述调节螺杆的杆部穿过所述固定座,所述杆部的中部位置与所述轴承块螺纹连接,所述杆部远离所述调节螺杆的头部的一端为自由端并延伸出所述固定座的外部。
16.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座内设有腰型孔,所述轴承块滑设于所述腰型孔内,所述调节螺杆的杆部依次穿过所述固定座的一侧和所述轴承块并位于所述腰型孔内,且所述杆部远离所述调节螺杆的头部的一端为自由端并位于所述腰型孔内。
17.(3)有益效果
18.综上,本实用新型通过将传送辊与滑设于固定座内的轴承块连接,通过外力驱动调节螺杆带动传送辊在固定座内移动,从而调整两个传送辊之间的间距,实现对皮带的张紧,保障皮带在运行过程不会出现打滑。
19.本实用新型的张紧机构通过定位销与第一螺母将转轴与轴承块固定以及锁紧螺母将滑设于固定座内的轴承块固定,从而将转轴的移动转化为轴承块在固定座内的移动,使得整个结构简单紧凑,拆装方便。
附图说明
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1.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22.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23.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轴承块的结构示意图。
24.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25.图5是图4的剖视图。
26.图中:
[0027]1‑
锁紧螺母;2

垫片;3

固定座;4

卡紧挡板;5

调节螺杆;6
‑ꢀ
轴承块;7

螺钉;8

定位销;9

第一螺母;10

传送辊;11

皮带;12
‑ꢀ
安装架;31

腰型孔;51

头部;52

杆部;61

第二通孔;62

螺纹段; 63

第一螺纹孔;100

转轴;101

第一通孔;521

挡环。
具体实施方式
[0028]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和附图用于示例性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但不能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即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的前提下覆盖了零件、部件和连接方式的任何修改、替换和改进。
[0029]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照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
[0030]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用于传送带的张紧机构,该传送带包括皮带11、两个传送辊10以及安装架12,该皮带11绕设于两个传送辊10上,两个传送辊10中的一个固定安装于该安装架12上且连接外部动力单元,另一个活动安装于安装架12上且连接该张紧机构连接,该张紧机构对称设于传送辊10的两侧,该张紧机构包括安装于该安装架12上的固定座3,滑设于该固定座3内的轴承块6,与该轴承块6螺纹连接的调节螺杆5,该轴承块6的一端与传送辊10固定安装,旋转调节螺杆5 能够驱动轴承块6带动传送辊10在固定座3内往复移动。
[0031]
本实用新型通过外力驱动调节螺杆带动传送辊在固定座内移动,从而调整两个传送辊之间的间距,实现对皮带的张紧,保障皮带在运行过程不会出现打滑。
[0032]
作为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1、图3和图5所示,该传送辊10 内部穿设有转轴100,该转轴100上设有第一通孔101,该轴承块6 上靠近转轴100的一端设有与第一通孔101相互连通的第二通孔61,该第一通孔101与第二通孔61之间穿设有定位销8。利用定位销将转轴与轴承块固定在一起,便于转轴与轴承块的拆装,结构紧凑简单。
[0033]
作为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定位销8的至少一端螺纹连接有用于限制定位销8从第一通孔101与第二通孔61中脱离的第一螺母9。具体来说,该定位销的一端设有螺纹段,也可以是两端均设有螺纹段,故对应的第一螺母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个,通过第一螺母与定位销的螺纹段连接将转轴与轴承块进行固定,且防止定位销从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中脱离,保障转轴与轴承块固定的可靠性。
[0034]
作为其他可选实施方式。
[0035]
优选地,如图1、图3与图5所示,该轴承块6上远离转轴100 的一端设有用于延伸出固定座3的螺纹段62以及与调节螺杆5螺纹连接的第一螺纹孔63,该螺纹段62上设有锁紧螺母1,锁紧螺母1 与定位销8分别设于固定座3的两侧,螺纹段62上外套有垫片2,垫片2位于锁紧螺母1与固定座3之间。通过锁紧螺母与轴承块固定从而保证轴承块在固定座内移动时不发生偏摆,确保轴承块运动的稳定性。
[0036]
优选地,如图1和图4所示,该张紧机构还包括卡紧挡块4,卡紧挡块4通过螺钉7与固定座3连接。
[0037]
优选地,如图1和图5所示,调节螺杆5的杆部52依次穿过卡紧挡块4、固定座3靠近卡紧挡块4的一侧以及轴承块6,调节螺杆 5的头部51设于卡紧挡块4上远离固定座3的一侧。
[0038]
优选地,如图5所示,杆部52上靠近头部51的位置设有挡环 521,该挡环521设于固定座3与卡紧挡块4之间,且杆部52上远离头部51的一端为自由端,且设于固定座3内。该挡环被固定座的侧壁与卡紧挡块卡紧,且卡紧挡块上设有u型槽或通孔,挡环的直径大于u型槽的宽度或通孔的直径,该固定座的侧壁上设有用于杆部穿过的小孔,该小孔的直径小于挡环的直径。通过将挡环夹在固定座与卡紧挡块之间可以防止调节螺杆在外力驱动下产生轴向位移,从而可以保证轴承块能够在固定座内往复运动,实现传送辊的移动。
[0039]
优选地,固定座3内设有腰型孔31以及与腰型孔31连通的两个第三通孔(图中未示出),轴承块6滑设于腰型孔31内,调节螺杆5 的杆部52穿过固定座3,杆部52的中部位置与
轴承块6螺纹连接,杆部52远离调节螺杆5的头部51的一端为自由端并延伸出固定座3 的外部。
[0040]
优选地,如图4和图5所示,固定座3内设有腰型孔31,轴承块6滑设于腰型孔31内,调节螺杆5的杆部52依次穿过固定座3的一侧和轴承块6并位于腰型孔31内,且杆部52远离调节螺杆5的头部51的一端为自由端并位于腰型孔31内。通过将调节螺杆的杆部的自由端设于腰型孔内,可以减少对固定座进行打孔的数量,且也能够防止调节螺杆的杆部伸出固定座而占用空间,从而影响其他零部件的安装。
[0041]
需要明确的是,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或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文所描述并在图中示出的特定步骤和结构。并且,为了简明起见,这里省略对已知方法技术的详细描述。
[0042]
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而已,并不限制于本技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情况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