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拉膜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872559发布日期:2022-04-30 19:47阅读:173来源:国知局
一种拉膜机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自动化领域,具体为一种拉膜机构。


背景技术:

2.机械自动化是一种非常高效的生产加工方式,利用自动化流水线对工件进行一步步的加工、组装,最终生产出成品,常用于加工组装电子设备。电池是电子设备的常用元器件,电池在组装进电子设备之前,需要先撕拉开其表面的铝塑膜,才能进行组装。现有的自动化流水线上的撕拉电池铝塑膜的机构一次仅能撕拉开一个电池的铝塑膜,工作效率低下,无法满足同时撕拉开多个电池铝塑膜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拉膜机构,能够一次动作拉开多个电池的铝塑膜,提高工作效率。
4.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5.一种拉膜机构,包括驱动机构、导向机构和拉膜机构,所述拉膜机构包括多组吸盘固定杆和拉膜吸盘,每组吸盘固定杆由左吸盘固定杆和右吸盘固定杆组成,左吸盘固定杆和右吸盘固定杆上分别设有拉膜吸盘;所述导向机构包括与吸盘固定杆方向垂直的第一直线滑轨和第二直线滑轨,第一直线滑轨和第二直线滑轨上均设有多个滑块,第一直线滑轨上的滑块分别与各个右吸盘固定杆固定连接,能够导向各个右吸盘固定杆向右移动,第二直线滑轨上的滑块分别与各个左吸盘固定杆固定连接,能够导向各个左吸盘固定杆向左移动;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第一电缸、第一连接板、凸轮随动器、轴承座、铰链、连接块和转轴,第一电缸的伸缩杆与第一连接板固定连接,第一连接板上开设有多个通孔,凸轮随动器将连接块的一端固定在通孔上,连接块的另一端与转轴的顶部固定连接,轴承座套装在转轴的中部并固定在第一连接板的底部,转轴的底部与铰链相连,铰链的两个底脚分别与左吸盘固定杆和右吸盘固定杆的一端铰接;工作时第一电缸带动第一连接板移动,在凸轮随动器的作用下,带动连接块移动,转轴随连接块的移动而转动,转轴的正转和反转使铰链的两个底脚打开或闭合,从而使得左吸盘固定杆和右吸盘固定杆上的一对拉膜吸盘张开或靠拢。
6.所述驱动机构还包括第二电缸和第二连接板,第二电缸的伸缩杆与第二连接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电缸和第二电缸分别位于多组吸盘固定杆的两端,且分别驱动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反向移动;所述第二连接板上开设有多个通孔,凸轮随动器将连接块的一端固定在通孔上,连接块的另一端与转轴的顶部固定连接,轴承座套装在转轴的中部并固定在第二连接板的底部,转轴的底部与铰链相连,铰链的两个底脚分别与左吸盘固定杆和右吸盘固定杆的另一端铰接。
7.所述导向机构还包括与第一直线滑轨和第二直线滑轨平行的第三直线滑轨和第四直线滑轨,第三直线滑轨和第四直线滑轨上均设有多个滑块,第三直线滑轨上的滑块分别与各个右吸盘固定杆固定连接,能够与第一直线滑轨上的滑块一起导向右吸盘固定杆向
右移动,第四直线滑轨上的滑块分别与各个左吸盘固定杆固定连接,能够与第二直线滑轨上的滑块一起导向左吸盘固定杆向左移动。
8.所述转轴的底部通过连接件与铰链相连。
9.所述铰链包括连杆、左底脚和右底脚,转轴的底部与连杆的中部固定连接,连杆的两端分别与左底脚和右底脚的一端铰接,左底脚和右底脚的另一端分别与左吸盘固定杆和右吸盘固定杆的一端铰接。
10.所述吸盘固定杆为8组,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上分别开设8个通孔,通孔与凸轮随动器、连接块、转轴、轴承座和铰链为一一对应关系,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上的8个通孔对应的各8个铰链分别连接在8组吸盘固定杆的两端。
11.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拉膜机构,通过第一电缸带动第一连接板移动,第一连接板移动的过程中,在凸轮随动器的作用下,带动连接块一起移动,同时转轴随着连接块的移动而转动,转轴的正转和反转使铰链的两个底脚打开或闭合,使得与铰链底脚相连的左吸盘固定杆和右吸盘固定杆在第一直线滑轨和第二直线滑轨的导向作用下远离或靠近,从而使得左吸盘固定杆和右吸盘固定杆上的一对拉膜吸盘张开或靠拢。拉膜前先使拉膜吸盘张开,电池进入工位后,驱动第一电缸动作,使拉膜吸盘靠近并紧压在电池铝塑膜上,再驱动第一电缸反向动作,拉膜吸盘即可拉开电池上的铝塑膜。由于本实用新型设置了多组吸盘固定杆和拉膜吸盘,导向机构能够同时为多组吸盘固定杆进行导向,驱动机构中在第一连接板上开设了多个通孔,并设置了多个凸轮随动器、连接块、转轴和铰链,能够同时驱动多组吸盘固定杆上的拉膜吸盘打开或闭合,工作效率高,稳定性高,能够很好的保证拉膜吸盘拉开距离的一致性,其动力采用伺服电缸,拉膜距离可调,可兼容不同尺寸电池。
13.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的拉膜机构,使用两组电缸同时反向驱动多组吸盘固定杆的两端开合,且使用四根直线滑轨配合同时导向多组吸盘固定杆,使得多组吸盘固定杆的移动更加稳定可控、受力更加均匀、动作不易出错。
附图说明
14.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15.在附图中:
16.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7.图2是图1的俯视图;
18.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示意图;
19.图4是图3的局部示意图;
20.其中:1为第一电缸、2为第二电缸、3为第一连接板、4为第二连接板、5为第一直线滑轨、6为第二直线滑轨、7为第三直线滑轨、8为第四直线滑轨、9为凸轮随动器、10为轴承座、11为铰链、12为左吸盘固定杆、13为右吸盘固定杆、14为通孔、15为拉膜吸盘、16为滑块、17为连接块、18为转轴、19为连接件、20为连杆、21为左底角、22为右底脚。
具体实施方式
2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拉膜机构,包括驱动机构、导向机构和拉膜机构,所述拉膜机构包括多组吸盘固定杆和拉膜吸盘15(吸盘固定杆的组数不限于图1、图2中所示的8组,可根据需要自由设定),每组吸盘固定杆由左吸盘固定杆12和右吸盘固定杆13组成,左吸盘固定杆12和右吸盘固定杆13上分别设有拉膜吸盘15;各组吸盘固定杆上的一对拉膜吸盘15的吸盘方向朝内,且每组吸盘固定杆上可设置多组拉膜吸盘15,根据具体的使用情况,可以用一组吸盘固定杆上的多组拉膜吸盘15拉开一个尺寸较大的电池的铝塑膜,也可以用一组吸盘固定杆上的多组拉膜吸盘15拉开多个尺寸较小的电池的铝塑膜,则最大同时撕开电池数量=吸盘固定杆组数乘以每个吸盘固定杆上的拉膜吸盘组数。
22.所述导向机构包括第一直线滑轨5、第二直线滑轨6、第三直线滑轨7和第四直线滑轨8,第一直线滑轨5、第二直线滑轨6、第三直线滑轨7和第四直线滑轨8的方向与吸盘固定杆的方向垂直(各个直线滑轨均为x方向,吸盘固定杆为y方向),第一直线滑轨5、第二直线滑轨6、第三直线滑轨7和第四直线滑轨8上均设有多个滑块16(每个直线滑轨上的滑块数量与吸盘固定杆的组数的相同),第一直线滑轨5和第三直线滑轨7上的滑块16分别与各个右吸盘固定杆13固定连接,能够导向各个右吸盘固定杆13向右移动,第二直线滑轨6和第四直线滑轨8上的滑块16分别与各个左吸盘固定杆12固定连接,能够导向各个左吸盘固定杆12向左移动。
23.所述驱动机构包括两套,第一套驱动机构包括第一电缸1、第一连接板3、凸轮随动器9、轴承座10、铰链11、连接块17和转轴18,第二套驱动机构包括第二电缸2、第二连接板4、凸轮随动器9、轴承座10、铰链11、连接块17和转轴18;第一电缸1的伸缩杆与第一连接板3固定连接,第二电缸2的伸缩杆与第二连接板4固定连接;第一连接板3和第二连接板4上分别开设有多个通孔14(第一连接板3和第二连接板4上的通孔个数与吸盘固定杆的组数相同),凸轮随动器9将连接块17的一端固定在通孔14上,连接块17的另一端与转轴18的顶部固定连接,轴承座10套装在转轴18的中部并固定在第一连接板3或第二连接板4的底部,转轴18的底部通过连接件19与铰链11相连,铰链11包括连杆20、左底脚21和右底脚22,转轴18的底部与连杆20的中部固定连接,连杆20的两端分别与左底脚21和右底脚22的一端铰接,左底脚21和右底脚22的另一端分别与左吸盘固定杆12和右吸盘固定杆13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一电缸1和第二电缸2分别位于多组吸盘固定杆的两端,且分别驱动第一连接板3和第二连接板4反向同步移动;通孔14与凸轮随动器9、连接块17、转轴18、轴承座10和铰链11为一一对应关系,第一连接板3和第二连接板4上的多个通孔14对应的多个铰链11分别连接在多组吸盘固定杆的两端,驱动多组吸盘固定杆上的拉膜吸盘张开或靠拢。
24.工作时,第一电缸1带动第一连接板3向右移动,同时第二电缸2带动第二连接板4同步向左移动,在凸轮随动器9的作用下,第一连接板3和第二连接板4分别带动与其对应的连接块17移动,转轴18随连接块17的移动而转动,转轴18的正转使多组吸盘固定杆两端的铰链11的两个底脚同步打开,从而使得各个左吸盘固定杆12和右吸盘固定杆13上的拉膜吸盘15张开,等待电池进入工位。电池进入工位后,第一电缸1带动第一连接板3向左移动,同时第二电缸2带动第二连接板4同步向右移动,使得转轴18反转从而使多组吸盘固定杆两端的铰链11的两个底脚同步闭合,拉膜吸盘15靠近并紧压在电池铝塑膜上,再驱动第一电缸1和第二电缸2反向同步运动,拉膜吸盘即可拉开电池上的铝塑膜。
2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拉膜机构,通过电缸带动铰链使得拉膜吸盘张开一定距离,电池定位准确后电缸驱动拉膜吸盘吸附电池的铝塑膜,电缸再带动铰链运动使得铝塑膜被拉开,能够实现将软包锂电池封口处的铝塑膜通过吸盘吸附,再经过驱动机构使得未封口电池的铝塑膜张开的功能,能够一次动作拉开多个电池的铝塑膜,工作效率高,稳定性高,能够很好的保证拉开距离的一致性。动力采用伺服电缸,拉膜距离可调,可兼容不同尺寸电池。
26.以上是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仅局限于此;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及相关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基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思路前提下,所作的拓展以及操作方法、数据的替换,都应当落在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