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具、支承夹具、旋转机械的分解方法及组装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7019150发布日期:2021-10-24 04:12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吊具、支承夹具、旋转机械的分解方法及组装方法与流程

1.本公开涉及吊具、支承夹具、旋转机械的分解方法以及旋转机械的组装方法。
2.本技术基于2020年4月20日向日本技术的日本特愿2020

074871号而主张优先权,并将其内容援引于此。


背景技术:

3.离心压缩机、蒸汽轮机等旋转机械具备以轴线为中心旋转的转子、以及覆盖该转子的机室。转子具有在沿着轴线的轴向上延伸的转子主体、以及在转子主体上配置有多个的叶轮。在这样的旋转机械中,存在具有机室能够被上下分割为上半机室和下半机室这两部分的结构的旋转机械。在进行转子的维护、更换时,将上半机室从下半机室拆下,使转子的上半部露出。然后,将转子吊起并从下半机室取出,从而进行转子的维护、更换。
4.另外,在采用机室被上下分割的结构的情况下,在机室的内部配置有覆盖叶轮的多个隔板。多个隔板沿轴向分别独立地配置。因此,在进行需要分解、组装的维护时,将多个隔板分别分解、或组装,因此需要较多的作业时间。相对于此,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如下一种旋转机械,为了在短时间内将多个隔板从机室拆下,将包括隔板的部件作为内部单元而设为一个部件。在该结构中,能够使内部单元相对于下半机室一起移动。
5.现有技术文献
6.专利文献
7.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

72356号公报
8.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结构中,为了形成内部单元,需要事先将多个部件设为能够相互固定的结构。也就是说,在专利文献1的结构中,若不是具有能够事先将部件彼此固定的结构的旋转机械,则无法使部件一起移动。因此,针对具有未相互固定的内部部件的旋转机械,存在想要抑制旋转机械的分解、组装所花费的工夫、时间的课题。


技术实现要素:

9.本公开提供针对具有未相互固定的内部部件的旋转机械能够实现维护作业的效率化的吊具、支承夹具、旋转机械的分解方法以及旋转机械的组装方法。
10.本公开的吊具能够吊起旋转机械的内部单元,所述旋转机械具备:转子主体,其沿轴向延伸;多个叶轮,它们沿所述轴向隔开间隔地配置,且固定于所述转子主体的径向的外侧;圆环状的一对密封部,它们沿所述轴向隔开间隔地分别配置于所述转子主体的第一端及第二端,且配置于所述转子主体的径向的外侧;一对轴承部,它们相对于所述密封部分别配置于所述轴向的外侧;以及多个隔板,它们沿所述轴向排列配置,且从所述径向的外侧分别覆盖所述叶轮,其中,所述吊具具备:吊具主体,其相对于所述转子主体在上方与所述轴向平行地延伸;轴承支承部,其沿所述轴向隔开间隔地配置有一对,与所述吊具主体连接,并且能够相对于所述轴承部装卸;密封件支承部,其相对于一对所述轴承支承部在所述轴向的内侧沿所述轴向隔开间隔地配置有一对,与所述吊具主体连接,并且能够相对于所述
密封部装卸;以及隔板支承部,其相对于一对所述密封件支承部在所述轴向的内侧沿所述轴向隔开间隔地配置有多个,与所述吊具主体连接,并且能够相对于各所述隔板装卸。
11.本公开的支承夹具具备:上述的吊具;以及支承台,其从下方对悬吊于所述吊具的所述内部单元进行支承,所述支承台具备:基台;以及单元支承部,其固定于所述基台,从下方对所述密封件支承部进行支承,并且供所述密封件支承部以能够装卸的方式连结。
12.本公开的旋转机械的分解方法是使用上述的吊具对旋转机械进行分解的旋转机械的分解方法,所述旋转机械具备机室,该机室具有下半机室以及配置于所述下半机室的上方的上半机室,且在所述机室内配置有所述内部单元,其中,所述旋转机械的分解方法包括如下工序:将所述上半机室拆下,使所述下半机室上的所述内部单元的上半部露出;将所述吊具配置于上半部露出了的所述内部单元的上方;在将所述吊具配置于所述内部单元的上方后,将一对所述轴承支承部分别固定于一对所述轴承部,将一对所述密封件支承部分别固定于一对所述密封部,将多个所述隔板支承部固定于各所述隔板,从而将所述吊具安装于所述内部单元;以及将安装于所述内部单元的所述吊具向上方吊起,从而将所述内部单元从所述下半机室拆下。
13.本公开的旋转机械的组装方法是使用上述的吊具对旋转机械进行组装的旋转机械的组装方法,所述旋转机械具备机室,该机室具有下半机室以及配置于所述下半机室的上方的上半机室,且在所述机室内配置有所述内部单元,其中,所述旋转机械的组装方法包括如下工序:将所述吊具配置于所述内部单元的上方;在将所述吊具配置于所述内部单元的上方后,将一对所述轴承支承部分别固定于一对所述轴承部,将一对所述密封件支承部分别固定于一对所述密封部,将多个所述隔板支承部固定于各所述隔板,从而将所述吊具安装于所述内部单元;将安装于所述内部单元的所述吊具向上方吊起,将所述内部单元收容于所述下半机室内;以及将所述上半机室安装于所述下半机室上。
14.发明效果
15.根据本公开的吊具、支承夹具、旋转机械的分解方法以及旋转机械的组装方法,针对具有未设为能够相互固定的部件的旋转机械能够实现维护作业的效率化。
附图说明
16.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旋转机械的概要结构的剖视图。
17.图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支承夹具的立体图。
18.图3是示出上述支承夹具的结构的剖视图。
19.图4是示出将上半隔板与下半隔板连结的结构的图。
20.图5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旋转机械的分解方法的步骤的流程图。
21.图6是示出使内部单元从下半机室向上方露出的工序、将吊具配置于内部单元的上方的工序、将吊具从内部单元拆下的工序的图。
22.图7是示出将吊具安装于内部单元的工序的图。
23.图8是示出将内部单元从下半机室拆下的工序、将内部单元配置于下半机室的上方的工序的图。
24.图9是示出使内部单元向支承台的上方移动的工序的图。
25.图10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旋转机械的组装方法的步骤的流程图。
26.附图标记说明:
[0027]1…
旋转机械、2

转子、4

机室、5

轴承部、6

隔板、7

密封部、7a

第一密封部、7b

第二密封部、21

转子主体、21a

第一端、21b

第二端、21c

中央部、22

叶轮、41

上半机室、42

下半机室、47

吸入口、48

排出口、51

第一轴承部、52

第二轴承部、53a、53b

轴颈轴承、54

推力轴承、61

上半隔板、62

下半隔板、68

隔板连结件、71

支承环、72

密封构件、100

支承夹具、110

吊具、111

吊具主体、111h

安装孔、113

密封件支承部、115

轴承支承部、117

隔板支承部、118

上下位置调整部、120

支承台、121

基台、122

单元支承部、1221

凹部、124

隔板限制构件、1241

隔板收容凹部、125

支柱、126

接地脚、200

内部单元、ar

轴线、da

轴向、dc

周向、dh

水平方向、dp

长边方向、dq

短边方向、dr

径向、dv

铅垂方向、dw

宽度方向、f

设置面、s1

分解方法、s11

使内部单元从下半机室向上方露出的工序、s12

将上半隔板与下半隔板连结的工序、s13

将吊具配置于内部单元的上方的工序、s14

将吊具安装于内部单元的工序、s15

将内部单元从下半机室拆下的工序、s16

使内部单元向支承台的上方移动的工序、s17

使内部单元支承于支承台的工序、s2

组装方法、s21

将吊具配置于内部单元的上方的工序、s22

将吊具安装于内部单元的工序、s23

将吊具配置于下半机室的上方的工序、s24

将内部单元收容于下半机室内的工序、s25

将吊具从内部单元拆下的工序、s26

将上半隔板与下半隔板分离的工序、s27

安装上半机室的工序。
具体实施方式
[0028]
以下,参照图1~图10对本公开的吊具、支承夹具、旋转机械的分解方法以及旋转机械的组装方法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是,本公开不仅限定于该实施方式。
[0029]
(旋转机械的结构)
[0030]
首先,对成为本实施方式的吊具、支承夹具、旋转机械的分解方法以及旋转机械的组装方法的对象的旋转机械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旋转机械1主要具备转子2、机室4、轴承部5、隔板6以及密封部7。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机械1例如是多级式的离心压缩机。
[0031]
(转子的结构)
[0032]
转子2能够在机室4内以轴线ar为中心旋转。转子2具备转子主体21和叶轮22。转子主体21以轴线ar为中心沿轴向da延伸。转子主体21被轴承部5支承为绕轴线ar旋转自如。
[0033]
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将轴线ar延伸的方向设为轴向da。将与轴向da正交的铅垂方向设为铅垂方向dv。也就是说,旋转机械1的轴向da是水平方向dh之一。与铅垂方向dv正交的面是水平面。上述转子主体21的轴向da沿着水平面。将以轴线ar为基准的径向简设为径向dr。将径向dr中的与铅垂方向dv正交的方向设为作为水平方向dh之一的宽度方向dw。另外,将以轴线ar为中心的绕转子2的方向设为周向dc。
[0034]
叶轮22沿轴向da隔开间隔地配置有多个。各叶轮22固定于转子主体21的径向dr上的外侧。各叶轮22能够与转子主体21一体地绕轴线ar旋转。在本实施方式中,叶轮22例如总共配置有六个。这些叶轮22在接近转子主体21的第一端21a的一侧(第一端21a侧)和接近转子主体21的第二端21b的一侧(第二端21b侧)相对于转子主体21的轴向da上的中央部21c对称地配置。叶轮22相对于转子主体21的中央部21c,在第一端21a侧和第二端21b侧以背靠背的方式分别配置有三个。
[0035]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转子主体21的第一端21a以能够装卸的方式连接有外部轴(未图示),该外部轴被配置于机室4外部的其他旋转机械驱动而绕轴线ar旋转。
[0036]
需要说明的是,配置于转子主体21的叶轮22的数量、叶轮22的朝向并不限定于以上例示的情况,而能够适当进行变更。
[0037]
(机室的结构)
[0038]
机室4呈以轴线ar为中心沿轴向da延伸的筒状。在机室4形成有将工作流体向机室4内引导的吸入口47、以及将工作流体从机室4内向外部排出的排出口48。机室4将转子2与隔板6一起收容在内部。机室4以转子2的轴线ar为基准而具有上方的上半机室41、以及下方的下半机室42。
[0039]
上半机室41沿周向dc延伸。上半机室41的与轴线ar正交的截面呈以轴线ar为中心的半圆环状。上半机室41以能够收容转子2以及上半隔板61的方式朝向铅垂方向dv上的下方开口。上半机室41在周向dc上的两端具有分割面(上半机室分割面)。上半机室41的分割面是朝向铅垂方向dv的下方的水平面。
[0040]
下半机室42沿周向dc延伸。下半机室42的与轴线ar正交的截面呈以轴线ar为中心的半圆环状。下半机室42的内径以与上半机室41的内径相同的大小形成。下半机室42以能够收容转子2以及下半隔板62的方式朝向铅垂方向dv上的上方开口。下半机室42在周向dc上的两端具有分割面(下半机室分割面)。下半机室42的分割面是朝向铅垂方向dv的上方的水平面。上半机室41相对于下半机室42载置于铅垂方向dv的上方。上半机室41和下半机室42在分割面相互接触的状态下被未图示的螺栓等紧固构件固定。由此,形成机室4。
[0041]
(隔板的结构)
[0042]
隔板6配置于转子主体21的径向dr的外侧。隔板6以与各叶轮22相对应的方式在轴向da上排列配置有多个。隔板6呈以轴线ar为中心的环状。环状的隔板6以转子2的轴线ar为基准而具有铅垂方向dv的上方的上半隔板61、以及铅垂方向dv的下方的下半隔板62。上半隔板61在被收容于上半机室41的内侧的状态下固定于上半机室41。下半隔板62在被收容于下半机室42的内侧的状态下固定于下半机室42。
[0043]
(轴承部的结构)
[0044]
轴承部5将转子主体21支承为能够以轴线ar为中心旋转。轴承部5配置于机室4的内部。轴承部5具有第一轴承部51和第二轴承部52。
[0045]
第一轴承部51相对于多个叶轮22在轴向da上的第一端21a侧对转子主体21进行支承。第一轴承部51设为能够在铅垂方向dv上分割的结构。第一轴承部51具有轴颈轴承53a。轴颈轴承53a承受作用于转子主体21的径向dr上的载荷。
[0046]
第二轴承部52相对于多个叶轮22在轴向da上的第二端21b侧对转子主体21进行支承。第二轴承部52设为能够在铅垂方向dv上分割的结构。第二轴承部52具有轴颈轴承(轴承)53b以及推力轴承54。轴颈轴承53b承受作用于转子主体21的径向dr上的载荷。推力轴承54承受作用于转子主体21的轴向da上的载荷。推力轴承54相对于轴颈轴承53b配置于轴向da上的第二端21b侧(远离转子主体21的中央部21c的一侧)。
[0047]
(密封部的结构)
[0048]
密封部7对转子2与机室4的间隙进行密封。密封部7抑制工作流体从转子2与机室4的间隙向机室4外部的流出、以及异物等从外部向机室4内的侵入。密封部7以夹着多个叶轮
22的方式在轴向da上隔开间隔地配置。密封部7具备第一端21a侧的第一密封部7a、以及第二端21b侧的第二密封部7b。第一密封部7a相对于第一轴承部51配置于接近转子主体21的轴向da上的中央部21c的位置。第二密封部7b相对于第二轴承部52配置于接近转子主体21的轴向da上的中央部21c的位置。
[0049]
第一密封部7a以及第二密封部7b分别具备支承环71和密封构件72。也就是说,旋转机械1具备一对支承环71、以及一对密封构件72。
[0050]
支承环71沿周向dc延伸。支承环71在中央部形成有从轴向da观察时呈圆形的贯通孔。也就是说,支承环71呈圆环状。支承环71的外周面与上半机室41的内周面以及下半机室42的内周面接触。
[0051]
密封构件72配置于支承环71的径向dr上的内侧。密封构件72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固定于支承环71的贯通孔的内周面。密封构件72配置于支承环71的内周面与转子主体21的外周面之间。密封构件72以在其与转子主体21的外周面之间隔开间隙的状态固定于支承环71。在本实施方式中,密封构件72例如是干气密封件、或迷宫式密封件。
[0052]
(支承夹具的结构)
[0053]
在上述那样的旋转机械1中,在如维护等那样进行分解或组装时,转子2(转子主体21及多个叶轮22)、轴承部5、密封部7以及多个隔板6通过吊具110而相对于机室4一体地装卸。在此,将转子2(转子主体21及多个叶轮22)、轴承部5、密封部7以及多个隔板6的集合体称为内部单元200。但是,在内部单元200中,转子2、轴承部5、密封部7以及多个隔板6并未以成为一体的方式相互固定。在从机室4拆下内部单元200、以及向机室4安装内部单元200时,使用以下所示的支承夹具100。如图2以及图3所示,支承夹具100具备吊具110和支承台120。
[0054]
(吊具的结构)
[0055]
吊具110能够对内部单元200以悬吊状态进行保持。吊具110具备吊具主体111、密封件支承部113、轴承支承部115、隔板支承部117以及上下位置调整部118。
[0056]
吊具主体111沿水平方向dh呈直线状延伸。吊具主体111配置为,在吊具110的使用时,以相对于转子主体21在铅垂方向dv的上方与转子主体21平行的方式沿轴向da延伸。在吊具主体111的轴向da的两端部分别形成有安装孔111h。在各安装孔111h能够安装起重机等起重机械的钢丝绳、挂钩。通过钢丝绳、挂钩安装于各安装孔111h的起重机械(未图示),吊具主体111能够在铅垂方向dv上移动。
[0057]
轴承支承部115能够相对于轴承部5即第一轴承部51以及第二轴承部52装卸。轴承支承部115在吊具主体111中沿轴向da隔开间隔地配置有一对。各轴承支承部115在轴向da上配置于与密封件支承部113不同的位置。各轴承支承部115的上端连接于吊具主体111。各轴承支承部115从吊具主体111朝向铅垂方向dv上的下方延伸。轴承支承部115的下端部能够通过螺栓等固定构件(未图示)而相对于轴颈轴承53a、轴颈轴承53b装卸。轴承支承部115对轴颈轴承53a以及53b进行支承,从而对转子主体21的轴向da的第一端21a侧和轴向da的第二端21b进行支承。即,轴承支承部115固定于轴颈轴承53a以及53b,从而对支承于轴颈轴承53a以及53b的转子2进行支承。
[0058]
密封件支承部113能够对密封部7即第一密封部7a和第二密封部7b进行支承。密封件支承部113在吊具主体111中沿轴向da隔开间隔地配置有一对。一对密封件支承部113相对于一对轴承支承部115配置于轴向da的内侧。各密封件支承部113在轴承支承部115固定
于第一轴承部51以及第二轴承部52的状态下,配置于从铅垂方向dv观察时与第一密封部7a以及第二密封部7b重叠的位置。各密封件支承部113的上端连接于吊具主体111。各密封件支承部113从吊具主体111朝向铅垂方向dv的下方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密封件支承部113的下端部能够固定于支承环71的上半部。密封件支承部113能够通过螺栓等固定构件(未图示)相对于支承环71装卸。
[0059]
隔板支承部117能够对各隔板6进行支承。隔板支承部117在吊具主体111中沿轴向da隔开间隔地配置有多个。隔板支承部117设置有与隔板6相同的数量。多个隔板支承部117相对于一对密封件支承部113配置于轴向da的内侧。各隔板支承部117的上端连接于吊具主体111。各隔板支承部117从吊具主体111朝向铅垂方向dv的下方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隔板支承部117的下端部以沿着上半隔板61的外周面的方式朝向铅垂方向dv的下方开口。隔板支承部117的下端部能够固定于上半隔板61的顶部。隔板支承部117能够通过螺栓等固定构件(未图示)相对于上半隔板61装卸。
[0060]
在此,在利用隔板支承部117对上半隔板61进行支承的情况下,如图4所示,上半隔板61与下半隔板62在宽度方向dw上的两侧被作为隔板连结件68的螺栓以能够装卸的方式连结。由此,通过使用隔板支承部117对上半隔板61进行支承,下半隔板62也能够得到支承。也就是说,能够利用隔板支承部117对隔板6进行支承。
[0061]
上下位置调整部118能够对轴承支承部115的下端相对于吊具主体111在铅垂方向dv上的位置进行调整。上下位置调整部118配置于轴承支承部115的中途。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下位置调整部118例如是松紧螺丝。
[0062]
(支承台的结构)
[0063]
如图2以及图3所示,支承台120能够对内部单元200、以及支承内部单元200的吊具110进行支承。支承台120具备基台121、单元支承部122、隔板限制构件124(参照图2)以及接地脚126。
[0064]
基台121在从铅垂方向dv观察时呈长方形状。基台121载置于设置面f上。基台121以使其长边方向dp沿着内部单元200的轴向da的状态配置。基台121的长边方向dp上的长度形成得比内部单元200的轴向da上的长度大。基台121优选设为能够搭载于卡车、拖车等搬运车辆的大小。
[0065]
单元支承部122从下方对支承内部单元200的吊具110进行支承。单元支承部122在基台121上配置有一对。一对单元支承部122在基台121的长边方向dp(轴向da)上隔开间隔地配置。各单元支承部122配置于基台121的短边方向dq(宽度方向dw)上的中央部。各单元支承部122从基台121的上表面向铅垂方向dv的上方延伸。各单元支承部122的上表面能够从铅垂方向dv的下方对密封件支承部113的下端进行支承。密封件支承部113的下端通过螺栓以能够装卸的方式与单元支承部122的上表面连结。另外,在各单元支承部122形成有能够收容固定于密封件支承部113的支承环71的下半部的凹部1221。凹部1221沿着支承环71的下半部的外周面形成为向下方凹陷的半圆弧状。也就是说,通过嵌入凹部1221,支承环71的下半部能够从铅垂方向dv的下方得到支承。像这样,密封件支承部113的下端以及支承环71的下半部被在轴向da上分离的两处的单元支承部122支承,从而吊具110被一对单元支承部122支承。内部单元200支承于该吊具110。即,内部单元200经由吊具110在支承台120上被单元支承部122支承。
[0066]
隔板限制构件124在基台121上固定有两组。两组隔板限制构件124在基台121的短边方向dq(宽度方向dw)上隔开间隔地配置。隔板限制构件124以相对于经由吊具110支承于支承台120上的内部单元200位于宽度方向dw上的两侧的方式配置。隔板限制构件124固定于从基台121的上表面向铅垂方向dv的上方延伸的多根支柱125上。多根支柱125在基台121的长边方向dp(轴向da)上隔开间隔地固定于基台121。隔板限制构件124在宽度方向dw上的内侧(配置有内部单元200的一侧)具有隔板收容凹部1241。隔板收容凹部1241朝向宽度方向dw上的外侧(与配置有内部单元200的一侧相反的一侧)以能够收容多个隔板6的宽度方向dw上的端部的大小凹陷。由此,隔板限制构件124能够限制隔板6在轴向da上的移动。
[0067]
接地脚126在基台121的长边方向dp(轴向da)上的两端配置有两组,每组一对。一对接地脚126在基台121的短边方向dq(宽度方向dw)上隔开间隔地配置。各接地脚126与基台121的表面正交且向铅垂方向dv的上方延伸。各组接地脚126形成为,在将支承台120以及内部单元200以轴向da沿着铅垂方向dv的方式立起的情况下,基台121的长边方向dp(轴向da)上的端部以及接地脚126与设置面f接地。
[0068]
(旋转机械的分解方法的步骤)
[0069]
接着,对旋转机械1的分解方法进行说明。如图5所示,旋转机械的分解方法s1包括使内部单元200从下半机室42向上方露出的工序s11、将上半隔板61与下半隔板62连结的工序s12、将吊具110配置于内部单元200的上方的工序s13、将吊具110安装于内部单元200的工序s14、将内部单元200从下半机室42拆下的工序s15、使内部单元200向支承台120的上方移动的工序s16、以及使内部单元200支承于支承台120的工序s17。
[0070]
在使内部单元200从下半机室42向上方露出的工序s11中,如图6所示,在准备了吊具110后,将旋转机械1的机室4的上半机室41从下半机室42拆下。由此,内部单元200的上半从下半机室42向上方露出。
[0071]
在将上半隔板61与下半隔板62连结的工序s12中,如图4所示,在宽度方向dw上的两侧通过作为隔板连结件68的螺栓将上半隔板61与下半隔板62连结。
[0072]
在将吊具110配置于内部单元200的上方的工序s13中,首先,将起重机等起重机械的钢丝绳、挂钩安装于图6所示的吊具主体111的安装孔111h。接着,通过起重机械将吊具主体111吊起,并将吊具110相对于内部单元200配置于上方。吊具110在内部单元200的上方,以吊具主体111的延伸方向与轴向da平行的方式配置。
[0073]
在将吊具110安装于内部单元200的工序s14中,在将吊具110配置于内部单元200的上方后,首先,通过起重机械使吊起的吊具主体111下降。由此,如图7所示,吊具110以一对轴承支承部115的下端分别沿着轴颈轴承53a以及53b的上半部的方式配置。然后,轴承支承部115的下端通过螺栓等紧固构件与轴颈轴承53a以及53b的上半部连结。同样地,一对密封件支承部113的下端以沿着一对支承环71的上半部的方式配置。然后,密封件支承部113的下端通过螺栓等紧固构件与支承环71的上半部连结。另外,多个隔板支承部117的下端以沿着各上半隔板61的上半部的方式配置。然后,隔板支承部117的下端通过螺栓等紧固构件与上半隔板61的上半部连结。由此,内部单元200以无法移动的状态固定于吊具110。
[0074]
在将内部单元200从下半机室42拆下的工序s15中,通过起重机械将吊具主体111吊起并使其上升。由此,如图8所示,悬吊于吊具110的内部单元200被从下半机室42拆下。在该状态下,转子2(转子主体21以及多个叶轮22)、轴颈轴承53a以及53b、密封部7以及隔板6
分别单独地支承于吊具110。
[0075]
在使内部单元200向支承台120的上方移动的工序s16中,通过起重机械,使悬吊于吊具110的内部单元200如图9所示那样向预先配置于旋转机械1的外部的支承台120的上方移动。
[0076]
在使内部单元200支承于支承台120的工序s17中,通过起重机械,使吊具主体111下降。如图3所示,在使吊具主体111下降时,在使支承环71的下半部收容于凹部1221的状态下,将密封件支承部113的下端载置于单元支承部122的上表面。由此,多个隔板6的宽度方向dw上的两端部被收容于两组隔板限制构件124的隔板收容凹部1241。也就是说,多个隔板6成为在轴向da上的移动被限制的状态。然后,密封件支承部113的下端与单元支承部122被未图示的螺栓等连结。由此,吊具110被一对单元支承部122支承。其结果是,内部单元200以与吊具110一起无法移动的状态固定于吊具110。
[0077]
在使内部单元200成为无法移动的状态后,也能够将内部单元200以及吊具110与支承台120一起载置于搬运车辆,从而将其搬运至与设置了旋转机械1的场所不同的工厂等。另外,也能够在将支承台120以及内部单元200以轴向da沿着铅垂方向的方式立起的状态下进行保管。此时,基台121的长边方向dp(轴向da)上的端部以及接地脚126与设置面f接地。
[0078]
然后,从吊具110将构成内部单元200的各构件拆下而将内部单元200分解,实施所需要的维护作业。
[0079]
(旋转机械的组装方法的步骤)
[0080]
接着,对旋转机械1的组装方法s2进行说明。
[0081]
如图10所示,旋转机械1的组装方法s2包括将吊具110配置于内部单元200的上方的工序s21、将吊具110安装于内部单元200的工序s22、将吊具110配置于下半机室42的上方的工序s23、将内部单元200收容于下半机室42内的工序s24、将吊具110从内部单元200拆下的工序s25、将上半隔板61与下半隔板62分离的工序s26、以及安装上半机室41的工序s27。
[0082]
在将吊具110配置于内部单元200的上方的工序s21中,吊具110配置在支承于支承台120的内部单元200的上方。此时,上半隔板61与下半隔板62预先被隔板连结件68连结。
[0083]
在将吊具110安装于内部单元200的工序s22中,在将吊具110配置于内部单元200的上方后,通过起重机械,使吊起的吊具主体111下降。然后,与将吊具110安装于内部单元200的工序s14同样地,一对轴承支承部115的下端通过螺栓等紧固构件与轴颈轴承53a以及53b的上半部连结。另外,一对密封件支承部113的下端通过螺栓等紧固构件与一对支承环71的上半部连结。另外,多个隔板支承部117的下端通过螺栓等紧固构件与各上半隔板61的上半部连结。
[0084]
在将吊具110配置于下半机室42的上方的工序s23中,如图9所示,通过起重机械吊起吊具主体111,内部单元200与吊具110一起从支承台120上升。由此,内部单元200被从支承台120拆下。并且,通过起重机械移动吊起了的吊具主体111的位置。由此,如图8所示,悬吊于吊具110的内部单元200移动至下半机室42的上方。
[0085]
在将内部单元200收容于下半机室42内的工序s24中,通过起重机械,吊具110下降。由此,如图7所示,悬吊于吊具110的内部单元200被收容在下半机室42内。
[0086]
在将吊具110从内部单元200拆下的工序s25中,如图6所示,将各密封件支承部113
从支承环71分离。另外,将隔板支承部117从上半隔板61分离。并且,将轴承支承部115从轴颈轴承53a以及53b分离。由此,将吊具110从内部单元200分离。然后,吊具110被起重机械吊起,从内部单元200的上方移动。
[0087]
在将上半隔板61与下半隔板62分离的工序s26中,如图4所示,拆下将上半隔板61与下半隔板62连结的隔板连结件68即螺栓。由此,将上半隔板61与下半隔板62分离,上半隔板61能够相对于下半隔板62移动。
[0088]
在安装上半机室41的工序s27中,如图1所示,将上半机室41从内部单元200的上方载置于下半机室42上,从而组装机室4。由此,组装装入有内部单元200的旋转机械1。
[0089]
(作用效果)
[0090]
在上述结构的吊具110中,使用轴承支承部115对一对轴颈轴承53a以及53b进行支承,从而经由轴颈轴承53a以及53b对转子主体21以及多个叶轮22进行支承。使用密封件支承部113对支承环71进行支承。使用隔板支承部117分别对隔板6进行支承。其结果是,吊具110能够将未相互固定的内部单元200一体地吊起。由此,转子主体21以及多个叶轮22、密封部7、以及隔板6分别单独地支承于吊具110。并且,在转子主体21及多个叶轮22、密封部7、以及隔板6的位置无法相互移动的状态下进行支承。因此,抑制在未相互固定的转子主体21及多个叶轮22、密封部7、以及隔板6之间相互作用载荷而产生构件的损伤等的情况。其结果是,针对具有未设为能够相互固定的部件的旋转机械1,也能够实现维护作业的效率化。
[0091]
另外,轴承支承部115能够通过上下位置调整部118来调整相对于吊具主体111在铅垂方向dv上的位置。因此,在使用轴承支承部115对一对轴颈轴承53a以及53b进行支承时,能够调整轴承支承部115在铅垂方向dv上的位置。由此,吊具110能够以不使轴颈轴承53a以及53b的位置偏移的方式进行支承。因此,能够在使转子主体21的轴线ar上的位置一致的状态下对转子2进行支承。
[0092]
另外,上述结构的支承夹具100具备从下方对悬吊于吊具110的内部单元200进行支承的支承台120。在支承台120中,能够通过单元支承部122从下方对密封件支承部113进行支承。由此,能够通过单元支承部122对被吊具110吊起的内部单元200进行支承。并且,通过将密封件支承部113与单元支承部122连结,从而能够稳定地将内部单元200以及吊具110固定于支承台120。
[0093]
另外,支承台120具备隔板限制构件124。通过隔板限制构件124,被支承台120支承的内部单元200在轴向da上移动的情况得到抑制。
[0094]
另外,支承台120具有与基台121的表面正交地延伸的接地脚126。通过使接地脚126与设置面接地,能够使支承台120以及内部单元200以轴向da与铅垂方向dv一致的方式立起。也就是说,能够将被支承台120支承的内部单元200立起地进行保管。因此,能够抑制内部单元200的保管所需的空间。另外,通过在基台121配置接地脚126,能够维持使支承台120以及内部单元200稳定地立起的姿势。
[0095]
另外,根据上述那样的旋转机械1的分解方法s1、组装方法s2,通过吊具110,在转子主体21及多个叶轮22、密封部7以及隔板6的位置法相互移动的状态下进行支承。因此,无需将隔板6与转子2单独地分解、或组装。其结果是,能够抑制旋转机械1的分解作业、组装作业所需的功夫,从而实现维护作业的效率化、旋转机械1的运转率的提升。
[0096]
另外,通过隔板连结件68将上半隔板61与下半隔板62连结。由此,仅针对上半隔板
61固定吊具110,就能够通过吊具110将上半隔板61和下半隔板62一体地吊起。
[0097]
另外,在将内部单元200从上方组装于下半机室42后,将隔板连结件68拆下,将上半隔板61与下半隔板62分离。由此,在将上半机室41安装于下半机室42上时,能够允许上半隔板61与上半机室41一起相对于下半隔板62位移。由此,能够容易地进行上半机室41的组装。另外,也能够抑制隔板连结件68在上半机室41的组装时发生破损的情况。
[0098]
(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0099]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旋转机械1的例子示出了例如离心压缩机,但旋转机械1并不限定于压缩机。旋转机械1例如也可以是蒸汽轮机等。
[0100]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旋转机械1的分解方法s1、旋转机械1的组装方法s2的步骤进行了例示,但其顺序、各工序中的详细的作业内容能够适当进行变更。
[0101]
<附记>
[0102]
实施方式所记载的吊具110、支承夹具100、旋转机械1的分解方法s1、以及旋转机械1的组装方法s2例如如以下那样进行掌握。
[0103]
(1)第一方案的吊具110能够悬吊旋转机械1的内部单元200,所述旋转机械1具备:转子主体21,其沿轴向da延伸;多个叶轮22,它们沿所述轴向da隔开间隔地配置,且固定于所述转子主体21的径向dr的外侧;圆环状的一对支承环71,它们沿所述轴向da隔开间隔地分别配置于所述转子主体21的第一端21a及第二端21b,且配置于所述转子主体21的径向dr的外侧;一对轴承部5,它们相对于所述支承环71分别配置于所述轴向da的外侧;以及多个隔板6,它们沿所述轴向da排列配置,且从所述径向dr的外侧分别覆盖所述叶轮22,其中,所述吊具110具备:吊具主体111,其相对于所述转子主体21在上方与所述轴向da平行地延伸;轴承支承部115,其沿所述轴向da隔开间隔地配置有一对,与所述吊具主体111连接,并且能够相对于所述轴承部5装卸;密封件支承部113,其相对于一对所述轴承支承部115在所述轴向da的内侧沿所述轴向da隔开间隔地配置有一对,与所述吊具主体111连接,并且能够相对于所述支承环71装卸;以及隔板支承部117,其相对于一对所述密封件支承部113在所述轴向da的内侧沿所述轴向da隔开间隔地配置有多个,与所述吊具主体111连接,并且相对各所述隔板6能够装卸。
[0104]
作为旋转机械1的例子,可举出离心压缩机、蒸汽轮机。
[0105]
在该吊具110中,使用轴承支承部115对轴承部5进行支承,从而经由轴承部5对转子主体21以及多个叶轮22进行支承。使用密封件支承部113对支承环71进行支承。使用隔板支承部117分别对隔板6进行支承。其结果是,吊具110能够将未相互固定的内部单元200一体地吊起。由此,转子主体21及多个叶轮22、支承环71、以及隔板6分别单独地支承于吊具110。并且,在转子主体21以及多个叶轮22、支承环71、以及隔板6的位置无法相互移动的状态下进行支承。因此,抑制在未相互固定的转子主体21及多个叶轮22、支承环71、以及隔板6之间相互作用载荷而产生构件的损伤等的情况。其结果是,针对具有未设为能够相互固定的部件的旋转机械1,也能够实现维护作业的效率化。
[0106]
(2)对于第二方案的吊具110,在(1)的吊具110的基础上,也可以是,所述吊具110还具备上下位置调整部118,该上下位置调整部118能够对所述轴承支承部115相对于所述吊具主体111在铅垂方向dv上的位置进行调整。
[0107]
作为隔板连结件68的例子,可举出螺栓。
[0108]
由此,在使用轴承支承部115对一对轴承部进行支承时,能够调整轴承支承部115在铅垂方向dv上的位置。由此,吊具110能够以不使轴承部的位置偏移的方式进行支承。因此,能够在使转子主体21的轴线ar上的位置一致的状态下对转子2进行支承。
[0109]
(3)第三方案的支承夹具100具备:(1)或(2)的吊具110;以及支承台120,其从下方对悬吊于所述吊具110的所述内部单元200进行支承,所述支承台120具备:基台121;以及单元支承部122,其固定于所述基台121,从下方对所述密封件支承部113进行支承,并且供所述密封件支承部113以能够装卸的方式连结。
[0110]
由此,能够通过单元支承部122对被吊具110吊起的内部单元200进行支承。并且,通过将密封件支承部113与单元支承部122连结,能够稳定地将内部单元200以及吊具110固定于支承台120。
[0111]
(4)对于第四方案的支承夹具100,在(3)的支承夹具100的基础上,也可以是,所述支承台120还具备隔板限制构件124,该隔板限制构件124固定于所述基台121,对所述隔板6在所述轴向da上的移动进行限制。
[0112]
通过隔板限制构件124,被支承台120支承的内部单元200在轴向da上移动的情况得到抑制。
[0113]
(5)对于第五方案的支承夹具100,在(3)或(4)的支承夹具100的基础上,也可以是,所述支承台120具有接地脚126,该接地脚126从所述轴向da上的所述基台121的端部以与所述基台121的表面正交的方式朝向所述转子主体21延伸。
[0114]
通过使接地脚126与设置面接地,能够使支承台120以及内部单元200以轴向da与铅垂方向dv一致的方式立起。也就是说,能够将被支承台120支承的内部单元200立起地进行保管。因此,能够抑制内部单元200的保管所需的空间。另外,通过在基台121配置接地脚126,能够维持使支承台120以及内部单元200稳定地立起的姿势。
[0115]
(6)第六方案的旋转机械1的分解方法s1使用(1)或(2)所述的吊具对旋转机械1进行分解,该旋转机械1具备机室4,该机室4具有下半机室42以及配置于所述下半机室42的上方的上半机室41,且在所述机室4内配置有所述内部单元200,其中,所述旋转机械1的分解方法s1包括:工序s11,在该工序s11中,将所述上半机室41拆下,使所述下半机室42上的所述内部单元200的上半部露出;工序s13,在该工序s13中,将所述吊具110配置于上半部露出了的所述内部单元200的上方;工序s14,在该工序s14中,在将所述吊具110配置于所述内部单元200的上方后,将一对所述轴承支承部115分别固定于一对所述轴承部5,将一对所述密封件支承部113分别固定于一对所述支承环71,将多个所述隔板支承部117固定于各所述隔板6,从而将所述吊具110安装于所述内部单元200;以及工序s15,在该工序s15中,将安装于所述内部单元200的所述吊具110向上方吊起,从而将所述内部单元200从所述下半机室42拆下。
[0116]
通过吊具110,在转子主体21及多个叶轮22、支承环71、以及隔板6的位置无法相互移动的状态下进行支承。因此,无需将隔板6与转子2单独地分解。其结果是,能够抑制旋转机械1的分解作业所需的功夫,从而实现维护作业的效率化、旋转机械1的运转率的提升。
[0117]
(7)对于第七方案的旋转机械1的分解方法s1,在(6)的旋转机械1的分解方法s1的基础上,所述隔板6能够被分割为上半隔板61和下半隔板62,所述旋转机械1的分解方法s1还包括工序s12,在该工序s12中,在使所述内部单元20的上半部露出后,通过隔板连结件68
将所述上半隔板61与所述下半隔板62连结。
[0118]
由此,仅针对上半隔板61固定吊具110,就能够通过吊具110将上半隔板61和下半隔板62一体地吊起。
[0119]
(8)第八方案的旋转机械1的组装方法s2使用(1)或(2)所述的吊具110对旋转机械1进行组装,该旋转机械1具备机室4,该机室4具有下半机室42以及配置于所述下半机室42的上方的上半机室41,且在所述机室4内配置有所述内部单元200,其中,所述旋转机械1的组装方法s2包括:工序s21,在该工序s21中,将所述吊具110配置于所述内部单元200的上方;工序s22,在该工序s22中,在将所述吊具110配置于所述内部单元200的上方后,将一对所述轴承支承部115分别固定于一对所述轴承部5,将一对所述密封件支承部113分别固定于一对所述支承环71,将多个所述隔板支承部117固定于各所述隔板6,从而将所述吊具110安装于所述内部单元200;工序s24,在该工序s24中,将安装于所述内部单元200的所述吊具110向上方吊起,将所述内部单元200收容于所述下半机室42内;以及工序s27,在该工序s27中,将所述上半机室41安装于所述下半机室42上。
[0120]
通过吊具110,在转子主体21及多个叶轮22、支承环71、以及隔板6的位置无法相互移动的状态下进行支承。因此,无需将隔板6与转子2单独地组装。其结果是,能够抑制旋转机械1的组装作业所需的功夫,从而实现维护作业的效率化、旋转机械1的运转率的提升。
[0121]
(9)对于第九方案的旋转机械1的组装方法s2,在(8)的旋转机械1的组装方法s2的基础上,所述隔板6能够被分割为上半隔板61和下半隔板62,在将所述吊具110安装于所述内部单元200的工序s22中,在将多个所述隔板支承部117固定于各所述隔板6前,通过隔板连结件68将所述上半隔板61与所述下半隔板62连结,所述旋转机械1的组装方法s2也可以还包括工序s26,在该工序s26中,在将所述内部单元200收容于所述下半机室42内的工序s24之后,将所述隔板连结件68拆下,将所述上半隔板61与所述下半隔板62分离。
[0122]
由此,在将内部单元200从上方组装于下半机室42后,将隔板连结件68拆下,将上半隔板61与下半隔板62分离。由此,在将上半机室41安装于下半机室42上时,能够允许上半隔板61与上半机室41一起相对于下半隔板62位移。由此,能够容易地进行上半机室41的组装。另外,也能够抑制隔板连结件68在上半机室41的组装时发生破损的情况。
[0123]
工业实用性
[0124]
根据本公开的吊具、支承夹具、旋转机械的分解方法以及旋转机械的组装方法,针对具有未设为能够相互固定的部件的旋转机械,能够实现维护作业的效率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