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底坑电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665960发布日期:2022-04-14 20:57阅读:273来源:国知局
一种无底坑电梯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梯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无底坑电梯。


背景技术:

2.随着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电梯行业发展迅速。一方面,地产行业的发展极大地带动了电梯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随着电梯产能的提升,市场的选择面也随之拓宽。为适应市场及用户的需求,各种新技术层出不穷。如无机房电梯、别墅电梯、无底坑电梯等技术,提高了市场兼容度,降低了电梯的使用门槛,极大的促进了电梯的发展和普及。
3.目前,旧楼加装电梯具有强大的市场潜能。但是就目前来讲,旧楼加装电梯只在经济较发达的一二线城市具有较高的普及率,在一些中小城市普及还具有一定的难度。主要原因为:传统电梯在旧楼安装较为麻烦,需要挖掘电梯缓冲用的底坑,会占用旧楼底层的较多的空间,电梯安装较为繁琐,电梯维护人员在检修时也存在的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底坑电梯,其能够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对应的解决方案,具有安装方便、占用空间小以及检修较为安全的有益效果。
5.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无底坑电梯,其包括轿厢主体和缓冲结构,轿厢主体的底部倾斜设置有第一主梁,轿厢主体的两对应的外侧壁均设置有撞击结构,撞击结构连接于第一主梁的两端,缓冲结构安装于电梯井道基层,撞击结构与缓冲结构对应设置。
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一主梁与轿厢底部的中心线具有倾斜角,倾斜角的范围为30
°
~60
°

8.倾斜角的范围为30
°
~60
°
,能够使得第一主梁的两端避开轿厢主体的立柱,同时撞击结构连接在第一主梁的两端,使得缓冲结构与第一主梁两端也形成对应,此外倾斜角在30
°
~60
°
的范围内,能够使得第一主梁的两端更加贴近轿厢主体的两侧壁,两缓冲结构之间的距离也更加贴近,因此可以使得本产品所占用的安装空间更小。
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一主梁为拱形梁,拱形梁的顶点与轿厢主体底部的重心连接。
10.拱形梁向轿厢底部拱起,其最高点与轿厢主体底部的重心固定连接在一起,能够提高对轿厢主体的承载稳定性,防止轿厢主体的发生受力不均,轿厢主体的升降更加平稳。
1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轿厢主体的底部与拱形梁的间隙处设置有缓冲件。
12.缓冲件填充满拱形梁与轿厢主体底部的间隙,使得类似于“扁担”的拱形梁使用寿命更长,在轿厢主体下降时,缓冲件能够更大程度的削弱轿厢主体的受到的震动,提升乘客
的电梯乘坐体验。
1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安装于井道内的对重组件,对重组件包括安装于井道内的对重框和安装于井道基层的对重缓冲器,对重框的框体内安装有多个对重块,对重框的顶部安装有对重反绳轮,对重反绳轮通过曳引机与轿厢主体连接。
14.对重块安装于对重框内,对重框的两侧边安装有导靴,导靴与井道内安装的对重导轨滑动连接,对重块具有较大的重量,随着轿厢主体升降,能够起到平衡轿厢主体的作用,使得轿厢主体升降更加稳定。
1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对重框内还设有与对重缓冲器对应的容纳腔,容纳腔的顶部设置有防撞件。
16.当轿厢主体上升时,对重缓冲器逐渐靠近容纳腔靠近并伸入至容纳腔内,当轿厢主体上升并越程时,容纳腔的顶部与对重缓冲器发生撞击,防止轿厢主体进一步越程。
1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撞击结构包括撞击件,撞击件设置于轿厢主体的两外侧壁,撞击件与缓冲结构对应。
18.轿厢主体下降时,撞击件与缓冲结构发生碰撞,使得轿厢主体平稳停靠。
1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缓冲结构包括电梯缓冲器,电梯缓冲器设置于电梯井道的基层并与容纳腔对应。
20.电梯缓冲器最终与轿厢主体两侧的撞击件接触,通过其自身的缓冲作用,使得轿厢主体的停靠更加稳定。
2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轿厢主体的外侧壁均设置有连接板,连接板的一端与撞击件连接,另一端与第一主梁连接,连接板与第一主梁、撞击件的连接处均设置有加强筋。
22.连接板设置在轿厢主体侧壁后,使得第一主梁、撞击件与轿厢主体的连接更加稳固;加强筋的设置能够降低第一主梁、撞击件与连接板的连接处的应力集中。
2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护脚板和安装于井道基层的导轨,护脚板包括彼此铰接的第一导板和第二导板,第一导板与轿厢连接,第二导板设置有与导轨适配的导轮,第二导板与轿厢底部连接有用于复位的弹簧。
24.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至少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
25.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包括轿厢主体和缓冲结构,轿厢主体与电梯井道内的导轨滑动连接,轿厢主体内部用于承载乘客上下升降;轿厢主体的底部倾斜设置有第一主梁,第一主梁用于承受轿厢主体的重量;轿厢主体的两对应的外侧壁还设置有撞击结构,撞击结构连接于第一主梁的两端,撞击结构与第一主梁连接形成一体式结构,升高了轿厢主体的撞击受力点,使得轿厢主体的撞击受力点位于轿厢主体的两侧;缓冲结构安装于电梯井道基层水平面,撞击结构与缓冲结构对应设置,因此无需在基层以下挖掘底坑,不会占用额外的空间,轿厢主体下降至最底层时,其底部平面与基层所在平面基本保持水平,因此使得本产品的安装更加方便,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电梯,维护人员检修时无需处于较深的底坑内进行排查维护,降低了安全隐患;轿厢主体撞击缓冲时,撞击结构与缓冲结构接触,在基层以上的位置完成撞击,通过缓冲结构抵消轿厢主体的冲击力;因为缓冲结构安装在井道的基层面,且撞击结构设置在轿厢主体两侧提高了轿厢主体的受力点,改变了传统电梯底部受力的缺点,在轿厢主体停靠时更加平稳,乘坐更加舒心;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电梯,本实用
新型实施例中的轿厢主体的受力点位于其两外侧,因此在井道的底部只需预留出深度较浅的坑体或者基本无底坑,从而实现无底坑的技术特点,只需占用较小的空间。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具有安装方便、占用空间小以及检修较为安全的有益效果。
附图说明
2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27.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轿厢主体的示意图;
28.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拱形梁与轿厢主体的连接示意图;
29.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对重组件的示意图;
30.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供的对重组件的俯视图;
31.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供的对重组件的立体简图(未示意对重块);
32.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无底坑电梯的工作示意图;
33.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护脚板的安装示意图;
34.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护脚板的折叠状态示意图。
35.图标:100-轿厢主体,110-第一主梁,111-倾斜角,120-撞击结构,122-撞击件,130-连接板,140-加强筋,160-立柱,200-缓冲结构,310-缓冲件,410-稳固件,510-对重组件,511-对重框,512-对重反绳轮,513-对重块,514-第二主梁,515-容纳腔,516-防撞件,517-对重缓冲器,610-基层,710-导靴,810-曳引机,910-护脚板,911-第一导板,912-第二导板,913-导轮,920-导向轨,930-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36.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37.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8.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39.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
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40.此外,若出现术语“水平”、“竖直”、“悬垂”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41.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代表至少2个。
42.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出现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43.实施例
44.请参照图1至图8,所示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无底坑电梯,其包括轿厢主体100和缓冲结构200,轿厢主体100与电梯井道内的电梯导轨滑动连接,轿厢主体100内部用于承载乘客上下升降,需要说明的是,轿厢主体100的动力来源为曳引机810(现有技术);轿厢主体100的底部倾斜设置有第一主梁110,第一主梁110与轿厢主体100底部的重心连接,用于承受轿厢主体100在极限状态的冲击能量;轿厢主体100的左右两侧壁均设置有撞击结构120,与缓冲结构200对应,通过与缓冲结构200的撞击完成对轿厢主体100的下降缓冲,撞击结构120连接于第一主梁110的两端,撞击结构120与第一主梁110连接形成一体式结构,升高了轿厢主体100的撞击受力点,使得轿厢主体100的撞击受力点位于轿厢主体100的两侧;缓冲结构200安装于电梯井道基层610水平面,方便工作人员直接安装,安装较为简便;撞击结构120与缓冲结构200对应设置,因此无需在基层610以下挖掘底坑,不会占用额外的空间,轿厢主体100下降至最底层时,其底部平面与基层610所在平面基本保持水平,因此使得本产品的安装更加方便,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电梯,无需预留底坑或者只需预留较浅的坑体,使得维护人员检修时无需处于较深的底坑内进行排查维护,降低了安全隐患。
45.轿厢主体100下降缓冲时,撞击结构120与缓冲结构200接触,在基层610以上的位置完成撞击,通过缓冲结构200抵消轿厢主体100的冲击力,使得轿厢主体100的下降更加稳定;因为缓冲结构200安装在井道的基层610面,且撞击结构120设置在轿厢主体100两侧提高了轿厢主体100的撞击受力点,改变了传统电梯底部受力的特性,在轿厢主体100停靠时更加平稳,乘客乘坐时更加舒心;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电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轿厢主体100的受力点位于其两外侧,因此在井道的底部只需预留出深度较浅的坑体或者基本无底坑,从而实现无底坑的技术特点,只需占用较小的空间。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具有安装方便、占用空间小以及检修较为安全的有益效果。
4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一主梁110与轿厢底部的中心线具有倾斜角111,倾斜角111的范围为30
°
~60
°
。倾斜角111的范围为30
°
~60
°
,能够使得第一主梁110的两端避开轿厢主体100的立柱160(处于轿厢主体100侧面的中部,为现有技术),同时撞击结构120连接在第一主梁110的左右两端,使得缓冲结构200与第一主梁110两端也形成对应,此外倾斜角111在30
°
~60
°
的范围内,能够使得第一主梁110的两端更加贴近轿厢主体100的两侧壁,相应的,由于缓冲结构200与撞击结构120相对应设置,两缓冲结构200之间的距离也更加贴近,因此可以使得本产品所占用的安装空间更小。
47.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倾斜角111为α,α选取30
°
,在其他实施例中,α也可以选择其他角度。
4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一主梁110为拱形梁,拱形梁的顶点与轿厢主体100底部的重心连接。如图2所示,拱形梁的中心位置向轿厢底部拱起,其最高点与轿厢主体100底部的重心固定连接在一起,具体连接方式可以选择焊接,保证拱形梁受力均匀,能够提高对轿厢主体100的承载稳定性,同时也能够防止轿厢主体100的发生受力不均,使得轿厢主体100的升降更加平稳。
4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轿厢主体100的底部与拱形梁的间隙处设置有缓冲件310。如图2所示,缓冲件310填充满拱形梁与轿厢主体100底部的间隙,能够降低拱形梁受到的压迫力,使得类似于“扁担”的拱形梁使用寿命更长;在轿厢主体100下降时,缓冲件310能够更大程度的削弱轿厢主体100的受到的震动,使得轿厢主体100下降更加平稳,提升乘客的电梯乘坐体验。
50.需要说明的是,缓冲件310可以选择橡胶垫片,橡胶垫片具有良好的弹性和延展性,能够起到良好的减震效果,使得轿厢主体100下降至最底层时产生的振动更小,提升轿厢主体100的稳定性。在其他实施例中,缓冲件310还可以选择发泡树脂垫片,能达到良好的减震效果即可。
5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安装于井道内的对重组件510,对重组件510包括安装于井道内的对重框511和安装于井道基层的对重缓冲器517,对重框511的框体内安装有多个对重块513,对重框511的顶部安装有对重反绳轮512,对重反绳轮512通过曳引机810与轿厢主体100连接。如图3所示,对重块513安装于对重框511内,多个对重块513自上而下的竖直排列在对重框511内;对重框511的两侧边安装有导靴710,导靴710与井道内安装的对重导轨滑动连接,曳引机810的一端通过缆绳与轿厢主体100的顶端连接,曳引机810的另一端连接对重反绳轮512,使得对重框511能随着轿厢主体100的上升而下降,下降而上升;即轿厢主体100升降时,对重块513能够起到平衡轿厢主体100的作用,使得轿厢主体100升降更加稳定。
52.需要说明的是,对重块513可以选择水泥混凝土对重块513,造价较低,能够对轿厢主体100起到良好的平衡作用。
5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上述对重框511内还设有与对重缓冲器517对应的容纳腔515,容纳腔515的顶部设置有防撞件516。当轿厢主体100上升时,对重缓冲器517逐渐靠近容纳腔515靠近并伸入至容纳腔515内,当轿厢主体100上升并越程时,容纳腔515的顶部的防撞件516与对重缓冲器517发生撞击,防止轿厢主体100进一步越程。
54.需要说明的是,对重缓冲器517可以选择型号为zla的聚氨酯缓冲器,起到良好的缓冲效果。
5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撞击结构120包括撞击件122,撞击件122水平设置在轿厢主体100的两外侧壁,撞击件122与缓冲结构200对应。如图1所示,第一主梁110的右端向上偏,左端向下偏,因此位于轿厢主体100右侧的撞击件122位于轿厢主体100右侧壁的竖直中心线的右侧,与缓冲结构200对应;位于轿厢主体100左侧的撞击件122位于轿厢主体100左侧壁的竖直中心线的左侧。当轿厢主体100下降时,撞击件122与缓冲结构200逐渐靠近,最后与撞击件122碰撞在一起,完成对轿厢主体100的缓冲停靠。
5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缓冲结构200包括电梯缓冲器,电梯缓冲器设置于电梯井道的基层610并与容纳腔515对应。如图1和图6所示,电梯缓冲器具有两个,分别安装在轿厢主体100的左右两侧的井道基层610水平面,与两个撞击件122的设置位置对应,轿厢主体100竖直下降时,电梯缓冲器与撞击件122接触,通过电梯缓冲器自身的缓冲作用,抵消掉轿厢主体100下降时的冲击力,使得轿厢主体100的停靠更加稳定。
57.需要说明的是,电梯缓冲器可以选择型号为jhq-c的缓冲器,具有缓冲效果好,耐冲击、抗压性能好,在缓冲过程无噪音、无火花、防爆性好的有益效果。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选择其他类型的电梯缓冲器,只需达到为轿厢主体100降低冲击的效果即可。
5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轿厢主体100的左右两侧壁均设置有连接板130,连接板130的一端与撞击件122连接,另一端与第一主梁110连接,连接板130与第一主梁110、撞击件122的连接处均设置有加强筋140。连接板130的表面面积较大,两个连接板130设置在轿厢主体100侧壁后,使得第一主梁110、撞击件122与轿厢主体100的连接更加稳固;加强筋140的设置能够降低第一主梁110、撞击件122与连接板130的连接处的应力集中,进一步的提高连接稳固性。
59.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对重框511位于对重块513的上方设置有第二主梁514,第二主梁514与最顶端的对重块513抵接。第二主梁514的设置能够有效地防止对重块513在轿厢主体100的升降过程中发生移动,使得对重块513的放置更加稳定,不会影响到轿厢主体100的升降稳定性。
60.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对重框511还设置有防止变形的稳固件410。稳固件410的两端分别支撑柱对重框511的两侧边,且稳固件410的结构强度大于对重框511的结构强度,能够避免容纳腔515挤压缓冲结构200,即稳固件410能够削弱撞击件122与缓冲结构200撞击时产生的冲击力,防止对重块513向内挤压容纳腔515。
61.需要说明的是,稳固件410为弧形稳固件,弧形凸起朝向远离轿厢主体100的一侧,在轿厢主体100下降时不会阻挡到撞击件122与电梯缓冲器的接触,设计合理。
6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和8所示,还包括护脚板910和安装于井道基层的导向轨920,护脚板910包括彼此铰接的第一导板911和第二导板912,第一导板911与轿厢主体100连接,具体连接方式可以选择焊接;第二导板912设置有与导向轨920适配的导轮913,导轮913可以在导向轨920上滑动,然后随着轿厢主体100的下降,第二导板912逐步转动折叠至轿厢主体100的底部;第二导板912与轿厢主体100底部连接有用于复位的弹簧930,在轿厢主体100上升时,处于压缩状态的弹簧930复位,从而推动第二导板912复位到竖直的状态。护脚板910的设置能够保护人的脚不受电梯的剪切伤害,在轿厢主体100没有完全平层时,防止乘客在出入轿厢主体100时脚卡在井道从而造成伤害,进一步提高本产品的安全性。
63.无底坑电梯的工作原理:轿厢主体100在曳引机810的牵引下升降,电梯缓冲器安装在井道基层610所在的平面,且与轿厢主体100底部的第一主梁110两端对应设置,当轿厢主体100下降时,两侧的容纳腔515逐渐与电梯缓冲器靠近,最终撞击件122与电梯缓冲器接触,通过电梯缓冲器自身的缓冲作用,抵消掉轿厢主体100下降时的冲击力,完成轿厢主体100的停靠;当轿厢主体100上升时,对重框511下降,对重缓冲器517逐渐靠近容纳腔515靠近并伸入至容纳腔515内,当轿厢主体100上升并越程时,容纳腔515的顶部的防撞件516与
对重缓冲器517发生撞击,防止轿厢主体100进一步越程。
64.综上,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无底坑电梯,其包括轿厢主体100和缓冲结构200,轿厢主体100与电梯井道内的导轨滑动连接,轿厢主体100内部用于承载乘客上下升降,轿厢主体100的底部倾斜设置有第一主梁110,用于承受轿厢主体100在极限状态的冲击能量,第一主梁110为拱形梁,拱形梁的顶点与轿厢主体100底部的重心连接,能够提高对轿厢主体100的承载稳定性;轿厢主体100的两外侧壁还设置有撞击结构120,撞击结构120连接于第一主梁110的两端,撞击结构120与第一主梁110连接形成一体式结构,升高了轿厢主体100的受力点,使得轿厢主体100的撞击受力点位于轿厢主体100的两侧;缓冲结构200包括电梯缓冲器,电梯缓冲器设置于电梯井道的基层610并与撞击结构120对应,因此无需在基层610以下挖掘底坑,不会占用额外的空间,轿厢主体100下降至最底层时,其底部平面与基层610所在平面基本保持水平,因此使得本产品的安装更加方便,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电梯,维护人员检修时无需处于较深的底坑内进行排查维护,降低了安全隐患;轿厢主体100下降缓冲时,撞击件122与电梯缓冲器接触,在基层610以上的位置完成撞击,通过电梯缓冲器抵消轿厢主体100的冲击力;缓冲结构200安装在井道的基层610面,且撞击件122设置在轿厢主体100两侧提高了轿厢主体100的受力点,改变了传统电梯底部受力的特性,在轿厢主体100停靠时更加平稳,乘坐更加舒心;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电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轿厢主体100的受力点位于其两外侧,因此在井道的底部只需预留出深度较浅的坑体或者基本无底坑,从而实现无底坑的技术特点,只需占用较小的空间。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具有安装方便、占用空间小以及检修较为安全的有益效果。
65.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