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桥式吊车动滑轮组装配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200395发布日期:2021-12-25 02:39阅读:373来源:国知局
一种桥式吊车动滑轮组装配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起吊设备领域,更进一步涉及一种桥式吊车动滑轮组装配装置。


背景技术:

2.桥式起重机又称天车,是横架于车间、仓库和料场上空进行物料吊运的起重设备;其两端坐落在高大的水泥支架或者金属支架上。桥式起重机的桥架沿铺设在两侧支架上的轨道纵向运行,小车沿桥架的方向横向运行。
3.炼钢厂的吊车长期在高温、重载、高频等恶劣工况下工作,动滑轮必须进行定期更换(48月/次),目前采用的更换方式是逐个吊装新滑轮,将滑轮逐个安装于滑轮轴上,由于滑轮之间需要安装轴承隔离环以及滑轮定距环,滑轮、轴承隔离环、滑轮定距环这些结构都需要逐个安装,造成更换滑轮时回装困难,耗时较长,车间停工时间长影响效率。
4.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如何快速方便地更换动滑轮,是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桥式吊车动滑轮组装配装置,能够批量装配滑轮,提高装配的效率,具体方案如下:
6.一种桥式吊车动滑轮组装配装置,包括预装套和锥形套,滑轮的内圈安装轴承形成滑轮组件,所述预装套上能够至少套装两组所述滑轮组件;
7.相邻的两个所述滑轮之间通过滑轮定距环轴向定位,相邻的两个所述轴承之间通过轴承隔离环轴向定位;
8.所述锥形套可拆卸固定在滑轮轴的一端,所述锥形套的一端外表面沿轴向渐缩,所述锥形套的外径最大处与所述滑轮轴的外周直径相等;
9.所述预装套和所述锥形套的端部能够相互顶靠以批量传递所述滑轮、所述轴承、所述滑轮定距环和所述轴承隔离环。
10.可选地,所述预装套的两端分别设置渐缩面;所述预装套端部的外径大于或等于所述锥形套端部的外径。
11.可选地,所述锥形套螺纹连接于所述滑轮轴。
12.可选地,所述锥形套包括锥形段和圆柱段,所述圆柱段的内壁设置内螺纹;所述圆柱段的末端能够与所述滑轮轴的台阶面配合顶靠。
13.可选地,所述锥形段的锥度为1:10。
14.可选地,所述预装套最大外径比所述轴承的内圈内径小1~10mm。
15.可选地,所述预装套为内部中空贯通的筒形,所述预装套上设置用于绑定的吊环。
1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桥式吊车动滑轮组装配装置,滑轮的内圈安装轴承形成滑轮组件,预装套上能够至少套装两组滑轮组件,相邻的两个滑轮之间通过滑轮定距环轴向定位,相邻的两个轴承之间通过轴承隔离环轴向定位;将两组滑轮组件相互隔离。装配滑轮
时,预先在预装套上安装滑轮组件以及滑轮定距环、轴承隔离环,锥形套固定在滑轮轴的一端,预装套和锥形套的端部相互顶靠,推动滑轮组件向锥形套移动,锥形套的一端外表面沿轴向渐缩,当滑轮组件等移动到渐缩处时起到导向的作用,滑轮组件沿渐缩面继续移动,锥形套的外径最大处与滑轮轴的外周直径相等,可以顺利精准地转移到滑轮轴上,从而批量传递滑轮、轴承、滑轮定距环和轴承隔离环,传统于传统的逐个吊装极大地提升了安装的效率。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桥式吊车动滑轮组装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9.图中包括:
20.预装套1、锥形套2、锥形段21、圆柱段22、滑轮3、轴承4、滑轮定距环5、轴承隔离环6、滑轮轴7。
具体实施方式
21.本实用新型的核心在于提供一种桥式吊车动滑轮组装配装置,能够批量装配滑轮,提高装配的效率。
22.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桥式吊车动滑轮组装配装置进行详细的介绍说明。
23.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桥式吊车动滑轮组装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的桥式吊车动滑轮组装配装置包括预装套1和锥形套2,预装套1和锥形套2两者之间可端部相互顶靠配合。
24.滑轮3的内圈安装轴承4形成滑轮组件,也即一个滑轮组件由一个滑轮3和一个轴承4相互配合形成,预装套1上能够至少套装两组滑轮组件,轴承4可以套在预装套1的外周,预装套1的外径小于轴承4的内圈内径,便于套装或分离。预装套1的长度根据其上安装的滑轮组件的数量确定。
25.相邻的两个滑轮3之间通过滑轮定距环5轴向定位,通过滑轮定距环5使相邻的滑轮之间保持轴向间隔;相邻的两个轴承4之间通过轴承隔离环6轴向定位,通过轴承隔离环6使相邻的轴承之间保持轴向间隔;结合图1所示,滑轮定距环5的尺寸大于轴承隔离环6的尺寸,两者同轴布置。
26.锥形套2可拆卸固定在滑轮轴7的一端,在需要转移时将锥形套2固定在滑轮轴7的一端,图1所示的结构中锥形套2固定在滑轮轴7的左端。
27.锥形套2的一端外表面沿轴向渐缩,图1中锥形套2的左端设置轴向渐缩的表面,锥形套2的外径从右向左逐渐缩小;锥形套2的外径最大处与滑轮轴7的外周直径相等,当轴承4从锥形套2向滑轮轴7移动的过程中确保平滑。
28.预装套1和锥形套2的端部能够相互顶靠以批量传递滑轮3、轴承4、滑轮定距环5和
轴承隔离环6;在使用时,预先将若干组滑轮组件装在预装套1上,同时各个滑轮组件之间设有滑轮定距环5和轴承隔离环6实现间隔;通过预装套1批量定位多个滑轮3、轴承4、滑轮定距环5和轴承隔离环6,可以将多个滑轮3、轴承4、滑轮定距环5和轴承隔离环6同步吊装转移。
29.将锥形套2固定在滑轮轴7的一端,转移之前,将预装套1的端部对正滑轮轴7的端部,预装套1和滑轮轴7相互顶靠,通过悠锤沿轴向撞击滑轮3,使滑轮3连同轴承4、滑轮定距环5和轴承隔离环6同步沿轴向移动,如图1中箭头所示,滑轮3连同轴承4、滑轮定距环5和轴承隔离环6同步向滑轮轴7靠近,由于锥形套2上设有渐缩段,渐缩段的尺寸小于轴承4的内圈内径,因此轴承很容易过渡转移到锥形套2上,受到锥形套2外表面的渐缩段导向,轴承4自动实现对中,从锥形套2转移到滑轮轴7上;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预装套1预先装配多组滑轮组件,因此可以一次性转移多个滑轮3、轴承4、滑轮定距环5和轴承隔离环6,不需要每个部件逐一吊装,可以极大地提升装配效率。
30.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在预装套1的两端分别设置渐缩面,当滑轮3、轴承4、滑轮定距环5和轴承隔离环6移动到预装套1的端部时,由于外径缩小,可以更容易从预装套1上分离并转移到锥形套2上。预装套1端部设置的渐缩面可以是锥形面,也可以是抛物线形回转面,只要外径沿轴向渐缩即可。
31.预装套1端部的外径大于或等于锥形套2端部的外径,预装套1和锥形套2两者相互顶靠的端部外径最好相等,以实现平滑过渡。预装套1端部的外径大于锥形套2端部的外径,可以避免形成阻挡的台阶,滑轮3、轴承4、滑轮定距环5和轴承隔离环6各部件转移时更加平顺。
32.具体地,本实用新型中的锥形套2螺纹连接于滑轮轴7,锥形套2和滑轮轴7通过螺纹相互配合拧装固定。
33.优选地,本实用新型的锥形套2包括锥形段21和圆柱段22,圆柱段22的外径与滑轮轴7装配轴承4位置的外径相等,锥形段21的外表面为圆锥面,最大位置的外径与圆柱段22的外径相等。如图1所示,圆柱段22的内部中空设置,圆柱段22的内壁设置内螺纹,与滑轮轴7端部设置的外螺纹配合螺纹拧装。
34.滑轮轴7的端部突变缩小形成台阶面,如图1中a所示,圆柱段22的末端能够与滑轮轴7的台阶面配合顶靠,结合图1所示,当圆柱段22螺纹拧紧后,圆柱段22的右端与滑轮轴7的台阶面,通过此台阶面承受滑轮组件对锥形套2产生的轴向冲击,避免螺纹结构遭受破坏。
35.具体地,本实用新型中的锥形段21的锥度为1:10,确保锥形段21的端部足够小以插入滑轮组件,同时不同因锥度过大增加装配的困难。
36.预装套1最大外径比轴承4的内圈内径小1~10mm,预装套1的外表面与轴承4的内圈之间具有足够的间隙,轴承组件可以与预装套1轻松分离。
37.优选地,本实用新型的预装套1为内部中空贯通的筒形,以减小预装套1自身的重量;预装套1上设置用于绑定的吊环,吊环设置在预装套1的内壁上,当滑轮组件、滑轮定距环5和轴承隔离环6等移出时,将吊车的挂钩或者钢缆连接吊环,以免预装套1掉落。
38.在操作时,预先在预装套1上装入滑轮组件、滑轮定距环5和轴承隔离环6等结构,吊车的钢丝绳或者挂钩连接于滑轮3,至少设有两个连接点,保证吊装过程的稳定性。当预
装套1顶在锥形套2的端部时,通过悠锤撞击滑轮3,使滑轮组件、滑轮定距环5和轴承隔离环6等结构同步沿轴向移动,共同转移到锥形套2上,继续撞击,使其同步移动到滑轮轴7上;由于预装套1通过吊环连接,当滑轮组件等结构分离后,吊起预装套1,将其缓慢放下。
39.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