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梯减震轿厢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357089发布日期:2021-11-10 09:25阅读:69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梯减震轿厢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电梯设备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电梯减震轿厢。


背景技术:

2.目前电梯是指服务于建筑物内若干特定的楼层,其轿厢运行在至少两列垂直于水平面或与铅垂线倾斜角小于15
°
的刚性轨道运动的永久运输设备。轿厢是电梯用来运载乘客或货物及其他载荷的轿体部件。
3.相关技术,电梯轿厢外设置有轿厢架,电梯轿厢的轿底与轿厢架底梁之间设置有承载板,承载板上铺设有减震垫,减震垫采用橡胶垫材质,当轿厢震动时,减震垫起到了缓冲作用。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有减震垫缓冲减震能力有限,无法跟随轿厢震动情况调整减震能力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改善减震垫缓冲减震能力有限,无法跟随轿厢震动情况调整减震能力的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电梯减震轿厢。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电梯减震轿厢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电梯减震轿厢,包括轿厢本体和承载板,所述轿厢本体与承载板之间设置有减震组件,减震组件竖直设置,减震组件包括外筒、内筒和第一弹簧,内筒顶部与轿厢本体底部固定连接,内筒底部深入外筒顶端内部,内筒外壁与外筒内壁之间存在间隙,外筒底端与底板固定连接,第一弹簧同时位于外筒和内筒内部,内筒与底板之间设置有供增强减震组件减震能力的缓冲组件。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轿厢本体产生竖向晃动时,内筒底端沿竖直方向在外筒内部进行位移,从而将第一弹簧压缩,第一弹簧压缩产生形变,继而产生回弹力对轿厢本体的下坠产生阻力,起到缓冲减震的效果,同时缓冲组件进一步加强了缓冲组件的减震能力;轿厢本体下坠的程度越大,第一弹簧被压缩的程度越大,从而产生的回弹力越大,达到减震组件跟随轿厢本体震动幅度的大小,从而调整减震组件减震能力大小的效果。
9.可选的,所述承载板上固定设置有垫台,垫台竖直中心线和轿厢本体竖直中心线共线,垫台竖直高度与外筒竖直高度相同,缓冲组件包括挡板、第二弹簧、牵引线和定位板,挡板水平设置,挡板底面与垫台顶面抵接,挡板沿靠近或远离内筒方向滑动,定位板固定设置在垫台顶部,定位板位于挡板和内筒之间,牵引线一端与挡板正对内筒的竖直侧壁固定连接,另一端贯穿定位板与内筒外壁固定连接,第二弹簧环套在牵引线上且位于挡板和定位板之间,牵引线水平绷紧状态下,第二弹簧处于原长状态。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垫台为缓冲组件的设置提供了固定位置,当轿厢本体下坠震动后,内筒底端沿竖直方向在外筒内部滑动,内筒带动牵引线移动,牵引线拉扯挡板向定位板处移动,挡板配合定位板将第二弹簧压缩,第二弹簧产生形变从而对内筒的下移产
生抵抗力,达到加强减震组件减震能力的效果。
11.可选的,所述外筒上开设有定位孔,牵引线远离挡板一端贯穿定位孔与内筒外壁固定连接。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定位孔的设置限定了牵引线的移动路径,即使内筒底端相对外筒向上位移,此时内筒带动牵引线位移同样能压缩第二弹簧,使缓冲组件发挥作用,达到跟随轿厢本体震动幅度的大小,从而调整减震组件减震能力大小的效果。
13.可选的,所述垫台顶部固定设置有龙门架,龙门架沿垂直挡板滑动方向水平横跨挡板。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龙门架的设置使挡板始终紧贴垫台顶部滑动,避免挡板翘起现象的发生。
15.可选的,所述垫台顶部设有容纳槽,容纳槽竖直开设且开口朝上,第二弹簧处于原长状态下,挡板靠近定位板一端位于龙门架下方且挡板完全遮盖容纳槽槽口,垫台上设置有弹性组件,弹性组件位于容纳槽内,弹性组件包括垫板、连接杆和第三弹簧,垫板水平设置,垫板周向侧壁与容纳槽内壁抵接,连接杆竖直设置,连接杆顶端与垫板底面固定连接,连接杆底端与容纳槽槽底抵接,连接杆和垫板沿竖直方向的高度之和等于容纳槽竖直高度,第三弹簧套设在连接杆外部,第三弹簧底端与容纳槽槽底固定连接,顶端与垫板底面抵接,垫板收纳在容纳槽内时,第三弹簧处于压缩状态。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容纳槽的开设为弹性组件提供了设置位置,当第二弹簧被压缩至极限时,即缓冲组件和减震组件两者同时作用于轿厢本体依旧无法阻止轿厢本体继续下坠,此时挡板移开,容纳槽槽口完全暴露,第三弹簧恢复形变将垫板连带连接杆向上顶起,第三弹簧的回弹力通过垫板传递给轿厢本体底部,对轿厢本体的下坠起到缓冲减震的效果,达到跟随轿厢本体震动幅度的大小,从而调整本技术减震能力大小的效果。
17.可选的,所述内筒底端固定设置有橡胶圈。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内筒底端下移到极限位置时,橡胶圈的设置对内筒的下移产生了缓冲作用,同时减少刚性碰撞产生的损伤。
19.可选的,所述轿厢本体底面上固定设置有缓冲垫层,缓冲垫层铺满整个轿厢本体底面,缓冲垫层采用橡胶材质制成的缓冲垫层。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弹性组件、缓冲组件和减震组件同时作用于轿厢本体依旧无法阻止轿厢本体继续下坠时,缓冲垫层对轿厢本体的下坠震动起到了最终减震和缓冲的效果。
21.可选的,所述缓冲组件、减震组件、弹性组件和容纳槽均设置有两个且以垫台竖直中心线为对称轴对称设置。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称设置的缓冲组件、减震组件、弹性组件和容纳槽起到轿厢本体受力平衡的效果。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轿厢本体下坠的程度越大,第一弹簧被压缩的程度越大,从而产生的回弹力越大,达到减震组件跟随轿厢本体震动幅度的大小,从而调整减震组件减震能力大小的效果;
25.2.牵引线拉扯挡板向定位板处移动,挡板配合定位板将第二弹簧压缩,第二弹簧产生形变从而对内筒的下移产生抵抗力,使缓冲组件达到加强减震组件减震能力的效果;
26.3.弹性组件的设置进一步达到跟随轿厢本体震动幅度的大小,从而调整本技术对轿厢本体减震能力大小的效果。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竖向结构剖视图。
29.附图标记说明:1、轿厢本体;2、承载板;3、减震组件;31、内筒;311、橡胶圈;32、外筒;321、定位孔;33、第一弹簧;4、缓冲组件;41、挡板;42、第二弹簧;43、牵引线;44、定位板;5、垫台;51、龙门架;52、容纳槽;6、弹性组件;61、垫板;62、连接杆;63、第三弹簧;7、缓冲垫层。
具体实施方式
30.以下结合附图1

2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1.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电梯减震轿厢。
32.参照图1和图2,一种电梯减震轿厢包括轿厢本体1,轿厢本体1下方设置有承载板2,承载板2固定设置在轿厢架上,承载板2水平设置。轿厢本体1与承载板2之间设置有减震组件3、缓冲组件4和弹性组件6,缓冲组件4和弹性组件6配合减震组件3达到随轿厢本体1震动幅度的大小,从而调整本技术对轿厢本体1减震能力大小的效果。
33.参照图1和图2,减震组件3包括内筒31、外筒32和第一弹簧33,内筒31和外筒32均竖直设置且均为中空管状,内筒31顶部与轿厢本体1底部固定连接,内筒31底部深入外筒32顶部内部,内筒31外壁与外筒32内壁之间存在间隙以便配合后续缓冲组件4,外筒32底端与承载板2顶面固定连接,第一弹簧33同时位于外筒32和内筒31内部,第一弹簧33顶端与轿厢本体1底部固定连接,第一弹簧33底端与承载板2顶面固定连接,内筒31底端固定设置有橡胶圈311,橡胶圈311对内筒31端部起到保护作用,同时在内筒31抵接到承载板2时起到缓冲作用,当轿厢本体1沿竖直方向震动时,内筒31沿竖直方向相对外筒32移动,从而使第一弹簧33产生形变,最终第一弹簧33形变产生的回弹力作用在轿厢本体1上,从而抵抗轿厢本体1在竖直方向的震动。
34.参照图1和图2,承载板2上固定设置有垫台5,垫台5竖直中心线与轿厢本体1竖直中心线共线,垫台5为矩形块状。缓冲组件4包括挡板41、第二弹簧42、牵引线43和定位板44,挡板41为矩形板,挡板41水平放置在垫台5顶部,定位板44为矩形长条板,定位板44与垫台5顶部固定连接,定位板44位于垫台5顶面靠近内筒31的边缘处,定位板44竖直高度和垫台5竖直高度之和等于外筒32竖直高度,外筒32正对定位板44处开设有定位孔321,牵引线43一端与挡板41正对定位板44的竖直侧壁固定连接,另一端依次贯穿定位板44和定位孔321与内筒31外壁固定连接,第二弹簧42环套在牵引线43上,第二弹簧42位于挡板41和定位板44之间,第二弹簧42一端与挡板4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定位板44固定连接,当牵引线43呈水平状态时,第二弹簧42为原长状态。当轿厢本体1沿竖直方向震动,内筒31带动牵引线43位移,由于内筒31外壁和外筒32内壁之间存在缝隙,足够容纳牵引线43,牵引线43带动挡板41移动配合定位板44将第二弹簧42挤压,从而使缓冲组件4对轿厢本体1产生缓冲作用。
35.参照图1和图2,垫台5上开设有容纳槽52,容纳槽52竖直开设,弹性组件6位于容纳
槽52内部,弹性组件6包括垫板61、连接杆62和第三弹簧63,垫板61水平设置,垫板61竖直侧壁与容纳槽52内壁抵接,连接杆62竖直设置,连接杆62顶部与垫板61底面固定连接,连接杆62底部与容纳槽52槽底抵接,第三弹簧63环套在连接杆62外部,连接杆62的竖直高度与垫板61竖直高度之和等于容纳槽52开设的竖直高度,当垫板61顶部与垫台5顶部平齐时,第三弹簧63处于压缩状态。垫台5上固定设置有龙门架51,龙门架51位于容纳槽52与定位板44之间,第二弹簧42原长状态下,龙门架51沿垂直定位板44和龙门架51连线方向,水平横跨挡板41靠近定位板44一端,且挡板41完全覆盖容纳槽52。当内筒31带动牵引线43将挡板41完全从容纳槽52槽口处移开后,第三弹簧63将垫板61顶起,从而使垫板61对轿厢本体1底部产生向上的推力,达到对轿厢本体1缓冲减震的效果。
36.参照图2,轿厢本体1底部固定设置有缓冲垫层7,缓冲垫层7在本实施例中采用橡胶材质,当弹性组件6、缓冲组件4和减震组件3同时作用于轿厢本体1依旧无法阻止轿厢本体1继续下坠时,缓冲垫层7对轿厢本体1的下坠震动起到了最终减震和缓冲的效果;在本实施例中缓冲组件4、减震组件3、弹性组件6和容纳槽52均设置有两个且以垫台5竖直中心线为对称轴对称设置,也可以设置有多个,从而保证轿厢本体1底部受力平衡的前提下,提升对轿厢本体1的减震缓冲能力。
37.本技术实施例一种电梯减震轿厢的实施原理为:轿厢本体1在竖直方向移动,内筒31相对外筒32产生位移,从而使第一弹簧33产生形变,形变后的第一弹簧33对轿厢本体1起到缓冲减震的作用;内筒31位移带动牵引线43移动,牵引线43拉动挡板41移动配合定位板44将第二弹簧42挤压,产生形变的第二弹簧42生产抵抗力,再通过牵引线43回传到内筒31处,最终对轿厢本体1起到缓冲减震的作用;当内筒31带动牵引线43将挡板41完全从容纳槽52槽口处移开后,第三弹簧63将垫板61顶起,从而使垫板61对轿厢本体1底部产生向上的推力,达到对轿厢本体1缓冲减震的效果,本技术根据轿厢本体1震动幅度的大小,从而调整对轿厢本体1减震能力大小的效果。
38.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