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线绳体卷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208071阅读:30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管线绳体卷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管线绳体卷收装置,特别是一种利用数支套管螺合成一中央旋转轴,使其串接组合于左、右盘盖之间,藉盘盖体止挡所卷持的收线绳体,一双管进气口端延伸透出于卷收装置的一端部,其插接类似空气管、乙炔供气管后,旋转卷收装置收线(或放线),不致使收线绳体产生绞绕现象。
传统的管线绳体卷收装置,其未有完善的中央轴自动旋转装置,其为一单纯筒式滚动轮盘,以其两轮盘盖间的筒身以容纳收存的绳线体;近来这类装置一般于容线筒身与中央旋转轴间保持一可供相对旋转的功能装置,但其较适合卷收如麻绳、末接电源电线体、水管等类管线体。
但对操作气氩焊接工作或氧乙炔气焊工作者而言,平时于工作进行当中经常会碰到一些施工不便之处,即此类焊接工作需于焊枪后端接有双管的氧气供气管。乙炔气体供气管,当两管线绳体在卷收时,经常会发生两管线有相互绞绕的缺点;但此等烧焊工作具有极高的危险性,供气管倘经常性地绞绕、打折,一但管体破裂((如高氧度的氧气管)火焰将可能由焊枪引烧至工作者身上的潜在危险,同时气体一但因管路破裂高压喷泄出,在短距离内将具有相当程度的扩散现象,更容易发生火灾,此问题极待解决。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可方便卷收相关烧焊工作的引气双管线体,使不致产生有绞绕或纠结现象的管线绳体卷收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适于多种管线卷收的管线绳体卷收装置,其除具有可旋转收线而不致产生绞绕的功效外,更可适用于其它相关管线的卷收。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如下措施本实用新型包括左、右盘盖、一中央旋转轴、一套简、一固定座、一提把及二脚杆;以下配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及附图,详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及其功能、特点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套筒部分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左侧固定座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左侧视状态示意图,图中显示可以摇柄驱动左盘盖转动。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组合剖视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右侧固定座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央旋转轴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中央旋转轴的组合剖视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动作示意图。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主要由左盘盖11、右盘盖12其相对的中央部分结合一套筒13,而形成筒状滚动轮盘,套筒13内容设有中央旋转轴,左盘盖11、右盘盖12藉该中央旋转轴枢设于两固定座2、3之间,固定座2、3下侧延伸脚杆b、c以撑设本实用新型的整体,上侧以一提把a相连结,以利于携行使用。一摇柄21延伸于固定座2外侧以驱动左盘盖11、右盘盖12、套筒3转动,且中央旋转轴右端固设于固定座3内,并套接有进气管部供气瓶管路,中央旋转轴另一端有出气管41、41’透出套筒13外,供烧焊枪引气管线套接,依此,藉摇柄21摇动以整齐卷收烧焊工作的引气双管线路。
如图2、3、4、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左盘盖11内侧设有一穿孔111以使中央旋转轴A穿设,其穿孔111外侧并延设大、小环状凸肋部,大环状凸肋部藉螺件结合套筒13为一体,套筒13另一端亦藉螺件与右盘盖12结合,而套筒13一端设有开槽131,可供中央旋转轴A的出气管41及41’延伸透出,依此,藉左盘盖11的大、小环状凸肋部及套筒13来卡制中央旋转轴A旋转,中央旋转轴A右端穿设右盘盖12后固设于固定座内,使中央旋转轴A具有可前、后旋转而不泄漏其内气体的功能,其内部详细结构,容后说明。
固定座2内设条形肋22,开设一座孔221供中央旋转轴A的左端枢设,条形肋22下侧设圆穿孔222,并使摇柄21以一转轴211穿设,转轴211套设小齿轮23并啮合在左盘盖11左侧内凹环齿部112,以摇动摇柄21使左盘盖11、套筒13以及右盘盖12转动。另固定座2上开设圆孔供提把a穿设,固定座2下侧两适当对应边亦开设有同样圆孔供脚杆b、c穿设。
如图2、5、6所示,中央旋转轴A右端穿设右盘套12、固定座3后,在固定座3外侧固设固定件31,其中央旋转轴A伸进气管部于固定座3外,以使气瓶双管线套设,并有护盖32枢设于固定座3外表,其可供掀取以保护中央旋转轴A的进气管部。
固定座3上侧及下侧两适当对应边,开设有穿孔供提把a、脚杆b、c以螺件穿设锁固。
如图7、8所示,中央旋转轴A一端设帽盖体4,帽盖体4分为大径、小径部分,小径部份上、下两侧分别延伸出气管41及41’,以使中央旋转轴A内气体可由此引入焊枪内,小径部分并可延伸穿设左盘盖11,以枢设于固定座座孔内,大径部分有一内凹螺纹部供一前端设有凸缘螺纹部的第一套管5旋入,第一套管5内套设长导气管6,长导气管6前端并以一凸缘部与第一套管5形成卡止,且长导气管6与第一套管5中央通孔套设处加设橡皮垫圈61及62,以形成较佳定位及气密状态,使长导管6与第一套管5套合旋入帽盖体4内凹螺纹部后,其内部贯穿孔与出气管41’内通道形成相连通并设垫圈51防止气体泄出,使气体可由长导气管6末端63进入并由出气管41’泄出,而第一套管5于其中央通孔侧部设一适当倾斜的导气岐孔52,并使第一套管5前侧端面部开设环状凹槽521,以使导气歧孔52与帽盖体4下侧出气管41内通道相通,其亦设垫圈53、54防止气体泄出。
第二套管7内部中央通孔套设有第三套管8,而整体穿设长导气管6,并藉第二套管7前端凸缘螺纹部旋入第一套管5末端之内凹螺纹部,其中第三套管8与第二套管7套设处前侧与后侧,加设垫圈71、72、73形成较佳定位及气密状态,另第三套管8内部贯穿孔即与第一套管5内导气歧孔52相接通,并使第二套管7凸缘螺纹部前侧及后侧加设垫圈74、75,以及在第三套管8末端与长导气管6套合处设垫圈76,以使出气管41与导气歧孔52及第三套管8内部贯穿孔相接通,而不会有泄气现象,如图2、5所示,第二套管7末端穿设右盘盖12,而第三套管8部分固设于固定座3孔内,并在第三套管8末端延伸处开设环槽81,环槽81开设有数个圆孔811,环槽81处套设弯折状进气管82以使气瓶气体可依此进入第三套管8内部的贯穿孔内,环槽81两侧套设垫圈83防止泄气及使进气管82定位,并以一螺件84螺设于第三套管8末端以卡止进气管82,进气管82及长导气管末端63并同时固设于固定件31内。依上述的构造,当左盘盖11旋转卡制出气管41、41’,即使帽盖体4、第一套管5、第二套管7旋转,而长导气管6、第三套管8则不旋转,构成中央旋转轴A前后端相互作旋转而不漏气。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效果如图1、9所示,综合以上所述,在固定座3即中央旋转轴进气端部处套设气瓶管线B以引进烧焊用气体,并于中央旋转轴的两出气管41及41’处,套设烧焊枪的引气双管线C,藉由摇柄21驱动左、右盘盖11、12及套筒13转动,则引气双管线C可整齐地卷绕于套筒13上,不致产生管线绞绕现象,并可再藉摇柄21进行放管线动作。
综合以上所述,本实用新型藉由一中央旋转轴其两端可作相对旋转动作,搭配一由两盘盖、套筒组合成的筒状滚动轮盘,可以摇柄驱动盘盖、套筒旋转,以整齐卷收烧焊工作的引气双管线,防止引气双管线横生绞绕现象,产生极佳的安全效果,且携带容易,实用性强。
权利要求1.一种管线绳体卷收装置,主要包括左、右盘盖、一中央旋转轴、一套筒、一提把及二脚杆;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盘盖中央设有穿孔,穿孔周缘延设有供套筒套接的大、小环状凸肋部,左盘盖外侧设内凹环状齿部;所述中央旋转轴容置于所述左、右盘盖之间,其由数个套筒组成,其一端设有帽盖体,帽盖体上、下延伸焊枪管线套接的出气管,第一套管内套设长导气管旋入帽盖体内,第二套管内套设第三套管穿设长导气管后,旋入第一套管末端,第二套管末端穿设所述右盘盖,第三套管部分固设于固定座内,一进气管套设于第三套管末端延伸部,以一螺件卡止,由进气管及长导气管末端进气,而由帽盖体上、下出气管出气,卡制帽盖体的上、下出气管,可使帽盖体、第一套管、第二套管作旋转动作;所述套筒套接于中央旋转轴之外,套筒一侧设有供中央旋转轴一端出气管延伸的开槽供中央旋转轴一端出气管延伸;二固定座,各具有一中央孔,左固定座枢设于所述中央旋转轴的帽盖体上,中央孔下侧穿设一摇柄,以齿轮啮合左盘盖内的凹环齿部,另一固定座固设于所述中央旋转轴进气管及长导气管末端,两固定座上端及下端两侧并设有穿设孔;所述提把及两脚杆,呈杆体状弯折成形,它们分别一端藉螺件穿设锁固于所述固定座的穿设孔内,另一端直接穿设另一固定座的穿设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线绳体卷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央旋转轴第一套管于其中央通孔侧部设一倾斜的导气歧孔,其前侧端面开设环状凹槽,以使导气歧孔与帽盖体下侧出气管通道相贯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线绳体卷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央旋转轴的各元件间套设密封垫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绳体卷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央旋转轴进气管处以销件枢设一保护所述进气管及长导气管末端的护盖。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线绳体卷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央旋转轴进气管及长导气管末端套接液体管线,液体由此进入中央旋转轴并由出气管部引出,且出气管部套接有另一液体管线。
专利摘要一种管线绳体卷收装置,其包括有左、右盘盖,于其中央设有通孔,一中央旋转轴,容置于左、右盘盖之间,其由数支套管组合成,具有内、外层通气孔道,可前后端相互作旋转位移而不漏气;一套筒,套接于中央旋转轴上,两端设有开槽,以使中央旋转轴末端的出气管延伸透出;二固定座,具有一中央孔,其中一固定座枢设中央旋转轴一端部,另一固定座供固设中央旋转轴另一进气端部,于上端及下端两侧分别设穿设孔;一提把及两脚杆,它们的二端分别固定在二固定座的穿孔中。
文档编号B65H54/02GK2233916SQ95215328
公开日1996年8月28日 申请日期1995年6月28日 优先权日1995年6月28日
发明者吴基村 申请人:吴基村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