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持组件、悬吊机构及转移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716377发布日期:2022-12-28 02:32阅读:37来源:国知局
卡持组件、悬吊机构及转移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汽车生产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卡持组件以及应用其的悬吊机构及转移装置。


背景技术:

2.在汽车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设置线束,线束在存储、转运等过程中需要借助线束料桶实现。现有的线束料桶,为了保证放线的顺利(避免发生钩挂且具有较快的放线速度),其结构通常为柱状,但对该柱状的线束料桶进行转运等动作时存在搬运不便等问题。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考虑的。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卡持组件,包括:
4.支撑杆,其包括间隔的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
5.第一卡持部,其与所述第一端部可活动地连接;
6.第二卡持部,其与所述第二端部固定连接;
7.其中,所述第一卡持部与所述第二卡持部之间的间隔距离可以增大或减小。
8.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卡持组件还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位于所述第一卡持部与所述第二卡持部之间。
9.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杆内开设有贯穿的容置腔,所述第一卡持部可活动地设于所述容置腔内,所述第二卡持部延伸至所述容置腔外。
10.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弹性件设于所述容置腔中。
11.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杆还开设有活动槽,所述活动槽与所述容置腔连通,所述卡持组件还包括推动部,所述推动部与所述第二卡持部连接,所述推动部经由所述活动槽延伸至所述容置腔外,所述推动部能够在所述活动槽中活动并由所述活动槽的边界限位。
12.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卡持部包括间隔的连接端及抵持端,所述抵持端设于所述容置腔外部,所述连接端设于所述容置腔内并与所述弹性件抵持,所述推动部与所述连接端固定。
13.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弹性件间隔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连接端及所述支撑杆抵持,所述弹性件处于自然压缩的状态。
14.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卡持组件还包括衔接部,所述衔接部与所述支撑杆连接,所述衔接部用于使所述卡持组件与一吊钩可拆卸地连接。
15.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衔接部开设有贯穿的吊环孔,所述支撑杆沿第一方向水平延伸,所述吊环孔的中心沿所述第一方向位于所述支撑杆的中段。
16.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悬吊机构,其包括悬吊臂、吊钩以及前述的卡持组件,所述吊钩与所述悬吊臂连接,所述吊钩与所述卡持组件可拆卸地连接,以用于经由所述卡持
组件固定一线束料桶后对所述线束料桶进行转移。
17.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转移装置,其包括流水线及前述的悬吊机构,所述悬吊机构用于将所述线束料桶运输至所述流水线。
18.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卡持组件设置有间隔距离可以增大或减小的第一卡持部和第二卡持部,使卡持组件能够卡持于所述线束料桶的内部,在避免对线束料桶造成损伤的同时,实现对所述线束料桶的高效固定,进而协助提升搬运效率;且,本技术的卡持组件,结构简单实用、加工制作成本低、实用方便,在类似的吊装结构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卡持组件的立体示意图。
20.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卡持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21.图3为图1的卡持组件沿iii-iii方向的剖示示意图。
22.图4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悬吊机构的立体示意图。
23.图5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转移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24.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25.卡持组件1
26.支撑杆11
27.外壳110
28.第一端部111
29.第二端部112
30.容置腔113
31.活动槽114
32.第一卡持部12
33.连接端121
34.抵持端122
35.第二卡持部13
36.弹性件14
37.衔接部15
38.吊环孔150
39.推动部16
40.线束料桶2
41.悬吊机构3
42.悬吊臂31
43.吊钩32
44.转移装置4
45.流水线41
46.第一方向x
47.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技术。
具体实施方式
48.以下描述将参考附图以更全面地描述本技术内容。附图中所示为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施,并且不应该被解释为限于在此阐述的示例性实施例。提供这些示例性实施例是为了使本技术透彻和完整,并且将本技术的范围充分地传达给本领域技术人员。类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组件。
49.本文使用的术语仅用于描述特定示例性实施例的目的,而不意图限制本技术。如本文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清楚地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一”,“一个”和“该”旨在也包括复数形式。此外,当在本文中使用时,“包括”和/或“包含”和/或“具有”,整数,步骤,操作,组件和/或组件,但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区域,整数,步骤,操作,组件和/或其群组。
50.除非另外定义,否则本文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技术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的含义。此外,除非文中明确定义,诸如在通用字典中定义的那些术语应该被解释为具有与其在相关技术和本技术内容中的含义一致的含义,并且将不被解释为理想化或过于正式的含义。
51.以下内容将结合附图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描述。须注意的是,参考附图中所描绘的组件不一定按比例显示;而相同或类似的组件将被赋予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或类似的技术用语。
52.下面参照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53.如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卡持组件1。卡持组件1包括支撑杆11、第一卡持部12、第二卡持部13、弹性件14、衔接部15以及推动部16。
54.其中,支撑杆11包括间隔的第一端部111及第二端部112;第一卡持部12与第一端部111可活动地连接;第二卡持部13与第二端部112固定连接;第一卡持部12与第二卡持部13之间的间隔距离可以增大或减小。
55.进一步的,本技术的卡持组件1设置有间隔距离可以增大或减小的第一卡持部12和第二卡持部13,使卡持组件1能够卡持于线束料桶2的内部,在避免对线束料桶2造成损伤的同时实现对线束料桶2地高效固定,进而协助提升搬运效率;且,本技术的卡持组件1,结构简单实用、加工制作成本低实用方便,在类似的吊装结构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56.于一实施例中,支撑杆11内开设有贯穿的容置腔113,第一卡持部12可活动地设于容置腔113内,第二卡持部13延伸至容置腔113外。
57.在本实施例中,容置腔113可以为一中空状;该中空状对应的容置腔可以为盲孔式,例如本实施例中,第一端部111被贯穿,第二端部112为实心,弹性件14的一端可与第二端部112内部抵持;或,该中空状对应的容置腔也可以为贯穿式,例如第一端部111及第二端部112均被贯穿,第一卡持部12可伸缩地设于第一端部111,第二卡持部13固定于第二端部112的内壁。中空状的支撑杆11的容置腔113可以为第一卡持部12及第二卡持部13之间的相对距离变化提供缓冲的空间,中空状的支撑杆11的外壳110可以对第一卡持部12进行导向。
58.于一实施例中,弹性件14位于第一卡持部12与第二卡持部13之间。
59.进一步的,弹性件14具有弹性缓冲及弹性回复的作用。弹性件14设置于第一卡持部12与第二卡持部13之间,使第一卡持部12与第二卡持部13发生相对距离变化后可具有复原的趋势。例如,当位于第一卡持部12与第二卡持部13之间的弹性件14被压缩后,弹性件14
具有伸长的趋势,进而使第一卡持部12与第二卡持部13之间的所述间隔距离变大,并使第一卡持部12与第二卡持部13可用于与线束料桶2的内壁进行卡持。
60.于一实施例中,弹性件14设于容置腔113中,弹性件14的一端与第一卡持部12固定连接。
61.进一步的,通过中空状的支撑杆11的容置腔113容置弹性件14,在收容弹性件14的同时实现对弹性件14的导向,即,使弹性件14在压缩或伸长过程中沿支撑杆11的延伸方向进行。且,第一卡持部12与弹性件14连接,实现弹性件14与第一卡持部12配合的结构,该结构使得卡持组件1结构简单且可靠。
62.于一实施例中,支撑杆11还开设有活动槽114,活动槽114与容置腔113连通。卡持组件1还包括推动部16,推动部16与第二卡持部13连接,推动部16经由活动槽114延伸至容置腔113外,推动部16能够在活动槽114中活动并由活动槽114的边界限位。
63.于一实施例中,第一卡持部12包括间隔的连接端121及抵持端122,抵持端122设于容置腔113外部,连接端121设于容置腔113内并与弹性件14抵持,推动部16与连接端121固定。在本实施例中,推动部16嵌入连接端121的固定孔内与第一卡持部12进行固定,在其他实施例中,推动部16还可以与第一卡持部12具有其他的连接方式。
64.于一实施例中,弹性件14间隔的两端分别与连接端121及支撑杆11抵持,弹性件14处于自然压缩的状态。
65.于一实施例中,弹性件14可以为弹簧、弹性的有机物聚合体等可形变元件。
66.进一步的,推动部16经由活动槽114伸入容置腔113内与连接端121连接,而推动部16仍有部分位于中空状的支撑杆11的外侧。通过外力拉动推动部16,使推动部16带动第一卡持部12朝向第二卡持部13运动并压缩弹性件14,第一卡持部12与第二卡持部13之间的间隔距离减小;随后,撤销或减小所述外力,由于第一卡持部12与支撑杆11固定,弹性件14在弹性势能的驱动下推动第一卡持部12朝向远离第二卡持部13一侧延伸至另一外力阻止第一卡持部12的运动趋势(例如,第一卡持部12远离第二卡持部13一端抵持线束料桶2的内壁或孔槽壁,或推动部16与支撑杆11上活动槽114的边缘抵持)。
67.于一实施例中,衔接部15与支撑杆11连接,衔接部15用于使卡持组件1与一吊钩32可拆卸地连接。
68.进一步的,衔接部15可设于支撑杆11开设有活动槽114的一侧,衔接部15与支撑杆11连接并朝向远离容置腔113一侧凸起。
69.于一实施例中,衔接部15开设有贯穿的吊环孔150,支撑杆11沿第一方向x水平延伸,吊环孔150的中心沿第一方向x位于支撑杆11的中段。
70.进一步的,吊环孔150可用于容许吊钩32等连接结构与其进行连接。吊环孔150的中心可与卡持组件1的重心位于同一竖直方向上,降低卡持组件1在被吊起过程中因受力不平衡发生倾斜的概率,进而提升运输过程的安全性。
71.在使用过程中,使用者向朝向第二卡持部13一侧拉动推动部16,使第一卡持部12进一步收容于容置腔113中并压缩弹性件14,将沿第一方向x长度变短后的卡持组件1放入空心柱状的线束料桶2的中部空腔,对位后松开对第一卡持部12的压力,使第一卡持部12在弹性件14推动下朝远离第二卡持部13一侧伸出并与线束料桶2的内壁抵持或伸入线束料桶2内的定位孔中,并对线束料桶2进行定位。
72.如图4所示,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悬吊机构3。悬吊机构3包括悬吊臂31、吊钩32以及前述的卡持组件1,吊钩32与悬吊臂31连接,吊钩32与卡持组件1可拆卸地连接,吊钩32用于经由卡持组件1固定线束料桶2后对线束料桶2进行转移。
73.于一实施例中,悬吊臂31可以为与其承载平台(例如地面)进行固定的可转动式悬吊结构,吊钩32连接于悬吊臂31上并自然垂下,吊钩32可钩住吊环孔150带动卡持组件1,进而带动被卡持组件1卡持的线束料桶2进行运输及转移。
74.如图5所示,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转移装置4。转移装置4包括流水线41及前述的悬吊机构3,悬吊机构3用于将线束料桶2运输至流水线41。
75.作业过程中,悬吊机构3吊起线束料桶2,使线束料桶2在重力作用下维持为竖直形状,将线束料桶2的底端置于流水线41的运输台面,随后使悬吊机构3与线束料桶2分离,流水线41将线束料桶2运输至下一个节点。
76.上文中,参照附图描述了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在不偏离本技术的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各种变更和替换。这些变更和替换都落在本技术所限定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