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背包式电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015191发布日期:2022-05-16 19:49阅读:211来源:国知局
一种背包式电梯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背包式电梯。


背景技术:

2.电梯作为住宅楼、写字楼等楼宇内的垂直运输工具,以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私人住宅空间的限制,家用电梯也成为一种亟需的产品。家用电梯指的是安装在私人住宅中,仅供单一家庭成员使用的电梯。为了提升家用电梯在安装时的空间的利用率。亟需一种对建筑空间要求小、载重小、安装要求低的电梯。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包式电梯,具有建筑空间安装要求小、载重小、安装要求低的优点。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背包式电梯,所述背包式电梯包括:
5.支撑板,所述支撑板设于井道的顶部,且所述支撑板上设有第一反向轮;
6.轿厢导轨和配重导轨,所述轿厢导轨和配重导轨设于井道内;
7.轿厢,所述轿厢滑动设于所述轿厢导轨上,且所述轿厢上设有第二反向轮;
8.配重,所述配重滑动设于所述配重导轨上,且所述配重上设有第三反向轮;
9.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螺杆、螺母和驱动所述螺杆转动的动力源,所述螺杆沿竖直方向延伸设置,所述螺母套设于所述螺杆上并与所述轿厢相连,所述动力源与所述螺杆相连;
10.牵引绳,所述牵引绳的一端固定于支撑板上,相对端依次绕过第三反向轮、第一反向轮和第二反向轮后固定于支撑板上。
11.优选地,所述支撑板上设有绳头孔洞和用于供牵引绳穿过的开口,所述牵引绳的端部通过绳头固定于绳头孔洞处。
12.优选地,所述牵引绳经第二反向轮改变方向后固定在支撑板上的端部还通过绳头板固定安装在支撑板上,所述支撑板与绳头板之间设有压力传感器。
13.优选地,所述轿厢包括轿厢本体和轿厢架,所述轿厢架滑动设于轿厢导轨上,所述轿厢本体与所述轿厢架相连。
14.优选地,所述轿厢架包括支架本体和设于支架本体上的承托架,所述支架本体滑动设于轿厢导轨上,且所述支架本体上设置所述第二反向轮,所述承托架上设置所述轿厢本体。
15.优选地,所述螺母包括套筒和连接法兰,所述套筒套设于所述螺杆的外部并与螺杆螺纹连接,所述连接法兰套设于所述套筒的外部并与所述轿厢架相连。
16.优选地,所述螺杆的顶端通过轴承与支撑板可转动地连接。
17.优选地,所述轴承通过轴承座装配于支撑板上。
18.优选地,所述动力源通过换向器与所述螺杆相连。
19.优选地,所述动力源设于井道的底部。
2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21.(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背包式电梯,对建筑空间要求小,仅仅需要较小的电梯底坑即可,并且对顶层要求也低。
22.(2)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背包式电梯还具有结构简单、安全性高的优点,并且易损零件少,减少后期维护任务的作业量。
23.(3)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背包式电梯通过改变驱动方式,采用螺杆、螺母和动力源来驱动轿厢移动,提高安全性的同时也减少振动,改善乘坐体验。并且,采用螺杆、螺母驱动方式,还可避免出现冲顶和蹲底现象。
附图说明
24.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背包式电梯立体图示意图;
25.图2是背包式电梯的顶部立体示意图;
26.图3是背包式电梯的螺杆和螺母装配示意图;
27.图4是牵引绳缠绕结构示意图;
28.图5是背包式电梯的俯视示意图。
29.附图标记:
30.10、支撑板,11、第一反向轮,12、反向轮支架,13、绳头孔洞,14、开口,15、绳头板,16、压力传感器,20、轿厢导轨,30、配重导轨,40、轿厢,41、第二反向轮,42、轿厢架,42a、支架本体,42b、承托架,50、配重,51、第三反向轮,52、配重块,53、配重架,60、牵引绳,70、驱动机构,71、螺杆,72、螺母,72a、套筒,72b、上连接法兰,72c、下连接法兰,73、动力源,74、轴承座,75、换向器,m、井道,a、垫片。
具体实施方式
3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
32.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一种背包式电梯,具有建筑空间安装要求小、载重小、安装要求低的优点。
33.结合图1~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揭示的背包式电梯,包括支撑板10、轿厢导轨20、配重导轨30、轿厢40、配重50、牵引绳60和驱动机构70。其中,支撑板10设于井道m的顶部,其上设有第一反向轮11,第一反向轮11用于改变牵引绳60的延伸方向,实施时,第一反向轮11通过反向轮支架12安装于支撑板10上;轿厢导轨20和配重导轨30均靠近井道m的后端设置,并且轿厢导轨20位于配重导轨30的前侧,轿厢导轨20用于供轿厢40导向移动,配重导轨30用于供配重50导向移动;轿厢40滑动设于轿厢导轨20上并且其上设有第二反向轮41,第二反向轮41用于改变牵引绳60的延伸方向,轿厢40可沿着轿厢导轨20上升或者下降,用于乘人或者载物;配重50滑动设于配重导轨30上并且其上设有第三反向轮51,第三反向轮51用于改变牵引绳60的延伸反向,配重50可沿着配重导轨30上升或者下降,用于平衡轿厢40的重量;牵引绳60的一端固定于支撑板10上,相对端依次绕过第三反向轮51、第一反
向轮11和第二反向轮41后固定于支撑板10上,也即:牵引绳60的相对端向第三反向轮51处延伸并环绕于第三反向轮51上,经第三反向轮51改变方向后向第一反向轮11处延伸并环绕于第一反向轮11上,经第一反向轮11改变方向后向第二反向轮41处延伸并环绕于第二反向轮41上,经第二反向轮41改变方向后向支撑板10方向延伸并最终固定于支撑板10上,此种绕绳方式有利于减少驱动机构70的运行负载和抗疲劳强度;驱动机构70与轿厢40相连,用于驱动轿厢40移动。
34.结合图2、图4~图5所示,支撑板10上设有绳头孔洞13和开口14,牵引绳60的两端分别通过绳头和绳头孔洞13的配合固定于支撑板10上,即牵引绳60端部的绳头穿过绳头孔洞13并固定于支撑板10上;开口14用于供牵引绳60穿过支撑板10。实施时,经第一反向轮11改变延伸方向的牵引绳60可穿过开口14分别环绕在第二反向轮41和第三反向轮51上。
35.进一步地,牵引绳60经第二反向轮41改变方向后固定在支撑板10上的端部还通过绳头板15固定安装在支撑板10上。为了检测轿厢40的实时载重信息,绳头板15与支撑板10之间还设有压力传感器16。通过设置压力传感器16,可实时获取轿厢40的载重信息,以确保轿厢40可在合理的载重区间内正常运行。
36.如图1所示,轿厢导轨20包括第一轿厢导轨和第二轿厢导轨,第一轿厢导轨和第二轿厢导轨均沿竖直方向设于井道m内。实施时,第一轿厢导轨和第二轿厢导轨均通过导轨支架固定于井道m的内壁上,并与井道m的内壁平行设置。进一步地,第一轿厢导轨和第二轿厢导轨之间设置所述支撑板10,并且第一轿厢导轨和第二轿厢导轨的底端均设有垫片a,以提高第一轿厢导轨和第二轿厢导轨的稳定性。
37.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轿厢导轨20的安装,第一轿厢导轨和第二轿厢导轨均由多个导轨段构成,相邻两个导轨段通过导轨连接板进行连接固定。当然,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轿厢导轨和第二轿厢导轨也一体成型。
38.如图1所示,配重导轨30包括第一配重导轨和第二配重导轨,第一配重导轨和第二配重导轨均沿竖直方向设于井道m内。实施时,第一配重导轨和第二配重导轨均通过导轨支架固定于井道m的内壁上,并与井道m的内壁平行设置。进一步地,第一配重导轨和第二配重导轨的底端均设有垫片a,以提高第一配重导轨和第二配重导轨的稳定性。
39.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配重导轨30的安装,第一配重导轨和第二配重导轨均由多个导轨段构成,相邻两个导轨段通过导轨连接板进行连接固定。当然,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配重导轨和第二配重导轨也一体成型。
40.如图1所示,轿厢40包括轿厢本体和轿厢架42,轿厢架42滑动设于轿厢导轨20上,轿厢本体与轿厢架42相连,轿厢架42上设置所述第二反向轮41。轿厢本体为一封闭壳体结构,可有效隔绝人或物与井道m内壁产生接触,提高安全性。轿厢架42包括支架本体42a和设于支架本体42a上的承托架42b,支架本体42a滑动设于轿厢导轨20上,轿厢本体设于承托架42b上。实施时,支架本体42a可通过导靴滑动设于轿厢导轨20上。
41.进一步地,支架本体42a包括上梁和位于上梁两侧的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上梁的一端与第一立柱相连,相对端与第二立柱相连,承托架42b与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均相连,并且承托架42b与第一立柱、第二立柱垂直设置。
42.结合图1、图3和图4所示,配重50包括配重块52和配重架53,配重架53滑动设于配重导轨30上。配重块52设于配重架53上,配重架53上设置所述第三反向轮51。实施时,配重
架53通过导靴滑动设于对重导轨上。
43.结合图1~图3所示,驱动机构70包括螺杆71、螺母72和动力源73,其中,螺杆71沿竖直方向延伸装置,并且螺杆71的顶端通过轴承与支撑板10可转动地连接。实施时,轴承通过轴承座74装配于支撑板10上。轴承优选圆锥滚子轴承,可确保电梯的运行平稳。螺母72套设于螺杆71的外部并与螺杆71螺纹连接,并且螺母72与轿厢架42相连,动力源73与螺杆71相连,用于驱动螺杆71转动,以在螺杆71和螺母72的配合下驱动轿厢40移动。
44.进一步地,螺母72包括套筒72a和连接法兰,套筒72a套设于螺杆71的外部并与螺杆71螺纹连接,连接法兰套设于套筒72a的外部并与支撑架上的上梁相连。
45.本实施例中,连接法兰包括上连接法兰72b和下连接法兰72c,上连接法兰72b和下连接法兰72c之间设置所述上梁。
46.进一步地,动力源73为驱动电机,其优选设于井道m的底部,并且其通过换向器75与螺杆71相连。在换向器75的作用下,驱动电机的输出轴的轴向运动可转换为螺杆71的轴向运动。本实施例中,动力源73通过垫片a安装于井道m的底部,换向器75也设于垫片a上。通过采用垫片a进行动力源73和换向器75的安装,可提高动力源73与换向器75的水平连接精度,并且还可减少动力源73工作时产生的噪音。
47.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背包式电梯,对建筑空间要求小,仅仅需要较小的电梯底坑即可,并且对顶层要求也低。另外,该背包式电梯还具有结构简单、安全性高的优点,并且易损零件少,减少后期维护任务的作业量。
48.本实用新型通过改变驱动方式,采用螺杆71、螺母72和动力源73来驱动轿厢40移动,提高安全性的同时也减少振动,改善乘坐体验。并且,采用螺杆71、螺母72驱动方式,还可避免出现冲顶和蹲底现象。
49.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及技术特征已揭示如上,然而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仍可能基于本实用新型的教示及揭示而作种种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的替换及修饰,因此,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应不限于实施例所揭示的内容,而应包括各种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替换及修饰,并为本专利申请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