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产线上空间多维度输送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150416发布日期:2021-12-22 21:04阅读:97来源:国知局
一种生产线上空间多维度输送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工业气瓶制造技术领域,具体地,尤其涉及一种生产线上空间多维度输送设备。


背景技术:

2.现有工业气瓶生产线上气瓶的输送功能单一,不能实现多方向、多角度的传输。一类是水平的平动传输;另一类是空间的翻转传输;另外,还有存在更多的一类是结合水平输送及翻转机构传输去满足距离上及存在高度差的气瓶输送。
3.第一类,仅存在水平平动传输的输送设备,由于生产线上与输送设备前后衔接配合的设备由于型号等差异很少前后承接高度保持一致,除非整套生产流线从生产、输送到承接加工处理等为配套定制一体化,但这类定制生产设备成本高,属于精密化制造型产业需求,对国内大部分制造型企业而言,水平传输的输送设备,很难保证空间高度的输送。
4.第二类,运用空间翻转机构进行传输的输送设备,可以解决的问题是向空间存在高度差的承接设备输送,存在的问题是:针对气瓶的生产不能满足其平稳的传输过程。
5.第三类,存在最多类型的输送设备即为水平输送与翻转设备的结合,存在的问题是:翻转机构运输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设备大型,占地面积大且在转动过程中存在旋转不稳的情形。
6.因此,本领域有必要设计一种节省空间、运行平稳且能够满足空间多维度传输的输送设备,以解决克服上述至少一个技术问题。
7.有鉴于此,提出本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8.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空间利用率、输送稳定且实现空间多方向的输送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对能实现多方向气瓶生产线上输送系统的控制复杂且空间利用率不高的技术问题。
9.具体地,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生产线上空间多维度输送设备,包括:水平上瓶部、轨道传输部、中转输送部、垂直输送部、以及用于控制上述各部的中央控制系统,所述水平上瓶部、轨道传输部、中转输送部依次连接,所述水平上瓶部用来承接前一工序所制造的气瓶,并向轨道传输部进行传输;所述轨道传输部用来将接收到的气瓶传送至中转输送部;所述中转输送部能够发生转动,使得中转输送部与轨道传输部、垂直输送部发生间歇性循环闭合接触连接。
10.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申请文件所提供的生产线上空间多维度输送设备,通过水平上瓶部、轨道传输部、中转输送部、垂直输送部主要作为输送气瓶的核心环节,水平上瓶部用来承接前一工序所制造的气瓶,并向轨道传输部进行传输;轨道传输部用来将接收到的气瓶传送至中转输送部;中转输送部能够发生转动,使得中转输送部与轨道传输部、垂直输送部发生间歇性循环闭合接触连接,四部分结合避免传统多方向设备的多个设备结合系统
复杂的现象。
11.优选地,所述水平上瓶部与轨道传输部设置为在同一水平面内相互垂直;所述中转输送部与轨道传输部设置为在同一水平面内相互垂直;所述垂直输送部与中转输送部设置为在空间上相互垂直。
12.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水平上瓶部与轨道传输部设置为在同一水平面内相互垂直,便于气瓶分别在水平上瓶部、轨道传输部上的横向运输及纵向运输;将中转输送部与垂直输送部设置为在同一水平面内的相互垂直,一方面能够借助于气瓶发生自身滚动,使得中转输送部便于接收气瓶,另一方面,便于中转输送部发生角度转动将气瓶向垂直输送部的传输。
13.进一步地,所述中转输送部包括旋转架体、第一行程开关、第一感应开关、1号气缸、调节架、1号动力装置,所述旋转架体包括旋转架、基板,所述旋转架与基板部分连接;所述第一行程开关设置在基板上,所述第一感应开关设置在基板的第一部位;所述1号气缸与调节架一端连接,当气缸发生伸缩过程时,能够带动调节架一端向上运动,使得调节架发生倾斜,满足气瓶自发向垂直输送部的滚动传输;所述调节架的另一端与旋转架活动连接;所述1号动力装置控制第一行程开关、第一感应开关,能够满足旋转架体发生往复转动。
14.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整个中转输送部的运行过程或者工作原理是:当气瓶自轨道传输部自发滚动至中转输送部时,触动第一行程开关,1号动力装置启动,控制旋转架体发生转动,使得旋转架与垂直输送部连接,同时触动第一感应开关,1号动力装置停止工作,1号气缸缩回,带动调节架一端向上缓慢抬起,气瓶自发滚动至垂直输送部,完成稳定传输过程。
15.优选地,所述1号动力装置采用电机。
16.进一步地,所述中转输送部还包括第二感应开关,所述第二感应开关设置在基板的第二部位,能够控制切断1号动力装置电源,使得气缸发生伸出过程。
17.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二感应开关的设置,能够使得当1号动力装置驱动反转动作完成后,第二感应开关切断1号动力装置电源,使得1号气缸伸出,通水调节架复位。
18.进一步地,所述中转输送部还包括单片机控制芯片,所述单片机控制芯片能够控制旋转架体沿转动中心发生90度转动。
19.优选地,所述单片机控制芯片能够控制旋转架体沿转动中心发生第一轴线与第二轴线之间的90度间歇性循环往复转动。
20.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对单片机进行编程,对中转输送部进行程序控制,能够满足中转输送部的旋转架与轨道传输部、垂直输送部的配合,使得传输过程稳定,避免传统翻转结构运输时产生的震荡,减少损害。
21.进一步地,所述垂直输送部包括:架体、第二行程开关、2号气缸,所述架体包括提升架、固定架,所述提升架与固定架底端活动连接,能够相对于固定架发生竖直方向运动;所述第二行程开关设置在提升架上,用于控制2号气缸;所述2号气缸设置在固定架两侧;所述2号气缸底端与固定架相连接,顶端与提升架相连接,能够用于使得提升架相对于固定架运动。
22.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申请文件中提升架设置在固定架底端,并与固定架底端活动连接,当旋转架体发生转动后,旋转架与提升架配合连接,同时气瓶发生滚动,到达提升架,
触动第二行程开关,2号气缸启动,带动提升架向上运动,完成气瓶在空间竖直方向上的输送;整个输送过程通过结构设置的高度差,使得气瓶自发发生滚动至触动第二行程开关,同时2 号气缸启动,提高了整个输送系统的稳定性。
23.进一步地,所述垂直输送部还包括滚瓶架,所述滚瓶架设置在固定架顶端;所述滚瓶架能够用于承接提升架竖直方向所传输的气瓶,并向下一工序进行输送。
24.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滚瓶架设置便于承接下一工序。
25.进一步地,所述轨道传输部包括传动链、轨道架、2号动力装置,所述传动链设置在轨道架上;所述轨道架一端连接水平上瓶部、另一端能够与旋转架发生间歇性配合连接;所述 2号动力装置设置在轨道架的第一侧,能够用于控制传动链传动过程,满足气瓶的输送。
26.优选地,所述轨道架设置为适应气瓶形状,能够避免气瓶在轨道架上发生沿气瓶宽度方向的晃动,进一步提高输送系统稳定性。
27.进一步地,所述轨道传输部还包括防护架,所述防护架设置在所述防护架包括开口端、输出端,所述轨道架包括第一端、第二端;所述开口端设置在第一端、所述输出端设置在第二端。
28.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开口端和输出端的设置,提高整个输送系统结构的紧凑性,避免空间浪费,便于气瓶的输送。
29.进一步地,所述防护架还包括限位管,所述限位管设置在输出端。
30.优选地,所述限位管形状设置为适应气瓶形状。
31.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对防护架的输出端设置限位管,对处于轨道传输部上的气瓶,起到限位作用,同时限位管设置为适应气瓶形状,便于保护气瓶,减少划蹭现象。
32.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33.1.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生产线上空间多维度输送设备,通过水平上瓶部、轨道传输部、中转输送部、垂直输送部四部分输送结合,避免传统输送系统多个设备相结合增加设备的复杂性现象;
34.2.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生产线上空间多维度输送设备,通过调节架的设置,使得中转输送部在发生转动时,能够满足稳定传输的过程;
35.3.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生产线上空间多维度输送设备,通过中转输送部与轨道传输部、垂直输送部的角度设置,满足实现空间多方向传输同时,提高空间利用率;
36.4.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生产线上空间多维度输送设备,通过第一行程开关、第一感应开关、第二行程开关、第二感应开关的结合设置,并利用气瓶自发滚动触动开关,避免人为去控制开关,提高操作者安全,整个系统便于控制。
附图说明
3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8.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生产线上空间多维度输送设备的俯视图;
39.图2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40.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生产线上空间多维度输送设备的立体图;
41.图4为图3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42.图5为本技术提供生产线上空间多维度输送设备的轨道传输部立体图。
43.附图标记说明
44.通过上述附图标记说明,结合本技术的实施例,可以更加清楚的理解和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
[0045]1‑
水平上瓶部;2

轨道传输部;21

传动链;22

轨道架;22p

第一侧;22i

第一端;22u
‑ꢀ
第二端;23

2号动力装置;24

防护架;24c

开口端;24d

输出端;24t

限位管;3

中转输送部;31

旋转架体;311

旋转架;312

基板;3121

第一部位;3122

第二部位;32

第一行程开关;33

第一感应开关;34

1号气缸;35

1号动力装置;36

第二感应开关;37

单片机控制芯片;38

调节架;4

垂直输送部;41

架体;411

提升架;412

固定架;42

第二行程开关; 43

2号气缸;44

滚瓶架;5

中央控制系统;o

基板中心点;a

第一轴线;b

第二轴线。
具体实施方式
[0046]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技术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技术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0047]
在本技术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技术。在本技术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那个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0048]
以下将通过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
[0049]
为解决背景技术中输送方向单一及缺乏运输稳定性的技术问题,本技术的创新构思在于提供一种简洁、输送稳定、且实现空间多方向的输送系统,
[0050]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向存在高度差的承接设备传动输送时,能够满足传动时系统的稳定性,且能够满足多方向传输的输送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气瓶生产线上传输设备旋转不稳的技术问题。
[0051]
具体地,参考图1

5,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生产线上空间多维度输送设备,包括:水平上瓶部1、轨道传输部2、中转输送部3、垂直输送部4、以及用于控制上述各部的中央控制系统5,所述水平上瓶部1、轨道传输部2、中转输送部3依次连接,所述水平上瓶部1能够用来承接前一工序所制造的气瓶,并向轨道传输部2进行传输;所述轨道传输部2用来将接收到的气瓶传送至中转输送部3;所述中转输送部3与垂直输送部4能够发生转动,使得中转输送部3与轨道传输部2、垂直输送部4发生间歇性循环闭合接触连接。
[0052]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申请文件所提供的生产线上空间多维度输送设备,通过水平上瓶部 1、轨道传输部2、中转输送部3、垂直输送部4主要作为输送气瓶的核心环节,水平上瓶部1用来承接前一工序所制造的气瓶,并向轨道传输部2进行传输;轨道传输部2用来将接收到的气瓶传送至中转输送部3;中转输送部3能够发生转动,使得中转输送部3与轨道传输部2、垂直输送部4发生间歇性循环闭合接触连接,四部分结合避免传统多方向设备的多个
设备结合系统复杂的现象。
[0053]
在本技术的一些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水平上瓶部1与轨道传输部2设置为在同一水平面内相互垂直;所述中转输送部3与轨道传输部2设置为在同一水平面内相互垂直;所述垂直输送部4与中转输送部3设置为在空间上相互垂直。
[0054]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水平上瓶部1与轨道传输部2设置为在同一水平面内相互垂直,便于气瓶分别在水平上瓶部1、轨道传输部2上的横向运输及纵向运输;将中转输送部3与垂直输送部4设置为在同一水平面内的相互垂直,一方面能够借助于气瓶发生自身滚动,使得中转输送部3便于接收气瓶,另一方面,便于中转输送部3发生角度转动将气瓶向垂直输送部4的传输。
[0055]
在本技术的一些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中转输送部3包括旋转架体31、第一行程开关 32、第一感应开关33、1号气缸34、调节架38、1号动力装置35,所述旋转架体31包括旋转架311、基板312,所述旋转架311与基板312部分连接;所述第一行程开关32设置在基板312上,所述第一感应开关33设置在基板312的第一部位3121;所述1号气缸34 与调节架38一端连接,当气缸发生伸缩过程时,能够带动调节架38一端向上运动,使得调节架38发生倾斜,满足气瓶自发向垂直输送部4的滚动传输;所述调节架38的另一端与旋转架311活动连接;所述1号动力装置35控制第一行程开关32、第一感应开关33,能够满足旋转架体31发生往复转动。
[0056]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整个中转输送部3的运行过程或者工作原理是:当气瓶自轨道传输部2自发滚动至中转输送部3时,触动第一行程开关32,1号动力装置35启动,控制旋转架体31发生转动,使得旋转架311与垂直输送部4连接,同时触动第一感应开关33,1号动力装置35停止工作,1号气缸34缩回,带动调节架38一端向上缓慢抬起,气瓶自发滚动至垂直输送部4,完成稳定传输过程。
[0057]
在本技术的一些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1号动力装置35采用电机。
[0058]
在本技术的一些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中转输送部3还包括第二感应开关36,所述第二感应开关36设置在基板312的第二部位3122,能够控制切断1号动力装置35电源,使得气缸发生伸出过程。
[0059]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二感应开关36的设置,能够使得当1号动力装置35驱动反转动作完成后,第二感应开关36切断1号动力装置35电源,使得1号气缸34伸出,通水调节架复位。
[0060]
在本技术的一些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中转输送部3还包括单片机控制芯片37,所述单片机控制芯片37能够控制旋转架体31沿转动中心发生90度转动,其中如图2所示,转动中心可以为基板中心点o。
[0061]
在本技术的一些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单片机控制芯片37能够控制旋转架体31沿转动中心发生第一轴线a与第二轴线b之间的90度间歇性循环往复转动。
[0062]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对单片机进行编程,对中转输送部3进行程序控制,能够满足中转输送部3的旋转架311与轨道传输部2、垂直输送部4的配合,使得传输过程稳定,避免传统翻转结构运输时产生的震荡,减少损害。
[0063]
在本技术的一些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垂直输送部4包括架体41、第二行程开关42、2 号气缸43,所述架体41包括提升架411、固定架412,所述提升架411与固定架412底端
活动连接,能够相对于固定架412发生竖直方向运动;所述第二行程开关42设置在提升架 411上,用于控制2号气缸43;所述2号气缸43设置在固定架412两侧;所述2号气缸43 底端与固定架412相连接,顶端与提升架411相连接,能够用于使得提升架411相对于固定架412运动。
[0064]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申请文件中提升架411设置在固定架412底端,并与固定架412 底端活动连接,当旋转架体31发生转动后,旋转架311与提升架411配合连接,同时气瓶发生滚动,到达提升架411,触动第二行程开关42,2号气缸43启动,带动提升架411向上运动,完成气瓶在空间竖直方向上的输送;整个输送过程通过结构设置的高度差,使得气瓶自发发生滚动至触动第二行程开关42,同时2号气缸43启动,提高了整个输送系统的稳定性。
[0065]
在本技术的一些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垂直输送部4还包括滚瓶架44,所述滚瓶架44 设置在固定架412顶端;所述滚瓶架44能够用于承接提升架411竖直方向所传输的气瓶,并向下一工序进行输送。
[0066]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滚瓶架44设置便于承接下一工序。
[0067]
在本技术的一些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轨道传输部2包括传动链21、轨道架22、2号动力装置23,所述传动链21设置在轨道架22上;所述轨道架22一端连接水平上瓶部1、另一端能够与旋转架311发生间歇性配合连接;所述2号动力装置23设置在轨道架22的第一侧22p,能够用于控制传动链21传动过程,满足气瓶的输送。
[0068]
在本技术的一些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轨道架22设置为适应气瓶形状,能够避免气瓶在轨道架22上发生沿气瓶宽度方向的晃动,进一步提高输送系统稳定性。
[0069]
在本技术的一些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轨道传输部2还包括防护架24,所述防护架24 设置在所述防护架24包括开口端24c、输出端24d,所述轨道架22包括第一端22i、第二端 22u;所述开口端24c设置在第一端22i、所述输出端24d设置在第二端22u。
[0070]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开口端24c和输出端24d的设置,提高整个输送系统结构的紧凑性,避免空间浪费,便于气瓶的输送。
[0071]
在本技术的一些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防护架24还包括限位管24t,所述限位管24t 设置在输出端24d。
[0072]
在本技术的更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限位管24t形状设置为适应气瓶形状。
[0073]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对防护架24的输出端24d设置限位管24t,对处于轨道传输部2上的气瓶,起到限位作用,同时限位管24t设置为适应气瓶形状,便于保护气瓶,减少划蹭现象。
[0074]
综上,本技术所提供一种生产线上空间多维度输送设备的工作原理或者说是运行过程:具体实施中,生产气瓶的生产线上,从对气瓶的制造系统到气瓶成型后进入输送系统,通过传输至后续下一工序系统直至生产环节完毕,本技术所提供的生产线上空间多维度输送设备,通过从制造系统所制造成型气瓶输出,由输送系统水平上瓶部1承接,气瓶由水平上瓶部1滚动穿过轨道传输部2的开口端24c到达设置有防护架24的轨道架22;2号动力装置启动,气瓶通过传动链21输送至轨道传输部2的限位管24t处,通过输出端24d滚动至中转输送部3,通过旋转架体31,触动设置于基板312上的第一行程开关32;同时1号动力装置启动,推进旋转架体31从第一轴线a转动90度至第二轴线b处,使得旋转架311与垂直输送部4的提升架411相连接,同时旋转架体31触动设置在基板312上的第一感应开关,1号动力装
置35停止工作,1号气缸34缩回,带动调节架38一端向上缓慢抬起,气瓶自发滚动至垂直输送部4,完成传输至垂直输送部4的提升架411上;气瓶滚动过程中触动位于提升架411上的第二行程开关42,2号气缸43启动,带动提升架411沿固定架412发生向上运动,将气瓶输送至空间高度方向上的滚瓶架44上,实际生产中,滚瓶架44与整个生产流程工序上的后一加工系统相关联,完成整个气瓶在生产线输送系统上的运输。
[0075]
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技术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技术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