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处理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335955发布日期:2022-11-26 00:13阅读:34来源:国知局
折叠处理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一种折叠处理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2.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一种加折痕装置,其通过设置在进行折叠处理的折叠机构的前段的加折痕单元,对每张纸张各自加上折痕。该加折痕装置具备:检测单元,其检测纸张的位置;把持单元,其配置在所述加折痕单元的纸张传送方向上游侧和下游侧,用于把持纸张;以及挠曲矫正单元,其在所述两个把持单元之间对纸张施加张力,用于矫正挠曲,其特征在于:在通过所述加折痕单元加上折痕之前,通过所述挠曲矫正单元矫正挠曲。
3.现有技术文献
4.专利文献
5.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471211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6.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7.然而,对于被折叠多次的记录介质,被折叠的记录介质有可能褶皱。
8.本发明的第一目的在于得到一种折叠处理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其与下游侧辊对将传送力赋予位于记录介质的折痕的未被上游侧辊对夹持的一侧的部分的结构相比,即使在记录介质被折叠多次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记录介质的褶皱。
9.本发明的第二目的在于得到一种折叠处理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其与相对于折叠部配置在传送方向上的下游侧的传送辊对始终处于捏夹状态的结构相比,能够提高对于记录介质的折叠位置的精度。
10.本发明的第三目的在于得到一种折叠处理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其与在折叠记录介质时一边旋转构成折叠部的折叠辊对一边将记录介质压入该折叠辊对之间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该记录介质产生褶皱。
11.本发明的第四目的在于得到一种折叠处理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其与折叠部的数量为2个以下的结构相比,记录介质的折叠形态的种类得到增加。
12.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13.为了实现上述第一目的,第一方式的折叠处理装置具备:折叠部,其将记录介质在该记录介质的传送方向上的中间部分折叠;上游侧辊对,其相对于所述折叠部配置在所述记录介质的传送方向上的上游侧,将折叠状态的记录介质以折痕为前端向所述折叠部一侧传送;以及下游侧辊对,其相对于所述折叠部配置在所述记录介质的传送方向上的下游侧,夹持并传送由所述上游侧辊对夹持的记录介质,所述下游侧辊对将传送力赋予所述记录介质中的与由所述上游侧辊对夹持的部分相连的部分。
14.第二方式的折叠处理装置,在第一方式的折叠处理装置中,所述下游侧辊对根据由所述上游侧辊对传送的记录介质的折叠形态,在驱动位于传送路径的一侧的辊的状态与
驱动位于所述传送路径的另一侧的辊的状态之间切换。
15.第三方式的折叠处理装置,在第一方式的折叠处理装置中,所述下游侧辊对包括:第一辊对,其在传送路径的一侧配置有驱动辊;以及第二辊对,其在传送路径的另一侧配置有驱动辊。该折叠处理装置还具备切换部,其根据由所述上游侧辊对传送的记录介质的折叠形态,将该记录介质的传送目的地切换为所述第一辊对和所述第二辊对中的任一方。
16.第四方式的折叠处理装置,在第一至第三方式中任一方式的折叠处理装置中,还具备:上游侧折叠部,其在由所述上游侧辊对传送的记录介质上形成折痕;以及抵接部,其设置在向所述上游侧折叠部传送记录介质的方向上的下游侧,与被所述上游侧折叠部折叠前的记录介质抵接。
17.第五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具备:形成部,其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以及第一至第四方式中任一方式所述的折叠处理装置。
18.为了实现上述第二目的,第六方式的折叠处理装置具备:折叠部,其将记录介质在该记录介质的传送方向上的中间部分折叠;上游侧辊对,其相对于所述折叠部配置在所述记录介质的传送方向上的上游侧,将折叠状态的记录介质向所述折叠部一侧传送;下游侧辊对,其相对于所述折叠部配置在所述记录介质的传送方向上的下游侧,并沿着所述传送方向传送折叠状态的记录介质;以及传送辊对,其相对于所述下游侧辊对配置在所述折叠部一侧的相反侧,能够在捏夹状态与捏夹解除状态之间切换。在利用所述折叠部折叠所述记录介质时,使所述传送辊对成为捏夹解除状态。
19.第七方式的折叠处理装置,在第六方式的折叠处理装置中,所述传送辊对构成将所述记录介质传送到其他处理部的传送路径,在将折叠状态的记录介质传送到所述其他处理部时,使所述传送辊对成为捏夹状态。
20.第八方式的折叠处理装置,在第七方式的折叠处理装置中,所述折叠部有多个,所述传送辊对将由最终的折叠部折叠后的记录介质传送到所述其他处理部。
21.第九方式的折叠处理装置,在第七方式的折叠处理装置中,所述折叠部有多个,所述传送辊对将由最初的折叠部和最终的折叠部折叠后的记录介质传送到所述其他处理部。
22.第十方式的折叠处理装置,在第六至第九方式中任一方式的折叠处理装置中,所述传送辊对沿传送方向配置有多个,根据所述记录介质的尺寸和该记录介质的折叠形态,在多个所述传送辊对中选择成为捏夹解除状态的传送辊对。
23.为了实现上述第三目的,第十一方式的折叠处理装置具备:折叠部,其具有折叠辊对以及将记录介质的待折叠部压入所述折叠辊对之间的压入部件,通过使所述折叠辊对旋转而一边传送记录介质一边将该记录介质折叠。该折叠处理装置具有一种控制模式,其在被所述压入部件压入的记录介质与所述折叠辊对接触后开始该折叠辊对的旋转。
24.第十二方式的折叠处理装置,在第十一方式的折叠处理装置中,还具备上游侧辊对,其相对于所述折叠部配置在所述记录介质的传送方向上的上游侧,将记录介质传送到所述折叠辊对与所述压入部件之间。在所述控制模式中,在所述上游侧辊对和所述折叠辊对停止的状态下,由所述压入部件将记录介质的待折叠部压入所述折叠辊对之间,并在该记录介质与所述折叠辊对接触后开始所述上游侧辊对和所述折叠辊对的旋转。
25.第十三方式的折叠处理装置,在第十二方式的折叠处理装置中,还具备下游侧辊对,其相对于所述折叠部配置在所述记录介质的传送方向上的下游侧,在利用所述折叠部
折叠所述记录介质时,与所述上游侧辊对一起夹持该记录介质,将该记录介质向所述折叠部一侧传送。在所述控制模式中,在所述上游侧辊对、下游侧辊对和所述折叠辊对停止的状态下,由所述压入部件将记录介质的待折叠部压入所述折叠辊对之间,并在该记录介质与所述折叠辊对接触后开始所述上游侧辊对、下游侧辊对和所述折叠辊对的旋转。
26.第十四方式的折叠处理装置,在第十一至第十三方式中任一方式的折叠处理装置中,还具备:上游侧折叠部,其具有辊对以及将记录介质的待折叠部压入所述辊对之间的压入部件,通过使辊对旋转而一边传送记录介质一边将该记录介质折叠并向所述折叠部传送。在所述控制模式中,在所述上游侧折叠部的辊对夹持记录介质的状态下通过所述折叠部折叠所述记录介质时,在停止该上游侧折叠部的辊对的状态下,所述压入部件将记录介质的待折叠部压入所述折叠辊对之间,并在该记录介质与所述折叠辊对接触后开始所述上游侧折叠部的辊对的旋转。
27.为了实现上述第四目的,第十五方式的折叠处理装置具备:第一折叠部,其折叠并传送记录介质;第二折叠部,其设置在由所述第一折叠部传送所述记录介质的方向上的下游侧,折叠并传送所述记录介质;以及第三折叠部,其设置在由所述第二折叠部传送所述记录介质的方向上的下游侧,折叠并传送所述记录介质。
28.第十六方式的折叠处理装置,在第十五方式的折叠处理装置中,所述第一折叠部、第二折叠部、第三折叠部各自具有折叠辊对,其在与记录介质的折叠前的面交叉的方向上一边传送该记录介质一边将其折叠,在将所述记录介质折叠两次的情况下,按照所述第一折叠部、所述第三折叠部的顺序进行该记录介质的折叠处理。
29.第十七方式的折叠处理装置,在第十六方式的折叠处理装置中,具备通过所述第三折叠部的折叠辊对沿传送方向将记录介质向下游侧传送的传送部,不具备通过所述第二折叠部的折叠辊对沿传送方向将记录介质向下游侧传送的传送部。
30.第十八方式的折叠处理装置,在第十五方式的折叠处理装置中,所述第一折叠部、第二折叠部、第三折叠部各自具有折叠辊对,其在与记录介质的折叠前的面交叉的方向上一边传送该记录介质一边将其折叠,在将所述记录介质折叠两次的情况下,按照所述第一折叠部、所述第二折叠部的顺序进行该记录介质的折叠处理。
31.第十九方式的折叠处理装置,在第十八方式的折叠处理装置中,还具备:传送部,其通过所述第三折叠部的折叠辊对沿传送方向将记录介质向下游侧传送;以及传送部,其通过所述第二折叠部的折叠辊沿传送方向将记录介质向下游侧传送。
32.第二十方式的折叠处理装置,在第十六或第十七方式的折叠处理装置中,设置有传送路,其将所述记录介质从所述第一折叠部直接向所述第三折叠部引导。
33.发明效果
34.根据第一方式的折叠处理装置,与下游侧辊对将传送力赋予位于记录介质的折痕的未被上游侧辊对夹持的一侧的部分的结构相比,即使在记录介质被折叠多次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记录介质的褶皱。
35.根据第二方式的折叠处理装置,与在向多个辊对的传送之间切换的结构相比,能够使装置小型化。
36.根据第三方式的折叠处理装置,与由一个辊对切换驱动和从动的结构相比,切换容易控制。
37.根据第四方式的折叠处理装置,与在记录介质的传送方向上上游侧折叠部的下游侧具有辊对的结构相比,能够抑制上游侧折叠部折叠的位置的偏差。
38.根据第五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与折叠处理装置的下游侧辊对将传送力赋予位于记录介质的折痕的未被上游侧辊对夹持的一侧的部分的结构相比,即使在形成有图像的记录介质被折叠多次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记录介质的褶皱。
39.根据第六方式的折叠处理装置,与相对于折叠部配置在传送方向上的下游侧的传送辊对始终处于捏夹状态的结构相比,能够提高对于记录介质的折叠位置的精度。
40.根据第七方式的折叠处理装置,与设置有在折叠记录介质时用于释放该记录介质的专用空间的结构相比,能够使折叠处理装置小型化。
41.根据第八方式的折叠处理装置,与相对于折叠部配置在传送方向上的下游侧的传送辊对始终处于捏夹状态的结构相比,能够提高对于记录介质的最终折叠位置的精度。
42.根据第九方式的折叠处理装置,在由最初的折叠部和最终的折叠部折叠后的记录介质由共用的传送辊对向其他的处理部传送的结构中,与相对于折叠部配置在传送方向上的下游侧的传送辊对始终处于捏夹状态的结构相比,能够提高对于记录介质的最初折叠位置的精度。
43.根据第十方式的折叠处理装置,与在利用折叠部折叠记录介质时使相对于折叠部配置在传送方向上的下游侧的全部传送辊对成为捏夹解除状态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消耗电力。
44.根据第十一方式的折叠处理装置,与在折叠记录介质时一边旋转构成折叠部的折叠辊对一边将记录介质压入该折叠辊对之间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该记录介质产生褶皱。
45.根据第十二方式的折叠处理装置,与在折叠记录介质时一边旋转上游侧辊对一边将记录介质压入该折叠辊对之间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该记录介质产生褶皱。
46.根据第十三方式的折叠处理装置,与在折叠记录介质时一边旋转下游侧辊对一边将记录介质压入该折叠辊对之间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该记录介质产生褶皱。
47.根据第十四方式的折叠处理装置,与在折叠记录介质时一边旋转处于夹持该记录介质的状态的上游侧折叠部的辊对一边将记录介质压入该折叠辊对之间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该记录介质产生褶皱。
48.根据第十五方式的折叠处理装置,与折叠部的数量为2个以下的结构相比,记录介质的折叠形态的种类得到增加。
49.根据第十六方式的折叠处理装置,与对应于记录介质的折叠次数而分别设置有传送路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折叠处理装置的小型化。
50.根据第十七方式的折叠处理装置,与具有折叠两次专用的传送部的折叠处理装置相比,能够实现折叠处理装置的小型化。
51.根据第十八方式的折叠处理装置,能够通过进行第一次折叠的第一折叠部,向进行第二次折叠的第二折叠部传送记录介质。
52.根据第十九方式的折叠处理装置,与仅具有一方的传送部的折叠处理装置相比,控制较容易。
53.根据第二十方式的折叠处理装置,在利用第一折叠部、第三折叠部将记录介质折叠两次的情况下,与经由第二折叠部从第一折叠部向第三折叠部传送记录介质的情况相
比,生产率得到提高。
附图说明
54.图1是表示具备第一实施方式的折叠处理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例的正面剖视图。
55.图2是表示图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侧的正面剖视图。
56.图3是表示图1的折叠处理装置侧的正面剖视图。
57.图4是放大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折叠处理装置的折叠部的放大图。
58.图5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折叠处理装置的第一折叠部的作用的放大图。
59.图6是用于说明作为第一实施方式的折叠处理装置的折叠部的第二折叠部的作用而将主要部分放大表示的放大图。
60.图7是用于说明作为第一实施方式的折叠处理装置的折叠部的第三折叠部的作用而将主要部分放大表示的放大图。
61.图8a是表示折叠后的记录介质与驱动辊的关系的比较例,图8b是放大表示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折叠处理装置的第一折叠部中折叠的记录介质与驱动辊的关系的放大图。
62.图9是放大表示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折叠处理装置的第二折叠部中折叠的记录介质与驱动辊的关系的放大图。
63.图10a是表示记录介质的风琴折的线图,图10b是表示记录介质的观音折的线图。
64.图11a是表示记录介质的z字折的线图,图11b是表示记录介质的内三折的线图,图11c是表示记录介质的外三折的线图,图11d是表示记录介质的四折的线图。
65.图1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折叠处理装置侧的正面剖视图。
66.图13是放大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折叠处理装置的折叠部的放大图。
67.图14a是用于说明在传送被折叠的一侧成为上侧的记录介质时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折叠处理装置的作用而将主要部分放大表示的放大图,图14b是用于说明在传送被折叠的一侧成为下侧的记录介质时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折叠处理装置的作用而将主要部分放大表示的放大图。
68.图15是用来说明第三实施方式的折叠处理装置的第一折叠部的作用而将主要部分放大表示的放大图。
69.图16是用来说明在利用作为第三实施方式的折叠处理装置的折叠部的第二折叠部折叠记录介质时设置在记录介质的前端侧的传送辊对的作用而将主要部分放大表示的放大图。
70.图17是用于说明作为第三实施方式的折叠处理装置的折叠部的第三折叠部的作用而将主要部分放大表示的放大图。
71.图18是用于说明第三实施方式的折叠处理装置的向外部侧传送的传送部的作用而将主要部分放大表示的放大图。
72.图19是用于说明作为变形例的传送辊对的作用而将主要部分放大表示的与图16对应的放大图。
73.图20是放大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折叠处理装置的折叠部的放大图。
74.图21是用于说明作为第四实施方式的折叠处理装置的上游侧折叠部的第一折叠
部的作用的放大图。
75.图22是用于说明作为第四实施方式的折叠处理装置的折叠部的第二折叠部的作用而将主要部分放大表示的放大图。
76.图23是用于说明作为第四实施方式的折叠处理装置的下游侧折叠部的第三折叠部的作用而将主要部分放大表示的放大图。
77.图24是用于说明作为第四实施方式的折叠处理装置的下游侧折叠部的第三折叠部的作用而将主要部分放大表示的放大图。
78.图25是表示对第四实施方式的折叠处理装置的折叠部进行控制的控制部的结构的框图。
79.图26是放大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折叠处理装置的折叠部的放大图。
80.图27是用于说明第五实施方式的折叠处理装置的第一折叠部的作用的放大图。
81.图28是用来说明第五实施方式的折叠处理装置的第二折叠部的作用而将主要部分放大表示的放大图。
82.图29是用来说明第五实施方式的折叠处理装置的第三折叠部的作用而将主要部分放大表示的放大图。
83.图30是用来说明第五实施方式的折叠处理装置的第三折叠部的作用而将主要部分放大表示的放大图。
84.图31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折叠处理装置的变形例的与图26对应的放大图。
85.图32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折叠处理装置的变形例的与图27对应的放大图。
86.图33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折叠处理装置的变形例的与图29对应的放大图。
87.图34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折叠处理装置的变形例的与图30对应的放大图。
88.标号说明
89.10

图像形成装置,12

图像形成装置主体(形成部),14

折叠处理装置,62

折叠部,64a1分支路(传送路径),64b

传送路,64c

传送路,64d

传送路,65a

传送路径,65c

传送路径,68

第一折叠部(上游侧折叠部、最初的折叠部),70

第二折叠部(折叠部),72

第三折叠部(折叠部),74

折叠辊对(上游侧辊对),76

压入部件,78

上游侧辊对,80

传送部,80a

抵接部,82

折叠辊对(上游侧辊对),84

压入部件,86

下游侧辊对,86a

下游侧辊(驱动辊、第一辊对),86b

下游侧辊(第一辊对),86c

下游侧辊(第二辊对),86d

下游侧辊(驱动辊、第二辊对),88

折叠辊对(下游侧辊对),90

压入部件,92

下游侧辊对,100

折叠处理装置,102

切换部,p

片材部件(记录介质),q1

折痕,q2

折痕,q3

折痕(待折叠部)。
具体实施方式
90.以下,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的一例进行详细说明。
91.<第一实施方式>
92.图1表示具备第一实施方式的折叠处理装置14的图像形成装置10的一例,是从正面侧观察该图像形成装置10的正面剖视图。
93.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具备:图像形成装置主体(形成部)12,其在作为记录介质的片材部件p上形成图像;以及折叠处理装置14,其对片材部件p加上折
痕(折叠片材部件p)。
94.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装置宽度方向(水平方向)设为x方向,将装置上下方向(铅垂方向)设为y方向,将装置深度方向(水平方向)设为z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x方向、y方向以及z方向相互正交。
95.图2表示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2的一例,是从正面侧观察该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2的正面剖视图。
96.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2中,依次具备供给部16、传送部18、图像形成部20以及图像读取部22。供给部16从y方向的下方向上方供给片材部件p。传送部18传送由供给部16供给的片材部件p。图像形成部20在由传送部18传送的片材部件p上形成调色剂图像。图像读取部22读取原稿g的图像。另外,图像读取部22是读取部的一例。而且,在图像形成装置10中具备定影部24,其对形成有调色剂图像的片材部件p进行加热、加压而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在记录介质上。
97.供给部16具备多个收容部件26,其能够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2向z方向的近前侧抽出。在这些收容部件26中分别装载有片材部件p。而且,各收容部件26具备送出辊30,其将装载于该收容部件26的片材部件p送出至构成传送部18的传送路径28。传送部18具备多个传送辊对32,其沿着传送路径28传送片材部件p。
98.图像读取部22具备:稿台玻璃34,其用于放置原稿g;以及读取单元36,其读取放置在稿台玻璃34上的原稿g的图像。读取单元36具备ccd(charge 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器件)36a、透镜36b、以及灯36c。从灯36c照射到原稿g的光的反射光经由透镜36b被ccd36a接收。由此,读取原稿g的图像,得到图像数据。
99.图像形成部20具备黄色(y)、品红色(m)、青色(c)以及黑色(k)这4个图像形成单元38y、38m、38c、38k。另外,在以后的说明中,在不需要区别y、m、c、k而进行说明的情况下,有时省略y、m、c、k来进行记载。此外,图像形成部20具备各颜色的曝光装置42,其基于由读取单元36读取的图像数据,向图像形成单元38所具备的图像保持体40(仅图示图像保持体40y)照射曝光用光。
100.各颜色的图像形成单元38能够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2分别装卸。而且,各颜色的图像形成单元38具备:图像保持体40;以及带电部件44(仅图示带电部件44y),其使图像保持体40的表面带电。而且,各颜色的图像形成单元38具备显影装置46(仅图示显影装置46y),其对通过曝光装置42对带电的图像保持体40照射曝光用光而形成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来将其可视化为调色剂图像。
101.此外,图像形成部20具备:环状的转印带48,其在图中箭头a方向上环绕;以及一次转印辊50(仅图示一次转印辊50y),其将由各颜色的图像形成单元38形成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转印带48上。图像形成部20还具备二次转印辊52,其将转印到转印带48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片材部件p上。
102.在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中,如下形成图像。
103.首先,施加有电压的各颜色的带电部件44(仅图示带电部件44y)使各颜色的图像保持体40的表面以预定的电位均匀地带上负电。接着,曝光装置42基于由读取单元36读取的图像数据,对带电的各颜色的图像保持体40的表面照射曝光用光来形成静电潜像。
104.由此,在各颜色的图像保持体40的表面形成与图像数据对应的静电潜像。进而,各
颜色的显影装置46使该静电潜像显影,将其可视化为调色剂图像。此外,在各颜色的图像保持体40的表面形成的调色剂图像通过一次转印辊50转印到转印带48上。
105.因此,从收容部件26通过送出辊30向传送路径28送出的片材部件p被送出到转印带48与二次转印辊52接触的转印位置t。在转印位置t处,通过在转印带48与二次转印辊52之间传送片材部件p,转印带48的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片材部件p上。
106.转印到片材部件p上的调色剂图像被定影部24定影在片材部件p上。定影部24在片材部件p的传送方向上配置在二次转印辊52的下游侧,具备加热辊54,其被从步进电动机(省略图示)传递的旋转力旋转驱动。在加热辊54的内部配置有卤素加热器54a。
107.此外,定影部24具备加压辊56,其将被传送的片材部件p向加热辊54侧加压并且被支承为能够旋转。通过利用加热辊54和加压辊56夹持并传送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片材部件p,对片材部件p进行加热、加压,从而使调色剂图像定影在片材部件p上。然后,定影有调色剂图像的片材部件p通过排出口57向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2的外部排出。
108.(折叠处理装置)
109.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折叠处理装置14进行说明。
110.图3是从正面侧观察折叠处理装置14的正面剖视图。如图1、图3所示,在折叠处理装置14上设置有入口部15,其与设置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2的排出口57相连。折叠处理装置14具备:传送部60,其传送通过入口部15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2排出的片材部件p;以及折叠部62,其对由传送部60传送的片材部件p进行折叠处理(折叠片材部件p)。
111.传送部60具备多个传送辊对66,其沿着传送片材部件p的传送路59传送片材部件p。在传送路59上设置有多个传感器67,检测被传送的片材部件p的前端、后端。通过传感器67对片材部件p的检测,在包含后述的折叠辊对74等的辊对中调整驱动时机。
112.此外,传送路59包括:传送路61(传送路径63),其用于在不对片材部件p进行折叠处理的情况下将片材部件p向折叠处理装置14的外部排出;以及传送路64(传送路径65),其用于对片材部件p进行折叠处理。
113.传送路径63是沿x方向(水平方向)传送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2排出的片材部件p的路径。传送路径65是折叠从该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2排出的片材部件p并传送该片材部件p的路径。传送路径65具有与片材部件p的折叠样式对应的多个传送路径65a、65b、65c等(后述)。
114.另一方面,在传送路64上设置有折叠部62。折叠部62包括第一折叠部68、第二折叠部70以及第三折叠部72。
115.图4是将折叠部62放大表示的放大图。如图4所示,第一折叠部68包括成对构成的辊状的折叠辊对74和压入部件76。
116.折叠辊对74由折叠辊74a和折叠辊74b构成。折叠辊74a、74b以与片材部件p的传送方向交叉(正交;以下相同)的方向为长度方向沿着该片材部件p的传送方向配置,对片材部件p赋予传送力。
117.另一方面,压入部件76隔着传送路64配置在折叠辊对74的相反侧,以与片材部件p的传送方向交叉的方向为长度方向而设置。此外,压入部件76形成有尖锐的前端部76a,能够将被传送的片材部件p的一部分(待折叠位置)压入折叠辊74a与折叠辊74b之间。
118.片材部件p的一部分经由该压入部件76被压入折叠辊74a与折叠辊74b之间,由此,
在片材部件p以该片材部件p的一部分为起点被折弯并通过折叠辊74a与折叠辊74b之间时,片材部件p被加上折痕q1(参照图8b)。
119.在该折叠辊74a与折叠辊74b之间,沿着与传送路64交叉的方向设置有传送路64a。通过从传送路64分支的传送路64a传送片材部件p的路径是传送路径65a,用来传送由第一折叠部68的折叠辊对74折叠了一次的片材部件p。
120.另外,传送路64a在片材部件p的传送方向上的下游侧与传送路73相连。该传送路73由图3所示的多个辊对71构成且向后述的排出口75、77传送片材部件p。因此,例如在对折等仅将片材部件p折叠一次的情况下,该片材部件p通过传送路64a和传送路73被传送到折叠处理装置14的外部。
121.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折叠处理装置14上设置有两个排出口75、77。排出口75设置于传送路径65,形成于折叠处理装置14的上表面14a侧。另一方面,排出口77设置于传送路径63和65,形成于图中折叠处理装置14的右侧面14b。在排出口75、77处分别设置有排出托盘79、81,折叠后的片材部件p分别排出到排出托盘79、81上。
122.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0由在片材部件p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2和折叠片材部件p的折叠处理装置14构成,但也可以进一步设置进行装册处理等装订的后处理装置。在该情况下,该排出口77将片材部件p向后处理装置侧排出。
123.如图4所示,在片材部件p的传送方向上第一折叠部68的上游侧设置有上游侧辊对78。上游侧辊对78由上游侧辊78a和上游侧辊78b构成。上游侧辊78a、78b以与片材部件p的传送方向交叉的方向为长度方向而设置。上游侧辊78a和上游侧辊78b隔着传送路64而配置,由上游侧辊78a和上游侧辊78b夹持片材部件p并对片材部件p赋予传送力。
124.此外,如图3所示,在片材部件p的传送方向上第一折叠部68的下游侧设置有引导件80。引导件80沿着折叠处理装置14的大致上下方向设置。另外,严格来说,引导件80随着朝向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2侧而朝向折叠处理装置14的下方侧倾斜。
125.此外,在该引导件80的前端设置有抵接部80a。抵接部80a沿着与片材部件p的传送方向交叉的方向形成,相对于引导件80的传送面80b立起。因此,当片材部件p被传送到引导件80时,该片材部件p碰到引导件80的抵接部80a,被限制移动。
126.在此,引导件80能够沿着片材部件p的传送方向伸缩。例如,引导件80具备滑动部件,其相对于主体部沿片材部件p的传送方向滑动。在滑动部件的前端形成有抵接部80a,抵接部80a的位置根据片材部件p的折叠位置、尺寸来调整。
127.此外,如图4所示,第二折叠部70与第一折叠部68同样包括成对构成的辊状的折叠辊对82和压入部件84。
128.折叠辊对82由折叠辊82a和折叠辊82b构成。折叠辊82a、82b以与片材部件p的传送方向交叉的方向为长度方向沿着该片材部件p的传送方向配置,对片材部件p赋予传送力。
129.另一方面,压入部件84隔着传送路64a配置在折叠辊对82的相反侧,以与片材部件p的传送方向交叉的方向为长度方向而设置。而且,压入部件84形成有尖锐的前端部84a,能够相对于传送路64a接触或分离,并能够将被传送的片材部件p的另一部分(待折叠位置)压入折叠辊82a与折叠辊82b之间。
130.片材部件p的另一部分经由该压入部件84被压入折叠辊82a与折叠辊82b之间,由
此,在折叠了一次的片材部件p以该片材部件p的另一部分为起点被折弯并通过折叠辊82a与折叠辊82b之间时,片材部件p被加上折痕q2(参照图9)。
131.在该折叠辊82a与折叠辊82b之间,沿着与传送路64a交叉的方向设置有传送路64b。通过从传送路64a分支的传送路64b传送片材部件p的路径是传送路径65b,用来传送由第一折叠部68的折叠辊对74和第二折叠部70的折叠辊对82折叠了两次的片材部件p。
132.另外,传送路64b在片材部件p的传送方向上的下游侧和与传送路64a相连的传送路73相连。因此,例如在z字折、三折等仅将片材部件p折叠两次的情况下,该片材部件p通过传送路64b和传送路73被传送到折叠处理装置14的外部。
133.另一方面,在片材部件p的传送方向上第二折叠部70的上游侧设置有第一折叠部68的折叠辊对74。在第二折叠部70中,第一折叠部68的折叠辊对74兼作上游侧辊对。折叠辊74a和折叠辊74b隔着传送路64a而配置,由折叠辊74a和折叠辊74b夹持片材部件p并对片材部件p赋予传送力。
134.此外,在片材部件p的传送方向上第二折叠部70的下游侧设置有下游侧辊对86。下游侧辊对86由下游侧辊86a和下游侧辊86b构成。下游侧辊86a、86b以与片材部件p的传送方向交叉的方向为长度方向而设置。下游侧辊86a和下游侧辊86b隔着传送路64a而配置,由下游侧辊86a和下游侧辊86b夹持片材部件p并对片材部件p赋予传送力。
135.另外,虽然未图示,但下游侧辊86a、86b能够分别经由离合器与电动机连接,对电动机在连接和连接解除之间切换。因此,当一方的下游侧辊侧经由离合器与电动机连接时,驱动力传递向该一方的下游侧辊侧。此时,另一方的下游侧辊侧成为解除经由离合器与电动机连接的状态。
136.在本实施方式中,下游侧辊86b侧成为所谓的驱动辊,通过下游侧辊86b的驱动而对片材部件p赋予传送力。在以下说明的下游侧辊对92中,也与下游侧辊对86大致相同。另外,如果说明中需要,在辊对中驱动辊用黑圆点表示。
137.然而,根据片材部件p的折叠形态,片材部件p的被折叠的一侧p2有可能向片材部件p的一面侧折叠或向另一面侧折叠。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下游侧辊对86那样,构成辊对的一方的辊和另一方的辊能够分别经由离合器与电动机连接,能够将一方的辊或者另一方的辊作为驱动辊。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根据片材部件p的折叠形态,适当地选择将构成辊对的一对辊中的哪一个设为驱动侧。
138.第三折叠部72与第一折叠部68、第二折叠部70同样包括成对构成的辊状的折叠辊对88和压入部件90。
139.折叠辊对88由折叠辊88a和折叠辊88b构成。折叠辊88a、88b以与片材部件p的传送方向交叉的方向为长度方向沿着该片材部件p的传送方向配置,对片材部件p赋予传送力。
140.另一方面,压入部件90隔着传送路64b配置在折叠辊对88的相反侧,以与片材部件p的传送方向交叉的方向为长度方向而设置。而且,压入部件90形成有尖锐的前端部90a,能够相对于传送路64b接触或分离,并能够将被传送的片材部件p的又一部分(待折叠位置)压入折叠辊88a与折叠辊88b之间。
141.片材部件p的又一部分经由该压入部件90被压入折叠辊88a与折叠辊88b之间,由此,在折叠了两次的片材部件p以该片材部件p的又一部分为起点被折弯并通过折叠辊88a与折叠辊88b之间时,片材部件p被加上折痕q3(参照图10a)。
142.在该折叠辊88a与折叠辊88b之间,沿着与传送路64b交叉的方向设置有传送路64c。通过从传送路64b分支的传送路64c传送片材部件p的路径是传送路径65c,用来传送由第一折叠部68的折叠辊对74、第二折叠部70的折叠辊对82、以及第三折叠部72的折叠辊对88折叠了三次的片材部件p。
143.另外,传送路64c在片材部件p的传送方向上的下游侧和与传送路64a以及传送路64b相连的传送路73相连。即,该传送路73成为传送路64a、传送路64b及传送路64c各自汇合的传送路。而且,在风琴折、观音折等将片材部件p折叠三次的情况下,该片材部件p通过传送路64c和传送路73被传送到折叠处理装置14的外部。
144.另一方面,在片材部件p的传送方向上第三折叠部72的上游侧设置有第二折叠部70的折叠辊对82。在第三折叠部72中,第二折叠部70的折叠辊对82兼作上游侧辊对。折叠辊82a和折叠辊82b隔着传送路64b而配置,由折叠辊82a和折叠辊82b夹持片材部件p并对片材部件p赋予传送力。
145.此外,在片材部件p的传送方向上第三折叠部72的下游侧设置有下游侧辊对92。下游侧辊对92由下游侧辊92a和下游侧辊92b构成。下游侧辊92a、92b以与片材部件p的传送方向交叉的方向为长度方向而设置。下游侧辊92a和下游侧辊92b隔着传送路64b而配置,由下游侧辊92a和下游侧辊92b夹持片材部件p并对片材部件p赋予传送力。另外,在下游侧辊对92中,下游侧辊92b侧成为驱动辊,通过下游侧辊92b的驱动而对片材部件p赋予传送力。
146.(折叠处理装置的作用)
147.对第一实施方式的折叠处理装置14的作用进行说明。
148.如图3所示,在具备本实施方式的折叠处理装置14的图像形成装置10中,当用户选择不进行折叠处理时,在折叠处理装置14内选择传送路径63,形成有图像并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2排出的片材部件p被排出到折叠处理装置14的外部。
149.另一方面,当用户选择进行折叠处理时,在折叠处理装置14内选择传送路径65,对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2排出的片材部件p进行折叠处理。
150.例如,作为一个例子,如图10a所示,参照图3、图5至图9对将片材部件p风琴折(折叠三次)的情况进行说明。另外,图8a、图8b、图9所示的片材部件p以能够了解该片材部件p的弯折状态的方式夸张表示,如在与被折回的部分之间设置间隙等。
151.如图3所示,由构成传送路径65的传送路64传送的片材部件p被向引导件80引导。该引导件80比第一折叠部68更靠近片材部件p的传送方向上的下游侧,片材部件p的前端碰到引导件80的抵接部80a。由此,片材部件p的前端互相对齐。
152.在该状态下,如图5所示,片材部件p在第一折叠部68中进行第一次折叠处理(片材部件p被折叠)。在第一折叠部68中,压入部件76接近传送路64,通过压入部件76的前端部76a将片材部件p压入折叠辊74a与折叠辊74b之间。
153.此时,在折叠辊对74中,折叠辊74a驱动,通过该折叠辊74a的驱动而对片材部件p赋予传送力。片材部件p以片材部件p的一部分(待折叠位置)为起点,在被折弯的状态下通过折叠辊74a与折叠辊74b之间。由此,片材部件p被加上折痕q1(参照图8b),片材部件p以折痕q1为前端被传送到传送路64a。
154.接着,如图6所示,加上折痕q1的片材部件p在第二折叠部70中进行第二次折叠处理。在第二折叠部70中,在由第二折叠部70传送片材部件p的方向上的上游侧设置有作为上
游侧辊对的折叠辊对74,在由第二折叠部70传送的方向上的下游侧设置有下游侧辊对86。
155.之后,片材部件p成为被折叠辊对74和下游侧辊对86夹持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压入部件84接近传送路64a,压入部件84的前端部84a经由片材部件p被压入折叠辊82a与折叠辊82b之间。
156.在此,对比较例进行说明。如图8a所示,片材部件p在与被上游侧辊对200夹持的片材部件p连续的一侧p1,由上游侧辊对200和下游侧辊对202夹持该片材部件p。另一方面,由于该片材部件p的被折叠的一侧p2不被上游侧辊对200夹持,所以仅由下游侧辊对202夹持。
157.在该状态下,与片材部件p的被折叠的一侧p2接触的一侧的辊202a驱动,对该片材部件p赋予传送力。即,若下游侧辊对202向相对片材部件p的折痕r未被上游侧辊对200夹持的一侧的部分赋予传送力,则片材部件p的被折叠的一侧p2的后端部成为自由状态,因此片材部件p的被折叠的一侧p2被传送,片材部件p的折痕r偏移,导致已折叠的片材部件p产生褶皱。
158.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8b所示,在下游侧辊对86中,下游侧辊86b成为驱动侧,通过该下游侧辊86b对片材部件p赋予传送力。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该下游侧辊86b接触与由作为上游侧辊对的折叠辊对74夹持的片材部件p连续的一侧p1。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下游侧辊对86将传送力赋予片材部件p中的与由上游侧辊对的折叠辊对74夹持的部分相连的部分。
159.因此,即使该下游侧辊86b驱动而对该片材部件p赋予传送力,由于片材部件p被作为上游侧辊对的折叠辊对74夹持,因此也能够抑制片材部件p的折痕q1的偏移,从而抑制折叠的片材部件p的褶皱。另外,在图8b中,省略了折叠辊对82的图示。
160.另一方面,如图6所示,在加上折痕q1的片材部件p被压入部件84的前端部84a压入折叠辊82a与折叠辊82b之间的状态下,通过折叠辊82a的驱动而对片材部件p赋予传送力。
161.片材部件p以片材部件p的另一部分(待折叠位置)为起点,在弯折的状态下通过折叠辊82a与折叠辊82b之间。由此,在片材部件p上,除了折痕q1之外,还被加上折痕q2(参照图9),片材部件p以折痕q2为前端被传送到传送路64b。另外,在图9中,省略了折叠辊对88的图示。
162.进而,如图7所示,加上折痕q1、q2的片材部件p在第三折叠部72中进行第三次折叠处理。在第三折叠部72中,在由第三折叠部72传送片材部件p的方向上的上游侧设置有作为上游侧辊对的折叠辊对82,在由第三折叠部72传送的方向上的下游侧设置有下游侧辊对92。
163.之后,片材部件p成为被折叠辊对82和下游侧辊对92夹持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压入部件90接近传送路64b,压入部件90的前端部90a经由片材部件p被压入折叠辊88a与折叠辊88b之间。
164.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在下游侧辊对92中,下游侧辊92b成为驱动侧,通过该下游侧辊92b对片材部件p赋予传送力。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该下游侧辊92b接触与由作为上游侧辊对的折叠辊对82夹持的片材部件p连续的一侧p1。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下游侧辊对92将传送力赋予片材部件p中的与由作为上游侧辊对的折叠辊对82夹持的部分相连的部分。
165.因此,即使该下游侧辊92b驱动而对该片材部件p赋予传送力,由于片材部件p被作
为上游侧辊对的折叠辊对82夹持,因此也能够抑制片材部件p的折痕q1、q2的偏移,从而抑制折叠的片材部件p的褶皱。
166.另一方面,如图7所示,在加上折痕q1、q2的片材部件p被压入部件90的前端部90a压入折叠辊88a与折叠辊88b之间的状态下,通过折叠辊88b的驱动而对片材部件p赋予传送力。
167.片材部件p以片材部件p的又一部分(待折叠位置)为起点,在弯折的状态下通过折叠辊88a与折叠辊88b之间。由此,在片材部件p上,除了折痕q1、q2之外,还进一步被加上折痕q3(参照图9),片材部件p以折痕q3为前端被传送到传送路64c。由此,片材部件p被风琴折(参照图10a)。
168.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如图8b所示,在下游侧辊对86中,成为驱动侧的下游侧辊86b接触与由作为上游侧辊对的折叠辊对74夹持的片材部件p相连的一侧p1,并赋予传送力。
169.因此,与作为比较例说明的图8a所示的、驱动侧的辊202a与被折叠的一侧p2接触而赋予传送力的结构相比,即使在片材部件p被折叠多次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片材部件p的褶皱。
170.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下游侧辊对86、92那样,构成辊对的一方的辊和另一方的辊能够分别经由离合器与电动机连接,将一方的辊或者另一方的辊作为驱动辊。由此,能够根据片材部件p的折叠形态,适当地选择将构成辊对的一对辊中的哪一个设为驱动侧。
171.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下游侧辊对86、92能够无关折叠形态地将传送力赋予片材部件p中的与由作为上游侧辊对的折叠辊对74、82各自夹持的部分相连的部分。
172.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根据片材部件p的折叠形态,适当地选择将构成辊对的一对辊中的哪一个设为驱动侧,即使片材部件p的折叠形态不同,也能够利用相同的传送路。由此,与根据片材部件p的折叠形态设置传送路的结构相比,能够实现折叠处理装置14的小型化。
173.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在片材部件p的传送方向上第一折叠部68的下游侧设置有引导件80,在引导件80的前端设置有抵接部80a。在由第一折叠部68对片材部件p进行折叠处理之前,片材部件p碰到引导件80的抵接部80a。
174.这样,通过在由第一折叠部68对片材部件p进行折叠处理之前,片材部件p碰到引导件80的抵接部80a,片材部件p的前端被定位。因此,即使片材部件p被倾斜地传送,由于片材部件p的前端碰到抵接部80a,片材部件p的前端被定位,因此,与在片材部件p的传送方向上第一折叠部68的下游侧具有辊对的结构相比,能够抑制第一折叠部68折叠的位置的偏差。
175.在此,引导件80沿着折叠处理装置14的大致上下方向设置,能够沿着片材部件p的传送方向伸缩,从而能够使抵接部80a的位置移动。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根据片材部件p的尺寸或根据由第一折叠部68折叠片材部件p的位置来变更抵接部80a的位置。
176.此外,通过将引导件80沿着折叠处理装置14的大致上下方向设置,例如与引导件80沿着水平方向设置的结构相比,能够减小折叠处理装置14的设置面积,从而能够实现折叠处理装置14的小型化。
177.在本实施方式中,折叠片材部件p的折叠部62设置在3处(第一折叠部68、第二折叠
部70、第三折叠部72)。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将片材部件p折叠三次,与折叠部为2处以下的情况相比,折叠形态得到增加。
178.在此,作为折叠形态,例如,对于折叠片材部件p两次的情况,可举出图11所示的z字折、图11b所示的内三折、图11c所示的外三折、图11d所示的四折。另一方面,对于折叠片材部件p三次的情况,除了图10a所示的风琴折以外,还可以举出图10b所示的观音折。换言之,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进行在折叠部为2处以下的情况下无法进行的片材部件p的观音折、风琴折等。
179.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图4所示的第一折叠部68的折叠辊对74兼作第二折叠部70的上游侧辊对。此外,第二折叠部70的折叠辊对82兼作第三折叠部72的上游侧辊对。因此,与例如对第二折叠部70、第三折叠部72设置专用的上游侧辊对的结构相比,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削减部件数量。另外,当然也可以对第二折叠部70、第三折叠部72设置专用的上游侧辊对。
180.<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181.图12是从正面侧观察第二实施方式的折叠处理装置100的正面剖视图。另外,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折叠处理装置14大致相同的内容,省略其说明。
182.在图3、图4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折叠处理装置14中,例如,在第二折叠部70的下游侧辊对86中,根据是否与电动机连接,在下游侧辊86a侧与下游侧辊86b侧之间进行驱动侧辊的切换。而且,如图8b所示,根据片材部件p的折叠形态,将与由作为上游侧辊对的折叠辊对74夹持的片材部件p相连的一侧p1接触的一侧的下游侧辊86b作为驱动侧,对片材部件p赋予传送力。
183.然而,在折叠部的下游侧辊对中,只要是将与由上游侧辊对夹持的片材部件p相连的一侧p1接触的下游侧辊作为驱动侧即可,因此不限于此。
184.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折叠处理装置100中,根据片材部件p的折叠形态改变该片材部件p的传送目的地,例如,与由作为上游侧辊对的折叠辊对74夹持的片材部件p相连的一侧p1接触的一侧成为下游侧辊对86的驱动侧。
185.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如图12、图13所示,设置有分支路64a1,其从传送由折叠辊对74折叠了一次的片材部件p的传送路64a分支。在分支路64a1的分支点处设置有切换部102,通过用户对折叠形态的选择,折叠了一次的片材部件p的传送目的地经由该切换部102切换到传送路64a或分支路64a1。
186.图14a表示传送路64a侧,图14b表示分支路64a1侧。
187.如图14a所示,在传送路64a中,在下游侧辊对86中,下游侧辊86a侧成为驱动辊,通过下游侧辊86a的驱动而对片材部件p赋予传送力。
188.另一方面,如图14b所示,在分支路64a1中,下游侧辊对86由下游侧辊86c和下游侧辊86d构成,下游侧辊86d侧成为驱动辊,通过下游侧辊86d的驱动而对片材部件p赋予传送力。
189.在此,片材部件p根据折叠形态,有如图14a所示被折叠的一侧p2成为片材部件p的上侧的情况、和如图14b所示被折叠的一侧p2成为片材部件p的下侧的情况。
190.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从传送折叠了一次的片材部件p的传送路64a分支的分支路64a1。而且,根据折叠形态,能够将该片材部件p的传送目的地切换为设置有下游
侧辊86a成为驱动侧的下游侧辊对86的传送路64a侧或设置有下游侧辊86d成为驱动侧的下游侧辊对86的分支路64a1侧中的任一侧。
191.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折叠形态切换该片材部件p的传送目的地,使与由上游侧辊对夹持的片材部件p相连的一侧p1接触驱动侧的辊,因此,与由一个辊对切换驱动和从动的结构相比,切换容易控制。
192.<第三实施方式>
193.对第三实施方式的折叠处理装置14的作用进行说明。
194.如图3所示,在具备本实施方式的折叠处理装置14的图像形成装置10中,当用户选择不进行折叠处理时,在折叠处理装置14内选择传送路径63,形成有图像并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2排出的片材部件p被排出到折叠处理装置14的外部。
195.另一方面,当用户选择进行折叠处理时,在折叠处理装置14内选择传送路径65,对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2排出的片材部件p进行折叠处理。
196.例如,作为一个例子,如图10b所示,参照图3、图15至图18对将片材部件p观音折(折叠三次)的情况进行说明。
197.如图3所示,由构成传送路径65的传送路64传送的片材部件p被向引导件80引导。该引导件80比第一折叠部68更靠近片材部件p的传送方向上的下游侧,片材部件p的前端碰到引导件80的抵接部80a。由此,片材部件p的前端互相对齐。
198.在该状态下,如图15所示,片材部件p在第一折叠部68中进行第一次折叠处理(片材部件p被折叠)。在第一折叠部68中,压入部件76接近传送路64,通过压入部件76的前端部76a将片材部件p压入折叠辊74a与折叠辊74b之间。
199.此时,在折叠辊对74中,折叠辊74a驱动,通过该折叠辊74a的驱动而对片材部件p赋予传送力。片材部件p以片材部件p的一部分(待折叠位置)为起点,在被折弯的状态下通过折叠辊74a与折叠辊74b之间。由此,片材部件p被加上折痕q1(参照图16),片材部件p以折痕q1为前端被传送到传送路64a。
200.接着,如图16所示,加上折痕q1的片材部件p在第二折叠部70中进行第二次折叠处理。在第二折叠部70中,在由第二折叠部70传送片材部件p的方向上的上游侧设置有作为上游侧辊对的折叠辊对74,在由第二折叠部70传送的方向上的下游侧设置有下游侧辊对86。
201.之后,片材部件p成为被折叠辊对74和下游侧辊对86夹持的状态。另一方面,片材部件p的前端(折痕q1)向传送路73a侧传送。
202.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传送路64a中,传送辊66a能够与传送辊66b接触或分离,在传送路73a中,传送辊71a能够与传送辊71b接触或分离。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二折叠部70中进行第二次折叠处理时,如图16的实线所示,传送辊66a与传送辊66b分离,并且传送辊71a与传送辊71b分离(所谓的捏夹解除状态)。
203.之后,在片材部件p被作为上游侧辊对的折叠辊对74和下游侧辊对86夹持的状态下,压入部件84接近传送路64a,压入部件84的前端部84a经由片材部件p被压入折叠辊82a与折叠辊82b之间。
204.另一方面,在该片材部件p被压入部件84的前端部84a压入折叠辊82a与折叠辊82b之间的状态下,通过折叠辊对82的驱动而对片材部件p赋予传送力。
205.片材部件p以片材部件p的另一部分(待折叠位置)为起点,在弯折的状态下通过折
叠辊82a与折叠辊82b之间。由此,在片材部件p上,除了折痕q1之外,还被加上折痕q2,片材部件p以这一折痕q2为前端被传送到传送路64b。
206.进而,加上折痕q1、q2的片材部件p在第三折叠部72中进行第三次折叠处理。在第三折叠部72中,在由第三折叠部72传送片材部件p的方向上的上游侧设置有作为上游侧辊对的折叠辊对82,在由第三折叠部72传送的方向上的下游侧设置有下游侧辊对92。
207.之后,片材部件p成为被作为上游侧辊对的折叠辊对82和下游侧辊对92夹持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压入部件90接近传送路64b,压入部件90的前端部90a经由片材部件p被压入折叠辊88a与折叠辊88b之间。
208.另一方面,在加上折痕q1、q2的片材部件p被压入部件90的前端部90a压入折叠辊88a与折叠辊88b之间的状态下,通过折叠辊对88的驱动而对片材部件p赋予传送力。
209.片材部件p以片材部件p的又一部分(q3)为起点,在弯折的状态下通过折叠辊88a与折叠辊88b之间。由此,如图17所示,在片材部件p上,除了折痕q1、q2之外,还进一步被加上折痕q3,片材部件p以折痕q3为前端被传送到传送路64c。由此,片材部件p被观音折(参照图10b)。
210.然后,如图18所示,被观音折的片材部件p从传送路64c传送到传送路73,并且被传送到折叠处理装置14(参见图3)的外部。此时,在传送路73a中,如实线所示,传送辊71a能够与传送辊71b接触,该片材部件p在由传送辊对71捏夹的状态下被传送。
211.在本实施方式中,折叠片材部件p的折叠部62设置在3处(第一折叠部68、第二折叠部70、第三折叠部72)。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将片材部件p折叠三次,与折叠部为2处以下的情况相比,折叠形态得到增加。
212.在此,作为折叠形态,例如,对于折叠片材部件p两次的情况,可举出图11a所示的z字折、图11b所示的内三折、图11c所示的外三折、图11d所示的四折。另一方面,对于折叠片材部件p三次的情况,除了图10b所示的观音折以外,还可以举出图10a所示的风琴折。换言之,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进行在折叠部为2处以下的情况下无法进行的片材部件p的观音折、风琴折等。
213.然而,一般而言,在传送被折叠多次的片材部件的结构中,例如,折叠了一次的二折的片材部件p的尺寸长于辊间距,因此被多个传送辊对71夹持,受到传送力。由此,有可能产生片材部件p的褶皱、弯曲等,对于片材部件p的折叠位置的精度有可能降低。
214.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6、图18所示,在构成传送路73的传送辊对71中,传送辊71a能够与传送辊71b接触或分离,能够与片材部件p切换为捏夹状态和捏夹解除状态。
215.由此,如图16所示,在第二折叠部70中进行第二次折叠处理时,传送辊71a与传送辊71b分离,成为捏夹解除状态。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传送辊对71始终处于捏夹状态的结构相比,能够提高对于片材部件p的折叠位置的精度。
216.另一方面,包括向进行装册处理等装订的后处理装置等其他处理部传送的情况在内,如图18所示,在将折叠后的片材部件p传送到折叠处理装置14(参照图3)的外部时,在传送路73a中,传送辊71a能够与传送辊71b接触,该片材部件p由传送辊对71在捏夹状态下传送。
217.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折叠片材部件p时作为释放该片材部件p的空间使用的传送路73a兼作将片材部件p传送到折叠处理装置14的外部的排出路。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
与设置有在折叠片材部件p时用于释放该片材部件p的专用空间的结构相比,能够实现折叠处理装置14的小型化。
218.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6所示,构成传送路73a的全部(在此为3个)传送辊对71成为捏夹解除状态。然而,由于片材部件p的前端的位置根据片材部件p的折叠形态或片材部件p的尺寸而变化,因此设定为能够根据片材部件p的折叠形态或片材部件p的尺寸而变更捏夹解除的传送辊对71的数量。
219.例如,作为变形例,如图19所示,在片材部件p的尺寸较小的情况下,在传送路73a中,片材部件p的进入量比图16所示的情况短。因此,在此,在下游侧辊对86侧的传送辊对71(在此为1个)中,传送辊71a与传送辊71b分离(捏夹解除状态),在分支部83的传送辊对71(在此为2个)中,传送辊71a能够与传送辊71b接触(捏夹状态)。
220.即,在利用第二折叠部70折叠片材部件p时,在用于释放该片材部件p的传送路64a、73a中,仅使所需的传送辊对成为捏夹解除状态。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利用第二折叠部70折叠片材部件p时,与将全部的传送辊对71设为捏夹解除状态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消耗电力。
221.<第四实施方式>
222.对第四实施方式的折叠处理装置14的作用进行说明。
223.如图3所示,在具备本实施方式的折叠处理装置14的图像形成装置10中,当用户选择不进行折叠处理时,在折叠处理装置14内选择传送路径63,形成有图像并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2排出的片材部件p被排出到折叠处理装置14的外部。
224.另一方面,当用户选择进行折叠处理时,在折叠处理装置14内选择传送路径65,对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2排出的片材部件p进行折叠处理。
225.例如,作为一个例子,如图10b所示,参照图3、图21至图25对将片材部件p观音折(折叠三次)的情况进行说明。另外,图21至图24所示的片材部件p以能够了解该片材部件p的弯折状态的方式,将片材部件p的厚度示出得较厚。
226.如图3所示,由构成传送路径65的传送路64传送的片材部件p被向引导件80引导。该引导件80比第一折叠部68更靠近片材部件p的传送方向上的下游侧,片材部件p的前端碰到引导件80的抵接部80a。由此,片材部件p的前端被定位。
227.在该状态下,如图21所示,片材部件p在第一折叠部68中进行第一次折叠处理(片材部件p被折叠)。在第一折叠部68中,压入部件76接近传送路64,通过压入部件76的前端部76a将片材部件p压入折叠辊74a与折叠辊74b之间。
228.此时,在折叠辊对74中,折叠辊74a驱动,在片材部件p被压入部件76的前端部76a压入折叠辊82a与折叠辊82b之间的状态下,通过该折叠辊74a的驱动而对片材部件p赋予传送力。
229.该片材部件p以片材部件p的一部分(待折叠位置)为起点,在被折弯的状态下通过折叠辊74a与折叠辊74b之间。由此,片材部件p被加上折痕q1,片材部件p以折痕q1为前端被传送到传送路64a。
230.接着,如图22所示,加上折痕q1的片材部件p在第二折叠部70中进行第二次折叠处理。在第二折叠部70中,在由第二折叠部70传送片材部件p的方向上的上游侧设置有作为上游侧辊对的折叠辊对74,在由第二折叠部70传送的方向上的下游侧设置有下游侧辊对86。
231.在此,在第二折叠部70中,片材部件p成为被作为上游侧辊对的折叠辊对74和下游侧辊对86夹持的状态。
232.在本实施方式中的控制部102(参照图25)的控制模式中,在片材部件p的另一部分(待折叠位置)与压入部件84的前端部84a对置的位置,电动机100、101(参照图25)的驱动停止。因此,折叠辊82a、作为上游侧辊对的折叠辊74a和下游侧辊86a的旋转停止。
233.而且,若压入部件84接近传送路64a,由移动量检测传感器104(参照图25)检测出的压入部件84的移动量成为预先设定的移动量,即,若压入部件84的前端部84a经由片材部件p碰到折叠辊对82,则电动机100、101驱动,折叠辊82a、作为上游侧辊对的折叠辊74a以及下游侧辊86a在相同的时机开始旋转。
234.如图22所示,在加上折痕q1的片材部件p被压入部件84的前端部84a压入折叠辊82a与折叠辊82b之间的状态下,通过折叠辊82a的驱动而对片材部件p赋予传送力。在该状态下,压入部件84的前端部84a进一步向折叠辊对82侧移动,片材部件p被折叠辊82a和折叠辊82b夹持。而且,若电动机100的驱动电流上升,则压入部件84从传送路64a撤出。
235.该片材部件p以片材部件p的另一部分(待折叠位置)为起点,在弯折的状态下通过折叠辊82a与折叠辊82b之间。由此,在片材部件p上,除了折痕q1之外,还被加上折痕q2,片材部件p以折痕q2为前端被传送到传送路64b。
236.进而,如图23所示,加上折痕q1、q2的片材部件p在第三折叠部72中进行第三次折叠处理。在第三折叠部72中,在由第三折叠部72传送片材部件p的方向上的上游侧设置有作为上游侧辊对的折叠辊对82,在由第三折叠部72传送的方向上的下游侧设置有下游侧辊对92。
237.在此,在第三折叠部72中,片材部件p成为被作为上游侧辊对的折叠辊对82和下游侧辊对92夹持的状态。
238.在本实施方式中的控制部102(参照图25)的控制模式中,在片材部件p的又一部分(待折叠位置)与压入部件90的前端部90a对置的位置,电动机106、107(参照图25)的驱动停止。因此,折叠辊88b、作为上游侧辊对的折叠辊82a和下游侧辊92a的旋转停止。
239.而且,若压入部件90接近传送路64b,由移动量检测传感器108(参照图25)检测出的压入部件90的移动量成为预先设定的移动量,压入部件90的前端部90a经由片材部件p碰到折叠辊对88,则电动机106、107驱动,折叠辊88b、作为上游侧辊对的折叠辊82a以及下游侧辊92a在相同的时机开始旋转。
240.如图22所示,在加上折痕q2的片材部件p被压入部件90的前端部90a压入折叠辊88a与折叠辊88b之间的状态下,通过折叠辊88b的驱动而对片材部件p赋予传送力。在该状态下,压入部件90的前端部90a进一步向折叠辊对88侧移动,片材部件p被折叠辊88a和折叠辊88b夹持。而且,若电动机106的驱动电流上升,则压入部件90从传送路64b撤出。
241.该片材部件p以片材部件p的又一部分(待折叠位置)为起点,在弯折的状态下通过折叠辊88a与折叠辊88b之间。由此,如图24所示,在片材部件p上,除了折痕q1、q2之外,还进一步被加上折痕q3,片材部件p以折痕q3为前端被传送到传送路64c。由此,片材部件p被观音折。
242.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利用第二折叠部70和第三折叠部72折叠片材部件p时,利用沿着片材部件p的传送方向设置于折叠辊对的上游侧的上游侧辊对、以及沿着片材部
件p的传送方向设置于折叠辊对的下游侧的下游侧辊对夹持片材部件p。
243.作为比较例,在通过压入部件将片材部件p向折叠辊对侧压入时折叠辊对旋转的情况下,若该折叠辊、上游侧辊对以及下游侧辊对不同步,则片材部件p的折叠位置的精度有可能下降,另外,片材部件p有可能产生褶皱等损伤。
244.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的控制部102(参照图25)的控制模式中,例如,如图22、图25所示,在第二折叠部70中,在片材部件p的另一部分(待折叠位置)与压入部件84的前端部84a对置的位置,电动机100、101(参照图25)的驱动停止。因此,折叠辊82a、作为上游侧辊对的折叠辊74a和下游侧辊86a的旋转停止。
245.而且,若由移动量检测传感器104检测出的压入部件84的移动量成为预先设定的移动量,压入部件84的前端部84a经由片材部件p碰到折叠辊对82,则电动机100、101驱动,折叠辊82a、作为上游侧辊对的折叠辊74a以及下游侧辊86a在相同的时机开始旋转。
246.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在第二折叠部70中一边使折叠辊对82旋转一边利用压入部件84将片材部件p压入折叠辊对82之间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该片材部件p产生褶皱。
247.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3、图25所示,在第三折叠部72中,在片材部件p的又一部分(待折叠位置)与压入部件90的前端部90a对置的位置,电动机106、107(参照图25)的驱动停止。因此,折叠辊88b、作为上游侧辊对的折叠辊82a和下游侧辊92a的旋转停止。
248.而且,若由移动量检测传感器108检测出的压入部件90的移动量成为预先设定的移动量,压入部件90的前端部90a经由片材部件p碰到折叠辊对88,则电动机106、107驱动,折叠辊88b、作为上游侧辊对的折叠辊82a以及下游侧辊92a在相同的时机开始旋转。
249.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在第三折叠部72中一边使折叠辊对88旋转一边利用压入部件90将片材部件p压入折叠辊对88之间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该片材部件p产生褶皱。
250.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在第二折叠部70中折叠片材部件p时、即通过压入部件84将片材部件p压入折叠辊对82之间时,不使折叠辊对82旋转。
251.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一边使折叠辊对82旋转一边利用压入部件84将片材部件p压入折叠辊对82之间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该片材部件p产生褶皱。另外,在第三折叠部72中也进行与第二折叠部70同样的控制。
252.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在第二折叠部70中折叠片材部件p时,作为上游侧辊对的折叠辊对74夹持该片材部件p。因此,在通过压入部件84将片材部件p压入折叠辊对82之间时,不使折叠辊对82和该折叠辊对74旋转。
253.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一边使折叠辊对74旋转一边利用压入部件84将片材部件p压入折叠辊对82之间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该片材部件p产生褶皱。另外,在第三折叠部72中也进行与第二折叠部70同样的控制。
254.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在第二折叠部70中折叠片材部件p时,下游侧辊对86夹持该片材部件p。因此,在通过压入部件84将片材部件p压入折叠辊对82之间时,不使折叠辊对82和该下游侧辊对86旋转。
255.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一边使折叠辊对74旋转一边利用压入部件84将片材部件p压入折叠辊对82之间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该片材部件p产生褶皱。另外,在第三折叠部72中也进行与第二折叠部70同样的控制。
256.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图21所示的第一折叠部68中,在折叠片材部件p时,能够
执行在通过压入部件76将片材部件p压入折叠辊对74之间时不使该折叠辊对74的旋转停止的控制模式。即,在第一折叠部68中,在使折叠辊对74旋转的状态下,通过压入部件76将片材部件p压入折叠辊对74之间。
257.在第一折叠部68中,片材部件p碰到图3所示的引导件80的抵接部80a,第一折叠部68折叠的位置的偏差得到抑制。因此,在第一折叠部68中,也能够在使折叠辊对74旋转的状态下折叠片材部件p。此外,在该控制模式中,与执行在折叠片材部件p时将片材部件p压入始终停止的折叠辊对74之间的控制模式的情况相比,生产率得到提高。
258.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图20所示的第一折叠部68的折叠辊对74兼作第二折叠部70的上游侧辊对。此外,第二折叠部70的折叠辊对82兼作第三折叠部72的上游侧辊对。因此,与例如在第二折叠部70、第三折叠部72设置专用的上游侧辊对的结构相比,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削减部件数量。另外,当然也可以对第二折叠部70、第三折叠部72设置专用的上游侧辊对。
259.在本实施方式中,折叠片材部件p的折叠部62设置在3处(第一折叠部68、第二折叠部70、第三折叠部72)。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将片材部件p折叠三次,与折叠部为2处以下的情况相比,折叠形态得到增加。
260.在此,作为折叠形态,例如,对于折叠片材部件p两次的情况,可举出图11a所示的z字折、图11b所示的内三折、图11c所示的外三折、图11d所示的四折。另一方面,对于折叠片材部件p三次的情况,除了图10b所示的观音折以外,还可以举出图10a所示的风琴折。换言之,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进行在折叠部为2处以下的情况下无法进行的片材部件p的观音折、风琴折等。
261.<第五实施方式>
262.对第五实施方式的折叠处理装置14的作用进行说明。
263.如图3所示,在具备本实施方式的折叠处理装置14的图像形成装置10中,当用户选择不进行折叠处理时,在折叠处理装置14内选择传送路径63,形成有图像并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2排出的片材部件p被排出到折叠处理装置14的外部。
264.另一方面,当用户选择进行折叠处理时,在折叠处理装置14内选择传送路径65,对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2排出的片材部件p进行折叠处理。
265.例如,作为一个例子,如图10b所示,参照图3、图27至图30对将片材部件p观音折(折叠三次)的情况进行说明。另外,图27至图30所示的片材部件p以能够了解该片材部件p的弯折状态的方式,将片材部件p的厚度示出得较厚。
266.如图3所示,由构成传送路径65的传送路64传送的片材部件p被向引导件80引导。该引导件80比第一折叠部68更靠近片材部件p的传送方向上的下游侧,片材部件p的前端碰到引导件80的抵接部80a。由此,片材部件p的前端被定位。
267.在该状态下,如图27所示,片材部件p在第一折叠部68中进行第一次折叠处理(片材部件p被折叠)。在第一折叠部68中,压入部件76接近传送路64,通过压入部件76的前端部76a将片材部件p压入折叠辊74a与折叠辊74b之间。
268.此时,在折叠辊对74中,折叠辊74a驱动,通过该折叠辊74a的驱动而对片材部件p赋予传送力。片材部件p以片材部件p的一部分(q1)为起点,在被折弯的状态下通过折叠辊74a与折叠辊74b之间。由此,片材部件p被加上折痕q1,片材部件p以折痕q1为前端被传送到
传送路64a。
269.接着,如图28所示,加上折痕q1的片材部件p在第二折叠部70中进行第二次折叠处理。在第二折叠部70中,在由第二折叠部70传送片材部件p的方向上的上游侧设置有作为上游侧辊对的折叠辊对74,在由第二折叠部70传送的方向上的下游侧设置有下游侧辊对86。
270.之后,片材部件p成为被折叠辊对74和下游侧辊对86夹持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压入部件84接近传送路64a,在压入部件84的前端部84a经由片材部件p被压入折叠辊82a与折叠辊82b之间的状态下,通过折叠辊对82的驱动而对片材部件p赋予传送力。
271.片材部件p以片材部件p的另一部分(q2)为起点,在弯折的状态下通过折叠辊82a与折叠辊82b之间。由此,在片材部件p上,除了折痕q1之外,还被加上折痕q2,片材部件p以折痕q2为前端被传送到传送路64b。
272.进而,如图29所示,加上折痕q1、q2的片材部件p在第三折叠部72中进行第三次折叠处理。在第三折叠部72中,在由第三折叠部72传送片材部件p的方向上的上游侧设置有作为上游侧辊对的折叠辊对82,在由第三折叠部72传送的方向上的下游侧设置有下游侧辊对92。
273.之后,片材部件p成为被折叠辊对82和下游侧辊对92夹持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压入部件90接近传送路64b,压入部件90的前端部90a经由片材部件p被压入折叠辊88a与折叠辊88b之间。
274.另一方面,在加上折痕q1、q2的片材部件p被压入部件90的前端部90a压入折叠辊88a与折叠辊88b之间的状态下,通过折叠辊对88的驱动而对片材部件p赋予传送力。
275.片材部件p以片材部件p的又一部分(q3)为起点,在弯折的状态下通过折叠辊88a与折叠辊88b之间。由此,如图30所示,在片材部件p上,除了折痕q1、q2之外,还进一步被加上折痕q3,片材部件p以折痕q3为前端被传送到传送路64c。由此,片材部件p被观音折。
276.然后,被观音折的片材部件p从传送路64c传送到传送路73,并且被传送到折叠处理装置14(参见图3)的外部。
277.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折叠片材部件p的折叠部62设置在3处(第一折叠部68、第二折叠部70、第三折叠部72)。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将片材部件p折叠三次,与折叠部为2处以下的情况相比,折叠形态得到增加。
278.在此,作为折叠形态,例如,对于折叠片材部件p两次的情况,可举出图11a所示的z字折、图11b所示的内三折、图11c)所示的外三折、图11d所示的四折。另一方面,对于折叠片材部件p三次的情况,除了图10b所示的观音折以外,还可以举出图11a所示的风琴折。换言之,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进行在折叠部为2处以下的情况下无法进行的片材部件p的观音折、风琴折等。
279.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6所示,由第一折叠部68、第二折叠部70和第三折叠部72配置成在正面观察时呈三角形状。由此,例如与第一折叠部68、第二折叠部70以及第三折叠部72配置为直线状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折叠处理装置14的小型化。
280.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1所示,设置有连接第一折叠部68和第三折叠部72的传送路64d,能够将片材部件p从第一折叠部68直接传送到第三折叠部72。
281.使用该传送路64d的传送路径65d是在将片材部件p折叠两次的情况下传送片材部件p的路径。如图32至图34所示,该片材部件p通过从传送路径65分支的传送路64d、传送路
64c以及传送路73被传送到折叠处理装置14的外部。
282.例如,在不具有该传送路64d的情况下,在将片材部件p折叠两次时,如图28所示,该片材部件p在第一折叠部68中进行第一次折叠处理之后,在第二折叠部70中进行第二次折叠处理,然后通过传送路64b和传送路73被传送到折叠处理装置14的外部(参照图3)。
283.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具有传送路64d,在将片材部件p折叠两次时,该片材部件p如图32所示,通过第一折叠部68进行第一次折叠处理,但如图33所示,由第三折叠部72进行第二次折叠处理。
284.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该片材部件p通过传送路64d、传送路64c和传送路73被传送到折叠处理装置14的外部。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片材部件p折叠两次时,使用将片材部件p折叠三次时使用的传送路64c。这样,通过在将片材部件p折叠两次的情况和将片材部件p折叠三次的情况下共用传送路64c,不需要在将片材部件p折叠两次时使用的专用的传送路64b。
285.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折叠处理装置14中,能够消除传送路64b。由此,与对应于片材部件p的折叠次数而分别设置有传送路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该折叠处理装置14的小型化。
286.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具有从第一折叠部68直接向第三折叠部72引导的传送路64d,在将片材部件p折叠两次时,与经由第二折叠部70从第一折叠部68向第三折叠部72传送片材部件p的情况相比,生产率得到提高。
287.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在将片材部件p折叠两次时利用第一折叠部68进行第一次折叠处理、利用第三折叠部72进行第二次折叠处理的规格进行了说明,但当然也可以在利用第一折叠部68进行第一次折叠处理之后,利用第二折叠部70进行第二次折叠处理。
288.这样,通过对应于片材部件p的折叠次数,按照第一折叠部68、第二折叠部70的顺序进行该片材部件p的折叠处理,与在折叠两次时从第一折叠部68向第三折叠部72传送片材部件p的情况相比,与折叠次数无关,折叠路径为1个即可,因此能够使机构简单化。
289.此外,通过对应于片材部件p的折叠次数,按照第一折叠部68、第二折叠部70的顺序进行该片材部件p的折叠处理,与共用传送路的情况相比,控制较容易。
290.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图26所示的第一折叠部68的折叠辊对74兼作第二折叠部70的上游侧辊对。此外,第二折叠部70的折叠辊对82兼作第三折叠部72的上游侧辊对。因此,与例如在第二折叠部70、第三折叠部72设置专用的上游侧辊对的结构相比,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削减部件数量。另外,当然也可以对第二折叠部70、第三折叠部72设置专用的上游侧辊对。
291.以上,作为用于实施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使用一个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丝毫不限定于这一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施加各种变形,折叠处理装置也可以仅设置2个折叠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