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以检测包装平整度的封口包装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896526发布日期:2023-01-13 00:31阅读:39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以检测包装平整度的封口包装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一种可以检测包装平整度的封口包装系统,主要涉及包装设备领域。


背景技术:

2.物品打包需要通常需要拆解成多个步骤分步进行,比如公开号为cn200910194838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旋转给袋机开拉链袋装置。该方案在无聊装袋之后还需要对其进行封口,而常见的包装袋封口是通过热封技术实现的,该封口技术对于袋体的袋口的平整度要求相对较高,生产的时候由于袋体自身生产引起的褶皱或者被包装物卡在袋口之间(通常封口之前需要从袋口处装入被包装物)都会引起袋体的袋口平整度发生较大的变化。
3.如果对平整度较差的袋体的袋口直接封口,一方面可能导致无法完全密封,另一方面非常影响其美观性。因此需要在热封之前需要对其平整度进行检测,比如公告号为cn110155438a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平整度检测和包装自动化一体设备,通过ccd技术视觉识别检测包装的平整度。该方案在使用的时候技术门槛相对较高,对于小厂家友好度较低,并且对于部分图案的识别容易出现误检,因此本方案旨在提供一种技术门槛低。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以上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出一种可以检测包装平整度的封口包装系统,测量过程原理更加简单,成本更低,更有利于小厂家使用,整体包装生产效率更高。
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包括底座和旋转盘,所述底座上转动配合所述旋转盘,所述旋转盘设置有若干物料固定位,各所述物料固定位设置有夹袋装置,在旋转盘的外围对应部分物料固定位设置有给袋机构、开袋机构和检测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机构包括相互平行设置的接触条,两个所述接触条之间形成过料通道,所述过料通道位于所述夹袋装置带动包装袋的袋口移动的路线上,两个所述接触条之间设置有驱动装置和测量装置,所述驱动装置用于带动两个所述接触条靠拢,所述测量装置用于测量两个接触条之间的相对间距。
6.本发明的技术原理及有益效果如下:
7.使用的时候,通过夹袋装置分别夹紧包装袋的两侧在旋转盘上旋转移动,旋转盘带动夹袋装置先经过给袋机构,拿取袋子,然后经过开袋机构打开袋子,最后在检测机构检测袋口的平整度。通过驱动装置带动接触条夹紧袋口,测量装置测量袋口的相对间距,进而得知包装袋的袋口厚度,如果袋口的厚度超过标准的限度的时候,则得出不符合要求的包装袋,如果厚度在标准的限度内,则得出为合格的包装袋,测量过程原理更加简单,成本更低,更有利于小厂家使用,整体包装生产效率更高。
8.优选地,所述夹袋装置包括两组夹口相对设置有电动夹。以便更加方便夹持包装,更加自动化。
9.优选地,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第一气缸,两个所述接触条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一气缸的本体和气缸的输出端,所述测量装置采用位移传感器,所述位移传感器的本体和输出端
分别与两个所述接触条固定。即通过气缸带动两个接触条平推靠近和分离。
10.优选地,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第一摆臂、第二摆臂和第二气缸,所述第一摆臂和所述第二摆臂的中部通过转轴转动配合设置,所述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的前端分别设置所述接触条,所述第一摆臂的后端铰接于第二气缸的输出端,所述第二摆臂的后端铰接于第二气缸的本体。即通过气缸带动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相互摆动实现两个接触条靠拢和分离。
11.优选地,所述转轴与所述第一摆臂固定,所述转轴与所述第二摆臂转动配合,所述驱动装置为伺服电机,所述伺服电机的本体固定于所述第二摆臂,所述伺服电机的输出端与所述转轴同轴固定。通过私服电机带动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相互摆动实现两个接触条靠拢和分离。
12.优选地,所述测量装置为位移传感器,所述第一摆臂的后端铰接于所述位移传感器的输出端所述第二摆臂的后端交接与所述位移传感器的本体。由于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的铰接点与两端的间距是固定的,因此只需要测量两个移动块之间的间距就可以得知位于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的接触条的间距,通过预设减少铰接点的摆臂前端的距离,可以提高测量的精度。
13.优选地,所述测量装置为角度传感器,所述角度传感器的本体固定于所述第二摆臂,所述角度传感器的输出端与所述转轴同轴固定。由于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的铰接点与两端的间距是固定的,因此只需要测量两个移动块之间的家教就可以得知位于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的接触条的间距。
14.优选地,所述检测机构的生产线下游设置传送带,所述传送带设置视觉识别系统,所述视觉识别系统包含有摄像头。用于对包装袋进一步视觉识别,确定包装袋的状态。
15.优选地,所述传送带包括进料段、分选机构和支路段,所述进料段的末端设置所述分选机构,所述分选机构对应有若干支路段。根据视觉识别包装袋的状态对其分类收纳。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其中三幅,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7.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示意图;
18.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检测机构的示意图;
19.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检测机构的示意图;
20.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4的视觉识别系统的示意图;
21.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4的分选机构的示意图。
22.其中,旋转盘1、接触条2、电动夹3、测量装置4、驱动装置5、第一摆臂6、第二摆臂7、给袋机构8、开袋机构9、摄像头10、分选段11、进料段12、支路段13。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
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4.实施例1
25.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包括底座和旋转盘1,所述底座上转动配合所述旋转盘1,所述旋转盘1设置有若干物料固定位,各所述物料固定位设置有夹袋装置,在旋转盘1的外围对应部分物料固定位设置有给袋机构8、开袋机构9和检测机构,所述检测机构包括相互平行设置的接触条2,两个所述接触条2之间形成过料通道,所述过料通道位于所述夹袋装置带动包装袋的袋口移动的路线上,两个所述接触条2之间设置有驱动装置5和测量装置4,所述驱动装置5用于带动两个所述接触条2靠拢,所述测量装置4用于测量两个接触条2之间的相对间距。
26.本发明的技术原理及有益效果如下:
27.使用的时候,通过夹袋装置分别夹紧包装袋的两侧在旋转盘1上旋转移动,旋转盘1带动夹袋装置先经过给袋机构8,拿取袋子,然后经过开袋机构9打开袋子,最后在检测机构检测袋口的平整度。通过驱动装置5带动接触条2夹紧袋口,测量装置4测量袋口的相对间距,进而得知包装袋的袋口厚度,如果袋口的厚度超过标准的限度的时候,则得出不符合要求的包装袋,如果厚度在标准的限度内,则得出为合格的包装袋,测量过程原理更加简单,成本更低,更有利于小厂家使用,整体包装生产效率更高。
28.所述夹袋装置包括两组夹口相对设置有电动夹3。以便更加方便夹持包装,更加自动化。
29.所述驱动装置5包括第一气缸,两个所述接触条2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一气缸的本体和气缸的输出端,所述测量装置采用位移传感器,所述位移传感器的本体和输出端分别与两个所述接触条2固定。即通过气缸带动两个接触条2平推靠近和分离。
30.实施例2
31.如图3所示,相比实施例1,实施例2还具有如下区别技术特征:
32.所述驱动装置5包括第一摆臂6、第二摆臂7和第二气缸,所述第一摆臂6和所述第二摆臂7的中部通过转轴转动配合设置,所述第一摆臂6和第二摆臂7的前端分别设置所述接触条2,所述第一摆臂6的后端铰接于第二气缸的输出端,所述第二摆臂7的后端铰接于第二气缸的本体。即通过气缸带动第一摆臂6和第二摆臂7相互摆动实现两个接触条2靠拢和分离。
33.所述测量装置4为位移传感器,所述第一摆臂6的后端铰接于所述位移传感器的输出端所述第二摆臂7的后端交接与所述位移传感器的本体。由于第一摆臂6和第二摆臂7的铰接点与两端的间距是固定的,因此只需要测量两个移动块之间的间距就可以得知位于第一摆臂6和第二摆臂7的接触条2的间距,通过预设减少铰接点的摆臂前端的距离,可以提高测量的精度。
34.实施例3
35.相比实施例1,实施例3还具有如下区别技术特征:
36.所述转轴与所述第一摆臂6固定,所述转轴与所述第二摆臂7转动配合,所述驱动装置5为伺服电机,所述伺服电机的本体固定于所述第二摆臂7,所述伺服电机的输出端与所述转轴同轴固定。通过私服电机带动第一摆臂6和第二摆臂7相互摆动实现两个接触条2
靠拢和分离。
37.所述测量装置4为角度传感器,所述角度传感器的本体固定于所述第二摆臂7,所述角度传感器的输出端与所述转轴同轴固定。由于第一摆臂6和第二摆臂7的铰接点与两端的间距是固定的,因此只需要测量两个移动块之间的家教就可以得知位于第一摆臂6和第二摆臂7的接触条2的间距。
38.实施例4
39.如图4和图5所示,相比实施例1,实施例4还具有如下区别技术特征:
40.所述检测机构的生产线下游设置传送带,所述传送带设置视觉识别系统,所述视觉识别系统包含有摄像头10。用于对包装袋进一步视觉识别,确定包装袋的状态。在对平整度检测之后合格的包装袋掉落在传送带上。
41.所述传送带包括进料段12、分选段11和支路段13,所述进料段12的末端设置所述分选段11,所述分选段11对应有若干支路段13。根据视觉识别包装袋的状态对其分类收纳。
42.以上用到的距离传感器型号采用采用lpy1f。角度传感器型号采用bl29-r。
43.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