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夹具

文档序号:28146485发布日期:2021-12-22 18:56阅读:139来源:国知局
一种夹具

1.本实用新型涉及搬运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夹具。


背景技术:

2.在对工件进行搬运或装配时经常需要使用夹具进行吊装,目前,现有的夹具多为两个夹持杆相互转动连接式夹具,再使用此类夹具夹持工件时,两个加持杆的夹持端的间距不定,容易发生变化,进而导致在夹持过程中,因夹持端的间距改变导致夹持状态发生变化,夹持不稳定,因此,亟需一种新型的夹具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夹具,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夹持稳定可靠。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方案:
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夹具,包括:两个夹持杆、支撑件、驱动装置、两个连接杆和两个摆杆,两个所述夹持杆分别绕相平行的第一轴线和第二轴线转动连接于所述支撑件上,两个所述夹持杆的夹持端相靠近时用于夹持工件,相远离时用于松开工件;两个所述夹持杆远离所述夹持端的一端分别与两个所述连接杆绕第三轴线转动连接,两个所述连接杆远离所述夹持杆的一端均绕第四轴线转动连接于所述驱动装置的自由端,所述第三轴线、所述第四轴线均平行于所述第一轴线,所述驱动装置能够驱动所述连接杆绕所述第三轴线转动;两个所述摆杆的一端均连接于所述支撑件上,另一端连接于所述驱动装置上,两个所述夹持杆关于一平面对称,所述驱动装置能够驱动两个所述连接杆运动至两个所述连接杆同轴且均垂直于所述平面。
6.优选的,所述驱动装置包括气缸、气缸支撑板和连接头,所述气缸支撑板与所述气缸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头固定连接于所述气缸的自由端,两个所述连接杆绕所述第四轴线转动连接于所述连接头上,所述摆杆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气缸支撑板上。
7.优选的,所述支撑件包括两个子支撑件,两个所述子支撑件相对设置且之间有间隔,所述夹持杆的一端均位于两个所述子支撑件之间且与两个所述子支撑件转动连接。
8.优选的,还包括两个夹头,两个所述夹头分别铰接于两个所述夹持杆的夹持端,所述夹头相背离的一侧均设置有一安装槽,所述夹持杆的一端位于所述安装槽内并与所述夹头转动连接。
9.优选的,所述夹头相对的一侧均设置有一容置槽,所述容置槽内固定安装有一垫体,所述垫体凸出于所述容置槽。
10.优选的,还包括两个固定支架,两个所述固定支架分别设置于所述支撑件的两侧,两个所述固定支架的一端均固定连接于所述气缸支撑板上,另一端均设置有两个限位面,两个所述限位面分别与所述支撑件和所述夹头接触。
11.优选的,所述夹持杆包括三个子夹持杆,三个所述子夹持杆依次连接且两端的所
述子夹持杆与中间的所述子夹持杆均不平行,两端的所述子夹持杆分别位于中间的所述子夹持杆的两侧;锁紧状态时,中间的所述子夹持杆处于竖直状态。
12.优选的,所述气缸支撑板固定连接于所述气缸的一端,所述气缸的输出端穿过所述气缸支撑板的中部,所述气缸支撑板的两侧均设置有一个卡槽,两个所述摆杆分别位于两个所述卡槽并转动连接于所述气缸支撑板上。
13.优选的,所述固定支架包括两个固定板和一个连接筒,两个所述固定板相对设置,所述连接筒设置于两个所述固定板之间且所述连接筒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固定板固定连接,两个所述固定板均固定连接于所述气缸支撑板上。
14.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取得了以下技术效果:
15.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夹具,驱动装置驱动夹持杆的开合以实现对工件的夹紧和放松两个过程,在对特定尺寸范围内的工件进行夹持时,当驱动装置驱动两个连接杆转动至处于同一条直线上时,且驱动装置能够保持两个连接杆在夹持过程中始终处于同一直线上,因此,两个连接杆所受到夹持杆的力方向相反、大小相同,两个连接杆整体所受到的合力为零,因此,整个夹持过程没有对驱动装置产生作用力,且在连接杆的作用下使得两个夹持杆不会向外侧撑开,两个夹持杆的夹持端的间距一致,进而使得夹持杆对工件的夹持稳定可靠。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夹具处于打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夹具处于锁紧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夹具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图1中夹具中的驱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1.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夹具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22.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夹具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23.图中:1

气缸、2

支撑件、3

夹持杆、4

连接杆、5

连接头、6

固定支架、7

夹头、8

气缸支撑板、9

摆杆、10

卡槽。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夹具,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夹持稳定可靠。
26.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27.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夹具,如图1~6所示,包括:两个夹持杆3、支撑件2、驱动装置、两个连接杆4和两个摆杆9,两个夹持杆3分别绕相平行的第一轴线和第二轴线转动连接于支撑件2上,两个夹持杆3的夹持端相靠近时用于夹持工件,相远离时用于松开工件;两个夹持杆3远离夹持端的一端分别与两个连接杆4绕第三轴线转动连接,两个连接杆4远离夹持杆3的一端均绕第四轴线转动连接于驱动装置的自由端,第三轴线、第四轴线均平行于第一轴线,驱动装置能够驱动连接杆4绕第三轴线转动;两个摆杆9的一端均连接于支撑件2上,另一端连接于驱动装置上,两个夹持杆3关于一平面对称,驱动装置能够驱动两个连接杆4运动至同轴且此时两个连接杆4均垂直于平面。
28.驱动装置驱动夹持杆3的开合以实现对工件的夹紧和放松两个过程,在对特定尺寸范围内的工件进行夹持时,当驱动装置驱动两个连接杆4转动至处于同一条直线上时,且驱动装置能够保持两个连接杆4在夹持过程中始终处于同一直线上,因此,两个连接杆4所受到夹持杆3的力方向相反、大小相同,两个连接杆4整体所受到的合力为零,因此,整个夹持过程没有对驱动装置产生作用力,无需驱动装置做功,且在连接杆4的作用下使得两个夹持杆3不会向外侧撑开,两个夹持杆3的夹持端的间距一致,进而使得夹持杆3对工件的夹持稳定可靠,且不会将工件夹坏。
29.进一步的,驱动装置包括气缸1、气缸支撑板8和连接头5,气缸支撑板8与气缸1固定连接,连接头5固定连接于气缸1的自由端,两个连接杆4绕第四轴线转动连接于连接头5上,摆杆9的一端连接于气缸支撑板8上,摆杆9起到直接支撑支撑件2、间接支撑夹持杆3和连接杆4的效果,连接头5为凹形铰链块,凹形铰链块的上端与气缸1的轴端固定连接,凹形铰链块的下端的两侧凸起分别通过销轴与连接杆4转动连接。
30.进一步的,支撑件2包括两个子支撑件,子支撑件呈燕尾形,两个子支撑件相对设置且之间有间隔,夹持杆3的一端均位于两个子支撑件之间且与两个子支撑件转动连接,各子支撑件下端的两侧均设置有一个销孔,销轴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两个子支撑件中相对的两个销孔中,夹持杆3的一端套设于销轴上并与支撑件2形成铰接结构,上述铰接结构较为稳定。
31.进一步的,还包括两个夹头7,两个夹头7分别铰接于两个夹持杆3的夹持端,且夹头7的形状如图所示,在重力作用下,夹头7朝向工件的一端面始终处于竖直状态,因此,在夹持工件的过程中,夹头朝向工件的一端始终贴紧于工件上;夹头7相背离的一侧均设置有一安装槽,夹持杆3的一端位于安装槽内并与夹头7转动连接,通过夹头7对工件进行夹持,夹头7与工件的接触面积较大,因此,在等同的加持力的作用下,面积较大的夹头7对工件单位面积上的压力较小。
32.进一步的,夹头7相对的一侧均设置有一容置槽,容置槽内固定安装有一垫体,垫体凸出于容置槽,垫体可拆卸安装于容置槽内。
33.进一步的,垫体可为橡胶垫。
34.进一步的,还包括两个固定支架6,两个固定支架6分别设置于支撑件2的两侧,两个固定支架6的一端均固定连接于气缸支撑板8上,另一端均设置有两个限位面,两个限位面分别与支撑件2和夹头7接触,限位面用于限制夹头7和支撑件2向外侧移动。
35.进一步的,夹持杆3包括三个子夹持杆,三个子夹持杆依次连接且两端的子夹持杆与中间的子夹持杆均不平行,两端的子夹持杆分别位于中间的子夹持杆的两侧;夹持杆3整
体呈现s形,锁紧状态时,中间的子夹持杆处于竖直状态。
36.进一步的,气缸支撑板8固定连接于气缸1的一端,气缸1的输出端穿过气缸支撑板8的中部,气缸支撑板8的两侧均设置有一个卡槽10,两个摆杆9分别位于两个卡槽10并转动连接于气缸支撑板8上。
37.进一步的,固定支架6包括两个固定板和一个连接筒,两个固定板相对设置,连接筒设置于两个固定板之间且连接筒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固定板固定连接,两个固定板均固定连接于气缸支撑板8上,支撑件2朝向固定支架6的一侧设置有一限位凸起,同一个固定支架6中的两个固定板分别位于限位凸起的两侧并与限位凸起接触,固定板与限位凸起配合作用以对支撑件2进行限位。
38.本实用新型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