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立式液下泵可调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392976发布日期:2023-03-08 11:55阅读:19来源:国知局
一种立式液下泵可调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液下泵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立式液下泵可调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2.传统液下泵适用于长期输送任意浓度的强酸、碱、盐、强氧化剂等多种腐蚀性介质。新型液下泵适用输送轻质易燃易爆物料,具有免维护、防爆、能耗低特点,传统液下泵其壳体,主管,出口管及过流部件全部用塑料合金模压烧结制成,泵主机部分全部放置在液体内,具有耐腐蚀性强、机械强度高、不氧化、无毒素分解特点,但是在对其安装固定时且操作麻烦固定不稳,所以需要设计出一种立式液下泵的固定结构来解决此问题。
3.中国专利号cn209977597u公开的一种立式液下泵可调固定装置,该装置通过固定板、活动卡板、活动杆、活动槽、固定杆、第一固定孔、固定螺栓、螺纹孔、第二固定孔、弧形板、连接杆、连接板、定位板、限位板和紧固螺栓之间的连接关系,使得在对液下泵本体进行固定时,且操作方便简单,便于使用,通过活动槽和活动杆使得便于调整固定板与活动卡板之间的距离,从而使得适应对液下泵进行安装固定,但是在实际操作使用中,液下泵往往根据使用环境不同导致泵体端部延伸至液体的深度不一致,该装置中仅提出了如何使液下泵固定,并未涉及如何使液下泵固定后能够适用于不同深度的液体环境,从而导致使用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立式液下泵可调固定装置,通过夹持装置可将液下泵夹持住,夹持后,通过第一水平移动机构和第二水平移动机构可实现将轨道车进行水平移动,从而实现了带动腋下泵实现平移,通过提升装置可实现将夹持装置进行上下升降,从而实现了对于液下泵的上下升降,通过上述操作,解决了液下泵固定后能够适用于不同深度的液体环境的技术问题。
5.为解决现有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立式液下泵可调固定装置,包括水平移动装置、提升装置、风扇和夹持装置,提升装置固定设置在水平移动装置的顶部,风干装置固定设置在提升装置的左右两侧,夹持装置固定设置在提升装置的输出端,水平移动装置包括第一水平移动机构、第二水平移动机构和轨道车,第一水平移动机构与第二水平移动机构结构相同,第一水平移动机构和第二水平移动机构镜像设置在水平移动装置的左右两侧,轨道车滑动设置在第一水平移动机构和第二水平移动机构上。
6.优选的,第一水平机构包括轨道和转动轮组件,轨道固定设置在液体的底面,转动轮组件包括第一转动轮、第二转动轮、链条和第二驱动器,第一转动轮固定设置在轨道车上,第二转动轮固定设置在第二驱动器的输出你,第二驱动器固定设置在提升装置的顶部左侧位置,链条的一端与第一转动轮转动连接,另一端与第二转动轮转动连接。
7.优选的,轨道车包括底板、转轴和轨道轮,转轴的数量为四个,且均镜像转动设置在在底板的左右两侧,轨道轮固定设置在转轴上。
8.优选的,提升装置包括第一支架、第一驱动器、第一螺纹杆和第一滑块,第一支架固定设置在底板的顶部,第一支架的顶部两侧设置有第一延伸架,第一螺纹杆转动设置在第一支架上,第一驱动器固定设置在第一支架的顶部,第一驱动器的输出端与第一螺纹杆的一段固定连接,第一滑块滑动设置在第一螺纹杆上。
9.优选的,夹持装置包括第一夹持机构、第二夹持机构、第二支架、液压缸、固定环和套环,第二支架固定设置在第一滑块远离螺纹杆的一侧,第二支架的左右狼测贯穿设置有凹槽,第二支架的内顶部设置又套杆,固定环固定设置在凹槽内,液压杆滑动设置在固定环内,套环滑动设置在套杆上,第一夹持机构的一端与液压杆的输出端铰接,第二夹持机构的一端与液压杆的底座铰接。
10.优选的,第一夹持机构与第二夹持机构结构相同,第一夹持机构包括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和夹爪,第一连杆的一端与液压杆铰接,第一连杆上固定设置有延伸杆,延伸杆远离第一连杆的一侧与第三连杆铰接,第三连杆与套环铰接,第二连杆的一端与第一连杆铰接,第二连杆远离第一连杆的一端与夹爪铰接,夹爪铰接设置在第二连杆上,夹爪靠近第二支架的一侧设置有第三滑块。
11.优选的,夹爪的内侧阵列设置有多个防滑条。
12.优选的,第二支架还包括第一滑轨,第一滑轨固定设置在第二支架远离第一滑块的一侧。
13.优选的,风干装置包括风扇,风扇固定设置在第一延伸架远离第一支架的一侧。
14.优选的,水平移动机构还包括缓冲机构,缓冲机构的数量为四个,分别镜像设置在轨道的两侧,缓冲机构包括第四滑块、固定块、光杆和缓冲弹簧,第四滑块滑动设置在轨道上,固定块固定设置在轨道上,光杆的一段与第四滑块固定连接,光杆的另一端贯穿固定块与固定块滑动连接,弹簧套设在光杆上。
15.本技术相比较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通过第一水平移动机构和第二水平移动机构可实现将轨道车进行水平移动,从而实现了带动腋下泵实现平移,通过提升装置可实现将夹持装置进行上下升降,从而实现了对于液下泵的上下升降。
附图说明
16.图1是一种立式液下泵可调固定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图2是一种立式液下泵可调固定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图3是一种立式液下泵可调固定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三;图4是一种立式液下泵可调固定装置的图3中a处放大图;图5是一种立式液下泵可调固定装置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一;图6是一种立式液下泵可调固定装置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二;图7是一种立式液下泵可调固定装置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三;图8是一种立式液下泵可调固定装置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四。
17.图中标号为:1-水平移动装置;11-第一水平移动机构;
111-轨道;112-转动轮组件;12-第二水平移动机构;13-轨道车;131-底板;132-转轴;133-轨道轮;2-提升装置;21-第一支架;211-第一延伸架;2111-风扇;22-第一驱动器;23-第一螺纹杆;24-第一滑块;3-夹持装置;31-第一夹持机构;311-第一连杆;3111-延伸杆;312-第二连杆;313-第三连杆;314-夹爪;3141-防滑条;3142-第三滑块;32-固定环;33-第二夹持机构;34-第二支架;341-第一滑轨;342-套杆;343-凹槽;35-液压杆;36-套环;14-缓冲机构141-光杆;142-固定块;143-第四滑块;144-缓冲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18.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特征、技术手段以及所达到的具体目的、功能,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19.参见图1至图8所示,一种立式液下泵可调固定装置,包括水平移动装置1、提升装置2、风干装置和夹持装置3,提升装置2固定设置在水平移动装置1的顶部,风干装置固定设置在提升装置2的左右两侧,夹持装置3固定设置在提升装置2的输出端,水平移动装置1包
括第一水平移动机构11、第二水平移动机构12和轨道111车,第一水平移动机构11与第二水平移动机构12结构相同,第一水平移动机构11和第二水平移动机构12镜像设置在水平移动装置1的左右两侧,轨道111车滑动设置在第一水平移动机构11和第二水平移动机构12上、当需要使用液下泵时,通过夹持装置3可将液下泵夹持住,夹持后,通过第一水平移动机构11和第二水平移动机构12可实现将轨道111车进行水平移动,从而实现了带动腋下泵实现平移,通过提升装置2可实现将夹持装置3进行上下升降,从而实现了对于液下泵的上下升降,通过上述操作,解决了液下泵固定后能够适用于不同深度的液体环境的技术问题。。
20.参见图1至图3所示,第一水平机构包括轨道111和转动轮组件112,轨道111固定设置在液体的底面,转动轮组件112包括第一转动轮、第二转动轮、链条和第二驱动器,第一转动轮固定设置在轨道111车上,第二转动轮固定设置在第二驱动器的输出你,第二驱动器固定设置在提升装置2的顶部左侧位置,链条的一端与第一转动轮转动连接,另一端与第二转动轮转动连接。
21.当需要将轨道111车实现移动时,通过第二驱动器带动第二转动轮转动,第二转动轮通过链条带动第一转动轮实现转动,第一转动轮在转动的同时带动轨道111车实现水平移动。
22.参见图1至图3所示,轨道111车包括底板131、转轴132和轨道111轮,转轴132的数量为四个,且均镜像转动设置在在底板131的左右两侧,轨道111轮固定设置在转轴132上。
23.当需要将轨道111车实现移动时,通过第二驱动器带动第二转动轮转动,第二转动轮通过链条带动第一转动轮实现转动,因第一转动轮固定设置在转轴132上,在第二转动轮转动的同时带动转轴132旋转,转轴132在转动的同时带动轨道111轮实现旋转,从而实现了轨道111车沿轨道111水平移动。
24.参见图1至图3所示,提升装置2包括第一支架21、第一驱动器22、第一螺纹杆23和第一滑块24,第一支架21固定设置在底板131的顶部,第一支架21的顶部两侧设置有第一延伸架211,第一螺纹杆23转动设置在第一支架21上,第一驱动器22固定设置在第一支架21的顶部,第一驱动器22的输出端与第一螺纹杆23的一段固定连接,第一滑块24滑动设置在第一螺纹杆23上。
25.当需要将夹持装置3实现上下移动时,通过第一驱动器22带动第一螺纹杆23转动,因第一滑块24上设置有供螺纹杆贯穿的穿孔,穿孔内部设置有与螺纹杆啮合的螺纹,因此在螺纹杆转动的同时,第一滑块24沿螺纹杆的方向实现上下移动,第一滑块24的内部两侧设置有第二滑块,第一支架21的内内侧设置有供第二滑块滑动的第二滑轨,使得第一滑块24在沿螺纹杆方向实现上下移动的过程中更加稳定,从而更有利于液下泵的工作运行。
26.参见图5至图7所示,夹持装置3包括第一夹持机构31、第二夹持机构33、第二支架34、液压缸、固定环32和套环36,第二支架34固定设置在第一滑块24远离螺纹杆的一侧,第二支架34的左右狼测贯穿设置有凹槽343,第二支架34的内顶部设置又套杆342,固定环32固定设置在凹槽343内,液压杆35滑动设置在固定环32内,套环36滑动设置在套杆342上,第一夹持机构31的一端与液压杆35的输出端铰接,第二夹持机构33的一端与液压杆35的底座铰接。
27.当需要将第一夹持机构31与第二夹持机构33实现夹持液下泵时,液压杆35拉伸,
液压杆35带动第一夹持机构31与第二夹持机构33相向移动,直至夹持住液下泵,同理,当液压杆35收缩时,液压杆35带动第一夹持机构31与第二夹持机构33向外扩张,进而放松夹持。
28.参见图7所示,第一夹持机构31与第二夹持机构33结构相同,第一夹持机构31包括第一连杆311、第二连杆312、第三连杆313和夹爪314,第一连杆311的一端与液压杆35铰接,第一连杆311上固定设置有延伸杆3111,延伸杆3111远离第一连杆311的一侧与第三连杆313铰接,第三连杆313与套环36铰接,第二连杆312的一端与第一连杆311铰接,第二连杆312远离第一连杆311的一端与夹爪314铰接,夹爪314铰接设置在第二连杆312上,夹爪314靠近第二支架34的一侧设置有第三滑块3142。
29.当需要将第一夹持机构31与第二夹持机构33实现夹持液下泵时,通过液压杆35拉伸,液压杆35在拉伸的同时带动第一连杆311朝内部收缩,第一连杆311在收缩时套环36沿着套杆342朝下移动,通过第一连杆311的朝内收缩,实现了第一连杆311带动第二连杆312朝液下泵的方向水平移动,从而实现第二连杆312带动夹爪314实现对于液下泵的夹持。
30.参见图7所示,夹爪314的内侧阵列设置有多个防滑条3141。
31.防滑条3141为软性的橡胶材质,通过夹爪314内设置的多个防滑条3141,使得夹爪314在夹持液下泵时能够有足够的摩擦力,使得夹爪314可将液下泵夹持的更牢固,液下泵在工作时会产生一定的震动,通过软性的橡胶材质还可使夹爪314在夹持液下泵时有一定的缓冲力,从而防止因震动导致设备使用寿命降低,进而增加实用性。
32.参见图6所示,第二支架34还包括第一滑轨341,第一滑轨341固定设置在第二支架34远离第一滑块24的一侧。
33.第一滑轨341与第三滑块3142配合滑动,通过第一滑轨341的设置,使得夹爪314在水平移动时有着良好的限位功能,防止因夹爪314在移动过程中不够稳定,进而导致难以夹持。
34.参见图3所示,风干装置包括风扇2111,风扇2111固定设置在第一延伸架211远离第一支架21的一侧。
35.因液下泵常用于吸除酸性的液体,因此在链条传动时,链条上会附带大量的酸性溶液,通过风扇2111的风干功能,可实现将链条上的酸性溶液实现风干,进而防止酸性溶液进入第二驱动器导致设备损坏,进一步增加实用性。
36.参见图3和图4所示,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立式液下泵可调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水平移动装置1还包括缓冲机构14,缓冲机构14的数量为四个,分别镜像设置在轨道111的两侧,缓冲机构包括第四滑块143、固定块142、光杆141和缓冲弹簧144,第四滑块143滑动设置在轨道111上,固定块固定设置在轨道111上,光杆141的一端与第四滑块143固定连接,光杆141的另一端贯穿固定块142与固定块142滑动连接,缓冲弹簧144套设在光杆上。
37.当轨道111轮撞击到第四滑块时,第四滑块143朝固定块一侧水平移动,通过缓冲弹簧的弹性力,使得缓冲弹簧能够给予轨道111轮足够的缓冲力,从而防止轨道111车脱轨导致设备损坏。
38.当需要将液下泵夹持工作时,通过液压杆35拉伸,液压杆35在拉伸的同时带动第一连杆311朝内部收缩,第一连杆311在收缩时套环36沿着套杆342朝下移动,通过第一连杆311的朝内收缩,实现了第一连杆311带动第二连杆312朝液下泵的方向水平移动,从而实现
第二连杆312带动夹爪314实现对于液下泵的夹持,夹持后,当需要将夹持装置3实现上下移动时,通过第一驱动器22带动第一螺纹杆23转动,因第一滑块24上设置有供螺纹杆贯穿的穿孔,穿孔内部设置有与螺纹杆啮合的螺纹,因此在螺纹杆转动的同时,第一滑块24沿螺纹杆的方向实现上下移动,当将液下泵调整置合适高度后,液下泵工作,通过第二驱动器带动第二转动轮转动,第二转动轮通过链条带动第一转动轮实现转动,第二转动轮通过链条带动第一转动轮实现转动,因第一转动轮固定设置在转轴132上,在第二转动轮转动的同时带动转轴132旋转,转轴132在转动的同时带动轨道111轮实现旋转,从而实现了轨道111车沿轨道111水平移动,进而实现液下泵的水平移动。
39.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一种或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