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餐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837666发布日期:2023-01-06 19:43阅读:26来源:国知局
一种餐盒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一种餐盒,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外加热功能的集中排气的餐盒。


背景技术:

2.目前,市场上售卖的各种电热餐盒、微型炊具,其产品结构和功能,不能承担预制食品的餐桌智能制作任务:餐盒炊具不具有预制外卖食品加工的工艺布置功能,餐盒炊具加热功能单一(或者说只能简单的对做熟的食物进行加热),不能在一个餐盒内同时独立加工蒸、煮食品。专利号为201621096400.8、201610868616.x、201610868768.x 和201610871214.5等专利都针对上述问题进行过一些改进,但是上述的改进方案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上述改进方案中内胆都是直接通过盒盖以及密封圈等将内胆临时分隔成独立的空间,这样就会存在如下问题:1、加热或烹饪的过程中,盒盖直接受热,如果需要在盒盖内置入配菜(凉菜),则配菜就会被影响,此时,就需要在盒盖内设置隔热层(如上述方案中的盒盖上的保温层就有这个作用),使得结构复杂、增加成本;2、设置密封圈、密封凹槽等结构,使其结构复杂,成本增加,同时,密封圈、密封凹槽等结构增加日后清洁的成本;3、对整体材质的要求相对更高,提高循环使用的成本,因为加热或烹饪的过程中盒盖会直接接收来自蒸汽的高温,如果盒盖的材质选择不好,就会容易受热产生形变,这样就会导致蒸汽从盒盖与内胆接触的位置 (四周边缘)外泄(漏气现象),使得排汽路径不可控,蒸汽不会按照设定的路径排出,这种情况会带来如下问题:3.1、影响烹饪或加热的效率;3.2、会使得除内胆外的其他部分都会受到高温蒸汽的熏蒸,这就要求内胆和盒盖外的其他所有部分的材质都必须符合可接触食品且可耐高温的要求,这无疑会大大增加成本,而如果选择不符合的材质则在蒸汽的熏蒸之下有可能会产生巨大变形,影响循环使用,甚至会产生异味,影响食用者的同时,也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影响;3.3、四处外溢的蒸汽,也会使得内胆外的其他部分出现油腻污染的情况,增加清理的工作量;3.4、四溢的蒸汽形成的(带有油污的)冷凝水可能会聚集在内胆上沿周围的凹槽等位置,使用者移动餐盒时,存在油污可能会从变形的上盖中漏出,污染使用者的衣物的隐患;或者在使用者打开上盖的过程中,弄脏使用者衣物;3.5、四溢的蒸汽形成的冷凝水也存在会有一部分流至餐盒底部的加热区域,影响加热效率的隐患;3.6、变形的盒盖会使得内胆内的加热液体外溢,存在溢锅现象的隐患,而一旦盒盖及内胆变形,即便增加了防溢电极,内胆内的液体也有可能在触碰防溢电极之前或者触碰的同时外溢,这样增加的防溢电极不仅大大提高了成本,也会使得防溢电极的作用大大降低,同时,即便防溢电极起到了作用,断开加热电路,那么也会大大影响加热或烹饪效率。
3.如果为了防止或减小上述的蒸汽四处外溢的情况,就需要防止或减小盒盖与内胆形变,那么就需要在材质严格限定,而这样的话无疑会大大增加制造和使用成本,大大制约了其应用范围,也就是说上述的现有技术的方案适用于定制的客户所专用,不利于大范围的循环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4.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餐盒,其目的是解决以往的方案所存在的如下问题:
5.1、盒盖直接受热,如果需要在盒盖内置入配菜(凉菜),则配菜就会被影响,而在盒盖内设置隔热层,使得结构复杂、增加成本的问题;
6.2、设置密封圈、密封凹槽等结构,使其结构复杂,成本增加,同时,密封圈、密封凹槽等结构增加日后清洁的成本的问题;
7.3、对整体材质的要求相对更高,提高循环使用的成本的问题,以及如果盒盖等的材质选择不好,就会容易受热产生形变,这样就会导致蒸汽从盒盖与内胆接触的位置(四周边缘)外泄(漏气现象),使得排汽路径不可控,蒸汽不会按照设定的路径排出的问题。
8.技术方案:
9.一种餐盒,所述餐盒包括外套和内盒,内盒能设置在外套内,外套的底部设置有开口,内盒的底部作为被加热区域从外套底部的开口裸露,所述内盒主要包括使用时内置食品的内盒体和使用时能够临时封住内盒体顶部开口的且能撕掉的封膜,封膜上设置有排气孔;
10.外套主要包括外套盒体及使用时盖在外套盒体上的上盖;上盖内设置有餐盒排气道,餐盒排气道的进口端设置有使用时压在封膜上的弹性球形囊腔;弹性球形囊腔的底部设置有使用时与封膜上的排气孔对应的囊腔排气口。
11.餐盒排气道还包括防止气体从囊腔排气口倒流的单向阀。
12.所述单向阀为位于囊腔排气口处的摆动片,摆动片的一部分与囊腔排气口的内壁边缘连接。
13.上盖的底部设置有使用时能够压在封膜边缘的压环。
14.排气孔的周围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呼吸孔,呼吸孔为使用时能被弹性球形囊腔的囊腔排气口周围的部分压住且能在需要呼吸时与弹性球形囊腔分离的结构。
15.内盒体内设置有带孔的隔板,带孔的隔板将内盒体分隔成上腔体和下腔体。
16.内盒体为一体式铝箔盒体或者拼接式盒体;
17.所述的拼接式盒体包括内盒体壁和内盒体加热底,内盒体壁的底部形成开口,内盒体加热底安装在开口处。
18.所述内盒体壁为非金属材质,内盒体加热底为铝箔或铝制复合体;
19.当内盒体加热底为铝箔底时,其与内盒体壁连接形式为如下两种方式之一:
20.第一种形式:内盒体壁的底部开口四周设置有向底部下方延伸的开口沿,开口沿的外侧周围设置有多个弹性卡,开口沿与弹性卡之间形成容纳内盒体加热底外沿的间隙,压圈将内盒体加热底外沿压在该间隙内且弹性卡将压圈卡紧;
21.第二种形式:内盒体壁的底部开口四周设置有向底部下方延伸的开口沿,开口沿的外侧周围设置有多个热熔胶钉,内盒体加热底盖住开口沿后,内盒体加热底的外沿由热熔胶钉压紧于内盒体壁的底部;
22.当内盒体加热底为铝制复合体时,其与内盒体壁连接形式如下:所述铝制复合体分为三层,第一层为铝箔层、第二层为与内盒体壁的材质相同的中间层,第三层为与第一层材质相同的铝箔层,中间层夹在第一层和第三层之间;
23.所述的第一层的四周缩进于第二层形成将第二层裸露出来的连接槽口,所述连接
槽口与内盒体壁的底部开口四周连接,而此时第一层完全将内盒体壁的底部开口盖住。
24.弹性卡的顶端设置有向开口沿方向突出的凸起,使得间隙形成开口小且内部大的结构。凸起为弧形或者斜坡形。上盖上方设置有用于容纳食物的食物容纳槽。还包括蒸屉,蒸屉与内盒配合使用。
25.优点效果:
26.本发明是针对上述的专利号为201621096400.8、201610868616.x、 201610868768.x和201610871214.5等专利的改进,其可以通过底部裸露出来的被加热区域利用外部加热设备(电磁炉、电陶炉、电阻丝加热的热源等,也可以与现有技术中的专利号为:201610868612.1、 201610868768.x中的投递柜或付货柜配合使用)进行现场烹饪或者加热或者保温等。
27.本技术采用可撕掉的封膜(一般可以采用铝箔材质)将内盒体临时封住(采用封膜机压上即可),而食用时撕掉该封膜即可,此时封膜四周都是通过封膜机与内盒上沿压接,解决了边缘漏气的情况,同时,也省却了以往方案中出现的密封圈、密封凹槽等结构,使得结构更简洁,降低成本,同时,也省却了密封圈、密封凹槽等清理的麻烦;而在加热或烹饪时,弹性球形囊腔压住封膜,封膜上的排气孔对应的囊腔排气口,这样就使得蒸汽外排时,其只能按照排气孔、弹性球形囊腔以及餐盒排气道的预定路径外排,使得排气路径可控;同时,采用封膜的方式,弹性球形囊腔与封膜接触,上盖的其他位置可以不接触封膜,或者不需要大范围接触封膜,所以如果在上盖内置入配餐,则无需在上盖内置入隔热层,简化结构,降低成本;
28.另外,本技术中餐盒排气道还可以包括防止气体从囊腔排气口倒流的单向阀;如果内胆有多个,以往的方案中如果盒盖及内胆受热变形后,蒸汽从盒盖与内胆接触的位置外泄,就会使得内胆之间相互窜气、窜味,从而影响用户食用的感受,而本技术的单向阀可以避免相互窜气、窜味的问题。
附图说明
29.图1为餐盒结构拆分示意图;
30.图2为内餐盒的结构示意图;
31.图3为内餐盒的结构示意图二;
32.图4为为内餐盒的结构示意图三;
33.图5为餐盒在配送付货仓位内的就位示意图(使用状态);
34.图6为承托架的俯视示意图;
35.图7为内盒的底部的一种形式的放大示意图;
36.图8为图11中所使用的内盒体加热底的放大示意图;
37.图9为内盒的底部的另一种形式的放大示意图;
38.图10为图9的分解示意图;
39.图11为图9的局部外部立体图;
40.图12为图9的局部放大图;
41.图13为内盒的底部的再一种形式的局部放大图;
42.图14为餐盒的剖视图立体图;
43.图15为球形囊腔与封膜配合排汽状态图;
44.图16为图15的立体剖视图;
45.图17为球形囊腔与封膜配合非排汽(或逆流封闭)状态图;
46.图18为图17的立体剖视图;
47.图19为封膜上带有呼吸孔的结构示意图(初始状态或逆流状态);
48.图20为封膜上带有呼吸孔的结构示意图(排汽状态);
49.图21为呼吸孔处于呼吸状态时的示意图(球形囊腔与呼吸孔分离出一个间隙)
50.图22为球形囊腔的底部示意图;
51.图23为餐盒的结构的立体拆分图;
52.图24为餐盒的结构的立体拆分图;
53.图25为蒸屉的一种形式安装示意图;
54.图26为蒸屉的另一种形式的安装示意图;
55.图27为图26的局部放大图;
56.图28为针对图26的另一种安装方式图;
57.图29为蒸屉的再一种形式的安装示意图;
58.图30为图29的局部放大图;
59.图31为蒸屉的再一种形式的安装示意图;
60.图32为图31的局部放大图;
61.图33为蒸屉的再一种形式的安装示意图;
62.图34为图33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63.图35为蒸屉的再一种形式的安装示意图;
64.图36为图35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65.图37为蒸屉的再一种形式的安装示意图;
66.图38为图37的局部放大图;
67.图39为图13的外部局部示意立体图;
68.图40为图13的安装形式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69.图41为卡扣翻板的一种形式示意图;
70.图42为卡扣翻板的另一种形式示意图;
71.图43为卡扣翻板扣合状态的侧视图;
72.图44为卡扣翻板扣合状态的剖视图;
73.图45为卡扣翻板的再一种形式示意图;
74.图46为图45的卡扣翻板扣合状态的剖视图;
75.图47为可以为本技术中的内盒体底部加热的一种形式介绍;
76.图48为图47中主要部件的立体图;
77.图49为图48中主要部件的剖视图;
78.图50为加热面板的背面的一种形式示意图;
79.图51为加热面板的背面的另一种形式示意图;
80.图52为加热面板的不同安装方式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81.一种餐盒,如图1所示,所述餐盒包括外套15和内盒16,内盒 16能设置在外套15内,外套15的底部设置有开口,内盒16的底部作为被加热区域d从外套15底部的开口裸露。
82.所述内盒16主要包括使用时内置食品的内盒体16-1和使用时能够临时封住内盒体16-1顶部开口的且能撕掉的封膜16-3(一般采用铝箔的),封膜16-3上设置有排气孔.
83.外套15主要包括外套盒体15-1及使用时盖在外套盒体15-1上的上盖15-2;上盖15-2内设置有餐盒排气道17,餐盒排气道17的进口端设置有球形囊腔17-1,弹性球形囊腔17-1的底部设置有使用时与封膜16-3上的排气孔16-3-1对应的囊腔排气口17-2(此时,如图1、图5、图14、图16、图18—图21等所示,此时,只需要弹性球形囊腔17-1与封膜16-3接触,餐盒排气道17的其他部分以及上盖15-2的绝大部分一般都不需要与封膜接触,这里之所以说绝大部分,是因为如图1和图5所示,这种方式中设置压环15-2-5,其使用时,是压在内盒体上沿的边缘的,而如果封膜延伸至内盒体上沿的边缘,那么压环15-2-5就是压住封膜边缘,其主要是起到定位的作用,但即便是这样,封膜边缘一般也是不直接受热的;另外可以在上盖15-2内设置一个空腔(图23中的标号15-2-2为该空腔的壳体,标号17-10为餐盒排气道17的排蒸汽出口),餐盒排气道17可以设置在该空腔内,然后弹性球形囊腔17-1向下伸出该空腔)。
84.进一步的,餐盒排气道17还包括防止气体从囊腔排气口倒流的单向阀,可以采用现有单向阀,或者采用后面描述的单向阀方式。
85.这个弹性球形囊腔17-1使用时,压住封膜16-3使得囊腔排气口对应封膜16-3上的排气孔,同时,球形囊腔17-1的其他部分压紧排气孔周围,进而实现排气只会通过排气孔、弹性球形囊腔17-1进而进入餐盒排气道17,防止漏气,这里再说明一下,使用时,其实只需要弹性球形囊腔17-1与封膜16-3接触即可,上盖15-2的其他部位无需与封膜16-3接触。
86.单向阀的一种形式:
87.囊腔排气口处设置有防止气体从囊腔排气口倒流的单向阀,所述单向阀为位于囊腔排气口处的摆动片17-3,摆动片17-3的一部分与囊腔排气口的边缘连接(图22中的db就是连接的部分);这个摆动片17-3使用时盖住封膜16-3的排气孔16-3-1处,其直径大于排气孔,当排气时,被由下方内盒排出的气体顶开,如图15箭头所示就是排气方向;而当有外部气体逆向流动时,摆动片17-3被逆向气体从上方顶住并盖住排气孔处16-3-1,如图17的箭头方向所示,完成防止逆流的作用)。该单向阀对于内盒体为多个的时候,可以防止窜气、窜味等。
88.另外,进一步的,上盖15-2的底部可以设置有使用时能够压在封膜16-3边缘的压环15-2-5(上盖15-2与外套盒体15-1之间使用时是通过临时卡扣进行临时连接的,该临时卡扣与现有餐盒中的卡扣雷同,属于现有技术,例如,如图41至图44所示的,卡扣包括卡扣翻板15-2-6和卡槽15-1-6(卡槽开口向下),卡扣翻板15-2-6内侧设置有使用时能够卡住卡槽的卡钩15-2-6-1,卡扣翻板15-2-6的上端与上盖15-2连接,卡槽15-1-6与外套盒体15-1侧壁连接,且卡扣翻板15-2-6能够上下翻转,如图43所示,图中一共有两个弧形箭头,其中左侧的箭头为卡扣翻板15-2-6向上翻转的方向,右侧的箭头为卡扣翻板15-2-6向下翻转的方向,通过上翻卡扣翻板15-2-6使得卡钩15-2-6-1与卡槽15-1-6分离,实现临时卡扣的打开,通过下翻卡扣翻板15-2-6使得卡钩15-2-6-1与卡槽15-1-6扣紧,这个属于现有技术,直
接拿来使用即可,当然还可以采用其他任何一种现有的餐盒卡扣的形式,例如图45和图46的形式,该形式中卡扣包括卡扣翻板15-2-6和卡舌15-1-7,卡扣翻板15-2-6上设置有使用时能够卡在卡舌处的卡孔15-2-6-2,卡扣翻板15-2-6的上端与上盖15-2 连接,卡舌与外套盒体15-1侧壁连接,且卡扣翻板15-2-6能够上下翻转,如图46所示,图中一共有两个弧形箭头,其中左侧的箭头为卡扣翻板15-2-6向上翻转的方向,右侧的箭头为卡扣翻板15-2-6向下翻转的方向,通过上翻卡扣翻板15-2-6使得卡扣翻板15-2-6与卡舌15-1-7分离,实现临时卡扣的打开,通过下翻卡扣翻板15-2-6使得卡孔15-2-6-2卡在卡舌15-1-7处完成卡扣翻板15-2-6的扣紧。
89.上述图41中卡槽15-1-6为环绕外套盒体15-1侧壁的设置形式,就是卡槽15-1-6沿着外套盒体15-1侧壁设置一周,而图42中,卡槽15-1-6不围绕外套盒体15-1侧壁设置,卡槽15-1-6仅在与卡扣翻板15-2-6对应的位置设置,这个也属于现有技术,此处不赘述。
90.另外,作为进一步的方案,排气孔16-3-1的周围可以设置一个或多个呼吸孔16-3-2(如图19至图21所示),呼吸孔16-3-2为使用时能被弹性球形囊腔17-1的囊腔排气口17-2周围的部分压住且能在需要呼吸时(所谓呼吸时就是当内盒体有被吸瘪的趋势时)与弹性球形囊腔17-1分离的结构(这里的意思就是说,在正常排气时,如图20所示,因为封膜16-3被向上顶,球形囊腔17-1的囊腔排气口 17-2周围的部分压住呼吸孔16-3-2,当内盒体16-1有被吸瘪的趋势时,封膜16-3被向下吸,使得弹性球形囊腔17-1与呼吸孔16-3-2 分离,以平衡气压,防止内盒体被吸瘪,见图21)。
91.另外,内盒体16-1内还可以设置有带孔的隔板16-1-1,带孔的隔板16-1-1将内盒体16-1分隔成上腔体aa和下腔体bb。
92.内盒体16-1为一体式铝箔盒体或者拼接式盒体;
93.所述的拼接式盒体包括内盒体壁16-1-2和内盒体加热底16-1-3,内盒体壁16-1-2的底部形成开口16-1-2-5,内盒体加热底16-1-3 安装在开口处。
94.可以选择的方式之一,所述内盒体壁16-1-2可以选择为非金属材质,内盒体加热底16-1-3可以为铝箔或铝制复合体;
95.当内盒体加热底16-1-3为铝箔底时,其与内盒体壁16-1-2连接形式为如下两种方式之一:
96.第一种形式:(如图9—12所示)内盒体壁16-1-2的底部开口四周设置有向底部下方延伸的开口沿16-1-2-1,开口沿16-1-2-1的外侧周围设置有多个弹性卡21,开口沿16-1-2-1与弹性卡21之间形成容纳内盒体加热底16-1-3外沿的间隙dd,压圈22将内盒体加热底16-1-3外沿压在该间隙内且弹性卡21将压圈22卡紧(使用时,盒体加热底16-1-3外沿置入间隙dd内,盒体加热底16-1-3外沿可以是像图10那样向外翻的结构,然后将压圈置入间隙dd压住盒体加热底16-1-3外沿,压入时,因为弹性卡21是弹性件,所以在初始压入压圈时,会被顶开,而在压圈压入间隙dd后,弹性卡21重新复位并将压圈卡住);
97.另外,弹性卡21的顶端可以设置向开口沿16-1-2-1方向突出的凸起ee,使得间隙dd形成开口小且内部大的结构。再进一步,凸起 ee可以为弧形或者斜坡形(所谓的斜坡形就是如图12所示,在凸起 ee的底部形成一个斜坡ff,方便压圈压入)。
98.第二种形式:内盒体壁16-1-2的底部开口四周设置有向底部下方延伸的开口沿16-1-2-1,开口沿16-1-2-1的外侧周围设置有多个热熔胶钉23,内盒体加热底16-1-3盖住
开口沿6-1-2-1后,内盒体加热底16-1-3的外沿hh由热熔胶钉23压紧于内盒体壁16-1-2的底部;进一步的,热熔胶钉23沿着内盒体加热底16-1-3的外沿hh设置多个,后一个热熔胶钉23压住前一个热熔胶钉(如图39、40所示,具体的操作方法就是,用热熔的方式将胶钉压扁,然后一个压着一个沿着外沿hh叠压)。
99.(如图7、8所示)当内盒体加热底16-1-3为铝制复合体时,其与内盒体壁16-1-2连接形式如下:所述铝制复合体分为三层,第一层为铝箔层16-1-3-1、第二层为与内盒体壁16-1-2的材质相同的中间层16-1-3-2,第三层为与第一层材质相同的铝箔层16-1-3-3,中间层16-1-3-2夹在第一层和第三层之间;
100.所述的第一层16-1-3-1的四周缩进于第二层形成将第二层裸露出来的连接槽口cc,所述连接槽口cc与内盒体壁16-1-2的底部开口16-1-2-2四周连接(可以是粘接,也可以是热熔连接,因为是相同材质,连接方式好处理,采用现有连接方式即可),而此时第一层 16-1-3-1完全将内盒体壁16-1-2的底部开口16-1-2-2盖住。
101.另外,所述上盖15-2上方可以用于容纳食物的食物容纳槽 15-2-1。食物容纳槽15-2-1为如下几种方式之一:第一种:食物容纳槽15-2-1直接设置在上盖15-2的上方并与上盖15-2设置成一体式的结构,然后食物容纳槽15-2-1的上端为开口,包装时,可以在开口封膜,食用时,将封膜撕掉,或者在开口设置可开启的上盖,食用时,打开上盖即可;第二种:食物容纳槽15-2-1使用时设置在上盖15-2的上方,就是说食物容纳槽15-2-1与上盖15-2是分体的、可拆卸的,也就是食物容纳槽15-2-1使用时放在上盖15-2上方,并通过现有公知的任意一种卡扣的方式与上盖15-2临时连接,然后使用时可以直接将食物容纳槽15-2-1与上盖15-2一起取下,此时,食物容纳槽15-2-1的上端为开口,包装时可以在开口封膜,食用时,将封膜撕掉,或者在开口设置可开启的上盖,食用时,打开上盖即可;另外,此种方式中,在使用时也可以打开食物容纳槽15-2-1与上盖 15-2之间的卡扣,将食物容纳槽15-2-1分离,此种情况中,在包装时,可以将食物容纳槽15-2-1的开口朝上,包装时可以在开口封膜,食用时,将封膜撕掉,或者在开口设置可开启的上盖,食用时,打开上盖即可;当然,也可以在包装时,将食物容纳槽15-2-1的开口朝下,如图1、图14所示,此时在包装时可以在食物容纳槽15-2-1的开口封膜,然后倒扣在上盖上即可,然后食用时,直接取下食物容纳槽15-2-1并翻转过来,然后撕掉封膜即可,或者包装时,食物容纳槽15-2-1的开口不封膜,直接将上盖15-2盖在食物容纳槽15-2-1 的开口,此时的上盖15-2充当了食物容纳槽15-2-1的开口的盖或者封膜的作用,然后将食物容纳槽15-2-1与上盖15-2通过临时连接的卡扣连接,之后一起倒置过来盖在外套盒体15-1上完成包装,需要食用时,一起拿下食物容纳槽15-2-1与上盖15-2,然后翻过来,使得食物容纳槽15-2-1开口向上,然后打开卡扣,取下上盖15-2即可。
102.另外,进一步针对餐盒,还可以包括蒸屉,蒸屉与内盒16配合使用。
103.蒸屉(一般是由侧壁和底形成的盘状或碗状结构)与内盒16配合使用的方式如下:
104.蒸屉与内盒16配合的第一种形式:如图23所示,在蒸屉16-21、 16-23(16-21和16-23分别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蒸屉)顶部设置有向外翻的开口沿16-21-a,蒸屉的开口沿(上表面)不超过内盒体16-1 的开口沿16-1-5的上表面,如图25所示,可以在内盒体16-1内部 (可以是上方的位置)设置一个阶梯沿16-a,蒸屉开口沿16-21-a 搭在阶梯沿16-a上,然后将封膜16-3盖住内盒体16-1的开口,封膜16-3的四边被压在内盒体16-1的开口沿16-1-5,
这样就将内盒体16-1的开口封住(封膜上带有排气孔),同时也将蒸屉封在内盒体 16-1内,此种形式中,蒸屉上设置透气孔,该透气孔的形式为如下方式中的一种或多种:
105.第一种透气孔的形式:可以直接在蒸屉的底部设置一个或多个通孔,以方便透气;第二种透气孔的形式:如图23和图25所示,在蒸屉16-21、16-23的端部侧壁形成凹口001,凹口001可以利于通气,也可以方便取出蒸屉,此时的蒸屉上表面与封膜16-3之间留有间隙;第三种透气孔的形式:蒸屉侧壁设置有通孔以方便透气。
106.上述蒸屉可以为如图23所示的形式,即该图中置入内盒体内的是小蒸屉16-23,该蒸屉可以置入一个或并列置入多个,该图中位于内盒体外的为整体的大蒸屉16-21,该蒸屉一般仅放一个即可;而图 25是以大蒸屉为例的。
107.蒸屉与内盒16配合的第二种形式:在蒸屉顶部设置有向外翻的开口沿16-21-a,该开口沿16-21-a搭在内盒体16-1的开口沿16-1-5 上,如图26、27所示,然后在蒸屉开口沿16-21-a与内盒体16-1的开口沿16-1-5之间可以设置一个密封圈00b,在蒸屉的开口做封膜 16-3,然后使用时盒盖的压环15-2-5压住蒸屉开口沿16-21-a对应的位置;此种形式中,蒸屉上设置透气孔,该透气孔的形式为如下方式中的一种或多种:
108.第一种透气孔的形式:可以直接在蒸屉的底部设置一个或多个通孔,以方便透气;第二种透气孔的形式:蒸屉侧壁设置有通孔以方便透气。
109.蒸屉与内盒16配合的第三种形式:在蒸屉顶部设置有向外翻的开口沿16-21-a,该开口沿16-21-a搭在内盒体16-1的开口沿16-1-5 上,如图28所示,蒸屉开口沿16-21-a较内盒体16-1的开口沿16-1-5 窄(所谓的窄就是如图28所示的蒸屉开口沿16-21-a的左右方向的距离短,这样从图28中可以看出,蒸屉开口沿16-21-a相较于开口沿16-1-5要缩进去一圈),这样当蒸屉开口沿16-21-a搭在内盒体 16-1的开口沿16-1-5上的时候,内盒体16-1的开口沿16-1-5还会有一圈裸露,然后将封膜16-3的边缘与内盒体16-1的开口沿16-1-5 裸露的部位封接(就是封闭连接),然后盒盖的压环15-2-5压住蒸屉开口沿16-21-a对应的位置或者压环15-2-5压住与内盒体16-1的开口沿16-1-5裸露的部位对应的位置(图28就是压在了与内盒体16-1 的开口沿16-1-5裸露的部位对应的位置);此种形式中,蒸屉上设置透气孔,该透气孔的形式为如下方式中的一种或多种:
110.第一种透气孔的形式:可以直接在蒸屉的底部设置一个或多个通孔,以方便透气;第二种透气孔的形式:在蒸屉16-21、16-23的端部侧壁形成凹口001,凹口001可以利于通气,也可以方便取出蒸屉,此时的蒸屉上表面与封膜16-3之间留有间隙;第三种透气孔的形式:蒸屉侧壁设置有通孔以方便透气。
111.上述蒸屉可以为如图23所示的形式,即该图中置入内盒体内的是小蒸屉16-23,该蒸屉可以置入一个或并列置入多个,该图中位于内盒体外的为整体的大蒸屉16-21,该蒸屉一般仅放一个即可;而图 25是以大蒸屉为例的。
112.蒸屉与内盒16配合的第四种形式:如图29至图38所示,在蒸屉16-21(以大蒸屉16-21为例,以为该形式针对大蒸屉16-21比较适合)顶部设置有向外翻或向内翻的开口沿16-21-a,使用时封膜 16-3连接开口沿16-21-a,盒盖的压环15-2-5压住蒸屉开口沿 16-21-a对应的位置,然后蒸屉16-21的底部或者侧壁卡在内盒体 16-1的开口沿16-1-5处,如图29至图32所示,为蒸屉侧壁卡在内盒体16-1的开口沿16-1-5处的一种形式,该形式中,在蒸屉侧壁设置成一个阶梯台16-21-b,然后该阶梯台16-21-b卡在内盒体16-1 的开口沿16-1-5
处,此时在该阶梯台16-21-b与内盒体16-1的开口沿16-1-5之间可以设置密封圈00b,这种形式中,蒸屉16-21的底部是有一部分伸入内盒体16-1内的,此时,蒸屉上设置透气孔,该透气孔的形式为如下方式中的一种或多种:
113.第一种透气孔的形式:可以直接在蒸屉的底部设置一个或多个通孔,以方便透气;第二种透气孔的形式:蒸屉侧壁设置有通孔以方便透气(这种透气孔形式中,阶梯台16-21-b下方的蒸屉侧壁尽量不紧贴内盒体16-1的内壁,如图31和图32等)。
114.如图33至图36所示,为蒸屉侧壁卡在内盒体16-1的开口沿 16-1-5处的另一种形式,该种形式中在蒸屉侧壁设置卡环16-21-c,该卡环卡在内盒体16-1的开口沿16-1-5处,此时在该卡环16-21-c 与内盒体16-1的开口沿16-1-5之间可以设置密封圈00b,这种形式中,蒸屉16-21的底部是有一部分伸入内盒体16-1内的,此时,蒸屉上设置透气孔,该透气孔的形式为如下方式中的一种或多种:
115.第一种透气孔的形式:可以直接在蒸屉的底部设置一个或多个通孔,以方便透气;第二种透气孔的形式:蒸屉侧壁设置有通孔以方便透气(这种透气孔形式中,阶梯台16-21-b下方的蒸屉侧壁尽量不紧贴内盒体16-1的内壁,如图33和图34等)。
116.如图37至图38所示,为蒸屉底部卡在内盒体16-1的开口沿 16-1-5处的形式,该种形式中蒸屉底部四周压在内盒体16-1的开口沿16-1-5处,在蒸屉底部与内盒体16-1的开口沿16-1-5之间可以设置密封圈00b,此时,在蒸屉的底部设置透气孔。
117.进一步的,针对餐盒,所述外套15设置有承托内盒16的承托架 15-5(承托架15-5可以直接与外套15固接,也可以是是分体的,使用时扣在外套15的上端或卡在外套15的内部,卡在外套15的内部的形式中,承托架15-3的位置一般可以低于内盒16的上沿,),承托架15-5上留有供内盒16穿过的承托开口15-5-1;如图1、2和6所示,使用时,内盒16置入承托开口15-5-1内且内盒16的上端的向外翻的开口沿16-1-5搭接在承托开口15-5-1的开口四周完成对内盒 16的承托;或者内盒16做成由上至下逐渐缩小的结构,然后内盒16 的侧壁直接卡住承托开口15-5-1,就是说在逐渐放入内盒16的过程中,内盒16就会逐渐的被该承托开口卡住。
118.本技术使用时,可以直接将内盒16的底部的被加热区域d与加热区域接触,例如图5中的标号3就是加热的模块热源,模块热源3 可以采用现有加热技术,电加热等,例如:其原理与电磁炉、电陶炉、加热丝加热等雷同;模块热源3的数量可以与内盒体16-1的数量相适应,例如:内盒体16-1为两个,那么如图5和47所示,模块热源 3就是两个,且两个模块热源3之间相互独立,当然模块热源3的数量也可以不与内盒体16-1的数量相适应,例如:内盒体16-1为一个的时候也可以使用两个模块热源3同时烹饪加热;而模块热源3也可以为一个,此情况下,如果是两个内盒体16-1(此时如果两个内盒体16-1内需要烹饪的食物相同),也可以同时在一个模块热源3上烹饪加热;
119.另外,如图48至图52所示为举例的加热模块的一种形式(仅仅是一种举例,还可以采用其他的任何一种可实现的形式),该形式中加热模块包括加热面板37及加热组件,加热面板37可以为铸铝材质,即为压铸铝工艺制备;所述加热组件设置在加热面板37的背面37b,所述加热组件构成为:加热电阻丝38a外包覆陶瓷38b,然后一起设置在加热组件壳体38内,也就是说加热组件从内至外依次是发热电阻丝、陶瓷和加热组件壳体38,加热组件壳体38优选为铸铝壳,铸铝壳为压铸铝工艺制备;加热组件可以为“s”形铺设(如图51)也可以
为c形(如图52所示)或环形铺设等,当然也可以是其他任何一种等同的、能起到加热目的铺设方式。加热组件壳体38上留有将外部电路与电阻丝连接的安装定位座38-1。加热面板37的正面37a 涂覆陶瓷或特氟龙;加热组件壳体38与加热面板37可以采用一体式压铸,当然也可以将加热组件用安装螺栓38-2和压片38-3等安装在加热面板37的背面37b,具体的安装方式如图52所示,将压片38-3 压在加热组件壳体38上,然后用安装螺栓38-2将压片38-3的两端与加热面板37固定;
120.加热面板37的背面37b还可以设置测温装置(测温传感器等,直接采用现有标准元器件)38-4(用于监测加热面板37的温度),使用时,两个安装定位座38-1与外部电路连接,同时,可以在与电阻丝连接的外部电路上连接一个过温保护装置(直接采用现有标准元器件);
121.另外,加热模块3还可以包括隔热安装盘39,加热面板37与隔热安装盘39安装在一起,加热面板37与隔热安装盘39之间可以设置隔热硅胶40,这里的安装方式可以采用如图49和50所示,隔热安装盘39带有安装槽39-1,隔热硅胶40为隔热硅胶环,该隔热硅胶环内壁设置有阶梯台40-1(如图49和图50所示),加热面板37 卡在该阶梯台40-1处(如图50所示),该隔热硅胶环的底部设置有底部阶梯台40-2(如图50所示),该隔热硅胶环通过该底部阶梯台 40-2卡在隔热安装盘39的安装槽39-1上沿,安装槽39-1的底板上开有走线的开口39-2;此种情况中,一般为了安装牢固,可以在加热面板37的背面37b设置带有内螺纹的螺栓安装孔38-5(不是通孔,就是一个槽),该螺栓安装槽可以是直接开在加热面板37的背面37b 的内壁为圆柱形的内螺纹槽,也可以是安装在加热面板37的背面37b 的内壁为圆柱形的内螺纹安装管,然后固定时,紧固螺栓39-3穿过安装槽39-1的底板并深入螺栓安装孔38-5内并与螺栓安装孔38-5 螺纹配合完成加热面板37、隔热安装盘39和隔热硅胶40之间的相对固定。使用时,加热面板37的正面37a与内盒16的底部的被加热区域d接触,然后控制加热面板37开始加热。
122.当然,本技术还可以与专利号为201610868768.x等的装置配合使用,使用时,使得内盒16的底部的被加热区域d与金属传热面板接触,使得餐盒排气道17与排气口连通,然后即可以开始使用。
123.本技术的餐盒使用时,未加热之前如图17-图19所示,此时,封膜16-3上的排气孔16-3-1被摆动片17-3盖住,如果是带有呼吸孔的形式,则呼吸孔也是被弹性球形囊腔17-1的囊腔排气口17-2的周围的部分所封堵;开始加热时,例如如图5所示,内盒16的底部的被加热区域被加热,加热过程中产生的蒸汽,经过封膜16-3上的排气孔16-3-1并顶开摆动片17-3,然后经过餐盒排气道17排出,此时,封膜16-3被上顶,如果是带有呼吸孔的方式,则此时的呼吸孔16-3-2也是被封堵的,而一旦内盒体有被吸瘪的趋势时,封膜下沉,使得呼吸孔与弹性球形囊腔17-1分离,如图21所示,平衡气压,防止内盒体被吸瘪;而在此过程中,弹性球形囊腔17-1的囊腔排气口17-2周围的部分是始终压住排气孔16-3-1周围,如果是带有摆动片17-3的形式,摆动片17-3也是始终盖住排气孔16-3-1的,也就是说弹性球形囊腔17-1具有自适应的封堵效果。
124.综上,本技术采用封膜(压边)的方式将内盒体开口封堵,很好的避免了因变形所能导致的蒸汽从连接边缘四周外溢的情况,然后在封膜上留一个排气孔16-3-1,并使其与弹性球形囊腔17-1配合,这样使得排蒸汽,按照特定的路径进行,上盖不会整体受热,不影
响上盖15-2布置配菜;另外不用设置密封圈、密封凹槽等结构,使其结构更简洁,成本降低,同时,同密封圈、密封凹槽等结构相比,本技术也减少了日后清洁的成本的问题;再有,不用过渡担心与蒸汽接触的部分的变形问题,因此,其在实施的方便性和推广性上有更大的选择,例如内盒体可以选择铝箔盒体,因为不用担心变形的问题,因此其厚度上也可以不必太厚,等等,在成本和流通性上具有很大的优势,利于循环使用,因此,本技术可以很好的解决以往所存在的问题,利于推广应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